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現象罷了…
今天一個追逐著成本降低為目標的老闆,當然是希望所有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是越低越好,但是今天一些不肖的老闆用另一種方式來達到他所要的需求,這個方法叫做『製造貧窮』,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假設,一家公司徵人,兩個完全相同條件的應徵者,一個人要求28k、另一個人要求38k,你的預算是33k,你會用哪一個人呢?
答案應該都是28k的那位吧!
一年後,這位28k同仁離職了,你還會開價33k來徵人嗎?
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因為不會的原因是你發現『市場上用28k就可以請到本來要33k才能請到的人才了』,所以你不會再用33k的價碼去徵人…
某天,政府說「大學生企業實習薪資22k」,你才發現『請兩個33k的人,不如請三個22k的準新鮮人,反正來老鳥也是要適應期、磨合期,倒不如一次教三個,反正走了就算了,這種菜鳥要多少有多少,淘到好貨就留用,也不用加太多薪水頂多加到28k就可以了,因為上一個人也是28k…
如此一來,一家公司是這樣、兩家公司是這樣…大部份的公司就變成這樣了,你可以說『我不是這樣』,但是你不能否認大部份的老闆都是這樣…
而且,更有趣的事情來了,我的經歷跟你很像,只不過我是經歷完完全全在台灣,而你在國外經歷過這一切(速食店打工、旅館的房務…等),問題是我還是沒辦法COVER我的學費及生活費,這才是問題的所在不是嗎?
一個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是一種基準,用來評價的不單單只是新鮮人,這概念你清楚嗎?為什麼一個台灣的大學教授的薪資是對岸的一半甚或更低?是他們研究的成果不好嗎?是他們的工作不努力嗎?是因為『薪資的基準失去了參考的價值』,所以才會造成「價值的失衡」,演變成一種『在台灣當教授不如去對岸當教授』的想法…
這才是22k的殺傷力,你所謂的「目光短淺」,也只是你個人行為的反應罷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