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功德會」,這個由佛教團體所組成的民間慈善團體,在台灣這幾十年來的興起已經引起國內外各界的注意,目前該會的會員已經超過兩百萬,反觀台灣的基督教會,信徒的比例一直維持在百分之二,雖然贊助或參與慈濟功德會社會服務的會員不一定都是佛教徒,基督教會的宣教也不必依循其他宗教團體,但是為何上百萬的台灣民眾會對慈濟如此信任,對慈濟志業產生極大的認同,慈濟對台灣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卻都值得我們思考與反省的。
慈濟的信仰主要以大乘佛教思想為主,但是信徒們的言行並非都採自佛教原典,而是以證嚴法師的一些「智慧短言」為圭臬。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大乘佛教雖然是主張入世度眾生的宗教,但是其終極關懷還是在「涅盤」,他們對於社會結構的不公義並不十分強調,以慈濟而言,甚至主張信徒或會員不應該參與政治活動。就當前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許多不公義的情況來看,民眾應該十分渴望正義的來到,為何強調社會公義的基督教沒有受到台灣民眾的認同,反倒是慈濟功德會得到大眾的支持呢?要探討這個問題必須從各方面作深入的分析與了解,就本文而言,筆者以下僅從慈濟與台灣教會在社會關懷方面的差異性表達個人的看法。
每當台灣有急難事件發生時,我們從媒體上看到的不是基督徒團體,更不是政府相關單位的關懷,而是一些穿著平常素衣制服的慈濟功德會會員;平時最常走入社區關懷孤苦老弱的人,也是這群慈濟的會員。人是有情感的動物,特別是當自己處於患難困苦的時候,即時的雪中送炭是最令人窩心的,重點並不在於這類的關懷金額有多少,而是那份發自內心的關懷。
就我實際參觀慈濟功德會的一些行動後的了解,許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過去都是社會的弱勢,在受到慈濟的關懷與幫助後,之後常常都會懷著感恩的心自動自發地加入慈濟的行列,成為慈濟的會員之一。這些慈濟會員的「見證」之後都被口耳相傳著,甚至編輯成書,這些文字又成了慈濟宣傳他們行動理念的最佳紀錄。許多人聽了慈濟感人的故事浪子回頭,更有企業家不但捐款贊助慈濟,甚至親自躬身參與慈濟的社區服務工作。就這樣,有人起頭開始關懷弱勢群體,有人傳講他們的事蹟,有人因為這些見證加入他們的行列,慈濟就好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形成今日的規模。
反觀台灣教會的宣教行動,從一百三十幾年前基督教正式傳入台灣起,西方的宣教師便以醫療改善台灣的衛生和健康環境,又以教育事工提昇台灣民眾的教育水準,之後又增加了慈善救濟和宗教輔導等社會服務,這些對於教會的宣教而言都發生了極大的功效。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台灣民眾的需要已經從醫療、教育以及經濟等方面擴及心理與社會等其他領域的需求。在此同時,基督徒的經濟環境也普遍改善,不但大多數的教會都集中在大都市中,各教會的禮拜堂也蓋得美輪美奐,進出教會的基督徒穿著打扮也常常是中上階級的模樣。但是,我們是否延續過去教會對台灣民眾的關懷,社會關懷的品質是否也相對提昇。
基督教是愛的宗教,但是如果這份愛僅僅是停留在口頭的傳講,是否真的能讓還沒認識上帝的民眾感受到呢?目前許多學校的團契,特別是福音派的一些學校團契和地方教會,在聚會中常常會查考聖經中有關愛的教訓,我們也都知道信仰不是嘴裡說說而已,而是要照上帝的教導行出來,但是,不知道有多少團契和教會真的願意付出代價去行出來。
以前在一個社會福利機構工作,機構在推動一項社區關懷工作急需要義工的參與,我的同事知道我是基督徒,便要我到基督徒的團契中去問問團契的弟兄姊妹是否願意參與義工工作?說來慚愧,以我過去對基督徒團契的認識我很沒信心,後來硬著頭皮網路上貼了一篇招募義工的消息,果然沒有人過問。之後我也建議那個團契的輔導是否可以讓團契的基督徒在參與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實際去體驗愛的意義,輔導告訴我:「我覺得基督徒在沒有對聖經有充分了解時不適合參與社會服務」。
這不是一個團契的現象,相信台灣許許多多學校或地方教會的團契的輔導或基督徒都有這種想法。但是,這種觀點真的令我很疑惑,如果信仰是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如果聖經不只是一本書籍,那麼愛的教訓是否應該從生活中去實踐、去體會、去學習呢?沒有感受到愛,沒有真的對那些弱勢者付出愛的人,真的能夠了解聖經中「愛鄰人」的真意嗎?所謂的對聖經有充分的了解是不是熟背聖經經文就好了呢?之後,我和我的同學只好去找慈濟的社團,他們雖然不是一口答應,但是卻表現出很慎重考慮的態度,也和我們討論多次,最後雖然也沒有參與我們的服務,但是,在我的同學看來,哪個宗教團體才是愛的宗教呢?
記得慈濟常常有這類的服務報導:「某位慈濟的會員去探訪獨居老人,那老人因為很久沒有人照顧,不但環境髒亂,身體也發出很難聞的惡臭。慈濟的會員親手為他打掃環境,洗刷身體,之後還以感恩的心向這位老人道謝,謝謝這位老人給他造福田的機會」。對於這類困苦中的人,對於慈濟產生感謝的心情是很能了解的,一般大眾聽到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會感動也是人之常情。此外,正如前面提到的,這些服務的會員中很多都是台灣大企業主或貴夫人,這更增加了慈濟淨化人心,改善台灣社會風氣的好風評。隨著教會信徒的中產階級化,不知道有多少基督徒能夠體會社區中那些急待關懷者的心情,不知道有多少基督徒願意像慈濟會員一樣,走入最需要的人群中,放下身段為他們做一些很基本的服務?有人批評佛教或慈濟功德會是基於累積功德的功利主義性心態在做社會服務,缺乏利他的思想或社會公義的教義,這對於框正台灣社會風氣助益不大。
但是,當我們抱持這種思想再看待佛教的社會服務時,我們是否也捫心自問,自己對所處土地上的人民付出多少。台灣不少教會和學校團契,特別是福音派教會,對於社會問題或弱勢群體的需要最常見的回應就是「交給神」,他們可以在教會禮拜中盡情讚美神,感謝神的恩典,但是,這對於禮拜堂外急待關懷的人而言如何去感受這份屬神的愛呢?基督徒從上帝領受的恩典要如何傳遞給尚未信主的人呢?尤有甚者,當社會中仍然存在許多經濟困苦的人,所得差距日益擴大的同時,美麗的教堂是否會獲得上帝的喜悅?衣衫體面、開著名牌轎車來禮拜的信徒是否就能吸引失業或偏差行為者因為這些「好見證」而奮發向上,悔改信主呢?還是這些日益華麗的教堂和基督徒只是把信徒和社區民眾的距離拉大呢?基督徒對於社會弱勢者的旁觀是否會落入以「凡事交給神」為藉口而推卸上帝囑咐我們愛鄰人的戒命呢?
耶穌在人世間的福音工作除了教訓、傳講還有醫治,他親自走近人群,和那些被社會遺棄或歧視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並且要這些受幫助的人去作見證。基督徒理所當然地要以耶穌為榜樣,效法耶穌的行儀,但是就我們台灣的現況而言,不少基督徒對福音工作的態度還是停留在傳講福音的階段,無可諱言地說,從社會服務這個層面上來看,慈濟人比多數基督徒的行為更像耶穌(雖然善行是不能換來救贖)。另外,我們雖然知道上帝重視社會公義,知道基督信仰強調關懷弱勢,但是如果這些都僅止於嘴裡說說而無法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話,那麼,對一般民眾而言,基督徒只是一群會說感恩的人,那些公義與關懷的理念也只是知識,聖經與其他智慧書籍也沒什麼差別了,這是值得我們基督徒深切反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