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鋼鐵雄心之艦男穿越記 作者:半隻青蛙 (連載中)

 
mk2258 2014-8-24 13:53:4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503 1479716
regn13 發表於 2018-4-2 23:13
第484章五神聚會齊挖坑,美帝萬里送人頭

    第484章五神聚會齊挖坑,美帝萬里送人頭

    對於世界各國的媒體人來說,1945年三月是個讓他們痛苦而快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個月地球上三個不同的角落,都有震動世界的大事件發生,讓他們不愁沒有新聞可報導。唯一感到痛苦的,僅僅是因為這些大事發生的時間太緊,發生的地點相隔太遠,自己分身凡術無法全部作現場報導。

    同樣在三月份,另一件震動全球的大事,卻是在這個月月初,先前一直縮在太西洋裡訓練的美國海軍,終於這個月,高調地向全世界宣佈,他們將把已建成的二十艘埃塞克斯級航母為首的數十艘主力戰艦,全部西調穿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

    得到美國官方的通知許可後,早有準備的各國記者云集巴拿馬運河,拍下了四艘戰列艦、二十六艘戰鬥航母(包括部分獨立級輕型航母)、三十艘巡洋艦,兩百四十艘驅逐艦穿越巴拿馬運河時的壯觀場面。

    美日太平洋戰爭打到現在已接近三年,隨著美國戰爭機器的全速運轉,到1945年為止,美國海軍已經接收到了整整二十三艘埃塞斯克級航母和十艘獨立級輕型航母,加上數百艘下餃子般瘋狂增加的輔助護衛艦,巡洋艦,接近兩百艘護航母,美國海軍的總噸位,在這個月已經超過到全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四海軍強國噸位的總和。

    美國方面為這一行動命名為「號角」,取「反擊的號角」之意。

    在英國,泰晤士報報導此事時,打出的紅字標題是:

    「美國人的軍艦,填平了太平洋!」

    算上之前已經提前進入太平洋艦的艦隊,美國海軍在太平洋裡,光是戰鬥航母的數量就超過三十艘,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戰鬥航母「每月加一或加二」的速度在快速增加中。

    「可怕美國人!」

    整個英倫三島上,此時儘是這樣充滿恐懼的驚呼聲。

    不需要官方筆桿子去有意地引導輿論了,許多英國人在看過報紙後。都自發地發出這樣的驚嘆: 「太可怕了,當我們還在一條一條數著建航母時,美國卻是以一支艦隊一支艦隊的規模擴棄著他們的海軍,美國海軍實在太危險了」

    十餘天后。也就三月十五日,日本東京灣這兒人頭湧湧,包括天皇在內,政府一干高官在此雲集,以最高規格。最隆重的儀式,在這裡迎接到訪的「外國友人」,確切地說,應當是「外國神使」。

    「英國神使阿爾托利婭訪問日本」,這是1945年三月份第二件大事。

    在這個時代,擁有「神使」,就相當於後世擁有「核彈」。一個擁有神使的國家派出神使到另一個擁有神使的國家進行「友好」訪問,其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整個世界的目光瞬間就集中在了日本的東京灣。

    阿爾托利婭是乘座著今年剛下水的,蘭斯洛特號航母訪問日本,這是一艘三萬五千噸級航母。由於使用了「龍骨一體化」技術,其性能相當於四萬噸級的航母。一九四三神聖衝擊開始後,英國幹了一件很「雷人」的事,他們將現役的航母全部改名,以亞瑟王的十二圓桌士命名。

    當日,蘭斯洛特號航母和大和號戰列艦並行駛入東京灣,而後一起在岸邊泊地停靠。而後眾目睦睦之下,英日兩國的「守護神」當眾展示了自己「虛化瞬移」的技術,在碼頭早就鋪好的紅地毯上憑空凝聚實體現身,而後攜手走過灑滿花瓣的紅地毯。狠狠地做了一把秀。

    表面上,全世界都以為阿爾托利婭是第一次訪問日本,但實際上她一年前已經秘密來到日本,並在這兒待了整整兩個月。現在是第二次來到日本。

    上一次阿爾托利前往日本時,除了代表英國政府和日本談論太平洋戰爭的問題外,外一個目的,則是為了在建中英國末代戰列艦布列塔尼亞號九門十八英吋的主炮製造問題。

    以英國科技水平,只要肯花錢,別說製造十八英吋的主炮。就算製造二十英吋都不是問題。儘管得到了大量的民眾捐款,部分解決了海軍經費不足的難題,但大英帝國畢竟敗落了,能省一文錢也是好的。

    最後英國人決定把炮管的製造工作交給有現成製造十八英吋主炮設備和經驗日本人。去年一月時,英國人提供製造炮管的炮胚材料,九門十八英吋的主炮炮管全部交由日本人負責製造。至於製造費用,則用英國人向日本提供上千台先進的2500馬力的風冷式航空發動及其他軍援代替。

    對於已不再是土豪的英國人來說,這大大節省了軍艦的製造成本,而對日本人來說,也通過造炮得到了額外的收入,雙方皆大歡喜。

    當時英日兩家已經得到了美國正在建造同一級別的蒙大級戰列艦的情報,所以在這事上,林漢和李華梅都沒有為難英國人,林漢還特地和阿爾托利婭一起潛入日本,而後和「大和撫子」四人合體,直接參予了火炮炮管的製造工作。

    新炮研發出來,要編製出射程表什麼的就得打廢好多炮管,為了省錢,英國人直使用了日本人為大和號準備的主炮設計,制定射程表時,參考了日本提供的數據。

    這批十八英吋的炮管,英國人通過日本一次製造了十八根,多出九根的是為了備用。

    當月轟動全球的另一件的大事,卻是德國方面派出一支由卑斯麥號、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加百列號航母、薩菲羅斯號航母四艘主力艦為首,總計十八艘軍艦的龐大艦隊,於當年三月初抵達東南亞,而後該艦隊就停泊在日本人的新殖民地馬尼拉港。在休整了數日後,德國人派出一支分艦隊,由卑斯麥號戰列艦和薩菲羅斯號航母外加數條護航繼續北上,在阿爾托利婭訪問日本的同一天進入中國的天津港停靠,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

    對於新中國來說,這個國家的上層領導,許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戰艦真面目。

    和英國神使日本神使高調花哨的出場方式不同,德國神使漢娜(加百列)出場顯得很「低調」平凡,而林漢雖然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前來迎接她,但當時也沒有大使神秘手段。

    這也是神聖衝擊後,失蹤了一年半的林漢,第一次在中國的公共面前出現其實林漢是和德國艦隊一起回來的。

    卑斯麥號戰列艦和薩菲羅斯號航母都是一年歐洲戰爭結束前後陸續服役新銳戰艦。

    這個位面的卑斯麥號戰列艦,標準噸位超過四萬五千噸,裝備九門十六英吋(406毫米)巨炮。而林漢的寄靈艦薩菲羅斯號,是齊柏林級航母的改進型,標準噸位為三萬八千噸。

    在天津港友好訪問泊靠的日子裡,該艦對中國普通人開放,停靠的七天裡接待了數萬名遊客,也趁機吸收了大量的信仰之力。

    除了「還未完全誕生」的蘇聯英靈外,公眾所知的的五大英靈中,居然三月份全部齊聚在東亞,這是轟動全球的大事,全世界的目光全部聚焦到了這裡。

    在美國海軍即將吹響太平洋上反攻號角的敏感時期,英德兩國的神使率著強大的艦隊進入西太平洋,並且突然出現在中日兩國,不能引人浮想連連。

    不過更讓全世界的媒體興奮不已的大消息是,在結束了對中國為期十天的「友好訪問」後,停泊在天津的德國海軍於當月二十六日啟航,於二十八抵達日本東京灣。

    日本人懷著無比興奮和熱情的心態,迎來了又一位「神使」的將領。對外界來說,英、德、日三國神使在這一天齊聚日本東京,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各國媒體把這一事件稱為「三神聚會」,但有人懷疑中國神明林漢也可能混在其中,別出心裁地稱之為「四神聚會」。

    而當時真正的情況卻是,中國的「神使」林漢,這時也已潛伏在他的新寄靈艦薩菲羅斯號航母上,如果算上正在「大和撫子」身體裡的喀秋莎,實際上在東京這兒是「五神聚會」。

    除掉正在德國繼續扮演希特勒的小漢娜外,「林漢一家人」現在在日本來了個快樂的「合家歡」。

    當消息傳到美國時,整個美國都在為這個消息而顫抖。

    「英國人想幹什麼,德國人想幹什麼?」

    這是所有美國人在聽到這一消息後的第一想法,而杜威總統在接到德國海軍主力也在這個時期進入太平洋的情報後,更是這樣地怒吼了起來。

    在美國海軍即將吹響反擊號角的敏感時期,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將一半的主力艦全部調到西太平洋來,並在這個敏感時期訪問「戰區」,其拉偏架拉意味已經非常明顯。

    美國政府為此向英、德兩國發出抗議,英國人的回覆是這是英國的內政,德國人的回覆則是毫不客氣直接打臉:這是1940年時,你們在大西洋做過的事的翻版。(~^~)
regn13 發表於 2018-4-2 23:13
第485章 六百萬噸的恐懼

    三神聚會的情報,早在發生前半個月美國就從各方面得到的情報預判到了,三月二十八日發生的事,不過是最終用事實來確認情報分析師們的預判而已。

    「女表子養的,英國佬,德國佬,真該死!」

    一想到未來的太平洋戰爭,美國海軍極有可能在太平洋上遭遇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這兩個大變數,杜威總統的腦袋就是一個變成兩個大。

    身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大總統,杜威不是不明白「縱橫聯合」的道理,這幾年來他也是努力地想打破美利堅合眾國在國際上孤立無助的戰略局面,但是效果都不盡理想。

    英、德這兩個潛在競爭的對手就不必多說了,另外有資格改變太平洋格局兩個國家,中國和蘇聯,他對這兩個國家橄欖枝都沒有收到預期中的效果。

    中國方面,雖然杜威以副總統的身份訪華時,開出了一堆的空頭支票,但是就算沒有林漢這個穿越者的影響,新中國的領導也非常明白門蹲著一隻「吃胖了點的腳盆雞」,總比家門口趴著一頭恐怖的白頭鷹,前者要好對付得多。無論當時和事後杜威總統開出多麼令人心動的空頭支票,都不能讓他們心動,這三年來和日本的石油、礦產生意一直做個不停。

    而另一個國家蘇聯,斯大林同樣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只佔便宜不吃虧的主。這三年來在遠東同樣沒有什麼動作。以斯大林的脾氣,他也許會出動百萬蘇聯紅軍攻擊日本,但前提是日本太平洋上和美國血拼先流乾了血他才會出手下山摘桃子。要他「為美前趨」衝鋒陷陣啃硬核桃,在西邊還蹲著一個強大的德國情況下,斯大林是說什麼也不可能做這樣的事的。

    「三神聚會」後,美國人使盡手段向德、英兩國發出各種政治、外交試探,詢問兩國對美日戰爭的立場態度。

    英、德兩家的回覆都一個口氣:「希望貴國和日本以目前的實際控制區為參考,和日本達成和平協定。」

    而關於最敏感的「夏威夷」問題,英德兩國的意見居然是「永久中立,國際共管」

    這怎麼可能呢?

    為了這場日本人「主動」施加到美國頭上的戰爭。美利堅合眾國損失了上百萬噸軍艦,犧牲了近十萬生命,又燒了無數的錢造了超過四百萬噸海軍軍艦(包括護航航母和輔助戰艦),難道就只是為了一張一文不值的「停戰協定」。和談?這樣荒唐的要求怎麼可能答應?沒有哪個美國總統會同意這樣的「停戰要求」的。

    但是。隨著英、德兩國越來越偏向日本的態度,美國政府又不能不無視他們的立場。正準備「屠神證道」的美國人,最怕的就是英國和德國也下場幫助日本,而這樣的跡像正越來越明顯。

    為了避免英、德兩國更深地涉入美日戰爭,從去年時已看出這一危險跡像的美國政府。多次派出特使在英、德之間進行外交斡旋,承諾、好處許了不少,但效果嘛?

    「我們付了這麼大的代價,得到的卻是三神聚會這麼一個回覆?」

    白宮裡,杜威總統咆哮著將桌子拍得嘣嘣作響。

    總統身邊的幕僚,也這麼忠告總統道:

    「總統先生,為了這場戰爭,我們造了太多的軍艦,如果不能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美利堅合眾國會崩潰的。」

    不用他們多說。杜威總統也知道,美利堅合眾國,已經沒有退路和選擇的餘地了!

    英國的白金漢宮裡,另一個聲音也正在震盪著。

    「先生們,放棄所有的幻想吧,現在的大英帝國,已經沒有退路和選擇的餘地了!」

    發出這個聲音的人是阿爾托利婭。

    「超過四百萬噸噸位的海軍!先生們,你們明白這是什麼概念嗎?而且不需要等到今年年底,這個數字就會上升變成五百萬噸,而到了明年這個時候。甚至可能變成六百萬噸!而我們大英帝國的海軍,到今年年底才能達到一百萬噸!」

    下面的聽眾,全是英國國內有權力決定大英帝國未來的命運的高層人士。他們中許多人對未來在太平洋上和美國海軍對抗感到悲觀和絕望,妄想接受美國人拿出的「好處」而保持所謂的「善意中立」。

    阿爾托利婭在這兒演講的起因。是美國政府,再次拒絕了英德兩國聯手提出的在美日戰爭中「調停」的要求。

    而這次會議,真正的目的,將對英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立場態度,進行最後的表決。

    「我知道你們在害怕什麼,顧忌什麼。可是你們在害怕和顧忌之前。先要弄明白一件事,美國已經沒有退路了!你們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嗎?」

    身穿皇家海軍的軍服,站在台上演講的時候,台下那些聽眾們,正在看著事前被放到他們桌前的報告:關於美國現狀的經濟分析報告。

    「為了堆出這支現在規模是四百萬噸,年底可能達到五百萬噸,明年將是六百萬噸的超級海軍,美國人已經花掉了他們國內一半以上的黃金儲備,這還只是小事。真正可怕的,是為了建造這支海軍而過度膨脹的美國工廠!」

    「1933年加納總統實施了加納新政,靠大印鈔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來恢復經濟。但是,到了1938年後,隨著經濟改善好轉,美國政府開始增加稅收,並開始大量削減財政支出,當時加納總統認為美國經濟已經走出了谷底,政府可以退出市場了。然後,増稅迫使許多公司不得不減員增效,而公共支出的減少,又砸碎了許多人的飯碗。到1939年我們歐洲戰爭爆發前,美國的失業率又一次超過17%。剛剛抬頭的經濟再次被推回谷底。當時很多人都把這情況稱之為「加納危機」。」

    這個位面1933年時的美國總統換成了仙人掌加納而不是羅斯福,但歷史上發生過的「羅斯福危機」,還是如期到來過。

    阿爾托利婭繼續道:

    「並不是加納新政把美國從大蕭條中拯救出來。而是歐洲的戰爭,來自我們和法國人巨額訂單,拯救了美國,把當時又要掉進泥坑的美國拉了出來。」

    冷場了三十秒後,她又繼續道:「那一年的戰爭中。帝國在美國身上失去了什麼,在座諸位很清楚。美國鼓動我們在歐洲和德國人血拼,趁人之危逼著著我們開放殖民地市場。借此,美國人又過了一段時間的好日子。而後隨著我們及時和德國和談止損。削減訂單,而後又逐步地廢除萬惡的《英美華盛頓協議》。不能繼續在我們殖民市場上輸血,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國內的經濟又出現了不穩定的跡像。」

    阿爾托利婭的這段話,在場的一干英國高官們。聽得都不住地點頭。

    「理論上,美國現在的工業生產能力,基本足夠供應全球的絕大部分工業品市場需求!這一點,我想在座的諸位是不會懷疑這一點的。」

    阿爾托利婭惡狠狠地道:「美國的主要問題,終究是他們過於強大的生產能力,外向型的經濟模式,和相對不足的市場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但這個世界的市場消費能力就這麼大,我們不可能讓出我們的殖民地市場去養活這頭巨獸。」

    「諸位,想像一下吧,如果當時美日間沒有爆發戰爭。美國的經濟會怎麼樣?由於我們和德國人停戰了,歐洲的戰爭,沒有像1914年那般,無休止地打下去。那一年時間裡,美國人不停擴產建造的工廠,最後全成了過度的投資,然後,他們當時要面對什麼?」

    「數年前加納總統的所謂新政,並不是真正的治病良方,他只是飲鴆止渴。這些新政之下恢復和擴大生產。是第一次!一年戰爭原因,是第二次!兩次都刺激了美國國內盲目地擴大了生產,而到了一九四二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了。為了打勝這場戰爭。我們的美國朋友,第三次將他們國內工廠的生產規模,再度瘋狂地擴張了!他們以造船業為中心不斷地擴充著國內的工業產能,五百萬噸,六百萬噸的軍艦幾年內都可以爆出來。然後呢?戰後他們怎麼處理這些嶄新的,嚴重過剩的軍艦?又怎麼處理那些為建造這些軍艦而建造的過剩的工廠?把全新的軍艦全部報廢。新擴建的工廠全部倒閉嗎?幾百億美元的投資就直接送進拆船廠嗎?那樣的話美國的金融業就會破產,這個國家就會徹底完蛋!」

    「如果美國真的選擇這條路的話,以勝利者身份結束戰爭的美國,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嗎?美國人願意接受這種生不如死,似勝猶敗的結局嗎?美國政府不會同意這樣的結果的!美國國內的那點消費市場,根本不可能有能力消化掉這個從1933年加納新政以來,就不斷投資投資再投資,擴充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工業機器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對外尋找新的消費市場!他們會找誰,選擇誰,向誰要市場?」

    說到這,阿爾托利婭虎視耽耽地掃過在場眾人,又繼續道:

    「如果我們再不插手和美日之間的戰爭,一九四六年之後,日本就會戰敗。到時候這頭因為戰爭而過度膨脹發育的嗷嗷待哺的戰爭巨獸,他們的手中握著超過六百萬噸軍艦海軍!先生們,你們猜猜看,這頭巨獸這個時候,會不會揮舞著這把利劍,向我們要脅徹底開放殖民地市場,我們該怎麼面對這個「六百萬噸」的威脅呢?」

    阿爾托利婭每說一次六百萬噸,周圍的諸多議員、部長,甚至是首相,每個人的身體都忍不住地顫抖一次。今天的美國海軍,其實力已經膨脹到旁人根本不敢「幻想」能和其「友好相處」的地步了。

    六百萬噸的海軍規模,雖然其中包含了不少的水份(把護航航母都算進去了),但就算是砍掉一半,也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所有海軍加起來都強。

    神聖衝擊後,杜威總統為保證美利堅合眾國能夠「屠神證道」,瘋狂地擴充海軍,妄想以「十倍於」對手的海軍淹沒對手。從戰爭的角度來說,這確實是兵法上無可指責的「王道」。

    但是他獨獨忽略了,過度的膨脹的美國海軍,讓全世界都產生了嚴重的不安情緒。

    阿爾托利婭大聲地叫嚷道:

    「全世界的市場。消化老歐洲的產品,就已經很勉強了!再增加一個比老歐洲還強大美利堅合眾國,這個世界會爆炸的!1914年前,我們因為和威廉皇帝進行了一次不過是百萬噸級的海軍軍備大賽。最後都被迫打一次世界大戰來消化這場軍備大賽產生的「負面反應」。而現在,我們在大西洋對面的「美國朋友」,他們正在進行的是六百萬噸級別的海軍軍備!美國,這頭過度發育的貪食蛇,他已經沒有退路了!」

    「先生們。紳士們,放棄戰後可能和美國人「和平相處」的所有幻想吧!戰後美國若不想因為國內畸形的產業結構,導致國家因缺乏商品消費市場飢餓而亡的話,就只有在吞掉日本這條沒有多少油水的小蟲後,尋找下一個能填飽他們肚子的目標!那就是我們!」

    「我們唯一的機會,就是利用我們從前的敵人,德國人也對美國人產生恐懼,願意和我們聯手的契機,英德日三家聯手,將這頭正在瘋狂生長。已失去控制的貪食蛇扼殺!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了!」

    說到這裡,阿爾托利婭停了下來,她雙手撐在桌面上,碧綠色的眼珠環顧四周,掃過一位位議員的面孔,結束了全部的演講。

    關於對美宣戰,英國人除了害怕美國龐大的海軍外,更投鼠忌器,擔心美國趁機吞併加拿大。

    但阿爾托利婭根本不在乎在加拿大,她當時反駁這種觀點道。

    「關於加拿大問題。不要再做夢了。不管我們對美態度如何,眼前的形勢下,打完日本,損耗太大的美國人。一定會出兵加拿大的!不要忘記了美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信仰上帝和恨英國人!現在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已經陷入混亂,那麼唯一還能讓他們堅持下去的,除了打贏對日本人的戰爭外,就是恨我們英國人!在這種情況下你們如果以為美國人會被一紙合約給約束住的話,那就太天真了!如果我們什麼也不做。一定會失去加拿大的!但如果我們做些什麼,在這個決定的命運的關鍵時候狠捅美國一刀,讓美國以戰敗者的身份退出戰爭,那麼戰後,美國很7有可能四分五裂。屆時大英國反而有機會保住加拿大。」

    兩天後,經過秘密討論,英國人終於決定,接受阿爾托利婭的提議,聯合德國,「在適當」的時間點,加入太平洋戰爭,對美宣戰。

    這個會議不過是英國對美態度的最後一錘定音。早在1944年,看著美國象下餃子一般瘋狂地下水軍艦時,恐懼的英國人也暗中加快了國內的船台上軍艦的建造速度,要求各大船廠廢除休息制,改為一天兩班制生產。在和平時期如此快地生產軍艦,本就很不正常。不僅如此,英國人對老對手德國海軍增加軍艦的產量也持默許的態度,原因皆是,現在的美國威脅,已遠遠地大過了德國海軍,甚至大到了英德海軍被迫要抱團取暖的地步了。

    在這過程中,阿爾托利婭獲得的另一個盟友,是英國國內的那些大資本家,尤其是軍工資本家。比如航空工業、造船業、鋼鐵行業,這些行業的軍工資本家在這事上全是阿爾托利婭政策的支持者。而其他生產民用品的拖拉斯資本家,出於自己的利益以及消滅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同行最大的競爭對手」,同樣也不反對阿爾托利婭捅美國一刀的想法。

    1945年五月後,英國人開始將更多的軍艦調往太平洋,和英國人這一舉動對應的,是德國海軍也同步地將更多軍艦調動到亞洲。英德兩國都是海軍強國,軍艦大規模的調動根本無法做到掩人耳目。而當德國軍艦公然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時,得到消息的美國人開始驚呼:最可怕的局面,英德日聯盟的局面已經出現了。

    而美國人不知道的是,自神聖衝擊後,英德國兩國經過近兩年反覆秘密談判,在美國這個恐怖大敵的逼迫下被迫抱團取暖後,雙方在海外殖民地問題和海軍問題上,達成了更多的妥協。

    英國人同意,太平洋戰爭結束,美國戰敗後,允許德國吞併非洲的利比里亞變成德國的殖民地雖然漢娜也知道殖民地時代已經過去,但她還是想插手這裡,把美國勢力趕走,然後打著「解放」的旗幟,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進行「經濟殖民」。

    而德國方面的讓步是,戰後德國海軍會自我壓縮到英國海軍噸位的百分五十!這是去年荷蘭談判後德國海軍在總噸位問題上進行的再一次讓步。(~^~)
mk2258 發表於 2019-4-14 11:03
  第486章轉向

    對於將戰後將海軍噸位削減為英國的一半,漢娜也沒有異意,現在德國最大的威脅是東邊蘇聯恐怖的裝甲集群。1945年已過了一半的時間,歷史上的蘇德戰爭甚至在這個時候已經結束了。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蟄伏發展,漢娜也不知道瘋狂的斯大林在國內堆出了多少萬輛的t34坦克。德國必須將絕大部分的軍費轉向陸軍,這已是必然。

    關於英德海軍比例問題,漢娜的底線其實更低,她甚至決定將海軍噸位降到英國的百分四十以下,以便能騰出更多的軍費給陸軍。不過是她藏在心裡的最低底線,不會對英國人說出來,也方便未來控制浮動。

    而且1941年後德國海軍已有意減慢了裝備速度,現役軍艦總噸位不過是英國的六成左右,在建軍艦更比英國少,稍稍裁剪一下都很容易達到協議要求。航母的時代已經到來,導彈時代也已露出端倪。戰後德國要大裁海軍,首先要動手就是對現役的四艘戰列艦開刀,德國要減少海軍規模其實很容易。在漢娜的計劃裡,在一年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沙恩姐妹艦,是首先要處理的。如果可能,她-很想將格奈森瑙號賣到中國。而未來要裁撤過多的航母時,漢娜預想中的另一個買家是意大利,只是可憐的意大利人到時候恐怕拿不出太多的錢來。

    在英德迅速修好的過程中,德國的另一個“善意”的表示,是將一年戰爭時俘虜的五條英國潛艇暗中歸還英國作為“示好”的表示。一年戰爭中,德國海軍靠著艦靈開掛,擊沉、俘虜了大量的英國潛艇。整場戰爭中,俘獲的英國潛艇數量高達十九艘之多。

    戰爭結束後。由於德國人自己的潛艇數量也有些嫌多了,這些英國潛艇顯得很雞肋,零件補給更是大問題。為了處理這些潛艇,德國人便宜賣給“老朋友”挪威一艘,芬蘭人一艘,以石油換軍艦的方式賣給意大利人兩艘。蘇聯人也買下一艘用於研究,同時還以廢鐵的價格半賣半送地賣給日本五艘用於坑美國人。

    餘下的九艘中,型號較舊的四艘被拆除,性能最好的五艘由於較新,被封存處理,同時在國際上尋找新的買家。德國人原本是想將這批潛艇賣給中國,但由於英制潛艇零件配件不配套,配件獲得麻煩,如今中國的海軍裝備主要是走德系路線。不願意再增加一個英系品牌帶來維護上的麻煩――一年戰爭後,德國產潛艇也因為數量太多也正在滿世界推銷中,中方買的是德系潛艇。

    如今英德開始友好後,德國人就將手中最後五艘雞肋般存在的英國潛艇作為“英德”友好的標誌歸還英國。

    1945年,全世界還存在另外兩個稱得上有存在感的海軍強國,一家蘇聯,一家是意大利。至於法國海軍,可憐的法國人。現在只有一艘黎塞留戰列艦,以及三艘“古董”戰列艦。至於另一艘只完成了一座砲台的讓巴爾號戰列艦,由於法國被漢娜巧妙利用赤化一分為二,主要工業基地都在北部的南法無力完成的餘下的工程。該艦最終於1943年被美國人高價租借走,美國人沒有為該艦添上餘下的那座砲塔,而是利用該艦平台大的特點,在上面堆徹了一堆的防空砲。將其作為一艘大型防空戰列艦使用。

    而蘇聯海軍,1945年時,蘇聯人除了家中數艘沙皇時代留下來的“古董”戰列艦外,還擁有了兩艘戰列艦,兩艘戰列巡洋艦和三艘航空母艦。此外第四艘航空母艦正在建設中。完成了蘇聯紅軍陸軍的軍事化後,又“意外”地收到了漢娜送過來的大禮――冰島海軍基地,斯大林骨子裡的“紅海軍”情懷同樣被挑起了。

    在這個時期,蘇聯所以還建造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原因很多。一是從前德國“熱心”地幫助蘇聯造艦,其次是一年戰爭中德國海軍夢幻般的表現,讓斯大林產生了誤判。而那份漢娜的“陽謀”,租借給蘇聯的冰島軍事基地,加上蘇聯紅軍在一年戰爭中輕取土爾其,強行“租借”達達尼亞海峽東岸五十公里的地區,蘇聯黑海艦隊紅海軍進入地中海的通道也被徹底打通了。

    “西線安寧”,陸軍完成軍備,國際戰略環境一片大好,在諸多“利好”的局面下,斯大林怎麼可能不對海軍加大投入。

    神聖衝擊開始時,蘇聯人終於明白航母才是未來海戰的王者,可是手上的兩艘戰列艦和兩艘戰巡皆已完工或即將完工,投錯了資也只能認了。其間缺少戰列艦的美國人倒是動過購買蘇聯級戰列艦的心思,但是習慣趁人之危的斯大林又要價太高,美國人自己又有了蒙大拿級的建造方案,最後還是沒有談攏。

    1945年時,蘇聯紅海軍的整體實力,已經超越了意大利海軍,不過由於蘇聯特殊的地理環境,其海軍主力被波羅的海和黑海分割開來,在地中海上,明面上還是意大利人佔上風。

    如果有可能,林漢一家人都非常想將蘇聯人也拉下水,參予到對美國人的圍攻中,

    但是無論是漢娜還是阿爾托利婭都不敢將一切押在斯大林身上。

    斯大林是個極精明謹慎的人,最愛做的事就是坐山觀虎鬥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歷史上連打個芬蘭都要和德國做交易,要蘇聯海軍繞過半個地球去太平洋打美國人,完全就不現實――其實就算是德國,漢娜能把德國海軍調到太平洋上和美國海軍開戰,在德國內部也是遇到了不少的反對意見。許多德國人同樣想不通為什麼要替英國人流血,英美交惡德國隔岸觀火不是更好嗎?

    只有少數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支持漢娜的觀點:美國實在太強大了,如果不趁著這最後的機會重創他,未來的一百年裡,無論是英國人還是德國人,在海洋上都會被美國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若不是漢娜母女倆的另一個身份“希特勒”的威望在德國人無人可阻。這個在太平洋上的英德日三國聯盟根本就組建不起來。

    至於最後一個“勉強”有資格參予太平洋海戰的國家意大利。一年戰爭結束後,意大利國內經濟至今沒有起色,至今沒有一艘新的大型軍艦下水服役,依舊只能將一票的舊艦修修補補繼續服役,唯一擁有的兩艘航母還是德國貨,而且全是護航航母。一艘是一年戰爭前德國“送”給意大利的護航航母。另一艘則是戰爭結束後德國人按石油換軍艦的協議抵押過來的。太平洋戰場早已是航母時代,意大利海軍的這些“澡盆艦隊”,拉到太平洋上也只是笑話而已。

    面對著越來越可怕的美國海軍,在1945年上半年,英國人除了拉攏德國人,通過談判最後確定日英德三國聯手對付美國人外,英國人做的另一個件露骨的事,就是在金融市場上狙擊美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在全世界發行了大量的戰爭債券。關島海戰爆發後。美國海軍雖然被日本人打得全軍覆沒,但美國龐大的工業實力擺在那兒,當美國國會推出龐大的造艦預案後,其銷向全世界的戰爭債券銷路一片看好,大家都對美國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很有信心。

    在神聖衝擊開始後,全世界發現美國人是在和“神明”為敵時,美國國債就開始下跌了。

    但到了1944年下半年後,隨著一艘又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和“周刊航母”流水般地湧出船台。全世界對美國的信心再一次高漲。

    但在1945年前新年前後,英國金融業的人在政府的暗示下。開始在紐約和倫敦證交所拋售美債,同時估空美元。

    而後隨著“三神聚會”,英德兩國露骨地表現出對日本的支持,全世界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再次不再看好美國,一些精明的人甚至想到了日俄戰爭時。當時全世界聯起手來坑俄國的場景。只是這一回大家坑害的對象,由俄國變成了美國。

    在那之後,美元美債就一路走跌。

    在戰爭時期,美元美債下跌絕對不是好事,而這幾年來。由於美國來越極端化的政策,政治、宗(蟹)教迫(蟹)害加劇,國內資本外流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而這些情況,都正在一點一點掏空美國這棵大樹的樹根。

    而到了1945年,英德對美的態度在國際上明朗化後,被美國視為後院的南美,情況也出現了變數。

    1941年歐洲戰爭結束後,在林漢收買的筆桿子的鼓動下,美國利用英國衰弱,挾“世界第一海軍”的威勢,妄想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

    但是這一政策,由於幾大強國的聯手抵制,最後不了了之。但是在這過程中,美國還是說服了南美三小強:巴西、阿根廷、智利,讓他們同意在貿易中以美元結算。而後的幾年裡,美國加大了在南美,尤其是在巴西的投資力度,其在巴西興建的鋼鐵廠,更成為後來巴西脫離種植園經濟,走上工業化道路的標誌。

    但是美國和南美三國的經貿往來,在1945年後,也開始遇上了麻煩。

    “三神聚會”後,這三個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做著拋售美元,換取他國貨幣的事。對於正在金融市場遭受老歐洲聯手狙擊的美國來說,這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慘事。不過由於現在的美國海軍恐怖的實力,三國首腦倒還有點頭腦,不敢在國際金融貿易上露骨地放棄美元結算,但是他們已經通過各種手段試探美國的態度,想要結束目前交易用美元結算的狀態。

    在金融行業被各國狙擊,導緻美元的國際匯率大跌,由此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1945年的美國,雖然可以生產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商品,但是同樣也離不開從外進口原材料和一些不擅長的商品――比如英國產的蒸汽輪機、鍋爐,德國產的晶體管電台,南美進口的各種類稀有礦石等等。

    美元的大貶值,令美國獲得這些資源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由於擔心美國戰敗,這些國家在和美國進行交易時,很多時候已經不要美元,而要求美國使用黃金類的硬通貨或別的等價物品進行交易。

    老歐洲和美國間的戰爭,在1944年底就已經在金融市場上悄悄開始。

    而在1944年時,美國人在太平洋上得到的情報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人一直加在其在南太平洋,尤其是大洋洲諸多島群的防禦力度。其中英國人更花了極大的力量在新幾內亞島。進入新幾內亞島及其周邊大小島嶼,在那些平原,適宜耙耕種、居住的島嶼上進相關的基陸設施建設,興建各類的移民點。

    不僅僅只是新幾內亞島,澳大利西北部從荷蘭人手裡搶來的東帝汶島等諸多島嶼,英國人也加大了在這裡的投入力度。

    而英國人投資力度最大的地點卻是澳大利亞。他們在這裡投資興建了鋼鐵廠、建造了飛機製造廠,坦克車間,到1945年時,澳大利亞已經能生產包括噴火戰鬥機和巡洋坦克在內的許多軍用物資。

    美日在太平洋上開戰後,英國人越來越害怕美國在戰的吞併澳大利亞。加大在大洋洲的投入,增加這裡的武器自給率,對於保證澳大利亞安全的意義非同一般。

    而英國高屋內部,現在的另一個狂想,正是正是阿爾托利亞提出來的,將大英帝國的核心從歐洲轉移出來,搬家到大洋洲。

    現在打著“美國威脅論”的言論,正好方便掩護其將部分地國內產業轉移到澳大利亞。

    把英國搬到大洋洲,這一計劃有點像天方夜譚,阿爾托利婭的這個狂想在英國上層中有不少的支持者。對比一下如今牛氣沖天的美國,英國國內上層的許多精英人士,皆像她一樣意識到歐洲這張單人床太小了,實在是不能再擠在這裡了。跳出臟泥潭,將國家核心移動大洋洲這個孤懸大洋中的大島上,才是英國帝國未來的出路。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在1944年年初,按阿爾托利的意見,英國國內出版了一本架空,名為《假如當年拿破倫登陸英格蘭》。
mk2258 發表於 2019-4-30 22:23
鋼鐵雄心之艦男穿越記第487章倒退回十六世紀的英國人

    這本名為《假如當年拿破倫登陸英格蘭》小說的劇情,架空的內容是拿破倫戰爭時期,拿破倫領導下的法國,取得特拉法加爾海戰的大勝,而後法軍登陸英格蘭,逼得英國皇室和軍民大量逃離英國,舉國遷到北美加拿大。

    後面的劇情是,遷到北美後的英格蘭皇室,率兵南下,消滅了美國,把美國變成了“新英格蘭”。而沒有了英國威脅的拿破倫法國,統一了西歐,建立了歐洲霸權。

    而後作者開始架空推演,這樣世界格局下,一百年後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世界。

    該小說在英國《泰晤士報》上連載,一經登出就引發全國民眾的熱烈追捧。許多年青人看過書之後,都開始YY如果當年英國吞了美國後會怎麼樣。

    這部還在連載中的小說的劇情裡,“搬家”到北美的英國,經過百年的蟄伏,重新成為地球上的一個超級大國。而老歐洲這邊,拿破倫法國雖然統一了西歐,卻在和普魯士、奧匈與俄國的長期拉鋸戰中不得安寧。拿破倫法國並沒有像現實中般滅亡,活到了二十世紀,卻在世紀初暴發的新一輪的世界大戰中衰弱。

    而躲在美洲大陸養精蓄銳隔岸觀火的新大不列顛帝國,在老歐洲打得筋疲力盡之時,挾數百萬噸的海軍戰艦揮師東進,不但收復故土,更橫掃了整個歐洲,一舉成為世界超級霸主。

    對於日落中的英國來說,這部充滿後世起點網文風格的“英吉利雄霸天下”的小說,實在很好地填補了現在的英國平民心中“失落”情緒,加上政府充當幕後推手,一經連載登出就好評如潮。

    該書創意是阿爾托利婭提出,英國政府專門找來槍手所寫,其目的正是為了阿爾托利婭制定的“搬家”方案做前期的輿論宣傳準備。

    除此之外,英國人做的另一件搬家的準備工作,卻是“清人”。

    阿爾托利婭從來就不是善良的人。

    她雖然是林漢“生”的,但身為英國艦靈,有著將英國帶出未來那個衰弱命運的天然使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她會不擇手段。

    二十一世紀的英國,和他們老朋友法蘭西一般,在中國有一外號:英吉利斯坦。

    某個後世人見人厭的宗教種族,大量地入侵歐洲,用無敵的子宮武器,將英法這兩個國家染綠。

    而有太平洋和大西洋保護的美國,白左盛行之下,白種人也由優勢人口,被黑人的子宮武器打敗,逐漸地向“少民”轉變。

    阿爾托利婭不想看到這種局面。

    林漢雖然常以“偽毛左”自居,但實際上他的政治觀點,用一個公式就可以體現出來——(毛+鄧+希特勒)除以三。

    在民族問題上,阿爾托利婭和林漢相同,都堅持所謂的“人走,地留”的觀點。

    在阿爾托利制定的“搬家”大洋洲的計劃中,她一方面通過宗教和政府兩方面下手,毫不留情地清洗大洋洲里除國教外的其他宗教。另一方面,則是“退回”到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殖民時代剛興起時,歐洲人登陸美洲時所採用的驅逐、殺戮手段。

    在大洋洲的諸多島嶼,生存著大量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土著。經過過去兩百年的殖民清洗,這裡的土著已經不多。

    但是當阿爾托利婭想要把英國搬家到大洋洲後,她又覺得這裡殘餘的土著實在“太多”了。

    1944年後,消失了百年的“捕奴隊”,重新在大洋洲出現了。這些捕奴隊,表面上是私人公司背景,實際上卻是英國軍方在背後暗中支持。

    這些政府的“黑手套”,打著私人旗號開辦的公司,組織了大批精壯的武裝人員,手持李恩菲爾德步槍或司徒衝鋒槍,在軍方提供的蒸汽動力輪船地幫助下,一座一座地登陸澳大利亞周邊的英屬島嶼,然後以武力為威脅,強行將這些島上的土著居民全部遷走。然後集體西運,扔到東南亞的一些小島上任其自生自滅。

    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按阿爾托利婭的計劃,新的英格蘭將以澳大利婭和新西蘭為中心,而後控制周邊方圓所有的島群,這片島群包括新西蘭、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等。

    但要把整個英國的核心都轉移到大洋洲來,這中間的難度,除了成本高昂和時間漫長外,另一個大難題卻是被視為中心的澳大利亞自身。

    澳大利亞的土地看似廣袤,其實並不能承載太多的人口。表面上看是因為缺水和沙漠。但事實上,即使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因為極度貧瘠的土壤,能種出來的莊稼也很有限。

    讓很多人難以想像的是,澳大利亞是全球農業生產力最低下的大陸。其土壤貧瘠程度植物生長率和生產力堪稱全世界最差。

    在自然界之中,主要有三種方法可以使貧瘠的土壤重新獲得肥力。第一種是火山爆生成的火山灰,富含多種養分,能使土壤變得肥沃,爪哇日本和夏威夷等地皆受益於此。然而在澳大利亞,只有東部很小幾個地區在一億多年前曾有過火山活動。第二種是冰川運動,能夠產生有助於土壤肥沃的碎屑。北美洲將近一半的地區在過去一百萬年裡曾遭受過冰河作用的影響,而在澳大利亞,受過冰河作用影響的地方不到本土面積的百分之一。第三,地殼緩慢上升也會帶來新的土壤,為土地增加肥力。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次大陸的恒河沃土。但在過去的一億年之間,澳大利亞上升的地殼面積相當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四面環海的澳大利亞,東部地區表面看心不缺水,實則卻因為雨水過多,量大,又過於集中在某個時間點,降水來得快來得猛,將泥土中大量的營養物質融解,衝走,反而導致土地肥力嚴重下降,造成土質貧瘠化。經過幾十億年的雨水沖刷,養分已經流失殆盡。

    在缺乏科學研究的情況下,外行人很難一眼看出這片土地的貧瘠本質。歷史上,最初到來澳大利亞的歐洲殖民者,根本沒有註意到這個問題。相反,他們看著了一望無際的森林和郁鬱蔥蔥的草原,被這些假象矇騙,誤以為澳洲是一片跟北美一樣富饒的土地。直到最初的樹木被砍倒,草也被羊吃光之後,人們才現這地方的樹木和草都生長得非常緩慢,那些比較嬌貴的莊稼,在很多地方更是幾乎種不出來!

    簡單來說,看起來同樣高矮大小的一片樹林,如果在歐洲或北美,從樹苗長到成材階段需要二十年的話,換成是在澳洲,恐怕就需要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如果是大自然的動物,或許對此無所謂,但對於需要定期獲得收成的人類農夫來說,可就要坐蠟了。

    因此,雖然貌似有著跟北美洲和烏克蘭一樣廣袤的大平原,但現代澳洲農作物的平均產量卻很低。比如現代澳洲著名的小麥帶,實際上那些小麥都種植在沙質土壤上,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花盆,沙子形同虛設,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完全依靠化肥,結果就導致澳大利亞的農業成本非常高,有時候幾乎能夠跟日本這樣地狹人多的國家相比,故而縱然澳洲地廣人稀,也無法成為一個農業大國。在澳洲本地市場,國內生產的農產品競爭力經常不敵海外進口的農產品,哪怕後者還要攤上國際運輸成本。例如,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水果公司,在巴西種植橙子,然後把濃縮橙汁運送到半個地球之外的澳大利亞,其成本居然比澳洲人自己生產的橙汁還要便宜。然後,從加拿大進口的豬肉,也要比澳洲本地生產的便宜。

    更要命的是,在澳大利亞展農業,還會遇到降水量不穩定的問題。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孕育了古文明的地方,每年都有規律的雨季可以幫助農業展。不管是歐洲印度還是東亞,不管是不是雨熱同期,農民至少都可以每年遵循季節規律來耕地播種,讓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長成熟。

    然而,在澳洲的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卻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每一年的降雨情況都變幻莫測,而每十年間的變化更大,最要命的是完全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經常是十年大旱之後又遇上兩年的大暴雨!

    那些最早來到澳大利亞的農民和牧民,在他們選擇殖民村鎮的地址之時,多半是遇上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因此被假象蒙蔽了雙眼,誤以為腳下是一塊福地,便定居下來,然後勤勤懇懇地耕耘與播種。誰知在澳洲這塊悲催的地方,好年景是如此的稀少,經常有一半以上的年份,莊稼都顆粒無收!雪上加霜的是,在作物收割後,農田經過一番整地和拔草,光禿禿的土壤就暴露出來,如果之後遭遇氣候變化,農民栽種的作物無法生長,那麼土壤就會一直露在外面,甚至沒有雜草來覆蓋,最終被侵蝕成鹽鹼地或沙漠!

    總的來說,澳洲只有西南部以珀斯為中心的一小塊地方,降水量比較穩定均衡,沒有像其他地方般:平時不降水,下雨就是洪災洪澇一大片,把好土好地全部

衝沒。雖然土壤依然很貧瘠,但在化肥充足的條件下,勉強可以開展糧食種植農業,但這需要以強大的工業文明為基礎。

    但即使是條件最好的珀斯地區,其實總的來說也就跟孕育了古代中東文明的兩河流域差不多。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比較適合穀物生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灌溉農業的擴大,土地就會逐漸鹽鹼化,而這一過程是幾乎不可逆轉的……唯一有效的對策就是控制人口數量和開墾面積,絕對不要讓這片土地不堪重負。

    不光是這樣,澳洲的大部分土地不僅不適合展農業,甚至連發展牧業都很勉強。比如以前澳洲一向以盛產羊毛而著稱,但事實上澳洲的草原看上去貌似豐美茂盛,實際上比蒙古高原還要貧瘠得多,往往被羊兒啃光之後,就再也不長草,直接退化成沙漠了。為了避免土地沙漠化,在澳洲甚至連牧場都得灌溉和施肥!

    歷史上,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澳洲的養羊業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全靠政府補貼在勉強維持。但牧民的平均收入依然遠低於全國最低工資,甚至大多負債累累,要靠打零工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消費。

    因此,儘管面積跟中國和美國相似,但現代的澳洲僅僅居住了兩千四百萬人口,其實就已經不堪重負,光是糧食一項,都快要從出口國變成進口國了。政府完全是依靠著出口礦產的高利潤,才能夠維持財政平衡,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大號的沙特,只不過沙特出口的是石油,而澳洲出口的則是煤炭和鐵礦石罷了。

    按照有關專家的計算,澳洲這片土地最多只能承載八百萬人口,才可以保證生態不被繼續破壞,這個數字甚至比英國本土的人口還要少得多!(關於澳洲土地的資料,均出自美國農業專家的調查評測報告)

    很顯然,僅僅憑著澳洲本土這樣少的人口承載上限,是無法建設起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大國的。

    澳大利亞看似美好,但在耕地問題上,卻有如此致命的弱點。這個時代的英國人還未完全體會到這一點,但是從林漢身上得知未來澳大利亞狀況的阿爾托利婭,卻非常了解這一點,為此她還專門就澳大利亞的土地承受力寫了一份報告書給英皇和首相。

    根據大洋洲的狀況,阿爾托利婭的設想是,搬家之後,將澳大利婭建設成一個未來英國的工業基地。澳大利亞在後世有“礦山上的國家”美名,這裡各類礦產資源極豐富,發展工業不是問題,而農業則交由周邊的島嶼進行。

    除了現有的英聯邦新西蘭外,太平洋赤道線上的那些被阿爾托利婭看中,適合開墾的大型島嶼,比如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此外還有新西蘭東面那一大片法屬波利尼西群島,這些群島也是阿爾托利婭內定的囊中物。現在法國被德國一分為二,無論南法北法皆半死不活一副鳥樣。未來十年裡,法國人也不太可能有餘力控制這片島嶼群,英國人將重心移動到此地後,有得是時間和手段將其抓到手中。

    這個時期,澳大利亞周邊的大型島嶼: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以及幾年前剛被英國吃到肚裡的東帝汶、安汶、西新幾內亞等地,仍然有著大片未開發的荒地。絕大多數地方皆是人煙稀少原始雨林地貌。

    前期的開發的難度不小,最大的麻煩是當地各種古怪的熱帶病。儘管已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大量的現代工程機械,要開發這裡依舊困難。除了巨量的資金外,還需要大量的人命來填。

    但心狠手辣的阿爾托利麗婭自有“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她的解決手段就是日本人。

    現在的日本人,也正在菲律賓乾著人走地留的事。菲律賓當地的土著被日本人視為眼中釘,而英國人開發周邊島嶼正好缺少人口。當日本人在菲律賓橫徵暴斂引發當地土著的反抗,然後鎮壓時,英國人會在事後出場,“低價”買走那些被俘的土著,然後送到澳洲周邊的島嶼上強迫他們進行前期艱苦的開發活動。

    阿爾托利婭誕生後,提出“搬家”建議,到1945年六月正好過了一年半的時間,英國人開始初步嘗試這個設想也有一年。

    阿爾托利婭的“搬家”計劃,是比向美國宣戰還要瘋狂的提案。儘管現在的英國上層還未痛下決心,但是利用“日本人提供的戰俘”降低開發殖民成本的建議,還是被官方採用了。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有超過一百萬的菲律賓人被英國人從日本人手中運走,送到各個島上進行各類艱苦的開發工程。一年下來,其中三分一的人皆死於當地惡劣的環境,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上升中。

    當德國,中國、英國都先後擁有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穿越者”後,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這些擁有越時代眼光的穿越者,又同時是“非人類”存在的傢伙,腦子裡只有利益而無道德,為了本民族未來百年的氣運,做起事從來沒有下限。

    每一個穿越者,都是自走式人形核彈。

    其對本民族的人來說或許是福音,但對別的民族來說,卻絕對是大惡魔般的存在。

    繼美國被林漢玩得法西斯化後,英國在他的女兒阿爾托利婭的唆使下,在亞洲也毫不客氣地撕破了“紳士”的面具,重新玩起了百年前玩過的“種族滅絕”的遊戲,只是做法更加地殘暴。由於現在是戰爭時期,菲律賓被日本人封鎖,外面也鮮有人知道英日進行的骯髒交易。

    外傳獵兔記

    “兔子,屹立在澳大利亞的草場上!”

    一位評論家曾經指出:“在人類引進的有害動物中,兔子是到目前為止危害最為強烈的。它們適應了澳洲的生活後,對當地的經濟和動植物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悲劇。”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在遼闊的澳洲大陸上,原本並沒有兔子。1788年1月27日,由阿瑟·菲利普船長率領的英國皇家海軍第一艦隊在悉尼港登陸,揭開了澳大利亞歷史的新篇章。作為澳洲兔子祖先的歐洲兔子,就是搭乘第一艦隊的艦船,從英格蘭來到這片肥沃土地上的。由於這些兔子主要是供剛剛來到澳洲的歐洲定居者食用,因此多為圈養,流落到外面的野生種群極為罕見。

    1859年,一位名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格蘭農場主來到了澳大利亞。在他攜帶的大批行禮物品中,還包括24只歐洲兔子、5隻野兔和72只鵪鶉。作為一名標準的英國紳士,奧斯汀對打獵有著特殊的興趣,於是他就把這些兔子放養到他位於季隆附近的領地上。這樣到了第二年,他就可以在空閒時間和其他農場主一起享受騎馬打兔子的樂趣了。

    在當時,沒有任何人能夠預計到兔子的繁殖速度有多快。由於澳大利亞沒有鷹、狐狸和狼這些天敵,來到這裡的歐洲兔子發現自己簡直來到了天堂:這裡氣候宜人,遍地是可口的青草,四周又看不到敵人的踪影;另外這里土壤疏鬆,打洞做窩也非常方便。於是,一場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可怕擴張開始了。

    這些兔子從奧斯汀的領地出發,開始向北向西擴展。1866年,在南澳大利亞的卡普達,又有人往野外放養了一批兔子,從而使得兔子的擴展速度大大加快。此後,這些兔子的後代以平均一年13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到1896年時,兔子們的勢力範圍已經向北擴展到了昆士蘭,向南遍及南澳大利亞,並橫越澳洲大陸,來到了西澳大利亞。到1907年,兔子已擴散到澳大利亞的東西兩岸,遍布整塊大陸。整個兔子種群的數量也呈幾何級數遞增。1890年,僅新南威爾士州的兔子數量據估計就有3600萬隻。到1926年,全澳洲的兔子數量已經增長到了創紀錄的100億隻。

    從牧草的消耗量來看,十隻兔子就能吃掉相當於一隻羊所吃的牧草。100億隻兔子所吃的牧草就相當於10億隻羊的放養量。這對於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澳大利亞來說,所蒙受的經濟損失實在難以估量。另外,由於兔子天生善於打洞,它們在土質疏鬆的牧場和農場下挖的洞穴深達1.5米,不但牛羊常會陷入洞中,更嚴重的是,農田下大量的洞穴會使得農業機械無法開展作業。甚至早在1881年,澳大利亞的一些農場就因此而被迫放棄。由於兔子在澳洲氾濫成災,澳大利亞的農業和畜牧業蒙受了巨大損失。

    為了抑制兔子的擴散和繁殖,勤勞勇敢的澳大利亞人民真可謂用盡了辦法。從最傳統的獵殺、佈網、堵洞,到較為“先進”的釋放毒氣和在胡蘿蔔裡下毒等等,澳洲人全都試過。為了消滅兔子,澳大利亞人甚至利用起了另外一種外來生物、兔子的天敵——狐狸。在開始階段,這種方法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澳大利亞人很快就發現,狐狸可能更喜歡吃行動相對較為遲緩的本地產有袋類動物。為了不使這些珍貴的物種滅絕,澳大利亞人不得不回過頭來去消滅狐狸。

    萬

般無奈之下,1887年,新南威爾士州政府懸賞25000英鎊,無論是誰,只要能提出一種可以有效殺滅兔子的方法,就可以獲得這筆數額不菲的獎金。在這筆獎金的競爭者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他從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派遣了三位工作人員,遠渡重洋來到澳大利亞,試圖利用雞霍亂來殺滅兔子。遺憾的是,這種方法的效果也不理想。

    絕望中的澳大利亞人想到了一個雖然原始但也許更為有效的方法:修建一條貫穿澳洲大陸的籬笆,直接擋住兔子的去路,以免它們繼續向西部最肥沃的農業區擴散。1901年12月,經澳大利亞政府批准,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籬笆修築工程開工了。經過7年的艱苦工作,世界上最長的一條籬笆竣工了,它從澳大利亞的斯塔威辛港出發,向北一直延伸到沃勒爾當斯。遺憾的是,甚至在這條籬笆工程完工之前,人們就發現已經有兔子越過了籬笆。澳大利亞人一不做二不休,又相繼開工了第二條和第三條籬笆工程。1908年,三條籬笆工程全部完成,加在一起的總長度超過3000公里。澳大利亞人在無奈之中竟然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奇蹟。

    籬笆工程是完工了,但在洪水、強風甚至袋鼠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沒過多久,籬笆牆上就傷痕累累,再加上兔子天生具有的打洞本領,兔子們很快就在整個澳大利亞暢行無阻了。

    而後澳大利亞人甚至還出動了軍隊,噴灑毒氣等各類手段對付兔子,但由於成本等各式各樣的原因,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在消滅兔子的過程中,因為車禍、沙塵暴、流沙陷阱等各式各樣的原因,損失了三十多人。

    而兔子,仗著無敵的生育能力,面對著人類各類現代化科技的反复圍剿,依舊在澳大利亞氾濫成災,並且還在不斷地壯大著族群數量。

    1943年阿爾托利婭在英國“誕生”後,澳大利亞的兔災已經嚴重到了近乎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澳大利亞人早就將把電報發到了英國,向英國政府求援,但英國人也沒有很好的辦法。

    阿爾托利婭知道一種粘液瘤病毒可以有效地殺滅兔子,但是1943年時,英國人還不具備這種生物科技。

    已把澳大利亞視為未來“新英格蘭”大本營的阿爾托利婭,自然無法容忍一百億頭兔子在澳大利亞氾濫,把澳大利亞吃成沙漠的局面出現。

    部分知識出自林漢的阿爾托利婭,她知道在中國,兔災也好,魚災也罷,這種事情從來沒有在中國發生過。

    在有“大吃貨”帝國外號的中國人面前,只要是好吃的東西,就算是神也吃給你看。

    於是針對澳大利亞的兔災,阿爾托利婭向唐林街十號提出了一個建議:向中國引進數万獵人,在澳大利亞建立一條兔子產業,用“中國人的舌頭”這個天敵,來消滅澳大利亞可怕的兔災。

    經過數月的討論後,澳大利亞和英國同意了這個建議。

    英國人之所以選擇向中國“進口”兔子獵人而不是日本人,主要是英國人被1940年來了就不肯走的日本人嚇壞了。一年戰爭時英國人為了應對北方中國的威脅,以及排斥美勢力,把日本人“請”進馬來半島,結果那幾萬日本人來了之後就賴著不走,直到後來禍水東引,把日本引向荷屬印方向,才算解除了這一危機。

    現在的日本有著強大的海軍,而中國沒有,讓中國獵人解決兔子危機,這一點英國人很放心。

    1944年年初,阿爾托利婭通過和林漢的關係,向新中國提出建議,要求向新中國“租借”兩萬名獵人,幫助澳大利亞對付澳大利氾濫的兔災。英國人不是派不出兩萬人對付兔子,實在是和兔子的戰爭是漫長的戰爭,出動幾萬人的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實在是太高。如果不能把這個做成一個長期產業,有收入平掉投入成本的話,其最後的結果也就是從前和兔子的戰爭般,由於完全是單方面的賠本投入,最終因為成本太高而最終失敗。

    最初接到這則電報時,中方還以為英國人是在開玩笑,在和林漢通過氣,明白了所謂的“兔災”是怎麼回事後,新中國方面的人同意了英國人的請求。

    1944年二月時,全中國各地縣城的縣委領導,突然接到了一條命令,要求他們尋找“打獵經驗豐富”的獵人聚集起來,集中到各地的省城中。

    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新中國方面就輕鬆地集結了兩萬名有豐富打獵經驗的獵手。在此期間,這些被集中起來的“兔子獵人”,還召開了多次“諸葛會”,並和來自澳大利亞的“兔子獵人”互相交流彼此的獵兔經驗。

    1944年四月,在澳大利亞人的千呼萬盼中,第一批兩萬名來自中國的“兔子獵人”從上海出發,乘座英國人提供的客輪前往澳大利亞。和他們一起出發的,還有根據這段時間諸多“兔子獵人”開會總結,特別設計製造,大批量工業生產的各類捕兔工具。

    同年五月,來自中國的兔子獵人登陸澳大利亞。

    而後一場轟轟烈烈的人兔大戰在澳大利亞展開。

    根據和中方的協議,中方出人,英國方面提供相關的交通工具、部分槍枝、以無線電通訊設備等配套設施。除此之外,英國人還在數個圍剿兔子的地方建立了兔肉兔皮加工生產線。根據協議,第一年各地捕得兔子,其一切收益,兔肉兔皮皆以近乎白送的價格賣給中國。

    第一個月,兩萬名中國獵人就在澳大利亞消滅了超過六百萬隻兔子——這個數字看似強大,但對比一下此時的澳大利亞超過一百億頭的兔子總數,六百萬隻兔子也不過是九牛毛一罷了。

    第二個月,隨“捕兔技能”的提升,被消滅的兔子數量上升到了七百萬隻。而後這個數捕獵數字一直在不斷上升中。和出動本國軍人或平民人工捕獵相比,來自中國的“獵兔人”人工成本極低,英國方面只需付出本國勞工十分一的人工費。抵消掉捕獵的其他支出後,算上出售兔肉兔皮獲得的收益,雖然小有虧損,但還在可以容忍範圍內。

    從前澳大利亞圍剿兔子失敗,很大一個原因是人工成本高昂,捕得的兔子無人消費,只能作為垃圾直接扔掉。但現在有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兔肉消費市場,曾經的“垃圾”也就成了有用之物。

    1944年八月後,位於中國沿海的城市,當地居民的菜籃子裡突然多了一樣菜譜:澳大利亞兔肉。而一批用兔皮做的毛製品,也很快在北方上市。

    嚐到甜頭後的澳大利亞人,向新中國方面要求引進更多的“兔子獵人”。而後的日子裡,中國方面也增派了多批經過專業訓練的兔子獵人進入澳大利亞。

    到1945年年初,來自中國的兔子獵人在澳大利亞消滅了超過一億頭兔子——但是對比當地一百億頭的數量,依舊是杯水車薪。不過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是,在面積相對小得多的新西蘭,在五萬名中國兔子獵人的重點圍剿下,當地的兔災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抑制。

    最讓澳地利人和新西蘭人感到高興的是,從前他們捕獲兔子只能當垃圾扔掉,但通過和新中國的交易,他們發現這種災難也能變成“收益”。新建成的“兔子”產業鏈雖然還處於需要政府補貼的虧損狀態,但是比起因為兔災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人工圍剿兔子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一切都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中國的兔子獵人和中國人的胃雖然都以極高的速度在消滅兔子。但兔子最強大的,還是其恐怖的生育能力。

    所以中國獵人能做的,就是集中人力進行重點圍剿,一片草場一片草場地清除當地的兔子,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對兔子所在的地域進行重點清除。面積過大的澳大利亞兔災不容易處理,但是相對較小的新西蘭島,集中人力大圍剿的話,還有可能解決的。

    最頭痛的問題是,兔子是活動的,好不容易清空一個地區的兔子後,過幾個月,別地方的兔子跑過來,或者殘餘的兔子又開始生仔了……

    “這是一場無休止的戰爭。”

    來自中國著名的捕兔高手王秋如是說。作為來自中國兔子獵人的帶隊團長之一,王秋領導的團隊當地三年裡消滅了超過兩千萬頭兔子。在澳大利亞時,王秋本人更創造了一天捕獲兔子三百頭的記錄,因此得到了兔子殺手和兔子王的外號,不過來自北京的王秋本人是極不喜歡“兔子王”這個外號的。澳大利亞人從王秋口中得知,在前清偽朝,曾出過一個叫糠西的蠻人皇帝,他曾經創造了日射兔子三百隻驚人記錄,對於這位獵兔皇帝,被兔災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澳大利亞人神往不已。

    (注:《清會典事例》:“朕自幼至今已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隻,熊十二隻,豹二十五隻,猞二十隻,麋鹿十四隻,狼九十六隻,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

諸獸不勝記矣。朕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

    面對著兔子一年生好幾胎能力,如果不能一次性地將他們的數量減少到極低的地步,最多只要半年甚至兩三個月,前面消滅的兔子就會捲土重來。一百億頭兔子,哪怕中國人三個月內消滅了其中的一半,也就是五十億頭,三個月後活著的兔子下崽,立馬就給你生回來。

    到最後,暫時終結這場兔災的,依舊是病毒戰。

    中國兔子獵人和大洋洲兔子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949年,英國人終於找到了更高效地殺滅兔子的手段後才告一段落。

    象歷史上發生過的那般,澳大利亞人比歷史上提前數年使用了粘液瘤病毒這種針對澳洲兔子的大殺器,以病毒戰的方式迅速地消滅了當地百分九十九點五的兔子。之所以拖到現在才進行,主要是生物學家的反對,他們擔心人工散播病毒會引發不可預計的不良反應。

    在澳大利亞人針對兔子發動病毒戰之前,來自中國的兔子 獵人使用各種手段,在大洋洲消滅了超過五十億隻兔子,最巔峰時,有超過二十二萬的兔子獵人在各地工作——由於兔子可怕的生育能力,中國人努力最大成果也只是上表面上完成了對新西蘭地區兔災的暫時清除,至於澳大利亞的兔災,也只是做到了抑製而已。

    兔災所以如此難對付,一是當時的規模實在太大,二是引進的中國兔子獵人依舊不夠多,三嘛,如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捕上十年,中國獵人是有可能把澳大利亞的兔子吃成瀕危動物的,但是澳大利亞人有些心痛錢,又提心這裡的中國人過多,在確定病毒戰有效後,就放棄了這種“環保”的作法。

    在這場和兔子的戰爭中,中方通過出口“兔子獵人”,獲得大量廉價的肉食和皮毛,而一些軍方派出的混在兔子獵人中的神槍手,也通過捕獵活動鍛煉了槍法。來自澳大利亞的兔子肉,極大地改善中國沿海城市的伙食,增加了肉食的消費量。而在和澳大利亞人打交道的數年裡,中方更培養出了一大批精通外語的“獵人”。

    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也是受益者。來自中國的兔子獵人,除了幫助他們抑制了兔災的漫延外,還教會了“黑暗料理髮源地”的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各種中國式美食的製作方式,並在當地留下了“紅燒兔子頭”這道名菜,甚至一度改變了澳大利亞人的飲食習慣。在來自大吃貨帝國國民各種流派的兔肉加工手段面前,黑暗料理帝國的臣民沒有任何的抵抗力。

    1949年最後一批來自中國的兔子獵人撤離澳大利亞回國後,為了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剛剛把皇室遷到悉尼的英國人將中國兔子獵人登陸澳大利亞的那天,即四月十五日定為“獵兔節”。

    在這過程中,比較不幸的事情是,中國獵人登陸澳大利亞時,帶來了數百條中華田園犬幫助追捕兔子。

    在澳大利亞數年的工作中,這些中華田園犬被當地豐富的兔肉資源個個餵得養刁了嘴,那些隨船一起回國中華田園犬,基本都不能適應國內粗糙的飲食。

    此外另一件事就是,這批來自中國的兔子獵人,有數百人和當地澳大利亞少女產生感情,發生了異國之戀。早就預料到會有這種事發生的林漢,事前和李潤石主席通過氣,得到允許後,這些發生異國戀的中國兔子獵人,部分留在了澳洲,部分則加入了蘭芳國藉。

    在新西蘭的惠靈頓一處小鎮,還專門為著名的中國兔子獵人王秋立了一個雕像——他在澳大利五年的時間裡,親手消滅了五萬隻兔子,並發明了多種高效的大面積圍捕兔子的手段,是最有名的兔子獵人。

    王秋在新西蘭消滅兔子時,身邊地人都稱呼其為老王,澳大利亞人也誤將這當成了他的本名。加上東西文化的差異,當地文獻記錄這一事件時,他們把這位著名的兔子獵人的名字錯誤地記錄為“LAO LAO WANG”。

    四十年後,已經垂垂老朽朽的王秋,帶著孫子孫女回到此地重遊。和那座他右手提著一隻兔子的石雕合影留戀時,他看到石雕基座上自己的英文名字居然叫“LAO LAO WANG”時,不滿地提出異議。但是當地人這時已經習慣了這個叫法,儘管王秋本人提出異議,但最終還是沒有改變。

    關於這場兔子戰爭,最終最有趣的一件事是,當時王秋在為自己變成“老老王”而不滿的時候,他的孫女在邊上咕了一句:“爺爺您反正也老了,叫老老王不好嗎?總比年青時,你的那個叫'兔子王'的外號要好聽多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