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所.文字、訓詁準備要領

M963010047 發表於 2007-12-20 16:49:30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2908
魔法小秘訣
  小學一門,在所有研究所應考的科目當中,差異可說是最大。學子要在短短的時間內精通各家,算是一件不簡單的任務,而這當中文字、訓詁之準備對象又最無定準,因其可以之為訓之字舉目皆是,筆者以為要讀好此二科,最好的方法還是「建類以求」,因為不管是文字、訓詁,其構形、建義的方式仍然是不能脫出漢人六書之範圍,其法今日視之雖不盡然,但仍不失為一「綱舉目張」之法,將各家學說依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之法,分門別類,將重要之字與說解分別歸之於子目之下,規模既立,則上規甲骨、金文之形,下尋後學流裔之說。若能如此,則此繁瑣之學或有可成矣。  
◆目前時事趨勢分析
  今日大學中文系的「小學」課程大都是在大三、大四教授,一般來說細為文字學、聲韻學和訓詁學,文字學主要是講授有關文字形體的知識,聲韻學是討論其音讀的演變,而訓詁學則是探索字義的應用,清代乾嘉諸儒,多兼而通之,今日這三門學問雖各成專家,然殊路同歸,實不可偏矣。若云字形本義,則聲類不可不求,欲擬古音,則本形不可不知,欲明通假,則故訓不可不明,而這三門學問,又以文字、訓詁這兩類學問,和文字之「義」有直接關係,故略言其要,以供同學參考。  
◆聲韻學準備重點
  (1) 今日各校研究所考試的出題方向概述:
一般而言,今日的中文研究所之小學試題,除了少數幾所採分卷應試外,大多是文字、聲韻、訓詁三門同時進行。若命題數為六題,則字音之聲韻居其二,而論字形之文字與論字義之訓詁亦居其二,這三門當中,聲韻之命題,多獨立於其他二門之外,字形與字義之學,則無明顯之區分,因論字形,則訓詁之術語、條例必合定制,欲知本義,則字形之本形、遞演必先詳明。此學由東漢許慎之《說文解字》而始,不論是訓詁的方式或是解說的依據,皆不能離此書,如園「囿」之「囿」這一個字,故訓指遊獵之地,然以今日之形觀之,實無可據,小篆則保留了田中有四木的籀文字形,就甲骨文觀之則可知此字形係以「田中有四屮或四木」而成,《說文》之說不誤。然以今日眼光觀之,《說文》因未見卜辭、金文。又因讖緯盛行,說解多有穿鑿,又多以引申義為本義,今日出題的方向亦多從《說文》下手,其方向大致有:
a. 以《說文》訓字形、字義之誤出題:如《說文》云:「自,鼻也,像鼻形。凡鼻之屬皆從自。■古自。」「■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气?鼻出。與口相助,凡白之屬皆?白。」就是把像鼻子之形的■錯為白字。

b. 從《說文》論六書之法出題:此部分實為文字、訓詁出題之重點,但其說亦最紛雜,其要略有三,依《說文》者,有守章太炎、黃季剛二先生家法之學而修正之者,有依此體系另闢新解以駁正者(魯實先先生) ,有不由《說文》而以卜辭、金文另立一說者,各家互詰,亦多歧異。學員應考時應多加留意。

c. 以《說文》訂定之訓詁方法出題:基礎的有說明「互訓」、「義界」、「推因」的意義,應用的部分有「訓詁學上假借義和引申義有何不同?」等等。

d. 以《說文》學之流裔而出題者:此部分從南唐之二徐開始,至清乾嘉而極盛,尤以後者為重,而其重點則有二,一是諸家的學術貢獻,如「論清《說文》四大家之成就」,其二則是各家對《說文》學的推衍,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諧聲表對字義訓示的影響。」、「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與『右文』說之關係。」、「戴東原(震)四體二用之說其說確否?」等等。

至於不歸《說文》系統而命題的部份,則主要集中在小篆以外之甲骨文與金文部份,這方面的試題除了上述以「古文字」說明《說文》之誤外,主要有以下二類:

a. 以近代甲骨學和金文學的研究成果出題:如「闡述董彥堂(作賓)先生對於甲骨學的貢獻。」等等。
b. 以甲骨文或金文特有的名詞或構字原理出題:如「何謂甲橋刻辭」、「請舉例說明甲骨文『一字異形,繁簡並存』的現象。」


  


如何準備文字學和訓詁學
  各校之研究方向,並無絕對的優劣,但其說實有明顯的不同,這在各校出題的方向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台大承昔日中研院史語所董作賓先生之學,論文字則不宗主《說文》而上推殷契甲骨與兩周金文,師大承昔日章、黃二先生餘緒,雖不以《說文》為定解,仍多依此而立論。各校今日授課教授,大抵不出二家範圍,今日畛域雖多互通,但治學傾向仍有分別。同學於準備時,必須多加留意。但基礎部份,則通而無異,茲略述於下:

a. 明小篆之體以求其解:各家不論其宗主為何,皆有以「單字訓字形字義」之考題,其考題的重心在求「本義」,如訓「縣」、「祝」、「老」三字之本義等。考生大多能書《說文》之訓解,然其字《說文》必不確,而其誤之由多因許慎所據小篆之「字形」有誤,考生若不明小篆之形,則無從知致誤之由。《說文》所訓之字達九三五三之眾,若皆默而識之,實力有未逮,而篆字構形,除聲符外,多以形符構成,形符則多見於部首之中,其數有五百四十,若能盡數書之,且明其正誤,當可以不變應萬變也。
b. 熟訓詁術語以合其體:說解、訓詁文字之語的術語,皆有定制,不可輕忽,以章、黃學派的師大而言,其訓詁術語之根據多源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籍訓詁的術語,乍看之下皆同,如「讀若」、「讀為」皆為標音,如「噲,讀若快」(《說文》);「泮讀為畔」(《毛詩》鄭玄箋)等等,但這兩個術語實代表著古字是否有通假的關鍵,段玉裁即云「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無比方之詞,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易知以音相近之字,故為變化之詞。比方主乎同,音同而義可推也,變化主乎異,字異而義憭然也。比方主乎音,變化主乎義。」,而「當作」、「當為」者則訂其誤也。這些術語乍看之下很容易,卻是基本功不紮實的同學非常容易犯的錯誤,有些同學基本術語、諸經故訓背得滾瓜爛熟,但遇到題目卻是瞠目不識,就是沒有明白這些訓詁術語的背景所致。

c. 明諸家異同以參訂是非:當基礎學識都已建立時,若要能正確回答各家的提問,就是要明白其基本立場,如宗主甲骨、金文以求本義者,其基本立場有二,一是不「全面」肯定許慎《說文》之字形解釋,因為「小篆是秦朝整理和簡省籀文而統一各國字形後的結果。小篆是已起了很多變化後的字型,難以依之探索字源。」僅肯定《說文》是「保留了一些古文字與其演變成形聲字之間的橋樑。」(許進雄先生《簡明中國文字學》)

這一家對於《說文》所謂《周禮‧地官‧保氏》之「保氏掌諫王惡,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云云,皆採保留態度,而有從直接出土證據另外衍生的意見。

除了出發點不同之學說之外,同一系統當中,亦有明顯不同,就以六書之「象形」而言,繼承傳統章、黃學派的林尹先生,以為有純體、變體(增體、省體、加聲)諸體,自成一家的魯實先先生則以為當有獨體、合體、變體、省體,而陳新雄先生則以為是獨體、合體(有聲、有形)等。這些相同和相異之點,同學當特別留意。

[ 本帖最後由 max1130 於 2007-12-29 23:38 編輯 ]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963010047

LV:6 爵士

追蹤
  • 119

    主題

  • 414

    回文

  • 0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