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穿越] 回到三國的無敵特種兵 作者:終南道 (已完成)

 
aron0000 2012-2-14 15:52:35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98 2265689
longwang 發表於 2012-12-24 22:01
第九九三章 皇帝布下大棋局

興和皇帝的登基,象徵著大漢帝國從昔日軍閥割據的局面再次歸於大一統,但仍有一些實際的問題需要妥善進行處理,否則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便會出現反覆。

江東孫氏把持著吳州以及吳州以南的大片疆土,如今已經有十來個年頭,一直都是偏安一隅的勢力,如果因為他們當初與晉國是同盟,如今便要聽之任之的話,那可違背了趙興的初衷。

荊州劉表之後劉琦如今雖然只是盤踞在江夏和壽春一帶,但整個揚州目前大半部分落在劉琦手中,小部分落在了江東孫氏手中。劉琦比之孫氏一族要好安置些,但也不能卸磨殺驢,直接將人家手中勝利果實剝奪的一乾二淨。如果真這麼做了,只怕荊州地區的許多人會不服氣,甚至鬧出什麼亂子來。

趙興在未登基前,之所以沒有封賞手下大批作戰有功的將領,只是任命了其中一些文士作為新政體制內的部門負責人,便是將江東和荊州方面的情況都考慮了進去。如今他已登基,新的政府也開始運轉起來,如果再不對相關的有功人員褒獎和封賞,不僅會寒了將士們的心,而且也會讓江東和荊州方面產生懷疑與猜忌。

經過一番仔細的醞釀和準備,趙興終於在興和元年二月二日的時候,向天下發佈了幾項十分重要的公告,徹底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首先,趙興宣佈取消晉國和涼國這兩個國中之國的行政架構,晉國復稱為并州,由劉鎔擔任州牧,陳登擔任長史,姜敘擔任州都尉;涼國復稱為涼州,由劉蔄擔任州牧,楊阜擔任長史,王雙擔任州都尉。同時,封劉鎔二等國公之爵位,可由劉鎔的後人世襲,封地在北美洲的某處面積廣闊的地方;封劉蔄三等國公之爵位,可由劉蔄的後人世襲,封地在大洋洲的某處地方。

趙興的這一手撤國設州的做法,實際上主要就是做給孫堅和劉琦等人看,也是做給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們看,連已經存在的兩個國都被撤銷了,今後大漢境內自然不會有新的國成立。帝國的存在,就是要堅決地反對國中之國的存在,更是要遏制土地分封的做法,就連趙興本人都沒有專屬的皇家「自留地」,其他的公侯伯爵自然不要想在大漢之內得到封地。

在大漢之內沒有封地,但趙興卻十分慷慨地給大家在大漢之外的無主之地上分封了許多的土地。如今還處在原始狀態的南北美洲、大洋洲有著巨大的疆域,趙興可不想只是白白地便宜了曹操、劉備和孫堅等人,他將這些無主之地封給大家,一方面可以忽悠受封的大臣和將領們派出隊伍跟隨曹操、劉備和孫家的船隊前往相應的地方管理自己的土地,另外一方面也算是不花一分錢便解決了封賞的問題。

趙興封曹操、劉備為二等國公,封地自然是在兩萬多里外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趙興又封孫堅為一等國公,封孫策和孫權為一等候,皆可世襲,孫堅的封地卻是南方八千里之外的大洋洲。與曹操和劉備兩人不同的是,孫堅同時還被任命為吳州牧,周瑜為吳州長史,孫策為吳州都尉,所以孫堅不用像曹操和劉備那樣悲催地被趕到萬里之外的蠻荒之地。

一等國公和二等國公雖然只是相差一級,但這種政治待遇還是讓孫堅十分滿意。除非今後曹操和劉備做為大漢做出了不世之業,否則永遠也沒有機會將頭頂的「二等」改成「一等」。

在趙興這裡,爵位成了家族和個人榮耀的象徵,當然也是區分海外封地大小的主要依據。與孫堅一起同時被授予一等國公爵位的自然還有趙興手下那批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以及立下了大功勞的文士們。如賈詡、劉虞、田豐、關羽、徐晃、趙雲、張遼、郭嘉、陳宮、典韋、呂布、太史慈、王允等人,按照積累的不世功勳,皆有幸成為大漢帝國的首批一等國公。

還有其他一些將領,如司馬直、馬超、張頜、徐庶、李進思、李進武、棗祗、馬鈞、李鐵柱、龐統、高順、徐榮、張燕、甘寧、陸遜、呂蒙、龐德、葉雄、顏良、文醜、公孫瓚、周倉、裴元紹、王路、趙鋼、關平、賈穆等等則分別被授予二等、三等國公以及各等候爵的榮譽。

還有其他一些將領,也被分別授予了伯爵、子爵、男爵等榮譽,因為人員實在太多,便不再一一列舉。

經過統計,興和皇帝共計頒發出去各等公爵的「帽子」九十多人,頒發出去各等候爵的「帽子」三百多人,頒發出去各等伯爵的「帽子」九百多人,頒發出去各等子爵的「帽子」五千多人,頒發出去各等男爵的「帽子」一萬多人。

按照趙興的承諾,凡是有爵位的,不論大小,在海外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封地,並且在爵位委任狀上面清楚地標注了地圖上的位置,封地的大小。

一下子分封出去兩萬多個爵位,聽起來十分駭人,但對大漢帝國連半分損失都沒有,反倒是趙興早早地在海外布下了一個超級大棋局。當初趙興在并州時便推出了功勳積累的制度,目的就是激勵各行各業的公民為了并州一起打拼,後來這項功勳制度便被推廣到所有趙興控制的地盤,再後來變成了大漢帝國的一項國策。

雖然受封的中央官員、軍方將領、地方官員、地方各行業做出突出貢獻者沒有在大漢境內得到一寸封地,但是絕大多數人對於趙興這種只給榮譽不給大漢境內封地的做法都表示了贊同和支持。

如果憑著功勳大小,大家一窩蜂般上來將大漢的國土分為己有,到時候又要走回原來的老路,使得大漢分崩離析。大漢是所有漢民的大漢,是漢民的精神家園,只有保證大漢本土的高度統一與相對的公平,才可以將大漢的旗幟插便每一寸陽光可以照到的地方。

再說了,皇帝也不是小氣鬼啊,整整拿出來好幾個大漢那麼大的土地作為大家的封地,雖然距離十分遙遠,但是只要有了那份委任書,將來子孫後代多了,不就可以送過去進行管理和落戶嘛!

趙興這一手絕對夠陰險的,今後讓包括曹操、劉備、孫堅以及其他新興的豪門為帝國四處開疆拓土,但卻牢牢地將他們的根留在了大漢境內,就算到時候有一些野心家想在海外搞獨立,其他同樣受封的家族不用帝國動員,他們都會團結起來對這些野心家進行鎮壓。

畢竟,大漢才是他們共同的祖國!
longwang 發表於 2012-12-25 21:06
第九九四章 江南之地皆歸心

孫堅有兩個十分了得的兒子,大兒子孫策被委任為吳州都尉,其實就是擔任了吳州軍分區司令員,今後和周瑜一起仍然在孫堅手下聽用。孫堅作為一等國公兼領吳州牧之職,手下一文一武又是自己的嫡系,實際上還是控制著吳州,這也算是趙興對孫堅跟自己結盟的一種獎勵。

趙興並不擔心今後吳州會孤懸東南一隅,甚至扯旗造反,因為他相信吳州在孫堅和孫策父子兩代之後,一定會完全歸於大漢的管轄之下,除非江東孫家沒有看到海外殖民的巨大利潤和好處。

以孫堅手下那多如牛毛一般的能臣幹吏,治理一個吳州絕對綽綽有餘。吳州境內的山越族,也需要孫氏繼續進行同化和鎮壓。在趙興看來,與其小肚雞腸地提防著江東孫氏,還不如大大方方地將吳州以及周邊地區交給孫堅去打理,這樣既可以避免內部紛爭,又能有效地實現帝國在江南的管理。

孫堅是趙振邦的岳父,而且對自己這個女婿是越來越滿意。如今金龜婿成了大漢帝國的皇太子,他孫堅便是未來大漢的國丈,所以將來無論如何,只要趙振邦的地位不動搖,孫堅都不會生出半點的不臣之心。孫家人如今看得很明白,想要在趙興一手締造的新帝國內另立山頭,那將是一件比登天還困難的事情。既然不用折騰便可以坐享巨大的政治利益,誰又會腦殘到自尋滅亡呢?

趙興如此大方地安置江東孫氏,孫堅自然要投桃報李,所以他便將二兒子孫權和魯肅、顧雍、虞翻、闞澤、凌統、徐盛、丁奉、朱恆等能力出眾的年輕文武幕僚都推薦給了中央朝廷,希望趙興能夠加以委任和重用。

趙興自然是個識貨之人,他看了孫堅上報的這份推薦名單之後,也是非常的滿意。孫堅給自己舉薦的這些文武之臣,不僅能力十分出眾,而且都正處於年富力強的階段,至少為帝國服務三十年不成問題。

趙興毫不猶豫地將有著丞相之能的魯肅、顧雍、虞翻和闞澤等人分別交給了劉虞、賈詡、田豐和王允四位院長,請他們對這些年輕人進行培養和栽培。假以時日,按照這幾位的能力,幹上部長或者副院長應該沒有問題,至於能不能幹上最為榮耀的四大院院長,那就要看他們與郭嘉、徐庶、龐統、諸葛瑾、崔琰、張既、陸遜、呂蒙、陳登等人的競爭了。

趙興又將凌統、徐盛、丁奉、朱恆四員年輕的虎將一股腦地全部交給了太史慈,讓太史慈代替自己培養這幾員很有前途的武將。大漢帝國現在不缺騎兵和步軍將領,缺的是精通水戰,敢於統率戰艦劈波斬浪的水軍將領。凌統四人出身江東,原本就有十分扎實的水戰基礎,如今盡數歸於大漢水軍,也算是才盡其用,人適其職。

安排好了江東文武八人的出路,如今只剩下一個孫權,卻讓趙興有些為難。別人不知道孫權的本事,趙興卻是心知肚明。對於孫堅和孫策父子的忠誠問題,趙興還不怎麼擔心,他就是有些信不過孫權這貨。毫無疑問,孫權要是用好了,絕對是個可以獨擋一方的帥才,可怕就怕這個傢伙一旦翅膀硬了,就想著自己放單飛。

看到趙興為如何安置孫權而愁眉不展,李進思便建議說道:「興哥,不如將孫權分給振邦,他們兩個如今因為有了孫仁這層紐帶,相信很多事情都有辦法解決,我們也要相信振邦的智謀和手段。」

趙興聽了李進思的建議之後,也是眼前一亮,笑著點頭說道:「進思這個建議很好!把孫權這隻小狐狸交給振邦去頭痛,我們卻在幕後注視著他們,看看若干年後是我趙興的兒子厲害,還是孫家的後人奸詐!」

把一隻長了仨尾巴的狐狸交給另外一隻如今已經長出五隻尾巴的狐狸來監視,也就趙興這只九尾狐狸想的出來!

當身在洛陽的趙振邦接到老爹關於任命二舅哥孫權為自己副手的書信之後,當時只是楞了一下,緊接著便咧開嘴對身邊的李鐵柱說道:「鐵哥,我爹把孫權給我弄過來了,你說咋整?」

身為洛陽「警備區司令員」的李鐵柱把臉一沉,毫不猶豫地說道:「擦,這還用問?當然是往『死』裡整!」

趙振邦當時就沖李鐵柱翻個白眼,然後說道:「我要真敢整死二舅哥,香香還不跟我拚命!我爹這是在考我呢,看樣子今後我都要把孫權這個傢伙栓在褲腰帶上了,誰讓他太有本事了呢?」

趙興將孫權安排在太子手下做事,這可是一項殊榮,孫堅自然是沒有半分的意見。孫權雖然心裡覺得有些彆扭,可也找不出任何拒絕的理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洛陽,結果終其一生,都被趙家大小子吃的定定地。

安置完了江東,趙興當然也不能忘記了對帝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荊州群臣。

首先,趙興豪不吝嗇地封劉琦為三等國公,在政治上與皇子劉鎔和劉蔄一個待遇,在大洋洲也分給了劉琦很大一塊封地。劉琦手下的文聘、李嚴和霍峻等人也被封為侯爵,算是俱有榮焉。

其次,中央政務院文教部接管了鳳凰書院,將一部分師生從荊州派往太行書院接受培訓和教育,又從太行書院抽調一部分師生到鳳凰書院進行交流任教。

最後,趙興任命呂蒙為荊州牧,任命崑崙軍徐榮為襄陽軍團長;任命遼州牧諸葛瑾為揚州牧,任命文聘為揚州都尉;任命劉琦為新成立的永州牧,任命馬良為永州長史,任命李嚴為永州都尉;任命士燮為交州牧,任命蔣琬為交州長史,任命沙摩柯為交州都尉;任命蒯良為越州牧,任命向寵為越州長史,任命霍峻為越州都尉。

襄陽軍團主要管轄荊、揚、永、交、越五州的駐軍和預備役部隊,主戰部隊為原崑崙軍三萬士兵和文聘手下的三萬水軍以及霍峻手下的兩萬步兵。呂蒙和徐榮一文一武坐鎮荊州,實際上便是代替趙興控制著荊州以南的五州之地。

經過這麼一番調整之後,長江中下游的南方廣袤地區皆有得力的文武將領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統治,這對於解決大漢六千萬子民的吃飯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趙興已經指示帝國水師派出船隊下南洋尋找優質的稻種,準備在江南地區大規模地種植高產水稻,從此徹底解決大漢的糧食問題。
longwang 發表於 2012-12-26 19:59
第九九五章 家和才能萬事興

漢歷元年二月,正逢農曆的春節,為了慶祝天下歸於太平,興和皇帝在長安城內大宴群臣和各地民眾代表,酒席從正月初一持續到了正月十五,才算是告一段落,真把當了皇帝不久的趙興給整慘了。

幸好皇帝有七位身份平等的皇妃,可以帶著趙興的子女代表趙興本人出席一些不太重要的場合,否則趙興只怕要被自家釀製的長河大曲活活地淹死。

作為帝國最富有的人,趙興家族掌握著整個大漢所有新興產業的股份,雖然比例不是很高,但湊在一起仍然是個十分驚人的數目。因為趙興帶頭不給皇家置辦任何田產,所以皇室的開支主要依賴於趙氏家族在工業和商業方面的收入。

雖然趙興家族如今是帝國首富,但老百姓卻沒有太大的意見。所有已經富裕起來的地方和百姓,當初都曾經受益於趙興的各種惠民政策以及各種發明構想。古人講究飲水思源,對於引領他們走向富足安康之路的趙興,大家心裡始終存著一份感激之情。正因如此,當趙興提出將自己所佔據的一些行業股份折價出售給當地百姓時,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

老百姓派出來的代表向趙興反應群眾心聲,他們都說:「哪怕是興和皇帝只在本行業持有一成的股份,大家心裡也會覺得踏實。因為皇帝的招牌既是信譽和質量的保證,更是行業持續發展而不會遭受地方家族打壓和侵吞的最大靠山!」

確實是這麼一個道理,試想皇家持股的行業,還有誰敢去隨便亂打主意呢?更何況皇室乃是帝國尊嚴與榮耀的象徵,如果皇帝自己是個窮光蛋,不僅大漢百姓臉上沒有光彩,也容易導致皇室利用各種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長此以往反倒容易滋生腐敗和墮落。

共同富裕、人人均等,只能是種美好的願望,在懶惰貪婪的人性面前,在冰冷無情的現實社會之中,永遠都沒有實現的可能。既然繞不過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那麼坦然理性地討論個人利益便要比那些口中喊著仁義道德,實際卻是貪婪成性的政客們要強上百倍。

恥於言利者其心可誅!趙興的理念就是讓皇室始終處於大漢最富裕的階層,而不是假惺惺地迴避或者故意裝出一副安貧樂道的操行。只要不是通過違背《大漢憲章》和《大漢法典》而獲得巨額的財富,那麼皇室就算是最為富裕的家族,也不會對帝國造成什麼危害。相反,像趙興家族這樣憑借「技術入股」而成為天下首富的做法,實際上對於推動科學技術向前發展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對於大漢帝國的發展壯大是有益的。

想要讓君主立憲制持續下去,首先就得保證皇族的利益。只有保證了皇族的利益,皇帝才不會挖空心思想著如何去將國家財富據為私人所有,才會將更多的精力用於監督和指導中央朝廷各院更好地運作。

如果有誰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叫囂皇帝理應比他的子民過的清貧,而且還要安貧樂道,趙興一定馬上派人將這種傢伙給徹底消滅。說這種話的人已經泯滅了人性,要麼是虛偽的陰謀家,要麼是只會說教的空談家,總之他一定不是什麼聖人。

從古至今,趙興只在史書中見到過乞丐最終做了皇帝的事例,但他從來沒有看到過當了皇帝的人過著乞丐般的生活。皇帝是國家的象徵,如果皇帝都吃不飽肚子,那麼他治下的百姓豈不是連泥巴都沒得吃?

正因為趙興手裡有錢,而且不是貪污霸佔了國庫之中的財富,所以他可以正大光明地自己掏腰包在長安城內大宴賓朋,卻不會受到天下百姓的譴責和監察院的彈劾。人人皆知皇帝是帝國最大的富豪,所以前來長安向皇帝祝賀新年的各地代表只需帶些本地的土特產,而不用絞盡腦汁甚至花費巨資為皇帝和皇妃們置辦禮物。

各地百姓派出代表給皇帝送來價值不超過十兩銀子的土特產,皇帝在長安城的皇宮中掏腰包請大家吃飯,原本應該搞的極為鋪張奢華地皇帝賜宴,經過趙興這麼一改良,變成了家戶之間的走親訪友,少了一些等級森嚴,卻多了幾分感情色彩。

到了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這天,趙興終於從繁忙的迎來送往之中解脫出來,可以專心陪著妻子和兒女們共度良宵。

趙興的七個老婆皆為大漢帝國皇妃,卻沒有一人被冊封為皇后,這也是趙興特意提出來的規矩。過去後宮之中設立皇后這麼一個官不官、民不民的職位,那是因為皇帝的女人實在太多,後宮三千佳麗需要人來管理,所以皇后便應運而生。如今皇室的規模急劇縮小,除了趙興的娘親、七個老婆以及三十幾個孩子之外,其他的人都是護衛和為皇室日常生活服務的人員,也就用不著專門設立皇后來管理皇宮內院。

趙興之所以不想設立皇后,也是考慮到古時後宮之中女人們為了爭寵而搞出的那些你死我活的鬥爭,實在是過於驚心動魄,殘酷無情。他可不希望自己的七位老婆今後為了爭寵而搞得皇家後院雞犬不寧,甚至是血流成河。

如今,趙興的七個老婆按照嫁入趙家的順序,被依次稱呼為大夫人、二夫人、直至七夫人。其中大夫人許婉婷主要負責照顧趙興母親的起居生活,管理家族內部的瑣碎事務;二夫人胡杏兒經常陪同趙興前往軍隊進行慰問和視察;三夫人任紅昌負責趙興家族與其他家族之間的關係維護;四夫人張忻負責監督趙興子女的功課學業;五夫人糜貞管理趙氏家族的內部財務;六夫人許婉琳負責料理趙興的生活起居以及書房打理;七夫人蔡琰負責皇室形象的維護和宣傳工作。

因為七個老婆各有任務,而且趙興又不曾偏愛其中任何一個,又不曾設立皇后,所以大家相安無事、情同姐妹,讓趙興心裡覺得十分欣慰。

大漢百姓在茶餘飯後經常會聊起皇帝善於治家的故事,人們都認為皇帝娶七個媳婦實在太少,按照興和皇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本事,就是再娶十個八個的老婆,一樣可以治理的服服帖帖。

大漢帝國如此之大,皇帝只能有一位,可皇妃千萬不能少了,不然如何讓天下百姓共同分享皇室的榮耀與偉大呢?
longwang 發表於 2012-12-27 20:35
第九九六章 開設五院利國家

經過一個冬天的修養生息,原本就充滿活力的大漢帝國迎來了蓬勃旺盛的春天,於是各地一片繁忙的景象,竟然再也看不見昔日烽火硝煙過後殘留下來的一些痕跡。

原臥虎農業院已經由皇帝親筆題詞,更名為大漢農科院,位列諸學院之首,院長仍由醉心於農業增產的棗祗擔任。可別小看了這院長之職,棗祗如今可是享受部級的待遇,論起爵位來,那也是堂堂的二品國公!

棗祗享受如此之高的爵位,卻也不是浪得虛名,而是憑著實實在在的功勳受到冊封。經過連續十多年的辛勤付出,棗祗硬生生地將大漢各地的糧食產量提高了兩倍不止,這也正是大漢內部雖然連年戰爭,卻再也沒有餓死人的原因。戰爭之中雖然損失了一些人口,但因為黃河兩岸連續多年的糧食豐收,大漢人口竟然增加了將近千萬。

在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時代,農業便是國家的根基和命脈,趙興如此重視農業增產,給予棗祗和農科院下屬如此之高的待遇,便是要鼓勵和激發他們始終為大漢的農牧漁殖等行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裝備支持,確保大漢帝國在不斷向外擴張的進程中不會遭受糧食危機。

排在農科院之後的便是大漢工程院,其前身是臥虎裝備院,院長由同樣位列二品國公的馬鈞擔任。此前馬鈞的主要精力都用來研究如何製造殺人利器,偶爾會涉及到一些關乎民生的新式器械製造,但仍然是為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服務。如今天下戰事漸漸平息,以大漢軍隊的裝備水平,已經足以橫掃境外的各個國家,所以馬鈞現在的主要任務便是將一系列先進的軍用技術轉為民用技術,以期為大漢的發展建設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

工程院與農科院相似,下面設有許多分系,各自專注於某一方面的研究和設計工作。比如水利工程系便是主要研究江河湖海,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水資源;道路工程系主要研究如何開山架橋以及修築結實耐用的道路;建築工程系主要研究如何修築堅固的邊境防禦設施以及適合人居的城鎮;礦山工程系主要研究如何深度挖掘和開採各類礦產資源。

排在第三位的是大漢商學院,其前身是農兵商金行、四海商貿貨棧以及晉國商業協會,院長由政務院財政部部長糜竺親自兼任。經過這麼多年的糾正和影響,大漢百姓已經對經商之人的態度大為轉變,不再像從前那樣鄙視和看不起。興和皇帝曾經專門就商業對國家發展建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有過清晰的論述,他說:「農業是穩國之基,工業是強國之要,而商業便是富國之道。國富才能民強,大力發展農業和工業,離不開商業這個潤滑劑和催化劑!」

因為皇帝對於商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也因為普通百姓這些年從高速發展的商業活動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所以如今就連蔡邕和張儉等老學究們都不再覺得皇帝重視商業有什麼不對,普通人家的孩子自然也就願意報考前途遠大的大漢商學院,成為帝國將來急需的理財能手。

排在第四位的是大漢軍事學院,其前身是臥虎講武堂和臥虎少年班,院長由帝國皇帝趙興親自擔任,今後專門負責培養和培訓各級軍事指揮人才。考慮到皇帝日理萬機,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所以軍事學院又設幾名副院長協助趙興處理日常事務。有幸成為軍事學院副院長的分別是高順、王路、徐輝和馬謖等人,雖然他們的名頭沒有關羽、趙雲、郭嘉、龐統等人響亮,但按照趙興的建軍思路來主持軍事學院的日常工作卻足以勝任。

關羽、趙雲、郭嘉和龐統等人如今正率領大軍向西擴張,沒有個十年八載的,根本回不來,就算趙興有心想讓他們兼任副院長的職務,那也只能是個擺設,不如安排幾個實實在在可以幹事的,抓緊時間為西征各路大軍培養和儲備足夠的軍事指揮人才。

大漢軍事學院招收的學員分為四個層次。最頂級的學員必須是軍級以上的帶兵將領,主要接受趙興的親自教導,學習軍事戰略思想以及一些極為重要的核心軍事機密;高級學員主要面向團級至師級之間的將領,主要接受副院長和專業軍事教員的教導,學習戰役指揮等理論知識;中級學員主要面向連、營級的基層軍官,學習騎兵、步兵、水軍等戰術理論和初級戰場指揮及日常軍隊管理等技能;低級學員則面向所有的普通士兵,經過文化考核、體能考核以及實戰檢驗等環節,挑選出最優秀的士兵作為候補基層軍官,專門進行為期兩年的集中教育和培訓。

原幽州訓練團、臥虎訓練團、高平訓練團以及員渠城訓練團盡數劃歸大漢軍事學院管理,成為學院的附屬機構,主要負責對普通士兵進行常規訓練。

按照趙興的設想,今後帝國軍事學院的院長將一直由皇帝兼任,如果作為皇儲的太子不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無法勝任軍事學院院長的職務,那麼他很有可能被踢出皇位繼承人的序列。皇太子想要具備讓大漢軍民信服的軍事才能,那就必須在年輕的時候進入軍隊服役甚至要帶兵上陣作戰。

不要怪趙興對自己的後人如此苛刻,如果繼承帝國皇位的人是一位懦弱無能之輩,又如何能夠控制即將橫跨世界的超級大漢帝國?作為帝國的守護者,大漢皇帝必須要牢牢地控制著一支強大的軍隊,並且可以隨時調動和指揮這支部隊為大漢而戰。

排在最後的是大漢理學院,相當於是將未來的社會學和哲學混合在了一起。按理說,趙興應該明白哲學乃是各種學科的根基,應該排在第一位才對,可趙興卻偏偏將其列於最後,這是何故?

只因為趙興覺得在沒有解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之前,空談什麼形而上、形而下的哲學內容實在有些扯淡,更讓趙興忌憚的是諸如經學、玄學以及後世的程朱理學等學派,對於國家發展和百姓生活幸福沒有多少益處,倒是把好好一個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最終亡國了事。

這真不是危言聳聽,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那裡。

東漢末年經學盛行,士大夫們坐而論道、日日空談,結果漢朝亡。程朱理學盛行於宋,結果當時最為富裕的宋朝被不懂什麼狗屁理學的蒙古人滅亡。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趙興極力控制理學院的規模,只讓蔡邕和張儉二人擔任副院長,並將後世一位牛人的心學理論丟給這二人,讓他們帶著一幫閒得蛋疼的學究們去好好琢磨。這也是趙興相信「堵不如疏」的道理,特意為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傢伙們準備的一塊樂土。與其讓各種亂七八糟的思潮冒出來擾亂國家和社會,不如提出一個很難逾越的理論歸宿讓大家沒事都去討論,只要不耽誤了發展建設就好。

王守仁的心學理論比起程朱理學來,於國於民都還算有益,以其博大精深,足夠讓哲學家們討論許多個世紀也無法得出結論。原因很簡單,老王的核心思想是規勸人們「為善去惡」從而達到「良知」的境界。

人都是貪婪的,也是自私的,能夠做到「知善惡」已屬不易,想要身體力行地去為善去惡,那需要終生的修行!
longwang 發表於 2012-12-28 12:34
第九九七章 十萬大軍去平倭

延州最南端的凱旋灣,是當初黑山軍從東勝國(濟州島)登陸三韓半島的一處港灣,如今經過三年的擴建,已經成為延州南端最為繁華熱鬧的港口,承擔著徐州東海港經東勝島至延州的海上航線吞吐與運輸任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航線。

每隔十天左右的時間,都有大型的運輸商船在大漢水師的保護之下來往於東海郡與延州之間,船上裝載的各種貨物讓來往於兩地之間的海商們賺得盆滿缽滿,於是招惹了更多富有冒險精神的年輕人加入到海上淘金的大潮之中。

延州向大漢內地主要輸送的是上等的木材、各種珍稀藥材以及金銀銅鐵礦石等資源內的貨品;大漢內陸則向延州輸送各種消費性商品,如農具、服飾、糧食、木器傢俱、成品藥丸、書籍、日用百貨等高附加值的貨物。

延州的人口如今尚不足百萬,其中有一半是漢人,一半是當地土著,許多地方還處於待開發的原始狀態,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淘金客」從大漢內地湧來,用不了二十年,這裡便會成為大漢帝國最為重要的東北門戶。

實際上,不等更多的淘金客到來,延州半島上的百姓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延州大發展的宏偉遠景。這全都是因為半年之前陸續向凱旋灣集結的晉國水師大軍給延州半島帶來了許多發展建設的機遇。

整整十萬大軍從晉國的幽州、冀州、青州和徐州向延州南端集結,大船之上的將士們絕大多數都是參加了中原大戰的老兵,他們的兜裡揣著厚厚的一疊銀票以及因為作戰有功而得到的賞金,在延州百姓看來,那就是幾萬個財神爺。

因為十萬大軍的到來,可把延州牧崔琰給急壞了。普通百姓看到的是巨大的商機,可崔琰卻是知道延州的家底,若是不能按期給十萬平倭大軍提供足夠的補給,日後他可沒臉回長安向皇帝述職。崔琰很清楚,可供大漢水師選擇的集結地點至少不下於三處,如東勝國、雙子島、甚至是倭奴本島,皇帝親自指示太史慈率軍在凱旋灣集結,那就是在幫著延州發展經濟和民生,他可不能辜負了皇帝這片良苦的用心。

在崔琰的全力調度和指揮之下,整個延州都在為平倭大軍渡海作戰做著準備,經過了半年時間的運作,如今總算是不負眾望,順利地為最後一艘大船裝載上了足夠的食物和淡水。參與其中的延州百姓雖然十分辛苦,但也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回報。想想看,只要把一分錢都不用花的淨水從陸地運到大船之上就能得到工錢,這種好事情哪裡還能再遇到?

在悠揚的船用號角聲中,平倭大元帥太史慈所在的帥船穩穩當當的離開了凱旋灣的碼頭,在他身後一字排開地站著凌統、徐盛、頂風和朱恆四員將領,此刻他們臉上都流露出激動和自豪的神情。

也不能怪四位出身江東的年輕將領沒有見過世面,這種千帆競渡、十萬大軍出海的壯麗景象,就算擱在後世也很難見到,更別說只是活動在一條小小長江之中的江東水師。

凌統看著帥船頂端安裝的那根純鋼打造的巨大撞角,心裡想的是什麼樣的船隻才能抵擋得住如此兇猛的衝擊?

徐盛看著遠處影影綽綽的白帆,忽然想起了當年送趙振邦離開吳縣時的情景,他現在算是明白了當時太子殿下為什麼會用那種異樣的眼神看自己,原來太子並沒有「斷袖之癖」,而是看中了自己這個人而已。

丁奉十分眼紅帥船兩側安裝的那十門黑洞洞的火炮,前些時日他曾經觀摩過大漢水師的海上演練,親眼見識過火炮發射時那種震撼人心的場面,現在他就想著什麼時候大帥能夠讓自己親手點燃一座火炮的引線。

朱恆在心裡估算著江東水師與大漢水師之間的差距。經過推演,他十分悲哀地發現,如果當初吳主孫堅與晉國為敵的話,僅憑江東水軍與晉國水師抗衡,那麼江東水師將會全軍覆滅,而晉國水師的傷亡可能連半成都不到。

四員年輕的將領懷揣不同的心思,如今卻要陪著海陸通吃的傳奇元帥太史子義橫掃東倭,內心或多或少的還是有些激動與豪邁。自古以來,開疆拓土的獎勵都會被史官們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如果能夠拿下東倭,不僅可以積累厚厚的一筆功勳,四員將領在大漢軍隊體系之中從此也就有了說話的資格和權力。

經過數日航行,龐大的船隊從雙子島中間順利穿過,然後浩浩蕩蕩地駛向了東倭本島。

登陸的地點早已確定,之前經過暗影隊員三年的實地偵察和反覆推演,絕對可以做到絲毫不差。

東倭本島此時還處於原始社會到農奴社會過渡之間,一群猴子們供奉的某個女王被稱作卑彌呼,其實不過是彌生時代眾多小國之中邪馬台國的女王,說白了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尚未進化乾淨徹底。一群散沙般的眾多小部落,想要對抗已經裝備了火器的大漢水師,無異於是螳臂擋車、飛蛾撲火,下場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

按照興和皇帝的指示,十萬大軍東渡倭奴島國,不是來找人打架的,因為島上只有不長尾巴的「猴子」。太史慈率軍前來,是要為大漢開闢新的糧食生產基地,新的礦產基地,以及新的旅遊度假勝地。至於島上隨處可見活蹦亂跳的猴子們,按照太史慈的想法,統統抓住送往目前急需勞力的大漢內陸各州,不僅可以賺回一筆豐厚的軍費,還可以用較為人道的方式解決了島上「猴子」橫行的麻煩。

《大漢憲章》明文規定在大漢境內不得從事人口買賣的活動,但適用的對象是所有獲得大漢公民資格的人,而倭奴島上這群黃皮猴子顯然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與延州土著和東勝國民不能相提並論,所以並沒有受到《大漢憲章》的保護。

於是,發生在興和時期僅有的一次大規模奴隸捕殺和販賣行動,從十萬平倭大軍登陸這天便拉開了帷幕!據後世好事的史官和人口學家們研究分析,太史慈率領的東征大軍在持續十多年的時間裡,從瀛洲四島上運回大漢內陸甚至是西域之地的勞力,足足有五十萬之多。

正是因為太史元帥不折不扣地執行了興和皇帝的命令,所以造成了瀛洲有文字記載之前的歷史文化徹底消失,雖然有些令人感到遺憾,卻也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可惜。

不就是一群沒開化的凶殘猴子麼,早早地清除乾淨,倒是為帝國的東北安寧做出了長遠的貢獻。
w23164598 發表於 2012-12-28 12:35
本帖最後由 w23164598 於 2012-12-28 12:37 編輯

邗錯了,請版主刪掉,謝謝
longwang 發表於 2012-12-29 18:59
第九九八章 揮師西進如卷席

當太史慈率領十萬水師大軍東渡倭奴的時候,興和皇帝登基以來發動的最大一次遠征也終於吹響了號角。這次曠日持久、兵力驚人的向西征伐,也是大漢帝國延續一千多年間為數不多的幾次遠征,在帝國輝煌燦爛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後人們時常歌頌和傳揚。

為了這次偉大的遠征,大漢帝國整整準備了三年之久。雖然一年之前趙興還未正式登基,但秘密籌備翻越蔥嶺向西征伐的工作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趙興不停地從玉門關內遷移漢人前往西域,不停地將各方勢力投降的俘兵送往西域,不停地將張任、嚴顏、法正、曹仁、于禁等將領調往西域,不停地將獲得中原大戰勝利之後的騎兵調往西域……這一步步走下來,目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積蓄足夠的力量,一舉向西橫掃萬里如卷席!

趙興不是成吉思汗,但他想要超越成吉思汗。趙興不想學彎弓射大鳥的鐵木真,只會做個屠城的劊子手,卻不懂得建設和開拓,到了最後只剩亂糟糟一地雞毛。趙興如今有足夠的信心讓大漢帝國的鐵騎橫掃極西之地,讓那裡從此處處飄揚著大漢帝國的翔龍旗,直到千百年後,仍然屹立不倒,迎風招搖。

興和皇帝的強大信心來源於西征大軍的超級將帥和各軍將領。有關雲長、趙子龍、張文遠三人作為元帥,張郃、呂布等人為副帥,郭嘉、徐庶、龐統、陸遜、法正等人做軍師,馬超、張任、顏良、文醜、葉雄、龐德等人擔當開路先鋒,更有田豫、臧霸、曹仁、于禁、馬岱、馬休、慕容平等眾多得力的將領帳前聽用,趙興實在想不出來這天下還有哪裡可以阻擋西征大軍前進的步伐。

興和皇帝的強大信心還來源於西征大軍遠遠超越時代的作戰理念和各種先進的作戰裝備。用後世最偉大的戰略家太祖公的軍事戰略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被無數的事實證明那才是真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天下第一強軍。雖然趙興不可能將太祖的所有軍事精髓都挪用到這個時空之中,但就目前大漢軍隊所學所用的戰略理念便已經足以獨步天下,領先同時期其他國家至少一千年。

卓越而強大的戰略思想,對於一個超級帝國而言,其重要性和長遠影響毋庸諱言,足以支撐這個國家在很長的一段歲月之中傲世自立、雄霸天下。在強大的軍事理論做基礎的前提下,如果再加上大漢帝國工程院院士們費盡心力打造出來的各種戰爭利器,加上大漢軍事學院培養出來的各級軍事指揮人才,趙興便更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軍隊可以做到無敵於天下。

興和皇帝的強大信心更來源於蒸蒸日上的國內發展建設形勢和秘密籌集三年的巨額戰爭物資。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想要支撐起東西兩面合計超過六十萬大軍的集團化軍事行動,同時還要保持國內數十萬大軍的日常運轉,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趙興發動的這場東征西討足以將新興的帝國拖入無底深淵。

然而,被後世史學家異口同聲地稱讚為「千古第一帝」的興和皇帝,又豈能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之人。對於如何支撐兩路大軍的東征西討,趙興早在十年之前便開始進行周密思考和反覆推演,得出的結論便是「忠誠強悍的軍隊、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再加上『以戰養戰』的理念,足以使得遠征大軍能夠長久地在外生存下去。」

當年攻益南路軍孤軍南下,從交趾登陸深入益州南部的戰例,便是趙興這種「以戰養戰」理論的最好實踐。事實證明,正確合理的民族政策是減少阻力,保持戰力的重要因素,如果運用的好,甚至可以從佔領之地徵召到土著士兵,進一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

西域之地不僅廣袤無邊,而且遍佈凶險,如果遠征的將士們沒有足夠強大的戰鬥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在遭遇重大困難和挫折時,很有可能會潰敗而回。讓關羽、趙雲和張遼三位既是狠人又是猛人的高級將領作為三路西征大軍的統帥,不僅可以極大地鼓舞士氣,而且也能保證各路軍隊絕對的忠誠。

後世蒙古鐵騎之所以能夠橫掃歐亞大陸卻沒有建立起真正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錯誤的民族政策。以一種「一陣風」和「暴發戶」式的心態來治理被攻佔下來的領土,注定了結局只能是曇花一現,不能長久。

趙興給三路大軍分別設置了左右軍師,郭嘉、徐庶、龐統、陸遜、法正、沮授、田豫等高級謀士們,這些年來受到趙興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對待民族問題上不僅十分謹慎小心,而且都有一套十分厲害的手段。尤其是郭嘉、龐統、法正和田豫等人,那都是「坑爹」和「忽悠」的高手,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將所到之處的異族部落安撫的妥妥當當,替前方征戰的將士們免去後顧之憂。

更為強大的是,趙興專門讓太行書院這一官辦的「幹部學校」為此次西征儲備了超過一萬名的基層後備官吏,史稱「西進官員團」。只要大漢帝國的大軍打到哪裡,「西進官員團」便會將管理佔領之地的官員們輸送到哪裡,這樣便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穩定局面,甚至讓被佔領之地立即轉化成為大軍繼續前進的轉進基地。

趙興對於「西進官員團」的要求只有三點,那就是「允許宗教信仰延續,尊重當地部落習俗,實際掌握管理之權。」只要不涉及狂熱的宗教信仰,不踐踏異族的民族感情,在強大的武力威懾作為保證的前提下,西征大軍可能遭遇到的阻力至少被削減掉了七成。

等到大漢軍隊在各地駐守下來,對當地實現了有效佔領之後,自然會有源源不斷的中華文明從長安輸出,一路同化和「侵入」到極西之地,保證在數十上百年之後變成當地正統的先進文明。

趙興對於中華文明巨大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能力那是深信不疑,只因為中華文明不僅僅是單向的輸出,更是雙向的互動和兼收並蓄。

從西征大軍正式開拔之日起,象徵著大漢帝國的翔龍旗幟便一路向西飄揚,許多被佔領之地的原始部族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慌和無謂的抗爭之後,很快便歡天喜地的投入到了大漢帝國的懷抱。當然了,也有一些極為強大的民族攔住了關羽、趙雲和張遼前進的道路,然後便有那不為外族所知的「神武大將軍」炮扯開了嗓門大聲向著外族們怒吼道:「天下無敵的大漢帝國遠征軍來也,想要送死的趕緊過來!」
askl2326 發表於 2012-12-30 08:18
第九九九章 子承父業可長久

    或許是連上蒼都覺得趙興想要橫掃世界的念頭過於逆天,從漢曆二年開始,獲得重生的大漢帝國便開始遭受接二兩三的打擊,若非皇帝擁有遠超常人的氣魄和聲望,若非大漢各級官府新上任的官吏們能力強悍,帝國發動的第一次西征很有可能便要因為後繼無力而不得不中斷或者功敗垂成。

    漢曆二年春夏兩季,西北地方大旱,河套乃至關中地區顆粒無收。帝國動用了儲備在朔方和西域的兩座戰備糧庫,力保西北地方無一人餓死。因為天氣大旱,許多河川斷流,趙興命令西北四百萬勞力吃著賑濟糧,人人皆參於到挖掘河道、興修水利、開山採礦的行動中來。其餘的老弱婦孺則要麼在家紡線,要麼前往中原地區學習各種技術,總之受災地區的老百姓都不能閑著,必須人人有事可做。

    為了支援西北地方,長江以南的荊州、吳州和揚州等產糧大州緊急籌措稻米五百萬石,先經長江入海運至青州,然後由黃河河道送至洛陽,再從洛陽派出車隊送往西北各地。

    第二年,也就是漢曆三年,西北的旱災仍在持續,北方的草原上卻又遭受了重大的雪災,凍死牛羊無數。皇帝似乎早就預料到這種更加複雜和嚴峻的局面,在前一年冬季到來之時,便向堯興、黃軒和炎晟三族發出指示,要求三族民眾入秋之後便從遙遠的北方趕著牛羊向南遷徙,這才使得三族在遭遇百年難遇的嚴重雪災時,凍死的人員並不十分嚴重。

    三族民眾越是向南而來,便可以快速接受到更多的救濟,尤其是沿路修築的一些應急救援點,平時看不出來作用,但到了大雪埋屋的時候,便發揮出難以想像的效果。這些救援點內儲備有足量的煤石、食鹽、藥品以及一些糧草,是為了幫助牧民們應對突發災難,平時並不對外開放,僅留幾個人進行維護。

    雪災到來之後,從極北之地向南遷徙的牧民們便被風雪阻攔在了南歸的道路之上,當他們幾乎快要絕望的時候,忽然想起了傳說中的災民救濟點,於是想盡辦法趕到最近的一處據點,然後便能生存下來。

    按照帝國皇帝的教導,任何時候人的生命都是最重要的,牛羊被凍死了沒有關係,來年還可以重新養。就算把種牛、種羊都凍死光了,那也沒有關係,大漢農科院設在西疆、並州、幽州以及東北等地的牧場之中,年年都會保留一批做種的優質牲畜。

    大雪災雖然會讓牧民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縮水,但也可以凍死草原上大部分的病菌,只要挺過去,接下來就能連續幾年獲得好收成。等到大雪停止之後,躲進救濟點內的牧民趕緊帶著食鹽回到自家的牛羊圈內,按照以往的經驗,迅速地將被凍死的牛羊剝皮醃制最後風乾。雖然這樣的醃制肉沒有活蹦亂跳的活牛和活羊好賣,但官府卻從來不會拒絕收購,倒是能為牧民們減輕不少的損失。

    被牧民們醃制的牛羊肉收入官庫之後,大部分會被送往西征大軍的後勤補給站,其餘部分則會出現在長安、洛陽、陳留、許昌等大都會的市集之上,被各地的老百姓購買一空。如今隨著普通民眾的收入提高,大漢國民的生活水準日益得到改善,像以往很難吃到的牛羊肉如今也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連續兩年,皇帝親自擔任賑災委員會主席,指導大漢這架龐大的機器順利挺過了旱災和雪災的難關。然而,更大的危機和考驗接踵而來。

    漢曆三年,黃河以北的冀州、並州、幽州也跟著關中發生旱災,同時整個北方還發生了蝗災。這還遠遠不算完,原本主產稻米的江南地區發生重大洪災,同時還爆發了大規模的瘧疾。

    因為各種災害接踵而至,倒是讓趙興想到了新中國成立不久之後遭遇的那場連續自然災害。趙興在心裡安慰自己,如今大漢的人口只有六千萬,遠遠不比後世那四億多人口,加之大漢如今的疆域已經拓展的極為龐大,總有沒受災的地方可以有效支援受災的地方。

    皇帝命令各地駐軍強勢鎮壓下了那些開始造謠生事,意圖對帝國不利的門閥餘孽之後,再次動用他強大的手腕戰天鬥地,硬生生地扛過了一場又一場災害。

    皇帝命令沿海各地的漁船大規模出動,只要天氣和海況允許的情況,便出海捕魚。被漁民們打撈上來的大魚小蝦,統統地被醃制曬乾,然後運往內地作為救濟輔糧使用。當然了,這些漁民也從中得到了巨大的一筆利潤。那個時候的海洋,各種魚類遠比後世品種繁多,數量也更加密集,雖然捕撈的手段有限,但只要架起網來總有收穫。同時,皇帝還命令打開北海(貝加爾湖)的戰備肉庫,將帝國秘密積蓄了十多年的北海漁產盡數解凍之後運往內地,也作為儲備輔糧使用。

    已經得到了一定開發的東北地區,此時終於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源源不斷的糧食從遼州、長州、餘州和延州經由水陸兩路被送至黃河兩岸和江南地區。處於天府之國的益州也不甘落後,將新產的糧食經由長江航道運送至荊州地區。

    遠在西域之地作戰的各路大軍,此時也傳回了讓人振奮的好消息,三路大軍如今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以戰養戰。除了消耗性的作戰裝備仍需要帝國進行支援以外,糧草這方面已經不足為慮。據說行動較快的征西北路軍佔據了一處大糧倉,甚至開始向西域地區輸送糧食,對帝國進行反哺。

    在帝國內部連續五年受災的情況下,除了因為洪災、雪災和地震等不可抵抗的因素造成了各地數十萬人的傷亡以外,竟然沒有出現輕微餓死人的情況,更沒有出現“人吃人”的恐怖畫面。

    皇帝登基時,曾經對著天下人說在他任內不會出現“人吃人”的悲劇,如今看來還真能做到。在這五年裡,作為太子的趙振邦經常出現在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有幾次甚至差點因為泥石流和地震而回不了洛陽。

    作為帝國榮耀的象徵,皇族在這連續五年的抗災過程中不僅出錢出力,而且派出許多皇子皇女親赴各地與當地百姓共同抗災,七名皇妃也是各展手段,為抗災積極奔走,贏得了天下人的真心擁護和愛戴。

    到了漢曆七年的時候,帝國終於迎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先是河套地區和關中地區連續八年大獲豐收,收穫的糧食不僅塞滿了帝國此前已經被徹底掏空的戰備糧庫,而且還有大量的糧食被送往開始遭災的西域各地。接著是江南地區試種的南洋高產水稻獲得成功,一舉將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提高了兩倍;已經日趨繁榮的東北地區繼續保持著糧食高產的勢頭,似乎黑土地上撒下種子就能結出無盡的糧食。

    除了這些地方,已經全境被佔領的倭奴四島如今正式劃入帝國版圖,被趙興命名為瀛州,第一任州牧由帝國皇太子趙振邦親自擔任。為了加強對瀛州的管理,皇帝大手一揮,讓太行書院、鳳凰書院、以及五大院分別派出大量年輕力壯的畢業學員前往東瀛,誓要將東瀛之地經營成為帝國的後花園和旅遊度假勝地。

    趙興不相信未來的帝國皇帝,他的親兒子會腦殘到想要在東瀛一隅之地另立山頭。

    今後,趙興打算將皇族後裔擔任瀛州最高長官的規定寫入《大漢憲章》,他就不信自己的子子孫孫們沒有能力替大漢帝國守好東大門!
longwang 發表於 2012-12-31 00:29
第一千整章 天下無敵爍古今

漢歷九年,晉國水師在漢歷七年派出去探索大陸的探險船隊終於抵達瀛州東北部的一處修軍港。雖然回來的船隊看上去破爛不堪,人員也僅剩下四成,但他們卻實現了皇帝的願望。

親自前往港口迎接勇士們回歸的趙振邦,流著眼淚登上了探險船隊的甲板,不停地對看著就像野人一般的水師將士們說道:「帝國一定會記住你們的你們完成了一次最偉大的航行和探索,為帝國的明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整整四年,擔負探險任務的水師將士們沿著皇帝親自為他們標繪的海圖,歷經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抵達了地圖上命名為南美洲的地方,還從哪裡帶回了土豆、玉米、辣椒等許多大漢帝國境內不出產的珍稀物種。雖然很多兄弟為此付出了生命,但這次充滿奇幻色彩的遠航,卻也讓倖存下來的官兵們覺得一生值了。

主動請纓率隊探險的徐盛,精神振奮地對太子匯報說道:「啟稟太子,此次遠航探險,我們不僅準確標繪了航海圖,而且按照皇帝陛下的指示,在沿岸易識別的島嶼、海岬、港灣等地方修築了航標和燈塔,今後帝國水師只要選准季節沿著這些標識向東航行,便可以順利抵達的大陸。」

趙振邦重重地拍一拍徐盛那結實的臂膀,然後說道:「這三年,真的辛苦徐將軍了。我這就為你和兄弟們向皇帝請功。」

漢歷十年,在長安待了足足十年的曹操和劉備終於登上了遠航的大船,隨他們一同遠航的除了有帝國五千水師官兵,還有夏侯惇、張飛、程昱、荀攸等人,以及曹劉二人家族中七成以上的族人。

為了給曹操和劉備留下一些念想,或者說給他們把根留住,皇帝很大度地讓劉備和曹操留下了後人,並且在他們臨走之前命人將曹氏和劉氏的祖墳、祠堂等帶著精神印記的地方都修繕一新。

趙興對曹操和劉備說的很清楚,今後曹操和劉備客死異鄉之後,他們的遺骸可以送回大漢安葬,隨他們出去的曹劉後人以及幕僚們也享受這種待遇。

在長安被圈禁了整整十年的曹操和劉備,雖然此時已經不再年輕,但他們那顆騷動的心從來就沒有安寧過。與其無所作為地老死長安,看著趙興在皇帝寶座之上一統天下,君臨四方,還不如遠赴海外一展胸中抱負。就算是此行十分凶險,甚至可能把命丟在海上,曹操和劉備還是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遠離。

漢歷十二年,興和皇帝登臨泰山,讓人意外的是他並沒有玩那套封禪的把戲,而僅僅是來遊覽觀光一番。當然了,為了響應當地百姓的請願,皇帝還是在泰山之巔留下了他的筆跡。只不過,皇帝這次顯然是有備而來,一下子竟然留下了許多的字,直到千年之後仍然被世人所傳揚和銘記。

皇帝在泰山之巔留下的文章名字叫做《告大漢國民書》,整篇文章樸實無華,甚至十分的直白,就算是目不識丁的鄉下老人都能聽明白。

趙興在泰山勒石為念的文章中告訴天下所有人的道理是:「如果世道黑暗,如果皇帝操蛋,那就起來反抗。沒有人生來就該替別人做牛做馬,也沒有人生來就可以高高在上地奴役別人。想要得到多,那就必須付出多。如果某一天趙興的後人忘記了祖宗的教誨,只知道貪圖享樂,只知道作威作福,那麼趙興在天上號召天下百姓起來推翻自己後人的統治。」

這就是千古一帝,大漢興和皇帝留在人世間最為響亮的一段話。這段話語比起他昔年所做的那些詩篇來,雖然語句平淡,毫無華美之感,卻能震撼人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大漢國民,同時也鞭策著一代又一代大漢皇帝。

做趙興的後人也真是不容易,老祖宗早早地便將一個無形的枷鎖套在了他們的頭上,誰要是敢忘乎所以,那就等著被皇室掃地出門,甚至是被整個大漢所唾棄和鄙視。

當然了,為了讓自己的後人不那麼容易被人推翻,趙興這些年也一直在忙著制定一些法規,忙著為自己的後人編寫一部如何治家和治國的傳世之作。

在這本令後世之人十分好奇的「神作」之中,趙興例舉了各種歷史興衰的故事,甚至把後世的許多教訓也收錄進去,對如何治理國家、解決社會突出矛盾給出了不同階段的解決應對方案,還對人類社會今後的發展進行了大膽的「預測」與判斷。

每當新帝登基之時,他們便有機會親眼目睹老祖宗留下的這本神秘的遺囑,然後從中汲取到適合當時國情的養分。正是因為趙興給自己後人的頭上早早地套上了枷鎖,又建立起了極為嚴格的皇儲選拔培養制度,所以在他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儘管帝國發生了許多起政治事件,但大漢的國體始終不變,國家也始終保持著統一,大漢文明則是發展到了比之後世還有繁榮的高度。

漢歷兩百三十五年,大漢西域某個大番國叛亂,不等帝國第十四任趙姓皇帝派兵前去鎮壓,早有擁護大漢作為宗主國的另外幾個番國聯起手來,將這場叛亂徹底撲殺。

漢歷三百六十二年,極西之地的教會煽動幾個番國起來造反,大漢帝國第十九任皇帝委派一等國公、神將趙子龍的後人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平叛。大漢天軍沿途所到之處,受到已經在當地扎根落戶的漢人百姓熱烈歡迎,不到兩個月時間便抵達叛亂番國邊境。經過幾場大戰,帝國將士們憑借高昂的鬥志、勇猛的廝殺以及精良的裝備,將這個番國打回原形,而煽動造反的教會也被取締。

漢歷八百四十七年,遠在萬里之外的南美洲發生叛亂,劉備後人不滿足於帝國加封的一等國公之爵位,在那裡坐地稱帝。消息傳回大漢長安之後,皇帝向所有在南美洲擁有封地的開國功勳家族發去通報,甚至包括劉備當初留在大漢境內的後人。

已經很久不曾打仗的帝國,遇到這種情形之後絲毫不亂。那些在海外有封地的家族立即向南美洲的族人發去命令,要求大家組織起來對抗劉備後人的造反行為。航海技術已經十分發達的大漢帝國同時也派出了一支人數高達三十萬的遠征軍,乘坐巨大的燃氣動力艦船奔赴南美洲。

在帝國遠征軍到來之前,叛亂便受到了各個家族聯合起來的反抗,等到大軍登陸之後,劉備的後人便走投無路,只好向帝國投降。按照興和皇帝當初定下的「不株連」的國策,在懲治了首惡之後,劉備後人被趕出南美洲,遷徙到黑洲定居。大漢帝國則重委派留在國內的關姓後人前往南美洲主持那裡的聯邦內政。

漢歷一千年整時,世界各地的漢人數量達到了驚人的十億,佔據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漢歷一千五百年整時,世界各地的漢人數量達到了三十億,佔據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

當然了,此時的漢人,指的是擁有大漢帝國公民資格的人,並非傳統意義上興和皇帝在位時的漢族百姓。如果不是無敵的皇帝早早地便定下了開放性的國策,使得民族和國界不再成為阻礙大漢發展的桎梏,又何來如此光輝燦爛的一片人間天國?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on0000

LV:6 爵士

追蹤
  • 2

    主題

  • 1691

    回文

  • 1

    粉絲

200 字節以內
不支持自定義 Discuz! 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