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magicboy86 於 2009-10-26 14:18 編輯
魔術定義
甚麼是魔術?魔術的定義至今仍有很多說法,也沒有一定的答案:
耶穌會學者馬丁‧德爾‧里約 ( Martin Del Rio ) 在他著名的《魔法精釋》( Disquisitionum Magicarum,一九五五 ) 裡將魔術定義為:「一種藝術或技術,藉由非超自然力量製造出某種奇怪而異常的現象,其原理非普通常識所能理解。」
台灣魔術師陳冠霖將魔術定義為:「凡是呈現於視覺上不可思議的事,都可稱之為魔術。而我們下工夫去學習,然後讓人們去觀看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就是『表演魔術』。」
中國魔術師傅起鳳認為:「魔術是指綜合了神秘、超自然、就是人達不到的,人類為了模仿以上重重而創出來的科學。」
魔術有很長久的歷史,第一套的魔術是什麼至今都是個問號,但一至都認為古時中國的幻術或西方的巫術就是現今的魔術,其實好多特異功能都可以用魔術做出來的,只是有些人為了魚目混珠而聲稱自己擁有特異功能。
體虛如幻
什麼是「體虛如幻」?「體」是自性,「虛」是不實,「幻」是魔術。魔術是自古以來休閒娛樂的重頭戲,魔術師拿著布縵、道具來表演,突然只見一陣煙,現出了駭人的猛獸模樣,而使底下的觀眾驚愕。到底所幻化出來的東西是真、是假?是有、是無?魔術師是否能夠無中生有呢?當然不是,他們的魔術還是要借助一些道具,才能呈現這些不可思議的形象。就好比我們作夢一般,夢能無中生有嗎?按佛洛依德的說法,夢是我們潛意識的流露;若依唯識學派的觀點來看,這正是我們的潛意識,在某些原因與條件的配合下所起現的東西,不可能是無中生有之物。如果說魔術是不真實的,但它的確會引起觀眾的驚愕;如果說它是真實的,但當煙霧消散之後,卻什麼都沒有了。這種幻化出來的存在,既不能說是全有,也不能說是全無,它介於似有還無之間,而無法用「有」或「無」來加以描述。這種存在的狀態,便喻之為「如幻」。
魔術守則
一般的魔術書籍都會記載所謂的薩斯頓(註一)三原則:
一、事先不可說明向觀眾表演何種型態的魔術。
二、相同的魔術,在同一人、時、地不可重複表演兩次。
三、絕不可向觀眾解釋魔術的秘密。
首先,就第一條及第二條來做解釋,再神奇的魔術,若經過事先說明或是重複表演,那就會破壞了觀眾欣賞的樂趣,如同你觀看一齣已知道結局的電影,那麼中間所有的劇情佈局都變成了無聊的敘述。
而第三條,乍看之下,彷彿與我們推廣魔術的宗旨相違背,但必須澄清的是,我們並不是完全的忌諱揭開魔術的秘密,只是因魔術的魅力來自於期待與意外,就薩斯頓三原則的精神而言,是在保護觀眾欣賞的樂趣,呈現完美魔術的演出效果。對於學習魔術的
愛好者,也應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公開魔術的原理;至於一般大眾,還是盡量別破壞他們的欣賞的權利。
註一:薩斯頓(Thurston)一位美國著名的魔術師,傳說他在去醫學院註冊途中,看了一場魔術表演後,放棄成為醫生的機會,而去學習魔術,終於成為一位傑出的魔術師。他最出名的魔術演出有「汽車消失」、「印度神仙索」等。
魔術效果
一位美國魔術師達里爾‧費茲奇 ( Dariel Fitzkee ) 曾在他的著作《The Trick Brain》中為魔術的效果做了以下的分類:
1. 製造 (Production) ─ 包括出現、製造和繁殖 (分裂)。
2. 消失 (Vanish) ─ 將固體遁形。
3. 移位 (Transposition) ─ 將固體由這方遁形至它方出現。
4. 改變 (Transformation) ─ 質與形的改變。
5. 穿透 (Penetration) ─ 一個固體物毫髮無傷的穿過另一個固體物。
6. 復原 (Restoration) ─ 將完全破壞的東西恢復原狀。
7. 賦予生命 (Animation) ─ 使無生命物自己會動。
8. 漂浮 (Antigravity) ─ 改變其重力。
9. 吸引力 (Attraction) ─ 神奇的吸附力,也是改變重力,但須有另一個有形的物體來吸附。
10. 不受傷害 (Invulnerability) ─ 反人體自然現象。
11. 反自然物現象 (Physical Anomaly) ─ 反常或畸形的人或動物。
12. 跟觀眾比賽 (Spectator Failure) ─ 請觀眾上台照著做,結果卻不一樣。
13. 共同反應 (Sympathetic Reaction) ─ 操縱某一物體,而另一相同物體則有同樣反應。
14. 控制力 (Control) ─ 用意志力控制無生命物。
15. 辨識力 (Identification) ─ 以視覺以外之感官辨識文字或物體。
16. 讀心術 (Thought Reading) ─ 讀取對方心中所想。
17. 思想傳送 (Thought Transmission) ─ 將心中所想以非口述傳達給他人。
18. 預言 (Prediction) ─ 預測將要發生的事。
19. 超感應力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 就是俗稱的E‧S‧P。
魔術分類
魔術可分為以下三類:
舞台式魔術 以精緻、華麗、熱鬧且豐富的魔幻表演來帶動會場氣氛,將整體活動帶至最高潮。
宴會式魔術 強調與觀眾間的互動,縮短魔術師與觀眾的距離,更加深觀賞者魔幻體驗的感受。
近距離桌面式魔術 直接與觀眾面對面親密接觸,其趣味性及震撼力與上述(舞台卅宴會)又截然不同。
魔術要訣
以下節錄自東京魔術學校校長堤方郎對學生的訓話:
(一) 選擇適合自己的魔術節目
(二) 數量不須多,但要是自己確實做到的
(三) 要重視練習
(四) 注意演繹的方法和技巧
(五) 抱著獲得樂趣的心情
(六) 保持微笑
(七) 不要做得太多,適可而止
(八) 保持身心健康
障眼法
「手急不如眼快」這句話,只不過是魔術家故意用來「教育」觀眾的。(註二)
俗語說的「障眼法」乃為外界對魔術手法的統稱,但魔術手法的種類眾多,其中以「錯誤導引」( Misdirection ) 尤其重要,也就是「轉移注意力」。它雖不是個技法,卻是魔術演出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錯誤導引即是將觀眾的目光引至它處,最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眼神、話術、肢體語言、音樂、燈光或輔助性的道具來強化「誤導」的效果。不但能補強表演者不足的手法,更能強化魔術神奇的效果。
手法好的魔術師多的是,但將錯誤導引發揮到淋漓盡致應用得宜的魔術師卻不多見。
所以,一個優秀的表演者,除了精進本身的技藝外,在演出時亦能注意到「錯誤導引」的應用,方能使演出的效果達到極至。
除此之外,魔術師在表演一些大型魔術 ( Illusion ) 時,他們的魔術道具都是有特別的藏匿夾層 ( Base ),而這些夾層往往都是超乎尋常
的寬大。其實魔術師正是運用「寬則顯得薄」之原理,除了利用了視覺比例差別之外,還有就是利用人們看外在物體的視線從眼球出發是呈放射狀而非平行的道理。所以,在被視物體的後面必然會留下大於其物體真實面積的盲區。
註二:人的肢體動作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比眼睛快的,而且動作會在眼睛裡留下殘影,電影就是運用這原理發明出來的。
改編:ALAN
參考資料:《魔術世界》
魔術錢幣
錢幣魔術不只是錢幣,還有紙幣、支票等,但最常見都是錢幣與紙幣。普遍的魔術師會用美金,但其實所有國家的金錢都可以用作錢幣魔術之用。錢幣魔術一般會使用五角美金 ( Half Dollar ) 的,但它已經停產,而1964的Half Dollar更是用純銀製造。紙幣方面一般都會用美金,原因係不同面額的美金面積都一致發鈔樣式亦只得一個比較統一。所以許多錢幣魔術道具都以美金制造。
樸克牌
關於樸克牌 ( Poker ) 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說是它源於東洋,傳入歐洲後,經由改良才形成樸克牌的。最被認同的說法是紙牌最早在公元969年出現在中國。
威尼斯是歐洲最早有紙牌的地方,傳說有一個威尼斯人從中國把紙牌帶回他的家鄉,而這個人很可能就是馬可波羅,他是在1269年由中國回到威尼斯。之所以會說起源於中國的原因所指的就是中國的「葉子戲」。葉子戲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葉子戲於元代傳到西方,逐漸演變成了橋牌及塔羅牌,而在中國,則逐漸變成牌九及麻將。
《約時報》橋牌專欄作者-艾倫特拉克斯特-甚至有“中國是橋牌的故鄉”一說。
另有權威人士認為,印度比中國更有可能是紙牌的發源地。他們提出歐洲的塔羅牌與印度教神話中的Ardhanari之間有一定的關聯。這位女神有四隻手,每隻手中分別持有寶劍、權杖、杯子和圓盤。歐洲早期的一些紙牌中,也有類似的圖案符號。他們模擬說紙牌是原先由一個印度民族傳入歐洲,他們穿過波斯、阿拉伯進入埃及,再由埃及到達歐洲,其中約100多人於1427年轉入巴黎。
關於葉子戲最早文獻,出現於唐人蘇鶚的 《同昌公主傳》,也有
「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的記載,五代時期,大量湧現記載紙牌戲的書,有著名的《偏金子格》、《小葉子格》…等。據考證,發明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
傳說原只在宮廷玩耍,紙牌只有樹葉那樣大小,故稱葉子戲;後來傳入民間,很快流傳開來。葉子戲的玩法是依次抓牌,以大勝小,與西方紙牌是非常類似的。未出葉子時反扣為暗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後一律仰放,由後出葉者從已出葉面去推算未出之勝負,和橋牌的打法如出一輒。
自古以來,樸克牌的確以一種遊戲的型態流行於印度、中國、埃及等地。據說在西元七一一年時,薩拉遜人經由地中海將它傳入歐洲。現在我們熟知的是英國式樸克牌,它曾在十四世紀末風靡全歐洲大陸。當時,各國的樸克牌圖案、形式張數等均不相同。
也有說是樸克牌源自於埃及的塔羅牌,塔羅牌連同大小阿爾克那一共有78張,扣除22張大阿爾克那共還有56張,這56張平分成四種花色—寶劍、聖杯、錢幣、魔杖,分別有14張牌。從A、2、3....10、隨從、騎士、皇后、國王,後來經由吉普賽人手中傳遍全歐洲,被簡化成 A、2、3....10、J、Q、K。
樸克牌一直到一八六二年,才發展出現今這一套樸克牌的形式。當時英國的佩利里卡片公司使用防水加工的製法,並將四角切圓,另在兩旁加上小字索引,完成了現今我們看到的樸克牌。
一八八七年,英國的聯合卡片製紙公司首次在 五十二張牌之外加入鬼牌。樸克牌魔術在十六世紀就已盛行,之後樸克牌魔術師不斷加入許多技巧,直到二十世紀,它儼然已變成魔術界的一大分野了。
橋牌
橋牌(Bridge)源自十八世紀的歐洲,最早1886年以文字形式提到的是-「比里奇(BIRITCH)或俄國惠斯特」。
所有在這個時期的牌局在他們各自盛行的時代,都只簡稱為橋牌;但當“惠斯特橋牌”在其盛行時期(1894一1904),並不稱之為「惠斯特」,是後來為了將他與從他演化出來的牌局加以區別,才加上的「惠斯特橋牌」這個名稱。
起初橋牌是上流社會和貴族的玩意。但經過不斷的改良,終在二十世紀初逐漸成形,確立了制度和規例,並逐漸在世界各地普及。
樸克牌之圖案意義
據說樸克牌是吉普賽人(註三)作占卜之用的,所以紙牌的數量和圖案都和曆法很有關係的:
52張紙紙牌:代表一年五十二星期。
4種花樣:代表一年四季。
13個點數:代表十三星座(註四)。
黑桃:黑桃在占卜術中有冬季之意思。它原是設計於劍上的圖案,象徵中世紀的國王及貴族。黑桃在意大利語中代表劍的意思,但卻易與英語中黑桃( SPADE=鐵 鏟 ) 之意混淆。由此我們可知,黑桃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不包含英語中鐵鏟 ( 耕田的道具 )的意思。
紅心:紅心在占卜術中有夏季之意思。它原是設計於洋杯 ( 玻璃杯 ) 上的圖案,代表僧侶之意。
梅花:梅花在占卜術中有秋季之意思。它原是設計於棍棒 ( 中世紀歐洲農民耕田所用之器具 ) 上的圖案,代表農民之意。 它使用之圖案主要是由占卜用棍棒上所繪之紫苜蓿葉圖案而來的。
方磚:方磚在占卜術中有春季之意思。它正確的名稱為鑽石,通常以它為設計之圖案者多是商業, 它此它像徵商業。 此外,鑽石代表高價,因此它亦帶有貨幣之意在內。
黑桃K:大衛-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善用豎琴演奏。
紅心K:查理-四張K中唯一不留八字鬍鬚的國王。
方磚K:凱撒-羅馬帝國大帝,四張K中唯一保持側面像的國王。
梅花K:亞歷山大-是最早征服世界的大帝。
黑桃Q:帕拉斯-希臘的智慧和戰爭女神,皇后牌中唯一手持武器的皇后。
紅心Q:朱狄斯王后。
方磚Q:雷契爾。
梅花Q:阿金尼-手持薔薇花,表示英國以白色薔薇花為標誌的藍凱斯特王族和以白色嗇薇花為標誌的約克王族經過嗇薇戰爭後和解,將雙方的白色嗇薇花結和在一起。
黑桃J:霍吉爾-查理一世(黑桃K)的侍從。
紅心J:拉海爾-查理七世的侍從。
方磚J:赫克托-查理一世的侍從。
梅花J:藍斯洛特是亞瑟王(童話石中劍)故事中的騎士。
註三:吉普賽人原屬於印歐民族的一支,有的人說他們是波希米亞人的後代,有的人說他們是迷失了的猶太人別支,有的說他們是迦太基的殘遺,倒底吉普賽人是從那裏來至今眾說紛云。他們自稱是羅姆人(Roms),據說他們有與生俱來的占卜能力。西元十一世紀時從北印度向外遷徙,在三、四百的時間裡行遍土耳其、東歐、西歐等地。他們多半以蓬車為家,近千年來一直過著浪跡天涯的生活,所以吉普賽人被喻為永遠的流浪者,由於生活型態與種族歧視的緣故,吉普賽人逐漸成為乞丐、扒手、算命師、樂師和舞者的同義詞。全世界的吉普賽人約有一千餘萬人,大部份聚集在東歐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以及西歐的西班牙、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地,另外在俄羅斯和美國也有一些。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以音樂延續了他們的文化認同,但也融入不少當地的民族特色。
註四:古代天文有十三星座之說。
魔術紙牌
普遍的魔術師一般都採用Bicycle牌子所出版的樸克牌,由於它質地優良和圖案精美所以魔術師的特製紙牌普遍都以Bicycle為藍圖。
科學魔術
魔術乃是不同年代的普遍科學所不能解釋的,是一種非常的藝術。在十九世紀時,電本身是一種魔術師經常採用的元素,原因乃因為電還不是一種普及的事物,例如:魔術師會令一個燈泡自動發光,繼而令它懸浮半空,十分神奇。由此看來,魔術在歷史的根據上,乃科學的先鋒。
魔術與騙術
在談誠實的時候,一談到了魔術師,就不能不說一說魔術師的原罪:魔術都是騙人的。
也有一種說法,魔術師都是最誠實的,因為他在表演魔術之前就已經明白表示魔術不是真的。這個意思當然並不是說,每個魔術師在變魔術之前,都會來一段聲明:「以下魔術效果純屬虛構,如果各位不願意被騙,請先行離開」之類的台詞,而是說大家早已有共識,魔術本身只不過是在製造一些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假象。而且魔術師不會利用這些假象來騙取觀眾門票收入以外的任何其他東西。所以說,基於提供觀眾娛樂的理由來製造幻覺,魔術也可以算是一種善意的謊言。但要認定這個說法並非如此單純。
首先,說什麼大家已有了共識,似乎這只是魔術師一廂情願的想法,至少很多小孩就不那麼認為。當一些小孩在看魔術表演,不能接受幻覺產生的結果,大喊:「叔叔騙人」時,不知道傷害過多少魔術師的心靈。關於這點,我個人有個技術上的建議,如果表演時比較接近小孩子對魔術的刻板印象,比方說從帽子裡拿出兔子來,穿著魔術師的燕尾服,戴高帽,就能避免這類狀況。至少小孩子喊的會是:「魔
術師騙人」。
即使是成人,如果你沒有穿燕尾服,戴高帽,手上還拿跟魔術棒,最好能在適當的時候表明魔術師的身份,並且視情況宣導魔術觀念,以策安全。
就算是已經事先聲明了魔術表演是騙人的,關於魔術師的誠信問題,我們還是有一些定義上的問題有待釐清。例如魔術師和騙子同樣都是以欺騙為生,他們的行為又有甚麼分別等。
簡單來說,騙子的行為是會令人心憤;而魔術師的行為是要人開心,試問你會否因為魔術師估中你的紙牌而感傷心?
魔術起源
愛因斯坦就說過,科學和藝術的原動力就是想像力,人想飛,這是我們從古到今就有的想法,最早嫦娥奔月,現在我們發明瞭飛機,是從科學的進步,從藝術上我們也可以創造嫦娥奔月的藝術形象,飛翔魔術也就是這樣的,整個文化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魔術可以說是啟發人們智慧最好的藝術。
公眾對魔術的興趣是來自他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這好奇心來自他們對求知世界的好奇力,我們總是對求知的事情有想像力,這可能正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創造力的起源。
魔術是綜合了神秘,超自然,就是人達不到,不可能的事情在魔術中卻實現了,其實它不是魔術師所希望實現的,而是台下每個人所希望達到的,魔術師幫你實現了,所以你會喜歡,當台下的人們對此沒有興趣的時候,我就會為這些人的創造力擔心,甚至會擔心更多的東西。
不單是魔術,我們還有很多該受關注的,包括科幻的東西,現在都很少,據說大家已經沒興趣信這個東西:「我這麼忙,那些東西明擺著騙人的,我為甚麼花時間花力氣想那些事情呢?還不如多花點時間
掙點錢!」我覺得也許有他的道理,但也未免太過現實了一點,如果
除了掙錢,難道我們一點想像力也沒有?任何人,包括說這些話的人,他小時候也一定想過星星後面是什麼,人能不能飛,大家都會有這種幻想,不見得歲月必然會消磨掉我們的好奇心,所有的相象力,因為我們還有孩子,他們有想像才有發展的空間,另外我覺得從社會意義的角度來看,我有一種感覺,普通的人們會有一種需要,無論他們的生活本身多麼的艱難或者平淡,每個人的心裏都在渴望奇跡的發生,你得有想像力,你還要希望有運氣,奇跡會發生,會改變你的生活,人們會有機會見到光明或者他們沒見過的美好的東西,我想魔術在幫助人們,像一隻小舟,給你這樣的機會,讓你部分的看到魔術師幫你實現你希望的奇跡,這也挺好的,給很多普通人帶來一種滿足,更能擴展年輕一代的想像力,從這個意義來講,我覺得也許我們的社會讓孩子更現實更聰明一些很好,但能讓他們保持一些對魔術,對科幻,對這些東西的興趣,對奇跡發生的渴望,而不是讓他們別胡思亂想,這樣可能更好。
三大魔術發源地
魔術的歷史,從古埃及到歐洲魔術師的黃金時代,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其中包括巫師,藥師和僧人。儘管魔術師們多半是依靠年輕人對他們天真的迷戀,但其中一定包含了鎖閉了幾千年的秘密,這難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魔術不同於其他的藝術,人們無所謂接受或放棄它,而一旦人們深陷其中,便難以自拔。實際上,魔術違背了人們最基本的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它成了一種專門的知識。雖然魔術從本質上說是騙局,但它何以在歷史上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或許正如畢卡索所言:藝術是有生命的。
在許多人認為魔術是一個舶來品,大家認為它是西方人的發明,比如變撲克,這個那個,其實中國也有魔術的傳統。印度,埃及,中國是三大魔術發源地,他們可是發展魔術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而中國魔術的歷史不但悠久,而且積累非常豐富,我們中國的魔術有史記載已經有3000多年了,在夏桀的時候,他的宮廷裏就有奇位之戲之說,所謂奇就是魔術,因為傳統上,從夏代至漢代,一直到唐代,都有人把魔術稱為奇術或者奇記異論,從橫面來說我們有非常豐富的傳統的節目。至於印度魔術,20世紀初一個英國人在印度呆了20多年,為的是尋找印度魔術,最後找到了20幾個節目。
而魔術發展當中,印度魔術最為出名的是「神仙索」(注五) 但可惜它已失傳以久;而埃及最出名的是「杯與球」;中國最有名的有「酒米三變」、「八仙過海」、「仙人採豆」等。
註五:傳說中的神仙索是魔術師將籃中的繩索豎立,跟著魔術師要一個小孩爬上繩索,然後魔術師跟隨爬上,最後把小孩用刀斬開後還原。但這只是傳說,至今仍沒有人可演出整套神仙索,它甚至可能是幾套戲法或不存在的。
中世紀的魔術師
魔術絕非現代產物,早在遠古時代已出現,是古代其中一重要文化。古代巫師會用魔術來哄騙族人相信他有超自然能力。在中世紀時,教會亦曾嚴禁所有類似的魔術活動,大量巫師及街頭魔術師更被活生生燒死。隨住時代轉變與科學的發展,魔術漸漸為大眾所認同,大家意識到魔術乃是科學,而魔術師的角色也變成能帶來娛樂的表演者,在西方國家如英美等地,魔術更是一種受尊重的藝術。
中國魔術書籍之歷程
據說中國第一本魔術書是明代陳眉公所寫的《神仙戲術》,可惜此書在中國已經失傳。而在19世紀,中國有一位叫唐雲舟的縣官,他編了一套書,叫《訛漢彙編》,他就蒐集了300多個魔術節目。
到了清光緒年間,有一位叫唐再豐(唐芸洲)的魔術迷,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搜集和整理中國古代的民間戲法,寫成中國魔術史上有名的著作《鵝幻匯編》,收錄了大小不同的戲法共三百二十套。他首次將中國的傳統戲法進行有系統的分類,將全書共分為十二卷,分別為第一至三卷「彩法門」,第四至五卷「手法門」,第六卷「絲法門」,第七卷「搬運門」,第八至九卷「藥法門」,第十卷「符法門」,第十一卷「圓光秘訣」和第十二卷「江湖諸法」。書中記錄了不少中國著名的傳統戲法,例如「酒米三變」、 「八仙過海」、「仙人採豆」等,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法的重要文獻。
有趣的是,看完這本《鵝幻匯編》之後,不難發現書中有部份戲法的內容頗為無稽。原因是這位魔術迷本身是名知識份子,不諳江湖藝人的技倆。從前的藝人不輕易將戲法傳授給別人,有所謂「寧給三吊錢、不把藝來傳」的講法,所以便把秘密胡亂吹噓一番。除了荒誕的「符法門」和「圓光秘訣」外,以「藥法門」最多無稽的內容。理
由很簡單,因為只要胡亂說些罕見的藥材或材料,便沒法嘗試,也就沒法知道真假。再加上作者對魔術過分熱愛的關係,很容易便上了那些江湖藝人的當,還以為自己得到一些「獨門秘訣」呢!
無論如何,《鵝幻匯編》始終都是一本相當有重要性和參考價值的中國魔術書,原版現今已為不可多得的珍品,估計存世量不多。民國5年,有位陳小樓將《鵝幻匯編》重新編印推出,取名為《秘本中外戲法》,內容和插圖基本上和原版的《鵝幻匯編》相若。
1990年,內地魔術師楊小毛將珍藏多年的原版《鵝幻匯編》重新整理編寫,刪除了荒誕的「符法門」和「圓光秘訣」,以及那些無稽或意識不良的戲法。把古舊的文字重新編寫成現代的白話文,重新推出並取名為《中國古典魔術》。不過陳小樓版本就較 “原汁原味”!
中國魔術與西洋魔術
魔術不但能反映當時 (當地) 科技的發達程度 — 例如一套《人體分肢》的魔術,科技不太發達的地區,魔術師也許還在用刀、手鋸來把人體分肢,但科技的發達地區可能已用上“雷射光”來演出 — ,魔術亦能反映當時 (當地) 社會的生活狀況,例如傳統的中國魔術,所變的大多是家禽、五穀之類,這正好反映當時農業社會,人人渴望豐收的心態;而西洋魔術中,所變的大多彩紙、鴿子、花束之類,正好反映西洋人思想浪漫的一面。
中國魔術的歷史既豐富又悠久,為甚麼會發展得落後?而中國魔術和西方魔術,它們又有甚麼分別?
在形式上,西方的魔術比較注重一些節目的包裝和製作,而中國的魔術傳動比較多,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優勢在於它悠久的文化歷史背景,如果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做一些變化,和在節目上進行一些改造和更新,都是很有潛力的,而且能夠達到美的藝術享受。可是這50年間,魔術在中國人社會一直是雜技團的一個配角,從人員支持,經濟支持,各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想像力是魔術不可缺乏的重要因素,而中國的魔術恰恰缺乏想像力,原因是過去中國教育體制實際上從小學、幼兒和高中教育發展,都沒有從鼓勵或者提倡人家想像力角度去教育,反思其他一些國外的魔術師的節目,有時候很幽默,有時候能創造出一種很鬱悶的氣氛,你好像看的不單是魔術,甚至讓你心動甚至心碎的故事,我覺得國內和他們這方面的差距更大一些。
魔術與修養
真正成功的魔術師應該是有非常豐富的性格、知識和表現能力,為什麼呢?首先你說的人要長得帥氣,要有人緣,那只是一個外表,一個花瓶,更需要的是他熱愛魔術,這和其他的鋼琴,芭蕾是一樣的,必須要全身心的投入,這是非常要緊的條件,你要創作魔術必須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豐富的想像力來自何方?不是說我抱著腦袋就能想出來,他肯定對社會有很深刻的認識,對科技有很深刻的認識,人文知識非常豐富,我們可以看看一些偉大的魔術:自由神像消失 (說出自由的重要)、穿越長城 (說明沒什麼阻力阻礙中美人民的友誼) 等,你隨便舉哪個都會佔到這幾個優勢,另外對表演藝術,各種表演手段魔術師都要非常熟悉,應用得非常自如,而且近代的魔術師都已應用了很多非常現代的聲光電技術結合在一起。
要懂科技才能應用科技,你說我根本不懂—我不懂燈光,燈光就不會幫魔術;不懂工程,工程就不會幫魔術;不懂物理,物理就不會幫魔術;不懂愛心,節目裏就不會體現出溫情,如果他不是很有智慧,這個魔術可能就會顯得很淺顯。
魔術醫療
魔術發展至今已經可運用到了醫療之中,其成為現代醫學的四大支柱之一。縱觀現代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康復器材和方法,主要都是增強全身和局部功能鍛鍊,基本上是屬於「被動運動型」。而對於一些神經功能障礙的康復期患者尤其需要在其自身高級神經中樞支配下作局部功能運動,強調手腦並用。所以,對這一類康復期患者,教給他們一些手技小魔術,讓大腦和手部的活動協調一致是一種極好的康復方法。加上魔術有神奇的魅力,給人帶來濃厚的興趣,不像簡單的“捻珠子”、“砌木塊”那樣枯燥乏味,更有利於患者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
魔術科學研習營國小教師研習會企劃書
台灣小學九年一貫老師們急需一些實務、創意統整、具趣味性的課程來融入他們的教學,因此兒教系列積極開發類似課程因應教師們的需求。此次研習會的重點是幫助老師們運用魔術及氣球來開發趣味、創意互動式教學,同時幫助缺乏統整教學的小學老師們利用這些特殊才藝帶入科學教育中整合,使學生從魔術中獲得啟發,學習如何從魔術激發學童對科學的興趣,進而引導他們投入科學教育,使科學教育充滿創新、趣味,同時也使教室充滿寓教於樂的效果。
以上資料全屬M-MAGIC ENTERTAINMENT搜集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