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 大鳳雛 作者: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連載中)

 
andychen64 2013-3-2 16:04:02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18 552982
aqzsl410122 發表於 2013-3-14 07:36
正文 NO.488 劉備憔悴,兄弟鬩牆

    曹操得郭嘉勸解,不與龐山民爭一時長短,可曹營諸將卻對荊襄挑釁,頗為憤懣,雖關羽曾於曹營之中,展露武藝,曹將皆知若與之較量,難以抵擋,可卻無人肯信,五虎上將武藝皆在伯仲之間,多數曹將還是覺得,除關,張外,其餘三虎,只是龐山民為湊齊五虎稱號,強加給三名將領的顯赫名號。 ..

    且為將者除沙場征伐外,統御軍馬也是衡量將領優劣的重要因素,五子良將皆有統御大軍,攻城拔寨的赫赫戰功,所以近些時rì,曹營將領們越來越看不慣荊襄那邊的張狂言論了。

    郭嘉手書不過數rì,便至長沙,龐山民觀其信箋後,笑而不語。

    一應算計皆被郭嘉拆穿,這也在龐山民的意料之中,郭嘉於信上婉言相勸,希望龐山民勿要計較五子良將之事,至於兩家於邊界較量武藝,自古以來並無這般先例,且已有三年罷戰之約,龐山民連番挑釁,也會讓旁人覺得,荊襄罷戰並無誠意,有食言而肥的嫌疑……

    只是如今民間言論四起,龐山民也無須再去宣揚五虎威風了,無論荊襄亦或中原百姓,近些時rì多在比較兩家將領的優劣,先前襄陽演武,已被百姓及往來商賈傳的沸沸揚揚,五虎上將武藝非凡,已有明證,龐山民治下百姓皆以為,曹cāo此番不應唐侯所邀,演武汝南,便是心中驚懼,故而罷戰。

    而中原百姓卻認為,五子良將戰功赫赫。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去向龐山民證明什麼……

    唯一讓龐山民比較遺憾的是,鎮守宛城的徐晃及鎮守壽chūn的張遼,頗為沈穩,並未輕啟戰事,龐山民索xìng也安下心來,思考起五虎上將如何安排,特別是關羽。張飛二人,要不要讓他倆趁此機會,遠離劉備……

    劉備已降荊襄一月有餘。雖表面看來,劉備不理政務,似對爭霸天下。心灰意冷,可是龐山民卻不願輕易相信可於曹營隱忍半年有餘的劉備,入了荊襄便會xìng情大變。

    梟雄本xìng,始終不會甘於平淡,且龐山民一直等待劉備主動提出,是時候往江夏而行,可劉備偏偏連rì與關,張二人面前訴苦,言其一路輾轉荊襄,頗為不易。想要於長沙多休養一個階段。

    劉備卻不會想到他的此番舉動,讓關,張二人同樣心中鬱鬱。

    大丈夫言出必踐,二人之前便已答應龐山民,若允劉備活命。便要本本分分,去了那蠢蠢yù動的爭霸天下之心,如今天下三分已是大勢,劉備何德何能,於當今局面之下,再插足諸侯紛爭?

    劉備旁敲側擊。多次yù勸關羽,張飛二人,與其同至江夏,雖言辭隱晦,可是二人心知肚明,兄長yù入江夏,再行諸侯之事,若說有一絲成事可能,關羽也由得劉備任xìng一回,可如今便是昔rì徐庶都在長沙書院,安心教書了,憑三人成就霸業,太過不切實際。

    一月過去,劉備比之先前,蒼老不少。

    龐山民雖未對劉備施以任何手段,可劉備卻發現,他於長沙並不召人待見,雖屢屢向諸葛亮,甘寧,蔣琬等人示好,可這些荊襄將領對劉備的好意,置若罔聞,更不要說如今關羽,張飛也絕口不提復興漢室之事了,劉備曾於盤桓於各家諸侯多年,第一次發現,他這前任皇叔,居然會如此無助。

    關羽,張飛二人見劉備rì漸憔悴,揪心不已。

    入夜時分,劉備又將兄弟二人邀至府上,見劉備yù言又止,關羽心中暗道,索xìng與兄長言明心中為難。

    當下關羽便將龐山民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原原本本的告知劉備,待說過之後,關羽一臉黯然,對劉備道:“兄長如今得唐侯饒恕xìng命,兄長這爭霸之心,還是淡去的好!”

    關羽雖字字在理,可劉備如何能聽的進去?索xìng不看關羽,目視張飛,張飛卻神情訕訕道:“大哥,俺老張也以為,二哥說的在理。”

    “只因五虎上將之事,二位賢弟得高官厚祿,便忘卻心中志向?”

    見二人如今心思游移不定,劉備​​沉下臉來,對二人道:“桃園結義之情,二位已經忘卻?”

    劉備說罷,關羽憤懣之sè溢於言表,對劉備道:“關某這便告知唐侯,辭了五虎之位,昔rì於曹營關某可掛印封金,如今亦然,關某從未想到,兄弟多年,關某在兄長眼中,竟如此不堪!”

    張飛聞劉備之言亦怒不可遏道:“俺老張也不稀罕五虎之位,明兒亦去向山民請辭!兄長好不曉事,莫非兄長如今還以為,只靠我三人,可再謀得一片基業?”

    劉備見二人怒氣沖衝,自知失言,可月餘來的憋屈,卻令劉備不願與二人道歉,沉吟片刻,劉備對二人道:“若得江夏,可予我三人,安身立命,且江東窺覷江夏已久,若我等轉投江東,可得重用!”

    “江東敢要唐侯土地?”關羽聞言冷笑一聲,對劉備道:“且兄長莫要忘記,我與翼德已應下唐侯,若唐侯允兄長立足荊襄,我二人便永不背叛,兄長此番打算,又將我二人置於何地?”

    “不試試又如何知曉……”劉備知關羽所言非虛,卻依舊固執,對二人道:“算兄長求二位兄弟,為兄於荊襄,夜不能寐,若入江東,我兄弟三人,必可重振雄風!”

    “兄長如今所為,與那昔rì呂布,有何區別?”關羽聞言,搖了搖頭道:“若是別的事情,關某皆可應允兄長,可叛離荊襄一事,​​兄長莫要再提,唐侯不負我等,關某又怎可背信棄義?”

    “那我三人兄弟情誼,又算什麼?”劉備聞言,雙目赤紅的瞪著關羽道:“莫非雲長也被那龐山民蠱惑,忘卻前塵舊事!”

    “大哥!你就不能放下心中那不切實際的執念?”張飛見關羽閉口不言,對劉備嚷道:“便是俺老張也能看出,三家諸侯,江東最弱,荊襄若全力以赴,攻伐江東,孫仲謀絕無倖免,莫非兄長去了江東,便可與荊襄抗衡不成?”

    “二位兄弟心意已決?”劉備一臉愴然,見關羽,張飛皆yù再勸,劉備嘆道:“既如此,劉某明rì便攜家眷,獨往江夏!”
andychen64 發表於 2013-3-15 08:13
      NO  489甘寧的威脅劉備的彷徨

見劉備欲獨自離去,關張二人又怎能讓他如願?劉備欲往江夏赴任,憑其先前所言,二人便知劉備欲將江夏一郡,獻予江東,作晉身之階。可劉備若行此事,必遭荊襄震怒,屆時二人無論如何怕是也難救劉備性命了……

    十餘年的異姓兄弟,手足之情,令關張二人不忍見劉備踏上這條不歸之路,關羽忙攀住劉備臂膀,對劉備吼道:“大哥,你醒醒吧,複興漢室已事不可為!”

    張飛聞言急道:“便是不做一地諸侯,以兄長才華,亦可成就一代能臣!”

    “非漢家臣子,劉某不做!”

    劉備甩開關羽臂膀,對關羽道:“自今日起,你二人與備兄弟之情,恩斷義絕!”

    關羽聞言,一臉呆滯的看著劉備,不知該如何言語,張飛腦海之中,同樣一片空白,趁二人愕然之際,劉備冷哼一聲,匆匆離府而去。

    離了府邸,劉備也不知何去何從,一路往江邊而去,茫然無措。

    原本劉備以為,無論如何關張二人也當念及手足之情,如之前那般緊緊相隨,可卻沒有想到,如今就連這二位兄弟,也被龐山民蠱惑,不願輔佐劉備,建立霸業,如今劉備雖勢單力孤,可是比之之前涿郡起兵之時,卻好上不少。

    若二人相隨,入江夏後,便可便宜行事,或投江東,或臥薪嚐膽,等待時機篡龐山民而代之。

    而這等念頭,隻隨口一提。卻被二人連番否決,這等狀況對劉備而言,簡直就不堪忍受!

    不知不覺,行至水寨,寨中甘寧遙遙望見劉備身影,心中疑惑。

    命士卒將劉備請入寨內,甘寧一臉奇怪道:“玄德總與雲長。翼德二人形影不離,如今卻孤身一人,倒是令甘某心中。疑惑的緊。”

    劉備慘笑一聲,對甘寧道:“興霸將軍召備至此處,有何指教?”

    聞劉備負氣之言。甘寧輕笑,搖了搖頭道:“倒也說不上指教二字,隻是玄德當珍惜當下,雲長,翼德為保全玄德,出力不少,且不可讓二位將軍失望才是。”

    “失望也當是劉某失望!”劉備說罷,驟然想起甘寧並非心腹之人,苦笑一聲道:“若將軍無事,劉某這便離去!”

    甘寧聞言笑道:“相請不如偶遇。既然玄德路過水寨,甘某也當一盡地主之誼!”

    甘寧說罷,不由分說的將劉備拽至水寨之中,命下人送來酒菜,二人於帳中賓主落座。甘寧便與劉備說起了劉備入荊襄前,關羽,張飛二人,於龐山民面前苦求之事。

    劉備聞言,心中鬱氣也散去不少,說到底二位兄弟還是對他頗為關心。隻是劉備卻不理解,龐山民何德何能,令荊襄群臣眾望所歸?

    想到此處,劉備歎道:“興霸將軍,劉某有一事不明,還請將軍解惑!”

    “本將隻一水寇,並無學問。”甘寧聞言,輕笑一聲道:“不過甘某卻想聽聽,玄德心中困惑,到底何事!”

    “劉某與唐侯之前,並無糾葛,便是白門樓一事遭唐侯厭惡,那也隻是備隨口一提,以唐侯氣魄,當不予劉某計較才是,可為何劉某隱隱覺得,這些年來,唐侯處處針對劉某?”

    劉備說罷,一臉苦澀,甘寧見狀笑道:“原來令玄德鬱鬱不平之事,只因此事啊!”

    劉備聞言麵上一喜,對甘寧道:“興霸將軍知曉緣由?”

    “自然,山民之前與甘某說過,甘某於荊南投山民之時,便是山民對玄德,忌憚不已,山民常言玄德隱忍,人所不及,若覓得機會,亦可成就諸侯霸業!”甘寧說罷,劉備神情一振,顯然劉備之前從未知曉,龐山民居然對他如此重視。

    隻是這般重視對劉備而言,是禍非福,劉備當初也是看好了荊襄這片土地,結果就因那龐山民從中作梗,才迫不得已遠遁西涼。

    念及此處,劉備苦笑一聲道:“劉某何德何能,被唐侯如此忌憚……”

    “山民知人之明,莫非玄德不知?”甘寧聞言,朗聲笑道:“隻是對玄德忌憚,也隻是早先之事,如今山民並不在意,玄德何去何從,就算玄德入了江夏,無論是另投他主,亦或起兵自立,對山民而言,皆不屑一顧了……”

    劉備聞甘寧此言,大驚失色,對甘寧道:“興霸將軍何出此言,備與將軍,同殿為臣,將軍不當有此揣測才是!”

    “倒是本將無禮了。”甘寧輕笑一聲,言不由衷道:“甘某亦相信玄德忠心耿耿。”

    劉備觀甘寧面上神情,輕歎一聲道:“唐侯對備有疑慮,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備先前行事,多有令唐侯不喜之處。”

    “山民並非不喜玄德,而是玄德劣跡斑斑,讓山民如何肯相信玄德,浪子回頭?”甘寧聞言,收斂笑容,一本正經道:“今日邀玄德至此,甘某只是有一言相勸,時至今日,若玄德還放不下心中執念,便是害人害己!玄德可入荊襄,乃甘某與雲長,翼德一同作保!若玄德背棄荊襄,就算雲長,翼德二人,顧念舊情,不與玄德計較,甘某也要親提大軍,尋玄德要個說法了!”

    說罷,甘寧雙目灼灼,目視劉備,劉備見甘寧一臉陰沉,心中駭然道:“興霸將軍大可放心,劉某知曉自己該怎樣做!”

    “如此甚好!”甘寧聞言,點了點頭,欲再邀劉備對飲,劉備卻搖了搖頭道:“若將軍未直言相告,備並不知曉,之前雲長,翼德二人與唐侯還有這般糾葛,備之前於家中,一時氣悶,對二位兄弟,出言相責,如今備心緒通達,也當早些回去,向雲長,翼德二人致歉!”

    甘寧聞言,也不多言,命人給劉備備馬,劉備一路往府中而行,一時間心亂如麻。

    之前兄弟,有所誤解了……

    可是若依甘寧所言,莫非今生再無機會,成就霸業?

    心思糾結許久,劉備已遙遙望見府邸門口,翹首以盼的關羽,張飛二人,心頭一熱,熱淚盈眶,口中喃喃道:“天下霸業與兄弟情誼,皆備之所欲,可這二者之間,卻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麼?
andychen64 發表於 2013-3-15 08:14
         NO490 低調的江東

無論劉備如何糾結,數日之後還是獨自一人往江夏赴任,這月餘時光,劉備也未曾再勸關,張二人與他一道,趕往江夏,如今二人已為荊襄五虎,若同去江夏,的確與禮不合。

    劉備僅為江夏太守,怎會有權調遣荊襄軍中上將?

    荊襄無戰事,先前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孰優孰劣的爭論,也於兩家諸侯治下百姓之中漸漸淡去,唯有江東近來的表現,卻是令龐山民頗為意外。

    在龐山民看來,以孫權好大喜功的性格,總不會甘願中原,荊襄兩家諸侯專美於前,好歹也應當提拔幾個江東上將,上表一下,與兩家上將抗衡一二,可是江東的偃旗息鼓,卻令龐山民對孫權高看一眼,屢受打擊之後,孫權如今居然也懂得隱忍了……

    隻是龐山民不知道的卻是,自周瑜歸返江東之後,便諫言孫權,當休養生息,與中原,荊襄兩家,放下往日糾葛,安心發展江東實力。

    先前攻略青州,雖擾得曹操苦不堪言,可江東卻未得到實際好處,掠青州半年,本以為可安定青州,使其為江東土地,以致於周瑜所率五萬大軍並未擾民,如此一來,江東也難得青州財富。

    況且接連兩場大戰,曹操損兵折將無數,江東卻也未討到絲毫便宜,五萬征伐青州的大軍,隻有兩萬餘軍馬,活得性命,有機會重新踏上江東土地。

    這樣的戰果也讓周瑜意識到,爭一時得失。對江東弊大於利,雖之前占青州之時,江東風頭出盡,可實際上江東得到的僅僅是兩萬多江東兒郎,埋骨他鄉的結局。

    所以周瑜認為青州之敗,他既為大軍統率,便理所應當。受敗軍責罰,前些日子,周瑜於孫權麵前多番請罪。然而孫權卻頗為大度,不願再追究青州戰事。

    敗了便敗了,隻要周瑜以及太史慈諸人。平安歸來便好,二人不在江東,孫權已深切感到壓力頗大,周瑜乃江東柱國之臣,太史慈聲威,可懾山越不敢異動,此二人可保江東根基,如今二人歸來,孫權憂慮盡去。

    況且得周瑜相勸,孫權也意識到臥薪嚐膽並不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強如荊襄如今都在小心翼翼的休養生息,江東若強出頭,挑釁這天下間僅餘下的另兩家諸侯,屆時必橫生禍端。所以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的輿論傳入江東之後,孫權隻猶豫半日。便放下心中那絲虛榮,並未上表,去為江東將校,爭奪名號。

    “無論是五虎上將還是五子良將,隻是虛名而已,盛名之下雖無虛士。卻並不是說,赫赫威名者,便可百戰百勝,不逢一敗!”周瑜於江東軍中,亦召一眾將校告知其心中所想,江東將領多籍籍無名,可日後一旦敗五虎抑或五子之一,這良將聲威,豈不就成了那兩家諸侯的笑話!

    軍中將領得周瑜安撫,亦拋卻了貿然生事的心思,原本心中的那點不忿也隨著輿論的平息悄然散去,隻是周瑜於此江東休養生息之際,並未閑著,反而日日操演水軍,勤練兵馬。

    之前跨海入青州一事,令周瑜發現水戰對江東而言,大有可為,江東原本的優勢便是水戰,若將此優勢再發揮一二,拉開與荊襄以及中原兩家水戰的差距,隻求自保,綽綽有餘。

    在周瑜看來,雖孫權與龐山民二人姻親,可依照那龐山民專挑軟柿子捏的性子,如今怕是已有平定江東的念頭了,周瑜要做的便是要龐山民意識到,想勝江東水軍,極為不易,一旦龐山民改變想法,轉戰中原的話,江東軍馬便可伺機而動,亂中取利。

    天下餘三家諸侯,鼎足之勢已成定局,荊襄雖強,卻也難以一敵二,如此說法,放到其餘兩家諸侯身上亦然!

    隻是令周瑜比較在意的是,龐山民先前與曹操汝南相見,言罷戰一事,便隱隱表明,龐山民相要緩和荊襄與中原之間的關係,如今諸侯間糾葛最少者,便是荊襄,無論是與中原抑或江東聯結,皆有可能,而因青州一事,江東與中原兩家,裂痕頗深,相要聯結,卻不容易!

    無論哪家諸侯都打著坐山觀虎鬥的念頭,無論哪家諸侯都在緊鑼密鼓的積聚實力,表麵看來,天下間已步入了難得一見的和平時期,可其中暗流湧動,早已被周瑜看的通透。

    且除此之外,周瑜更為在意的便是細作帶來的荊襄消息。

    五虎上將之中,與他有過一麵之緣的趙雲,馬超二人,已趕赴長安,黃忠則往汝南處,協同陸遜一道,鎮守汝南,關羽,張飛坐鎮長沙,這般安排,周瑜無論怎麼看,都覺得龐山民已有了興兵中原的念頭。

    不然馬超,趙雲遠赴長安,又是為了什麼?

    隻是周瑜不知道的卻是,荊襄於龐山民手中,一直以來的發展便與其他諸侯,大相徑庭。

    龐山民對於治下百姓的生活以及商賈貿易,遠遠比兵家之事,看得更重。

    馬超,趙雲二人遠去西涼,主要還是為開辟絲綢之路,且龐山民也希望可向西域諸多小國,彰顯荊襄武力,令其心中驚懼,安心歸附。

    不歸附者,屆時強行掠奪,也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至於黃忠去往汝南,卻是龐山民希望荊襄一眾少將,多隨黃老將軍學習本領,雖五虎上將仍在當打之年,可培養荊襄少將,龐山民同樣頗為重視,與曹操的三年之約,龐山民從未想過食言而肥,三年的和平雖對於中原,江東兩家,意義不小,然而龐山民卻以為,若是利用好了,荊襄便可發揮其民生優勢,可與兩家諸侯拉開更大的距離!

    曹操要遷都,江東要休養,然而對荊襄而言,並無這諸多煩憂之事,隻需要向兩家諸侯所轄之地,輸出更多的商品來賺取財富,從而支撐數以萬計的荊襄軍馬。

    龐山民也想知道待兩家諸侯,驀然回首,再看荊襄之時,會不會意識到荊襄的發展,已經遠遠出乎兩家預料!曹操,孫權雖桀驁之輩,但是當他們見到荊襄的綜合實力已將他們遠遠甩在身後,又會有何等念頭?
x301824 發表於 2013-3-16 18:10
正文 NO.491 三年時光,各家變化

  三年的時間對漫漫人生而言並不算長,卻也絕不短暫,自與曹操罷兵之後,除兩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之間的優劣之爭外,龐山民並未再主動尋釁。

    而中原與江東同樣極為默契的按兵不動,各自發展,對於紛爭已久的天下局勢而言,這極為難得的和平,令各家諸侯的“火氣”,都漸漸降了下來。

    便是荊襄之主龐山民,也難得的放下政務,陪伴家人數月之期。

    實際上荊襄政務如今已無須龐山民花太多心思,雖龐山民大權在握,可於荊襄行使官員任免,人馬調度的事情,龐山民多交由孔明來做,而西川法正兢兢業業,雍涼龐統亦用三年時光,將西域諸國收拾的服服帖帖,隨著日漸繁榮的商賈貿易,長安也慢慢恢復了大漢雄都的雍容華貴,龐統之前還建言過龐山民,要不要將荊襄的政治經濟中心,由襄陽遷往長安……

    對此龐山民並未理會,雖如今曹操已放棄許都,遷都鄴城,可其中的耗費,便是龐山民聞之,也咋舌不已,對於大興土木,龐山民向來沒有太大興趣,且若遷都長安,龐山民也擔心為如今安定許久的荊襄,憑添許多不必要的變數。

    雖荊襄世家漸漸退出朝堂,然而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同樣令龐山民頗為頭疼,原本至宋朝才當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如今由於“荊襄奇術”的幫襯,使得荊襄,西川等地,已漸漸產生了土地兼並與大量雇工的出現,而龐山民早已意識到。荊襄這種畸形的發展,漸漸脫離了他的掌控。商人以及工匠的地位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荊襄的體制已經完全遊離在大漢律法之外。

    為此,龐山民不得不召集襄陽二蒯,臥龍鳳雛,一道推行新的荊襄法令,在約束商人的同時,也要求更多的世家於賺取財富的同時,反哺百姓,二蒯對於龐山民的這般想法。倒也支持,二人同樣意識到,一旦世家再度膨脹,遭龐山民忌憚的話。龐山民掌控的數十萬雄兵。可不是擺設。

    世家得了財富,卻失了權柄,若不知收斂。必橫生禍端。

    也正因如此,龐山民所擔心的世家與百姓間的矛盾,在荊襄賢臣能吏們的努力下並未發生,百姓的生活比之三年之前,好轉不少,這也得益于商賈貿易從中原。江東兩地,以及西域諸國源源不斷的掠奪財富。

    雖曹操。孫權已經意識到,不當縱容往來於荊襄的商賈貿易,可是其治下商賈卻耐不住荊襄貨物,物美價廉,且益州,荊州皆產糧要地,若禁通商貿易,豈不是說連價格低廉的糧草,都不買了?

    要說這三年之中,最令龐山民意外的事情還是劉備入江夏後,偃旗息鼓,于江夏的細作監視劉備整整三年,劉備似乎已拋卻了爭霸天下的理想,于江夏一地,勤勤懇懇,江夏百姓也漸漸忘記了劉備之前那個“災星”的名頭,這三年來,關羽,張飛二人多與荊襄,西川,甚至汝南操演軍馬,也有途徑江夏之時,然而細作回報的卻是桃園三英的情誼,似乎大不如前,如今的劉備更傾向於問計馬謖,伊籍等人,而軍中將校,除甘寧外,再無人與劉備交厚。

    龐山民自然不會懷疑甘寧的忠誠,也知道甘寧與劉備交好,多因關,張二人所托,劉備可安於平淡,龐山民索性也拋棄心中殺念,覺得這大漢皇叔,得此歸宿,倒也不錯。

    與此同時,其餘兩家諸侯,同樣變化不小,無論是北地曹操,疑惑江東孫權,皆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荊襄雖大賺錢財,卻並未如龐山民設想那般,將兩家諸侯慢慢拖垮,兩年多的時間裡,曹操雖未與江東,荊襄兩家交兵,可是其遷都之後,大量軍力皆用於北地,討伐匈奴,烏桓,可憐的遊牧民族遠遠不是曹軍這等百戰之師的對手,就連龐山民也極為驚訝,若曹操再使把力氣,是不是連高句麗與三韓之地,都能掌控手中……

    莫非曹操日後還打算成為大韓民國百姓們的祖宗不成?

    異族的牛羊馬匹,成為了曹操的財富,便是與荊襄貿易不絕,中原也能保障收支平衡,甚至可以說略有盈餘,昔日所借之糧,曹操已用掠來的牛馬相抵,所欠賬目,皆已抹平,如此一來,龐山民再也不可能因之前借貸曹操,拿捏這位大漢丞相了。

    漸漸北擴的土地,也令中原恢復了往日霸氣,龐山民心中清楚,曹操怕是早已耐不住心中寂寞,相要與荊襄,江東一爭高下了。

    雖有之前青州大仇,可龐山民卻以為,曹操若要興兵,首選的目標卻是荊襄,江東水軍這些年來在周瑜的操演下,已脫胎換骨,便是水軍都督甘寧也於龐山民面前坦言,周瑜重新做回老本行,江東水軍氣勢大變。

    自周瑜,太史慈二人回歸江東之後,太史慈震懾山越,得孫權授意,學習昔日法正融合南蠻之計,主動與山越互通有無,剿撫結合,交州山越多依附江東,貢山中特產,以求自保,而孫權也用懷柔手段,結納各部頭領,允山越自成一軍,同保江東土地。

    至於水上,三年時間,江東勤造艦船,周瑜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宣告了江東周郎的回歸,如今天下間可戰艦橫江者,唯有江東,就連荊襄水軍,比之江東也遜色不少。

    各家諸侯都在用獨特的方式,發展著自身的實力,且誰也無法復制對方的成功,龐山民對於這般局面,大失所望,看來先前想著用貿易拖垮兩家諸侯的想法,實在是太過天真。

    古人雖比龐山民少了不少見識,卻並不愚笨,中原,江東無奇術之利,卻也有著原始的應對方法,且荊襄的物產對兩家諸侯而言,並非是無可替代,龐山民自知算計成空之後,心中同樣頗為無奈。

    難道問鼎九州的唯一途徑,便是以兵甲之利,沙場征伐麼?

    龐山民已見過太多戰火造就的生靈塗炭,心中對戰爭早已由好奇變為了厭惡,可是三年匆匆而過,天下的態勢卻告知龐山民,自古華山一條路,要想稱霸天下,看的還是諸侯之間,誰家兵馬強盛。

    龐山民雖不畏戰,卻也不想主動招惹是非,三分天下已令他心中滿足,若難以一戰而定,又何苦讓治下數州百姓,只為成就他的心中**,搭上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

    或許以年少的優勢,坐等曹操,孫權這兩個傢伙,漸漸老去?亂世梟雄,可與龐山民棋逢對手,然而他們的子嗣,卻並無其父輩這般驚才艷絕!

    龐山民正思索間,又有使者飛馬來報,言中原已有書信再至。

    曹操的信?

    龐山民這些年來,偶爾也會與曹操書信往來,龐山民對曹操可活多久,極為關切,若曹操一旦病故抑或於征烏桓,匈奴之時,遭遇不測,便是荊襄興兵之時,可是曹操的身體狀況,向來良好,丞相大人親征北地異族數次,龐山民寄望于丞相的人格魅力,好歹也當遭流矢光顧一二,可是最終的結果,卻令龐山民屢屢失望。

    展開信箋,依然是曹操那筆剛勁的字跡,且字裡行間,頗為流暢,顯然丞相做此書時,心情不錯。

    龐山民看過信後,沉吟許久,便令侍者快馬請諸葛亮前來議事。

    信上曹操又有提議,耐不住寂寞的丞相大人,欲聯結荊襄,共謀江東。

    曹操表示一旦龐山民應其所請,合肥,壽春等地兵馬便聞風而動,屆時便令戰火,燃于廬江。

    如此一來,江東於北地再無寸土,而龐山民要做的,便是與中原一同發力,牽制江東水軍,不可增援廬江要地。

    若廬江可定,曹操便於荊襄日後大舉征伐江東之時,絕不從中作梗,如此一來,兩家諸侯可劃江而治,然而最終荊襄佔到的便宜,比之中原只多不少。

    龐山民只看了一遍信箋,便本能的不想答應曹操提議,看似曹操給荊襄畫了張大餅,然而對付江東水軍,龐山民並無勝算,周瑜於陸上征戰,或有敗績,可于水上,江東都督極少吃癟,數年前雖荊襄可與江東于大江之上,分庭抗禮,可是就如今而言,隨著周瑜的不斷練兵,荊襄反而于江上處於弱勢。

    且究其緣由,並不是甘寧不夠努力,而是周瑜天賦卓絕,甘寧縱橫大江的依仗是他的水寇經驗,而遇上身經百戰的正規水軍,水寇的那點本領總會相形見絀。

    不多時候,諸葛亮便入了龐府廳堂,接過書信之後,諸葛亮輕笑一聲,對龐山民道︰“亮原先以為,如今罷戰之期已過,曹操最先要做的,便是尋兄長討回先前汝南失利,卻未曾想到曹操卻欲報青州之仇!”

    “亦出乎龐某所料……”龐山民聞言輕嘆一聲道︰“或許丞相大人于匈奴,烏桓處打的太過順風順水,如今已不將江東放在眼中了……”
本帖最後由 x301824 於 2013-3-16 18:17 編輯

x301824 發表於 2013-3-16 18:11
NO.492 看江東的反應

   龐山民一直以為,曹操的下一個目標不是汝南,便是復奪長安,卻萬萬沒有想到,其兵鋒所指,卻是江東。

    征烏桓,匈奴後,中原新得養馬之地無數,曹操最大的依仗,便是騎兵,龐統對于中原騎兵強勢,早有準備,馬超,趙雲二人西征之時,也曾廣購羌地戰馬,欲有朝一日與曹軍精騎一爭高下。

    二將以西涼鐵騎兼之白馬義從的練兵方式,新得精騎近萬,如今西域諸國,難以與其爭風,二將皆以為曹營虎豹騎,乃是日後最大勁敵。

    虎豹騎早已被二人看作可使其騎兵升華的磨刀石,然而龐山民欲使治下休養生息,一直以來按兵不動,兩支鐵騎的練兵之地,也沿絲綢之路,越行越遠,周遭國家多以為荊襄馬首是瞻,唯有龜茲一帶,還有少許對漢家商賈並不親善的些許小國,可為兩支精騎練兵所用。

    諸葛亮對於曹操手書所言,毫無異動,思索片刻,諸葛亮輕嘆一聲道︰“兄長,三年來雖治下百姓歸附,兄長收攏民心,可亮這些時日以來,卻發現亮與兄長,先前算計,有所疏漏。”

    龐山民聞言,輕聲笑道︰“孔明何出此言,莫非曹操這信,令孔明有所遐想?”

    諸葛亮微微點了點頭,對龐山民道︰“兄長與曹操罷兵三年,我荊襄主要發展的是治下民生,商賈貿易,乃至荊襄奇術,然而卻未曾做到如之前那般,對兩家諸侯上的軍事壓制,曹操欲重啟戰事,便是表明如今中原已有再戰之力。只是這借刀殺人的手段,卻並不高明。莫非郭奉孝,賈文和近來未曾用兵,這手段也不如先前了麼?”

    龐山民聞言,不禁莞爾,曹操信上說的雖花團錦簇,可龐山民心中知曉,若依曹操提議,從中漁翁得利者,便是中原。曹操只欲佔廬江一地,便要龐山民與江東水師對抗,周瑜所率的水軍,與廬江一郡相比。其中討伐哪個難度更大。顯而易見。

    且佔江東土地,真如曹操所言那般,輕而易舉麼?

    念及此處。龐山民眉頭微皺道︰“那孔明以為,為兄當如何回復曹操?要不要再與他相約,荊襄中原互不征伐?”

    “此便是曹操所欲!”諸葛亮聞言搖了搖頭到︰“兄長當知,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如今南蠻安定,西域諸國多已臣服。如此一來,兄長麾下勁旅卻沒有了練兵之地。亮以為兄長也當主動一回,用兵中原,如今曹操已遷都鄴城,許都正是待取之時!”

    “許都?”龐山民聞言,愕然不已。

    “不僅僅是許都,洛陽,宛城等地,皆為兄長兵鋒所指。”說到此處,諸葛亮微微一笑,拾起案上信箋,對龐山民笑道︰“此物可原封不動,交予孫權,如今江東也有一戰之力,若孫權知曉曹操欲奪其土地,兄長以為,江東對上中原,又會是何等態度?”

    龐山民聞言,搖頭失笑。

    若將曹操書信,交由江東,的確極有可能使孫權震怒,江東興兵,江東一旦用武,中原與荊襄毗鄰的州郡,也有了龐山民麾下文臣武將用武之地,然而三年的和平,卻讓龐山民不知不覺沉溺其中,諸葛亮這等建議待龐山民聽過之後,心中的第一反應,卻是抵觸。

    龐山民也知曉忘戰必危,然而若無征戰,在龐山民看來,也絕非壞事。

    見龐山民皺眉思索,諸葛亮輕嘆一聲道︰“兄長,亮亦不願輕啟戰事,只是長此以往,當避戰成為習慣,一旦有朝一日,中原抑或江東伐我荊襄,屆時兄長麾下大軍,豈有一戰之力?”

    諸葛亮說罷,龐山民猛然醒悟,點了點頭道︰“那此事便由孔明全權操持,龐某為孔明籌措大軍給養便是!”

    諸葛亮聞言,輕笑一聲道︰“兄長並無親征打算?”

    “打哪兒?”龐山民說罷,見諸葛亮笑而不語,輕嘆一聲道︰“兩年來龐某並未思索兵家之事,反應居然這般遲鈍了,總而言之,先將書信送往江東,至於攻伐何處,且看孫權如何應對,龐某亦當召集文武,共商用兵之事!”

    諸葛亮點了點頭,對龐山民笑道︰“亮以為,當先征宛地,若得此處,洛陽,許都皆為我荊襄兵鋒所指,曹操寢食難安!”

    “宛城守將,可是徐晃?”

    提及徐晃,龐山民不禁想起之前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之爭,這徐晃便是那曹操所授五子良將之一,若此役使荊襄五虎其一,征討徐晃,倒也可以成全五虎英明。

    只是徐晃用兵,頗有法度,曹操常以徐晃同西漢名將周亞夫相比,足見徐晃本領不凡,若於城下鬥將,五虎皆可擒拿此人,然而就用兵一說,龐山民卻以為五虎上將無論哪位遇上徐晃,皆勝之不易。

    數年前關羽,趙雲往長安一行,半道亦遇徐晃截殺,損傷慘重……

    正思索間,龐山民卻見諸葛亮目光怪異的看著自己,輕笑一聲道︰“龐某適才在想徐晃此人,本領如何,待日後征伐宛城之時,當使何人為將!”

    “此事可遲些商議,兄長莫非忘記,我等如何行事,總要看那江東反應。”諸葛亮說罷,對龐山民笑道︰“若江東先與中原交兵,我等便可見機行事,若江東按兵不動,兄長亦當另有打算。”

    “便是江東不動,也到了我荊襄用兵之時,孔明適才所言,龐某皆深有感觸。”龐山民說罷,輕嘆一聲道︰“若非孔明提及,龐某險些因三年未逢戰事,甘於平淡,只是龐某明白,就算我荊襄按兵不動,孫曹兩家,卻不會因此而打消群雄逐鹿的念頭,敵未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先動……龐某卻也不想奮鬥多年,卻叫曹操,孫權後來居上,佔得先機!”

    諸葛亮聞言,一臉欣慰的點了點頭,對龐山民道︰“既然如此,我等便看看,江東孫權面對曹操歹意,是何反應!”
本帖最後由 x301824 於 2013-3-16 18:17 編輯

andychen64 發表於 2013-3-18 08:11
NO493奇貨可居聯吳伐曹

三日之後,曹操的那封手書便出現在了孫權的手中,諸葛亮作為荊襄使節,親赴江東,於孫權麵前言明,各家諸侯休養生息三年時光,大漢丞相已耐不住寂寞了。

    孫權看過曹操書信,震怒不已,於堂上對曹操暗謀廬江之事,連聲咒罵。

    “當我江東可欺乎?若不是我那妹婿,曹操詭計,幾欲得逞!”孫權說罷,目視諸葛亮道:“孔明軍師此來,莫非是欲連我江東,共抗中原?”

    諸葛亮聞言搖了搖頭,心中卻對孫權對龐山民的稱謂有些膩歪,二人同官拜公侯,孫權總以龐山民妹婿相稱,莫非時至如今還搞不清自家位置,這江東又比之荊襄,又有何強處不成?

    想到此處,諸葛亮微微一笑,對孫權道:“荊襄近年來風調雨順,安心發展,並無征戰之念,且吳侯見曹操手書,莫非心中,對此書信真偽毫無疑惑?”

    諸葛亮說罷,孫權訕笑一聲。

    韜光養晦數年,孫權也明白如今天下三足鼎立,欲開疆拓土,必然要拉一個,打一個,江東與荊襄之間有著姻親關係,些許舊怨早已淡漠,至於曹操書信真偽,孫權並不在乎,而諸葛亮的到來,卻給了孫權一個用武的借口。

    被諸葛亮一語道破,孫權略顯尷尬,周瑜見狀,對諸葛亮笑道:“孔明,山民算計,瑜已知曉,若我江東用武,你荊襄欲謀劃何處?”

    聞周瑜之言。諸葛亮笑而不語,孫權卻一頭霧水道:“莫非荊襄亦要用兵中原?”

    諸葛亮頗為詫異的看了周瑜一眼,對周瑜道:“公瑾又是如何知曉我荊襄打算?”

    周瑜聞言笑道:“皆因這曹操手書。若非荊襄欲用兵中原,又何須將這曹操信箋,交由我主觀之?三年以來,天下間少有征戰,然而這等表麵上的和平又能維持多久。我主與山民皆胸有大誌之人,更不要說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丞相了,北地曹操已遷都鄴城。再無須擔心聖上於你荊襄兵鋒所指,且匈奴,烏桓被曹操所破。中原已漸漸恢複往日雄風,雖荊襄強於商賈貿易,可是隻論軍力,荊襄與中原隻在伯仲之間,孔明此來,便是欲以這曹操書信,引我江東征伐之心,一旦江東用武,荊襄大軍亦可聞風而動,此聯吳抗曹之計。周某又怎會不知?”

    三年已過,江東周郎風采不減,隻憑隻言片語,便可將荊襄打算,分析的**不離十。聞周瑜侃侃而談,諸葛亮讚許的看了周瑜一眼,微微點頭道:“的確如公瑾所言,隻是公瑾莫要忘卻,我主現下選擇聯曹,聯吳皆可。而你江東,可聯曹操?”

    周瑜聞言,猛然醒悟。

    龐山民經營荊襄,一直以來並未與兩家諸侯深度交惡,然而無論是青州一役,抑或是更為久遠的壽春一役,江東兩伐中原,皆有落井下石之嫌,曹操雖未對江東用兵,隻因江東水軍震懾,若無強橫水軍,這三年來,曹軍鐵騎怕是早已踏上江東土地了。

    如此看來,諸葛亮此來,除聯結江東外,亦是在提醒江東當擺正位置,勿要令龐山民狠下心來,拋卻姻親情誼,連曹伐吳。

    周瑜還未及答話,孫權卻心中急切道:“孔明先生,以山民義氣,怎可能聯結曹操?”

    “也隻是亮隨口言之。”

    諸葛亮並未於此事上與孫權細說,卻總要讓孫權心中警惕,莫要再如從前那般,吃相過於難堪,若兩家聯結,同伐中原,勝算極大,江東便是弱勢,好歹也休養生息三年之久,江東軍馬難以攻城拔寨,若說隻拖住曹操軍力,總能做到。

    周瑜見孫權聞諸葛亮言語,大驚失色,不禁笑道:“主公勿憂,孔明此言,隻危言聳聽,既然臥龍先生都肯親赴江東了,又怎會再往北地,聯結曹操?”

    諸葛亮聞言亦笑,對周瑜道:“亮隻是想讓吳侯知曉,如今荊襄,奇貨可居!”

    “的確是奇貨可居……”孫權聞言輕歎一聲,心有戚戚,對諸葛亮道:“那先生以為,我江東當如何用武,莫非再如之前那般,跨海一戰?”

    “非也。”諸葛亮笑著搖了搖頭道:“亮以為,合肥,壽春皆吳侯所欲。”

    “兵出廬江麼……“周瑜口中喃喃,繼而思索強占合肥,壽春等地的可能性。

    張遼守合肥日久,雖之前從青州遁逃江東之時,周瑜過合肥並未遭張遼阻礙,可是實際上周瑜卻對此曹營上將,極為重視。

    張遼此人成名已久,官渡一戰功勳赫赫,深得曹操所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曹營異姓將領之中,少有人才華勇武可與其相提並論……

    見周瑜眉頭緊鎖,諸葛亮笑道:“張文遠的確為江東勁敵,隻是以公瑾手段,強奪壽春卻是不難,亮此來得我主授意,聯結江東,隻有一個請求,便是請公瑾以江東之力,拖住中原半數兵馬!”

    “什麼?”周瑜聞言,大驚失色道:“孔明也太過高看我江東軍力,若借大江之險,守我江東土地,倒是不難,可要說往中原攻城略地,拖住曹營半數軍馬,此對我江東而言,力有不逮!”

    “公瑾何必漲他人誌氣?”諸葛亮聞言失笑,對周瑜道:“剩下的半數軍馬,自有我荊襄承擔,且若戰事開啟,曹操亦會用更多的實力,來應對我荊襄數路軍馬攻勢,唐侯的打算可是將曹操驅往黃河以北,若我聯軍大勝,江東所占之地,即歸你江東所掌,此番公瑾再不是之前於青州那般孤軍奮戰了!”

    “山民居然想一鼓作氣,將曹操驅逐河北?”

    周瑜,孫權二人,聞諸葛亮之言,瞠目結舌,二人半晌才回過神來,周瑜口中喃喃,對諸葛亮道:“孔明此番還請於我江東多盤桓一些時日,此事關乎我兩家日後興衰,不得不慎重行事,瑜與主公亦要與我江東群臣,好好商議一番,才可予孔明答複!”
andychen64 發表於 2013-3-18 08:12
NO494朝堂之上兩種聲音

諸葛亮所描繪的大場麵一時間令孫權與周瑜二人難以抉擇,不過諸葛亮並不著急,應孫權所邀,於驛館等候消息,荊襄聯吳抗曹,兩家實力總要比曹魏強上不少,諸葛亮有理由相信,隻一合肥張遼,並不能阻擋住江東北拓土地的野心。

    與此同時,龐山民也於荊襄朝堂之上,召群臣協商,攻伐宛城一事。

    隻是令龐山民沒想到的是,朝堂上居然破天荒的出現了兩種聲音,軍中武將皆欲與曹操一戰,而一眾世家卻認為,若興兵中原,必然會對家族生意,影響不小。

    三年的和平已經讓世家忘卻征戰,很享受當下荊襄富庶,雖將權柄化為財帛,可世家們的影響,卻並未衰弱,荊襄龐家雖依然殷富,可同樣得奇術獲利的荊襄世家,不知不覺已另辟蹊徑,成長為了可以左右天下經貿局勢的龐然大物。

    對於朝堂之上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爭吵,龐山民心中不愉,不過龐山民也心知肚明,荊襄發展成這般樣子,也與他這個一眾世家的帶頭人有著不小的關係。

    世家追求平安也是理所應當,並不是每一個家族都有大誌,欲問鼎天下。

    龐山民也知道若是一意孤行,強行征伐宛城,軍中錢糧還須世家支持,一旦出現一二拖後腿的家夥,影響戰事,屆時便是祭起屠刀,殺上數人,卻也為時已晚,這種局勢失去掌控的感覺,令龐山民也頗為躊躇。沉思許久之後,龐山民便將二蒯留下,命其餘人等,各自散去。

    二蒯見龐山民麵上不愉之色,心中忐忑不安,蒯良主動打破了堂上的沉寂,對龐山民道:“唐侯。世家如此,非我二人授意!”

    龐山民微微點了點頭。

    適才二蒯並未幫世家說話,龐山民看在眼中。心中自然也感激二人所為。

    這便是二蒯聰明之處,龐山民掌荊襄大權,荊襄世家卻因權柄遭其收回。連家中私兵都有嚴格規定,便是以劉表那溫吞性子,都可將蔡氏趕盡殺絕,龐山民這數州霸主,又怎是好相與的角色?

    皺眉思索片刻,龐山民對蒯良道:“子柔先生,依你之見,龐某此番當不當北進中原?”

    蒯良聞言,輕歎一聲道:“依唐侯往日動作,良以為便是唐侯用武。也是江東。”說罷,蒯良卻也不忘為一眾世家開脫,對龐山民道:“非是各家家主不欲支持唐侯征戰,而是景升在時,中原對我荊襄。一直強勢,便是近些年來於唐侯經營之下,這般狀況有所好轉,可是在多數人眼中,我荊襄的對手,是大漢丞相。還有朝廷大軍……”

    龐山民聞言,不禁莞爾道:“先生這話倒令龐某有些詫異了,如今的各家家主,心中還有朝廷?”

    二蒯聞言,不禁訕笑,若說天下間人心趨利最甚者,便是荊襄,自從各世家富庶之後,眼中看的最重的,隻是財帛!先前各世家不願荊襄動武的理由,也是害怕影響通商,或者說的更確切一些,是這些世家希望龐山民還會如之前那般,補償他們一些奇術。

    隻是現在龐山民不想去談與世家交易,尋求支持之事。

    而是龐山民已經意識到,如今的荊襄重視商賈貿易,土地兼並愈發嚴重,已經漸漸走向了一條畸形的道路,若說一兩年前,龐山民還可以以史為鑒,把握荊襄局勢的話,如今龐山民卻發現,不要說這天下局勢,便是荊襄局勢,也漸漸偏離了他預定的軌道。

    雖然龐山民一直不喜歡將意誌強加給別人,可是在麵對政治的時候,若太過懷柔,害人害己。

    見龐山民苦苦思索,面上神情數變,二蒯知曉龐山民心中已有殺心,蒯越見狀歎道:“唐侯,如今工坊奇術,皆有進展,不妨再授予世家少許技術,謀求支持?”

    蒯良聞言亦點了點頭道:“我蒯家還是以唐侯馬首是瞻的,此番唐侯無須安撫我等,若我家出讓利益,想必其餘世家也不敢獅子開口。”

    龐山民聞言卻搖了搖頭,對二蒯道:“二位先生勿要擔心,世家的這般想法,龐某理解,雖不認同,也不至於痛下殺手,隻是龐某以為,北伐對我荊襄將來的發展極為重要,龐某先前已與孔明議過忘戰必危之事,龐某誌向也不似孫權那般,偏安一隅,如今曹操可借烏桓,匈奴練兵,江東戰艦橫江,擴建水軍,而我荊襄卻極少應對戰事,如今荊襄兵強馬壯,倒也無須擔心遭曹操窺覷,若一旦日後荊襄有何變故,我軍中將士久未征戰,又怎可抵擋中原百戰之師?”

    說到此處,龐山民輕歎一聲,道:“不過這事兒歸根結底也怪龐某急功近利,之前整合世家之時,龐某為求速成,為我荊襄世家灌輸財帛萬能的想法,可是如今看來,這其中隱患,已顯露出來。”

    二蒯聞言亦苦笑不已。

    荊襄步子邁的雖大,然而其軍事與財政並不匹配,且歸根結底還是中原根基雄厚,二人皆在想若三年前不與曹操罷戰,一鼓作氣攻伐中原,如今天下又是何等模樣?

    思索良久,二人卻意識到,三家諸侯若兩家相爭,其餘一家必漁翁得利,之前真的跟曹操鬧得不死不休的話,恐怕少不了江東大撿便宜。

    見二人陷入遐思,龐山民輕歎道:“堵不如疏,如今西北大軍已與西域諸國,恢複通商,其中商賈多為雍涼人士,不如龐某將荊襄商賈,引入西涼?”

    “不可!”蒯越聞言,急忙勸道:“若如此行事,異地世家皆以為唐侯有所偏袒,如今唐侯行事,不可如之前那般,隻考慮荊襄利益,西北諸地,亦唐侯麾下土地!”

    龐山民聞言,頗為欣慰的看了蒯越一眼,之前出言相試,蒯越還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二蒯的忠誠,既然這荊襄世家的帶頭者忠心耿耿,其餘世家倒也亂不起來。

    索性收起了心中殺滅一二世家,以示警戒的念頭,龐山民對二蒯道:“那龐某便再給主和者們一個機會,還望二位告知眾位世家家主,龐某戰意堅決,且得軍中將士支持,若為眼前區區小利,影響我荊襄拓土大計的話,龐某日後可不如現下這般容易說話了!
x301824 發表於 2013-3-20 10:07
NO.495 大浪淘沙,先除一家?

送走二蒯,龐山民心中也不禁唏噓不已。

    遙想昔日執掌荊南之時,與諸葛亮,石韜等人,政令通達,可隨著麾下土地的漸漸廣袤,兼顧各方利益之後,每每行使政令之時,龐山民亦感頗為掣肘。

    歸根結底龐山民也只是一個穿越者,卻不是神仙,世家利益,異族利益,百姓利益甚至文官與武將階層之間的利益,皆需調和。

    諸葛亮在時,龐山民倒可輕鬆一些,將這些繁瑣的事情交由孔明打理,可如今孔明為使,遠赴江東,只憑藉龐山民與蔣琬二人,面對出兵前尾大不掉的世家拖累,的確是有些勢單力孤了。

    安於平淡並不能算是什麼過錯,龐山民也不想因世家的意見有悖於自己的想法,而遷怒他們,只是龐山民卻是知曉,一旦江東應孔明所請,大興刀兵的話,荊襄若不聞風而動,兩家關係必跌至冰點。

    這同伐中原一事,本就是龐山民邀江東舉兵,若到時荊襄不戰,豈不是給江東挖了個大坑麼?

    思索許久,龐山民心中腹誹不已,暗道為人主者看似光鮮,可這勞心勞力,亦遠非常人可比。

    送往荊襄的手書如石沉大海,未激起一絲浪花,如此情勢,令曹操心中也不禁警惕起來。

    特別是于荊襄的細作言諸葛亮往江東一行,拜訪孫權之後,曹操大驚失色,暗道此番聯結荊襄,已橫生變故。

    召一眾文武共入相府。曹操環視群臣,輕歎一聲道:“諸葛亮入江東,會不會是欲聯結孫權,同伐中原?”

    郭嘉聞言,心中一凜,繼而想到之前曹操致信荊襄,對曹操道:“主公書信。山民並未回復?”

    曹操一臉陰沉的點了點頭,道:“早知如此,曹某便致信江東。與那孫權盡釋前嫌,同伐荊襄了!”

    對於曹操欲求盟友之事,堂上諸人盡皆理解。三足鼎立,無論哪家諸侯都不願面對以一敵二的局面,見曹操一臉後悔之色,郭嘉心中暗道:此番中原倒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諸葛亮此去江東,以兩家往日關係,相互勾結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想到此處,郭嘉一臉鄭重,對曹操道:“丞相當命麾下軍馬,早過黃河!且于許都,宛城。洛陽,合肥方向,多作增援!”

    曹操聞言,長歎一聲道:“奉孝所言極是,只是荊襄。江東多有與曹某治下交界之處,若各地皆屯兵馬,我中原便是雄兵百萬,亦難守禦啊!”

    郭嘉聞言點了點頭,心中自責之前一時情急,竟給曹操出了如此不切實際的主意。

    只是如若不守。一旦關隘被兩家諸侯攻破,屆時各路軍馬長驅而入,曹操治下不少州郡,皆捲入戰火,再要救援,極為不易。

    堂上諸人一時之間,盡皆沉默,雖之前兩年于烏桓,匈奴處屢屢大勝,可曹營諸將皆知,荊襄與江東並不會如北地異族那般,愚蠢可欺。

    三年前周瑜便可用五萬軍馬,轉戰曹操治下數郡之地,而那陸遜,龐統二人,一守長安,一守汝南,這三年來,曹營諸將皆知此二地穩若磐石,若輕易攻伐,必是自討苦吃。

    雖曹營諸將皆不畏戰,可是與兩家諸侯同時交手,這其中勝算極小,這樣的戰爭,打之無益。

    一時間堂上諸將皆皺眉思索,曹操見狀,更是後悔先前行事過於草率,若龐山民如此容易,便受蠱惑,還會如今雄霸荊襄,虎視中原?

    只是曹操並不知道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罷了……

    半晌之後,郭嘉率先回過神來,眼中也恢復了往日犀利神采,對曹操道:“丞相,不如先攻廬江,搶佔先手!”

    郭嘉一語,堂上諸人皆驚,若荊襄江東兩家聯結,以中原實力,當以固守為先,怎麼郭嘉卻反其道而行之,欲先伐江東了,屆時一旦龐山民從中作梗,與江東火速聯結,許都,宛城,甚至兗州等地,怕是皆要捲入戰火之中。

    堂上諸人的遲疑對郭嘉未有絲毫影響,面對諸人投來的目光,郭嘉侃侃而談道:“如今諸葛亮已聯江東,我等並不知曉,荊襄與江東兩家會達成何等交易,只是合盟一事,對那兩家日後影響頗大,難以一蹴而就。若丞相率先動手,這種有悖常理的舉動必令江東驚悸,而那諸葛亮也多半會猶豫不定,重新考慮與丞相聯結的可能,若速占廬江,江東於北地再無寸土,僅靠他江上龐大艦隊,固守江東綽綽有餘,然而若于陸上用武,作用不大,荊襄便是選擇盟友,也總不至於去挑選一個在陸上作戰起不到絲毫作用的江東吧!”

    曹操聞言,神采奕奕道:“諸位以為,奉孝之計如何?”

    “計是好計,只是廬江一郡,江東執掌已久,奉孝所言速占此處,殊為不易!”賈詡聞言歎道:“且我等便是調集兵馬,以那兩家于中原的眼線,又如何看不出丞相欲往何處用兵?”

    曹操聞賈詡之言,亦感頗為頭疼,郭嘉見狀笑道:“可使文遠先攻!與此同時,遣程昱,於禁二人的徐州兵馬,馳援合肥!如此一來,便是須臾之間拿不下廬江一郡,也可震懾江東,一旦荊襄猶豫,我等便有時間,再遣使節,與荊襄商議瓜分江東之事!”

    “可那龐山民與孫權,終究也有姻親,奉孝豈不知疏不間親?”曹操說罷,郭嘉朗聲笑道:“此乃瓜分諸侯地界之事,那龐山民與孫權又非血親,只要丞相給的價碼合適,以山民商賈本性,必權衡其中利弊!于郭某看來就算把江東利益,皆交給荊襄,又有何妨?”

    “那我等出兵又有何意義?”夏侯惇聞言,一臉奇怪道:“為荊襄做嫁衣,豈是我中原大軍,該做之事?”

    “元讓將軍,群雄逐鹿,大浪淘沙,若江東泯滅,天下間僅余兩家諸侯,丞相只面對荊襄一家,這問鼎九州的機會,便有五分,只要少了江東這可左右天下局勢的變數,丞相只需勝那龐山民,便可天下一統!”郭嘉說罷,輕笑一聲道:“將這難題丟給荊襄考慮,郭某也想看看,江東厚利,山民是否能按捺貪念,抵抗誘惑!”
x301824 發表於 2013-3-22 11:40
NO.496 大戰之前,阻礙頗多!

正當江東上下猶豫不定,是否接受諸葛亮所提聯結之議,合肥張遼已得許都敕令,曹操欲張遼先攻廬江,中原援軍隨後即至。

曹操得郭嘉授計,搶佔先手,江東於江北只廬江一地,若此地失守,只需提防江東的水上力量即可,然而江東水軍縱橫大江輕而易舉,卻顯然沒有攻城拔寨的能力,對中原而言,屆時抵禦江東,並非難事。

如此一來,曹操便可抽調人手,提防荊襄侵略,郭嘉以為,若如此局勢,龐山民也當會考慮一下先前曹操的提議,兩家一道瓜分江東。

張遼得曹操手書,便調集合肥各路軍馬,欲往廬江會一會盤踞江北已久的廬江大軍。

雖三年來兩家交兵甚少,張遼卻從未小覷廬江大軍,守將蔣欽,周泰二人之前雖為水寇,卻勇力非凡,且呂岱,吳景等人,亦江東名將,廬江一地,守衛森嚴,足見江東複入中原之心不死。

張遼大軍集結之事,並未瞞住江東耳目,聞得浩浩蕩蕩的合肥軍馬入廬江境內,江東君臣盡皆大驚,便是周瑜也未曾想到,這曹操竟敢率先出征,難道其不知荊襄謀主,已入江東?

得此消息,孫權忙請諸葛亮同入朝堂,一改先前遊移不定的態度,言欲與荊襄,同伐中原,諸葛亮聞之,心中暗道江東並非強援,卻面帶歡笑的同意了孫權所請。

在諸葛亮看來,若可先將曹操擊潰。日後再與江東為敵,遠好過對陣中原。

兩家結盟,諸葛亮便歸長沙,龐山民見孔明歸來,一臉苦悶的將近日來於朝堂之上所遇“挫折”,盡數告知孔明。
且與此同時,中原書信又至。只是此番致信龐山民者,除曹操外,亦有郭嘉。

兩信同至。信上皆言辭犀利,曹操信誓旦旦可奪廬江,並坦言江東一旦失了廬江便不堪大用。若兩家交兵,白白便宜了江東孫權,這般使江東坐收漁利的蠢事,曹操料龐山民不欲為之。

而郭嘉亦言,既然荊襄不懼中原威勢,何不先掃江東,後兩家爭奪天下?與其給江東留一個包藏禍心的機會,倒不如一勞永逸,將其解決。

諸葛亮看過信後,搖頭失笑。對龐山民道:“這丞相與奉孝先生言辭鑿鑿,兄長是否後悔先前早聯江東之事?”
龐山民聞言,輕歎一聲道:“龐某如今,只對世家心態,頗為頭疼。荊襄世家之前歸還權柄,頗為配合,其不欲征戰,也只為保障權益,如今力排眾議,怕是不妥。至於丞相與奉孝所言,只是危言聳聽,龐某用兵,中原無論如何聒噪,龐某聞之即忘!”

諸葛亮微微點頭,暗道龐山民如今尚算清醒,不為外界所惑,只是世家之事,諸葛亮一時之間,也沒有太好的即用兵,又保障世家利益的良策。

如今的荊襄,西川世家掌控大量財力,比之掌權之時,影響不退反增,且龐山民治下法度嚴明,各地世家並未觸犯律法,龐山民也不可輕易降罪他們。

思索良久,諸葛亮對龐山民道:“兄長,可否出讓宛城利益,若我大軍占下此處,多予世家分配土地?”

“土地?”龐山民聞言失笑,對龐山民道:“各處工坊獲利豐厚,世家對土地早已不似先前那般重視,我荊襄百姓入工坊勞作所得銀錢已遠超於鄉間耕種,荊襄尚有荒蕪之地,無人耕作,更不要說以宛城土地,利誘世家了!”
諸葛亮聞言,微微皺眉道:“兄長點石成金,或可再授奇術!”

“龐某雖有奇術傍身,卻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若每每用兵,皆向世家妥協,龐某怕總有一日,心中殺意難以遏制。”龐山民說罷,輕歎一聲道:“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世家趨利,本是龐某引導,如今卻苦果自吞,苦不堪言。”

諸葛亮聞言亦歎,思慮許久道:“總要先伐宛城,與江東遙相呼應,兄長可暫且委曲求全,待奪宛城之後,再思良策!”

龐山民微微點頭,暗道唯今之際也只好如此了。

如今竹紙,印刷皆龐家所掌,若分利予一眾世家,也算與其妥協,龐山民也相信,二蒯於此事之上,可從中配合,見諸葛亮亦無良策,龐山民便召一眾世家家主,入長沙議事。

朝堂之上,當龐山民言明欲將竹紙,印刷之術,盡數授予荊襄世家之後,世家遂不再阻止荊襄用兵一事,荊襄興兵中原,影響的只是世家一時之利,哪比得過這竹紙,印刷可源源不斷的為一眾世家,帶來巨量錢財?

諸世家家主“得勝歸去”,回到家中,龐山民思索許久,心中茫然。

縱觀歷代歷史,統治者與世家豪族之間,總有糾葛,龐山民一直以來,善待世家,可是如今卻遭當頭棒喝,龐山民自然悶悶不樂,世家趨利,尾大不掉之事,已令龐山民開始思索,在表面看來安定祥和的帷幕之下,荊襄到底誰說的算?

莫非日後荊襄用兵,總要與世家妥協不成?

先前龐山民看在世家並未為難百姓的面上,與世家相處和諧,一應商賈貿易,皆從中指點,如今世家已可獨自行事,對於龐山民的依賴,也不似從前,翅膀硬了,世家的膨脹,已漸漸成為龐山民霸業之路上的阻礙。

莫非真的要在此戰之後,騰出手來先將世家豪族收拾一頓?

幾日以來,龐山民於家中苦苦思索,如何解決世家膨脹之事,而諸葛亮卻將精力投入在了用兵宛城之上,廬江一地,張遼大軍與廬江軍馬,已有交鋒,而荊襄軍馬,卻還在兵馬調度之中。

江東之前的猶豫已影響到了荊襄集結兵馬的速度,又有之前一眾世家的阻礙,同樣給即將出征的荊襄大軍,蒙上了一層陰霾,在諸葛亮看來,獅子搏兔,尚須全力,且那徐晃乃曹營名將,宛地一役相要一戰勝之,並非易事。

想到此處,諸葛亮索性離了府邸,徑往龐山民府上一行,將心中顧慮告知龐山民後,對龐山民道:“此征宛城,亮欲為帥!”
x301824 發表於 2013-3-24 09:34
正文 NO.497 廬江城下,張遼搦戰!

    諸葛亮主動請戰,這在龐山民看來,頗為新奇。

    荊襄人才濟濟,若非與中原全面開戰,龐山民原本以為,調一路軍馬,去會一會徐晃這位曹營五子良將即可,奪宛城對荊襄如今龐大的軍勢而言,並非難事。

    只是諸葛亮卻告知龐山民,一旦荊襄用兵,便要做好與曹操全面開戰的準備,曹操不會放任荊襄一而再,再而三的攻城掠地,且宛城一役,兵貴神速,此役若交由別人來打,諸葛亮難以放心。

    一旦奪下宛城,便可將龐山民治下西北土地與荊襄聯結一片,屆時若再興兵許都,洛陽等地,曹操便是有兵馬百萬,也難防如此狹長戰線。

    龐山民聞諸葛亮之言,深以為然,索性將兵符印信交由孔明,欲使孔明全權決斷興兵之事。

    至於他自己則須調度荊襄各路軍需物資,以及思考一個一勞永逸的制衡世家的方法。

    曹操與郭嘉的書信再次石沉大海,且荊襄軍馬近來多有異動,曹操也意識到先前算計,盡皆成空,看來龐山民是打定心思與中原提前交鋒了。

    如今曹操對於之前致信龐山民一事,追悔莫及,若早知龐山民欲“保全江東”,何必主動尋釁,引誘龐山民與他一道瓜分江東呢?

    好在廬江戰事倒是令曹操略微心安。

    張遼所率軍馬,十餘日來,連破關隘,已兵至廬江城下。于城外與江東軍馬數次交兵,各有勝敗,程昱,於禁所率大軍,兵抵合肥,除接替張遼軍馬駐防之外,亦遣萬餘軍馬。往廬江援助。

    在曹操看來,戰事的進展與他先前所料,別無二致。一旦占下廬江,曹操便打算焚燒江邊水寨,令江東水軍只得登岸作戰。難以發揮其水戰優勢。

    穩守廬江,便可騰出手來,專心致志的應對咄咄逼人的荊襄攻勢。

    廬江城下,張遼望著巍峨的城牆,嗟歎不已。

    江東北伐之心不死,這十餘年來,廬江城牆年年加高,如今的廬江已是雄城一座,城中糧草充盈,足可應對十萬大軍數月攻城。

    而那周泰。蔣欽二人,亦勇武之人,張遼搦戰數次,周泰,蔣欽二人絲毫不怯。與二人城前鬥了數次,互有勝敗。

    想要速下廬江,強攻難下,唯有智取。

    日前張遼還於城前詐敗,欲引蛇出洞,半途截擊。可是那周泰,蔣欽二人,只追了數裡,便歸返城池,壞了張遼誘敵之計,如今張遼麾下多為並州鐵騎,若是平原一役,張遼並不怯周泰,蔣欽二人的廬江大軍,只是這攻城之戰,便是再強大的騎兵,也難有用武之地。

    張遼也知道,若再這般一籌莫展,待江東大軍渡江,廬江更難得手,便修書往合肥問計程昱,求教破城之法,程昱得張遼書信,連日思索卻不得妙計,又命快馬求援鄴城,留下五千軍馬守城之後,與於禁一道,往廬江援助張遼。

    廬江城外,五萬曹軍浩浩蕩蕩,將廬江大城團團圍困,而城內江東諸將,卻謹守城池,甚至避免著與曹軍交鋒。

    蔣欽,周泰二人皆知,若是與曹軍死戰,僅靠廬江數萬軍馬,難求大勝,可一旦被曹軍擊敗,丟了城池,便成了江東罪人。

    與其與張遼,於禁等人死戰,倒不如嚴守城池,坐待援軍,若都督挾江東大軍跨江而至,這些許曹軍,還不聞風而逃?

    見廬江戰事,陷入焦灼,張遼心中更急,雖不懼周瑜水軍,張遼卻也不願與其無謂交鋒,此番只為奪廬江而來,丞相又不願與江東全面開戰,念及此處,張遼索性留于禁,程昱圍城,親提軍馬,直奔廬江渡口而去。

    于城頭之上,周泰一臉陰鬱的看著曹營陣腳大動,鐵騎盡出。

    並州鐵騎的動向,無疑是奔往廬江水寨,水寨不比城池,只靠木柵,箭塔,難擋張遼攻勢,想到此處,周泰對身側呂岱道:“定公,這張文遠欲奪水寨,僅靠寨中守軍,難擋鐵騎兵鋒!”

    呂岱見周泰神情焦慮,輕歎一聲道:“水寨雖情勢危急,將軍卻不可救援,便是沒了水寨,都督大軍亦可尋淺灘靠岸,我等所得將令,只是守城,只要廬江不失,都督大軍一至,便可速退曹軍!”

    見周泰還欲再言,呂岱忙道:“那張文遠此去水寨,便是欲引將軍出城,否則又如何會讓我等見其行蹤?此乃曹軍計策,將軍不可妄動!”

    “倒是不及告知水寨守軍了……”蔣欽聞呂岱之言,不禁歎道:“若水寨付之一炬,重建倒也要費不少力氣。”

    蔣欽說罷,呂岱便知二將暫且被他勸住,松了口氣道:“若都督大軍渡江,這五萬曹軍,如何倖免?二位江東稍安勿躁,不過數日,便可復仇!”

    二將聞言,不再提救援水寨之事,與呂岱一道,離了城頭,只是午後登城之時,二將見張遼軍馬歸返,城下偌大空地,百余江東士卒被其擒下,皆跪伏於地,張遼策馬於城前馳騁,手中長刀遙指城上周泰道:“周幼平,可敢出城再與張某鬥上一場?若可勝我,張某便饒了這些士卒性命!”

    周泰見城下士卒,哀號之聲不停,心中大怒,對張遼高聲喝道:“張遼,你占不下我廬江,只會拿尋常士卒撒氣不成?”

    張遼聞言面色不改,快馬從一眾傷卒前飛馳而過,手起刀落,一刻頭顱便滾落馬下,張遼冷笑一聲,對周泰道:“百餘士卒性命,皆在張某手中,若你欲救之,便出城一戰!”

    周泰聞言,提長刀便欲往城下而行,呂岱忙攔住周泰,對周泰道:“將軍勿要被張遼挑釁!”

    “周某又不是未與之鬥過,可令公奕為周某掠陣,怕他不成?”周泰說罷,蔣欽點了點頭,對呂岱道:“若不救士卒性命,將士寒心,我二人同去與之一戰,以二敵一,有勝無敗!”

    “焉知其中未有曹營細作?”呂岱說罷,周泰咧嘴冷笑:“先一道救進城中,若生僻面孔,斬了便是!”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ndychen64

LV:6 爵士

追蹤
  • 6

    主題

  • 3575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