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滿族的主食以麵類為主,但是風味變化甚多,這是因為原料乃麥、黍、粱、粟、糜等多種穀物,味道酸黏酥涼。最重要的作物就是麥與黍,加入糖或椒鹽,以蒸、炒、炕等方式製作「餑餑」,餑餑是滿族人對於麵食的統稱。高梁則是用來煮小米粥、黃米飯等。
滿人的先祖自古便有遊獵的習慣,在定居從事農耕後仍不忘此習俗,所以滿人的副食仍以各式肉類居多,豬羊為主,烹調方式則以燒烤為主,故有「滿菜多燒烤,漢菜多羹湯」的諺語。
清代的蒙古人飲食習慣較前代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同所造成的,蒙古人分成牧業與農業兩種生活型態。從事農業的蒙古人,生活區域較接近中原,所以逐漸的被漢人影響,飲食也多半以穀物菜蔬為主,肉成了副食。
仍然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人,則以奶製品與牛羊肉為主食,蔬菜穀物作為副食,因此奶製品發展出了許多種類的變化。但是活動範圍接近新疆、西藏的蒙古人,雖然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也受藏族的影響頗深,青稞粉製的糌粑成為了主食,茶葉中加蘇油與鹽的習慣,也與藏族人相同。
滿人飲食的擴散
滿人入主中原成為統治者後,其生活也隨之傳入中國,與漢人的飲食生活相互融合。像「火鍋」就是滿人的傳統烹調法,如嘉慶元年的「千叟宴」,滿席中就有火鍋一品,於是「火鍋」在皇族的帶頭下,很快的風行全國,雖然火鍋早已在宋代就有文字紀錄,但仍屬地方小品,真正的盛行還是多虧了滿洲人。
現在人們還常食用的點心「沙奇瑪」,也是滿洲人的傳統麵食之一,原屬膳坊的點心,在傳入民間後經由北京這個輻輳之地,傳遍了整個中國,成了各地可見的甜點。
滿人的原始居住環境相當嚴苛,冬季漫長酷寒,這對種植菜蔬相當不利。故滿洲人入秋後,就開始製作菜脯或醃漬蔬菜,用以過冬。蘿蔔、黃瓜、芥菜醃成「鹹菜」,而白菜則是製作成「酸菜」。酸菜更是集滿族蔬食之精華,儲藏時間可達三個月至半年,滿菜的調理方法中酸菜的身影更是隨時可見。
現在大家所喜好的「酸菜白肉鍋」由來,目前最被認同的說法,說是在明朝由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所傳入;但滿人在吃火鍋時勢必佐以酸菜,豬肉也是滿人自金朝就已經食用的畜肉,所以也有一說是由滿人帶入。
京菜的融合力
「京菜」的出現,雖然要上朔至明末清初,但當時的京菜仍以山東菜為主流,但是到了清朝,隨著各地官員的入京,京菜逐漸吸收了河南、山西、東北、蒙古、御膳、官府菜的特色,相互融合後逐漸的發展出了獨特的風味。所以稱京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融合體」也不為過。
而「京醬」是最具滿漢融合代表性的一種調味料,京醬也就是俗稱的「甜麵醬」。它的由來據說是因為滿人嗜食麵點,在各種宴會與祭典中,皆製作大量的麵點,結束後則賞賜給宮中太監們。但由於麵點數量過多,太監們實在難以消受,就將之存放在大缸中,缸中的甜麵點日子一久後,「甜麵」就發酵成為了「醬」,也就是後來的「甜麵醬」。
太監有時就會將甜麵醬當作禮物送給官員,久而久之就被京菜所接受了,京醬肉絲、炸醬麵、醬肘子、烤鴨捲蔥餅,這些代表性的京菜都會用到甜麵醬,或者該說甜麵醬與其他菜系融合後,這才衍生出了京菜,京菜獨特的醬爆的調理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始於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在宮中設「千叟宴」,招待六十五歲以上的滿漢官員等二千八百人,康熙並即席在宴上寫「滿漢全席」四字,而此席千叟宴以吉林菜式為主,故以吉林省之滿全席視為正宗。到了後來滿漢全席就成了「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等六種筵席的總稱。
最初是在官場中宴客時,先吃滿菜席再吃漢菜席,謂之「翻臺」,本來是為了迎合客人中滿、漢族不同的飲食習慣,但卻使得製作滿席和漢席的廚師們,相互競爭,且相為吸取對方的長處,各地的菜餚便有藉此機會充分地交融。
同時藉由「翻臺」這樣的動作,讓滿漢兩族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對方文化的獨特之處,漢式菜餚的精緻與典雅、箇中的意寓與典故;滿席的豪快與獨特韻味、塞外的原始風情,在滿漢全席中一一展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