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甄到自己想要的學校1

M963010047 發表於 2007-12-20 16:56:08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 2566
認識甄試



    你想參加研究所甄試嗎?如果想!那你是不是應該深入的瞭解一下甄試的整個流程,好讓自己能夠掌握住每個時期自己該做哪些準備?讓自己有個好的開始!

   

■   台灣研究所入學方式

(1)   研究所入學考試:於每年3~5月由各校單獨舉辦招生考試(以筆試為主,輔以口試)。

(2)   研究所甄試入學:於每年11~12月由各校單獨舉辦推甄入學(以資料審查為主,輔以口試和筆試)。



■   研究所甄試入學時程表

每年10-11月簡章發售→→同年10月底~12月初各校陸續進入報名階段(報名時各校幾乎都需要同時繳交送審資料)→→同年11月底~12月中各校教授進行資料審查作業和口試過程→→最後,在同年12月到隔年1月中各校陸續放榜→→接下來,甄試上榜者就等著在9月入學,成為準研究生囉!



■   參加研究所推薦甄試的小困惑

Q1:只能選擇一間學校報考嗎?

A1:從民國88年起,已取消一人僅能報考一校一所的規定了,所以目前同學只要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學校系所均可報考(只要口試日期不要相衝就不會有問題,不然屆時還要面臨抉擇)。



Q2:一校僅能選擇一所報考嗎?

A2:目前多數學校在這方面幾乎都有限制一校僅能報考一所,僅有少數學校有開放一校可報考多所(如台大、成大等),但若同獲錄取者,同學僅能選擇一校一系所組報到就讀,若重覆報到,將會被取消錄取資格。



Q3:參加推薦甄試的資格?

A3:一般生需於國內外大學校院畢業取得學士學位(含應屆畢業)者,或合於「報考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詳見附錄一)者亦可以同等學力資格報考之。(某些學校系所會有特別的報考資格規定, 請同學詳閱各校招生簡章)



Q4:各校甄試的錄取標準為何?

A4:目前各校系所的考試項目、及格標準與錄取條件均由各校系所自行訂定(或由該校招生委員會決定),未達標準者,不予錄取。如考生成績未達錄取最低標準及相關錄取條件,得不足額錄取。



■   你是否具有參加推薦甄試的資格

目前各大學院校對於推甄的報考資格均不一致,就算是同校也會因系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報考資格限制,所以同學在報考前,務必詳閱招生簡章,以免白白繳了報名費。

以下僅就現今大多數學校所別的資格限定,讓各位欲準備參加研究所推薦甄試的同學參考,但是,提醒同學!在報名前務必還是要詳閱該校的招生簡章喔!

(1)   最基本的資格,是必須具備學士學位(含應屆畢業生),或是具有同等學力者(須參考「報考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詳見附錄一)),但有些學校系所並不受理同等學力資格者報考(如成大財金所)。

(2)   成績規定:目前大都規定報名同學的在校學業成績總名次需列於全班(組)人數的前50%(亦有系所組是規定需為前75%,或前40%,或前30%,甚至是前25%、20%;亦有學校是規定在校歷年成績平均需達75分(會依不同所別而有不同的成績規定)以上。

(3)   科系限制:目前大多數的系所組較不會限制報考同學的學系背景,但仍有不少系所組會有就讀學系的限制,或曾修習某些課程者,如交大電信所、台大機械所、台師大華語文教學所等。

(4)   有些系所在招生時會分多個組別進行招生,此時各組別的報考限制可能會有所不同,如不同的成績名次規定、不同的科系背景規定,所以同學在報名時需多加注意。

(5)   目前亦有部份學校系所組會要求報考同學繳交英文能力之證明,如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台師大英語所),或是TOEFL、TOEIC的成績。

(6)   若報考在職生身份者,則需於報名時繳交機構同意在職進修同意書,且證明中必須明確有「本機構同意在職進修」等字句。

(7)   部份學校系所組對在職生的報考資格,會限制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如二年、三年以上),有些所別則會限定報考者所提出的工作經驗必須和相關行業有關才行,如教育類研究所之在職生通常會要求具備有教育方面的相關工作經驗。

瞭解甄試的小秘密



首先,在詳細剖析甄試的小秘密前,碩士補習班要再次鄭重的提醒欲參加推甄的同學!

筆試和甄試的準備應同時進行,不可偏廢任何一方,不然,到時候損失的可是自己喲!

    若同學有心想要就讀研究所,那麼大約從大二或大三時就要開始準備了,而甄試是在同學大四上學期時才進行的,等到甄試放榜,確定同學有無錄取時,這時離研究所考試可能只剩下2~4個月而已了。所以,若是同學等到甄試放榜後才來準備研究所筆試的內容,那麼肯定是來不及的!因此,強烈建議同學,不論你是否要參加推薦甄試,都應該從大二起就開始準備筆試的部份,因為筆試的內容都是專業的部份,所以早點開始準備筆試,不但對於同學的專業實力能有大幅地提升,在參加甄試的資料準備(如研究計畫撰寫)和口試時,也都能夠提供相當的幫助喔!

    因為甄試並非是人人都可參加的一種研究所入學方式,所以同學在尚未完成報名手續前,誰都沒有把握自己到底是不是可以報考該校系所組,因此,為免產生遺憾,建議同學最好能夠將火力集中在準備筆試上,努力提升個人的專業實力,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否則一心只想透過甄試的方式進入研究所,若屆時報考資格不符,那一切的付出(如準備完善的送審資料)豈不是都白費了!

    其實,建議同學,在大四時選擇參加推薦甄試只是讓自己比別人多一個進入研究所的機會和管道,就算是甄試錄取了,也有可能並不是自己鍾意的學校系所,同學仍可視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是否要去報到?還是決定參加研究所考試?因為一直以來都有在準備筆試的專業科目,所以就算是甄試的結果不滿意,同學仍有退路!可以立即選擇以研究所考試的方式和所有同屆的同學一較高下!再怎麼說,筆試是有標準答案、有成績依據的。總比甄試的資料審查和口試來得客觀一些,同學可以在筆試時一展自己專業的實力,為自己爭取一個進入研究所的機會,因為,奠定並提升個人的專業實力才是進入研究所的根本之道!要不然,就算僥倖通過推甄進入研究所,但是畢不了業,那也是枉然!不是嗎?



疑問一:研究所甄試是專屬於國立大學生的遊戲嗎?

  有不少私立大學生和技職體系學生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推甄是提供給國立大學生進入研究所的方式,而不是為我們設計的!』。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或許從某些地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究竟各校在推薦的進行過程中會不會有「保護主義」的存在?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所謂的「保護主義」有二種解讀的方式:第一種是指,大部份錄取的學生都是自己學校(科系)的學生,或是面試教授的學生。第二種是指,大多數被錄取的學生都是國立大學的學生。

    其實,第一種的解讀方式比較符合「保護」的原意,因為畢竟這些學生是面試教授們較熟悉、較信任的,因此較瞭解學生有哪些潛質?再加上,這些學生對於面試教授的喜好和研究方向也較為明暸,所以較能夠知道面試教授希望招收哪一類的研究生,而讓自己在這方面做足功夫,以贏得面試教授的青睞。所以這種「主場優勢」的效應是相當明顯的。

    畢竟該校的同學已經在這個學校學習、生活了幾年的時間了,所以不論是對環境、師資、設備、學校文化等問題,都比外校生來得更加熟悉,適應上的問題也比較小,再則,該校學生利用個人在這方面的優勢,也可以製作出更符合該校系所教授所希望的書面審查資料,因此能夠牢牢抓住該校系所教授的注意力,那麼口試的機會當然就又更大囉!當然也就離錄取愈來愈近了。

    至於第二種解讀方式,其實不該被稱之為「保護主義」,因為一開始會舉辦推薦甄試的用意,就在於希望透過甄試的方式,讓優秀、有研究精神、研究潛力的大學生,不用經過研究所考試就能進入欲就讀的研究所深造。透過推甄的方式,讓這些優秀的學生善於推銷自己、展現個人的優點。

    也因此,各校的教授當然會希望吸收報名者中最優秀的學生加入該校的陣容,由於各校甄試均有名額的限制,不可能人人皆上榜,教授們該如何選擇呢?當然是從較優秀的挑起囉!可別以為只有國立大學的學生才會被挑中去參加口試喔!其實,只要你的送審資料能夠突顯出你個人的特質,讓教授對你有興趣,想要再藉由面試來進一步認識你,那你就成功一半了,爭取到面試的機會後,你就能親口向教授們說明,你是一位多麼優秀、多有研究潛質的學生,讓教授非選你不可!

    所以,客觀地來看,其實並不能說推薦甄試普遍存在著「保護主義」,正確來說,應該是存在著「主場優勢」,然而這也是教授們在客觀的條件下去考量而做出的選擇,所以仍有其依循的依據,可不是亂來的喲!

    由於現在同學都可以報考多校系所,因此也大大的提高了同學甄試上榜的機率,當然也能因此降低「主場優勢」所帶來的風險,所以建議同學,在參加甄試時,可以讓自己的機會多一些,多報幾間學校,這樣就可以大大提升甄試成功的機會喔!



疑問二:要報自己想唸的學校系所?還是報容易甄試上的學校系所?

    許多同學在思考這一點時,都會很掙扎,在此,碩士補習班提供你一個思考的方向。既然你會想要唸研究所,那就表示你想在個人的專業領域上更加精進,再則一般來說,研究所學歷應該會是你的最後一張學歷文憑了,所以在這兩者的考量上,當然是要選擇自己想唸的學校,這樣才不會令自己後悔。

    因為推薦甄試並不是進入研究所就讀的唯一管道,所以若是沒有甄試錄取,或是沒有錄取上自己想唸的學校,那也沒有關係。如果同學在一開始就有筆試、甄試雙管齊下準備的話,那同學還可以準備甄試隔年3~4月的研究所考試呀!畢竟,考試和甄試比較起來是更客觀的。

    目前各校甄試的趨勢是將報考資格限制逐漸放寬,也就是說,可以參加甄試的同學是愈來愈多了,但是同學也毋需太過於擔心,只要你有實力,那麼其他人就難以對你構成威脅了,所以如果你決定要參加甄試,一定要提早開始著手準備送審資料,最好能夠因應該校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系所發展,來量身訂做一份送審資料,可別以同一份資料就想打天下了,這種亂槍打鳥的方式只會徒然浪費報名費而已。

    最後,再次提醒同學,一開始決定要唸研究所時,就要持續加強筆試的部份,也就是說要不斷地提升個人專業科目的能力,這樣不但有助於同學撰寫研究計畫,更是提供自己一個強而有力的後盾,才不至於在甄試失利後,連帶地的賠上了參加筆試的勝算,所以提醒同學,平時讀書的進度絕對不可以因為參加甄試而有所中斷或延誤,才不會造成兩頭皆落空的窘境。



疑問三:現行的「一人可報考多校多所」的制度,真的對同學來說比較有利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應該是「利多於弊」的。請看以下碩士補習班為同學所做的分析:

(1)   好處:

由於同學可以不再孤注一擲於某一所學校,所以同學可以選擇多所自己有興趣的學校來報考,以增加自己上榜的機會,當然,也可以降低同學對單一學校的得失心,讓自己更能以平常心來面對甄試。

目前的制度,同學除了可以報考多校以外,還可以選擇報考不同的所別,讓自己有多種機會,如A校報考企研所、B校報考行銷所、C校報考經管所、D校報考國企所…之類的,總歸一句話,你的選擇變多了!

當然囉!現在甄試的實際上榜率也比以前高了許多(錄取率的數字可沒提高喔!),單純的從錄取率的數字來看,是降低的,因為每年報考的同學增加了;但是,由於現在同學大都選擇多校報考,因此榜單的重榜率相當地高,在這種情況下,備取生備上的機會就大幅地增加了,因此可別以為自己僅為備取就沒機會了,你還是有機會可以遞補上正取的名額的喔!

(2)   壞處

報考資格限制逐漸降低之際,符合報考資格的同學也就愈來愈多了,也因此目前每年參加甄試的報名人數日漸增加,而錄取名額僅有微幅的增加,所以各校的甄試錄取率也就逐年下降了,但是這僅是錄取率數字的下降,不見得是真實的情況喔!

    由於備取生增加了,而且遞補成正取的機會還不小,這是因為有不少同學會「重榜」,所以也就大大的增加了備取生錄取的機會,但是等待的心情是很難熬的,提醒同學可別因此亂了陣腳,打亂了原本的讀書步調,不論是否能夠備取上,都是一個機會,只要以平常心來等待結果就好了,因為就算是沒有備取上,也還有考試的機會呀!所以千萬別因此而喪氣喔!

[ 本帖最後由 max1130 於 2007-12-29 23:39 編輯 ]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clarkcenter 發表於 2007-12-20 20:30
這個是一定要來學一下才行的啦~感謝你分享的訊息~

馬上來給你推上去哦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963010047

LV:6 爵士

追蹤
  • 119

    主題

  • 414

    回文

  • 0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