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有的永動機械都是假設以一種十分理想的狀況下...來設計的
但是忽略了摩擦及重力之效應...
所以我才說理論上可行...
其實在高雄楠梓加工區有人根據以下的例子做了一台
"在1570年代,義大利的斯特爾提出了一個利用流水落差來驅動之永動機械概念他認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衝擊水輪轉動,水輪在帶動輪軸轉動的同時,通過一組齒輪帶動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裡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個裝置可以這樣不停地運轉下去,並有效地對外作功。實際上,流回水槽的水越來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進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輪機也就停止了轉動。大家仔細想想,這過程中忽略了摩擦及重力之效應,這也是為什麼流回水槽之水會愈來愈少之原因了。大家也可以想想這和我們從登山到下山回到原點的過程,需要補充食物及水分是否有雷同之處呢!"
的確是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動能來發電...只是掛上負載後...動沒幾下馬上就停了...
其實高效率低污染才是研發目標
永動和永動機械不同的概念需適度區分。永動機械不僅要自動,而且要創造能量。因此天體之運行,電子繞核旋轉,雖是永動的事實,但卻都無法從中提取能量,所以都不是永動機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