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習性觀察

石獅爺 發表於 2009-6-11 17:09:44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 5533
本帖最後由 石獅爺 於 2009-6-11 09:20 編輯

蛇的習性觀察: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物。由於前些年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平原地區的蛇類數量劇減,幾乎瀕臨絕滅,即使是山區、丘陵產蛇地帶,數量也日益減少。近年來更對蛇類頻繁捕捉,將其投放市場叫賣,使人們為之嘆息。這是一個甚為嚴重的並急待呼籲加強保護的問題。

蛇,一般分無毒和有毒兩種類型。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但蛇聲名狼藉,老幼病孺一聽到或偶見到,沒有一個不畏懼三分和深感不安的。有的人甚至一聽到說蛇就會產生敏感性反應,頓時毛骨悚然,渾身出現雞皮疙瘩,以致由此休克。這是由於恐懼而失去心理平衡所致,而更重要的是由於對蛇類本身的一種錯誤認識。由於這些不科學的偏見,致使不少蛇類在生活環境中尋覓食物、行日光浴、尋找配偶、交配媾合、攀樹嬉戲、臥居洞穴、柴垛棲息時無端地被人捕殺而死於非命,真是冤哉。


   其實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在保持生態平衡和科學研究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屬國家野生保護動物之列,這是切不可忽視,應予保護的。即使是用於科研或治病,也要有計劃地,而不應盲目捕捉,以防滅絕其種族。

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


   為了使人們由陌生蛇、厭蛇、打蛇到認識蛇、愛蛇、護蛇,多次實地跟踪蛇的足跡,了解蛇的環境,觀察蛇的活動規律及其習性。經過幾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總結,初步有系統地了解到蛇這類動物的活動場所。蛇類喜居陰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

   經過長期深入的觀察,我們了解到它們喜棲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也可檢到冬眠蟄動後所蛻的皮。從蛇蛻的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但很難看到交配媾合。據有經驗的老農說,蛇一般在草叢中或洞口附近進行交配。公母蛇體(雌雄蛇體)媾合一起,且時間較長。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

   我們觀察到,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像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結果蛇一無所獲,觀者屏住呼吸,緊張異常,真令人賞心悅目,既驚又喜。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簷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食完鳥卵後,行動顯得遲緩,不是沿原途徑而逃遁,而是突然從家燕巢摔下,束手被擒。經鑑別,屬一條重約1000克的菜花蛇,渾身黃、黑、花色相間,特別是頭部的黃、黑色花紋排列分佈十分對稱,形似戲院花臉扮演者的臉譜,漂亮極了。

    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無毒蛇類捕食蛙類一般情況都是銜咬住蛙的後肢,青蛙拼命掙扎,並發出哀鳴聲,而蛇則死咬住後肢,又竭力纏緊,設法將掛頭顛倒至蛇口,而蛙體濕潤光滑,聲嘶力竭地不斷發出淒慘的叫聲氣氛緊張,成為好奇的人們趕至現場觀察和捕捉蛇的信號。筆者曾數次觀察到類似的精彩場面。

   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或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伏夜出居多,因品種而異。在覓食盛期,白晝活動的有青竹驃蛇等。





                                                                     向榮威,生物學教學,1994年1期。
----------------------------------------------------------------------------------------------------------------

⒈蛇類大多棲息在什麼地方?
  
蛇的種類很多。蛇種不同,棲息地就不同。但大多數蛇類喜歡棲息在溫度適宜、離水不多躲藏在窩中,待夜幕降臨後出來活動、覓食,但也有少數蛇白天出來活動的,如烏梢蛇、中國水蛇、雙斑錦蛇等。
  
⒉蛇類有何生活習性?
  
     蛇類屬變溫動物,對周圍環境的溫度反應比較敏感。外界氣溫在20~30℃適合蛇類生長;當氣溫在25~32℃左右,出窩活動較為頻繁;氣溫下降到20~13℃時,蛇便會本能的尋找溫暖場所;33℃以上,便尋找陰涼的地方或爬到水池、水溝中浸泡納涼。初春陽光明媚的日子,當氣溫上長到18℃以上時,蛇喜歡在中午出窩曬曬太陽;夏季暴雨過後,尤其是晚間,誰出窩透氣的特別多,幾乎是傾巢而出。
   其他時間如白天“反常”出來的蛇,大多是體弱或有病的蛇,應抓緊隔離治療。但也有例外的時候,那就是少數健康的公蛇也喜歡白天出窩活動。健康蛇與病蛇從外觀上看是很容易分辨的。
  
⒊蛇類為什麼會有冬眠(夏眠)的習性?
  
蛇類是較為原始的冷血動物,它本身沒有汗腺,不能調節自身的體溫,其體溫隨棲息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外界的環境溫度降低時,蛇體內的新陳代謝便會降低,活動量明顯減少。以至於不吃不喝不動,處於昏睡狀態,以“冬眠”的形式來度過漫長冬季。這也是蛇類長期延續下來的一個自然遺傳現像或抵禦惡劣氣候的原始本能行為。
  
蛇類在炎熱的夏季,當氣溫上升到32℃以上時,蛇因為耐受不了持續不下的高溫,也會轉入短暫的“夏眠”階段。時間上南北各異,完全取決於當地的氣溫高低。蛇一旦進入“夏眠”,也會同“冬眠”的蛇一樣,既不吃食,也不蛻皮,採取非常消極有限的營養供給方式,以次躲過盛夏的高溫酷暑。
  
⒋蛇類的冬眠(夏眠)習性能打破嗎?
  
蛇類的冬眠(夏眠),但必須有相應的條件作可靠保證才行,如國家的先進實驗室或大型動物園的蛇展館。一般養殖戶不適合打破“冬眠”養殖蛇類,若那樣硬是創造條件打破“冬眠”的話,特別是飼養量比較少的養戶,會很不划算。
  
如果要解決蛇的“夏眠”就容易多了,在每年的盛夏來臨之前,應及時栽花種草,搭建瓜棚。但有時亦會盡如人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安裝遮陽網。操作時只能罩上蛇場的一小部分,千萬不能將整個蛇場都罩住,否則會因圍牆太高,罩得太嚴導致不通風透氣,直接影響蛇場和蛇窩的空氣對流。尤其在盛夏的梅雨季節裡,若濕氣不能及時散發出去,會造成蛇場或蛇窩濕度過大,嚴重的還會引發蛇的霉斑病。因此,一定要合理運用好遮陽網,確保蛇類盛夏無“夏眠”,達到增重不掉膘的目的。

  
⒌蛇類的棲息環境都一樣嗎?
  
蛇類在長期的繁衍生息和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外界生存條件的變化,形成了環境各異的棲息習性,如小到岩石的縫隙,大到石洞、墳洞和樹洞。它選擇棲息環境首要的先決條件是:棲息地一定要溫度適宜、離水不遠、隱蔽性良好、附近有豐富的食物來源,如較多的蛙類、鼠類、鳥類、蜥蜴、昆蟲等。由於蛇的種類不同,具體的棲息環境也有很大差異,大致可以分為5種:地面生活、樹棲生活、水棲生活、穴居生活、海水生活。
  
<1>地面生活的蛇類:大多數蛇類都屬於地面生活的一類,這類蛇的主要特點是腹鱗寬大,
      在地面行動迅速敏捷。如生活於山區的五步蛇、烙鐵頭、紫沙蛇、眼睛王蛇、
      麗紋蛇、竹葉青、白頭蝰、王錦蛇等。蝮蛇、蝰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白唇竹葉青、
      黃脊遊蛇、黑黴錦蛇、棕黑錦蛇、烏梢蛇、赤鍊蛇等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帶。
      沙蟒、花條蛇多生活在沙漠、荒壁地帶。
  
<2>樹棲生活的蛇類:樹棲生活的蛇類主要特點是:體形細長、尾部也細長、級善纏繞和攀爬、大眼睛、
      視覺相對比較發達、其腹鱗寬大、兩側的側棱較明顯,它們大多數時間棲息在喬木、灌木、樹枝或枝幹上,
      如綠瘦蛇、翠青蛇、金花蛇、繁花林蛇、絞花林蛇等,竹葉青和烙頭鐵、赤鍊蛇也常攀緣在樹木上,
      但不如前者自如。 “蛇島”蝮蛇也屬於樹棲生活類。
  
<3>水棲生活的蛇類:水棲生活的蛇類,大部分時間或終年在溪溝、稻田、水塘、庫區等水域活動及覓食,
      其特徵是體積粗短,自泄殖肛腔後尾部驟然變細,類似毒蛇的尾巴,腹鱗退化不發達,鼻孔位於吻部脊側。
      這類蛇有中國水蛇、漁遊蛇、鉛色水蛇、水赤鍊等。
  
<4>穴居生活的蛇類,與穴居生活有關的蛇類,多是一些比較原始和低等的中小型蛇類,

      其特點是頭小、口小、尾短細,眼睛和腹鱗均不發達。活動規律為晚上或陰暗天氣時,
      爬到地面上活動,如閃鱗蛇、盲蛇。
  
<5>海水生活的蛇類。這類蛇的最大特點是:終生生活在海洋,其尾進化成側扁形狀,
      鼻孔生於吻背,軀幹略側扁,腹鱗不發達甚至完全退化。海蛇均為劇毒蛇。
      如扁尾海蛇、長吻海蛇、青環海蛇、平頸海蛇等。
  
⒍海蛇是怎樣排出體內鹽份的?
  
海水的含鹽量在3%以上,海蛇能排出飲入腹中大量的鹽份,是因為海蛇具有陸地蛇所沒有的鹽腺。其鹽腺生於海蛇的舌下,也就是下頜的後舌下腺,它有許多導管溝通通至口腔舌鞘,過量鹽份通過鹽腺以分泌物的形式流入舌鞘,在海蛇吐舌時被隨時攜帶出去,這樣海蛇體內多餘的鹽份便被排出體外了。

石獅爺:找這篇文章希望能讓喜歡養蛇更喜歡更了解!!習性是相當重要的認知!!
       希望對興趣養蛇人士有幫助
     

已有(3)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yu-ren 發表於 2009-6-13 21:02
大大提供的資料還真是詳細
謝謝大大的分享
夢幻屁屁 發表於 2009-7-19 01:09
非常的詳細,讓我更進一步了解蛇,
謝謝大大~
?哈利波特@ 發表於 2011-4-10 23:37
大大的無私分享
讓人增加知識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石獅爺

LV:7 大臣

追蹤
  • 456

    主題

  • 890

    回文

  • 4

    粉絲

NO.1 懸賞A級頭號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