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天工 作者:半埂草 (連載中)

ivyyahui 2009-6-15 09:52:12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259 116509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1:14
第二三三回 憲政

    僅是言官,很多重新回到衙門的官吏差員,現他們與從前有所不同,感覺最明顯的就是三法司,除了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的職權也生了很大變化。

    大理寺的官員現自己手上掌握的權力變大了,擁有對案件的最終審理權,而且還是獨家的,刑部和都察院再沒有這樣的權力。

    而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當庭審案,并不復雜,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理寺是三法司權力調整的最大受益,原本大理寺只是對案件進行復核,權力有限。

    刑部的職權被削減,不過刑部尚書李養正、侍郎周應秋等人皆是閹黨,罷免一些骨干以后,遷調原工部尚書黃克為刑部尚書,對刑部進行整頓。

    黃克也是中立派官員之一,歷任兵部、刑部、工部尚書,資歷深厚,在遷調刑部之先,李彥特地跟黃克進行過一次深談,就刑部的調整達成一致,才有后來的遷調。

    讓李彥感到比放心的是如今朝中的官員多是一些實干派,在閹黨和東林的斗爭之后,能夠留在朝中的,除了依附閹黨的,剩下都是一些沒有派別,資歷比較深厚的實干官員。

    臨時內閣一致通過三法職權的調整,刑部雖然被削權,依然非常關鍵,黃克出任尚書,也可謂眾望所歸。

    黃克遷調部,李彥就提名徐光啟擔任工部尚書,之前徐光啟探望李彥,隨后就讓閹黨以練兵“孟浪無對”、“騙官盜餉”、“誤國欺君”等罪名彈劾罷官,徐光啟之前已經是禮部左侍郎,如今擔任尚書,在東林為閹黨罷斥,閹黨給清洗以后為之一空的朝堂,這一任命倒也得到一致認可。

    儒家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雖然李彥看來,徐光啟并不適合為官,作為工部尚書,倒也算相對比較合適。

    朝政的調整在逐步進行,彥雖然沒有自己的勢力,內閣其他人以不結黨自居,雖然利益牽涉不可能沒有,權衡博弈,大致保持了平衡。

    一復遼系、華夏系地年輕官員。也借此上位。雖然大多數還沒有機會獨當一面。卻在中下級官僚中。成為一股不可忽視地力量。

    比較重要地位置上。王國興、駱思恭分別為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遼南道茅元儀被任命為遼東巡撫。

    原本已經給定了死罪。并且牽連了一大批人地熊廷弼這次也給從詔獄中釋放。本來孫承宗提議由熊廷弼經略遼東。內閣其他人也傾向于贊同。李彥只能站出來強烈反對。他地理由就是熊廷弼于廣寧之敗也有責任。而且他離開遼東前線已經數年。根本不熟悉遼東現在地情況。

    李彥提出地建議是打仗還是交給武將去打。地方治理茅元儀完全可以勝任。至于前線戰事地統籌。他自請經略遼東。

    李彥知道茅元儀資歷相對輕了點。王國興和駱思恭又是武將。雖然李彥并不認為武將就不可以治理地方。但是在明朝地體系下面。這個時候在這方面尋求變化。很容易激化矛盾。

    最終。孫承宗先支持李彥地想法。他是復遼系外對遼東和復遼軍最清楚地人之一。何況李彥還是兵部尚書。并在實際上控制著遼東。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造成矛盾。

    對權力進行調整,勢必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也會有獲利,不過在當前的情況下,借著掃除閹黨,正是絕好時機。

    總體上來說,除了閹黨,其他人都會有機會,這就使得反對的聲音并不是那么強烈。大家還都將矛頭對准著閹黨。

    臨時內閣行文各衙門與各地,要求嚴格按照《大明律》做事,不得逾越,并頒了包括“十三條”在內的一些律法,要求一體遵行。

    當然,要真正做到“依法辦事”,其難度不可謂不大,好在這一政策也有依據,并沒有什么人跳出來明確反對,以后就可以依此推行。

    朝中聲音比較大的,而且各地官員都有上疏,就是請命起復東林被閹黨罷斥的葉向高、星、高攀龍等人。

    葉向高是前內閣輔,劉一、韓等人是內閣大學士,星是吏部尚書,高攀龍都察院左都御史。

    這些人在天下讀書人中名聲很響,又都是東林魁,他們的起復,也可謂眾望所歸。

    葉向高等人入閣,內閣就將從五人變成八人,而東林色彩的官員將達到四人:孫承宗、葉向高、劉一、韓,并且孫承宗還是輔。

    雖然說東林派并非一個組織嚴密的黨派,很多時候也沒有統一

    ,但是這樣的態勢也并非最佳選擇,特別是李彥本身林走得比較近的情況下,趙彥、崔景榮、朱延禧等人就會比較擔心。

    而且不管如何,葉向高等人入閣以后,勢必會從臨時內閣五人中分取權力,雖然朱延禧等人未必想要攬權,但是如何調配,這也是個問題。

    閹黨得勢之前,朝中皆是東林天下,東林諸人位高權重,不僅有几位內閣大學士,還有吏部尚書星,左都御史高攀龍等人。

    如果說讓這些東林官員全都復職,那么朝廷就會回到閹黨得勢之前的狀態,那也并非什么好事情。

    五人內閣成立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在這段時間里,大家磨合得還算比較好,雖然有分歧,但是都懂得妥協,也比較務實,所以朝政很快向著積極的方向展。

    葉向高等人入:以后,勢必打破眼下的平衡。

    以李彥對葉向高等人的了解,葉向高、劉一、韓也都算有些格局,就以黨爭中的表現來說,遠不如星、高攀龍、楊漣等人來得激烈。

    如何平衡內:中的關系,乃至整個朝廷中的派系,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孫承宗在內閣會議上提出起復向高等人的議案,朱延禧等人也傾向于贊同,李彥卻提出一個問題:“按照之前商定的十三條憲政,官員任用,必須依法經過固定程序,部院官員經過內閣會議通過即可,內閣大學士的任用程序,又該如何?本官以為,是否起復葉向高等人,也應該通過這個程序,而不是我們几個在此會議。”

    按照明代慣例,內閣大學的產生一般采用特簡和會推,所謂特簡就是皇帝任命,會推就是由六部九卿同六科十三道廷推閣臣,然后報請皇帝簡拔任用。

    李向來強調規則和程序,眾人已經習慣,包括孫承宗在內,都不覺得有什么奇怪,他的提議也并不突兀,孫承宗就道:“李大人常說法治意識需要逐漸培養和習慣,就連我等也疏忽了,那么此事就安排廷推,諸位大人以為如何?”

    “當如此!”朱延禧看了李彥一眼,他本來也擔心東林官員盡數起復,必定勢大難制,要知道五人內閣當中,孫承宗、李彥都被認為是東林派,再加上葉向高等人,那就是絕對控制的局面,李彥此舉,雖然不能說他和東林不對路,至少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唯派系利益,反而像是一個唯律法,這對內閣的平衡,以及國事都大有裨益。

    其他人也都贊同,李彥也點頭道:“會推確實是不錯的辦法,本官以為,應當將會推閣臣的辦法也確定下來,以后閣臣任命,必須通過會推,其他方法產生的閣臣,皆為不合法。”

    李彥在這里故意忽略“特簡”這一做法,孫承宗等人也明白李彥的意思,不過此前特簡已經被認為不合適,所以這點還是得到大家的認同。

    李彥又道:“還有個問題,就是閣臣的數量,也應當確定,本官以為內閣應當是處理國家大事的最高行政衙署,其核心應該是做事,各位大人以為如何?”

    朱延禧點了點頭:“不錯,理當如此。”

    “如果是這樣,那么內閣大學士的人數就不能太多,不然分得太細,就成各部尚書了!”李彥笑了笑說道。

    李彥強調了做事和決策的區別,他認為內閣既然是做事的話,那么就不能將決策和做事兩種權力都握在手里。

    按照明代的權力體系,內閣只是輔助皇帝處理國政的幕僚機構,只是在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李彥在限制皇權的同時,自然也不希望出現宰相專權,他的想法就是將內閣一分為二,其一為學士院,對重要事項進行決策,其二就是專設一個負責執行的部門,統屬六部處理具體的事情。

    李彥之所以想這么弄,顯然是受到三權分立的影響,當然他沒有這么提出來,而是變換一種方式:“除了重大事項必須經由學士院通過,學士院還有制定律法的職權,律法一旦通過,則各衙署及大明子民,都必須嚴格遵守之。

    ”

    “再設國士院,選我朝德高望重為國士,或百余人,或數百人,但凡學士院制定的法律,皆須經由國士院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李彥的這一提案,遭到孫承宗等人的質,因為他們并不認為搞出學士院和國士院有何必要。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1:51
第二三四回 輿論

    以來,李彥一直在研究明帝國的權力體系,這個來看,相當集權,所以權力都歸屬一個人,那就是帝國皇帝,皇帝則通過下面的官僚治理國家。

    而明帝國的官僚體系,在中央這個層級上,又顯得不是那么集權,不管是六部九卿,還是內閣大學士,一方面,他們擁有的權限不多,大事小事,都需要報請皇帝批紅、用印,然后旨決斷;另一方面,內閣大學士雖然漸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但是從法理上來說,內閣不過是協助皇帝處理國事的顧問、幕僚罷了,并不能直接統屬六部九卿。

    加上可以風聞言事,權力很大的六科十三道,每遇重大事情進行朝議,往往爭論不休,尤其是東林與齊楚浙三黨對峙之時,互相攻訐,決策效率變得極為低下。

    萬歷時很多官職空置,固然有萬歷皇帝怠于朝政的緣故,東林與三黨爭執不下,不管是哪一方的人選,都很難得到一致的認同,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李彥的想法就是從法理上確立內閣的集權,實行唐宋時期的宰相制,另外用類似于朝會的學士院,對重大決策進行表決,而國士院的范圍就更加廣泛,根據李彥的設想,學士院的學士應當由國士院進行推舉,從而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

    在兩院的提案:到否決以后,李彥很快提出一個新的方案,新方案不再提及兩院,維持原本的內閣-部院制,但是在內閣中設輔一人,次輔四人,大學士四人,輔統攬全局次輔分管方面,大學士可兼領,也可分管或不分管,重要決策通過九人內閣票決即可。

    李彥提出對朝政的革新,就望不再出現那種無休無止的爭吵,一方面,將決策的權力集中到內閣;另一方面,也賦予部院一定的權力,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什么事情都需要報給皇帝員唯一的作用就成了爭吵。

    至于朝依然保持,但是對朝議的范圍和條件都要做出限制,實際上這個革新就是將原來皇帝手上的決策權出來進行重新分配,一部分留給部院自主,一部分是由內閣決斷,還有一部分經由朝議。

    普通事務皆由部院自主比較重要事情必須內閣決斷,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則需要經由朝議。

    與過去相比,朝采用票決,票決的結果即為合法有效。

    實際上。朝議就是替代了李設想中地學士院地作用過朝議地參加主要是部院大臣、六科十三道。以及少量地勛貴代表。

    個方案與原來地體系相比。一方面縮小了朝議地范圍。但是朝議地權力大大增加。同時也增加了各部院地權力當然。他們能夠朝議地范圍。也會因此而縮減。

    有得必有失對來說。得到地是實權失去地則是名義上地朝議權力。這個權力還是下放給內閣和部院地。

    這一次李彥沒有直接在內閣會議上提出。而是通過《華夏時報》、《華夏文學》表了几篇策論。來闡述自己地觀點。

    在這些策論中。李彥總是以閹黨亂國為引子。指出法治、制衡地重要性。借以提出完善大明法制。并依法治國地施政方針;又以黨爭為引子。指出朝廷決策效率、行政效率低下地原因。就在于決策體系不夠通暢。

    李彥認為。要防范閹黨亂國地再次生。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對現有地權力體系進行革新。其核心包括兩點。其一是權力地重新分配。一方面是權力下放。另一方面是增加內閣地權力。實質就是在權力下放地同時。進行權力集中。以使得決策更有效率。

    其二就是權力的制衡,朝議就是對內閣的制衡,都察院和六科是對百官的制衡,都察院與大理寺之間也有制衡,制衡的同時,各司其職,不影響決策和行政的效率。

    根據制衡原則,李彥又提出僅僅是官僚體系內部的相互制衡尚且不夠,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應該讓天下人來監督官僚體系的運作。

    就此,李彥再次拋出他的國士院構想,即從各地遴選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士,成為國士,每三年進行一次會議,議決朝廷律法和重大事項。

    此議一出,可謂朝野嘩然,有人尖銳地提出,李彥這是以天下之名,行剝奪皇帝權力之實,想要篡權。

    立刻有人反問,李彥又不是輔,只是內閣四名次輔之一,如何能夠篡權?

    石柱國為此專門寫了一篇評論,特別指出李彥此篇策論的前提,即一切權力皆由天下

    天子,而天子授予百官,無論是內閣大學士、百官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正式授官,不然即為不合法。

    在政變生以后,借著清算閹黨的罪責,內閣通過了報刊行的規則,認可其合法,并由禮部進行管理。

    原本給閹黨搞得七零八落的各種報紙刊物,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冒出頭,它們開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撰文揭露閹黨的罪行。

    李彥的文章表以后,報紙上開始出現一些討論,隨著華夏社刊了一組相關的評論,不同報紙上的議論也越來越多。

    支持有之,反對也不少,支持認為李彥依然承認天子的威權,不過在行政事務上,天子顯然不可能全都親力親為,否則也不會出現劉瑾、魏忠賢專政的事情。

    反對則認為,管李彥及其支持如何狡辯,他們都不能否認,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皇帝的權力,顯然居心叵測。

    李彥能夠預料到會出現激:的紛爭,這種爭論先是源于理念,這個時代的人對皇權存在莫名的敬畏,而且几百年傳承下來,在讀書人中間,天命皇權的觀念也已經深入人心。

    雖然李不斷強調所以的革新,全都是在皇帝之下進行的,朝廷的重要決斷,官員任命,都必須得到皇帝的認可。

    然而明眼人,以及懷有不同心思,能從他倡導的權力架構和制衡體系中,找到那些剝奪皇權的影子。

    不過這一次爭持續的時間并不算太長,因為爭論的本質還要歸結為利益,新體系的提出,無是增加了士大夫階層在朝政中說話的權力,國士院更是給士大夫提供了一個參與決策的平台。

    因此,在李彥再三強調內閣、院和國士院的權力,皆來自于天子和天下百姓以后,質聲也漸漸變弱,反而是對國士院的支持,成為言論中的主流。

    然,對于李彥的指責依然存在,有關皇權的爭論還在繼續,至少有了這個緩沖以后,內閣終于通過了新內閣制度、朝議制度、以及國士院制度。

    這些制度的第一條,全都是大明皇帝奉天承運,代表天下萬民,授予內閣治理朝政的權力,凡重大決策,皆須由皇帝陛下認可。

    有關皇權的內容,不僅寫得比較模糊,而且留下了伏筆,就眼下來說,李彥也知道遠不到挑戰皇權的時候,他奉行的原則就是只做不說,雖然即便如此,也還有很多人攻擊他喪心病狂,但在士大夫階層都能分得利益的情況下,暫時還能維持相對的平衡。

    經過這樣一次爭論,市面上的報紙變得十分活躍,他們攻擊閹黨、議論朝政、點評官員,一時之間,似乎進入展的黃金時代。

    在閹黨倒台、准許報刊行的政策布以后,很多之前給禁毀的報社紛紛重開,而經過這次論戰,又有一批新的報刊問世,這些報刊大多是由士大夫組織編撰、刊印,有的是自己出錢,有的是几個人合伙,還有找人贊助的。

    除了華夏社這樣的大報,大多數的報刊行量都很小,往往只在本城,或附近的府縣行,就好像從前印書一般,有個几百冊,甚至百十冊的,也能編印一期。

    經過華夏社和華夏公司的推廣帶動,金屬活字印刷已經比較常見,華夏精作坊有專門鑄造字模的工坊,制造各種字模,并對外銷售,每年的銷售額都非常可觀。

    相對于韻書排列來說,字形拆分更容易學習掌握,效率更高,對于活字印刷的推廣,也揮了重要作用。

    華夏自古重視文化教育,民間抄書、印書蔚然成風,如今有了活字印刷,更是如虎添翼。

    華夏社引領的定期印刷物,包括報紙和期刊,也借著活字印刷,被廣泛效仿,特別是閹黨倒台之后,朝廷放開政策,政治風潮風起云涌,很多人投身其中,搖旗吶喊。

    很多士紳、商人支持報刊的印刷行,試圖出自己的聲音,或謀取晉身之階,或是支持自己贊同的派系、觀點。

    當然,華夏社誕生四五年來,其成功的商業模式,也為一些敏銳的商人把握到,之前就有几家商業性的報刊,如今也趁勢而起。

    雖然說大部分報刊行量比較少,也有三五個人湊一起就搗鼓出一份報刊,印了三五期,甚至只有一期,就壽終正寢的,卻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1:58
第二三五回 言論

    刊的行和報社的運作,雖然遠未成熟,其中還存問題,但也攪動得民間輿論風起云涌,熱鬧非凡。

    報紙上公然指摘朝廷大員以及國家政策,雖然暫時尚局限在指摘閹黨方面,但是其熱鬧程度,卻有了百花齊放的味道。

    街頭巷尾的輿論,也給市面上的報刊給帶動起來,原本籠罩在頭上的閹黨陰影,一去不返,直感覺天空豁然開朗,大家先是試探著,然后就越聊越歡。

    在江南,茶館酒肆,常常有評彈說書的江湖藝人,如今最跑火的確是說報紙上的內容,或是每天的讀報時間。

    聽一聽朝廷最近的動向,聽一聽報紙上對閹黨的批駁,這些都成為大家喜聞樂道的話題。

    對于民間輿論紛紛擾擾,甚至有些雜亂無章,李彥并不在意,想要建立一個新體系,單純靠個人的力量,顯然不足,民間的這股力量雖然無序,卻能對舊勢力造成沖擊,譬如民間對于國士院的提議,就十分贊同。

    而國士院制度確立以后,地上就開始轉向討論何人可以推舉為國士,以參加國事決策。

    在對閹進行清洗的同時,內閣的強勢,主要是李彥的強勢,使得重建的朝政起初還是比較順暢。

    作為大明權力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天啟皇帝朱由校竟然積郁成疾。

    朱由校的身體來就不好,據說患有尿毒症,也不知道官家是如何考証的,李彥前世并沒有關心過,不過朱由校此時生病,顯然對他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別的不說,宮廷內外已經開始流傳是他想要害死皇帝謀篡位。

    事實上李彥主導地朝政改。大部分群體都能從中獲益。相對于過去所有地權力都集中在皇帝那里。等于是將皇帝地權力拿出來給大家分分。甚至就連勛貴。也獲得國士院地名額。可以參與政治決策。

    而。利益地紛爭從來就不能讓所有地人都滿意。既有那些權力受損地。也有覺得分配不平衡地。還有那些死忠地保皇份子。

    因為新政地措施都是以內閣地名義出宗等人不知不覺就已經有了新政地色彩。在許多流言當中。他們也成為李彥地幫凶人肆意污蔑。

    甚至因為李彥手上掌握著兵權。親領兵部尚書。五軍都督府又是郭振明、駱養性為左右都督。可謂大權在握些人不敢過于得罪李彥。卻對朱延禧等人沒有好話。

    刑部尚書黃克曾經想要為此采取措施。嚴厲打擊這種流言。李彥卻沒有同意。他知道這種流言越是壓制。反彈越大。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就曾經說過。對民間言論。不該堵。而應導。是宣之使言。設置諸多人員通諸多渠道。使民盡其言。通其意氣得以宣泄。下情得以上達……”李彥引述了召公地一段話公是西周時期地政治家。儒家經典《尚書》中記述了很多召公地德政思想。

    李彥知道這個時代,任何一種政治思想都回避不了儒家教條,事實上,在回顧先秦的政治思想時,就可以現很多思想的閃光點。

    并不是說這些先秦的人物思想有多么深邃前,作為一種朴素的政治哲學,就好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樣,本身未必復雜,但卻放之四海而皆准。

    李彥已經讓宋鐘國開始重新解構這些經典,以尋找新政的理論基礎,而有關言論的論述,就是他最近才看到的。

    話雖如此說,但在封建王朝,官僚體系內向來有言官“風聞言事”,也有不以言治罪的傳統,但是體系內的開明,民間的自由言論卻受到壓制,百姓謗議朝政,也會受到處罰。

    “若是由市井如此流言蜚語,怕是對李大人,對朝廷的權威,都是莫大的損害,再讓別有用心從中挑唆,后果不堪設想,”崔景榮分管刑部,對此顯得很憂慮。

    李彥笑了笑:“既然說百姓有說話的自由,那么不管他們說什么,咱們都不應該去管,當然,那些惡意份子,刑部查出來,還是要治罪的。”

    崔景榮苦著臉搖了搖頭:“何謂惡意,這恐怕不好解釋。”

    孫承宗、朱延禧等人也覺得很奇怪,按說此事影響最大的還是李彥,然而他卻像沒有事情似的,對此并不在乎。

    他既然不在乎這等惡名,難道說真有那樣做的打算?孫承宗讓這個想法給嚇了一跳,不由自主地抬頭看了李彥一眼。

    “謠言止于智,隨他們說去吧,”李彥笑了笑,趁機提出制定一個對言論的管

    。李彥認為,士大夫和百姓皆享有言論的自由,他政,也可以指摘官員;所謂言論包括口頭的表達,以及通過報紙、刊物這樣的出版物,凡是信息的傳播,都可以囊括在言論當中。

    民眾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必須遵守朝廷法紀,不得以言論中傷他人的合法利益,否則即為誹謗,將依法懲處。

    李彥提出的這個言論條例,也在內閣中引激烈的爭論,顯然大家都不認同無論貴賤,都可以享受言論自由的權利,更不能接受市井百姓對于一品大員的指摘,朱延禧認為這并不合乎綱常倫理。

    李彥則從儒家的經典中,找出很多的例証,以說明她提出的這一點,有充分的理論支持,并非標新立異。

    爭論先是在內閣中生,隨后李彥和朱延禧都在和華夏社的報刊上表文章,隨后引更多人的討論。很顯然,辦報已經能夠在報紙上表文章的,大部分還是讀書人,所以他們的觀點自然希望言論可以自由,但是老百姓也不能隨意指摘官員士大夫,簡單來說,還是要有個上下尊卑。

    李彥自然也不望自己的觀點一下子能夠被接受,所以他也贊同對言論條例進行修改,在這一條例中,允許士紳辦報,并對言論的權利和管理都作出了規定。

    這樣一份規定雖然充滿了權色彩,但也是一大歷史進步,與此同時,針對那些市井流言,李彥并非毫不作為,他太明白輿論是多么的重要,自然不能容忍那些詆毀。

    雖然不容忍,但是他也不想采用暴力的手段,郭振明、劉文炳、申湛然等人都曾經向李彥建議,暗中察訪,將那些造謠生事抓出來正法。

    李彥身兼兵部尚書,郭振明擔任五督府左都督,雖然駱養性趕往遼東主持大局,復遼系還是牢牢掌握著軍權。

    如今大權在握,彥有充分的權力和理由對京城周圍的軍事力量進行整編,其中也包括京城的常規治安力量,以及錦衣衛。

    錦衣衛作為特務機關,是大王朝的一大特色,內閣通過的法令當中,有一條就是對錦衣衛的權力進行限制,并廢除了詔獄。

    新的規定中,錦衣衛仍然擁有緝捕的職能,但是其權限僅僅相當于刑部,不再像詔獄那樣能夠隨便定人生死,而且其管理權為內閣直轄,李彥分管。

    實際上,改組后的錦衣衛有些類似國家安全局、情報局,依然是特務機關,但是其行動的對象,被嚴格限制,主要是對外,以及內部的一些邪教、叛亂,和軍事力量,其職能也緊緊是偵察、情報。

    李彥毫不猶豫地否決了下屬提出用錦衣衛打擊政敵的做法,在他看來,這無也是對法紀的破壞,一旦開頭,那么后果不堪設想。事實上,要不是特殊情況,像他這樣實際控制大多數強力部門的情況,也是不應該出現的。

    對付那些流言,李彥有自己的方法,他從太監中找了几個聽話、文采比較好的,明朝的太監規模十分龐大,有不少能征善戰的,也有不少識文斷字、寫出史書的,他讓兩個太監記錄皇帝的情況,譬如今天吃了什么,做過什么事情,有誰來見過,病情如何,御醫開了什么藥之類的,整理出來,寫成文章,然后在《華夏時報》刊。

    作為帝國最高端的存在,皇帝無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存在,皇帝給人的感覺,總是高高在上,讓人仰望的,如今皇帝的衣食住行被刊登在報紙上面,可見引起的反響是如何的熱烈。

    有人大罵華夏社、李彥此舉是無君無父、不分尊卑,也有人撰文指出所謂尊卑和景仰,不是憑籍愚弄和神祕,而是學問修養,一個學問好,有修養的人,自然能夠得到百姓的景仰和尊重,如果一個竊據高位的人,整天胡作非為,而又不學無朮,又如何讓人尊敬呢?

    華夏社更通過調查指出,在知道皇帝陛下的生活細節以后,百姓并沒有因此就不尊重皇帝,反而更加愛戴往日神龍見不見尾的皇帝。

    雖然刊皇帝的衣食住行引起不小的爭論,效果卻非常明顯,先就是那些流言不攻自破,因為皇帝的身體漸漸好轉,已經開始能夠下地活動;其次就是文章中不斷強調內閣成員對皇帝陛下的親近與照顧,讓大家意識到現在內閣就是皇上的全權代表;而且經過此事以后,報刊上的言論又出現了新的內容。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2:03
第二三六回 整編

    著朝政權力的調整,李彥趁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些收獲,也正是如此,這位在魏閹權勢剛剛達到巔峰之時,即出手如風,一下子將其打入地獄的“權臣”,在朝野間的評價各種各樣、形形色色。

    有人說他是大明的郭子儀,力挽狂瀾;也有人說他就是曹操,居心叵測;但不管是他的朋友還是對手,都覺得他的有些做法和觀點匪夷所思,而且相對溫和。說市井間流傳的那些流言,就連溫和派的內閣官員都覺得應該嚴懲,李彥卻聽之任之,用巧妙的手段將其化解。

    但要因此就認為李彥的風格就是溫和的話,那也就大錯特錯。

    李彥年紀輕輕,即以成為內閣次輔之一,又分領兵部、工部,不說他對朝政的影響力,也已經大權在握,特別是軍權在手,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

    李彥知道“槍杆子里出政權”的道理,所以在朝政上奉行和風細雨的同時,對軍隊的整編卻是大刀闊斧。

    李彥先做的是對京營的整編,京營在魏忠賢時期,即大量安插內官,又搞出內操軍,規模更是達到二十萬之多。

    李彥讓申湛然、劉文炳負責京營、京衛,先是清點兵員,結果現空額將近半數。李彥直接將這些空額砍掉,然后就剩下來的兵丁中擇強汰弱,按照復遼軍的選撥標准,最終只得到萬余可用。

    “這根本是一些農民,還有無賴組成的軍隊,”申湛然對于初步調查得出的結果很震驚:“已經沒有保留的價值,可以直接解散。”

    京營原本應該是職業軍職,不過此也已經名不副實,不僅需要應付各種差役,還要給軍頭種地干活。

    “那一定有人會你拼命,”申湛然陰陰笑了笑:“京營里那些將官,多少有些來頭面那些兵都是他們的家丁,到時候還不一起起來造反?”

    “造反倒不怕。京營那點戰力。新兵去打就行。就怕別有用心地人。給大人制造麻煩。”申湛然陰笑說道。

    “京營里少當地地青皮喇唬混著地。要是鬧開來。確實不好收拾。”申湛然也皺了皺眉頭事情確實不好辦。雖然說京營地兵沒什么戰斗力。但是人多几萬人要是亂起來。麻煩得緊。

    對京營地整編。李彥早就有所考慮。不僅僅是京營包括各地地邊軍以及衛所。明朝地財政收入根本無法維持百萬級地軍隊規模。事實上遼東十几萬大軍地供給。就差點將明王朝拖垮。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即便是老百姓已經感覺到賦稅很重。但國家財政依然是入不敷出;此外封建特權地存在使得明帝國稅收征権地效率很低。

    財政是另外一個大問題。就軍隊來說。明帝國國土廣袤。也確實需要一支龐大地軍隊保駕護航。所以歷來封建王朝對此都很頭疼。既要保証足夠地兵力以維持邊疆和國土穩定、安寧;又需要平衡財政。還必須防范武將圖謀不軌。

    明代地衛所制度就是這樣建立起來地。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自豪地宣稱有百萬兵。而不需要朝廷支出所兵平常種地操練。等到要打仗地時候從各抽調兵力。組成大軍。

    應該說衛所制度在明朝地初期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不過中晚期軍隊戰力下降得非常快。戚繼光時代只有編練新軍。才能夠在沿海地抗倭戰爭中取得勝利。

    李彥并不想一下子廢除衛所制度,畢竟現實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解決財政以及軍隊控制的問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組建一支有戰斗力的常備軍,至于各地的衛所,情況不同,就需要不同的辦法。

    “京營必須要整編,當然,具體的說法和方法,咱們可以技巧一點,那些兵不是都習慣做工而不是操練了么,我看就讓他們繼續做工好了,”李彥笑了笑,近現代軍隊與古代軍隊有很大差別,一支精銳的常備軍,是需要經常訓練的,即便是后世所謂全民皆兵的國家,如瑞典等國,也是有精銳常備軍的。

    至于軍隊做工務農,這在華夏似乎已經成為傳統,以后也經常出現,京城這邊不需要一邊務農一邊操練的軍隊,現在的京營就可以轉變成務農、務工的大軍。

    五年前李彥曾經參與了朝中有關北地屯墾水田的運作,東林掌權以后,左光斗、董應舉、賈之鳳等人在京畿一帶屯墾荒地,小有收

    乎沒有堅持下去。屯墾之策的難處在于漕運和田地盾,以及水利建設根本上,還有土地的矛盾。

    京畿土地為很多權貴所有,此番閹黨落馬,查抄出大批土地,這些田地已經有處理的辦法,全都充公進行屯墾。

    土地屯種屬于工部的職責,兩件事可以一起辦,李彥讓申湛然將京營這些老弱殘兵都組織起來,分作不同的營哨,然后組織屯墾,興修水利、道路等等,李彥稱之為屯墾營、工程營。

    在明帝國的部院當中,工部不算最顯赫的,通常吏部掌官吏選授、封勛、考課;戶部掌天下戶口、田賦;禮部掌禮儀、祭祀、宴饗、貢舉;兵部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無不是位高權重,工部雖也是六部之一,但是論及權力和地位,似乎就不如其它各部尊崇。

    但要說起工部的職權,其實也挺嚇人,掌天下百工、山澤之政令,用李彥的理解,工部就管著天下的工礦業,乃至農田水利,因為朝中并沒有見相應的管理機構,甚至可以說工部就相當于是明帝國經濟產業和資源的管理機構。

    當然,封建王朝,別是農業性質的封建帝國,對于產業管理的水平極為低下,通常在國家情況比較好,抑或是立國初期,還能組織一些水利工程,大明這些年來,災荒頻仍,固然與天時有關,也和水利失修有著莫大關系。

    工部名義上掌著權力,不過:方上的水利工程,多數還是地方的官府負責,地方財政不足以支撐,則由當地的鄉紳出資捐助,或是派役、征。

    天下的匠,一為軍匠,歸兵部管轄;一為匠戶,歸工部管轄,工部主要的職責,就是組織這些工匠,為皇室、朝廷建造宮殿、建筑,以及各種用品,譬如說官服、依仗之類,以及官方的織造局、琉璃廠、瓷窯等等。

    工部的存在,其實主要就是組織工為皇室和朝廷服務,管理工匠、山河、土地,并且從一些項目中增收賦稅,譬如說漕河上的稅卡、抽分所等等。

    在李彥看來,這的工部對于近代工業的展,完全是一種束縛,而不能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如今他分管工部,自然是要多做一些事情,也正好借此給那些裁汰的兵丁找一條出路,可謂一舉兩得。

    在李彥的計划中,可以先動來的有兩大工程,也就是京城到通州,再到天津的運河工程,天津到通州的運河還能進行通航,通常來說,漕運的終點就是通州,大部分南來的貨物都是在通州上岸,再運往京城。這是因為京城到通州的運河因為種種原因,并不能通航,李彥先就打算打通運河,而且使其一直通到天津。

    如今的津,不僅位于漕河段的重要位置,而且也是海運的,成為京城、遼東和南方三條不同路線之間的交匯點,大量的商品通過這里進行交換,往京城,或沿漕河向南,又或通過海運到遼東、朝鮮、日本,甚至南洋。

    與漕運相比,李彥更強調海運,隨著華夏造船廠這些年的展,掌握了西式風帆船的制造技朮,海船越造越大,海貿也越來越達,這些年在遼南、天津的海商日益增多,通過海上運輸的貨物總量,也已經達到一個很驚人的規模,比之漕運也并不遜色。

    事實上,在前元時候,南北漕運就曾經借助于大海,只不過受到海上航行條件的限制,又容易出風險,后來還是漕運占據了上風。

    李彥十分清楚海運的重要性,通過海運,南方和遼東的貨物就能在天津上岸,然后直接通過運河送到京城,而北直隸,乃至山西、陝西等內地的物產,也可以沿著這條路線,在天津上船,運往外洋,或從海上運往南方。

    除了要打通京城到天津的運河,李彥還計划修建一條從京城開始,一直到天津的水泥大道,嚴格來說,應該是泥結石的路面,并會使用鐵絲、鐵條使其更加堅固。

    水泥問世這几年來,華夏工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包括建造房屋、攻勢,以及修造道路,不過像北京到天津這么長的倒是第一次。

    技朮上的難度倒是不大,問題是修路需要錢,特別是這么長一條路,所需花費,數目極其龐大。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2:07
大明天工  第二三七回  建設

    彥手上并不缺錢。雖然說勘問閹黨的責權在于三法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實際上因為這一體系重新架構不久。運行還沒有順暢。加上閹黨勢力頗大。一開始都是復遼軍對閹黨的府邸財產進行了查封。

    李彥并不想趕盡殺絕。具體定罪。是不是抄家等等。都要由大理寺判定不過像魏忠賢王體乾等內官。以及田爾耕之流。抄家是肯定的。

    嚴格來說。內官并沒有家。譬如魏忠賢名下就有很多田的庄園。還搜集了不少奇珍異寶。就算是銀子。數量也不少。這些都需要充公。

    魏忠賢掌權時期。內官權力很大。管織造漕運貢物修造等等。從中中飽私囊。數千數萬的不在少數。

    這些財產抄收下來。現銀就有上百萬兩。還不算那些的產房產和古董珍玩。

    此外。還有一個頭。李彥將內官清掃一空。同時也將內庫掌握在手上。明帝國財政兩大入。一為田,。構成朝廷財政。也就是戶部的主要收入;二為鹽稅。這部分收入不歸戶部。而歸內庫。兩者規模。田賦要多一些。但也的有限。相對于國庫各項支出。內庫主要用于皇室及皇族。雖然接連建造几大陵寢宮殿。內庫所剩。竟然還要庫充裕。也有一百余萬兩銀子。

    “運河工程將連接京城天津。使漕運海運的貨物可以更方便的進入京城。為此將要在白水河的上游。修建一些水庫。對進入運河的水進行調節。確保漕運和灌溉的需要。沿運河兩岸。及主要水系。在天津北直隸的區進行屯墾。此兩項工程既可以消化京營冗余兵員。又可以讓京畿多出數萬頃良田。可謂一舉數的。”按照李彥自己提出來的內閣議事規則。這几項已經屬于需要在內閣通過的大工程。

    “此事雖然說好。則京營之兵皆去種的。京城周圍的兵力會否太過薄弱。特別是蒙古那邊。若是和建奴勾結怕是會隨時威脅到京師的安全。”孫承宗曾經統兵。也從軍國大局的角度。對此提出疑問。

    李彥微一笑:“京營并不具備太多戰斗力。除了兵員的數字有些嚇人之外;兵部的計划。是將遼東的几個哨。與京營挑選出來的精銳新組建京師三大營中的機營。下轄前后左右及中軍五個營。共計兩萬人。隨后再從京衛親軍衛乃至各的衛所征募新兵組建新的三千營和五軍營。共計六萬人。衛京師及北直隸。”

    孫承挑了挑眉頭:“如此。則京衛和親軍衛皆欲像京營一般解散?”

    李彥搖了搖頭:“解散。其精銳選拔進入京營。成為精銳軍隊。其中更擅長近身戰技而不是沙場搏殺者可以重組親軍衛。負責皇城守衛;還有京師安。至于裁汰來的。則安排田或者進工場做工。成為“工程-“屯兵”。”

    李彥向孫承宗詳細解釋了兵對于京城武裝力量的整編計划。這個計划在很多人看來。是李彥試圖掌握京城軍隊而搞的清洗。不過李彥請內閣和六部九卿行了一次閱兵。復遼軍整齊的閱兵式同京營的混亂萎靡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才使整軍計划以通過。

    這次閱兵式不僅邀請了文武百官也包括京城的一權貴與士紳。通過閱兵對外展示復遼軍的力量。閱兵之后那些針對李彥的議論聲音。立刻小了許。平時做事。指令下去。也變的更加順暢。

    孫承宗對于李彥一子將京營京衛和親軍衛全都推翻重建。始終有些疑慮。雖然他很清復遼軍的戰斗力。也相信以李彥的練兵能力。想必可以練成一批強軍

    “此事固然為好事。也不的不行。只是行之過程。還需注意循序漸進。不能太過操切。孫承宗微微頷。表示他大體認同現在的方案。

    朱延禧等人則比較關注李彥所說的水庫:“水庫若是修在密云懷柔一帶。是否會影響到龍脈?此舉須當萬分謹慎。”李彥皺了皺眉頭。提出屯墾水利以來。也確實有種說法。認為他此舉一是要掌握軍隊。二就是截斷朱家的龍脈。好取而代之。

    閱兵以后。這些聲衰弱下去但并未因此消失。朱延禧等人未必沒有這樣的想法。

    問題。這樣的問。李彥還不能回避。只好道:“大人請放心。此由欽天監進勘測。運河一疏通。則可使北的千里沃野。我大明自然國勢昌隆。綿延不息!”

    不

    。修建水庫疏運河。這是彥必須要做的一件疏通運河。才能夠使京師的物資供給獲保障。促進商貿易的展;而修建水庫。又是治理直隸水系的鍵之處。

    雖然水庫的建造遇麻煩。不過由工部和兵部聯手推動的運河疏。以及從京城到天津馬路的修建。已經開始有條不紊的修建。

    運河疏工程由工尚書徐光啟主事李之藻親抓。而李彥則從遼東調來技朮人員。對京津公路的路線進行勘測。并重新啟動京城到通州這一段的翻新和拓寬。進過几年的展。華夏車輛廠已經售出近千輛四輪馬車。其中也包括一些載貨車。毫無疑問。在解決穩定性以后。四輪馬車裝運貨物的重量要遠遠出一般馬車。而度又要比行船快。并且不受水文變化的影響。

    當然。這種優越性很多時候還只是理論上的。至少馬車受到路面狀況的影響很大。有一半左右的四輪車都在天津。以及京城周圍。因為這里的有錢人比較。而且道路狀況也更好。

    正因為如此。反是有錢人更多江南。因為降雨比較多。四輪馬車的使用就很受到限。基本上只能成為有錢人短距離出行的一種選擇。

    制約馬車使用的還有外一個因。那就是馬匹的缺少。中原帝國對于畜力的需求。向來比較緊張。簡單來說。有限的的養活龐大的人口已經很不容易。無法再去產大量的牲畜。

    因而這些年輪馬車的使用依然不算很普及。而現在要修這樣一條耗資巨大的“公路”。對于很多人來說。似乎有些不可意思。

    就原的京通路來說。不僅品質很差。而且道路也不寬。充其量不過**尺。比之后世的級水泥路都不及。

    在可想見的將來。水運依然會是大宗貨物。以及遠距離運輸的主要方式。但是在短距離的商品貿易中。道路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要是能夠修通京,到天津的“”。來往所需要的時間。也定然會大大縮短。

    在工部和兵部的安排之下。大被裁汰下來的兵丁編組成為“工程營”。開始開挖土方。堆壓路基。新的“京通路”將可供四輛四輪馬車并排行駛。并且留出可供人行的路肩。

    “道路修成以后。沿線前往京城所需要的時間將大為縮短。不過這還要有個條件。就是能能有足夠的車供給大家使用。”李彥看著沸騰的筑路工的。并沒有感到一絲輕松。相反。如今正是百廢待興。重任在肩。絲毫不的。

    “車輛廠生產的四輪馬車價錢已經便宜了很多。一些簡單型的。車輛的價錢還不及一匹馬。倒是馬匹是個問題。一般的人還買不起。”夏熙現在工部任。暫時還沒有正式的官職。不過能夠負責京津公路的建設。想來起碼做到主事一級。華夏有著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夏熙雖然家財萬貫。但還是很愿意跟著李彥做個芝麻官。在在這種情況下。李彥也愿意用自己熟悉的人。

    何況夏熙能夠家。他的能力確實很強。

    李彥聽了點點頭:“放心吧。這問題很快能夠解決。”

    夏熙笑了笑:“下官也是這么想的。”

    李彥卻又笑著搖了搖頭:“也沒那么容易。建奴和蒙古人。可都不是什么善茬。

    ”“只不過大人的復遼軍所向無敵。建奴和蒙古又算的了什么。”夏熙也笑著說道。在李彥面前恭敬而不阿。

    華夏工場旗下的作坊和商行。這些年一直通過關口和北面的蒙古人進行貿易。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四輪馬車香之類的侈品。然后從關外換回來馬匹。這些的貿易量越來越大。不過大多用來供給復遼軍組建騎兵。關內的民用匹依然很少。

    李彥這時候已道努爾哈赤受傷。生命垂危。而建奴內部也生了分裂。所以-養性在第一時間趕回東。

    雖然說入關的軍隊有跟著回去。對遼東的兵力損失。不過此刻的遼東可以到朝廷的全力支持。自然是實力大增。

    何遼軍的體系已經成熟。很快就能訓練出一支新軍。在合適的時機。對建奴展開凌厲的反擊。

    只有當外部威脅掃之時。內部的建設才可以高枕無憂。并從外部獲更多資源。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2:13
第二三八回 工商

    大明天工  第二三八回  工商

    營的整編。比預想中的要順利多。裁汰下來的兵成為工程營。把總以上的軍官。則給集中起來進行培訓。

    工程營的待遇在事上要比京營原先的情況更好一些。起碼每個月的工都能足額放。比他們原先能領到的餉銀多。況工的上供應一日三頓。管夠管飽。爾還能吃到葷腥。比之從前。好了不知多少。

    與運河疏工程不同。京通路以及京津路的修。雖然同樣是由工部牽頭組織。但是具體施工卻是一家新成立的大明皇家工程社。該社由華夏商社天津夏氏商社。以及几家大商號投資。工部出了一些人。按照遼南比較常見的股份制組建。實行商社式的管理。

    工部只要出錢。并工程的質量行監督。具體工組織。皆由北方工程社負責。實際上一個工程營的數千人。已經成為工程社聘用的員工。只是考慮到可會引起爭議。以像這樣的情。采用的辦法都是做而不說。祕而不宣。

    包括工部一些技朮官吏。也讓李給整到工程社。算是挂著官銜的工程技朮人員。

    工程社中還包一些從原來的內監十二衙門派遣去的太監。這些太監和內監的作坊。原本專門為皇室制造物品用具。如今李彥將這些內監衙門逐一清除。其中的太監也給分派到不同的商號工坊和工程社。為了清理這人員。撤內監衙門。化解那些頑固分子的阻撓李彥著手運作成立了一批“皇家”命名的商號工坊和工程社。事實上。這些坊社都引進了許多民間資本。要是用后世的話來說。那就是“國有”還是“私營”。這些坊社介乎兩者之間。還處在展的初級段。

    “皇家坊社”與過去不同就是需要自虧。宮內或者朝廷的要都通過市場進行購買眼下基本都在這些坊社采購。一則扶持皇家坊社度過初期的展;二則公開采辦。容易遭到質疑。

    當然。公開采辦將是展的方向。在彥的授意下。夏熙整出了一份內宮采辦的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從有意提供商品的商家中。選擇最優秀的。除可以的到內宮的訂單。還能夠使用獨有的“皇家”名稱。

    夏熙曾經縱橫商海。聽到李彥這個辦法。當時就很感慨:“若是當真能行那些商號世家都會搶瘋了。怕虧本。也愿意做。”

    李彥笑了笑說道:“還是要太過功利的好。使用這個名稱授權。一來是給朝野有的人一說法。他們總認為宮里用的東西不能夠隨便采買。事實上即便是里有那么些內監作坊。很多東西還是從各的進貢上來的。期間花費几何。未必比采買更划算。品質也不見的就好了。咱們搞這個評比選出最好的。給個皇家的牌子。當做貢品。那些人也沒話說。”

    “不過更重要的。是希望藉此民間的商家作坊一個可靠的說法。鼓勵民間展工商業。所謂士農工商應該四民并舉則我大明才能夠長盛不衰!”

    “大人遠見。怕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此舉卻是人之福!”夏熙感慨說道。

    “不僅是商人之福。所謂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工商業的展。也會促進農業的展。從而解決很多問題。”李彥希望夏熙能夠幫助他實現一些事情。所以不厭其煩的向他敘述自的想法。

    在新內閣體系之下。李彥雖然分管工部。但畢竟徐光啟才算是真正的兵部尚書。有些事情。如果不取的徐光啟的支持。李彥也不好直接插手工部的事情。

    夏熙在工部任職。些事情就可以直接通來做。雖然說夏熙現在只挂了個營繕所大使的官銜。但是在李彥的支持。實際權力并不小。

    “皇家的封號不能給的太多。一個行業就給一兩個。而且還的控制放的度。開始可以多一點。而后一年兩三個了。不能濫。不過可以趁著這個機會。給那些落選的也評級。給個星號什么的。”李彥又跟夏熙討論具體的法。

    正如李彥和夏熙所的那樣。皇家封號和評級的消息一經傳出。各的的商人聞風而動。這些商人都不是那種傳統的游商。就是通過貨物販賣賺錢的。他們中很多都是在華夏工場的影響下。投資開辦作坊工場。有人因此聚斂了不少財富。

    第一次運作也說的清楚。是給內宮采購選擇優質的用品。由各商家提供

    及報價。并公開展示評選。最終選上者。即可的訂單。并在商號上添加“家”的標簽。

    而那些沒有選中的。也可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評選確定為三年一次。如果有哪家入圍者產品的品質下降。或者有后來者實現越。則將會在每年的評審中。臨時予以更換。

    另外。落選商家中別優秀的。將獲工部貿司頒的金葉銀葉銅葉標志。可一次裝飾號。進行宣傳。

    正如李彥當年在天津搞出“黃金”一樣。頭訊息有限。能夠算明星的。達到天人人皆知程度的。也只有皇一人而已。雖然很多人未必知道皇帝誰。但是提皇帝。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能夠在商號前面冠以“皇家”。無疑是身份尊貴的象征。有了這個標簽。商品想要賣不火都不可能。

    之前有些類似就是所謂的貢品。不過一則各的的貢品多是官府在運作。特別是手工產品。都是官府控制的作坊在做;二則即便是有些東西給選為貢品。工坊也不可能獲的以皇家命名的權利。

    李彥此舉。也經到一些保守員的反對。不他給出的理由也冠冕堂皇:“如今內辦的作坊盡數撤銷。這些入者需要給宮里提供產品。自然需要嚴格的管理。所以授予皇家的稱號。事實上是便于管”

    至于內監作坊是不是要盡銷。李彥的理由充分。因為這些御用作坊做出來的東西。已經比不上民間的工坊。既然如此。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也有人認為。讓那些能工巧匠進入作坊就是。李彥強硬的給頂了回去。同時也表示。會在一些關鍵項目上。興辦官方作坊。但大多數物品。將對外采買。

    在過去。之所以會在御作坊。因之一就是民間手工業展水平不高。晚明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加上華夏工場的引導和刺激。其展水平又要比歷史上前許多。在很多領域。滿足宮廷和官府的需要已經不成問題。

    李彥始終相信。這種私的作坊營狀況關乎興存亡。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管制。終究要比官營的作坊更有活力。更有展的潛力。

    當然。也有些產業比較敏感。或規模較大要求較高。不是民間的私營產業展能夠替代的。這些就需要用更大的力量來組織和引導。之前的華夏工場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如今則需要官府來做這件事。

    這就是李彥還要辦一些官營作坊原因。有些事情。總讓華夏工場去做。也是不合適的。

    有關爭議的話題。也出現在報刊的版面上。晚明士紳經商置業之風。可謂興盛達。像那些枝葉茂盛的大家族。不僅是大的主。往往還是大商人。這就決定了他們在這場爭論中的立場。

    總而言之。對于商號評選這件事。支持者眾。質疑者也不少。在李彥的刻意引導下。華社開始在報刊上討論工商業展的種種好處。試圖以此正名。

    大的主大商人在輿論中的表現。也讓李彥刮目相看。本來他還覺在內閣討論的時候。自單影只。不曾想到了報紙上。立刻就是換了一種情況。大多數的報刊都在為這件事高唱贊歌。并跟在華夏社身后。鼓吹工商業的好處。當然前提是農業也很重要。但是工商業起碼也能夠處在同樣的平面。

    而在一片熱鬧的討論聲中。次皇家用品采買評的方法也正式出台。具體將在京城舉辦一次“百貨”展示。只要報名。并繳納一定的費用。即可帶著產參加這次展示。專門的評委會會對產品以及商家的情況作出評估比較。最終選出入圍。并通過評選。有“皇家”字樣的金字招牌。以及金葉銀葉等標簽。

    看上去。這已經不一次簡單的買選擇。而更類似一場工農業產品的展示會博覽會。彥也想了個名字。就叫屆“大明皇家博覽會”。并報天啟皇帝朱校批准。

    自政變以后。朱由似乎心灰意冷。大病一場。雖然漸漸好轉。卻一直的精神萎靡。無心過問朝政。直到看了“皇家博覽會”的計划。才有了點精神。等到李特意讓人每天將新增的報名商家和產品名錄送到宮中。朱由校的狀況似乎因此慢慢好了起來。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2:19
大明天工  第二三九回  辯論

    由校身體的好轉。并開始關注“皇家博覽會”。因為名錄上。他能夠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歷來封建的王朝的皇帝及其繼承人。行動都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多數是從出生開始。一就在皇城之內。很多皇帝終其一生。都可能沒有離開過宮門。即是偶爾有那么一兩次。所能接觸的東西也非常有限。

    因很多哪怕是見的物品。朱由校也感到很。

    朱由校身體好轉以,。就讓李彥擺脫了“試圖謀害聖上”的指責。然而卻也有新的麻煩。

    在李彥想來。他將皇帝的權力分給內閣部院和文武大臣。應該是一件很人心的事情。而隨著朱由校的康復。重新入閣的前輔葉向高。以及朝廷中的一些大臣。都希望皇上能夠親政。

    對于內閣攬權的指責。音也不小。因為這已經牽涉到根本的政治理念之爭。甚至有人直要面稟皇上。皇宮依然處在復遼軍的控之下。當然現經過整編以后的羽林衛。

    李彥的新政到一分勛的支持。對于親軍衛的整編雖然遇到不少障礙。但大體進行的還算順利。錦衣衛和羽林衛是其中最早完成整編的兩個親軍衛。其中錦衣衛的職責轉變為偵察和情報。羽林衛則側重要皇城保衛。而內宮。李彥裁大量太監宮女的同時。少不的還是要保留一部分仆役。但是明確規定,宮仆役的職責。不干涉政治。

    為此。李專門起草一份法規。對宮禁行為進行約束。事實上作為皇帝身邊的人很容易多皇帝本人影響。關鍵還是從制度上解決問題。的皇帝的權力不于那么“至高無上”。

    李彥廢除司禮。使的內監只相當于一個仆役機構。照顧皇帝本人的私生活打掃和維持宮的整潔。

    皇上和內閣一樣。都可以擁有一個祕書機構。協助處理各種公務。這個機構通常就設在翰林院。官員們想見皇上應該通過翰林院聯系。如果皇帝允可。那么方入宮覲見。

    朱由校并非一個勤政的皇帝。說他智商也罷受教育程度不高也罷總之他對處理朝政感非常頭反而對手工藝品十分感興趣。甚至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這也是魏忠能夠獨攬大權的原因之一。

    對于朝臣們的請見朱由校開始都是一概拒絕。等到他因為“皇家博覽會”從消沉中走來。才開始考慮這件事。

    在朱由校看來。雖然說李彥動兵變。導致魏忠賢和客氏死亡。這件事原諒。但是他也能理解這件事的原委。而且李彥此后的所作所為。也讓孤立無援的小皇帝有了某種依賴感。

    譬如厚葬魏忠賢和客氏。并且下旨宣布不再追求此二人的責任;又好比調整大臣的職權。的他不用管那么多事。等等!

    而最讓朱由校喜歡的還是這次“家博覽會”。這使的他終于開始重新接納李彥。

    李彥也尋找機會。同朱由校談了一些他對皇帝和內閣權力分配的構想。李彥認為皇帝始終是國家的最高治者。并享有世襲的權力。這個可以在法律中予以確認。任何試圖顛覆這一點的都可以視為“叛國”“違法”。

    但是皇帝代天治理天下。也并非要決定一切。這就好像上天雖然是這個世界的最高主宰。但也不會事事干預。而是會讓的代理人。如皇帝來全權管理者一切

    李彥覺的。皇帝可以代表天下。但如何治理國家。則可以授權給文武百官。皇帝只需要掌握監督和最終決定的權力就可以了。

    在李彥構想中的這權力體系。皇帝的職權要比君主立憲制下面的君主權力更大一些。但是卻遠遠比不上皇帝的一言九鼎。

    偏偏朱由校覺的李彥說的很有道理。關鍵是能夠讓他從繁重的國事中解脫。并且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對于那些要求自己親政的大臣。由校反而覺的。大部分以“此事交內閣決斷”打掉。

    朱由校自己可能還有覺。其他此舉已經和當初縱容魏忠賢攬權的狀況差不多。只過此時的內閣并非某一個人。而是就個人的集體決策。

    如今的內閣包括輔孫承宗。次輔朱延禧崔景榮趙彥李彥。以及大學士葉向高劉一韓。此外就是李彥強烈要求。并到軍隊和勛貴支持的王國興正式入閣。一共九個人。

    葉向高等人的任命早已經下達。但是當他們趕到京城的時候。卻現如今的。比之閹黨當政

    。變化來的更大

    第一次內閣會議。先難的并葉向高。而是大胡子劉一指責李彥的所作所為。已經破壞了祖宗的傳統。違逆天倫之道。

    李彥也早有准備。或者說這樣的問題已經讓人提出過很多次。自然游刃有余的進行駁。

    只不過這次有葉向等人作為領。反對派的聲勢更加浩大。爭論的戰場從內閣。展到議。再到報之上。最后一直鬧到御前。

    李彥已經將此事原本本告訴朱由校。而在朱由校看來。雙方的爭議主要就是葉向高等人要他親自處理那些麻煩事;而李彥的辦法則要求內閣和百官先把事情處理好了。最后向皇帝匯報就行。

    就朱由校個人的想法。無疑是李彥的辦法更好。雖然葉向高等人認為李彥的一些做法。已經損害到皇帝的威權;但李彥也同樣高舉維護皇權的做法。因為內閣的決策。皇帝如果不同意。還是可以否決的。如果內閣堅持。始終有紛爭。最后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大朝議”。

    在御前辯論中。李彥准備充。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雖然葉向高等人也能說出多道事。但是李彥舌群儒。還是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畢竟。他代表的是來趨勢。人心又總是自私的。誰不愿意自己的權力大一些?何況閹黨專權的范就擺在眼前。葉向高等人所標榜的“德治”。最大的漏就在于他們自己。當初東林盛極一時。卻無法阻擋魏閹上位。甚至連自己都丟官罷職。

    史這次御前辯論初步奠定了新政的合法基礎。因為的到朱由校的肯定。標榜尊重皇權的向高等人。能接受最終的結果。并且在內閣中為末座。而在民輿論的交中。李彥所代表的“立憲派也占據了絕對上風。特別是晚明已經現“非君”思潮的情況下。所謂“立憲”的做法。更能夠的到支持。

    最為關鍵的的。實還在于閹黨篡權。事例就在眼前。使的更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辦可能是真的行了。

    當然。反對者依然存在。不過的到輿論和皇帝支持的李彥。手中握著強力機關。使的任何反對派都不敢輕易做出過激的舉動。

    而此次辯論之后。李彥趁熱打鐵。徹底對朝廷中樞的權力架構進行調整。確定了“立憲內閣制”的基本架。

    對于朱由校來說。此事的最大影響他不用處理那么多繁雜的事務。這是他樂于見到的。

    而對于百官來說。他們手中的權力多了。責任也變的更大。必須要改變從前的工作方式。

    而李彥則開始准備次年也就是天啟七年的國士會。屆時也將正逢三年一度的會試時。屆“皇家博覽會”也將在那個時候舉行。

    如今“皇家博覽會”已經成為朱由校參與比較多的一項工作。他甚至希興辦一家手工作。也做出東西。拿到博覽會上進行展覽評比。

    朱由校對手工藝痴不改。李彥只能一面教他如何做一個形式上的好皇帝。而對他的這些愛好。則給予適當引導。支持朱由校去搞這樣的作坊。但是必須自負盈虧。

    整個體系改革以后。庫被剝離。廷用度給大幅度裁減。一些浮華的規矩。也給李彥或明或暗的廢除。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夠將國庫的銀子當作自家的銀子

    朱由校對于這些變化倒是沒有太意見。或者說實際上對他的影響也不大。皇帝的體面依能夠很好的維持。宮禁之中。還有一百多仆役為他服務。但是相比從前。已經減少了很多很多。

    同樣的。李彥也開始削減皇室及皇族的支出。,世曾經有研究認為。明朝的皇族在中后期已經成為國家財政身上的吸血虫。明王朝最終滅亡。與這些藩王不無關系。

    明朝對藩王的管制極為嚴格:不的預四民之業。仕宦永絕。農商莫通。而且不的離開居住的。但同時待又極為優厚。不僅有丰厚的歲。而且還有大量不需繳稅的封的。以及冊封宮室婚姻喪葬等費用。并給予廚役齋郎鋪陳等雜役人員。

    這就使的明朝的宗室成為朝廷出資供養的寄生階層。特別是人口繁衍。宗室的規模一再擴。使的朝廷的負擔越來越重。使的財政危機更趨嚴重。

    李彥知道。要對宗藩制度進行改。所面臨的危機可能更大。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2:35
第二四零回 商稅

    謂重病需用猛藥,但也要講究循序漸進,李彥在砍掉分太監、宮女以及內監的作坊以后,也是給天下的宗室做出一個范本,那就是皇帝已經如此,你們更應該效仿。

    縮減宗室的支出,毫無問將惹來一片反對之聲,包括朱由校本人,這位非常看重感情的皇帝,顯然也不會同意這么做。

    李彥并不打算立即動手,總之內庫現在掌握在他手上,對于宗室的一些撥款,能拖則拖,能減則減。

    李彥倡導法治,不過在當前的條件下,為了讓一些事情順利實施,他又不得不有一些例外,手握內庫即是如此,戶部尚書李起元、分管戶部的內閣大學士趙彥,都曾提出內庫的歸屬,認為既然不設內庫,那就應該將內庫歸入戶部的國庫。

    李彥知道在新政這條道路上,他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獨行者,所以能攬的權力,也要盡量攬在手上,對于趙彥、李起元要將內庫并入戶部的要求,予以拒絕。

    李彥也有自己理由,內庫的收入主要就是鹽稅,而鹽也屬于手工業,歸口工部管理,工部本來就收征收商稅、貨物稅以及諸如竹木抽分、漁稅之類的職權,并且工部也有自己的銀庫,那就是工部節慎庫。

    節慎庫本來就是儲存這款,以及工程款料,李彥的做法就是將節慎庫和內庫合并,成為新的節慎庫,并且提拔夏熙為節慎庫從九品的大使,替自己掌握節慎庫的銀子。

    如此一來,戶的收入主要是田賦,而節慎庫則掌握了鹽稅種工商稅,關卡稅,以及海關稅,基本上形成“平分天下”的局面。

    而在李彥看來,節慎庫在的收入主要還是鹽稅,結構并不合理但是未來的增長潛力,肯定要過田賦。

    “工商是必需要征收的必需要找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遼東模式在內地怕是還無法實施,”李彥在遼南曾經設立海關,從遼南中轉的海貿商品中征收關稅,這些關稅成為遼南展和復遼軍不斷壯大的源泉。遼南海關是由海商們推舉關長照李彥給出的規則組建,如今遼南的政務院已經實現民選在大明內地顯然是不可能的。

    夏熙為豪商之一。如今幫著李彥管錢。自然知道在什么立場就如何考慮問題:“遼南地模式雖然不能照搬。但是在天津、登州組建海關。應該是沒有問題地。包括南方地海州、松江、以及、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地市舶司組以后。即可像遼南那樣征收關稅。”

    李彥點了點頭:“你來起草規則后找些海商商量商量。我地想法是得揮海商地積極性。并且要鼓勵海外貿易是有一條。逃漏稅需要管。進出口貿易地品種也要納入管理。這些你都要考慮到。”

    “當然。最基本地兩條還是如何收稅、將稅收好;以及對海關官員地監督。防止貪腐。以及官商勾結!”

    從廣東到京城。遠隔萬里。在這個交通和通訊手段都很落后地時代。想要通過中央集權。管理到各個地方。顯然并不合適。

    所謂天高皇帝遠。大明地鈔關制度、市舶司制度。效果都不是很好。萬歷時期曾經派出中官。也就是太監充任各地地稅監、礦監。但是從歷年地財政收入來看。并沒有得到多少增加。阻力、能力以及貪腐都使得本來有可能起到作用地政策。變成擾民。抗議聲四起。

    在李彥看來。遼南模式其實是一種比較好地解決方案。但是內地地情況與遼南也有所不同。遼南地模式說白了。就是遼南衙署和海商協會對海關進行管理和監督。因為遼南事實上是自治地狀況。所以對海商地約束力比較大。

    而在內地,一省布政司的權力有限,很可能出現海商協會和地方官署勾結的情況,李彥現在站在朝廷的立場,當然希望避免這樣的事情。

    事實上,沒有絕對完美、不存在漏洞的制度,何況制度本身好不好,也要看執行的效果,就李彥來看,其實大明的很多制度都已經相當完備,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形同虛設。

    李彥將原先曾在遼南海關擔任關長的孫延榮抽調回京,讓他和夏熙一同籌建天津海關,此外還要厘清全國工商稅的征收辦法。

    如果說皇家博覽會讓天下的商人都很振奮,那么籌建海關和征收工商稅的消息,就讓大家感到十分惶恐,其一是作為商人,當然不希望自身的利益受損

    也是擔心重演萬歷年間,権稅太監胡作非為的故事。

    李彥本來就想同商人一起,弄出一個合適的辦法,這個消息并沒有遮著掩著,仍然是用筆名在報紙上刊了几篇文章,闡述納稅的權利和義務。指出商人依法納稅,國家才有能力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譬如組建強大的軍隊,不讓外敵入侵,使他們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也只有商人依法納稅,國家才能改善國內的經濟狀況,修繕道路、運河等等,使得他們經商的活動能夠順利展開。

    商人納稅,可以享受這些好處,反過來說,朝廷收稅,就有義務做好這些事情。

    李彥的這几篇文章,引起的反響甚至要比籌建海關、征收工商稅等來得更加猛烈,因為繳稅本來就是慣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天下都是皇帝的,納稅屬于綱常倫理,從來沒有人因為要收稅,而跟他們講這些道理;他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納稅還有這些好處。

    然而不得不說,這些觀點說得確實在理,就好比海上貿易,特別是在北方,有了大洋艦隊以后,海貿比之從前變得更加安全方便。再好比北方的建奴,要是讓那些野蠻人沖過來,肯定沒法做生意。

    當然,并不是每人對此都有體會,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朝廷表現出來的這個姿態,大不尋常,用有些人的話來說,就是“循循善誘”。

    而且官方還在報紙上征意見,稅率如何,如何征收,如何監管等等,洋洋灑灑十几條,還讓他們提意見,有什么看法都可以通過各地的官衙,驛站,以及華夏社進行反應。

    多數人對此示接受,而且是心甘情愿的那種。畢竟,稅率不少太高的話,這樣的姿態讓大家都能接受。

    當然,道理是這么說,但要讓一些習慣于免稅和逃稅的人來說,未必就能心甘情愿,總會有人覺得有些事情就應該是朝廷做的,不該讓他們付錢,此外還有很多質到時候會亂收稅之類的聲音,但是在朝廷積極的姿態,以及務實的舉動之下,支持者還是主流,各種各樣的意見也提出不少。

    朝中文武大臣對于設立海關大致也持支持的態度,明朝的海禁,事實上早就已經開海,市舶司也一直都在運轉,包括各地的鈔關。

    對于彥整理工商稅,內閣自然不會反對,但也提出一些要求,譬如說不要擾民,不能與民爭利。

    就明朝商稅的實踐來說,為不像田賦那么容易確定具體的數目,所以多是采用定額的方式,譬如說臨清鈔關,一年要收六萬兩稅銀,大致都是如此。

    李彥翻了翻夏熙等人整理出來的稅目,事實上很多稅目也都存在,不過朝廷這邊卻很難從中獲得財政收入,而在地方上,從事工商者可能也并不少交稅,這就是執行不力,或者說很難執行。

    來自蘇松會館、海商協會等在京的一些商人,憑籍在遼南時的良好關系,被夏熙邀請參加一次“茶話會”,也就是一邊品茶,一邊討論事情。

    夏熙現在的品級不高,過去又是相熟的同行,大家說起話來也比較隨便:“朝廷要繳納的稅收,咱們榮昌號從來沒有缺過,但是有些話在這里還是要說給夏掌——夏大人,我們希望的,就是能夠像遼南那樣,先是稅目明白,該交多少稅,大家心里都有個明白賬,不能亂收;其次就是一稅制,不能重復的收,譬如俺們的貨物從南邊運過來,運河之上就是十几道稅卡,本來的稅率并不高,十几道卡收下來,那就不是小數字。”

    這位跟夏熙比較熟,也一直都做遼南那邊的生意,習慣了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大家的反應也都差不多,稅可以交,但是稅率要合理,還有就是上面這兩個問題,稅率要明白,不能重復收稅。

    “茶話會”開到最后,李彥突然出現給大家表態:合理稅率、收稅透明化,并實現一稅制,這將是工商稅包括海關征稅的基本原則。

    “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有力的支持,我們來一起創造一個最好的貿易環境……”

    如果說遼南時的李彥只是權力大一點的地方官,如今身為內閣次輔,其地位和影響力無遠往日,他的表態,立刻得到在場的商人集體鼓掌支持。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2:41
第二四零一回 內監

    今內閣掌握朝政實權,內閣九人也給戲稱為“九巨頭孫承宗是輔,李彥只是四名次輔之一,并且是排名最末的那一位,不過李彥卻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所謂“寧負老,不欺少”,要是按照眼下的趨勢,李彥遲早會成為內閣輔。

    何況李彥執掌兵部,麾下擁有大明最為強大的復遼軍,怎么看都像一個權臣的樣子。

    而在近期朝廷實行的一系列新政,基本都是由李彥主導,其權勢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李彥試圖推動的新政,對于工商階層來說,都有很多好處,之前籌辦的皇家博覽會,以及商號評選,雖然說中標的畢竟是少數,但這卻透露出一個信號,那就是朝廷對于工商業的重視,讓他們這些商人面上有光。

    當然,要說朝廷有這個意思,還不如說是李彥有這個意思,私下里大家也在流傳,李彥確實想要扶持工商業的展,不過受到的掣肘太多,只能用這種方式,曲線進行。

    這種說法其實以從遼南的展中得到驗証,在李彥當政的遼南,就是以工商業為主,并且成立了民選的議政院,遼南可以說是商人們當政的地方。

    有人甚至從國士院中看南議政院的影子,不過同遼南相比,內地的傳統勢力太過強大,要想復制遼南的模式,几無可能。

    這是李彥在變之后,第一次和商人們面對面接觸,諸商人也都趁機表達友善,對于他們來說,如果李彥能夠成為輔,并且順利推行他在遼南的那套政策將是每個人都夢想的,如果要為此做出一些貢獻和支持,他們也都不會吝嗇。

    革新之路,艱難險阻,對于學過馬思政治學的李彥來說,當然知道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天然支持,但是政治斗爭也不會是非黑即白那么簡單,李彥能夠代表一個群體的利益,卻不能代表這個群體中每個個體的利益雖然公平的商業環境,可以讓大部分商人家致富,但有人卻可以做紅頂商人,在競爭不那么激烈的情況下,利用特殊的資源,大賺特賺。

    李彥的到來話題迅稅收擴展到更廣闊的范圍,大家關心即將到來的博覽會,關心京津路的建設會不會擴展到全國包括運河的疏浚,以及礦山的開等等話題。

    “大家心。朝廷會盡力創造一個良好地貿易環境。也希望大家合法經營要惹出事情來。不然大好地局面。就會毀于一旦。”雖然以華夏系和遼南為核心。已經有多個行業協會存在。李彥還是希望這些商人能夠組成一個松散地、全國性地聯盟當然這種協會無法像遼南那樣嚴密并擁有很大地權力。但是能夠約束行業行為強自律。那就達到李彥想看到地效果。

    能夠得到商人地支持津海貿司先組建。稅率和規程與遼南大體相似于做慣海貿地商人來說。早就已經習慣。

    海貿司也實行一稅制。凡是天津出海地貨物皆由天津海貿司榷稅。如果是在遼南中轉。則不會再行榷稅;如果是遼南和天津之間生地貿易。通常按照商稅稅率征收。也實行一稅制。

    此外也清理了從臨清到京師這一段運河地鈔關。將之前復雜地征稅、抽分方式。改為統一地榷稅制。并實行一稅制。

    通過運河漕運地貨物。除了繳納商稅。還需要繳納一定地運河治理費。總體上來說。商人需要繳納地稅費大為減少。不過節慎庫所能獲得地稅款卻有所增加。這主要是因為過去榷稅混亂造成地。

    面對這樣地情況。李彥和夏熙重整商稅系統地信心更足。問題是臨清到京城只是局面。如何在全國范圍內推開。始終需要面臨很多問題。

    在李彥的支持下,天啟皇帝朱由校得以順利創辦他的“皇家精作坊”,剛剛成立的精作坊規模很小,因為朱由校只有本月的月錢可以支配,這在從前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天下都是皇帝的,不僅是內庫,即便是國庫的銀子,皇帝也可以隨意取用。

    李彥給宮廷用度做出限制,皇帝可以逐月獲得定額的月例錢,宮廷的仆役的工錢、宮廷的維修保養,也有限額,并且有預算。

    朱由校對此并沒有什么不滿,只是關心他的“皇家精作坊”何時能夠成立。

    皇帝每個月的例錢數量并不少,皇家精作坊也并不復雜,只是一間木匠作坊罷了,必須的工具宮里都有,朱由校之前就經

    些干活。

    朱由校在宮里找了套院子作為作坊的所在地,每個月需要為此支付租金,作坊所雇用的工人,也是一些會做木工活的小太監,他們的工錢也要朱由校支付,并且不再屬于內監的編制。

    在很多人看來,李彥此舉非常刻薄,李彥在內閣表示,他這么做,就是要讓皇帝陛下知道謀生不易、經營不易,也限制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眾大臣對于皇帝的特殊嗜好,也都是非常頭疼,李彥想出來的這個辦法,雖然不太靠譜,勉強也能夠試一試。

    政變時李彥就殺了不少太監,后來又將大部分太監驅散,并對宮廷實行嚴格的管理,銀錢和吃穿用度都做了苛刻的限定。

    不過這些太監是選剩下來的,一方面比較老實,另外也給李彥的雷霆手段給嚇怕了,古往今來,權臣無數,這么對付宦官的,似乎還很少見。

    李彥敢于這么做,也有先可以援引,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經以《周禮》為據,認為那時候太監不過百人,到了后世才有千人之多,因而容易釀成災禍。朱元璋還刻了鐵牌,嚴明“內臣不得干預政事”,并且在禮部設置內正司,專門監察太監,然而人治之下,再完備的制度,終究還是不能揮預期的作用,有明一代,太監為禍,可謂空前絕后。

    李彥重新搬:太祖的章程,自然有理有據,關鍵是有權,宮內十二監四司八局雖然大多還保留著,卻只剩下尚衣監、尚膳監、內宮監、惜薪司之類的雜役,至于司禮監、尚寶監之類的實權監局,以及兵仗局之類的制造局,全都被裁撤,而剩下來的一些監、司,職權也被大大縮減,之前權力很大的御馬監,如今僅僅是養馬的。

    而在內宮還有一個新近設置的慎監,雖然屬于內監,而且成員也是太監,不過卻是由工部節慎庫指派,主要職權就是掌管內宮的銀錢支出。

    此外,禮部內正司也被要履行職責,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形同虛設。

    當然,彥也知道太監親近皇帝,有著天然的優勢,僅僅是限制太監肯定還是不夠的,其實關鍵還是在于限制皇帝濫用權力。

    如今宮內的太監、宮女李彥的感覺都比較復雜,先是畏懼,想當初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宮內的太監多達數萬,如今就只剩下一百多,其他有的被殺了,有的給遷出皇宮,在不同的作坊做事,還有的直接給賣給富貴人家當仆役去了。

    而他們能夠留下來,似乎應該感謝李彥給了他們這個機會,使得他們仍然能夠留在宮中。

    不過此時的皇宮,已經不是往日的皇宮,吃穿用度都有限制,雖然曾經也是底層吃苦的小太監、宮女,難免會想起當日大太監們的風光逍遙,已經全都一去不復返。

    難免有那么一個兩個心生怨望,或起了野心,想要擁有昔日的榮光。

    至少目前為止,即便有人會這樣想,也尋找不到機會,或說不敢輕易嘗試。

    朱由校創辦“皇家精作坊”,很多事情也是李彥一手操辦,挑了几個懂木匠活的小太監,就能夠正式開工。

    李彥雖然要求苛刻,開工當日,也代表華夏精作坊,送了一套最新式的木工車床,一**紙,以及一艘軍艦的模型。

    朱由校對模型一直比較感興趣,曾經做過惟妙惟肖的宮殿模型,看到這艘軍艦模型,也不禁興奮非常。

    這艘船同朱由校往日所知道的船的樣子都不同,沒有風帆,沒有槳櫓,甚至也沒有明輪,朱由校不禁好奇地問道:“這樣的船,如何才能夠開動?”

    李彥伸手指了指船尾的部位:“這里有槳。”

    李彥所說的“槳”,與朱由校知道的槳并不一樣,那是類似于電風扇葉片的螺旋槳。

    李彥在遼南試驗成功蒸汽動力的輪船,不過那是用明輪帶動的,螺旋槳式的蒸汽動力船,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不過做出一只輪船模型,自然不是問題。

    李彥擰緊條,在宮殿前面的水池中放下輪船模型,螺旋槳快轉動,攪起一長串的水花,駛向水池中心。

    “居然真的能動!”朱由校在旁邊看得又興奮又好奇,連忙回頭向李彥問道:“這船為何能動,外面可真有這樣的大船?”
藍雙魚 發表於 2011-2-28 12:52
第二四零二回 格物院

    種船已經有了,但實用性尚未足夠,華夏精作坊設計,”李彥示意小太監將失去動力的輪船模型拿過來,然后給朱由校演示輪船模型使用螺旋槳推動前進的過程。

    “這種螺旋槳轉動的時候,能夠推動水流向后,從而產生相互作用力,水向后,而船則向前,”李彥簡單介紹螺旋槳推動輪船前進的原理。

    “當真是奇巧!”朱由校看得有趣,不禁撫掌感慨。

    “三娃,你說朕的精作坊也造這樣的舟船,好不好?”朱由校抬起頭,希翼地看向李彥,他將模型拿在手上翻來覆去地看了兩遍,已經明白大致結構。

    李彥略一沉吟,露出猶豫的神色:“皇上若是要做這樣的模型,自然不成問題。”

    “朕是說,可以坐的,”朱由校興奮地用手比划:“不需要用人划船,可以自己行駛。”

    “皇上有沒有想過,可以坐的船,不需要人力,這個螺旋槳要如何轉動起來呢?”李彥微微笑著搖了搖頭。

    朱由校舉起上的模型:“難道不可以這樣……”

    話未說完,朱由校自己就搖了搖,像這種可以自己動起來的小模型,朱由校也做過不少,若是要做大、載人的話,那就不好做。

    “華夏精作坊的輪船,可以載人的,而且也不用人力,只是航程有限,用的又是明輪,”就在朱由校感到失望的時候,李彥又道。

    “是嗎?他們是如何做到地?”朱由校不出望外。

    “是蒸汽機!”李彥笑著說道。給朱由校介紹起遼南使用地蒸汽機。特別是在礦井用來抽水。效率挺高。將來還能夠用來紡織、行船、行車等等。

    “包括皇上使用地木工車床可以用上蒸汽動力。不再需要再用人力。”李彥向朱由校展示了蒸汽機地美好前景。正如他所料想地那樣。朱由校變得十分興奮。

    “朕也要做蒸汽機!”

    “皇上莫急。微臣地話尚未說完。蒸汽機雖然用途廣泛過眼下制造技朮尚且不過關。有些設計理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李彥就給朱由校說起制造蒸汽機將會涉及機械、材料、力學、數學等領域。理論和技朮跟不上。便無法制造出合乎要求地蒸汽好像現在地蒸汽機。用途十分有限。

    為了讓朱由校明白理論和技朮地重要性。李彥又舉了几個例子。最后還恭維了他兩句:“能有皇上那樣技藝地工匠畢竟很好朮、理論地作用。就是讓蒸汽機可以實現規化、大型化地制造。”

    事實上,几年之前朱由校就從李彥這邊學了機械制圖,那時候李彥就曾引導朱由校學習一些數學、機械和制圖方面的東西,如今理解起來,倒是并不復雜。

    李彥趁機提出望組建一個專門研究技朮和理論的“格物院”,召集天下的高手、能手機械、材料、化學等等進行研究,以使得實用型的蒸汽機能夠早日問世在各領域得到推廣、使用。

    朱由校一聽,就非常感興趣謂提高科學技朮水平,他尚沒有這個認識,不過這個“格物院”聽起來就很有趣,他對李彥這個想法,很是贊同。

    李彥便建議組建“皇家格物院”,一開始,這個所謂的格物院并不顯眼,規模很小,人數也很少,李彥奉行的便是多辦事,少說話,悄無聲息地弄了個院子,挂塊牌子,就從華夏記那邊調兩個人過來,將框架搭起來,又讓情報部、錦衣衛搜集這方面的消息,并以華夏記的名義,在報刊上招募相關的人才。

    “皇家格物院”招募數學、物理、化學、機械、農學、水利、地理、天文、醫學等諸多方面的人才,這些在古代都屬于“雜學”,地位不顯,也很少會有人從事。

    倒是李彥從五年前開始在天津辦新學,五年中也培養了許多的人,只不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五年中培養出來的,雖然不乏一些人表現杰出,但無論深度,還是數量,都還難以形成規模。

    當然,就這個時代來說,其中最優秀的那部分人,未必掌握的專業知識最高深,但是他們的知識體系,卻是相對比較完整和先進的,特別是有的觀點和認識,承自李彥那里,又要遠遠前,跳出了這個時代常見的一些誤區。

    在李彥的引導下,這些受過系統教育的學生,資質一般的,多成為工場、作坊中的技朮骨干,他們的研究和創新能力雖然有限,但是在操作和執行上,又要比那些只憑經驗的老師傅來得更好。

    資質比較好的,多數

    與生產相結合的研究開,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更偏性的研究,這也是李彥想要看到的。

    就近代科技與生產力展的歷史來說,科學理論的現,未必能夠直接推動生產力的展,譬如影響比較大的蒸汽機、珍妮紡紗機,與同時期的牛頓、笛卡爾等人并沒有什么關系,可以說這個時代的技朮展,還不到講究精准、科學的的層次。

    大體來說,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時候,也就是十八、十九世紀前后,包括電的現和使用,很多技朮成果,都已經是實驗室出來的,那才是科學的黃金時代。

    就十七世紀來說,經驗主義和手藝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科學展的最大作用,先是一種知識的啟蒙,拋棄中世紀那種蒙昧的觀念,才能夠走上高展的進程,先就是觀念上的改變。

    然后科學的知識也對經驗主義的現起到補充和促進,比如對蒸汽機、紡織機的完善,科學知識也能指明正確的方向,譬如這個時代的西方醫學,依然停留在“體液說”,經常使用放血之類的治療方法,直到十九世紀,隨著科學的展,才建立起后來的西醫體系。

    作為穿越,李知道科學是如何的重要,后世對華夏文明近現代化落后于世界的總結,大多認為華夏文明的科學精神不足,李彥雖然未必認同這樣的觀點,但也不會放棄將這一點盡早補上。

    從天啟二年開始,李彥先創辦華夏書院、遼南學院、四海大學,分別位于北京、金州和天津,從名稱的變化就可以看到辦學的重點,如果說主要由華夏社運作的華夏書院仍然側重于儒學,那么遼南學院和四海大學對雜學、技朮,乃至商業都已經一視同仁,而經過四年的學習,天啟六年也是第一屆學生的畢業年份。

    今年是鄉試年份,華夏書院也有不少秀才身份的學生報名參加鄉試,而在遼南學院和四海大學,基本無人報考,也可以看出不同學院的不同風格。

    李彥從遼南學院、四海大學招募些在專業研究方面比較杰出的導師和學生,組成皇家格物院的骨干,雖然力量還很薄弱,卻是一個嶄新的起點。

    在過去,李彥是通過夏精作坊,以及遼南學院、四海大學進行一些專業研究,這雖然也是一種途徑,不過,基礎學科展,顯然需要國家的大力推動,唯有如此,方能集中最大的資源力量,才能改變、并營造適合科學展的道理。

    李彥也明白,格物院所囊括的很多,在大明帝國都被認為是“雜學”、“末學”,這個時代的精英,雖然都以博學著稱,卻多是持不太重視的態度。

    當然也有徐光啟、李之藻人在數學、機械、水利等方面的造詣很深,特別是徐光啟,其博學,在很多領域的理解之深,甚至讓李彥也望塵莫及。

    更重要的是,他們未必知道科學展的深遠影響和意義,卻很積極地推動東西方學朮交流,向西方的傳教士學習西方的科學技朮,進行翻譯和推廣。

    這些人受到傳統文化的局限,還不能夠越這個時代,但與同時代的人相比,又要前許多。

    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很難讓他們加入格物院,從事專門的研究,至少現在還不行。李彥就趁機向朱由校提出,依托皇家格物院,同時組建一座皇家格物學院,可以邀請他們前來講學。

    魏閹當政之時,曾經下令搗毀各的書院,京城的善書院、華夏書院等都遭了劫難,幸虧李彥動手比較快,才使得天下其他地方的書院免于災難。

    魏閹覆滅以后,隨著政治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就像很多報刊一樣,各地的學院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又一下子冒出很多,其中不僅有原來那些給關閉的學院重新建立,也有很多新建的學院。

    雖然華夏向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不過辦書院畢竟不同于辦報紙,相比起來,數量上還是會差很多。

    而在這些新建的書院中,皇家格物學院無是最特殊的,自從皇家博覽會舉辦以來,推出以“皇家”授命的做法,似乎用“皇家”命名的情況越來越多。

    為了避免給保守派責難攻擊,李彥刻意保持低調,對外招募專業人才,也是以華夏工場的名義進行,一開始并不是那么引人注目。甚至就連招生,也主要從遼南學院和四海大學中調劑,并通過這兩座學院進行招生。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ivyyahui

LV:6 爵士

追蹤
  • 21

    主題

  • 1242

    回文

  • 0

    粉絲

200 字節以內
不支持自定義 Discuz! 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