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news=http://a342.g.akamai.net/7/342/86068/v001/tw.img.nextmedia.com/video/20100717/7421.flv]http://tw.nextmedia.com/artvideo/20100717/7421_640.jpg[/applenews]
楊一展:當我看《終端人》時,會思考到作者在1972年寫這部小說時,這些科學觀點、情節也都尚未被證實,但拿到2010年來看,這故事是可預測的,這些科學觀點是可以被印證的。我認為《終端人》有好萊塢電影的驚悚元素,但重要的是,作者利用許多科學根據、案例創作出男主角班森,讓讀者看小說時會思考到故事是真的,我覺得這就是科幻小說的魅力,我還跟助理討論,有機會寫劇本的話,我就要朝科學醫療方面著手,主軸從DNA的方向去下筆,甚至連大綱、角色都想好了呢!在我的觀點中,若是說最精采的高潮,絕對是班森與心理醫師蘿絲的情愫,我希望他們間能多發生些什麼?或許多增加些蘿絲對班森的好感,讓角色間更有拉扯。
運用角色點出盲點
我覺得這樣的原著小說會讓人不斷去強化角色特性,像我一邊讀一邊想像班森的穿著、髮色,甚至內心的矛盾。所以讀完後,我幻想若拍成電影,該由誰來擔綱?我覺得艾德華.諾頓就很適合男主角,絕對能將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作者很巧妙運用班森這角色,不斷丟出問題,點出科學與社會的盲點,讓讀者反思當人們汲汲於追求所謂的科學、醫學發展的同時,對人類的影響又是如何?當人類全都改造到完全零缺點時,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些也全都反映到班森身上,就像他會擔心被機器控制,但卻又願意接受實驗手術,這一點我就無法接受,但我會很好奇班森的真實性格,甚至希望作者當時可以多描寫一些他之前的遭遇,讓我能更了解這個人。
採訪╱黃馨儀 攝影╱楊明龍
服裝提供╱EMPORIO ARMANI
嚴爵作者丟出問題 讓讀者自己思考
《終端人》裡面的觀點都讓我覺得很有趣,像男主角班森,他一方面擔憂人類會因過度依賴機器,而反被機器所控制,但矛盾的是,他又覺得人會犯錯,機器至少不會犯錯,我覺得作者透過班森的故事,丟出了問題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另外,作者也把自己的觀點投射在女主角蘿絲身上,他認為人類從小就被思想控制,且相當樂在其中,這部分我覺得很有趣,讀者彷彿聽到作者在對自己寫出來的故事做反思,也會去思考究竟對人類而言,思想控制到底是好?還是壞?
人類變成機器奴隸
其實隨著科技進步,從前須透過搭飛機到另一個國家才可看到的東西,現在透過網路就能全部看見,所以我覺得某一部分而言,人類已成為機器的奴隸,但我認為就算科技再進步,只要我們不要忘記自己是有靈魂的人類,讓心境回到比較單純的年代,畢竟人與人的交流才是最好的。作者很適合寫這樣的題材,因為他本身具備醫學背景,所以書中對醫學部分的描述都讓我充滿想像力,尤其當醫師為了找出治療男主角的病因,選擇用植入晶片去做的電波治療,這部分很細膩,當然,我也很佩服作者,畢竟在1970年代並沒有這類型的手術。採訪╱黃馨儀 攝影╱楊明龍、王永村
蘇打綠 家凱電腦控制人格 超越想像的科技
故事中,醫生將晶片植入人腦,用電擊刺激腦波改善人的暴戾性格,因為我是唸腦科學的,所以對《終端人》的劇情印象特別深刻!我之前的教授也曾做過實驗,研究如何以腦波來操控電燈開關,而現在也有用電擊刺激腦幹來幫助植物人復健的案例。作者的這想法可說是相當新穎,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這種超越想像的科技。用電腦控制人的思想,讓我想到小說《胡士托風波》,書裡的年代「嬉皮」概念正崛起,它的初衷是訴求解放自我,但最後卻演變成濫交、嗑藥與逃避工作。就像《終端人》中治療病患的原意是好的,但使用方式與態度卻會導致不同結果。
作者有醫學背景 功力紮實
作者麥克.克萊頓本身是醫師,擁有深厚的醫學背景,寫出來的書都很紮實。這本《終端人》一開始也稍微提到類似《白色巨塔》那種醫院部門間的鬥爭。我很喜歡作者麥克.克萊頓,雖然他已經不在人世了,但他的很多著作我都看過,例如《侏儸紀公園》、《奈米獵殺》,尤其《奈米獵殺》真的非常好看,非常滿足我這種科幻小說迷的幻想!
採訪╱李亞陵 攝影╱王文廷
終端人
作者: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譯者:劉韋廷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10/5/1作者2008年逝世,著有《恐懼之邦》、《奈米獵殺》、《侏羅紀公園》等17部知名小說,有多本已躍登大螢幕,熱門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也是其編劇作品。小說作品中,《終端人》完成於1972年,台灣今年5/1推出繁體中譯版,另一著作《海盜經緯》小說繁體中文版7/1也在台發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