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楚漢爭鼎 作者:寂寞劍客(已完成)

 
uuuuuuuuuu 2012-4-15 18:12:3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574 805321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2-12-24 21:09
第569章 東征高句麗


項莊趕到丹徒水師大營的次日,​​姜濟也從番禺回來了。

聞聽姜濟的水師已經到了外海,項莊親至埠頭上迎接,在埠頭上等了半個時辰,東方浩浩渺渺的江面上終於出現了個黑點,隨著距離的接近,一艘桅杆斷折、風帆破裂甚至連側舷上都破開了好幾個大洞的破船終於出現在了視野之中。

望著這艘破敗不堪的“楚船”,項莊不禁有些黯然。

兩年前從丹徒水師大營開拔時,姜濟的水師船隊可是擁有足足一百艘“楚船”,而且都是尖底翹艏的大海船,百艘大楚船,以十艘為一隊,分成十隊前往南美大陸探險,項莊這麼做也是迫於無奈,畢竟此時的航海技術有限。

雖說有自己假稱託夢繪出的太平洋海圖,但這海圖畢竟很籠統,南太平洋上有多少島嶼以及這些島嶼的確切位置,項莊是絕對畫不出來的,還有就是司南的精度也不高,在指向的精確性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得已項莊只能將船隊分成十路,想的就是廣種薄收,派出十路只要有一路回來就是勝利。

這是一道很簡單的概率算術題。

由於航海技術的限制,一百艘楚船結隊同行,其生存概率絕不會比十艘楚船出海高出多少,項莊估計,能有半成的生存概率就很不錯了,但是如果將船隊分成十隊,那麼有船隊成功返航的概率立刻就提高到了五成!

五成,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概率了!

項莊從未奢望過水師完完整整返航,他需要的僅僅只是幾艘或者一艘船返航,只要水師能夠帶回蕃薯、土豆還有玉米,這次大航海冒險就成了。

但是,當項莊看到真的只有一路並且還只有一艘海船返航時,心下還是不免惻然,作為一個皇帝,項莊早已經見慣了生死,但對於水師的遭遇。心下卻還是有些愧疚,若是再等幾十年航海,這樣的損失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說老實話,項莊已經等不及了,他迫切地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蕃薯、土豆、玉米這三種農作物引入華夏,他迫切地想要看到華夏族的人口出現爆炸式的大增長,他更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華夏族對遠東、中亞以及東南亞實現有效統治!

破船緩緩地靠上了埠頭。姜濟匆匆步下舷梯,只見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雙眼也深深地凹陷了下去,眸子裡更充滿了血絲。

項莊一眼望去竟險些沒認出來,這是……姜濟? !

“臣,水師中郎將姜濟,叩見陛下!”姜濟卻僕地跪倒。

“叩見陛下,萬歲……”姜濟身後的水師將士也紛紛跪倒在地。

“姜愛卿平身。”項莊趕緊上前將薑濟扶起,又向其餘將士肅手道。 “諸位將士也快快平身吧,平身……”

草草慰問了幾句,項莊便急切地問道:“姜愛卿。可曾到過極東大陸?”

姜濟長嘆了口氣,神情黯然地回答道:“臣也不知那是不是極東大陸,不過臣的確是按照大王所授的航海圖,一直向著東方偏南航行,期間雖頗多困難,但在航行九個月後卻終於駛抵了一塊新的大陸,也找著了大王說的那幾種東西。”

期間頗多困難,此時姜濟說來似乎輕輕巧巧,可項莊卻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來。這九個月是何等的驚心動魄,太平洋上巨大的風暴,荒涼小島上的野人野獸,以及浩渺大洋上因為找不到補給而造成的恐慌,每一樣都是要人命的。

不過項莊顯然已經顧不上安慰姜濟了。當下急切地道:“東西呢?​​”

姜濟回頭一招手,便有六名水師將士從船上抬下了三只藤筐,項莊急定睛看去,發現筐裡果然便是他朝思夢想的東西,半筐土豆、半筐蕃薯還有小半筐玉米粒。項莊抓起一把土豆以及一把玉米粒看了又看,聞了又聞,最後忍不住仰天長笑起來。

姜濟不明所以,小心翼翼地道:“大王,臣原本帶了足足百筐,不過快到番禺之前的幾個月,船上實在是沒有吃的了,所以……”

“沒事沒事,有這些就夠了,足夠了。”項莊不以為意地擺了擺手,又回頭吩咐身後站著的丹陽郡守道,“周郡守,你馬上回去安排,朕需要百畝最肥沃的地,還要一百個最有經驗的老農,再發一千府兵聽調!”

“喏!”丹陽郡守領命,匆匆去了。

##########

兩個月後,直到地裡長出禾苗、土豆芽,再將蕃薯苗遷插下地,又安排丹陽郡守細心照料這十畝良田,項莊才意猶未盡地回了洛陽,不過四個月後,項莊還會再來,那時候播下的蕃薯、土豆還有玉米差不多都該成熟了。

回到洛陽,項莊便開始安排對高句麗用兵。

此時距離天下大一統雖然才剛剛過去兩年,像關中、燕地、齊地以及淮南等地,甚至還沒有完全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但新生的華夏帝國還是迫不及待地展開了大規模的對外征戰,高句麗就是華夏帝國第一個拿來開刀的目標。

歷史上同一時期的大漢帝國足足休養生息了近百年,才終於攢下足夠的國力,然後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對匈作戰,但這個時空的華夏帝國卻將這一過程提前了半個世紀,別看這個時空的楚漢相爭持續更久,但華夏帝國的國力卻遠非大漢帝國能比。

這得益於項莊推行的鼓勵士農工商的國策,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原來的楚國現在的華夏帝國擁有了規模龐大的工商業,工商業的興盛就帶來了國庫的充裕,再加上手工業對農業技術的反哺,以致原本楚國治下各郡連年豐收,兩倉存糧是堆積如山。

至於手工業為何會對農業技術形成反哺,原因很簡單,因為手工業會吸收大量的壯年勞力,這些壯年勞力投身手工業,就必然會對農業造成影響,為了彌補或者消除影響,就只能從耕作技術以及生產工具上想辦法,這就催生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譬如立足於鐵製犁耙的深耕細作技術,譬如水車,譬如立足於水車的井灌技術,再譬如間作技術、輪作技術等等,在農民的探索、以及太學學員(太學有一個公輸車負責的科研機構,搞發明可以獲得爵位)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農業技術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

國庫裡面錢糧充足,再加上戰功獎勵機制,新生的華夏帝國上到皇帝、下到黎庶百姓都擁有很強烈的對外用兵意願,作為皇帝,想要開疆拓土、開創不世之功勳,作為武將,想要斬立戰功,得到應有的封賞,作為百姓,也希望自家子弟能夠獲得戰功。

歷史上的大秦帝國,在耕戰體系的激勵之下,那就是一架畸形的龐大的戰爭機器,新生的華夏帝國在士農工商等各個層面上的發展更加全面,戰爭動員能力絕對不輸於大秦帝國的耕戰體系,戰爭的持續能力更是要強出許多。

所以,大規模的對外擴張也就不可避免了。

至於為什麼選擇高句麗作為第一個討伐對象,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高句麗緊鄰遼東,相隔不是太遠,其次,高句麗是農耕文明,不像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打不過他們就會遁入大漠或者戈壁灘中,讓你人影都找不著,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句麗正處擴張上升期。

只要滅掉高句麗,遠東地區剩下的幾個敵人,無論是烏桓人、鮮卑人、扶餘人還是箕子朝鮮,都不可能再挑戰華夏帝國了,當然,現階段只可能是征服,要想對遠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統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今日恰逢月初大朝,剛落成的大華宮奉天殿裡百官群集。

富麗堂皇的大殿上,華夏帝國始皇帝項莊高踞寶座之上,玉階之下則擺著太子項政的御案,項政身披五爪龍袍,其形制與項莊身上的龍袍毫無二致,父子倆便是頭上的冠冕也是一般無二,都是十二道旒。

項莊在用這種方式訂立規矩,這才是真正的國之儲君。

項莊之所以這麼做,不僅僅只是為了樹立太子的權威,他還有更深遠的考慮,因為項莊覺得歷史上的皇位繼承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太子只能從現任皇帝的子嗣中選拔,選擇餘地小、很難保證下一任皇帝的素質不說,有時候還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

如果現任皇帝來個暴卒,年幼的太子倉促登基,更是問題嚴重,導致皇權中斷也是有可能的,歷史上因為主幼而出現動蕩的先例不勝枚舉,譬如說漢惠帝、譬如說漢獻帝,而最為臭名昭著的恐怕就是滿清末年的垂簾聽政了。

所以,項莊決心破除這種不合理的皇位繼承制度,無論如何也不能出現未滿十八歲又沒有隨朝參政經驗的皇帝,確立並鞏固項政的儲君地位,令其隨朝參政並賦予人事任免的極大話語權,就是項莊踏出的第一步。

項莊的目光從群臣臉上掃過,最終定格在項政臉上,問道:“太子,關於東征高句麗的統兵大將,你可有合適的人選?”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2-12-25 19:56
第570章 禪位、儲君


車轔轔、馬嘯嘯,一支龐大的軍隊正沿著大路逶迤向東。

周亞夫身披輕甲,胯騎白馬,在數百名親兵的簇擁下走在行軍隊列的中間,望著大路前方、後方那一眼望不到頭的隊列,周亞夫忽然間有些恍惚。

四個月前,當周亞夫接到聖旨的時候還有些不敢相信,皇帝竟然下旨由他率領五萬騎兵外加二十萬步兵討伐高句麗?這怎麼可能? !要知道他周亞夫可是漢國降將,皇帝與他有著殺父之仇,難道就不怕他帶著大軍造反? !

後來周亞夫知道,還是太子項政保舉的他。

對於太子項政,周亞夫的觀感是複雜無比,當初在齊地,他周亞夫在項政手下連續吃虧,以致連橫同盟徹底瓦解,這有了十路楚軍大舉伐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周亞夫和項政的角逐直接決定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周亞夫毫不猶豫地接下了聖旨,因為他有著跟白墨一樣的心思,事到如今,也只有徹底取信皇帝,有可能恢復漢國了,而要想取信皇帝,好的辦法無疑是建立足夠的功勳,使自己成為朝中顯赫的功勳大將。

遠征高句麗的準備工作是龐雜的。

既便是華夏帝國這樣的龐大帝國,也足足準備了幾個月!

四月間皇帝下旨,直到六月間大軍完成集結,七月底大軍走出遼東。

一隊探馬忽從前方狂奔而來,領頭的小校於馬背上向周亞夫拱手一揖。喘息道:“大將軍,前方就是蠻族的王廷所在了,築有一座方圓十幾里的土城,牆高丈許,不過這個蠻族好像不叫高句麗,而叫什麼夫餘國。”

“沒錯,就是它了。”周亞夫淡淡地道。

臨出征時。項莊曾召周亞夫御前奏對,俱言這次要征討的國家也許並不叫高句麗,但是叫什麼名字不重要。反正就是處於遼東、箕子朝鮮之間的一個由幾個蠻族建立的政權,蠻族建立政權如何得了?必須堅決地予以摧毀。

其實,所謂的高句麗就是一個由夫餘人、沃沮人建立的蠻族政權。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採用高句麗這個國名,史學界也有幾種說法,有說公元前一世紀,有說公元前兩世紀,可以考證的是,西漢初是肯定有高句麗了。

周亞夫揚了揚手中馬鞭,淡然道:“傳我將令,全軍就地紮營,輜重營開始組裝攻城器械,休整一日後再向蠻族王廷發起攻擊。”

##########

十月初。項莊巡視完丹陽返回洛陽。

丹陽郡,項莊圈定的上百畝皇田取得了豐收,半筐土豆已經變成了幾十筐,半筐玉米是收了上百石,不過收成大的還是蕃薯。因為蕃薯種在割了苗後又能長苗,不過半筐蕃薯種,前前後後卻竟然栽種了五十畝面積!

蕃薯、土豆和玉米的成長周期差不多都是四個月,現在已經是十月初,已經來不及播種第二季了,不過分明至少可以播種兩季。然後就可以將種植規模擴大萬畝,到後年江東四郡就有足夠的種進行開始大規模種植了。

項莊剛回洛陽,就接到了周亞夫發回的捷報。

金碧輝煌的奉天殿上,太項政正向項莊奏報:“父皇,周亞夫已攻破高句麗王城,斬首八萬餘級,擄婦孺十餘萬,高句麗王城之內,身高超過馬車車輪的男丁幾被斬盡殺絕,少數遁入山中,正譴遊騎追殺,不日即可擊破之。”

項莊輕輕頷首,這樣的結果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當年秦國以不足五百萬的人口,卻可以發動百萬大軍南征北戰,先後掃滅六國,依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耕戰體系的力量!現在的華夏帝國足足擁有兩千萬人口,且​​擁有比耕戰體系完善、好戰的商戰耕讀體系,還能滅不掉區區一個高句麗?

別說此時的高句麗只是一個剛剛立國不久的蠻族政權,既便高句麗有著不輸於戰國七雄中秦國的軍力、國力,也斷然抵擋不住周亞夫的二十五萬騎步大軍,要知道,這二十五萬大軍無論是兵器、訓練還是輜重器械,都要遠遠勝過秦軍!

至於為什麼要將高句麗男丁殺絕,而不是像盛唐那樣海納百川,採取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項莊也是迫於無奈,因為現階段華夏族的人口只有兩千多萬,便是黃河、長江兩大傳統聚居區都還遠未到飽和,遑論大規模地對外移民了。

在人口還沒到六千萬,不具備大規模對外移民之前,對周邊蠻族只能採取殘酷、血腥的減丁政策,等到華夏族的人口規模過了六千萬,可以開始大規模對外移民了,再嘗試著將周邊蠻族的遺傳基因融入華夏族不遲。

畢竟,從生物學、遺傳學的角度上講,維持血統的純正其實是沒有任何好處的,一個民族只有不斷融入別的民族的基因,能變得加優秀,加強大,譬如說大唐帝國,甚至連皇室的母系血脈都來自於草原蠻族。

項莊並不排斥引入蠻族的母系基因來改善華夏族的基因譜系。

正是由於來自草原蠻族的母系基因,使李唐的皇帝比華夏曆史上任何朝代的皇帝都具有開拓精神以及擴張野望,進而使大唐帝國成為華夏曆史上疆域為遼闊的王朝,蒙元的疆域雖然比大唐帝國遼闊,但那根本不是華夏的王朝。

項莊目光柔和地望著項政,說道:“太子,你推薦了一個好統帥。”

“兒臣不敢居功。”項政道,“這一切,都是周亞夫以及出征將士的功勞。”

項莊微微一笑,忽然說道:“太子,還記得父皇跟你定下的三年之約嗎?屈指算算,差不多就要到時間了,呵呵。”

項政心頭微跳,一時間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說父皇當初只是戲言?開什麼玩笑,有道是君無戲言,這麼說豈不是藐視父皇?附和父皇好像也不妥,那不成急著搶班奪權了?

階下大臣也是面面相覷,根本不知道三年之約是什麼。

項莊的目光轉向殿上群臣,淡然道:“三年前,朕跟太子有過約定,要在三年之後將帝位禪讓給他,現在三年之期已到,朕也該兌現自己的承諾了。”說到這裡頓了頓,項莊又沖項政道,“政兒你上來,到父皇身邊來。”

殿上群臣大驚失色,項政也是神情惶急,不知所措道:“父皇,兒臣……”

項莊笑笑,親自步下玉階牽著項政走回階上,又將項政摁坐到了龍椅之上,然後回頭對著滿殿群臣道:“也不搞那些虛頭滑腦的儀式了,自即日起,朕便正式退位了,政兒便是華夏帝國的二世皇帝,你們還不叩見皇上?”

“這這這……”滿朝文武面面牙覷,不知所措,直到項莊再三催促,終於紛紛拜倒丹墀之下,高呼萬歲。

##########

是夜,大華宮上書房。

行過叩首大禮,項政恭恭敬敬地坐到了項莊對面。

雖然已經是帝國皇帝了,可項政在項莊面前卻還是一如既往的畢恭畢敬、如履薄冰,因為項政很清楚,父皇的權威絕不是他這個二世皇帝能夠挑戰的,若是他什麼事做得不對,父皇只言語一聲,他就得乖乖地遜位。

總而言之,皇位交替只是表面上的。

與此前相比,唯一的區別就是項莊不再坐朝聽政了,而項政則從玉階下的太椅坐到了玉階上的龍椅上。

項莊當然也清楚,無論他再怎麼放權,無論太子再怎麼調整宮內的官員,再怎麼精簡武院中的將校,他也絕對無法挑戰自己的權威,因為他項莊是唯一一個不用兵符、僅憑臉面就能夠調動三大禁軍以及各郡府兵的特權人物。

望著項政,項莊平靜地說道:“政兒,萬壽宮已經落成,明日父皇就要搬去那邊,這大華宮從此便是你的了,呵呵。”

項政忙道:“父皇不如留在大華宮,以便兒臣日日覲見……”

“你我父子就不必矯情了。”項莊擺了擺手,緩聲說道,“不過在去萬壽宮前,父皇還想跟你商量一下儲君的事,儲君是國之根本,茲事體大,不能不慎哪。”

“儲君?”項政愕然道,“父皇,楚儿剛剛滿月,是不是為時過早?”

項政四年前大婚,已經育有三女一子,皇長項楚乃是太妃所誕,剛剛滿月。

“楚儿?”項莊搖頭道,“楚儿尚在襁褓之中,能力、心性皆未可知,甚至連能不能養大成人都不知曉,如何擔當儲君大任?”

項政茫然道:“那父皇的意思是……”

項莊淡然道:“父皇的意思是說,在你的十幾個已經成年的弟弟中間,由內大學士以及武院的功勳武將們廷推一個出來做儲君。”

“啊?”項政大驚失色道,“父皇這……不太符合古制吧?”

華夏自大夏朝起,便有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傳承制度,意思是說,老國君死了,兒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假如沒有兒,會輪到國君的弟弟,現在項政分明已經有兒子,為何還要選個弟弟來做儲君?所以項政想不通。

##########

ps:問了下度娘,東廠的確是朱棣設的,劍客錯了。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2-12-26 18:19
第571章 皇帝年限制與皇儲廷推制


項政期期艾艾地道,“這個不太符合古制吧?”

項莊輕輕頷首,說道:“沒錯,自古以來華夏族的傳承制度都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可這種制度就真的很好麼?父皇卻不這麼認為。”

項政張了張嘴卻什麼也沒說,他雖有心反駁卻又不敢。

項莊嘆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道:“政兒,為父既然把江山社稷交給了你,就絕對不會出爾反爾再廢掉你,你有話儘管直說,為父絕對不會怪罪於你,只要你說得對,為父就算改變主意又有何妨呢?今天你我父子就敞開了談,好麼?”

“喏。”項政深深一揖,恭聲道,“兒臣謹聽父皇教誨。”

項莊苦笑,又道:“那就為父先說,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為什麼不好?所謂父死子繼,就是要等到老皇帝死,兒子能夠繼位,老皇帝若是不死,哪怕他活到一百歲,只要他不主動讓位,他的兒子就只能乖乖地等下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上了年紀後,難免會精力不濟,精力不濟就容易依賴他人,容易偏聽偏信,此時就很容易出現弊政。”拍了拍項政的肩膀,項莊喟然說道:“政兒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父皇這樣,可以坦然放下手中的權柄。”

這話項莊是有感而發,歷史上這樣的例不勝枚舉。

漢武帝、唐明皇可以算得上是雄大略的明君了吧?可他們在年逾六旬,體力、精力明顯不繼之後,卻仍舊戀棧不去,結果都在晚年釀成亂政,巫蠱之亂禍連太子、皇后,枉殺了好幾十萬人,安史之亂是直接導致大唐帝國走向衰亡。

不過這些是沒法跟項政說的,好在項莊早有準備,當下又翻出史書說道:“政兒。秦昭襄王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了吧?可在他的晚年,卻也同樣鑄成了大錯,他聽信饞言將白起從邯鄲召回國內,結果釀成大敗,此後又惱羞成怒殺了白起、自毀長城!”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雄才大略就不說了,可在晚年他卻昏聵不明。重用易牙、豎刁等小人,以致國內積蔽叢生,連他自己都在內亂中活活餓死!”項莊扳著手指,又道,“還有魏惠王,八十多歲了還戀棧權位,以致魏國徹底衰落。”

項莊總終道:“以史為鑑,為父這決定禪讓。”

項政不住點頭,他也覺得父皇說的在理。老皇帝年邁之後依然戀棧不去,的確不利於帝國的長治久安。當下便賭咒發誓道:“兒臣謹以列祖列宗的名義立誓,定當效法父皇,在五十歲之前將帝位禪讓給儲君。”

項莊擺了擺手,微笑道:“五十歲還算年富力強,倒是不必急著禪位,不過六十歲後一個人就會徹底衰老了,為父希望你能在六十歲之前退位。為父希望能夠通過你我父子兩代皇帝的身體力行,將皇帝年限制作為帝國的祖制固定下來。”

“祖制?”項政若有所思,那就不是自願。而是強制了。

“對,祖制!”項莊重重點頭,皇帝年限制必須作為祖制強制執行。

華夏族自古崇拜鬼神,崇拜各種自然現象,但崇拜的還是祖宗,所以,只要項莊這個始皇帝還有項政這個二世皇帝都在六十歲之前禪位,還真有可能將皇帝的六十歲年限制以祖制的形式給固定下來,礙於祖制的名頭,後世皇帝估計沒幾個敢逾越。

項政點頭道:“六十歲年限制兒臣完全贊成,不過立皇儲之事……”

“呵呵,看來在皇帝的六十歲限制上你我父子是達成共識了。”項莊笑笑,又道,“現在再說說儲君,為父堅決反對立楚儿為儲君,而堅持要在你的十幾個已成年的弟弟中間,由群臣選擇一人為皇儲,你可知原因何在?”

項政恭聲說道:“兒臣恭聆父皇教誨。”

項莊道:“皇位的有序傳承茲事體大,關係到帝國的長治久安,而老皇帝年邁卻仍戀棧不去以致國本動搖,這只是無序傳承的一種,還有一種就是皇帝暴卒而太子年幼,這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後宮干政或者權臣攝政的亂象。”

在華夏歷史上,因為主幼導致後宮亂政或者權臣攝政的例也是不勝枚舉,譬如說漢初的呂后,譬如說清末的慈禧太后,都是後宮亂政的典範,譬如霍光、王莽、董卓、曹操甚至還有張居政,都是權臣攝政的經典案例。

項莊道:“政兒哪,都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今天晚上脫下鞋,也許明天就再沒機會穿上了呢?假如哪天你我父子先後暴斃,而楚儿又年歲尚幼,你敢說,你的幾十個弟弟就不會生出篡奪侄兒帝位的野望?你敢說你的皇后定會甘於雌伏?你敢說朝中就不會出現呂不韋、李斯、趙高式的權臣巨奸?”

項政無言以對,他還真不敢斷言。

“所以,為了防止因為主幼而出現後宮亂政、權臣攝政的亂象,儲君就一定要從已經成年的皇族弟中挑選!”項莊說此一頓,又說道,“不過你也不用替楚儿叫屈,只要你善加教誨,令楚儿學有所成,待其年長後仍有選上儲君的機會!”

“父皇的意思是……”項政聞言一愣,有些不解地望向項莊。

項莊道:“所謂儲君,其實就是儲備的國君,但他並不一定就會當上國君,就說你的十幾個已經成年的弟弟,他們比你小不了多少歲,等你六十歲退位時,他們差不多也要到年限了,那麼再由他們繼位就沒多大意義了。”

項政心頭微動,又道:“那父皇的意思是……”

“為父的意思,儲君十年一選,而且只選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間的皇族子弟,十年時間過去,若老皇帝仍在,儲君就重選,所以,二十年後楚儿仍有選上儲君的機會。”項莊頓了頓,又道,“就怕二十年後楚儿學無所成選不上,呵呵。”

項政尷尬笑笑,又道:“父皇,兒臣自幼視您為榜樣,您怎麼說兒臣便怎麼做,絕不會有一絲的陰奉陰違,怕就怕後世孫不會遵從這個規矩哪。”

“是啊,這的確是個問題,所以,咱們還得給後世孫再訂個規矩。”頓了頓,項莊又道,“關於皇儲,選誰不選誰,皇帝說了不算,得由武院的功勳武將集體推選,誰得到的支持多,誰就是下一任的皇儲。”

關於這個,項莊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皇帝六十歲年限制,有兩世皇帝做榜樣外加祖制這個噱頭在,後世的皇帝估計沒幾個敢於逾越,既便有人想要逾越,估計也會被滿朝大臣的口水給淹死!需知言官無話不可說、無人不可糾劾的製度已經確立,以噴皇帝為榮的氛圍正在形成之中。

不過,要想確立皇儲廷推制,而且是十年一推,就沒那麼容易了。

項莊相信自己還活著時,這個制度還可能執行,可在他死後,這一制度也就到頭了,祖制的噱頭未必敵得過對嫡的寵愛,言官的口水也未必敵得過后妃的枕邊風,除非有足夠的製衡力量,否則這個制度就很難繼續執行下去。

武院,或者說是武院的功勳武將,就是項莊設想的製衡力量!

華夏帝國沿襲楚國的耕戰商讀體系,名義上耕戰商讀地位是平等的,其實不然,農人和商人只能夠獲得低等爵位,讀書人也同樣只能獲得低等爵位,譬如朝中的六部尚書,其爵位大多還只是三等男爵(二十級爵位制已經改成公侯伯子男五階,每階三級)。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種地、經商或者當官,很難獲得足夠的功勳。

而只有當兵打仗,有機會獲得大量的功勳,有機會持續地晉爵,所以既便不算六大國公以及三十六開國侯爵,武院蓄養的武人也要比農人、商人或者文人容易獲得爵位,所以武人的地位總體上遠高於文人、商人或者農人。

換句話說,在華夏帝國,武人的影響力是大的。

說白了,農人是種糧的,商人是種錢的,文人是管理者,武人是主事者!

而選拔優秀或者說有野心的皇族弟當儲君,與武人的利益也是高度一致的,因為只有優秀的儲君能夠成為優秀的皇帝,只有優秀的皇帝會持續地對外擴張,唯其如此,武人們有機會持續地獲取戰功、晉升爵位。

當立儲制度與武人利益高度一致時,整個武人體係就變成了立儲制度的大支持者,制約皇權也就有了可能,除非後世出現一個很逆天的殘暴皇帝,有膽將武院蓄養的所有貴族一網打盡,否則,廷制儲君制就會一直推行下去。

而儲君十年一選,無疑是武人話語權的大體現,武人是絕對會支持的。

這個,其實就是變相的貴族共和制了,武院差不多就是元老院,而武院蓄養的貴族武人差不多就是羅馬共和國的元老貴族,唯一的區別就在於,羅馬共和國的貴族是世襲制,而武院的貴族除了六大國公及三十六侯,其餘全都是終身制。

有這股龐大的武人力量相制衡,皇儲廷推制有存在的基礎!

當然,武人的力量也需要制約,項莊的措施就是爵位終身制,使武院的貴族武將階層不至於固化,再一個就是賦予武院中所有校尉以上貴族同等話語權,六大國公是一票,一個小小的校尉也是一票,聲音一多,被人集中操控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2-12-27 12:56
第572章 三十年後(大結局)


皇帝74年(公元前146年),太上皇項莊迎來了八十大壽。
  
這一年,帝國人口首次超過一億,洛京人口首次超過百萬,帝國軍隊也首次越過蔥嶺,在蔥嶺以西修築了第一座移民城市,開始對蔥嶺以西的蠻族實施有效統治,除了派兵駐守,還要派官員施行教化,使之華夏化。
  
項莊在萬壽宮擺下了千老宴,遍邀與他同一時代的老兵老將老官前來祝壽,最後計有以楚國公百里賢為首兩千餘人出席。
  
三世皇帝項楚也親自趕來祝壽,卻被項莊派人擋在了宮外。
  
二世皇帝項政在位總共三十年,於兩個月病死,皇儲項楚順利繼位。
  
不過,項楚的帝位得來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是很血腥,三十年前首次皇儲廷推,朝中還算平靜,武院的六大國公、三十六侯、一百九十八伯、五百多子爵以及兩千多男爵舉行了公開推選,結果皇六子項勇當上了皇儲。
  
據說,這個結果出來之後,所有人都很驚訝。
  
因為始皇帝項莊明顯最寵愛皇四子項術,而二世皇帝項政則囑意皇三子項權,但武院的兩千七百多貴族武將卻根本不買帳,執意選出了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皇儲,因為相比項術以及項權的文弱,項勇卻是弓馬嫻熟、文武雙全。
  
二十年前,按例又到了再次廷推皇儲的時候。
  
這次廷推同樣很平靜,皇儲項勇毫無懸念地再次當選,因為按照始皇帝立下的規矩,凡皇族子弟只要在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間,都可參選,項勇首次當選皇儲時只十八歲,十年過去也只有二十八歲,仍在參選的年齡範圍之內。
  
不過十年前,皇儲廷推卻終於釀出了巨大的風波。
  
十年前,二世皇帝項政的嫡子項楚已經成年,二世皇帝終於可以憑藉自己作為皇帝的巨大的影響力,來給自己真正想要的傳承人奠基了,但是皇六子項勇作為兩任皇儲,很是拉攏了一批武將,在武院可謂根基深厚,矛盾不可避免地jī化了。
  
項楚擁有二世皇帝的鼎力支持,身後站著玄衣衛、御林軍兩大爪牙,更有整個國家的軍隊做為他的羽翼,可謂是底氣十足,而且項楚本身也是人才出眾,不僅長得高大英俊、能文能武,更曾親自領兵征伐河西,也有很大一部份貴族武將支持他。
  
不過項勇也並非沒有一博之力,武院的四千多貴族武將(二十年過去,又有一大批士兵因功晉升貴族)就是他最大的後盾,因為這二十年來,項勇北征匈奴、東平箕子朝鮮、南伐夜郎,可謂武功赫赫,更拉攏了一大批貴族武將。
  
正式廷推的日期尚未臨近,雙方的角逐便在暗中展開了。
  
再加上其餘皇子皇孫企圖漁翁得利,躲在暗中推波助瀾,就使局面更加的複雜,從廷推前半年開始,洛京便流血不斷,不是玄衣衛今天抄了哪個貴族武將的家,從其府中搜出造反的種種證物,就是明天某個親近皇子項楚的武將遭人暗殺……
  
每天都在流血,每天都在死人,鬧得整個洛京人心惶惶。
  
到最後,甚至連二世皇帝都險些遇刺身亡,所幸玄衣衛化解了危急。
  
遇刺後,二世皇帝龍顏大怒,急惆御林軍配合玄衣衛大興詔獄,皇儲項勇也沒有束手就擒,利用其在武院的影響力,急召虎賁、天狼兩大禁衛軍入援洛京。
  
三大禁軍雖直屬於皇帝,軍中高級將領也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皇族元老,可禁軍中的中低級武將卻全部來自於武院,沒有中低級武將支持,皇帝根本控制不了禁軍,反而是皇儲項勇得到了中低級武將的支持。
  
爭儲雙方劍拔弩張,內戰一觸即發。
  
京中一百多御史言官急叩萬壽宮,據說還有十幾個激昂的言官直接就撞死在了階下,只求老皇帝項莊能夠出來“拯救”帝國,不過萬壽宮卻始終是宮門緊閉,任由一百多御史言官怎麼折騰,也不見老皇帝出來彈壓局面。

不過,爭儲雙方最終還是沒打起來。
  
在最後的緊要關頭,雙方達成了妥協,並在妥協達成的當日於洛京大競技場舉行了盛大廷推,總計四千六百多貴族武將參與表決,最終皇子項楚以兩千四百多票對兩千兩百多票的微弱優勢勝出,險之又險地當上了皇儲。
  
廷推過後,又舉行了盛大的角鬥表演。
  
來自帝國幾十個郡上百個角鬥圍場的上萬名角鬥士分別扮演帝國軍以及蠻族軍隊,再次演繹了前皇儲北征匈奴、東征箕子朝鮮、南征夜郎以及現皇儲征伐河西,並親手斬下月氏王頭顱的光輝事蹟,血濺沙場的表演之下,萬民歡呼。
  
萬壽宮華蓋殿正中央的席上,項莊、百里賢正據案對飲。
  
“老百里,最近身體可好啊?”項莊舉筋遙敬百里賢,笑問道。
  
“太上皇,不太好呢,老臣的最後一顆牙也在兩天前掉了,估計離死不遠了,唉​​。”
  
項莊笑笑,接著說道:“老百里,記得你比我大九歲,明年就是你九十大壽了吧?到時候一定記得擺酒席,我也會去給你祝壽,當年的老傢伙可沒剩幾個了,這樣的聚會,也是聚一次少一次了,唉,故人日漸凋零嘍。”
  
說著說著,項莊便有些傷感起來了。
  
百里賢唯恐項莊故人傷懷,便轉移話題道:“太上皇,下個月又要廷推皇儲了呢。”
  
項莊以衣袖拭去眼角溢出的濁淚,微笑道:“是嗎,下個月又要廷推皇儲了?不知道這次有多少皇子皇孫參選?”
  
項莊自退位之後便徹底放手朝政,也不怎麼關心兒孫了,在退位後的前二十年身體還算硬朗時,帶著幾十個后妃走遍了華夏的山山水水,盡享遊山玩水之樂,甚至還跟著水師去了趟南洋,從中東帶回了幾個金發碧眼的女冇奴。
  
所以,項莊是真不知道現在具體有多少皇族子弟。
  
項莊估計,現在三四百個皇族子弟應該是有的,若華夏朝能傳承三百年,皇族子弟的數量應該不會比大明朝的龍子龍孫少,十五萬估計是要超出的,不過這對於龐大的帝國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偌大一個帝國,養個十幾萬閒人又算得了什麼?
  
畢竟華夏帝國的皇子皇孫是沒有王爵的,待遇也並不優厚,每個皇族子弟也就從宗人府領些例錢口糧,過得只比普通貴族好些罷了,不要說十幾萬皇子皇孫,後世滿清養了五百多萬頭旗人,所需花費不也只佔國庫歲入的極小部份?
  
百里賢道:“太上皇,這次有六十九位皇子參選。”
  
“六十九個,這麼多?”項莊蹙了蹙眉,說道,“老百里,回頭讓你家小子牽頭,給皇帝上一道折子,廷推皇儲的規矩的確有必要修改修改了,只規定皇儲不得連任還不夠,還得規定參選皇子的數量,先海選,最終參選的皇子不要超過五個。”
  
百里賢點了點頭,低聲道:“太上皇,這回廷推,不會又出什麼亂子吧?”
  
項莊道:“老百里,我問你,你覺得今後還會出政兒那樣強勢的縣帝嗎?”
  
百里賢回想著二世皇帝項政在世時的種種表現,搖頭道:“恐怕是不會了。”
  
“這就對了。”項莊笑道,“連政兒這麼強勢的皇帝,都拿武院的貴族武將無可奈何,今後的皇帝就更不成了,你就放心吧,出不了什麼大亂子。”
  
的確,現如今的武院的確已經形成氣候了,四千六百多個貴族武將,幾乎囊括了帝國所有的精英,皇帝再想撇開武院肆意妄為,已經絕無可能了!連項政那樣聲望、能力、手腕各方面都堪稱卓著的皇帝都沒能奈何武院,後世還有誰可以?
  
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張,不斷會有武將因功晉升貴族,武院的規模也會越來越龐大,假以時日,皇帝就更拿武院沒轍了。
  
除非帝國擴充到極限,再沒有更多的戰功來維持武將的晉升,帝國武院的規模才會止步不前或者出現萎縮,不過憑項莊給帝國設計的水陸兩個擴張方向,至少在三百年內帝國絕對到不了擴張的極限,至於三百年後的事情,項莊就管不了啦。

而且三百年後,若帝國真的擴張到了極限,再沒有更多的戰功來保證武將的晉升時,其實還有個解決之道,那就是將貴族終身制改成貴族世襲制,因為那個時候,帝國肯定已經達到了極盛,然後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落了,就算階級固化也無所謂了。
  
百里賢所擔心的卻不是皇權失去製約,當下搖頭苦笑,說道:“太上皇,老臣擔心的不是這個,老臣是覺得武院已經對皇權形成了極大的擎​​肘,若是武院上下齊心、就很可能會形成尾大不掉,若是再出個呂不韋、李斯式的權臣……”
  
“老百里,你多慮了。”項莊擺了擺手,笑道,“武院上至國公、下至校尉,足有四千六百餘人,而且今後人數還會更多,這麼多人,而且個個都是能帶兵、能打仗的人雄,又有誰會真正服氣誰?又有誰能夠真正控制別人?”
  
項莊這話不是白瞎說的,世間萬事,只有利益才是永衡的。
  
以武院的架構以及影響力,再加上帝國尚武的國策,其事權的擴大那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武院還只有廷推皇儲的權力,但是將來卻很可能涵蓋所有的大政方針,但是要說武院會出現一個統一的聲音來取代皇權,那絕對是天方夜譚。
  
首先,武院中貴族武將的爵位有高有低,地位卻是平等的,誰也沒辦法拿自己的權勢去壓服別人,而只能靠利益去拉攏別人。
  
所以,既便出現個把野心家,也只能夠通過利益或者三寸不爛之舌去拉攏一部份人,因為武院中也分成了好幾百個派系,你拉攏了這個派系,就勢必要得罪另外幾個派系,除非遭到皇權挑釁這樣的外來威脅,否則武院的各派係是很難統一的。
  
其次,除了統兵官由皇儲提名、皇帝直接任命,其餘領兵將校的任免權、戰功的考核權全都捏在兵部、禮部手中,讓誰出征,裁定誰有多少戰功、能晉升什麼爵位,全都由兵部以及禮部說了算,換句話說,武院四千六百多個貴族之間並不存在你能制約我、我能制約你的利害關係,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武院中出現一個扛鼎人物的可能性。
  
再次,兵部、禮部官員的官帽子又捏在內閣大學士的手中,而內閣大學士則又是皇帝的秘書班子,皇帝一紙特簡就能夠讓他信得過的大學士進入內閣。
  
在項莊的設計下,帝國的權力格局形成了一種脆弱的平衡,皇權受到武院的制約,武院受到兵部、禮部制約,而兵部、禮部又受到內閣及皇權的制約,這就成了一個連環套,誰都有人監督,誰都有人制約,誰都無法肆意妄為。
  
不過總體上講,武院還是處於明顯的優勢,因為此時的帝國正處於擴張期,武人擁有遠超文人、商人以及農人的地位,所以隨著歲月的流逝,武院的影響力、話語權肯定會越來越大,最終形成皇帝、武院二元製的權力格局估計不可避免。
  
不過項莊已經想不了那麼多,顧不了那麼遠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將來的事,就由後世子孫去想辦法吧,他能做的已經全做了,問心無愧了。
  
“說的也是,現在武院的那些個年輕人是真囂張,都敢指著老臣的鼻子罵娘,不過這些年輕人也是真有本事,就說蔥嶺鎮剛鎮壓的蠻族暴冇亂,整整十幾萬蠻兵,結果蔥嶺總兵只用五百騎,一個夜襲就把他們打了個落花流水,就算老畢當年也就這樣了。”百里賢說著忽然想到了畢書,問項莊道,“太上皇,這回老畢怎麼沒來?”
  
項莊嘆了口氣,道:“老百里,老畢已經先走一步了。”
  
說著,項莊的眼臉便緩緩垂落了下來,跪坐著不動了。
  
“啊?”百里賢聞言有些傷感,黯然嘆息道,“故人是一個一個地凋零了,不過這樣也好,這世間也就沒什麼值得留戀的了,早些下去陪這些老弟兄也是不錯的。”說罷,百里賢又舉起酒筋敬項莊,“來來,太上皇,再飲一筯。”
  
項莊卻毫無反應,百里賢再喚兩聲,依然沒啥反應。
  
百里賢這才驚覺不對,趕緊顫巍巍地跪坐起身,湊到項莊跟前伸手一探,剛剛還有說有笑的太上皇卻已經沒氣了。
巴爾帕金 發表於 2013-1-1 04:31
結束感言

《楚漢爭鼎》、終於寫完了,心中有著說不出的失落,也有著說不出的輕鬆。
  
說失落,是因為本書的開局很好,是真的很好,劍客寫網絡小說也有將近十年了,這是開局最好的一本書,原本是很有機會寫成一本經典之作的,可最終卻寫成了現在這樣,勉強算本三流作品吧,實在讓人扼腕。
  
說輕鬆,是因為終於不用再繼續煎熬了。
  
本書四月上架,然而從五月開始,劍客便一直處於煎敖之中。
  
當時家中連遭變故,以劍客那時的身體、心理狀態,以及所處的環境,其實已經不適合繼續寫作了,當時最理想的選擇是果斷停更,當身體、心理以及環境好轉,再接著寫,這樣的話,楚漢爭鼎興許還有機會寫成一部經典。不過很遺憾,我還是選擇了繼續往下寫。
  
我不想自欺欺人,堅持往下寫並不是出於別的因素的考慮,就是為了錢。
  
督軍太監時我就說過,我本人很願意接著往下寫,也相信可以把督軍寫成一本好書,不過督軍的訂閱成績不允許,因為我要養家糊口,還要還房貸。
  
同樣的,我沒有讓楚漢停更,而是繼續往下寫,也是為了錢。
  
而且當時的情形更糟,不僅要養家供房,丈母娘住院所需的花費更是個無底洞,最兇殘時每天需要上千元醫療費,這種情形下,劍客根本不敢停更,只能硬著頭皮往下寫,但以當時的身體、心理狀態,又能寫出什麼好文字呢?
  
說實話,對楚漢後面三分之二的內容,劍客自己也不滿意。但現實總是這樣,總是充滿各種無奈,各種煎熬,我走上寫作道路,是因為興趣,可是迫使我一直往下寫的,卻是生計,當興趣愛好變成謀生手段,我已經分不清這是興趣,還是煎熬了,也許,這就是苦逼的生活吧。媽把我生下來,我得自己活下去。不過,興趣也好生計也罷,寫總還得繼續寫下去。
  
下本書寫抗戰,一個老兵的故事,過年之前是不打算上傳了,打算好好做做功課,再摜一些存稿,然後好好過個年,讓自己放鬆一下,相信過完年之後,無論是身體狀態還是心理狀態,都能夠有所恢復,然後全身心投入新書寫作。
  
願意繼續支持劍客的,劍客感jī不盡,到時候接著嗨。
  
不願意繼續支持,對劍客失望透頂的,這裡說聲抱歉。就這樣,明年見,最後預祝大家元旦快樂、新年快樂!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uuuuuuuuuu

LV:9 元老

追蹤
  • 195

    主題

  • 91908

    回文

  • 25

    粉絲

就是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