[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瀏覽數: 98037 | 評論數: 480 | 收藏 11
關燈 | 提示:支援鍵盤翻頁<-左 右->
    組圖開啟中,請稍候......
發佈時間: 2016-11-8 04:59

正文摘要:

【小說書名】:《文藝生活》 【作者概要】:薪越,男,起點作家。 【小說類型】:娛樂明星 【內容簡介】:   生活有兩大誤區:一是生活給人看,二是看別人生活。   要想不踏入誤區,就要活出真實的自己 ...

回覆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4
第四百八十章 全明星陣容

    隨著九七年香江的回歸,香江和內地電影行業合作拍攝的電影項目逐漸增多。

    這種項目以往是以香江的製作團隊為主導,內地的工作人員只是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

    比如幫忙尋找外景地,協助製作道具和搭建外景,組織群眾演員等等。

    劇組主要的部門都由香江的人員負責。

    他們覺得內地的電影從業人員觀念落後,不專業,沒有效率,不好合作。

    如今香江的電影市場不景氣,光靠香江的市場很難養活那麼多的電影從業人員。

    從電影的票房數據就能看的出來。

    九七年之前,香江突破五千萬港幣票房的電影不在少數,到了九八年,香江最高的電影票房成績才四千一百萬港幣,下降趨勢明顯。

    一旦某部電影票房大賣,就會被香江媒體冠以救市之作的稱號。

    這個市場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可見是多麼的蕭條。

    他們倒是想去好萊塢,可好萊塢的門檻太高,不是他們想去就能去的。

    能去好萊塢的主要是精通製作動作片的人員,香江的武行在好萊塢有一定的市場。

    於是,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內地,合拍片成了一條新的出路。

    內地的電影市場剛剛興起,連好萊塢都逐漸重視,自然也吸引了香江電影人的目光,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撈金的大好機會。

    香江電影人在內地工作,薪酬按照香江的標準計算,比內地的工作人員高上好幾倍。

    江至強和林子軒說的清楚,他已經把薪酬壓得很低了。

    而且,《臥虎藏龍》的資金緊張,工作人員的薪酬要到影片拍完,拿到錢後才會支付。

    林子軒明白這是正常現象,他只能儘可能的提高內地工作人員的薪酬,不要和香江的製作團隊差距太大,否則連他自己都看不下去。

    兩地之間的薪酬差距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看齊的。

    相比較而言,李桉從好萊塢帶過來的那幾個人的薪酬更離譜,他們按照好萊塢的標準算,比香江電影人的薪酬高上幾倍。

    除了薪酬,還有演員的問題。

    江至強解釋了他的難處,香江不少有名氣的演員願意自降片酬來演李桉的新片。

    大家不看好李桉的武俠片是一回事,出演不出演是另一回事。

    演員大多是衝著李桉好萊塢大導演的名頭來的,人家不是看重這部片子會不會成功,而是看重和李桉合作帶來的好處。

    李桉的電影肯定要走國際化路線,參加各大國際電影節,這是個露臉的好機會。

    在進軍好萊塢,和好萊塢電影公司談條件的時候,和李桉合作過是一個不錯的籌碼。

    然而,那些大明星就算自降片酬也不會低於五十萬美金。

    香江的大明星基本上都是上百萬美金的片酬,他們不可能說我拿十萬美金就行了。

    「關於這點咱們談過,主要角色以內地演員為主,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影片的製作上來,內地演員不僅片酬低,影響力也不差。」林子軒重申道。

    陳導明在國內拿過很多獎,絕對的實力派演員。

    俞菲鴻是威尼斯影后,在《生死抉擇》裡出演主角的妻子,再一次被國內觀眾所熟知。

    這個角色雖然涉及**問題,但最後知錯能改,主動自首,獲得觀眾一定程度上的諒解。

    徐晶蕾在國內成了一線明星,憑著《回家》一片在歐洲影壇受到關注。

    夏宇是威尼斯影帝和金馬獎影帝,這兩年雖然沒拍電影,可影帝的頭銜還很有價值。

    張國粒是開羅國際電影節的影帝,在國內拿獎無數,實力派演員。

    這種全明星陣容香江的電影圈也很難湊得出來,香江金像獎和威尼斯金獅獎的份量不同。

    再說,內地演員的片酬普遍不高。

    林子軒最多給陳導明開出十八萬美金的片酬,相當於一百五十萬人民幣。

    俞菲鴻十五萬美金,徐晶蕾和夏宇八萬美金,張國粒由於是配角,戲份不多,五萬美金。

    這在內地已經算是相當高的片酬了,他們全部加起來也才五十萬美金左右。

    「有些關係我不好推,都是多年的朋友,沒辦法。」江至強為難道,「我答應他們會安排試鏡,最後用哪個演員由李桉決定,你覺得怎麼樣?」

    「好吧,試鏡沒問題,我希望把演員的總片酬控制在一百萬美金以內。」林子軒答應道。

    江至強都這麼說了,他不便拒絕。

    不光是江至強有這種麻煩,林子軒也有類似的問題,自從拍攝《臥虎藏龍》的消息傳出來後,內地的演藝圈同樣暗流湧動。

    很多演員對出演李桉的電影興趣不小。

    林子軒接到不少關說的電話和請求,他們知道林子軒有自己的打算,肯定會用自己公司的演員,但這一次機會難得。

    他們只想要一個試鏡的機會,興許就被導演看上了呢,這都是說不準的事兒。

    有些人還會去找葛尤和馮曉剛說情,甚至是直接向李桉推薦演員。

    這個人就是張億謀,一般人或許和李桉搭不上話,可張億謀的名氣在哪兒擺著呢,去酒店拜訪李桉相當正常。

    他推薦的這名演員叫做章子貽,是他新片的女主角。

    這件事讓林子軒不怎麼高興。

    畢竟好夢公司是《臥虎藏龍》的投資方,你推薦演員可以走正軌渠道,這樣拋開好夢公司,直接和李桉談真的好麼?

    京城演藝圈都知道林子軒要選的演員是誰,那些關說的人只想要個角色,不一定是主角。

    張億謀或許覺得在和李桉聊天的時候順便推薦個自己看好的演員沒什麼,可林子軒卻有一種被無視的感覺。

    他是事後知道的這件事,李桉問了關於章子貽的情況。

    這個演員學過舞蹈,目前還在京城戲劇學院上學,按照張億謀的說法,很有潛力。

    章子貽作為張億謀新片的女主角,新一任的謀女郎,眼下名聲不顯。

    那部電影還沒有拍完,只做了前期的宣傳,在此之前,她拍過一部電視劇,片酬是四千塊一集,拍攝張億謀的電影片酬是十五萬。

    這是內地二線演員的價碼,也是章子貽在京城演藝圈的位置。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4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主動

    相對於《回家》被冷處理,《生死抉擇》則是全國爆紅。

    在京城上映半個月票房近千萬,打破了國產電影在京城地區的票房紀錄,隨著影片在全國的院線鋪開,總票房已經超過兩千萬。

    馮曉剛的賀歲片在京城上映一個月只能拿到一千萬的票房。

    一般的國產電影能拿到兩千萬票房就算成功了,《生死抉擇》半個月就完成了。

    這部主旋律電影完全違背了國產影片的票房規律。

    在京城院線的排片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就算南方的各大城市也沒有低於百分之六十,各地院線的上座率均在百分五十以上。

    這說明真有觀眾進場看電影,而不是光買票沒人看,影片在觀眾中的口碑不錯。

    不可否認,前期的運作起到了效果,不過關鍵還是上面定下了調子,加大了宣傳力度。

    《華國日報》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配發了評論員文章。

    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反腐問題刻不容緩,這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又是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

    評論員文章是新聞評論中僅次於社論的重要評論。

    社論的數量較少,一般只有國家出現重大事件的時候才會發表社論。

    評論員文章是指結合新聞事件和新聞報導配寫的重頭評論,旨在體現編輯部的立場、觀點和態度,起到導向的作用。

    這篇文章一出,表示上面定下了基調,下面的人就知道怎麼做了。

    與此同時,華國電視台的新聞上報導了《生死抉擇》在京城熱映的情況,不少家影院票處排起了長隊,就為了看這部片子。

    那些接受採訪的觀眾紛紛表示這部電影真實反映了社會問題,領導幹部就是要為官清廉。

    華國自古以來就有對清官的推崇,歷史上不少清官在各地都有廟宇,受後人拜祭,對於貪官污吏,百姓則是憤恨不已。

    《生死抉擇》迎合了大眾的這種心理,說得通俗點,這就是一部清官和貪官鬥爭的影片。

    按照這部電影票房的走勢,一個月內能夠突破四千萬,後續的票房隨著排片率的降低和觀眾的減少,會逐漸下滑。

    不過兩個月內達到七千萬還是有把握的,到年底票房破億的希望很大。

    一部國產主旋律影片能夠有這個成績,並不多見。

    韓三評知道自己這一把賭對了,上面的領導找他談了話,問了他對國產電影產業的看法。

    這相當於一場面試,對此他早有準備。

    他認為華國的電影產業要進行改革,實行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

    製片行業雖然是龍頭,卻不是全部,後期、院線放映和發行等旱澇保收的產業會越來越重要,硬件和軟件都要跟上,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韓三評清楚自己不可能成為華影集團的當家人,他只想爭取一個好位置。

    所以,他把重點放在了自己熟悉的方面,那就是電影。

    他分析了未來華影集團的大體結構,主要是三大塊,一塊是電影,一塊是後期發行,還有一塊是院線管理。

    他沒做過後期發行和院線管理,後期發行他還懂一點,院線方面就沒太多接觸了。

    當然,這三塊都屬於電影產業,只要給他時間,很容易上手。

    韓三評覺得自己還是要在製片上下功夫,這是一家電影企業的根本,只要在未來幾年取得成績,他相信自己還有上升的空間。

    根據傳言,未來的華影集團董事長可能是總局的某位副局長兼任。

    這就是所謂的空降了。

    想想也合理,只有有這種資歷的人才能使七家廳局級單位順利整合,其他人上位的話難免會有人不服,到時候內鬥起來就沒完了。

    面試結束,回到京城電影製片廠,韓三評總算是鬆了一口氣,應該是沒問題了。

    他今年才四十五歲,還很年輕,只要這一步走好了,以後就好走了。

    官場上就是這樣,一步沒跟上,或許就這麼掉隊了。

    坐在辦公室裡,看著桌子上《生死抉擇》最新的票房,他有點心疼。

    如果《生死抉擇》最終的票房破億,按照投資分賬比例,京城電影製片廠只能拿到一千萬的分賬,好夢公司能拿到三千萬。

    要是這四千萬都是京影廠的該有多好,有了這些資金,京影廠能拍更多的影片,還能改善職工的生活,讓他在廠子裡獲得好口碑。

    然而,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兒。

    韓三評明白以後還會和好夢公司合作,倒不是說他離不開好夢公司,而是大家合作慣了,如果找其他民營影視公司合作,還要有個磨合的過程。

    信任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而且,好夢公司在民營影視公司中發展的最好。

    等到他進入華影集團後,會培養自己的班底,佔有更多的主動權。

    說到底,韓三評是一個性格強勢的人,他喜歡掌握主動。

    《生死抉擇》的票房大對好夢公司是利好消息,到了明年幾千萬入賬,好夢公司的總資產超過六千萬,會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林子軒考慮過和韓三評的關係,目前以合作為主。

    等到好夢公司擁有影片自主發行的權利後,和華影集團就有了競爭的關係,在未來應該是既合作,又競爭。

    十月份,《臥虎藏龍》的香江團隊來到京城。

    第一批主要是造型師和武行,造型師要給演員設計造型和服裝,武行則要對演員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訓練,包括體能和基本的招式演練。

    還要給演員找武行替身,至少身形上要差不多。

    拍攝武俠片就算是花架子,也要有那個架勢,不能鬆鬆垮垮的,那就不上相了。

    何況李桉的要求比較嚴格,要和武行協商,大家一起研究。

    為了協調香江的團隊和內地的工作人員,江至強同樣來到了京城,和林子軒見面,介紹了香江方面的情況。

    《臥虎藏龍》的製片人分別是林子軒、江至強和徐立公等人。

    這部影片終於從計畫進入到了實際籌拍的階段,接下來的一年時間會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4
第四百七十八章 冷處理

    林曉玲這些天經歷了從**到低谷的全過程。

    剛從威尼斯來那會,媒體的採訪,親朋的慶祝,還跑到電影學院的導演系開了一場座談會,和學弟學妹們分享了拿獎的那些事兒。

    可謂是風光無限。

    這可以理解,在她這個年紀能拿到這種份量獎項的導演不多。

    國內的第五代導演普遍是三十歲之後開始力,成名較晚,這和他們的特殊經歷有關。

    那時候拍電影比較困難,只有進入電影製片廠才有機會,想進入電影廠,要麼有關係,要麼有學歷,要從電影學院畢業才行。

    不過華國七七年才恢復高考,張億謀是七八年上的電影學院,那一年他二十八歲。

    第六代導演在接受教育上比第五代導演的條件好,逐步的年輕化,以後二十多歲成名的導演會越來越多,林曉玲只是一個代表。

    這種飄飄然的好日子只過了一個星期,關於家的報導一點點的從媒體上消失。

    國內影視圈每天都有事情生,不可能一直圍著一個話題轉,按理說這是正常現象。

    但圈內人心裡明白,這叫做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也叫做低調處理,不報導,不聞不問,任其展。

    媒體上時常說誰誰誰被封殺了,這種說法不準確,圈子裡沒有封殺的說法,是媒體為了引起讀者關注想像出來的說辭,後來被讀者認可了。

    一旦某個明星遭到了冷處理,就會說被封殺了。

    封殺這種詞彙顯得過於霸道,無論是總局還是影視公司都不會說我要封殺誰。

    相應的詞彙應該叫做「雪藏」,藝術化一點的就是「冷處理」。

    這次遭到冷處理的不是林曉玲,而是針對家這部電影,林曉玲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不就是有負面報導麼?至於這麼做麼?」林曉玲不滿道。

    「你就知足吧,能准許你在影院正常上映就不錯了,要是拖上個兩三年再上映,誰還記得這部片子啊。」林子軒淡定道。

    「可影院也太過分了,整個京城就只有兩個拷貝。」林曉玲鬱悶道。

    對於一部獲獎的熱門電影來說,這種做法確實有點過分,不過院線有自己的說法。

    他們不看好家的票房前景,拷貝也是要錢的,能有兩個拷貝放映就不錯了。

    兩個拷貝意味著在京城的電影院只能有兩塊螢幕放映家,這和生死抉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排片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麼安排,家的票房能好才怪。

    家當初在總局審查的時候並沒有現太大的問題,應該說大家不覺得影片中的判決有問題,國內就是這麼個情況,相當真實。

    在八十年代,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誰會請律師辯護啊。

    那時估計律師都不多,更何況收費不菲,公益律師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的法律意識淡薄,覺得法院判決肯定就對了,不知道通過辯護還能減輕罪行。

    整件案子相當清楚,就是個殺人案,事實證據俱在,直接就宣判了。

    十七年後,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大家仍然覺得很正常,直到國外媒體提出質疑。

    整個案件裡律師在哪兒?法律援助在哪兒?

    在歐美等國家,律師在社會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種作用有好有壞,不好評價。

    在西方媒體看來,家這部影片展現了華國國內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這是影片遭到冷處理的原因之一。

    當然,就算不冷處理,家的票房也不會太好。

    故事情節那麼沉悶的片子觀眾的反應可想而知,只有文藝片愛好者才會覺得有內涵。

    趁著拿獎的熱乎勁,觀眾還有印象,在影院裡來個半月游,收穫幾十萬票房就行了。

    這是院線對於文藝片的普遍做法,並不是特別針對這部電影。

    要真是被院線擱置個一兩年再上映,那才叫真的慘。

    本來就不指望這部片子的票房賺錢,林子軒的態度相當淡然,他用和華國電視台的關係,把家賣給了電影頻道。

    雖然只有十幾萬,也是一筆收益。

    不過作為導演,林曉玲還是希望自己辛苦拍出來的影片能有更多的觀眾看到。

    獲獎是一種滿足,觀眾的評價同樣是一種滿足。

    「你就不要管這部片子了,要往前看,有時間想想新片,姜哥的片子被禁了也沒說什麼,現在都開始談新片的投資了。」林子軒舉例道。

    「老哥,你請公司的員工看電影唄。」林曉玲提議道。

    「我請他們看泰坦尼克號他們會他們看這部片子,你覺得他們看完會說我什麼?」林子軒調侃道。

    「這可是咱們公司投資拍的片子,老哥你怎麼能這麼說,太讓我傷心了,我還給公司拿到榮譽了呢,怎麼著也要獎勵一下吧。」林曉玲可憐道。

    「你自己有錢,自己花錢請朋友看吧。」林子軒不為所動道。

    林曉玲拍家拿到了六萬塊的薪酬,相對於那些大導演動輒上百萬的片酬低了點,但和普通工人相比已經很多了。

    這時候,普通工人一年下來也就兩三萬的收入。

    這次拿獎後,拍下一部片子的時候林曉玲就能拿到不少於三十萬的片酬了。

    這是新人導演和著名導演的差距,要是成為大導演,也能拿上百萬,要是進入好萊塢的主流電影圈,就是上百萬美金了。

    「我那點錢還要交房租和吃飯呢,根本不夠花好吧,你們這些資本家太摳門了,一點都不支持青年導演藝術事業的展。」林曉玲挖苦道。

    「行啦,你們兄妹倆別鬥嘴了,到時候我給小玲包個場。」慕姍姍勸說道。

    「看看,嫂子的覺悟多高,老哥你要反思啊。」林曉玲埋汰道。

    「你啊,就知道順著她。」林子軒無奈道。

    按照一張電影票十五塊錢計算,一間普通的放映廳大概有三四百個座位,包一場電影需要五六千塊錢,一天放映六場,四萬塊足夠了。

    四萬塊對現在的林子軒和慕姍姍來說不算什麼,林子軒不想林曉玲太在意票房成績。

    慕姍姍覺得支持林曉玲的電影,能讓小姑子高興,家庭和睦比什麼都重要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3
第四百七十七章 處罰

    《許三觀血記》和《回家》雖然都拿了獎,但在國內的待遇截然不同。ggaa

    媒體上對《回家》做了大篇幅的報導,對《許三觀血記》則是遮遮掩掩,頂多是一個豆腐塊的新聞,重點放在葛尤拿獎上。

    歐洲三大電影節,葛尤拿了兩個影帝,還剩下一個柏林電影節。

    只是《活著》和《許三觀血記》都在國內被禁了,有媒體私下稱呼葛尤是「禁片影帝」。

    這就冤枉葛尤了,葛尤的膽子不大,他可不是故意這麼演,而是趕巧碰上了,他就不是那種敢於和總局對著干的人。

    傳統媒體不方便報導,網絡上倒是沒事,各大論壇上都有相關的消息。

    這時候,網絡監管還不是那麼的嚴,上面還沒有重視這一塊,大家發帖子聊天相當自由。

    好夢公司旗下的時光網首先發佈了消息,祝賀葛尤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的影帝,還給葛尤做了一個專題回顧,細數他這些年拍過的電影。

    對於華國的電影圈來說,這可是一個大新聞。

    「太張揚了,這樣不好。」葛尤擔心道,「姜聞回來還不知道總局那邊怎麼做呢,他這回怕是不好過關,我的檢查都寫好了。」

    「尤哥你也太積極了吧?」林子軒驚訝道。

    「養成習慣了,上山下鄉那會沒少給組織寫檢查,要寫的深刻,一遍不行還要寫第二遍,有回我寫了五遍還是不過關,後來沒轍了,抄了一份別人的檢查。」葛尤淡定道。

    事情沒有葛尤想的那麼嚴重,《許三觀血記》本身的問題不算大。

    總局同樣在關注,要看勢態的發展而定,這部影片畢竟拿了獎,外媒並沒有太多的負面報導,沒有造成**的影響。

    每一部電影都會有負面的報導。

    《回家》在威尼斯放映的時候,有國外的媒體認為華國的法律制度存在漏洞。

    或者說在這個案子上法律缺位了,沒有給犯人相應的法律援助,從而導致犯人坐了十七年的牢,如果有法律援助的話,犯人可能早就出獄了。

    八十年代,國內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存在著粗暴執法的現象,很少有律師為犯人辯護。

    有的家庭根本沒想過請律師,也沒有錢請律師。

    故意殺人和過失殺人的概念不同,臨時起意和蓄謀已久同樣存在著量刑的問題,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判決差別很大。

    這些是能夠爭取從輕判決的法律依據,在電影裡沒有表現。

    出現了這種報導,總局對《回家》這部片子有了一定的顧慮,在國內上映沒有問題,卻不會大力的宣傳和推廣了。

    這就是負面報導帶來的影響。

    《許三觀血記》同樣有負面報導,國外有些媒體歪曲電影裡的情節,這是常有的事情,不過大部分是正面報導。

    姜聞回國後,總局下發了處罰通知。

    由於《許三觀血記》違規參加威尼斯電影節,對導演姜聞處以兩萬元的罰款,並禁止其兩年內使用海外的資金拍電影。

    意思是說不允許姜聞拍合拍片了,只能用國內的資金拍片。

    這比禁止執導電影的處罰要輕的多,對姜聞基本上沒有影響,以他現在的名氣,國內的影視公司願意給他投資的不在少數。

    「我就說沒事吧,都是自己嚇自己,大不了我用國內的資金拍片子,還省得被那些老外管著,想怎麼拍就怎麼拍。」姜聞輕鬆道。

    「有頭緒了麼?」王鐘軍詢問道,「我們華宜影視雖說才剛成立,可在這個事兒上絕對支持姜導,投資沒問題。」

    「行,夠義氣,來,大家走一個。」姜聞端起酒杯,高興道。

    此時,一夥人在酒店裡慶祝姜聞躲過一劫,也是《許三觀血記》獲獎的慶功宴。

    由於不好張揚,他們沒請旁人,都是自己小圈子裡的朋友。

    王鐘軍和張紀鐘合作拍了兩部武俠電視劇,收益不錯,他準備正式進軍影視行業。

    前些日子成立了一家華宜兄弟影視公司,正打算招兵買馬,擴大經營,像姜聞這種著名導演正是他重點拉攏的對象。

    「姜哥這麼快就要拍新片了?」林子軒好奇道。

    「我收了一個不錯的劇本,是說抗戰時期有關日本俘虜的,挺有意思的一個故事,拍出來應該很不錯。」姜聞回答道。

    「還是和葛老師合作?」王鐘軍期盼道。

    葛尤拿了威尼斯電影節的影帝,現在人氣正望,要是再和姜聞合作,影片肯定會火爆。

    「我不行,明年要演曉剛的新片,沒時間。」葛尤擺手道。

    葛尤一般不會同時出演兩部電影,他怕把要演的角色給弄亂了,一段時間只琢磨一個角色,這樣能夠專心,不串戲。

    王鐘軍明白馮曉剛這是要繼續進軍賀歲檔了,馮曉剛和葛尤再次合作,票房上有保障。

    不過那是好夢公司主導的電影,不可能讓他參與進去,就算參與進去,也是小打小鬧。

    好夢公司既要投資《臥虎藏龍》,又要拍攝馮曉剛的新片,怕是沒有多餘的資金投資姜聞了,既然如此,華宜兄弟不如抓住姜聞,投資他的新片。

    王鐘軍下定決心,明天就和姜聞談談投資的事情。

    「這回我自己來演,過過戲癮,老是給別人說戲總覺得不得勁。」姜聞說笑道。

    和王鐘軍想的一樣,林子軒在投資了《臥虎藏龍》和馮曉剛的新片後,的確沒有多餘的資金投資姜聞了,他還要靠拍電視劇賺錢呢。

    姜聞想要拍的電影沒有兩三千萬的投資拿不下來。

    林子軒不打算摻和進去,想必姜聞也不會缺少投資。

    隨著總局下達了處罰通知,《許三觀血記》的事情告一段落,反正這部片子不能在國內上映,用不著操心。

    《回家》倒是能在國內上映,不過沒有了總局的支持,票房堪憂。

    好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歐洲的版權的不錯,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

    最重要的是林曉玲拿到了最佳導演獎,以後在國內導演的圈子裡有了一席之地。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3
第四百七十六章 爭議

    姜聞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不過決定獎項的不僅是那九位評委,還有場外因素。ggaa

    有意大利媒體報導了一些小道消息,由於意大利電影行業這些年一直疲軟,意大利電影好多年沒有拿到金獅獎了,境況頗為尷尬。

    在自己國家舉辦的電影節,獎項都被其他國家的電影人拿走,讓他們情何以堪。

    今年有一部意大利本土影片入圍,在意大利國內反響不錯。

    有消息稱意大利的政府部門給電影節的組委會施加壓力,一定要讓這部影片獲得大獎。

    在頒獎前夕,本屆電影節組委會的主席突然提交了辭職信,更加驗證了上述說法。

    你給我施壓,我不干了還不行麼?

    就是這麼任性。

    這位主席在辭職信中抨擊電影節的競賽制度,提出應該取消競賽,只頒發一個獎項,那就是「觀眾最喜愛的影片」。

    不過,他的這種想法顯然得不到支持。

    大家過來就是為了拿獎,就是衝著威尼斯電影節的名頭來的,所以,頒獎還會照常進行。

    「勞達迪奧太衝動了,我知道主席的職務不好做,可他這麼說會把電影節變成一般性的影展,降低威尼斯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馬克穆勒反對道。

    「傳言是真的麼?」姜聞詢問道。

    「我也不清楚,勞達迪奧或許是因為其他原因辭職的。」馬克穆勒含糊道。

    馬克穆勒作為意大利人,不好評價這件事,這畢竟不怎麼光彩,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電影節對外宣傳自然是公平公正,黑幕都是媒體的爆料,電影節絕不會承認有黑幕。

    姜聞倒是能理解,華國國內的電影節同樣存在這種情況。

    不管怎麼說,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在爭議聲中走到了尾聲。

    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操作下,《回家》的首映獲得了不小的關注,女性題材加上女囚救贖的主題,得到了意大利影評人的青睞。

    歐洲的影評人最喜歡那種道德和倫理交織的影片。

    這樣他們才能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挖掘影片背後的人性,影評人為什麼不喜歡商業片,還不是因為商業片沒什麼東西可寫。

    《回家》中牽扯到家庭倫理、道德掙扎和罪犯救贖。

    還有包容和理解,人性和罪惡,這讓影評人有了用武之地,紛紛撰文分析這部電影。

    林曉玲突然發現自己拍的電影竟然有這麼深刻和複雜的內涵,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們寫的和咱們拍的是同一部片子麼?」林曉玲驚訝道。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有不同的解讀很正常,歐洲這邊和咱們的文化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徐晶蕾解釋道,「芭芭拉不是說了,也就是在歐洲才會這樣,到美國就不會有這種反響了。」

    「我是覺得沒他們說的那麼好,有點不好意思。」林曉玲嘿嘿笑道。

    「你就得意去吧,影評人給出的分數都很高,芭芭拉正在爭取影評人大獎呢,要是拿到的話咱們也不算空手而歸了。」徐晶蕾滿意道。

    「合著你對我這麼沒信心啊,我還想拿其他的獎項呢。」林曉玲不滿足道。

    看了這些好評,林曉玲有了底氣。

    在頒獎典禮之前,芭芭拉給《回家》運作了兩個獎項,分別是意大利影評人大獎和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特別獎。

    這屬於電影節的周邊獎項,每年都會有一批各種名目的小獎,或者說是安慰獎。

    華國國內的讀者可能搞不清楚這些亂七八糟的獎項,其實很簡單,只要不是像金獅獎那樣的幾個大獎,其他的獎項基本上都可以無視。

    當然,對於得獎人來說這是一種鼓勵和榮譽。

    姜聞的追求和林曉玲不同,他對小獎沒興趣,要拿就拿大獎。

    《許三觀血記》是爭奪金獅獎的熱門電影,葛尤是最佳男主角的有力競爭者,他本人也想拿到最佳導演的獎項。

    馬克穆勒雖然支持姜聞,卻不太樂觀。

    意大利電影有十年沒拿過金獅獎了,再說,本屆評委會主席是意大利人,評委會主席和普通評委不同,主席有權利做出最終決定。

    在一片爭議聲中,威尼斯電影節的頒獎典禮正式開始。

    兩部華語片入圍,現場自然有來自華國國內的記者。

    紅毯上,林曉玲和徐晶蕾三人格外引人矚目,姜聞和陳憧同樣神采飛揚。

    記者心裡清楚,《許三觀血記》沒有通過審查就參加國際電影節,影片在國內肯定會被禁掉,就算是拍了回去後也沒辦法報導。

    所以,他們把更多焦點對準了《回家》這部電影。

    正如媒體預料的那樣,評委們最終把最佳影片金獅獎頒給了意大利影片。

    《許三觀血記》獲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影片銀獅獎,葛尤憑著這部電影拿到了威尼斯影帝,銀獅獎雖然沒有金獅獎那麼有份量,姜聞總算是有所收穫。

    讓人意外的是林曉玲憑著《回家》拿到了最佳導演銀獅獎。

    據說是兩位女評委力的緣故,女性導演本來就不多,《回家》這種題材容易獲得女性的好感,這才有了這座導演銀獅獎。

    頒獎結束後,意大利媒體相當矛盾。

    一方面他們對意大利影片拿到金獅獎感到高興,另一方面覺得有損電影節公平的原則。

    歐洲其他國家的媒體沒有這種顧忌,直接宣稱這屆威尼斯電影節有黑幕,受到了操控。

    有評委說出了內幕,大多數評委不看好那部意大利影片,最後是評委會主席一鎚定音,才出現了這樣具有爭議的結果。

    姜聞對此無可奈何,只能感嘆時運不濟。

    林曉玲則沒有這種想法,對她來說這個結果已經超出了想像。

    威尼斯的最佳導演相當有份量,尤其是在國內,說出去有面兒。

    「我的壓力好大啊。」在回去的飛機上,林曉玲抱怨道。

    「你都拿獎了還有什麼壓力?不像我們就是陪跑來的。」徐晶蕾揶揄道。

    「就是這個獎給我的壓力,一下子站的那麼高,要是下一部片子拍不好怎麼辦?肯定會被罵啊。」林曉玲患得患失道。

    「你就作吧,懶得搭理你。」徐晶蕾無語道。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3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主角

    林曉玲不是第一次來威尼斯,去年她作為《小城之春》的副導演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

    那時候,她更多是抱著出國玩玩的心態,否則不會臨時跑到倫敦。

    再說,她不是主要人物,意大利的媒體重點採訪的對象是田狀狀和陳導明等人,她和徐晶蕾作為背景板,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這次不一樣了,林曉玲成了主角。

    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做事很認真,給林曉玲等人安排了密集的行程。

    什麼時候接受採訪,什麼時候和電影節的重要人物會面,到時候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要注意那些措辭,不能引起意大利媒體的反感。

    芭芭拉特別提醒,在和天主教協會的成員會談時不能說自己是個無信仰主義者。

    她知道華國國內的民眾大多是無神論者,不過在歐洲,就算不信仰天主教,也不要提起自己是無神論者這件事。

    看著這些安排和建議,林曉玲在興奮的同時也感到不小的壓力。

    既然享受了主角的待遇,就要負擔起主角的責任。

    何況,《回家》是她的電影,不像《小城之春》,她只是參與了製作,所以這些工作都是她應該做的,不能逃避。

    徐晶蕾的感覺差不多,從配角變主角,感慨不少。

    她在國內算是一線演員,可在國際影壇還是無名小卒,意大利的媒體不認識她,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她要提起《小城之春》。

    這樣意大利的媒體就會有些印象,原來這位演員在《小城之春》中有過演出。

    這種自我介紹的方式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建議,怎麼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給媒體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演員的基本功課。

    根據建議,演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要不斷提起一些著名的導演和大明星。

    即便只見過一面,也要提上一句,給記者一種我和他們很熟的感覺。

    相對於徐晶蕾,劉霖是第一次參加國際電影節,以往沒有拿得出手的資歷。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建議劉霖更多的談及自己扮演的角色,一名女犯人的心路歷程。

    「三個年輕的女性,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一名女囚十七年的回家之路,有史以來第一部在華國監獄實地拍攝的影片,這就是《回家》。」

    這是意大利媒體對電影的報導。

    報紙上有林曉玲三人的合影,三人手拉手站在一起,背後是威尼斯電影節的主辦場地。

    陽光照在她們的身上,她們對著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渾身洋溢著青春和活力。

    「這記者的拍照水平一般,我還以為他要喊一聲『茄子』呢,沒想到就這麼照了,都沒準備好。」林曉玲抱怨道。

    「得了吧,老外懂什麼茄子啊,人家提示你了,你沒聽懂而已。」徐晶蕾取笑道。

    「你的外語很好麼?咱倆還不是半斤八兩。」林曉玲反擊道,「明天姜哥的片子上映,咱們去捧捧場,總算是能休息半天了。」

    「意大利的媒體拿《回家》和《許三觀賣血記》作比較,要是放映後咱們的口碑差太多,那就不好看了。」徐晶蕾擔心道。

    媒體和影評人在看過電影後會打出一個分數,代表對影片的評價,分數越高口碑越好。

    姜聞的《許三觀賣血記》改編自林子軒的小說。

    徐晶蕾作為林子軒的忠實讀者,自然閱讀了小說,這部小說在深度上或許沒辦法和《活著》相比,卻不失為一部厚重的好作品。

    加上姜聞的改編和葛尤的出演,不用想就知道是一部精彩的電影。

    相比較而言,《回家》這部片子只是她和林曉玲突發奇想,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很年輕,經驗不足,略顯青澀。

    而且,從電影投資上看更為懸殊。

    《許三觀賣血記》投資三百萬美金,《回家》只有三十萬美金,沒有可比性。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把兩部電影放在一起宣傳,在威尼斯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話題度,對於影片的宣傳的確有幫助。

    不過要是兩部電影的口碑差太多,就比較鬱悶了。

    「要對自己有信心,咱們的片子也不差。」林曉玲自信道,「芭芭拉既然敢這麼做,就有把握咱們的電影在這兒有市場,人家可是專業的。」

    「希望如此吧。」徐晶蕾如此說道。

    由於《許三觀賣血記》有意大利電影人的投資,姜聞在威尼斯受到了優待。

    加上這部影片沒有通過華國國內的審查,從而備受關注,放映當天吸引了大批的片商、影評人和媒體記者,可以說是座無虛席。

    姜聞對影片相當自信,事前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這是他目前最好的電影。

    他一共就拍了兩部片子,意思是說《許三觀賣血記》比《陽光燦爛的日子》要好。

    在拍攝手法上姜聞的確是成熟了,不過《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有一種非凡的想像力,很難說兩部影片的那個更好。

    電影放映結束,大家熱烈的鼓掌。

    意大利電影人對《許三觀賣血記》給予了讚揚,這出人生的悲喜劇具有普遍意義,不光是講了賣血的故事,而是展現了普通人的生活境況。

    其中葛尤的表演獲得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演活了具有東方智慧的人物形象。

    葛尤雖然沒有來,但他可是拿過戛納影帝的演員,在國際影壇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媒體和影評人給影片打出的分數基本上在七分以上,也有八分和九分。

    這時候,《許三觀賣血記》的小說已經在意大利出版,雖然銷量上不如《活著》,但在意大利還是引起了一些關注。

    如今影片放映,有人或許會去購買小說,互相對照。

    電影的傳播範圍更廣,不過小說更為深刻,文字能夠帶來想像,影像雖然直觀,卻少了想像的空間,兩者各有優劣。

    「姜哥,你的片子評分那麼高,我都沒有信心了。」林曉玲鬱悶道。

    「我第一次來也挺在乎這些分數,可你想啊,拿不拿獎最終還是看評委的意見,評委就那九個人,實際上和分數的關係並不大。」姜聞分析道,「你的片子有優勢,九個評委裡有兩個女評委,你就佔了兩票。」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3
第四百七十四章 黑馬

    按照電影行業的規則,投資方拿錢買票提高票房成績的做法不算是票房作假,而是一種合理的營銷手段,不違反相關的管理條例。

    就算是電影院裡沒有一個觀眾,只要投資方按照正常票價買票了就行。

    票房作假一般是指票價出現異常。

    比如觀眾看的是這部電影,可電影票卻顯示是另一部影片,或者為了吸引觀眾電影票被低價銷售,但統計的時候還是按照原票價入賬。

    這叫做偷票房或者票房注水。

    可以說,林子軒的做法在業內相當常見,能夠造成一種電影很受觀眾歡迎的假象。

    不過,這種做法不宜投入太多資金,畢竟投資方只能拿到百分之四十的票房分賬。

    假如投入一百萬買票房,最終只能分到四十萬,投入越大,虧的越多。

    一般的做法是在電影上映前期花錢買票房,讓票房數據更好看,如果這種做法沒有效果,電影的口碑實在太差,就要趕緊停下來。

    如果起到了效果,觀眾被吸引進了影院,那也要停下來,目的已經達到了。

    當然,不排除有的投資方利用電影洗錢的可能性。

    這種情況他們會從頭到尾的買票房,就是為了拿到那百分之四十的分賬,這是違法行為。

    院線方面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會主動和投資方合作。

    只要有了票房數據,院線就能分到利潤,他們才懶得管呢。

    所以,要是看到某部爛片的票房成績特別好或者某部電影前期票房爆棚,後期一塌糊塗,不要驚訝,都是正常現象。

    這屬於圈子裡的潛規則。

    雖然有著各種抬高票房的手段,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電影好不好看還是觀眾說了算,《泰坦尼克號》的票房能拿到三億六千萬人民幣,國產電影只能拿到兩三千萬的票房,這就是證明。

    林子軒不介意使用這種手段,卻不會把手段當作根本。

    作為一家影視公司,拍出高品質的電影才是根本,其他的只是輔助。

    為了支持韓三評,好夢公司最多拿出兩百萬買票房,下面就要看韓三評的能力了。

    通過多年的經營,韓三評在京城電影圈子裡有不小的話語權。

    京城的多家電影院保證在《生死抉擇》上映當天排片率不低於百分之八十。

    各路媒體搖旗吶喊,明星大腕們鼎力推薦,總局相關的領導在某個場合公開支持。

    一時間,《生死抉擇》成了繼《泰坦尼克號》後的又一部熱門影片。

    韓三評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京城電影製片廠,這是國有電影製片廠的龍頭單位。

    京影廠一旦全力發動,效果相當顯著,至少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好多年沒見過這種場面了,記得上一次還是李雪建老師的那部片子才有這麼大的陣勢,那時候的主旋律影片拍的真好,塑造了不少經典形象,現在不行了,人心浮躁,拍不出那種味道,總感覺太假。」馮曉剛感慨道。

    八十年代是主旋律影片的時代,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

    那時的創作者對待電影非常認真,拍攝條件艱苦,由於缺少外匯,進口的膠片緊張,拍攝的時候把耗片比控制在一比三。

    一個鏡頭最多重複拍攝三次,演員的表演最好是一氣呵成。

    「每個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主旋律,那些好萊塢大片在美國就是主旋律影片,咱們未嘗不能拍攝那樣的主旋律。」林子軒回應道,「只要是表現正確的價值觀,能反映這個時代的影片就算是主旋律影片。」

    「你這個說法很有意思,主旋律電影也要跟著時代變化,不然就會被淘汰。」馮曉剛點頭道,「我看韓廠長這回是要干一票大的,他想要《生死抉擇》的票房過億。」

    「主要是《泰坦尼克號》的這個標竿太高了,弄得國產電影太難看。」林子軒無奈道。

    以前好萊塢大片在國內的票房最高是一個億,大家覺得沒什麼,咱們的電影也有五六千萬,差距不大,想要追上不算太難。

    現在突然出現一個三億多的票房,要是再拿五六千萬就有點拿不出手,跌份兒。

    怎麼說也要票房過億,和《泰坦尼克號》的差距不是那麼大,這才算是有面兒。

    韓三評既然幹了,就要干的漂亮。

    他和院線協商好了,只要《生死抉擇》的前期票房良好,就會延長上映時間。

    《泰坦尼克號》在國內上映了五個月,《生死抉擇》最少也要上映四個月,一直到年底。

    「說的也是,我的片子也不能老在兩三千萬這個坎上了,總要有點進步,要不然面子上過不去。」馮曉剛琢磨道。

    票房是電影行業的從業者繞不過去的話題。

    雖然不是絕對以票房論成敗,但一部電影票房失利就會被媒體和觀眾認為是失敗。

    九月十五日,《生死抉擇》在京城率先上映。

    上映當天京城地區的票房超過五十萬,三天後票房突破兩百萬,五天後達到三百六十萬。

    這是第一輪上映,接下來會在全國的院線鋪開。

    票房豐收的同時,在觀眾中贏得不錯的口碑,影片反腐倡廉的主題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電影院裡時常有觀眾自發的鼓掌,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來說,這種場景已經多年不見了。

    在國產電影一片蕭條的時候,《生死抉擇》異軍突起,成了一匹票房黑馬。

    以上是媒體的報導,電影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有多方面的原因。

    實際上,真實的票房成績只有數據的一半左右,主要還是包場的效果,其中大規模的宣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從目前的情況看,有了前期的鋪墊,影片基本上走上了正軌。

    這時候,韓三評給林子軒打了個電話,聽聲音這位韓廠長頗為高興。

    「上面的領導覺得《生死抉擇》不錯,要對影片加大宣傳力度,過幾天還要上新聞。」韓三評透露道,「咱們再加把勁,把這部片子做踏實。」

    掛了電話,林子軒知道這部電影妥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2
第四百七十三章 未映先火

    馮曉剛離婚的事情鬧得有點大,好夢公司代表馮曉剛表了一個聲明。

    大意是夫妻雙方自願離婚,和徐繁屬於情投意合,謝謝媒體朋友的關心。

    這相當於危機公關,意思是我們這兒都商量好了,沒有新聞可挖,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吧。

    即便沒有這份聲明,等到馮曉剛和徐繁結婚後,各種傳言也會自動消散。

    短時間內,馮曉剛是不會出現在媒體面前了,剛好有時間靜下心來琢磨新劇本。

    林子軒慶幸這時候的絡還不達,內地的娛樂記者偷拍的手段還不高明,否則馮曉剛肯定會上熱搜的頭條。

    八月底,林曉玲、劉霖和徐晶蕾前往香江。

    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為她們安排好了行程,《回家》這部影片除了要參加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還有其他各類影展。

    全世界稍微上檔次的電影節和影展就有幾十家,每個月都有,這就是全球宣傳。

    像《回家》這種小成本文藝片,如果沒有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資源,很難獲得這些機會。

    再說,光是在各個國家跑一圈,機票和住宿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威尼斯的宣傳工作已經在進行,除了片商和影評人,他們甚至邀請了當地的天主教協會的成員來觀看這部影片。

    按照電影節組委會的排片計畫,姜聞的《許三觀血記》放在月六日和七日兩天上映。

    六日的是口碑場,主要是影評人觀看影片,七日的是映場,面向的是觀眾。

    這兩天是競賽片上映的黃金時段。電影上映日期太晚的話,不容易形成口碑,觀眾看了太多影片,難免有厭倦心理。

    由此可見,組委會對《許三觀血記》的重視。

    主要是因為這部影片有來自意大利電影人的投資,他們當然想拿到好成績。

    《回家》被安排在月十日上映,這個時段不算太好,不過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宣傳攻勢很強大,不僅了大幅的海報,還了當地的媒體。

    宣傳的噱頭是《回家》是部獲准在華國大6監獄拍攝的影片。

    他們相信意大利觀眾對此應該會感興趣。

    威尼斯電影節剛剛開始,兩部來自華國的電影就有暗中較勁的苗頭。

    這同樣是一種宣傳手段,把兩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較,能引起關注度,成為熱門話題。

    林子軒沒有去威尼斯,他要忙著《生死抉擇》的上映工作。

    《生死抉擇》的初剪版本長達三小時十分鐘,和《泰坦尼克號》的時長差不多,但這部片子顯然不能和《泰坦尼克號》相比。

    一部影片的時間越長表示在影院上映的場次越少,場次少代表著票房少。

    舉例來說,十分鐘的電影一天至少可以安排六場,一百八十分鐘的電影只能放映三場。

    前者的票價是十五元,後者只能是二十元,一部國產主旋律影片如果票價過三十元,觀眾恐怕不會買賬。

    這麼算下來,在同等上座率的情況下,時間越長的電影票房越少。

    想要提升票房成績,先要把影片的時長壓縮下來。

    《生死抉擇》最後壓縮到兩小時四十分鐘,這樣在影院一天可以放映四場。

    由於京城電影製片廠事前做了充足的準備,在總局審查的時候沒有受到太多為難。

    這部影片的量刑問題由司法部門的多位庭長進行了反覆論證,事後還把影片送到了上級的紀委部門,請有關人員審查。

    做到嚴格以法律為依據和準繩。

    在總局獲得批准後,韓三評邀請京城電影圈的影評人和專家觀看了《生死抉擇》。

    這是想在全國上映前獲得好口碑,有了好口碑才能吸引觀眾。

    作為京城電影製片廠的廠長,《生死抉擇》的導演,韓三評的面子大家還是要給的。

    放映當晚,來的不僅是影評人和專家,還有不少明星,林子軒、馮曉剛、葛尤和張國粒等人悉數到場,給電影撐場面。

    兩個小時四十分鐘過後,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這部影片的確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在反映**問題上較為深刻,能夠引起共鳴。

    其中主人公掀翻宴席、怒斥**和自我剖析等劇情都有很強的感染力。

    電影結束,韓三評站在台上,說了一段話。

    「無論對於京影廠和我個人而言,這都可以說是一部傾情之作,是一部融合著我們的身心、融合著我們的熱情和思考,體現了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的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品。」

    「這部影片中包括反腐倡廉、國企改革、職工下崗、資產重組等社會熱點問題,我們的原則是直面現實、不掩飾、不迴避,如何拍攝一部能夠贏得觀眾的國產影片,我們一直在路上。」

    第二天,京城的報紙上對《生死抉擇》一片叫好聲。

    有專家指出,影片的成功不僅取決於主題的重大深刻,還取決於創作者在藝術上的精打細磨,與同類題材的文藝作品相比,《生死抉擇》在開掘人性的力度和深度上下了大功夫。

    主要人物形象血肉豐滿,使得反腐倡廉的生死抉擇更加具有震撼力。

    影評人紛紛給出好評,認為這是一部敢於揭露現實,反映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廉政建設和反**鬥爭的緊迫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這是一部弘揚社會正氣,令人蕩氣迴腸的好作品。

    讀者突然現一部叫做《生死抉擇》的電影佔據了娛樂版面,而且是一面倒的好評。

    加上之前就進行了大量的宣傳,他們不免好奇,既然說的那麼好,要不要到影院裡看看,到底是怎麼個反腐倡廉。

    在京影廠和好夢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生死抉擇》未映先火。

    這還不夠,想把電影前期的票房托起來,就要採用包場的方式。

    京影廠會和相關的單位,在影片上映後組織職工到影院看電影。

    林子軒預備先拿出五十萬來包場,電影上映第一天在京城的票房就要過五十萬,影院的上座率要達成百分之十以上。

    這樣才能形成觀影熱潮,吸引更多觀眾進入影院。
V123210 發表於 2017-6-4 01:22
第四百七十二章 名流

    這天晚上,林子軒和慕姍姍參加了一場慈善晚宴,參與的都是京城的社會名流。

    主要是商界和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大家聚在一起閒聊,組織者為某個慈善基金會募捐。

    「社會名流」這個詞彙在舊社會極為盛行,指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的人物。

    這些人或有錢財,或有才華,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屬於社會的中上層,和底層的百姓形成鮮明的對比。

    解放後,這個詞彙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不過隨著當下社會的發展,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圈子,被稱為新貴。

    說土一點也可以稱為大款和暴發戶。

    其中不乏從海外歸來的商業精英和從體制內走出來的經營人才,他們和暴發戶有所區別。

    這幫人有了財富,下一步自然想彰顯自己的身份,提高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在有心人的操作下,他們成了新的社會名流。

    慈善晚宴這種模式是從香江傳過來的。

    香江經常舉辦這種名流聚會,以各種名目把商界大亨和文藝界的名人聚在一起。

    如今內地也開始了這種操作模式,民間的慈善組織逐漸活躍起來。

    說實話,內地百姓對慈善捐款興趣不大,一個是老百姓的收入還不高,還有就是對慈善組織的不信任,內地的慈善組織不夠公開透明。

    舉辦慈善晚宴的慈善組織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了內地的新貴們。

    慈善晚宴不光是吃飯,還會舉行一些小活動,比如慈善競拍。

    這幫人想要出名,為此不惜一擲千金,尤其是暴發戶,喜歡拿錢砸人,與人置氣。

    當然,這些人只是內地富豪中的少數,大部分富豪保持低調,講究財不露白。

    在這場晚宴上,林子軒不算有錢人,他的總資產不過兩千多萬。

    能夠受到邀請更多的是因為他是著名作家的緣故,慕姍姍是著名主持人,兩人在京城具有不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對於慈善活動,林子軒並不熱衷。

    不是說他沒有愛心,讓他捐款沒問題,卻不會深入的參與,更別說組建自己的基金會了。

    國外的富豪和大明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慈善基金會,他們通過基金會可以避稅,在幫助其他人的同時還能在社會上獲得好名聲。

    林子軒會參加慈善活動,但不會成為管理者,國內的慈善組織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晚宴結束,兩人開車回家。

    「以後這樣的場合怕是不會少了,這些人哪兒是做慈善,就是斗富呢。」慕姍姍感嘆道。

    「沒辦法,都是熟人,總要給人幾分臉面。」林子軒回應道。

    在京城混的越久,認識的人越多,人面越廣,這種應酬就越難避免。

    隨著好夢公司的發展,以及林子軒自身社會地位的提高,在別人眼裡,能夠邀請他出席活動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他和慕姍姍也成了所謂的社會名流。

    人際關係同樣是生活的一部分,慕姍姍明白這個道理。

    「你回頭勸勸咱媽,讓小雪去幼兒園,過些天就要開學了。」慕姍姍轉移話題道,「小孩子最好是和同齡的孩子玩,小雪沒有幾個同齡的玩伴。」

    小雪前兩天剛過了三歲的生日,差不多該上幼兒園了。

    鄭秀蓮覺得孫女的年齡還小,等明年再說。

    而且,一旦小雪上了幼兒園,她在家裡沒事可做,有點捨不得。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如果是住在大雜院裡,孩子多,不缺少玩伴。

    像林子軒這樣住的獨門獨戶,小雪很難找到玩伴,小孩子還是和小孩子更有共同語言。

    幼兒園招收三到六週歲的小孩子,小雪的年齡夠了,在幼兒園不僅能交朋友,還會做遊戲,開發智力,鍛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慕姍姍說的有道理,不過鄭秀蓮的心情也要理解,該怎麼做,他真沒什麼頭緒。

    「行,我試試看。」林子軒答應道。

    「你可別忘了,我和咱媽說過幾次,她捨不得小雪我能理解,可也要讓小雪學會自己,不能老這麼下去。」慕姍姍叮囑道。

    「老年人就是這樣,喜歡孩子,要不怎麼會有隔代親的說法呢。」林子軒解釋道,「別著急,到時候就好了,總能明白過來。」

    「希望如此吧。」慕姍姍無奈道。

    「對了,馮哥和嫂子辦理了離婚手續,準備年底和徐姐結婚,你抽空去嫂子哪兒看看,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林子軒提醒道。

    馮曉剛還是離婚了,年底和徐繁的婚禮不準備大辦,在京城就是請相熟的朋友聚一聚。

    過年的時候和徐繁一起回她老家,在老家辦一次酒席,也就成了。

    兩人在京城花了上百萬買了一套房子,正在裝修。

    離婚後,馮曉剛不能住在家裡,這幾天都在賓館,說是要安下心來琢磨劇本,其實是躲記者和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記者不知道從哪兒得到了消息,都追到好夢公司來了。

    馮曉剛和徐繁都是影視圈的名人,這年頭名人離婚不算新鮮。

    記者更想知道的是馮曉剛和徐繁是什麼時候好上了,是不是婚外情。

    如果被證實馮曉剛在婚內和徐繁好上了,這就是一條大新聞。

    讀者對這類新聞一向喜聞樂見。

    還有記者懷疑其中是不是有潛規則,否則徐繁怎麼會看上馮曉剛呢,當然,不排除郎才女貌,人家就是看對眼了。

    不少和馮曉剛熟悉的人都遭到了記者的採訪,林子軒也不例外。

    「能有什麼忙可幫,嫂子那人堅強著呢,她是看沒法挽回了,這才同意離婚。你說現在的社會怎麼了,不少平時看著挺好的一對說離就離了,一說就是感情不合,感情不合能過那麼多年?」慕姍姍不解道。

    「誰知道呢,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林子軒如此說道。

    現在社會上離婚的越來越多,以前離婚被認為是醜聞,能湊合過就湊合了,如今風氣開放,在大城市離婚逐漸被接受。

    說不上這是好還是壞。

    林子軒搖搖頭,不再想這個問題,他看著車窗外,不知不覺已是深秋。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10:09
第四百七十一章 過去的日子

    反腐倡廉題材的影視劇並不少見,以前有不少人拍過。

    這是社會上的熱點,老百姓關心的話題,不過那些影視劇的格局太小,挖掘的深度不夠。

    影視公司和編劇不敢太深入,總是小心翼翼,在下層官場打轉,看的不痛快。

    《生死抉擇》的優勢在於格局大了,力度更深,敢於直面現實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尖銳矛盾,不迴避,不遮掩。

    其中對領導班子的集體貪腐,幹部子女被拉下水,哥們問題,部分官員退休前思想鬆懈,想撈一把的心理做了深刻的揭示。

    影片中的主角不僅堅決的和貪腐分子作鬥爭,還剖析了自己的心理。

    尤其是知道身邊的妻子深陷其中後,他有過掙扎和痛苦。

    影片並不像以往那樣塑造一個高大全的形象,沒有任何的缺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顯得更為真實可信。

    其他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是那麼的臉譜化。

    雖然不能說做到了最好,也有不足,卻比以前那些反腐倡廉的影視劇高出了一個檔次。

    怎麼宣傳一部主旋律影片是好夢公司要解決的問題。

    到了這個年代,老百姓對主旋律影片基本上失去了興趣,八十年代,觀眾看主旋律影片會被感動的落淚,如今連電影院都不願意進了。

    主要原因是主旋律影片內容太過空洞,以說教為主,很難取信觀眾。

    老年觀眾或許還會買賬,青年人則毫無興趣,再加上好萊塢大片的衝擊,對比明顯。

    想要吸引觀眾,需要從幾個方面入手。

    先,讓片中的演員在全國各大城市跑宣傳,和當地的觀眾見面,擴大影片的影響。

    其次,花錢在報紙和電視上做宣傳,製造話題,進行炒作,不過這種影片炒作要適度,不能過火,否則容易出問題。

    最後,請影評人和業內的專家對影片做出正面的評價,影響觀眾的觀影選擇。

    當然,如果能得到上面的支持比什麼宣傳都強大。

    只要登上了《華國日報》或者晚上七點的《華國新聞》,這部片子基本上就有了保障。

    那是韓三評要考慮的事情。

    林子軒只負責宣傳方面,他可沒有那樣的人際關係網,也不值得下那麼大的氣力。

    好夢公司會安排演員參加地方台的電視節目,講述拍攝過程中的趣事。

    比如在拍攝工廠戲份的時候,請了數百位的群眾演員,當時正值夏天,樹上的知了叫個不停,干擾拍攝現場,拍了一遍又一遍。

    最後沒辦法,攝制組的工作人員全都去抓知了。

    林子軒強調在宣傳的時候把重點放在電影的「真實性」上,影片真實的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幹部的貪腐問題,這是它有別於其他主旋律影片的地方。

    這種真實只能說是相對的真實,是吸引觀眾的一個噱頭。

    這邊的宣傳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姜聞那邊的情況不太樂觀。

    他用了十天時間修改了一個版本,把《許三觀賣血記》第二次送審,結果還是不行。

    電影審查就是導演和審查委員們的互相較勁,總局的官員起到監督和拍板的作用。

    相對於《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的劇情並不尖銳,但也牽涉到了一些歷史問題,如果碰到有擔當的總局官員,或許就過審了。

    顯然,這次總局的官員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影片還要繼續修改。

    林子軒打聽了一下,應該是沒戲了,就算再改恐怕也過不了,除非動大手術或者重拍。

    那樣姜聞肯定不幹,何況這也不是他能決定的,電影版權都不在他手上,能獲得剪輯權已經不錯了,否則歐洲的投資人會找其他人來剪片子。

    「那就這麼著吧,這次先這樣。」林子軒無奈道,「你要去威尼斯麼?」

    「我為什麼不去?」姜聞反問道,「葛尤不願意去,我要是再不去,獲了獎連個領獎的人都沒有,那多沒勁啊。」

    葛尤不去一個是不想坐飛機,再說片子弄成這樣,他有點小鬱悶。

    上次葛尤去法國的戛納電影節是因為張億謀沒法去,就托付葛尤走一趟。

    葛尤這才和鞏莉去了戛納,拿到了最佳男主角。

    姜聞是自己想去,實際上,即便他不去,《許三觀賣血記》的女主演陳憧也會去威尼斯。

    陳憧在好萊塢混,不用擔心受到總局的處罰。

    姜聞覺得《許三觀賣血記》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可能會有戲,有機會拿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沒有拿到大獎,他或多或少的有些遺憾。

    只是,這時候去威尼斯較為冒險,林子軒覺得姜聞留在國內比較保險,不過他知道姜聞一旦做了決定,不是一個肯聽人勸的主。

    「要不你找個其他的理由出國?」林子軒建議道。

    「這麼遮遮掩掩的沒意思,還是算了。」姜聞拒絕道,「我去就是參加一電影節,咱們別把事情想的太重了,說不定什麼事兒都沒有呢。」

    「好吧,有事兒到時候再說。」林子軒點頭道,「小玲也會去威尼斯,她要先去香江。」

    在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的運作下,《回家》入圍了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林曉玲、劉霖和徐晶蕾三人會在月底前往香江,和芭芭拉一起去威尼斯。

    相對於那些成名的導演,林曉玲的名氣一般,《我們倆》雖然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但那只是在亞洲地區有影響力。

    在歐洲,她還是一名新人導演。

    芭芭拉認為能夠拿到一個獎項就不錯了,除了最高的金獅獎,還有不少獎項。

    比如評委會特別獎、新人獎、意大利影評人獎和意大利議會金牌獎等等。

    這些獎項不像金獅獎那麼引人矚目,也不是每一屆都有,卻能提升影片的身價。

    「想不到小玲都到這個地步了,這才幾年時間,總感覺她還是當初在劇組裡跑來跑去的小女孩。」姜聞感慨道。

    「有五六年了吧,九二年咱們在紐約拍戲,我才知道她考了電影學院。」林子軒回憶道。

    兩人聊了幾句過去的日子,就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