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愈來愈多人喜歡進食高脂肪及煎炸等油膩食物,該等人士患上膽結石的機會也較高。膽汁是肝細胞及膽管細胞所分泌,正常情況下不會有結石。因某種原因造成膽汁成分改變,或膽汁中抑制石的功能失去平衡,即可造成膽石症。膽石症因結石位置不同,可分為膽囊結石、總膽管結石和肝內結石。而結石的成分並不相同,大致可分為膽固醇結石、黑色素結石、褐色素結石等。膽結石患者,並不一定會有臨床症狀。然而患者病發時,會出現頭暈、嘔吐、右上腹劇痛等。以膽囊結石而言,有症狀的病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是慢性腹痛,於是有許多個案一直被誤認是胃痛。典型的膽結石腹痛,乃因結石嵌入膽囊管而產生的右上腹持續疼痛,常發生在進食後30至60分鐘,疼痛可持續數小時。
除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及一些特殊情況並不適合手術外,膽結石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8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的腹腔鏡手術,經過20多年的技術改良後,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已發展至今,病人可在手術後可即日出院。要預防膽結石發生,關鍵是調整飲食習慣,多吃清淡和易消化食物,重點控制肥肉及油炸食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乾果類食物,並須禁煙忌酒。每天飲水量至少達1,500毫升。
轉自 作者丘章新 (外專科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