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全記錄[75P]

kist0801 發表於 2007-4-10 09:14:47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2 5165
世界遺產全記錄[75P]

  1.中國: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中文名稱: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英文名稱: Sichuan Pingchengshan and Dujiangyan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0

  批准標準

  200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200-024

  青城山,位於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風景區,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內古木參天,群峰環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原始而華美,如世桃園,綺麗而又神秘。著名的景點有:上清宮、建福宮、天師洞、天然圖畫等。坐落於丈人峰下的建福宮,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由此西行一千米,即至天然圖畫。這裡岩石聳立,雲霧繚繞,遊人至此,如入圖畫之中。其北行兩公里,便至青城主廟天師洞。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歷代石木碑刻,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出天師洞,過訪寧橋,便到祖師殿,再向北去,可到朝陽洞,出之則直達高台上的上清宮。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山石刻。青城山屬於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左右,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之稱。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堰,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都江堰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飛沙堰是中段的洩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寶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進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災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250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興建始於公元3世紀,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都江堰控制著岷江之水,引導其灌溉成都平原肥沃的耕地。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有許多古代的重要廟觀。

  2.中國: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中文名稱: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英文名稱: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 Anhui-Xidi and Hongcun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0

  批准標準

  200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200-025

  西遞和宏村這兩個安徽古村落奇跡般地保留了這種已近消失或者已經發生改變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西遞和宏村的街道結構、建築和裝飾、房屋佈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著原始狀態。介紹:宏村位於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11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獨出機杼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像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佈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宏村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以「承志堂」最為傑出,它是清代鹽商營造,佔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據史料記載,「承志堂」是黟縣境內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參觀的國內外遊客,無不為之傾倒。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設計,引清泉為「牛腸」,從一家一戶門前流過,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渠」。「牛腸」在流入村中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過濾,復又繞屋穿戶,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過濾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築藝術之一絕,它吸引了日本、美國、西德等國內外專家接踵而來精心研究。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座落於黃山南麓,距距屯溪54公里,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餘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裡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西遞以悠久文明的歷史,獨具一格的民居特點,拱秀壯麗的山水風光,敦厚樸實的鄉土民情,迎接著大批中外遊客,並成為大中專院校學生實習、寫生基地。

  中外學者專家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一篇篇華文和讚美詩:「我們終於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西遞是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評價:

  西遞和宏村這兩個安徽古村落奇跡般地保留了這種已近消失或者已經發生改變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西遞和宏村的街道結構、建築和裝飾、房屋佈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著原始狀態。

  3.中國:龍門石窟

  

  

  中文名稱: 龍門石窟

  英文名稱: the Longmen Grottoe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0

  批准標準

  200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 (i) (ii) (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200-026

  龍門石窟是最具創造力的藝術表現形式----石雕在中國古代北魏末期到唐朝(493-907)時期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群體展現。龍門石窟的石雕主題絕大多數以佛教為主,是中國石雕藝術發展的巔峰。介紹;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這裡香山與龍門山對峙,伊水於山間北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史稱「伊闕」,漢以後則以「龍門」和「伊闕」並稱。龍門山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裡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餘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於中間那尊巨大的盧捨那雕像,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捨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捨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盧捨那大佛側旁還有其****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誠,再看邊上的天王、力士像,則是面目猙獰、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緻,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古陽洞也很出名。這裡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裡。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讚這裡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評價:

  龍門石窟是最具創造力的藝術表現形式----石雕在中國古代北魏末期到唐朝(493-907)時期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群體展現。龍門石窟的石雕主題絕大多數以佛教為主,是中國石雕藝術發展的巔峰。

  4.中國: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中文名稱: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英文名稱: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準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 (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學家先後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遺址外發現三枚人類牙齒化石,1929年,又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以及人工製作的工具和用火遺跡,遂成為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1930年在周口店遺址還發現距今約2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化石和文化遺物。但隨之而來的連年戰亂,遺失了自1927年以來發現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化石標本,迄今下落不明,這一事件成為20世紀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謎。新中國成立後,恢復了對周口店遺址的發掘研究,獲取了大量的寶貴資料,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們已經發掘出代表40多個屍體的頭蓋骨、下頜骨、牙齒等化石和豐富的石器、骨器、角器與用火遺跡。

  北京人洞穴堆積層厚40多米,根據對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遺跡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學家們認為北京人大約生活在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北京人的腦量平均達到1088毫升,頭部特徵較原始,但已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男性身高約156厘米,女性身高約144厘米,食物主要來源於狩獵和採集。北京人已經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用火主要取於自然,知道保護火種,火的使用完備了人的特徵。北京人的發現,為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北京人的發現,為人類進化理論提供了有利實證,是中國科學家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偉大貢獻。北京人及其文化的發現與研究,解決了19世紀爪哇人發現以來的關於「直立人」是猿還是人的爭論。事實證明,「直立人」是人類歷史的最早期,處於從猿到人進化過程最重要的環節,他們是「南猿」的後代,後來「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態標準,而北京人對火的使用,更加完備了其作為人的特徵。山頂洞人化石和文化遺物的發現,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發展和延續。北京人的發現,為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寶庫。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在北京西南42公里處,遺址的科考工作仍然在進行中。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國猿人屬北京人的遺跡,他們大約生活在中更新世時代,同時發現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類的遺跡。周口店遺址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歷史證據,而且也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

  5.中國:黃山

  

  

  

  中文名稱: 黃山

  英文名稱: Mount Huangshan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0

  批准標準

  1990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C(II)N(III) (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黃山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黃山風景區範圍154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有142平方公里。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俱佳,尤其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於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禮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氣勢磅礡的峰林地帶,成為黃山特有的地質結構。黃山號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其中主峰為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蓮花峰周圍高峰、險峰林立,石柱、怪石處處可見,可稱為黃山一大特色。這裡的水資源也很豐富,黃山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狀展佈著眾多的山澗溝谷,其中大谷36條,形成36源,匯入24溪水,全山近百處瀑布和池塘隨四季水勢不同而不斷改變景致,吸引著眾多遊人。黃山是生物的寶庫,這裡植物覆蓋率達到80%以上,種類達1450種之多。屬於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水杉、二類保護的有銀杏等8種。是中國南方的植物資源寶庫。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黃山松,黃山松是黃山一大奇觀,位居黃山「四絕」之首。黃山的松樹數以萬記,多生長於岩石縫隙中,盤根錯節,形態各異,顯示出極頑強的生命力,已命名的多達近百株,玉女峰下的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的象徵。黃山還生存著大量的野生動物,包括魚類24種,兩棲類20種,爬行類38種,鳥類170種,脊椎動物300種;其中梅花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獼猴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黃山不僅自然資源豐富,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於此修煉,後得道升天,故黃山得其名。無數古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讚美之文。從盛唐到晚清,描寫黃山的散文有數百篇,歌詠黃山的詩詞多達2萬多首。「黃山畫」更是中國畫歷史長卷中最輝煌的一章。黃山現保存有古建築近百座,摩崖石刻200處,總長5萬多米的古「蹬道」,有石階36000級,聯接著黃山各景區、景點。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黃山,在中國歷史上文學藝術的鼎盛時期(16世紀中葉的"山水"風格)曾受到廣泛的讚譽,以"震旦國中第一奇山"而聞名。今天,黃山以其壯麗的景色-生長在花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現在雲海中的怪石而著稱,對於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個風景勝地的遊客、詩人、畫家和攝影家而言,黃山具有永恆的魅力。

  6.中國:莫高窟

  

  

  

  中文名稱: 莫高窟

  英文名稱: Mogao Cave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準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I)(III) (IV) (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這裡也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體系:中國、印度、伊斯蘭和歐美文化體系都戲劇性地在這裡交流與融匯。

  莫高窟洞窟開鑿在南北長約1700米,高約15到30米的崖石上,現存洞窟735個,包括最初發現的492個,和近年來新發現的243個。這些洞窟按分佈自然形成南北兩區,南區長約1000米,北區長約700米,有壁畫4到5萬平方米,彩塑近2500身,唐宋木構窟簷5座。聞名於世的藏經閣位於南區西端第17窟。莫高窟開鑿於公元366年,是佛教從西域傳入內地後的產物,其續建和重建前後綿延了千餘年。在隋、唐前期,進入開鑿的鼎盛時期,到宋朝時,西夏對莫高窟的建鑿已遠不如前代了,元代時仍有開鑿,但莫高窟已逐漸走向荒廢,變得鮮為人知了。到清康熙年間,莫高窟才逐漸又被世人注意。光緒二十年(1900),一名道士偶然間發現藏經洞,內有文書、經文、文物4萬餘件,成為20世紀世界文化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後莫高窟屢遭各國冒險家的掠奪,文物大量流失,直至1943年其歸為國有,設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才開始對莫高窟進行保護和研究。

  莫高窟的精華是彩塑和壁畫。彩塑表現的主要題材內容是佛、菩薩、力士、天王等佛教尊像,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只有十幾厘米。壁畫表現的主要題材內容是佛教尊像畫、佛傳故事畫、佛教因緣故事畫、供養人物畫等和部分中國神話故事畫。其中隋唐作品占作品總數的一半以上。石窟內容的主題是佛教,但是它同時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社會生活,是一部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全書。中國古代藝術的主流石佛教藝術。佛教傳播的必然產物石佛教造像和壁畫。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許多佛教藝術我們已經無法看到了。莫高窟地處氣候乾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後人跡罕至,所以彩塑和壁畫得以完好保存,使我們可以瞭解佔據中國古代藝術主流的佛教藝術的輝煌,一睹別處業已消失的佛教藝術鼎盛時期的輝煌傑作。這也是莫高窟在藝術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原因。莫高窟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結晶。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7.中國:秦始皇陵

  

  

  中文名稱: 秦始皇陵

  英文名稱: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準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下河村的附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即位後不久便開始在驪山營建自己的墳墓,特別是在他統一六國後,更是在秦陵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全國各地徵調70萬人參加陵墓的修建,夢想著自己死後依舊統治中國。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滅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修建秦陵的人最多時曾經達到70萬。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陵園,工程浩大為史所罕見。塚高76米,周長2000米,陵園內有兩層城垣,呈回字型,外城周長6264米,內城周長2525米,陵丘位於內城的中部偏南側。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500米處發掘出了秦陵兵馬俑坑,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個墓坑重見天日。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16米,南北寬62米,面積有13260平方米,是一個長方形軍陣,有步兵和車兵聯合組成;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有6000平方米,是一個曲尺形軍陣,有多兵種組成;三號坑東西長124米,寬62米,面積僅有520平方米,三號坑最小,但據推測是指揮部,位置極為重要。目前在三個墓坑中共發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戰車近20輛,戰馬100匹。由模擬的軍陣,可以想見二千年前橫掃六國,統一全國,所向披靡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陶俑體態高大,與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態各異,表情逼真,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奇異珍寶。秦陵及兵馬俑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朝以前,對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進行,秦始皇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園內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於內城垣中偏南側。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寢殿,現可見到的基址近正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它建築遺址。在寢陵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祀。這種陵寢制度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後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個發展。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複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傭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8.中國:泰山

  

  

  中文名稱: 泰山

  英文名稱: Mount Taishan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準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泰山名勝風景區,位於山東省中部,跨越泰安,濟南兩市,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時稱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被稱為東嶽,位居五嶽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質學和歷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歷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巖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巖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在地質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亙200餘公里,盤臥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巖性堅硬,節理發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礡。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從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中國人的山嶽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並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嶽,被尊為五嶽之首。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於泰山地區。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金剛經》。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9.中國:故宮

  

  

  中文名稱: 故宮

  英文名稱: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準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 (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故宮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明清故宮建於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歷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整個皇宮建築分為南部前朝和北部後廷兩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三大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物,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後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東西六宮為翼,是皇帝、皇后、嬪、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後廷,界限分明,不可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中國的建築匠師們將如此大規模的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得牆門和庭院把故宮有序地組合成壯麗的建築群。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築,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創新,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內外建築空間的組合、建築體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運用、小品的陳設、裝飾的製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故宮還是我國收藏最好最豐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建成於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宮舊藏。抗戰期間,為確保國寶安全,曾將精選的五批故宮文物轉移南方,抗戰勝利後,部分運回故宮,部分運抵台灣。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千方百計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宮新舊藏品達到數百萬,其中包括:青銅器、玉器、金銀器、陶瓷器、牙竹木雕、絲織刺繡、文房四寶、繪畫書法、傢俱等,代表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水準。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紫禁城是5個多世紀最高權力的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俱和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10.中國:麗江古城

  

  

  中文名稱: 麗江古城

  英文名稱: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7

  批准標準

  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地處雲貴高原,是納西、白、僳僳、彝、普米、苗、藏、壯、回民族的聚地。

  因金沙江流經其境「金生麗水」,故名麗江。這裡是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10萬年前,就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裡活動。戰國時期麗江屬秦國蜀郡,兩漢置遂久縣,唐代先後歸屬吐藩與南詔,宋時臣服大理國,到元至元八年(1217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明代設麗江軍民府,清雍正元年設麗江府,民國時期設麗江縣。1949年7月成立麗江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現轄面積7648平方千米,人口33萬。

  麗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鋪五花石,房屋青磚灰瓦,木架結構,庭院花香鳥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門前即橋,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情畫意,是這座古城的真實寫照。

  麗江古城周圍環境優美,風景秀麗,被視為一處神秘的人間仙境。那泉水澄碧如玉的黑龍潭,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下榻之處;城西北的玉龍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端的現代冰川,主峰海拔5596米,終年披雲戴雪,雄奇壯麗;萬里長江從青藏高原順橫斷山脈奔騰南下,到石鼓鎮陡然掉頭北上,在這裡形成「萬里長江第一灣」;玉龍雪山與哈巴雪山對峙,擠夾金沙江形成懾人心魄的「虎跳峽」,玉龍雪山東北面金沙江畔的寶山石城,三面絕壁,如俯視金沙江的雄師,這裡住著納西人家百餘戶,房屋依石就勢,錯落花流水有致,古樸天然;玉龍雪山南麓玉峰寺中530多年樹齡的萬朵山茶花,被譽為「環球第一樹」;老君山上原始森林中,古木參天,山泉潺潺,深潭成串,有九十九潭之稱;還有摩天嶺、南天門、看雲洞、粉筆峰、登雲峰等景點神奇壯麗。那瀘湖和眾多的高原湖泊猶如一塊塊碧玉鑲嵌在青山綠野之中……

  這裡的民族風情和文化絢麗多彩,在晚唐時期,納西族就創造了神奇古老的東巴文化,並用它編寫成各類典籍,稱為「東巴經」,至今有數萬冊流傳國內外;廣泛流傳在納西族民間的納西古樂,典雅、清純、空靈,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麗江古城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格風情,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本質牲,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現仍保持了原有的風貌、原有的特色。它的存在為人類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人類民族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是極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11.中國:峨嵋山和樂山大佛

  

  

  

  中文名稱: 峨嵋山和樂山大佛

  英文名稱: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6

  批准標準

  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是我國著名的仙山佛國旅遊勝地,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峨眉山處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最高峰海拔3099米,高出五嶽。風景區面積154平方千米。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地質構造,形成了峨眉山海拔高、面積大、景點層次豐富、植物繁茂的特色。景區內有高等植物3200多種,野生動物2300種,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地處低山的報國寺景區,是進入峨眉山的起點,有中國最大的牌坊--天下名山牌坊,有中國重點寺廟報國寺和著名尼姑寺院伏虎寺等,這裡佛教氛圍濃郁,楨楠成片,彩蝶飛舞。進入中山區、濃蔭密佈的植被展示峨眉山的秀色所在,著名景觀雙橋清音、洪椿曉雨、九老仙府、白水秋風和被稱為「活風景」的峨眉山猴趣會使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高山區的金頂,是峨眉山的主峰,那裡視野寬闊、景色壯麗,可看到著名的金頂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以及雄偉神奇的貢嘎山雪峰和瓦屋山等。峨眉山春季萬物萌動,鬱鬱蔥蔥,翠綠滿山;夏季百花爭艷,奼紫艷紅,各種杜鵑花從低山到高山八月次第開放,景色十分美麗;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是人們觀賞紅葉的好時機;冬季的峨眉山更是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一派銀色世界。

  佛教傳入峨眉山已有2000年歷史,峨眉山與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為普賢道場。現在全山有寺廟近30座,僧人200餘人,較好宏揚了佛教文化傳統。

  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區東南的凌雲山,大佛座落在棲鸞峰,依山開鑿而成。始建於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經三代人歷時90年,於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佛像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面臨三江激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山下),背負九峰凝翠,神情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充分體現了中國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公元一世紀,在四川省峨嵋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澱,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了,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巖上雕鑿出來的,彷彿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 堪稱世界之最。峨嵋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12.中國:廬山國家公園

  

  

  中文名稱: 廬山國家公園

  英文名稱: Lushan National Park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6

  批准標準

  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座落於江西省北部,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陽湖,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聖地。

  廬山地質構造複雜,是座地壘式斷塊山。其地質形成約八萬年,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在第四紀廬山上升強烈,周圍相對下陷,形成多種地貌類型,北部構造為谷嶺地貌,南部和西北側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佈著寬谷和峽谷,外圍發育為階地和谷階,不愧有「地質公園」的稱號。 眾多的奇峰、怪石、瀑布、巖洞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嶽景觀。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完整。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有植物3000餘種,呈中國第三紀植被特徵。廬山植物園成立於1934年,是國內外著名的亞高山植物園,同時也是中國長江中下游植物物種的重要保護基地。廬山有鳥類170多種,在鄱陽湖鳥類保護區越冬的鳥達100萬餘隻,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占世界白鶴總數的95%。

  廬山風光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以「奇、秀、險、雄」聞名於世,現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是廬山風景的最好寫照。

  廬山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基地。這裡有居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創建於940年,宋朝理學大師朱熹曾經在此潛心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廬山還是中國古代的宗教中心,公元391年,佛教名僧慧遠在此創建東林寺,代表著佛教「中國化」的開始,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道士陸修靜在廬山開創了道教南天師派。唐代馬祖道在山上開創了佛教臨濟宗,影響深遠。明、清以後,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這裡建堂傳教,形成了五教聚集一山的獨特現象。廬山還是一座政治名山,國民黨政府也曾經於此設立「夏都」;新中國成立後,在廬山召開了三次重要的黨的會議,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極具歷史價值。廬山是聞名中外的避暑勝地,自鴉片戰爭以來,這裡修建了具有英、法、美、德、等18個國家建築風格的上千幢別墅,著名的有美廬別墅、歇爾曼別墅等,成為至今保存完好的國際別墅群落。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13.中國:拉薩布達拉宮

  

  

  中文名稱: 拉薩布達拉宮

  英文名稱: The Potala Palace at Lhasa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4

  批准標準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紅山上,海拔3700餘米,樓高13層、115.703米,建築面積138025平方米。

  布達拉是梵語(古印度語)的音譯,意為「佛的勝地」。布達拉宮最早建於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第33代藏王松贊干布時期,他為迎娶文成公主在這裡建造了宮殿,後又建造了大昭寺,吸引著大批的朝聖者。公元9世紀中葉大昭寺遭雷擊和兵亂被毀,僅存法王洞、聖觀音兩個房間。公元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建立嘎丹頗章西藏地方政權機構,於1645年在松贊干布所修建宮殿遺址上,重建了寢宮、大殿、圍牆、門樓以及地方政府工作場地白宮等建築物。1682年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為供養五世達賴喇嘛,1690年修建了靈塔、佛殿、經堂結合的紅宮。此後又經歷代達賴喇嘛逐漸改修,方形成今日之規模。

  布達拉宮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傑作,是藏民傳統的優秀建築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整體為石木結構,宮殿外牆厚達2-5米,基礎直接埋入岩層。牆身全部用花崗岩砌築,堅固穩定。屋頂和窗簷用木製結構,飛簷外挑,屋頂採用歇山式和攢尖式,具有漢式建築風格。牆面上的形象都是佛教法器或八寶,有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內部走廊交錯,空間曲折變幻,神秘莫測。布達拉宮內部牆面繪有精美壁畫,是名副其實的藝術之宮。參加壁畫繪畫的人有近二百人,先後耗時十餘年。壁畫題材廣泛,是一部珍貴的西藏歷史畫卷。

  從17世界中葉到1959年前,布達拉宮一直作為歷代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從事政教活動的場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布達拉宮收藏和保留了極為豐富的各類歷史文物、宗教法器、唐卡、雕塑、佛塔、典籍等數以萬計的珍品。五世達賴的靈塔,造型龐大,裝飾華麗,價值連城。宮中還有用藏、漢、滿、蒙四種文字數學的康熙皇帝長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畫軸,以及清朝皇帝御書的匾額,表達了歷代達賴和中央政府的隸屬關係。

  這座被譽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達拉宮,是集建築、歷史、文化藝術和宗教於一身的宮堡式建築群和文物巨庫,是世界宮堡建築藝術之最,也是中華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鐵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紅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它由白宮和紅宮及其附屬建築組成。布達拉宮自公元7世紀起就成為達賴喇嘛的冬宮,象徵著西藏佛教和歷代行政統治的中心。優美而又獨具匠心的建築、華美絢麗的裝飾、與天然美景間的和諧融洽,使布達拉宮在歷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幾分丰采。

  14.中國:武當山古建築群

  

  

  中文名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

  英文名稱: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4

  批准標準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1994年,C(I)(II)(V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當山,座落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又名太和山,古時稱「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經讚歎此山「玄岳出於五嶽之上」。面積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聳立,24水環流,危巖奇洞深藏,白雲綠樹交映,蔚蔚壯觀。

  武當山是唐代以來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有規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設,元代進一步擴大修建規模,在明朝達到修建的鼎盛時期。明朝永樂皇帝親自主持修建,動用數十萬民工,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歷時12年,建成了9宮,9觀,36庵堂,72巖廟的大規模道教建築群,成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加強思想統治的史證。武當山古建築群是由明代皇帝親自策劃、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現存建築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上也屬罕見。武當山古建築群總體規劃嚴密,主次有序。選擇建築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現存的有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和玉虛宮、玉龍宮遺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巖廟等,共有古建築200餘棟,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宮高18米,寬30米,進深12米,面積為350多平方米。眾多的建築中,用才廣泛,有木構、銅鑄、石雕等,都達到了極高的技藝水平。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端一個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石築平台正中,其餘全部構件在北京用銅鑄成後,於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經運河轉長江、漢水運至天柱峰組裝而成。高5.5米,面闊4.4米,進深3.15米,遍體鎦金,經歷了數百年風雨侵蝕仍輝煌如新。此外,武當山還保存著大量銅、鐵、木、石造像1486件,多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圖書、經文,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武當山草藥資源豐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1800多種草藥中,武當山有800多種,且多為名貴藥種,不愧擁有「天然藥庫」的美譽。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座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15.中國:曲阜的孔廟、孔林和孔府

  

  

  中文名稱: 曲阜的孔廟、孔林和孔府

  英文名稱: 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4

  批准標準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V) (V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死後的第二年,人們將其住宅改為祭祀他的孔廟,後代帝王對他的思想觀點大為推崇,不斷對其加封,不斷擴大祭祀他的孔廟,逐漸形成今天的規模。

  現存的孔廟面積約有327畝,建築物466間,前後共有9進院落。藏有歷朝皇帝賜書的奎文閣在第4進院落中,第7進院落的「杏壇」為傳說中孔子為****講學的地方。整個孔廟建築佈局嚴整,氣勢宏大,具有平穩、對稱、方正、敦厚的藝術風格,標誌著中國古代對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學文化在建築中的體現。孔廟主殿是大成殿,高約32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還有28根雲龍雕柱。孔廟中還有大量的碑刻和畫像磚,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繪畫藝術的資料。

  孔林又稱至勝林,面積約3000多畝,位於曲阜城北1公里處的汜河南岸,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孔子的墳墓封土高達6米。林內古木參天,碑碣林立,內有墳塚十餘萬座。墓碑前的各種形象石刻,都是根據其生前的爵位而雕成的。整個孔林延用時間長達2500年,是世界上延續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也是遍佈世界各國2000多座孔廟的始祖。

  孔府位於孔廟東側,是孔子嫡長孫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於宋朝,歷經擴建形成今日規模,面積約有200多畝,房間480多間。官衙和住宅修建在一起,是典型的封建貴族地主莊園。孔府後有一座花園,清幽典雅,佈局別具匠心,是園林建築的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典範。孔府內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檔案,以及歷代服飾、用具等歷史價值很高的文物。歷代帝王多對孔子嫡系後裔封官進爵,以示恩澤,一直延續至孔子的第七十七代,歷時880多年,使孔子家族成為中國最大的貴族世家,有「天下第一家」之聖稱。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孔夫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裡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16.中國: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  中文名稱: 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   英文名稱: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4   批准標準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 (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座落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在歷史上,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宮,又稱熱河行宮,是我國皇家行宮中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宮苑。這裡地處要勢,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北可俯視關內,外可控蒙古各部,因此為清朝皇帝選中,修建作為北巡圍獵的行宮。始建於清康熙42年(1703年),至清康熙52年(1713年),建成康熙三十六景與山莊城牆,雍正時代暫停營建,清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擴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和莊外的外八廟。整個避暑山莊營建歷時近九十年,形成佔地面積584公頃,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的皇家園林傑作,在中國古代園林建築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整個景區分為四部分,共有景點180多處。宮殿區位於湖泊區南岸,接近市區,宮殿林立,佈局嚴整,是紫禁城的濃縮;湖泊區佔地約43公頃,有大小島嶼8個,湖島交錯,水秀島綠,一派江南水鄉風光;平原區在湖泊區北部的山腳下,叢叢灌木,垠垠綠草,一片茫茫草原景色;山嶽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佔全景區面積的4/5,溝壑縱橫,展現了東北林海的風采。承德避暑山融南北建築風格於一體,集全國名勝於一園,既有南方之玲瓏秀美,又不失北方之渾厚凝重。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的結合起來,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整個山莊巧妙地利用地形,因山造勢,西北多山,東南多水,活脫中國自然地理形貌的縮影。避暑山莊不同於其它的皇家園林,沒有宏偉的建築,沒有絢麗的小品,沒有華貴的陳勢,完全借助於自然地勢,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避暑山莊周圍的20多座廟宇群,面積約52公頃,位於古北口外,又稱外八廟。由於清初,統治者奉行扶持喇嘛教,以籠絡西方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政策,這些廟宇多仿照西藏、新疆的喇嘛寺廟的風格,氣勢宏大,富麗堂皇,融華夏多民族文化,集中國古代寺廟建築之大成,同時也是清王朝加強統治,鞏固全國統一的思想體現,有「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一說。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修建於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跡。

  17.中國:武陵源名勝風景區

  

  

  中文名稱: 武陵源名勝風景區

  英文名稱: 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2

  批准標準

  1992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標準N(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陵源名勝風景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山脈中段,隸屬張家界市。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索溪峪、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成。中心景區面積264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1268平方公里,以「奇峰、幽谷、秀水、深林、溶洞」享有盛譽,稱為武陵源「五絕」。區內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澗、變幻的煙雲、淳樸的田園風光,構成立體的長幅畫卷、蔚為壯觀。

  「五絕」之首奇峰指的是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共有3000餘座。這些峰林造型獨特,高低參差,風格各異,構成蔚為壯觀的大峰林奇觀勝景,以駱駝峰、醉石峰和五指峰最為代表。或險峻高大,或淑秀清麗,陽剛之氣與陰柔之姿並存,賞心悅目,美不勝收。武陵源的地面切割強烈,因而又形成奇特的峽谷幽壑奇觀,2000米以上的峽谷有32條,總長達到85千米。最著名的是金鞭溪、神堂灣、十里畫廊等峽谷。在峰林峽谷之間,還有數十處溪泉湖瀑,且久旱不斷流,景色宜人,美不勝收。武陵源的水景類型齊全,包括溪、泉、湖、潭、瀑等,異彩分呈,有「秀水八百」的美稱。鴛鴦瀑布從幾百米的高處飛流直下,聲勢極大,甚為壯觀。武陵源森林茂盛,武陵松分佈廣泛,數量極多,有「十萬八千松」之稱。在山水之間還有豐富的溶洞群,其中黃龍洞深15千米,有大廳13個,走廊96條,瀑布3處,陰河1條,石筍眾多,形態各異,令人稱絕。

  武陵源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和眾多的野生珍稀動植物物種資源,植被覆蓋率達到97%,有高等植物3000多種,保存了長江流域古代孑絕植物群落的原始風貌,有高達50米、胸徑近1米6的古老銀杏樹,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還有伯樂樹、香果樹等珍奇樹種,武陵源有13種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對研究野生動物與武陵源生態系統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武陵源的田園風光秀美和諧,共有淡雅寧靜的田園風光七處。沙坪田園兩溪抱流,田園平緩上升,直到與如屏畫的峰巒相銜接。村宅點綴,綠樹四合,翠竹依依,炊煙裊裊,勾勒出濃烈的抒情氛圍,令人陶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200逾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18.中國:黃龍名勝風景區

  

  

  中文名稱: 黃龍名勝風景區

  英文名稱: Huanglong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2

  批准標準

  1992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標準N(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黃龍名勝風景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高原,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整個名勝風景區總面積1340平方公里,其中黃龍風景區面積為700平方公里(包括黃龍本部面積600平方公里,牟尼溝面積100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帶640平方公里 。這裡平均海拔3100米,年平均氣溫5攝氏度,以「黃龍四絕」聞名於世:五彩繽紛的彩池,白雪皚皚的雪山,蜿蜒曲折的峽谷和神秘幽靜的原始森林,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的美譽。

  黃龍由主要區黃龍溝,和牟尼溝、丹雲峽、龍滴水、雪寶鼎、雪山梁、紅星巖、鑽字牌等八部分組成。目前已被開發的是黃龍溝和牟尼溝兩景區。黃龍溝是長3600米,寬30到170米的淺黃色巨型地表鈣化坡谷,宛如一條金色的巨龍,蜿蜒於林海與雪山間,構成奇、峻、雄、野的特點,堪稱「中國一絕」。其鈣化景觀不僅規模宏大,環境原始,而且類型繁多齊全,有:鈣化彩池(多達3400個)、鈣化灘、鈣化湖、鈣化泉、鈣化瀑布、鈣化洞穴等,可稱作罕見的世界天然鈣化博物館。黃龍溝分佈鈣化段長3600米,最長的鈣化灘長1300米,最寬10米。鈣化彩池多達3400個,堪稱中國之最。牟尼溝有由扎嘎溝和二道海溝組成,以原始森林、高山湖泊、溫泉和鈣化大瀑布為主要特點,風景旖旎,富有高原風情。黃龍之美,最美在水景,數千彩池,繽紛燦爛,絢麗多姿。人們一進山谷,只見高峰連綿,濃蔭蔽山,層層池水,眾彩分呈,即被者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所迷。在眾多的彩池中,以南部的洗花池、盆景池等最具特色,被稱為黃龍八大景觀。

  黃龍名勝風景區在地質構造上處於三個大地構造單元結合部。空間位置的過渡狀態,造就區內地理狀況特別複雜,蘊涵著大量自然之迷。區內雪峰林立,海拔5000米以上的就有7座,區內廣泛發育著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岷山主峰雪寶鼎地區為典型,冰川類型齊全,分佈密集。這裡的高山峽谷江源地貌保存完好,具有最典型完整的「上寬下深,南直北曲」的特徵。黃龍名勝風景區還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高等植物1500種,多為中國特有的,屬國家一至三類保護的有11種;珍稀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雲豹等一至三類國家保護動物。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黃龍名勝風景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由眾多雪峰和中國最東邊的冰川組成的山谷。在這裡人們可以找到高山景觀和各種不同的森林生態系,以及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這一地區還生存著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包括大熊貓和四川疣鼻金絲猴。

  19.中國:九寨溝名勝風景區

  

  

  中文名稱: 九寨溝名勝風景區

  英文名稱: Jiuzhaigou Valley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2

  批准標準

  1992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標準N(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九寨溝自然風景區位於四川省阿壩縣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古稱羊峒,又稱翠海,得名於溝內得九個藏族村寨。全區面積720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600平方公里,大部分為森林覆蓋。

  九寨溝主溝呈「Y」字形,由則查窪、日則和樹正三條溝組成,總長50餘公里。則查窪溝海拔3150米,日則溝海拔2910米,樹正溝與西端得湖泊落差達1000米。三條溝中有114個湖泊,17處瀑布群,5處鈣化灘流,47眼泉水,11段激流。這些以雪峰、湖泊群、林莽、瀑布群、鈣化灘流為特色的自然奇觀在中國實屬唯一,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日則溝在樹正溝的西南,全長約12公里。這裡翠湖、飛瀑、險山、奇峰薈集,還有珍貴的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經常出沒在此,是九寨溝風景區風景最集中、最優美的地方,被譽為「九寨溝之精華所成」。

  九寨溝的自然資源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其地處岷山山脈南段尕爾納峰北麓,是長江水系嘉陵江源頭的一條支溝,也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帶,地質結構複雜。這裡碳酸岩鹽分佈廣泛,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抬升幅度大,多種營力交錯復合,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發育了大規模的客斯特作用的鈣華沉積。區內海拔4000到4800米的山地占總面積的28%,是我國保存最好、類型最豐富的第四紀冰川遺址。由於海拔高差懸殊,九寨溝植物垂直分佈明顯,資源豐富,高等植物2000餘種,低等植物400多種,以及許多古老孑遺植物,和17種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天鵝、牛羚等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九寨溝被當地的藏民奉為神山聖水,得到了極好的保護。海拔高達4000多米的尖峭雪山的雄奇之美和多姿多彩的秀水的絢麗之美並存。這裡的水清澈透底,純淨碧澄,沒有污染。由於水中沉積物和湖底水藻對陽光的反射,使水色五彩繽紛,加之藍天、雪山、層林、紅葉倒映在在水中,色彩斑斕,形成層次豐富的組畫,美不勝收。湖泊、瀑布和灘流隨季節、日照和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幻無窮的景致,令人歎為觀止。九寨溝,被西方人譽為「童話世界」,東方人讚歎為「真仙境也!」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北部,連綿超過72,000公頃,曲折狹長的九寨溝山谷海拔超過4,800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形態不同的森林生態系。它壯麗的景色因一系列狹長的圓錐狀科斯特熔岩地貌和壯觀的瀑布而更加充滿生趣。溝中現存140多種鳥類,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包括大熊貓和四川扭角羚。

  20.中國:武夷山

  

  

  

  

  

  中文名稱: 武夷山

  英文名稱: Mount Wuyi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9

  批准標準

  1999年根據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N(III)(IV)C(III)(V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夷山,座落於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西南。全景區面積有60平方公里,山地海拔多在300到400米,最大高度差只有500左右。武夷山有黃山之奇,華山之險,廬山飛瀑之勝,桂林山水之秀,博采眾長,小巧玲瓏,具有綜合性特點。

  武夷山有奇特的紅層地貌。武夷紅層單斜山,在外力因素長期雕琢塑造下,形成中國類型最齊全,也最有觀賞價值的紅層地貌。這裡有雄偉而氣派的單面山,以三仰峰為代表;危巖千仞的短塊山,又稱塊狀山;還有單斜山在垂直節理影響下形成的柱狀山,如頂天立地的玉柱峰和造型優美的玉女峰。武夷山的紅層峰林,像科斯特峰林,又非科斯特峰林,「以假亂真」。這裡還有各式各樣的巖洞,為武夷大添光彩。武夷山風景區地處中國亞熱帶,屬於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冬春溫暖,夏季溫度偏高,秋季天高氣爽。武夷山植被保存良好,為我國紅層分佈區少見。這裡有成片的中亞熱帶長綠闊葉林、次生的馬尾松林和各類竹林。可謂四季常青,鳥語花香,生機勃勃。武夷水資源豐富,山澗泉水淙淙,溪溝流水潺潺,瀑布高懸飛瀉。

  武夷山不僅山水奇秀迷人,而且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我國東南地區的古越人,也在武夷山安家落戶,反映這個民族傳統安葬習俗的「船棺」、「虹橋板」,幾乎遍佈武夷山中的丹巖絕壁上和紅層洞穴中,據考證,迄今已有3800年左右的歷史了,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秦漢以來,武夷山中相繼修建不少宮觀、道院、庵堂,是古代道教和佛教中心之一。武夷宮是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山還曾經是歷代名人遊覽、倡道講學和隱居的好地方。在玉屏峰下還留有朱熹當年創辦的武夷精舍舊址。武夷丹巖絕壁上,還留有不少名人摩崖石刻,大小700多處,最早見於宋代,成為武夷山歷史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六曲右岸巖壁上的「逝者如斯」為朱熹親筆所題。歷代還留下不少關於武夷山的神話傳說與掌故,是武夷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仙凡對奕、幔亭招宴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夷山脈是中國東南部最負盛名的生物保護區,也是許多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其中許多生物為中國所特有。九曲溪兩岸峽谷秀美,寺院廟宇眾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為廢墟。該地區為唐宋理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自11世紀以來,理教對中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公元1世紀時,漢朝統治者在程村附近建立了一處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堅實的圍牆環繞四周,極具考古價值。

  21.中國:大足石刻

  

  

  中文名稱: 大足石刻

  英文名稱: The Dazu Rock Carving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9

  批准標準

  1999年根據文化遴選標準C(I)(II)(V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國四川盆地東南的大足縣,物產豐富,風光秀麗。境內摩崖造像分佈於四十餘處,人們總稱為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創建於唐朝末期,經五代而盛於兩宋,屬於晚期石窟藝術之作。它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技藝精湛,規模宏大而著稱,堪與我國的雲崗、龍門石窟相媲美。大足石刻重在寫實,想像豐富,具有獨創性。

  大足石窟的精華,以北山、寶頂山兩處最為集中,保存完好。北山石刻多為供養窟,集唐、宋的作品於一處,從中可以看到時代風格的異同。寶頂山石刻全部建成於宋代,它是經過整體佈局,精心設計的大型群雕。

  寶頂山距大足縣城15公里,這裡的摩崖造像是北宋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從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公元1174-1249年),歷70年餘方告完成。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佛徙朝山進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說。山上風光幽麗,佛像石像達1.5萬多尊。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四周有統一安排的造像。東有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桶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計13處。崖高4-14米,長約500米,其中以大佛灣造像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全部造像均刻在東、南、北三面的懸崖上或石窟中,共有31幅大型雕像,氣勢雄偉,令人讚歎不已。佛經故事19組,有圖有文,實為古代一幅;圖文並茂的佛教神話連環畫。最著名的有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聖跡圖、九龍經太子等雕像。

  北山又叫龍崗山,以佛港為中心分佈於山之四陬,計有營盤坡、觀音坡、樸塔寺、佛耳巖等。其中普賢菩薩面部豐潤、眉清目秀、體態健美修長,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在藝術上,大足石刻有鮮明的特色,在於:一、古代工匠以其高超的技藝和堅實的生活基礎塑造宗教題材的作品,把自己的理想和強烈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形象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二、各個時期的作品有各自的風貌:唐代造型大都豐滿而輕盈,技法上多用薄浮雕和陰文線刻處理,效果活潑明快;五代大多風格樸素,屬唐宋過渡風格;宋代則華麗繁縟,莊嚴厚重,普賢更顯出東方健美女性的特徵;三、在同一時期的作品中,採用不同的手法處理不同的主題內容,使能更加深化主題;四、作者從生活中提煉,用誇張和變形的手法塑造任務,使之更加突出,既使生活的再現,又不違背藝術的真實。

  大足石刻善於根據崖勢、水源等自然環境條件,把力學、采光、透視等科學原理應用於摩崖造像。以宋代造像為主的大足石刻,具有輝煌的藝術成就,顯示了古代雕刻藝術家們無與倫比的藝術天才,把我國石窟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是我國古老石刻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22.中國:平遙古城

  

  

  中文名稱: 平遙古城

  英文名稱: 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7

  批准標準

  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汾河上游,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歷史古城,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原型。據傳,平遙為陶唐氏帝堯所居之地,故古稱「陶唐遺墟」。西漢北魏時,因為陶為太武帝的名諱所忌,遂改為平遙。此後,平遙一直沿用至今。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自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現存的古城池總面積2.25平方公里,至今還居住著4.2萬城市居民,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基本保持明清時期歷史風貌的中國古代縣城。現在城內的大部分寺廟建築和縣衙署、100多條街巷,形式與格局大體未變,都保留了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店舖多為17到19世紀的建築。

  山西,素有「中國古建築寶庫」之美譽,作為山西省文物大縣的平遙,有著自己獨特的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始建於西周,擴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古城牆、列入我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作為研究我國早期彩塑樣本的五代彩塑珍品、國內古代建築中罕見的「懸樑吊柱」結構的清虛觀、中國金融業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的「日昇昌」票號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遙古城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城內近4000處傳統民居中,有400多處保存價值極高,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平遙民居多建於1840年到1911年,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築起來的,集中體現了中國明清漢民族的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社會生活各方面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平遙民居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佈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精巧的雕刻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漢民族古代民居群落,

  平遙古城還是19世紀中後期中國金融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時最有影響的票號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曾操縱和控制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裡,對中國近代金融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平遙鎮是現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漢族傳統城鎮,建於14世紀。城鎮佈局集中反映 了5個多世紀以來,封建中國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方面的變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建築同銀行業關係密切。平遙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當時整個中國銀行業的中心。

  23.中國:蘇州古典園林

  

  

  中文名稱: 蘇州古典園林

  英文名稱: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7

  批准標準

  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是一座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著名的園林城市,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

  蘇州園林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國的離宮別苑,私家園林始於東晉,盛於宋、元、明、清,全盛時期全城多達200餘處。目前尚存50餘處,已對公眾開放30處。

  蘇州古典園林承載著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大量信息,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4日,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拙政園,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解官還鄉建立此園。取晉代潘岳《閒居賦》中「滿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題名「拙政園」。佔地51590平方米,規模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冠。

  留園,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營建東園,是為留園的前身。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園歸劉氏所有,俗呼「劉園」。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盛氏購得,取「劉園」之諧音而易名「留園」,寓「長留天地之間」之意。留園佔地23310平方米。

  網師園,南宋淳熙初,侍郎史正志居此,園名「漁隱」。清乾隆中葉(1758年),少卿宋元宗在其地修建宅園,借「漁隱」原意,稱為「網師園」藉以表示自己隱逸清高。網師園佔地5400平方米。

  環秀山莊,明萬曆年間為大學士申時行宅。清代先後屬刑部員外郎蔣楫、尚書畢沅、大學士孫士毅等所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歸汪氏耕蔭義莊,取名「頤園」,園中主廳名「環秀山莊」,遂以廳名取代園名,稱「環秀山莊」。佔地2180米。因園中有一座太湖石而著名。

  蘇州古典園林作為至今保存完整、價值極高的城市性建築群體,不僅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見的。因此蘇州市人民政府確定了「保護、疏導、恢復、發展」的八字方針,先後投入1億多元,重點保護、修復了一批古典園林,並進行了環境整治,調整充實了園內陳設,使古老園林風貌完整展現,仍煥發著璀璨的光彩,每年前來參觀的海內外遊客近千萬人次。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24.中國: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中文名稱: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英文名稱: 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3

  批准標準

  Title 簡介

  遴選標準:

  標準(i):這一區域在展現5千萬年前和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碰撞相關聯的地質歷史、展現古地中海的閉合以及喜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對於亞洲大陸地表的演變以及正在發生的變化而言,這些是主要的地質事件。這一區域內岩石類型的多樣性記錄了這一歷史,而且,高山帶的喀斯特地形、花崗岩巨型獨石以及丹霞砂岩地貌覆蓋了若干世界上最好的山脈類型;

  標準 (ii):三江並流區域中激動人心的生態過程是地質、氣候和地形影響的共同結果。該區域的位置處於地殼運動的活躍區之內,結果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岩石基層,從火成岩到各種沉積岩(包括石灰石、砂岩和礫岩)等不一而同。卓越的地貌範圍:從峽谷到喀斯特地貌再到冰峰,這種大範圍的地貌和該區域正好處於地殼構造板塊的碰撞點有關。另外一個事實就是該區域是更新世時期的殘遺種保護區並位於生物地理的會聚區(即:具有溫和的氣候和熱帶要素),為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演變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礎。除了地形多樣性之外(具有6000米幾乎垂直的陡坡降),季風氣候影響著該區域絕大部份,從而提供了另一個有利的生態促進因素,允許各類古北區的溫帶生物群落良好發展;

  標準(iii):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深而平行的峽谷體現了該區域突出的自然特點;而三條江的大截面正好處於該區域的邊界之外,川峽是該區域的主要風景。區域中隨處可見高山,其中梅裡雪山、白馬雪山和哈巴雪山構成了壯觀的空中風景輪廓。閩詠卡冰川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觀:海拔高度從卡瓦吉布山(6740米)下降到2700米,號稱是北半球中在這種低緯度(28°北)下海拔下降最低的冰川。 其它出色的風景地貌有:冰川巖溶(特別是怒江峽谷上方月亮山風景區內的月亮石)和阿爾卑斯式丹霞風化層"龜甲";

  標準(iv):雲南省的西北部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可能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這一地區包含了橫斷山脈自然棲息地中的絕大部分,橫斷山脈是世界地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區中一個最主要的資源保護區。這一地區具有突出的地形多樣性和氣候多樣性,它正好處於東亞、東南亞和西藏高原的生物地理區的交界處,是植物和動物運動的南北通道(特別是在冰河時期),這些因素使這一地區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地形景觀,儘管人類在這一地區居住了數千年,但這一地區仍然保持著高度的自然特徵。作為稀有瀕危動植物最後殘留的廣闊生活據點,該地區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值。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介紹:

  「三江並流」自然景觀位於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整個區域達4.1萬平方公里。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由於三江並流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歐亞大陸最集中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人文資源、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使該地區成為唯一的、獨特的世界奇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在一張衛星遙感地圖上驚異地發現在地球位於東經98°-100°30′,北緯25°30′-29°的地區並行著三條永不乾涸奔騰的大江,這就是位於青藏高原南延至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之中的「三江」(金沙汀、瀾滄江、怒江)地區。

  三江並行而流在雲南境內約一百七十餘公里,位於雲南省西部的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整個區域四萬平方公里。怒江與瀾滄江空中最短直線距離僅18.6公里,而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僅66.3公里,從海拔760米怒江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可謂是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金沙江由北東去,彙集雅壟江、大渡河、嘉陵江,於是中國便有了長江。瀾滄江由北南下緩緩而流,穿越國界便成了鄰國湄公河的上游。怒江山北南下奔騰急湍闖進緬甸便成了薩爾溫江的上游。三江同發源於青藏高原,三江攜手並肩在雲南祟山峻嶺中奔流。而金沙江經石鼓鎮天造奇觀(長江第一灣)急轉回頭大江東去最終流入太平洋……而瀾滄江、怒江穿流緬甸、越南、老撾、泰國最終流入印度洋……

  人們知道世界上有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滿和平、安寧和幸福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其實美麗的香格里拉就在雲南三江並流地區。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奧籍美國人洛克在這一地區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稿、攝影、收集物種近二十多年。英國人希爾頓創作的《消失的地平線》將香格里拉影響了整個世界。這是中國著名的國際古商道--茶馬古道的發祥地。十六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和睦相處、生息與共。

  三江並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歷史教科書,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構成了在150公里內相同排列的獨龍江、高黎貢山、怒江、瀾滄江、雲嶺、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脈和大江形成的橫斷山脈的主體,這是世界上「三江並流」這一絕無僅有的高山峽谷自然景觀。

  從大地演化的蛇綠巖、枕狀熔岩、占生化至第四世紀的地質岩層紀錄到陸內造山帶變質變形的冰川雪峰,溶洞河流、喀斯特地貌等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遺產提名的條款標準之一。

  在動物多樣性方面,這一區域同樣是中國,很可能也是北半球中最令人矚目的地區。被提名區域內的動物群落區系中的三分之二屬於地方特有區系或是屬於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型的動物群。這一區域被認為擁有中國25%以上的動物物種,其中,許多是殘遺群落和瀕危物種。許多中國的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被提名區域範圍之內,其中:有80種動物列在中國動物紅皮書之上,這80種動物中有20種被認為是瀕危動物;有79種動物被列在1997年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之上;有57種動物被列在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的世界瀕危動物紅色名單之上。在靠近東亞、東南亞和西藏生物地理分佈區的邊界位置上,這一區域同時還為每一地區眾多的物種提供了一個滿足並達到它們各自分佈界限的走廊。大多數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這一區域的西部地區,特別是緬甸邊界上狹窄而悠長的高黎貢山脈以及位於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的雲嶺山脈之中。

  Title 簡介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三江並流自然景觀位於雲南省西北山區的三江國家公園內,包括八大片區,面積170萬公頃,是亞洲三條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長江(金沙江)、湄公河和薩爾溫江三條大江在此區域內並行奔騰,由北向南,途徑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這裡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25.中國:天壇,北京皇家祭祀神殿

  

  

  中文名稱: 天壇,北京皇家的一座祭祀神殿

  英文名稱: Temple of Heaven--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4

  批准標準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其設計之精,建築之巧,風格之奇,在世界古建築中實屬罕見。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這裡舉行,名為天地壇。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方澤壇,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裡專門用於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天壇,建於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26.中國:長城

  

  

  中文名稱: 長城

  英文名稱: Great Wall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準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建築,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現存的長城,修建於明代, 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8個省、市、自治區。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其主要目的在於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統一前北方互相爭鬥的諸侯小國各自建造的長城銜接起來,形成穿山越嶺的北方邊界的屏障,長達5000多公里,是抵禦來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遊牧民族騎兵襲擊的壁壘,也是秦始皇自身權力和榮耀的一個有利證明。漢武帝也曾多次修築長城,用以保護河套、隴西等地,加強東西方交流,其長度達到了10000餘公里。到明代,為防止前朝(元)殘留勢力南下,也不斷修築北方長城,全長達7300多公里,整個工程延續了200多年。在中國歷史的其它時期,統治者也不同程度地修築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公里。因此,長城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偉大工程奇跡。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所經地形極為複雜,根據地形又採用了不同的奇特結構,充分顯示了華夏祖先的聰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謂罕見。 長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立關城,即便於交通,又有利於防守。在牆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強台,用於左右射擊。長城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敵樓,用於存放武器、糧食和士兵居住,戰時用作掩體。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燧、烽火台,用於在敵人入侵時,舉火燃煙,迅速傳遞信息。城牆沿著山坡起伏延伸,穿過沙漠和沼澤。土製的牆以石頭為地基,表面用磚塊貼飾。從?望台上能看到煙霧信號,而在晚上利用篝火,這樣消息能以罕見的速度橫越全國。

  自修建以來,長城就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長城的守失關係著許多朝代的更替,關係著中華民族的興衰。伴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役的發生,英雄人物雲湧而出,大大豐富了這座亙古建築的文化內涵。如戰國時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後代為紀念其功績,在雁門關修建了李牧祠以為紀念,至今其遺址尤存。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哭長城,在山海關還建有孟姜女廟,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27.中國:明清皇家陵寢

  

  

  中文名稱: 明清皇家陵寢

  英文名稱: the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0

  批准標準

  標準(i): 宏偉的建築群坐落在經過挑選的風光秀麗的自然環境(風水寶地)中,人類聰明才智和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使明清皇家陵寢成為人類偉大創造力的精華傑作。

  標準(ii) (iii) (iv):明清皇家陵寢是500多年明清傳統文化與建築的傑出體現,其建築和自然環境的融合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文化景觀。

  標準(vi):明清皇家陵寢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推崇的信仰、世界觀和風水理念。明清皇家陵寢成為知名人士殯葬追隨的榜樣,同時也為中國歷史重大歷史事件的上演提供了舞台。

  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之一,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3600餘米,牆高6米, 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於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稜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戶、軍戶、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塚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另世人矚目。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清東陵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莊、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園。

  清東陵不只佔地大,環境也美,群山環抱,樹木蔥蘢。清東陵四面環山,是個方圓四十餘里的小盆地,北面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東西兩側山峰低下,構成一面扇形,西傍層巒疊翠的黃花山,東臨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帶,正南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寬不足五十米的自然口,俗稱龍門口。夏季陵區雨水由此洩出,由龍門口向北望,蒼山腳下,綠樹叢中,古老雄偉的殿台樓閣若隱若現,金黃碧綠的琉璃瓦頂閃爍著迷人的豪光。

  公元一六六一年,清代第一帝順治死去,葬在了東陵,當時一切草創,陵寢規制十分簡陋,約在康熙中晚期,康熙皇帝組織了詳細測繪和規劃。測繪中發現東陵的山脈系承德西南的霧靈山崎嶇蜿轉二百餘里,狀似一條張牙舞爪騰空面起的行龍,而陵寢兩側的山勢又恰似這條行龍的兩根觸鬚。於是就把這條寬三、四十里長二百四十餘里的大山劃入了陵寢禁區,把陵區劃為前圈、後龍即長城以北的風水禁山。把前券後龍的全部居民驅逐外地,為打開風水線,將明代長城經由陵區的一段拆除,在陵區和禁山周圍栽置紅(內)白(中)青(外)三層界舂、舂界內圍以水圍牆,把後龍劃出三條火道,全長三百八里,各寬二十丈,每條火道每隔七里駐兵一撥,每撥七至九人,防火防汛,防止人民進入禁山,定出法律,陵區內(包括禁山)不許死人埋人、修廟、供神。私入禁山紅舂以內者,為首枷號兩月期滿積邊煙瘴地方充軍,為從者,枷號一月,杖一百,徒三年。從此,周圍六百餘里的東陵區內,成了清帝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這裡的居民背井離鄉,像牛羊一樣被趕到了外地,除了東陵的官員和他們的家屬以外,任何人休想再次踏入禁區。

  清東陵是我國最後一代王朝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寢之一,(除此尚有東北的永陵、福陵、昭陵,和河北易縣西陵,規模都不及東陵大,清朝統治者驅使了我國數以千百萬計的勞動人民以二百四十多年的時間在這裡修築了一百一十三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由二百一七座主要單體建築組成了大小十五所陵園。這比我國最大的古建築群?北京故宮還大十萬平方米。在這一群古代建築物的下面,埋葬著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個皇帝,慈禧等十四名皇后和百餘名妃嬪。

  清東陵的建築佈局,除昭西陵、惠陵、單成體系外,其它各陵均以順治孝陵為主,(內葬第一帝順治和其兩名皇后)孝陵前起龍門口內的金形山,北止昌瑞山主峰下的明樓寶頂,全長十一華里,以一條寬三丈六尺的磚石神道貫穿上石牌坊、大碑樓、石人石獸、龍鳳門、七孔橋、五孔橋、神道碑亭等一系列附屬建築物,構成一條約偏十五度的中軸線,中軸線以東依次為孝東陵(葬順治的孝惠皇后和二十八名妃嬪),景陵妃皇寢(葬康熙的四十八名妃嬪)、景陵(葬康熙和其四名皇后和一名皇貴妃)、景雙妃園寢(葬康熙的兩名皇貴妃)。中軸線以西依次為:裕陵(葬乾隆和其兩名皇后、三名皇貴妃)裕陵園寢(葬乾隆的三十六名妃嬪)。定東陵為慈安慈禧並排兩太后陵(分葬慈安慈禧二人)。定妃園寢(葬咸豐的十五名妃嬪)、定陵(葬咸豐和其孝德皇后)這些陵寢的正面一律直對金形山,由孝陵主幹大神道分出支道,通往各陵,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以外的昭西陵,位於整個東陵風水圍牆外的大紅門東側,(內葬順治生母吉特皇后一人)。惠陵、惠妃園寢位於陵寢區的燕南角落,距孝陵主幹神路八里左右。(惠陵葬同治和其孝哲皇后,妃園寢中葬四名妃嬪)。

  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清西陵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位於河北適紫亍*西陵周邊共有100公里,是一片丘陵地帶。陵區內樹木茂盛,景色宜人。 本來,清王朝入關後已選定河北遵化昌瑞山麓為陵區,為什麼順治帝的孫子雍正又另選陵址呢?對這個問題有種種傳說,一種說法是雍正派人去東陵查勘,認為沒有理想的地方,於是派人另找,便找到易縣這塊地方。另一種說法是,雍正當皇帝,是篡改了父親康熙的遺詔,因此不敢葬在父皇的旁邊,找個借口另辟陵址。到乾隆時,又規定以後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兩陵選址建陵,因此,東西兩陵的規模大體相當。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其中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

  雍正的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佈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上南往北分佈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慶的陵稱昌陵。昌陵和泰陵並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並為他在泰陵南西士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 ,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道光的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像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牆,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牆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龍,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游龍和蟠龍。這些龍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據說,這都是道光本的的主意。原來為他選的陵址,發現地宮浸水,道光便另選一址,並命名為龍泉峪,道光認為,地宮浸水,可能是群龍鑽穴、龍口埕水所致。如果把龍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會在地宮吐水了,於是,他命千百個能工巧匠,用金絲楠木雕成許許多多的龍,佈滿天花藻井,造成"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氣勢。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在泰陵東5公里,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建於1909年,1915年完工,其時清朝已被推翻,由遜清皇室繼續修建。

  評價:

  明清皇家陵寢的選址經過了仔細的測繪和規劃,幾經推敲,坐落在風光秀麗的自然環境(風水寶地)中。明清皇陵宏偉高大的古代建築群與細膩考究的傳統裝飾相得宜彰,是500年來中國封建集權思想和世界觀的最高體現。

  28.中國:北京的皇家園林,YI和園

  

  

  

  

  中文名稱: 北京的皇家園林,YI和園

  英文名稱: Summer Palace,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8

  批准標準

  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YI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花園和行宮。YI和園因地制宜,佈局講究,山中有山,湖中有湖,山湖競秀,殿閣崢嶸。整個景區規模宏大,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之一。

  YI和園,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面積4350畝,水面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全園建築依據山湖形式巧妙安排,並且以西山群峰為借景,更加使景色變幻無窮,美不勝收。YI和園成功地運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園外數十里西山群峰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寶塔納入全園畫面之中,從園中西眺,人們會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總之,YI和園的設計運用散點透視手法,取得建築全而齊,不顯雜亂;景物廣佈,不顯分散的效果。

  YI和園歷史悠久,歷盡滄桑。遠在金、明時期,這裡就是皇室的遊樂之地,並有甕山泊之稱。明代時,此處被建成好山園,同時在甕山南麓興建了圓靜寺,並改甕山泊為西湖,具有「西湖十景」的美譽。到清代「乾隆盛世」時期,乾隆為其母做六十壽慶,改甕山為萬壽山,改西湖為昆明湖,並在原園靜寺遺址上興建大報恩延壽寺,同時改好山園為清漪園。從此大興土木十五年,營建起一座豪華壯麗的帝王宮苑,成為清代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清漪園以其優美的風景勝於其它各園。公元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燬。公元1886至1895年,慈禧太后為慶祝自己的生日,挪用海軍軍費進行重建,歷時十年,耗銀八百萬兩,並改名為YI和園。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北京YI和園,始建於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29.中國:雲崗石窟

  

  


  

  中文名稱: 雲崗石窟

  英文名稱: Yungang Grottoe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1

  批准標準

  Title 簡介

  標準(i) 雲崗石窟的大規模佛像雕塑群是中國早期佛教石窟藝術的傑作;

  標準(ii) 雲崗石窟的藝術創作是5世紀以來南亞和中亞的佛教宗教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成功融合的範例,而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是和皇家統治階級的推崇密不可分的;

  標準(iii) 雲崗石窟生動地體現了佛陀在中國所代表的力量和忍耐;

  標準(iv) 雲崗石窟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石雕佛像群,氣勢恢弘,風格硬朗流暢。

  雲崗石窟

  介紹:

  雲崗石窟,在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453 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續到正光年間(520-525)。在我國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氣魄宏偉,內容豐富著稱。雲崗石窟現存洞窟53個,造像51000 余尊,規模宏大、雕飾奇偉, 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又一顆燦爛明珠,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藝術結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第五、第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富麗瑰奇,是雲崗藝術的精華。東部、西部窟群屬於晚期作品。第五窟中央的本尊坐佛,為眾佛之最,高17米,橫 寬15.8米。 腳長4.65米。第六窟規模宏偉,洞高20米,中央一個大塔柱上,雕有大小石佛3000餘尊,東西兩壁刻有著名的「佛傳圖」。形象地描繪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

  雲崗石窟的內壁、外壁、佛光、藻井等都刻有成群的「飛天」,非常生動活潑,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極樂世界。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和護法諸天等;都採用擬人的高超手法,富於人的天性和表情,具有無限的活力;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今天瞭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環,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多次進行了大規模地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如今,雲岡石窟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參觀遊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分窟介紹:(第5、6窟)

  現存兩窟窟前五間四層木結構閣樓是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第5窟窟簷面闊9.1米,進深5.2米。第6窟窟簷面闊9.55米,進深7、8米,在形體上略比第5窟高大。儘管風化嚴重,但此兩窟外壁的整體設計依舊一目瞭然:兩窟分別開有大型明窗和窟門,兩窟中央聳立由「龜趺」負馱之巨大豐碑,東西兩側對稱為九層高塔,窟前寬度達30餘米,前庭寬大平坦,是為一組雙窟。這組雙窟設計統一,氣勢宏大,形制則不相同。

  第5窟為「大像窟」,因而形制與雲岡早期洞窟相同,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北壁置隧道為誦經道。主要造像題材是「三世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佛,主尊釋迦牟尼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高的造像。該窟壁面東北隅因山體滲水嚴重而多有風化,南壁和西壁則保存較好,顯現了北魏雕刻藝術之精妙,南壁窟門與明窗間列龕兩排,上排為八個圓拱龕,下排為八個帷幕龕,龕內均置坐佛,齊整有序,威嚴肅穆。在南壁上層東西兩側,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負馱鬚眉座五層瓦頂出簷佛塔,設計巧妙,雕刻精美,是雲岡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也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與印度佛教藝術相結合的典範。第5窟有多達39個附洞,編號分別由5-1至5-39,這些附洞的位置,除主洞明窗兩側6個,上方8個外,多數分佈於主洞東側及左側衝溝上方的所謂「龍王廟溝」的高台上。洞窟多為晚期開鑿,但造像藝術水平卻不乏雲岡石窟中的精品:

  編號5-11的洞窟:

  該窟位於主洞明窗西側第一層,尖拱式外壁,窟楣中雕坐佛。窟內東西寬1.3米,南北進深0.9米,上下高2.1米,東西北壁各開大龕,北壁坐佛褒衣博帶,衣擺皺褶繁縟而下垂至地面(這種造像風格在雲岡以後開鑿的石窟中常可見到),面容清秀,顯得異常俊美。窟內雕刻還有幾處值得一提。一是窟頂平格內雕刻了演奏塤、篳篥、排簫、橫笛、毛員鼓、羯鼓的8個飛天樂伎。身材修長,飄帶翻飛,是雲岡樂伎雕刻的精品之一。二是南壁窟門兩側對稱雕刻了「逾城出家」和「乘象投胎」的佛傳故事畫面。三是保存完好的地麵團蓮雕刻。由於該窟距地面較高(約為6米),很少有人踐踏窟內地面,成為雲岡石窟唯一完整保存的北魏洞窟地面的團蓮雕刻。

  編號5-12的洞窟:

  此洞窟位於主洞明窗東側第二層,嚴格地說,這更是一個雕鑿在外壁的佛龕。此龕的佛像頭高45厘米,肉髻高聳,長眉細目,鼻樑高直,兩翼分明,嘴角兩側上翹,笑容微微顯露,身體前傾,晗首視下,蘊藏了極大的智慧與寬容。此為雲岡石窟的晚期造像,其雕刻成就異常突出,具有這些特質的作品顯然是成熟透了,也極為複雜,要達到這種程度,絕非在一朝一夕發揮一個藝術家的才能所能完成的,它意味著前人的努力,是以更早期的藝術家那艱辛的嘗試為前題的。

  第5窟清代木結構窟簷一層西側存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700餘字的「重修雲岡大石佛閣碑記」石碑,東側存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600餘字的「重修雲岡寺記」石碑。窟簷外東側存清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1300餘字的「重修大佛寺碑記」石碑,西側存蒙文石碑一通。

  第6窟是雲岡石窟雕刻中設計最精細,雕刻最華麗,內容最豐富,造像最多的精華洞窟「塔廟窟」。高達15米的中心塔柱分上下兩層,上層「四方佛」褒衣博帶,氣宇軒昂;四角各雕立體方形九層塔,每層三龕三佛,層層出簷。下層四面開出大型雙重佛像龕,豪華別緻,龕龕不同:南面結跏趺坐釋迦牟尼;西面善跏趺坐(倚坐)阿彌陀佛;北面「釋迦、多寶」二佛並坐;東面蓮花跏趺坐(交腳)彌勒菩薩。洞窟四壁雕滿佛龕造像和裝飾紋樣,沒有一點空擋。北壁下層置一平台,高於地面1.2米,以兩根千佛柱支撐,開一寬13.8米,高7米的大型佛像龕,內置三世佛,主題思想明確,形體突出高大,雖然風化嚴重,但其設計精神猶在。東西南北四壁上層(除明窗的寬度外)長達49.5米,高3.8米,約188平方米的面積裡,塑造了11幅寶蓋龕內著褒衣博帶的立佛像,每尊佛像由二脅侍菩薩以及眾供養菩薩簇擁,佛龕之間以****像間隔,場面熱烈華麗而莊嚴肅穆。同時,也成為雲岡石窟整體畫面面積最大,並覆蓋洞窟四壁(北壁風化嚴重)的壯麗畫面。南壁明窗與窟門之間,以大型屋形龕覆蓋了文殊問疾場面,這副畫面面積約10.6平方米(高264厘米,寬400厘米),三角垂帳裝飾,屋脊置鴟尾一對,金翅鳥5只,素面圓盤裝飾一對,素面三角五隻。其下覆蓋內容是:中央為須彌座著褒衣博帶釋迦像,右襟搭於左肩,衣擺下垂,頭光背光裝飾華麗,高發螺旋成髻,雙目微閉,正襟危坐。左側為頭戴尖頂帽,身穿對領長衣,倚坐床榻的維摩居士,他手執塵尾上舉,瞇眼微笑,從容自得。右側為頭戴寶冠,著短衫長裙,坐於床榻的文殊菩薩,他頭微側,左手上揚,似侃侃而談。這幅以中國傳統瓦頂式樣裝飾的「文殊問疾」圖,是這一題材被刻劃在石窟寺中最莊嚴、隆重的一幅。第6窟還有一處引人入勝的是雕刻,是位於塔柱下層大龕兩側和洞窟四壁的「佛傳故事」畫面,展示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經歷。

  第6窟現存雕刻佛傳故事畫面37幅,是北魏時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窟頂中心塔柱四周的三十二個平方格雖有風化,但依然可見騎孔雀、獅、虎、長尾馬、狐、龜等動物的人物,此乃八部護法中的「諸天騎乘」。這些,不僅宣傳了佛教經論中對護法八部的詳細描寫,也使洞窟藝術雕刻更加豐富多彩。第6窟木結構窟簷內存明代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700餘字的「游石佛寺記」。窟簷外西側存清代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1000餘字的「重修雲岡石佛寺碑記」石碑和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蒙文碑記,東側存清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800餘字的「重修廟宇碑記」石碑。

  Title 簡介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雲崗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現存洞窟252座,和石像51,000尊,代表了中國古代5世紀到6世紀時期高超的佛教藝術成就。雲崗有5各著名的石窟,是由一個名叫曇曜的人主持修建的,整體佈局嚴整,風格和諧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史的第一次高峰。

  30.中國:******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中文名稱: ******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英文名稱: China - 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2004  

  批准標準

  2004年根據文化遴選標準C(i)(ii)(iii)(iv)(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名稱:******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地點:遼寧省桓仁縣、吉林省集安市

  王城: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線0626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2378號墓、七星山0211號墓、七星山0871號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2110號墓、禹山0992號墓、將軍墳及1號陪葬墓。共計14處。

  貴族墓:角抵墓、舞踴墓、馬槽墓、王字墓、環紋墓、冉牟墓、散蓮花墓、長川2號墓、長川4號墓、長川1號墓、禹山3319號墓、五盔墳1號墓、五盔墳2號墓、五盔墳3號墓、五盔墳4號墓、五盔墳5號墓、四神墓、禹山2112號墓、四盔墳1號墓、四盔墳2號墓、四盔墳3號墓、四盔墳4號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龜甲墓。共計26座。

  簡介:中國******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佈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塚。

  ******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意義:作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最具特色與影響的民族和地方政權之一,******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其主要的歷史遺跡大量地存續於中國的吉林省和遼寧省,成為該段歷史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貴族墓更彌足珍貴。

  在王城中,五女山山城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創建的第一個都城。作為鴨綠江兩岸現存100餘座******山城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它的規模宏大,體系完備,保存也較為完整。城內分佈多處******早期的重要建築遺址及生活、軍事遺跡,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五女山山城承襲了中國北方民族構築山城的傳統,但在選址佈局、城牆築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不同凡響的山城形式,是中國東北和東北亞地區山城建築進入劃時代階段的標誌。在中國古代東北民族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這裡開始,******民族逐步擴大活動領域,歷經700餘年,創造了極具特色的文化。

  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在東北亞地區中世紀世代城址中,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築的傑作。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勞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猶存。丸都山城的佈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宮殿址遺跡,仍可顯示原有建築的恢弘氣勢。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透過它們,可以見證已經被歷史長河湮沒了的******創造的輝煌文明。

  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群,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古墓群中以將軍墳、太王陵為代表的十幾座大型******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貴族壁畫墓,是******建築技藝、藝術成就所達高度的一個縮影。矗立於太王陵東側的好太王碑,其漢字鐫刻的碑文是******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文獻資料。尤為重要的是,地方文化底蘊與周邊特別是中國中原文化因素的有機交融在它們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其獨特魅力早已聞名於世,是******文化昭示後人的經典之作。

  31.中國:澳門歷史城區

  

  

  

  中文名稱:澳門歷史城區  

  英文名稱: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2005  

  批准標準

  2005年根據文化遴選標準C(ii) (iii) (iv) (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裡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20多處歷史建築。

  澳門歷史城區的普世價值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多元共存 和諧交融

  16世紀中葉,因應中外貿易的新形勢,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一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由是誕生。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牆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聖名之城」,我們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間,在這塊城區內,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瑞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朝鮮甚至非洲地區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帶 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職業技藝,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修馬路、築炮台以至闢建墳場,展開多姿多采的生活,包括各類文化活動。在這種機遇下,澳門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當時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橋頭堡。與此同時,居住在澳門的外國人,也以各種方式,向世界各國介紹在澳門見到的一切中國文化思想與生活習俗。澳門,也是一道外國認識中國的門戶。

  隨著外國人的定居,他們把自己的建築傳統越洋帶到澳門,使澳門成為近代西洋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建築物,無不顯露出與葡萄牙本土建築的密切關係。事實上,文藝復興後的一些主要建築形式、風格,結合亞洲其它地區不同的建築元素在澳門產生了新的變體,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

  開創許多中國第一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傳教士以澳門為傳教基地,積極從事遠東地區的傳教工作,並由此創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這些傳教士來自不同的修會,他們為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及人文藝術,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化成就。而作為基地的澳門,在各修會的努力建設下,開創了許多「中國第一」的事業,如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製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廠(聖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 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穌會在澳門開辦的聖保祿學院(現已不存)及聖若瑟修院,為天主教在遠東和中國的傳教事業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培養了大批中國籍的傳教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

  到19世紀,隨著第一位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大陸,基督新教也以澳門為基地之一,積極開展傳教活動。比如中國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馬禮遜在澳門為其洗禮;此外,由馬禮遜編寫的《華英字典》也是在澳門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門開辦的「馬禮遜學校」更將近代西式學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國,培養出容閎等著名學生,對中國教育的現代化作為貢獻。

  另一方面,澳門民間的媽祖崇拜,表現了澳門與中國閩粵沿海居民媽祖信仰一脈相承的關係。但是,由於社會和歷史環境的特殊性,澳門的媽閣廟在中國眾多的媽祖廟中又別具特色。它既有中國以至海外媽祖崇拜傳播和組織的典型特徵,又因澳門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接觸最重要的商港,使媽閣廟成為最早向歐洲傳播媽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裡,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合力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區。這些生活社區,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築藝術特色外,更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種中葡人民共同醞釀出來的溫情、淳樸、包容的社區氣息,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32.中國:大熊貓棲息地

  

  中文名稱:大熊貓棲息地  

  英文名稱: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ies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6

  批准標準:

  2006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標準N(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大熊貓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古生物,因頑強繁衍至今而被稱為地球上的「活化石」,也成為當今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戰線的旗艦和標誌。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包括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面積9245平方公里,涵蓋成都、阿壩、雅安、甘孜4個市州12個縣。這裡生活著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全球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護國際選定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被全球環境保護組織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

  33.中國:殷墟

  

  

  中文名稱:殷墟

  英文名稱: Yin Xu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2006

  批准標準

  200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殷墟位於我國河南省安陽市,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在這裡先後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人類文明史上重要歷史階段的存在提供了堅實證據。近年來,殷墟仍不斷有大量的重要發現,呈現出巨大的考古潛力。

  殷墟三寶—甲骨文、青銅器、都城遺址

  甲骨文

  甲骨文被認為是從一個偶然機會中發現的。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刻有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經過研究,才弄清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後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從1899年發現甲骨文至今100多年來,殷墟先後出土甲骨文約15萬片,分別珍藏於中、美、英、法、德、日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與學術機構中。100多年來的甲骨文研究,形成了一門國際性顯學——甲骨學。根據1999年甲骨文發現100週年時的統計資料,當今世界上研究甲骨學的專家和學者有3881人,出版了各類專著10000餘種。2000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甲骨文獻集成》,洋洋四十大帙售價高達5.6萬元。目前所見的甲骨文出現單字4700餘個,可識別和與現代漢字有明確相沿關係的約1700字左右。2004年7月3日,上海公開拍賣了20小片甲骨文,拍賣出528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最早對甲骨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四位學者是:郭沫若(1892-1978)、董作賓(1895-1963)、羅振玉(1866-1940)、王國維(1877-1927),因其字和號中都有一個「堂」字,被稱作「甲骨四堂」。

[ 本帖最後由 winging 於 2007-4-10 13:49 編輯 ]

已有(2)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kaworuyuna 發表於 2007-4-13 17:03
地球上的美一件世界遺產都是我們人類應該共同保護的才對...偏偏我們卻沒有努力保存..
米虫之王 發表於 2007-4-22 19:56

回復 #2 kaworuyuna 的帖子

樓上大大說的狠對,現在大多人只想到自己都沒想到未來的子孫,自ㄙㄚ...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ist0801

LV:6 爵士

追蹤
  • 947

    主題

  • 1049

    回文

  • 0

    粉絲

幸福是淡淡的 [IMG]http://i43.photobucket.com/albums/e376/larrychi/xs03gif157.gif[/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