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成為最普遍的都市病之一,近一成 , 市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早前新口服糖尿病藥物面世,有望改善病情之餘,更能免除傳統藥物的副作用之苦。
糖尿病是一種胰島素不足而引致的疾病。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而胰臟中分泌胰島素的貝他細胞,能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分秒變化,並適時適量地分泌出胰島素到血液中,協助血糖進入各細胞轉化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及脂肪細胞內,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在正常水平。若缺乏足夠胰島素,葡萄糖便不能被細胞吸收,令到血液中葡萄糖(血糖)含量上升。當超過腎臟新陳代謝負擔時,葡萄糖便會隨尿液排出體外。
易引致併發症
由於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令血糖上升,體內脂肪、蛋白質 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都會出現異常現象。同時可產生許多慢性併發症,影響心臟血管、眼睛、腎臟、神經方面發生病變,甚至因缺乏養分而令手腳組織壞死,而整體的免疫力亦會降低。適當地控制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可減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
治療二型糖尿難度
醫生指,治療二型糖尿病除補充足夠的胰島素外,更應令身體自行產生胰島素,但人體的小腸內會分泌一種DPP-4酵素,破壞體內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荷爾蒙「腸促胰島素」,縮短其產生效用的時間。早前便有某藥廠生產,由大蜥蝪口水中的蛋白質提煉而成,具腸促胰島素類似功效,但可延長效用時間的「仿腸降糖素」針劑。當血糖開始上升,藥物就會自動發揮療效,協助身體製造胰島素,若血糖回復正常,便會停止運作,自動調節血糖水平。針劑雖不會引致病人體重增加,部分更反而出現體重下降,可惜其副作用卻是易令病人反胃,少數病人更會出現嚴重嘔吐。
新藥抑制DPP-4酵素
另一方面,有藥廠就從DPP-4的酵素着手,發明DPP-4抑制劑,透過抑制DPP-4酵素,增強腸促胰島素的功效,令人體自行分泌更多胰島素。研究同時亦顯示,DPP-4抑制劑跟現時的糖尿藥物相比,並不會造成體重的增加,而每日只要服用一次,較方便舒適。盧醫生的病人中已有兩至三成開始採用此抑制劑去改善病情,當中並沒有任何嚴重明顯的副作用,例如體重上升或嘔吐。
降低糖化血紅素比例
量度血糖只可評估病人短時間內的血糖變化,而量度其糖化血紅素(HbA1c)則可評估三個月來的血糖控制狀況。因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中而依附在血紅素上,就會形成糖化血紅素,直至該血紅素死亡,所以糖化血紅素的比例愈高即血糖愈高,而糖化血紅素的壽命約為三個月。正常人的HbA1c值約5%左右,醫學界建議糖尿病人應控制在6.5%至7%水平。使用DPP-4抑制劑的病人,研究顯示大約可降低1%的HbA1c,而糖尿病人的HbA1c每下降 1%,就可大大降低患者出現眼、腎等併發症的機會。
未能取代全部藥物
傳統藥物有多種副作用,如令血糖過低、體重增加、嘔吐、腹瀉、水腫等,但盧醫生強調新藥雖有助改善病情,且無明顯的副作用,卻並不代表可取代其他藥物。因糖尿病人個別病情不同,單一藥物難以處理所有情況。他表示會先用一綫藥物如雙胍類藥物,再配合抑制劑,以增強藥效。
兩大類型簡介
一型糖尿病:亦即「胰島素依賴」,患者的胰臟無法產生胰島素。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天注射胰島素,才能令身體細胞吸收到血糖,賴以生存;但因人體不能自我調節,故每次注射的分量和時間都要拿揑準確,才不會令血糖過高或過低。
二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九成為「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其胰臟通常可產生部分胰島素,但因數量不足或身體未能對胰島素產生良好反應而致病。治療方法為減輕體重負擔、運動及藥物治療三者互相配合。
■糖尿病患者每日必須定時驗測血糖,以控制病情。
■於定期檢查中,醫生都應觀察患者肌肉的健康狀況。
■新糖尿病藥物可免除舊藥會增加體重、嘔吐等副作用。
■醫生會因應病情變化,為患者調配用藥分量。
■口服藥可減低糖尿病人注射針劑的不適感。
From: 請勿放置網址 避免廣告嫌疑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8-1 23:49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