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我們的1654 作者:小樣有型 (已完成)

 
mk2258 2014-12-13 00:43:08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879 75599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15

梅樂芝經理的科普文章(十四)

第14節從無序到有序

前面曾介紹熵,就是混亂程度的度量。而混亂程度就是無序程度。如何體會混亂?在一個系統中,以什麼標準來表達混亂程度的增加或減小?以4硬幣的系統為例,全部是正面或反面朝上,則系統僅有2種狀態。如果是2個正面2個反面,則有12種狀態。以狀態的數量為混亂的程度指標,那麼硬幣系統全部同面向上的狀態數量最少,無序程度最低,有序程度最高。2正2反的無序程度最高,有序程度最低。冰中的水分子固定某個位置震盪,而水的分子可以自由移動,同品質水就比冰的熵高。由熱力學第二定律,封閉系統(物質和能量守恆)的熵總是增加的。也就是混亂是系統趨勢。但在自然界,可以發現大量由無序變有序(無序程度由高變低)的情況出現。秋高氣爽,天氣中經常出現雲街現象。前面曾介紹對稱的破缺,產生Bénard對流。細胞的繁殖過程中,把混亂的材料分子,加工成極端有序的排列,雙螺旋DNA。這些現象的出現,似乎違反了熵增原理。

這些有序現象(稱為自組織現象)的產生條件,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前提條件不同。在自組織現象中,物質和能量都在變動,不滿足熵增的基礎要求。一個系統,和外部環境進行物質及能量的交換(熵也同時發生變化),當系統可維持平衡時的結構稱為耗散結構。依賴環境的能量補給以及將熵釋放到環境中,此時系統的熵不變或者減小。這個理論體系是由比利時人普裡高津建立。從全域來看,熱力學第二定律依然成立,熵減小僅在局部發生。

地球誕生時,遍地岩漿,火山和隕石撞擊時常發生。隨著時間流逝,表層逐漸冷卻。那時是荒蕪的世界。化石記載,自38億年前,出現原始的生命形式(同時期地球產生磁場),地球的表面地貌和大氣完全由生命改變。地球生命的出現和發展歷史,就是由無序變為有序最強烈形式。我們的出現就是終極逆天改命!

思考:

1.Bénard對流出現時,分子狀態總數因對流的出現而大幅度減小,系統的熵因此變低。系統的對稱性突然破缺,對流的平移中心線和旋轉對稱軸由以前的無數個降為幾個。但(!)系統的信息量急劇增加。熵、對稱、資訊是相互關聯的,熵是系統各部分能出現的狀態數量總和,對稱是系統的對某種操作的不變性,資訊是系統各種狀態存在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體現不同角度對系統描述的結果。混亂程度愈大,各部分愈相似,則1.不變性愈大。2.差異愈小=信息量愈小。

2.生命的起源有多種解釋。淺海、泥沼、冰湖、深海、粘土、火星(或彗星)都是可能的起源地。由於無法複製當時的情況,所有的理論都是假說,區別在於可行性大小。但可行性大小與當時的情況沒有關聯,因為不能重複進行多次生命起源實驗來驗證可行性。但也可以爭論生命是多次起源的。總之,生命是出現了。從無甚關聯的一些分子團,到細胞結構的出現、RNA、DNA,分子的組織程度突飛猛進,由無序進入到極端有序,DNA記錄了生物一生所有可能的生化反應(仔細觀察白熾燈泡的鎢絲,和DNA有類似結構)。在地球上看來,是發生熵極端減小事件,太陽輻射為此事件提供能量。從太陽看來,毫末之處的浪花翻轉,絲毫不影響本系統的運轉,再過50億年,再極端的事件也湮滅在太陽的末日中。唯一的期待就是涅磐。因為組成我們身體的材料都是更早恒星的遺物。

3.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早在西元前2000年出現在印度河下游。但是工業革命以後,才大規模出現在這個世界。鄉村,類似大的分子團,在廣泛的區域記憶體在,相應的對稱性和熵都比較高。城市則更像細胞,組織齊全,具備各種功能。世界的城市化過程,就是世界的熵減過程。

4.人類的祖先來自東非,這個已成為共識。在人類先祖進入到舊石器時代後,持續了百萬年,也沒有什麼進展。和黑猩猩、海獺一個層次,熵值非常高。新石器時代是重大突破,人類很輕易地征服了整個陸地世界,適應了各地環境,產生不同的生存方式,熵值陡然降低。1萬年前,當人類擺脫狩獵,進入農業時代,社會的組織(因農業生產需求)及宗教的發展,使得文明得以誕生,產生更高層次的人類群體形式,熵值變得更低。目前科技的進步,帶來的變化太快,以信息量的方式來計算,就是資訊爆炸。就在這個時代,卻存在著資訊的大量流失,就是多元化的消亡,大量弱勢文化、語言、思維方式在席捲全球的浪潮中無法立足,成為古董或書本文化,僅僅出現在資料統計中。但是這種資訊的損失在更強勢的資訊爆炸面前如同大海中的浪花。

5.文明的發展,就是熵減的過程。以此角度出發,西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爆發時期,可以和生命歷史上的寒武紀大爆發類比。熵的變化太劇烈,真是神奇的時代。希臘哲學、波斯祆教、印度佛教、中國諸子百家等各個地區的代表文明都蓬勃發展,形成了現代文明的基石。從文明的多樣性來看,後期反而是在降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文明的倒退。文明的特性在創造,失去創造性就是衰落。君不見自秦始古代輝煌而雜亂的成果創造者是不知何許人,只有代名詞勞動人民,焚毀後的歷史就是帝王將相和奴隸主的家譜八卦。此時,不符合文明的形態,符合自然界的形態。

6.生命從單細胞發展到人的狀態,複雜程度的增加難以計量。從生命的總體而言,全部生命的熵卻變化不大。38億年來,地球生命的主體永遠是細菌類型的單細胞生命。愈複雜的生命,數量愈少,生存環境要求愈高。人只能在地面生存,而細菌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生命的演化,就像掃地一樣,大量的塵土(細菌)在地面,少量細灰(高等生命)揚起來。時不時的來個偶然事件,導致地球高等生命大滅絕,對於生命總體幾無影響。但生命個體熵的急劇減小,對我們的意義很大。

7.無序的度量是熵,有序的支撐是能量。能量和(或)物質的注入,使得系統熵降低或減慢熵增加。Bénard對流依賴熱量的持續注入,過冷水的結冰依賴外來凝結核,豆腐製作中的鹽鹵,地球生命依賴太陽能,我們的生存依賴食物,鋼鐵的出現依賴大量燃料提供熱量的冶煉。唯一的問題是我們擁有智慧杠杆,可以在同樣的物質消耗下(愛因斯坦、克裡克的飯量不會超過參孫),產生自然界千百萬年才能出現劇變。

在某些情況下,無序到有序(以我們的判斷標準)對應著熵增加的過程。似乎是違反我們的認知。液晶大量出現在生活中,而液晶最初被發現時,就是液體保持渾濁,但加熱到特定溫度,渾濁的液體突然變得清亮。正常情況,加熱是導致混亂程度增加的手段,而液晶表觀卻是無序(渾濁)變有序(清亮),實際上,液晶的確是無序程度增加了!

液晶的分子呈棒狀,運動狀態是棒指方向和棒平移兩種狀態的合成。那麼棒狀分子的無序程度(熵)就是棒取向無序程度(取向熵)和棒平移無序程度(平移熵)的和。當分子間距很大時,棒的取向完全不影響棒的平移,此時液晶處於渾濁狀態。當分子間距變小時,棒的取向和棒的平移就相互干擾。當棒的取向完全一致時,棒的平移程度可以獲得最大空間。此時平移熵的增加值大於取向熵的減小值,因此總熵增加。所以當溫度增加到一定數值時,分子平均間距逐漸減小到特定數值,取向熵消失,僅剩下平移熵。此刻,以我們的視角,液晶變得完全有序。這就是熵致有序。本質就是有序導致內部分子運動自由空間變大,以增加熵。這是美國人昂薩格的思考結果。

思考:

1.視角不同,有序也能和混亂取得共識。原因在於我們眼中的有序和混亂並不是必然對立的。某些時候混亂狀態是有序的,完全是我們的有序標準和自然界的有序標準不同。產生錯覺的原因是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

2.液體和固體的混合物,容易產生一些奇特現象。蛋白石,是一種寶石,澳大利亞產量最大。一種液體和固體微球的混合物。內部小顆粒和大顆粒分離,各自形成團簇,最終增加了整體熵。因整體是有序陣列,尺寸和可見光的波長相當,在自然光照射下,某些顏色的光反射抵消,其他顏色的光保留在反射光中,使得蛋白石表現出豐富多變的色彩。黑色蛋白石,和U潛艇的橡膠聲納隱身層原理相同。可以把它當做自然形成的光子晶體來看待。自然中蝴蝶、孔雀色彩斑斕的外衣,其羽毛鱗片上細微的反射結構也是類似結構。這些有序結構可以產生反射色彩,類似尺寸的無序結構也可產生反射色彩。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反射結構(顆粒)的尺寸。而有序和無序的差異體現在光的入射角度不同,有序可能產生連續(間斷)顏色變化,而無序不受入射角度影響。當反射顆粒較大時,白光完全反射,形成乳白色,比如牛奶。因結構而產生的顏色優點是顏色濃烈而不褪色。

3.化工的發展,合成大量新材料。很多材料的分子都是長鏈結構,平常保持鬆散的狀態。比如合成橡膠。當用力拉伸橡膠條時,這些分子的逐漸拉直,但內部原子之間無任何變化。分子的形態逐漸變得有序,整體熵減小。所需的能量就是拉伸力作的功。當橡膠條到達極限後,就很難再拉動,此時是原子之間的力作用結果,如果繼續拉,原子之間的結構被破壞,橡膠條斷裂。可以看到,熵變的效果就是物質產生尺寸變化幅度很大的彈性。而鋼鐵的彈性允許的尺寸變大範圍很小。(通常的彈簧為什麼可以有較大的變動範圍?)我們的DNA也是長鏈結構,但組織方式和彈簧很類似(老式的白熾燈泡,裡面鎢絲也是類似狀況)。

4.人體內部有大量蛋白質,結構迥異。組成器官結構、催化生化反應。當初蛋白質在自然條件下產生時,不存在任何產生生命的目的性。其結構完全符合自然熵最大的結果。那些在自我複製環節中出現的蛋白質數量逐漸增加,成為生命的基石。其結構和合成方式被記錄在DNA中。不同的生命在各自的內環境下還生成特定的蛋白質。比如人體就存在這樣蛋白質,通過對早期人類糞便的鑒定,可以推斷出主人是否食人。

5.蛋白質因熵而生成的特定結構,存在鏡像對稱性。這兩種鏡像對稱的蛋白質熵相同。正常情況下,兩種蛋白質都在自然中生成。並且蛋白質組作為組織原材料或催化劑時,都只能對和自己處於同一鏡像對稱側的蛋白質起作用。鏡像兩側的蛋白質無法相互作用,因為結構無法匹配,如同左手無法使用右手手套。早期生命偶然地使用了鏡像對稱的左側蛋白質(成為左旋)為基礎結構,導致目前生命全是左撇子,沒有鏡像右側蛋白質存在的餘地(沒有DNA記錄、沒有組織生產)。假設存在造物主,看樣子祂是左撇子,不完美。

【量子理論化學方程式相對論】

綜合:

1.燒菜總是大火燒開,小火燉熟,最後大火收汁,為什麼這樣做?

2.大風中為什麼很難呼吸?

3.一樓和地下室為什麼比較潮濕?

4.索爾仁尼琴在小說《古拉格群島》中寫道:大約1948年的蘇聯科學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一群犯人發現一個冰氹,裡面凍著一隻類似蠑螈的動物,由於保存的相對完整和新鮮,那些人當場砸了冰,把動物烤著吃了。若此事件為真,推理氣候的變化情況。(關鍵字:冷血?熱血?龍捲風?保鮮?品質?)

5.文明出現在亞熱帶和溫度,而熱帶和寒帶則出現很晚或基本沒有,為什麼?

6.6000萬年前生物滅絕事件中,倖存者包括鯊魚、鱷魚、龜等動物,還有一些小型的哺乳類動物,為什麼這些動物能倖存?

7.來自火星的隕石,發現自南極,為什麼去南極找隕石?

8.癌症最易出現在那些細胞更新快的組織上,順式-二氯二氨合鉑是一種抗癌藥物,引起噁心嘔吐,頭髮脫落,為什麼?

9.食物的生熟區別是什麼?

10.各文明中大洪水傳說,估計發生在什麼時期?

11.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神秘島》上生活著豹子,這可能嗎?為什麼?而笛福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島上生活著山羊,這可能嗎?

12.電影《未來水世界》,若不存在陸地,主角能航遍全球嗎?

13.二戰末美軍修的雲南通往印度的公路和秦統一後始皇修的馳道,壽命差距如此大的原因是什麼?

14.雅典神廟、馬丘比丘的城市殘骸猶在,秦咸陽、漢長安、隋大興(唐長安)、宋開封均湮滅,差別何在?

改名通知

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書名裡有敏感詞,我們的1649的書名總是遭受遮罩,所以改名為我們的1654,書寫到現在,名字不重要了,內容是核心問題了。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17

梅樂芝經理的科普文章(一)

第1節杠杆

在遠古時期,沒有現代大型工具,人們在需要搬動大塊石頭的,往往使用杠杆來撬動,如右圖。

三角部分是支點,黑色是木棒。在右邊的向下箭頭處,是人用力的地方,左邊向上箭頭處,就是木棒撬動石塊的位置。可以用較小的力,撬動左邊的大石塊。整個杠杆,有兩個用力點和一個支撐點。(在以後的敘述中,箭頭向下的位置,都表示人用力的地方,箭頭向上的位置,都表示物體受力點地方。)

這就是典型的杠杆,是置放連結在一個支撐點上的硬棒,這硬棒可以繞著支撐點旋轉。

在中國戰國年代,墨子曾提到應用杠杆與其操作機制的機械。古希臘時期,阿基米德和亞裡斯托德,都討論過杠杆原理。其中,阿基米德最著名的言論:“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整個地球。

最開始的杠杆是為了省力,可以使用較小的力來產生較大的力。但在使用中,可以任意調整支撐點和用力的位置,這樣就產生不同的應用。

最基本的杠杆如圖2.A,比如蹺蹺板。圖2.B的杠杆,比如鑷子。圖2.C的杠杆,比如核桃夾子。

選讀:『『杠杆的作用效果計算:

如圖3.A,支點右邊木棒長4米,左邊1米,在右邊放100斤重的物品,則左邊可以撬起400斤的物品。實際上,左右兩邊的(重量×長度)是相等的。當杠杆如圖3.B時,支撐點在最左端,右邊有100斤放置的長度是5米,則需要500斤向上的力氣作用在長度1米的位置。也滿足(重量×長度)相等。

杠杆效果可以累加,比如圖3.B,在4米的位置放置125斤的物品。則在1米的位置需要1000斤的力氣才能撐住。也就是(1000斤×1米)=(125斤×4米)+(100斤×5米)

使用杠杆的結果:如圖3A,右邊的木棒向下移動0.4米,左邊的木棒才向上移動0.1米。雖然可以用100斤的力氣撬動400斤物品,但是400斤物品的移動距離卻是實際用力移動距離的1/4。』』

事實上說明了一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總是要付出代價。用小的力來移動大重量的物體,代價就是移動距離小。用大的力來移動小重量的物體,效果就是可以移動更大的距離。

生活中的杠杆:

確定以下工具的支撐點和兩個用力點

1.啤酒開瓶器,

2.剪刀

3.菜市場裡面老式的秤。(包括臺秤)

4.筷子

觀察家裡面的各種工具,確定有哪些是使用杠杆原理。並找出支撐點和用力點,並分類為圖2.ABC中的哪一種。

古代的軍事應用:

1.美洲人使用的標槍投擲器,阿塔阿塔。

由一根木棒和繩索組成,類似於老式趕馬車的鞭子。使用時,人握住木棒的下端,標槍卡在繩索末端的卡子中,用力向前揮動木棒,標槍在最高速時脫離卡子。3萬年前的獵人就使用這種方式狩獵。500年以前,在現墨西哥曾存在古代文明阿茲特克,這種投擲器就是其武器之一,標槍可投擲250米。

在體育比賽中,標槍投擲時,運動員的胳膊就相當於標槍投擲器的繩索,軀幹相當於木棒。這種情況下的投擲記錄可達100米。

比較可發現,使用投擲器,杠杆效果很明顯,投擲距離增加了1.5倍。

2.配重式投石器,回回炮

右邊是配重,一般是大量石塊。左邊是待投擲東西,可以是大型石塊(破壞防守工事,城牆)、燃燒物、毒藥、污染物(動物屍體,用於製造瘟疫,14世紀蒙古人使用這種方法導致鼠疫流行)。由歐洲經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故稱之為回回炮。蒙古人在滅亡中國時,使用這種武器進行攻城。攻擊距離一般和杠杆長度成正比,大型的攻擊距離可以到300米以上。

思考:

1.在什麼情況下杠杆無法使用?【當木棒斷裂時,杠杆就無法使用。所以木棒要足夠結實。支撐點也必須有足夠承受能力。】

2.木棒在那個地方的受力是最大的?【杠杆在使用時,木棒不同區域的受力不同,當支撐點在木棒內部區域時,支撐點處的受力最大。當支撐點在木棒端點時,木棒內部的受力點處受力最大。】

觀察:

1.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觀察老式的秤。看秤桿的粗細有什麼變化,並思考為什麼。

2.用一次性筷子夾物品,每次都比上一次物品重,當筷子斷裂時,觀察筷子在何處斷裂。

3.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觀察載重卡車車廂下面的承重梁是什麼形狀,思考為什麼。

4.乒乓球和羽毛球,需要發力時都是手腕用力,這樣打出去的球速度才快。

5.人的身體充滿了各種杠杆。仰臥起坐,腹肌帶動上半軀幹運動,組成杠杆系統。後蹬跑,跟腱和腳掌、大腿肌肉和膝蓋都組成了杠杆系統。咀嚼時,感受下頜的杠杆系統。仔細觀察身體,究竟有多少杠杆系統。

6.雙截棍,和長棍、阿塔阿塔相比較,看看區別。少年大衛的武器,牧羊人投石子的裝置,和趕馬車人的鞭子的區別。

全書讀完後,嘗試一下問題:

1.在杠杆計算時,忽略的木棒的重量。實際計算時,木棒的重量也要考慮在內,在圖3.A中,木棒每米重10斤,左邊放置400斤物品,右邊要放置多少斤才能撬動?

2.如果支撐點支撐不住會發生什麼情況?比如在圖3.A中,支撐點為大塊的幹土。左邊放置400斤物品(忽略木棒重量),在右邊開始慢慢增加物品重量,當物品重量增加到50斤時,支撐的幹土開始破碎。此刻,杠杆效果由圖2.A變成了圖2.B的模式,那麼幹土受力為多少?

3.杠杆的組合,如何使用2個杠杆,使用100斤向上支撐力來撐住2500斤的物品?

4.圖3.A和3.B中,支撐點受力分別為多少?(有條件的情況下,觀察老式秤使用情況,並觀察支撐點的使用狀況)

5.考慮木棒重量,每米10斤。那麼問題3中的組合杠杆,需要多少斤支撐力才能撐住2500斤?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18

梅樂芝經理的科普文章(二)

第2節彈性

橡皮筋比較常見,拉開就能感覺到它的收縮力,拉得越開,收縮力越大。彈簧,是另外一種使用很頻繁的工具,也有同樣效果。

物體形狀發生變化,有一種恢復原形狀的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表現就是彈性。衡量彈性的大小就是彈性力。

英國人胡可給出了以他名字命名關於彈性的定理,彈性力的大小和形變成比例關係。

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彈性的使用。從玩具到樂器,無所不在。因為物體的形變可以有很多形式,對應彈性也表現為很多種形式。以彈簧為例,沿著彈簧的縱向,拉伸或壓縮,就產生相應的拉力或彈力。將彈簧扳成弓形,則產生側向的彎力。像開鎖一樣扭彈簧,則產生扭力。這些力,都是以恢復原形狀的作用方向命名,都可以統一命名為彈性力。

特別的彈簧:空氣,可以大幅度壓縮在密閉的空間。當氣體壓縮後,產生彈力。

生活中出現的彈性:

1.簡易彈簧秤

2.席夢思床墊

3.鎖

4.髮卡

觀察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彈性,並分析對應的彈力是何種情況。

有條件的情況下,嘗試使用細鐵絲製作彈簧。在一根圓棒上(比如擀麵杖、竹竿,最好是一端稍粗,一端稍細,方便取下鐵絲),用細鐵絲均勻纏繞,固定較長時間後取下。檢驗這個彈簧,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有效產生彈力,在什麼情況下,失去彈性。

彈性的應用非常早,在狩獵時代,標槍和弓箭是史前時代的最強有力工具,人類借助這些工具配合陷阱,可以戰勝力量和速度遠勝人類的猛獸。

古代的軍事應用:

1.弓箭

弓臂是由彈性好的材料製作,弓拉開後弓臂產生極大的彈力,由弓弦將力傳至箭上,使箭獲得很大的發射速度。

弩是弓的變形,有箭的導向板和絃的卡座,由扳機決定發射與否。

弓的優點:在單位時間內,弓可以射出更多的箭,弓的個頭可以做的較小(反曲弓),便於攜帶,操作便利、靈活,對箭的要求低。更適合地形複雜的叢林、快速移動的騎兵。

弓的缺陷:弓全憑操作者的臂力,在持續發射30只左右後,弓箭手力氣基本耗盡。射擊的準確度完全依賴操作者的感覺,要對弓箭手進行長期訓練才能合格。

整體而言,對器具的要求低,對操作者的要求高,適合遊牧部落使用。

弩的優點:操作人員稍做培訓即可使用,可以使用腰部力量和腿部力量增加上弦,精度高,威力大。可以小型化作為一次性攻擊武器,大型化可以攻擊工事、營地。(秦-明.蹶張弩、腰開弩,三國.連弩,唐.床弩,宋.神臂弓)。

弩的缺點:射速慢,對箭的加工精度要求高。本身較大,運輸條件要求高,後勤壓力大。對器具的要求很高,對操作者的要求低,從製作到維護,文明程度高才能大規模製作使用。(特例:連弩可以持續發射,是古代版的衝鋒槍。但威力相對小,對箭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

2.投石器

原理和捕鼠器相同。通常的捕鼠器是由扭力彈簧組成,誘餌觸動扳機。投石器依靠扭絞繩索產生力量彈射。彈射杆平時是直立的,杆的頂端是裝彈丸的開口容器,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準繩索裡。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杆拉至接近水準的位置,容器內放進彈丸。鬆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杆恢復到垂直位置將彈丸射出。

類似裝置有:古希臘投石車、三國霹靂車、北宋旋風炮。自宋開始,火藥開始進入軍事領域,於是投擲火藥包,稱之為霹靂炮。並且開始出現原始的火、槍,由火藥產生推動力來發生彈丸,稱之為突火、槍。砲逐漸過渡到炮。在明時期,神機營就是專業火器營。

思考:

1.物體形變後,什麼情況下,不產生彈性?【當物體形變後,無恢復原形狀的趨勢時,將不產生彈性。比如土塊。】

2.鐵絲和鋼絲的成分主要都是鋼,但鋼彈性比鐵好,實際使用的彈簧都是各種鋼製品。【鐵絲形變後恢復能力差,也就是說形變稍大,就無法恢復原形狀。而鋼絲則在形變很大時,還可以保證恢復能力。。】

3.固體產生彈性,比如彈簧,氣體產生彈性,比如氣、槍。液體能產生彈性嗎?【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形狀,在密閉空間中(比如玩具水槍和自行車內胎),液體很難壓縮,氣體很容易壓縮。所以通常情況下,液體無彈性。特殊情況:在物體高速與液體相碰,因為時間非常短,液體來不及移走,並且很難壓縮,此刻液體就像固體一樣堅硬。高空跳入水中,對人而言,水面就和水泥地面一樣效果。高速水流可以切割金屬,效果等同於工具鋼刀。】

觀察:

1.如果有高壓鍋,比較高壓鍋放氣和和氣球放氣的異同。

2.檢查自製的鐵絲彈簧,觀察何時有彈性,何時無彈性。

3.給自行車車胎打氣,檢查滿、半滿情況下,騎車的感覺。路況較差的道路上更易體會。

4.F1賽道內側,尤其是彎道附近,放滿了輪胎外胎。為什麼?

5.體育中的蹦床比賽,觀察比賽中運動員的動作和最後結束時動作的差別。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19
我們的1654外傳:吳廠長的船

作者為VIP讀者吳傑

吳廠長的船(1)第一款縱帆戰船

隨著安江船廠雙桅縱帆船的熱、賣,海安隊員們感覺壓力不小:在強勁側順風時,他們的機帆船有時候甚至沒有縱帆商船跑得快!

基於漢唐眾普遍存在的危機感,漢江造船廠適時推出了雙桅縱帆戰艦--其實這款戰船是與雙桅縱帆船同期開發的,只不過船廠對軍工產品的性能精益求精(或者說吹毛求疵),導致了產品嚴重滯後於需求。

新型戰船被海安大隊親切地稱為"安江級驅逐艦",這是一款漂亮的雙桅縱帆船。它體形修長優美、艏艉高挑,甲板上乾淨俐落,除了一米多高半米來厚的胸牆,再沒有任何上層建築。

相對于商船,安江級驅逐艦加大了船殼厚度,增加了上層甲板,提高了防護能力和結構強度。它的甲板為拱形以方便排水;所有的控帆索具也全部集成到甲板下面,置於其保護之下。

由於不用追求裝載空間和裝載重量,它的V型船底非常廋削,水下線型嚴格遵守流體力學規範來設計,在水下截面積和阻力係數雙雙減少的情況下,其行駛阻力降低了一半還多。安江級採用水線尖舭設計,又加大了壓艙重量,從而增強了穩定性和扶正力矩,使船可以配備更強勁的帆索系統:在實際海試中,安江一號取得了最高16節的成績,孫大隊長對此表示滿意。但如此設計不是沒有代價的:戰船比同樣長度級別的商船滿載排水量減少了四分之一多,自重卻遠高於同級商船,導致齊裝滿員時安全載重量甚至不足50噸。

控帆索具通過若干滑輪聯通到艉樓的駕駛艙,水手通過兩隻腳踏絞盤控制風帆。駕駛艙中有左右兩個聯動的舵輪,舵手可以使用上風位的舵輪控制航向,以便不被風帆遮擋視線。出於安全考慮,安江級增加了一隻副舵葉,在主舵損壞時仍然可以航行。

下層甲板中段(舯部)作為作戰艙,共裝備了四門75mm火炮和兩挺手搖加特林機槍(必要時可以加倍)。火力艙左右通透,地板上安置了六條左右方向、帶齒條的滑槽導軌:中部四條導軌安裝全向旋轉炮架,前後各一條導軌安裝活動機槍架。戰時槍、炮可以全部固定到左側或右側炮位輸出火力,也可以根據需要分別固定在左右舷側分配火力。

左右各六囗炮窗平時用鋼板遮蓋,槍、炮平時均固定於中軸線附近,強側風時可以沿導軌推到上風側固定以平衡船體。

船用火炮防制於法國1897式75mm速射野戰炮,並重新設計了旋轉炮座使其可以360度迴旋。在原型彈藥的基礎上減少發射、藥量以降低膛壓、增加火炮壽命。雖然炮彈初速從500m/s降到400m/s,但是其直瞄射程仍然超過5000m,在本時代足夠形碾壓效果。

炮彈有穿甲彈和榴霰彈兩種:穿甲彈高爆彈用於攻擊掩體,它使用機械延時引信,設計為劇列碰撞後百分之一秒爆炸,木船時代基本上無解。榴霰彈用於對付有生目標,它採用燃燒延時引信,裝彈前根據目標距離調整好刻度,發射後在目標前10-20米爆發。它爆炸時相當於小型火炮抵近發射霰彈,對無防護生物殺傷巨大。

海安大隊對新艦非常滿意,正是海安級的優秀品質促使孫大隊長下定決心,提前進行遠洋投放訓練計畫。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20

吳廠長的船(2)漢唐需要巡洋艦

首次遠洋投放訓練計畫圓滿結束了,海安隊員對安江級驅逐艦讚不絕口。

安江級的安全性和適航性得到了檢驗:航行期間遭遇了幾次小型風暴,大部分明人船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還沉沒了兩艘排水量四五百噸的廣船(看來褔船的適航性確實比廣船好些)而咱們滿載排水量僅220噸的安江級確絲毫未損。

安江級的航行速度快、轉向性能好、火力沒話說,所有對咱們有敵意的船隻,除了擊沉的之外一艘都沒跑掉。此次出航他們的兩艘戰艦(共四艘,臺灣海峽留了兩艘)就俘獲了大量海盜和海盜船,以及大批物資。在經過兩次實戰之後,孫大隊長卑鄙地讓一艘戰艦拖後,押著大半明人船隊和俘獲的夾板船躲在視線之外,自己帶船混在少量明人船隻裡面冒充肥羊,引別人來搶,在反搶得手後再用對講機通知船隊前來接收。這一圈下來,幾乎所有視線所及的武裝商船都被鑒定為海盜船而被漢唐俘虜。你說那是商船?對不起他們向我們開火了,我說那就是海盜。

孫隊長如此腹黑完全是被吳廠長逼出來的,不聽使喚還不行,畢竟以後海安隊的戰艦還得指望人家安江廠不是?其實吳廠長就說了一句話:人工烘乾的木料沒有自然風乾的好,海安隊要想有好船,就多弄點兒船回來,西洋的大夾板最好。

不同于明人隊員的交口稱讚,孫大隊長提交的的報告中認為漢唐急需開發護航用的巡洋艦。首先,安江級噸位太小,風浪中航行時太過顛簸,海安隊員們沒有不吐的;其次,乘員空間太小,不利於隊員休息;再次,由於有效載重太低,海上自持能力太差,多裝點彈藥就裝不了多少補給了:有時候還要商船給它補充淡水。

船廠方面表示毫無壓力:五十米級三桅和七十米級四桅縱帆戰艦、七十米機帆雙動戰艦早已完成紙面設計、模型測試和工藝推演,只要相關單位能跟上,新艦兩個月內就可以進行下水舾裝。差不多第三次護航時就可以使用新艦了。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21

吳廠長的船(3)珠江艦

參加完遠洋投放工作彙報會,吳廠長立即給紅星機械廠下了兩套鋼結構件的訂單,構件都是設計好的,CAD圖樣早就發過去了。動力系統已經進入交貨期---那本就是根據船廠的要求研發的,而新動力的生產週期太長,所以船廠提前訂了兩套。

吳廠長跳過了五十米級別的設計,直接上馬了七十米級別的機帆巡洋艦---嫌回頭升級換代太麻煩!不過五十米級別三桅縱帆商船的設計仍然保留。兩個月後首艦“珠江號”順利入水舾裝,從此該級艦被稱為珠江級。它全長(取消了艏斜杠)71米、寬12.9米、滿載吃水5.6米,設計排水量1600噸、設計航速16節。

這是本時空全球第一艘鋼肋木殼船。給紅星廠下完訂單兩天後,構件就從紅星廠源源不斷送來,龍骨、船肋分段鍛造,運到船臺按編號鉚接;船殼及甲板板材也是預加工好的,只要照著圖樣上的編號按位置和順序安裝就行。板材的斷面都被切割出W形長槽,便於板材之間拼接時相互咬合;船板安裝時斷面塗上酪素膠,並且船殼內外均使用了海量鋦釘,使整個船殼成為一個整體,以提高強度。

安江廠將船隻的安全問題放在了性能之前,珠江艦不但繼續採用雙層船殼,而且水線以下的艙室互不相通,還把大塊的巴沙木加工成相應尺寸填充在內外船殼之間,並使之與船板嚴密貼合(巴沙木比重0.1,是世界上最輕的木材。本來是買來用於切割成小塊填充救生衣的,後來吳廠長打報告加大了採購量)。他們把過去的水密艙變成了“木密艙”,即使戰艦觸礁或遭遇強熱帶風暴導致外層船殼破損,也不會損失多少浮力。後來這種“水線木密艙結構”成了漢唐軍艦的標準設計,只不過把填材料改成了更輕的阻燃發泡材料。

新艦為騰出縱向空間加裝動力設備而減去一根桅杆,現採用三桅縱帆形式,並重新計算了桅杆位置。鋼制錐形空心桅杆高達52米,而同級的商船仍然採用四桅縱帆的設計。珠江艦前兩桅的帆纜系統和安江級一樣使用帶帆腳索的全骨平頂帆;尾帆則改用了三角帆,以便給桅杆加裝後支索,來加強桅杆強度。

當船帆船側順風航行時,風壓中心會前移,使船隻產生向下風一側轉向的趨勢形成下風舵;當船隻逆風(不是頂風)航行時,風壓中心會後移,使船隻產生向上風側轉向的趨勢形成上風舵。以往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上風舵時向下風轉舵、下風舵時向上風轉舵以維持航向,當轉舵也解決不了時就要降帆(上風舵時降尾帆,下風舵時降前帆)或放鬆相應的帆腳索(松帆)但是這些辦法都會影響航速。珠江艦則獨創性地安裝了可移動披水板,它安裝在下風一側,通過前後移動,在增加橫向阻力的同時移動了船隻的橫向阻力中心,來平衡上風舵或下風舵問題,還不降低風帆的效率(披水板俗稱“腰舵”,其作用是增加船隻的橫向阻力,逆風航行時安裝在下風側的舯部以減少橫漂。所有臺灣縱帆船都有披水板,但是珠江號給它賦予了全新的功能)。

珠江號安裝了一台最新款蒸汽機,它由一台4噸、1.25MPa的水管式鍋爐推動。蒸汽機最大功率為840馬力力,單用機器最高航速12.5節。在獨立冷凝器的配合下,這台三漲四缸雙動蒸汽機的效率高達20%,動力系統滿負荷工作時耗煤量為每小時480公斤(6000大卡精選煙煤)。珠江號的煤艙載煤50噸,即使帆纜全損時,也可全速航行1250海裡或以9節的速度巡航4000海裡。

鑒於安江級的火力已經足夠強大,所以珠江級採用與安江級完全相同的火力配置(據說安江級的火力將被削減一半,騰出的空間重新安排艙室以改善船員的生活空間)。該艦首次使用了氣動/腳踏兩用絞盤,極大地減少了水手的工作強度,每班僅需三名水手值守即可。

珠江艦定員僅49人,其中領導組4人(三副需經過領航員或舵手考核、二副以上需通過領航員和舵手雙重考核)、領航員2人、舵手2人、水手9人,瞭望兼旗手4人,廚房4人,輪機、司爐、管損(兼木匠、鐵匠)8人、火力手16人(每炮三人、每槍二人)。它的空間和載重非常寬裕,所以按照平均每人2.2立方米生活空間設計艙位(一戰前只有英國巡洋艦達到1.9,其它國家的戰艦只有1.5左右),同時可以攜帶大量補給和淡水,在允許船員每週洗澡一次的情況下,其海上自持能力也能達到100天以上!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22

吳廠長的船(4)老實人的野望

孫隊長在首次遠洋投放訓練成果彙報會上提到個問題:即使我們有先進成熟的定位技術,即使我們有超時代的精確航海圖,我們也不敢領著明人船隊直航1000海裡以上的港口---明人的船太慢了,那些個福船、廣船全程算下來也就平均3節的水準,我們怕船隊到半途斷了補給。而海船運力寶貴,大家都習慣多帶貨物、沿途補給,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沿著海岸線跑,生生把1000海裡直航距離跑成了2000海裡。再加上靠岸補給的時間,從廈門到麻六甲一千多海裡,明人船隊整整“爬”了五十天!

老吳心想,要是明人都用咱們產的商船完全可以直航,到麻六甲頂天七八天就到了,完全不用擔心補給。那樣的話航運周轉豈不是能快上五六倍?那得多賺多少錢啊!想著想著,他的思緒就飄向了遠方~~聽武董事長說過,在英國稱霸全球的十九世紀,英國人的商船遍及五大洲三大洋,控制著一百多條航線。吳廠長想:咱們怎麼也不能比英國人差了吧?

稱霸海洋的基礎是什麼?要最好的船!要很多很多最好的船!老吳腦海裡出現一個個畫面:安江船廠建設了上百個船塢,無數工人在船塢裡緊張地工作,每天新船象老母雞下蛋似的下水---木制的、鐵制的、玻璃鋼的,風帆的、燒煤的、燒油的、太陽能的,遊艇、客輪、貨輪、郵輪、軍艦等等等等。想著想著,他覺得夢境中的百來個船塢都不夠用了,看來要設立分廠了!

老吳搖搖頭擺脫了腦海中的幻想,路要一步步地走,飯要一口口地吃。漢唐的人太少了,單靠自己沒法包打天下只能扶植親漢唐的人或勢力,如果跟隨漢唐腳步的人都發了大財,那咱們漢唐自然能一呼百應、天下景從。具體要怎麼辦呢?首先要吸引明人購買安江廠的遠洋運輸船;其次要開發直航航線,為採用安江遠洋運輸船的客戶提供領航和護航服務;第三要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出強勢貨幣,掌握貨幣發行權(咳咳,吳廠長你想多了,那是梅經理的事)

一通亂想,吳廠長決定先展示造船實力,提高潛在客戶的信心。為此他決定提前推出七十米級別的鋼肋木殼戰艦和商船,並且修改原設計,給商船也裝備鋼桅,同時提前拿出了蒸汽機帆船戰艦設計。

兩個月後,兩艘新船先後下水了:機帆巡洋艦全長71米(取消了艏斜杠)、寬12.9米、滿載吃水5.6米,設計排水量1600噸;四桅縱帆商船全長77米(含9米長的鋼制首斜杠)、寬15.1米、滿載吃水6.1米,滿載排水量2800噸,由於採用了薄皮大餡的鋼肋木殼結構,它的載重量達到了2100噸。

船是造出來了,可是直到第二艘四桅商船下水都沒有收到訂單,雙桅商船的訂單倒是排到了一年之後:看來首次護航時安江級的優秀性能產生廣告效應了。船廠連忙給董事會打報告:一是要增加船塢數量,計畫從三座增加到六座,新建的船塢每座要能夠同時開建兩艘70米級或三艘五十米級的船隻。二是請求董事會儘快組織一次遠洋護航行動,這次行動的目的就是要展示安江產船隻速度,所以每次船隊靠岸補給的間隔設定為1200-1500海裡,這就天然排除了安江產品之外的船隻參加。現有的兩艘四桅商船也要加入進去,讓海安隊員駕駛,零散出租貨艙吸引小業主參與海貿,賺錢倒在其次,主要目的是打廣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雙桅船熱銷就是個好例子。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23

吳廠長的船(5)進步還是退步

老吳的報告與公司近期的發展方向非常契合,所以很快就批下來了,但是海安隊關於兩年內再建八艘珠江級巡洋艦的報告卻被駁回。

董事會給出的解釋是,下一階段船廠的生產力將非常緊張,應該首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而不是好不好的問題。珠江級好是好了,但是你好好的一艘軍艦搞得像個遊輪幹什麼?餐廳大到能開舞會,乘員艙都趕上那邊世界的遊輪的二等艙了。還有那個海上自持100天,現階段能有什麼任務用得著你在海上轉悠100天不靠岸的?

不管外行不外行,他們提出了一個思路:設計一款最初級的巡洋艦,它有幾個基本要求:第一,要安全,漢唐人都是寶貴的,損失不起,戰艦絕不能因為風浪或者敵人的炮火沉沒了;第二,海上自持能力要能達到三十天;第三,當兩艦伴航時,遇到任何國家的主力艦隊要戰而勝之;第四,在保證前三條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建造週期(意思就是要足夠小,畢竟戰艦的大小與建造週期幾乎成正比)。

同時董事會承諾,將抓緊船塢建設,其中第一座大型船塢將於三個月內建成。該船塢投入使用的第一時間就建造三艘初級巡洋艦,供海安大隊初步形成常備的遠洋投放力量。另外,以後安江廠每下水十艘遠洋商船,就批准建造一艘初級巡洋艦;每下水十五艘近海商船,就批准建造一艘初級驅逐艦。(別怪公司摳門,沒有商船要你護什麼航?)

孫隊長與吳廠長在網上與嘀咕了一天,最終孫隊長還是忍不住跑到安江造船廠跟吳廠長當面溝通。兩個人熬又了一夜,終於拿出了初級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他們當即上網向董事會提出要當面彙報:畢竟是以後要大量列裝的東西,鄭重一點不為過。

次日董事會就安排他們正式接見,看來他們也挺重視。

吳廠長將U盤插入筆記本,打開相應的資料夾,伍董事長長與李董事頭靠頭看著螢幕--今天接見就他們倆,其他董事沒時間。

這是在原三桅戰艦設計方案的升級版。因為鋼制桅已經成熟,所以原37米三桅改成40米兩桅;外船殼和上甲板加厚到一米(40英寸);重新規劃艙位,為以後安裝動力系統預留了空間(珠江號的動力系統移植過來的話就沒地方住人了,600噸和1600噸不是一個級別,而紅星廠早期產的小型機老吳看不上。)另外,一些珠江、安江艦上被證明有效可靠的設計(如雙船殼+“木密艙”、移動式披水板等)也繼承了過來。

李子強:“船殼為什麼要這麼厚?”

孫瑜回答:“船大了不夠靈活,萬一被小船圍上了,起碼要能扛上幾炮!還有,這個時代西方流行撞角戰術,被他們的大傢伙撞一下可不是開玩笑的!”

“六門火炮有點多,能不能少點兒?”

“沒法子,要想面對國家正規艦隊戰而勝之,一側三個火力點是起碼的,少了的話,萬一哪門炮瞎火就沒經念了(還是怕陷入重圍)。”

“這個人員配置是不是有點多?”

“您看:一門火炮一個炮長負責瞄準和指揮、一名裝填手負責調整引信和裝彈、一門炮手負責炮門和炮閂,六門炮就是十八人,兩挺機槍四個人,火力手就要二十二個,兩支桅杆最少要六名水手負責,三個班就要十八人;瞭望手是個苦活計,要四個人;廚師一天做四頓飯,每頓飯最少兩個人幹活,錯開統籌的話,最少四個人;還要三個舵手分班掌舵;另外還要有醫生、工匠、翻譯、領航員,五十六個定員已經很少了!”

李子強一嘬牙花子:“那不是比珠江級還多了?”

本來一言不發的吳廠長台起頭來:“那個船上火力點少,另外還有氣動絞盤!”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23

吳廠長的船(6)一塊泡沫

“民康,別給我打埋伏了,”武大鵬太瞭解老吳了,“你一開口我就知道你有想法,把你的乾貨拿出來吧!”

“就知道瞞不過你,”他打開一個名為“泡沫”的資料夾:“這個方案的靈感來自於那種電器包裝盒裡的白色硬泡沫。”吳廠長咧嘴一笑,黑臉間露出一口白牙,怪糝人的。

武董和李董又開始頭靠頭。。。

“嘶?”“嘶?”兩個人輪流嘬牙花子。

他們腦海中冒出了一個景像:一塊巨大的白泡沫被削成船的形狀,平面上挖幾個小坑當船艙,上上下下貼上薄薄的硬木殼,扔下海裡再栽上桅杆。嗯,就是這個樣子!

這套方案太極端了!這仍是一艘鋼肋木殼船,硬木船殼厚度只有20釐米,下甲板高出水面1.8米。除了細長的補給艙外,甲板之下、船殼之內的空間,全部被巴沙木(俗稱輕木)木方嚴絲合縫地填滿,並灌膠使之與船殼、骨架、艙室、甲板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這簡直就是一艘長著鋼筋鐵骨的“獨木舟”。別說這個船觸個礁挨個炮什麼的,你就是剝光了它的殼子再扔到海裡,它也沉不了。

“這都是被你們逼出來的!”老吳又開始炫他的白牙。

這艘“獨木舟”長49米(含艏斜杠)、寬8.6米、吃水4.1米,設計排水量380噸。風帆採用單桅縱帆形式,45米的鋼制高桅設計成菱形截面以減少風阻。前帆帶有換向自動過帆系統減少工作量。前帆和大前帆的卷帆器裝在鋼制艏斜杠上。主帆為全骨帆,除了控帆索外還有兩根帆腳索,分別控制中、高部位帆面的扭曲角度。

樊修設計過一種4寸輕木、1寸硬木反復層疊膠合而成的“複合裝甲”,這種結構可以迅速衰減衝擊動能。這次為了提高防護性能、減少水上重量,“複合裝甲”被拿到方案裡頭,用於水線以上船體和甲板、艉樓的防護。

駕駛室位於艉樓上,其後為海圖室和艦長室,往下是上甲板(其實只能算是艙頂蓋),兩層甲板之間為主要活動區:乘員艙在最前面,有上下兩層共24個鋪位;往後是廚房、餐廳各自占踞一側;繞過桅杆,後面就是是戰鬥艙,火力上僅有兩門75速射炮和一挺加特林機槍(現在已經不用手搖而是火藥餘壓推動了),炮管長度已經增加到45倍徑,可以在使用減裝彈藥時達到500米/秒的初速;戰鬥艙再往後依次為動力艙和衛生間。

甲板下面窄而長的補給艙被嚴密包裹在輕木裡頭。補給艙從前到後分別是食品艙,淡水艙、彈藥庫、雜物艙。食品貯藏室後面是一個50立方米的鐵制淡水箱,廚房可以用手壓井直接從水箱取水;桅杆後部是彈藥艙,彈藥通過人力升彈阱直通戰鬥艙。
嚴羊 發表於 2018-11-23 08:25
吳廠長的船(7)老實人也記仇

整個方案的核心是動力艙。動力艙的核心是一台8KW柴油發電機組及整流器,另外有16只400Ah鉛酸蓄電池,按4x4的方式組成48V、1600Ah的電池組,還有兩隻1噸的儲油罐。動力艙的應用使船隻操控進入了電器化:探照燈、夜航信號燈就不說了,前帆、大前帆都使用了電動卷帆器,收帆就是按個鍵的事情;六根控帆索、兩根升帆索、兩根帆腳索都集成到駕駛艙,由兩個電動絞盤控制風帆的升降、鬆緊;還有一個電動絞盤負責調整大面積披水板的前後位置。這些措施將大量節約人力,使定員減到最低(所有電動設備都保留了手動功能)。

電器設備平時使用蓄電池供電,電池電量不足時啟動發電機充電。完全放電後充滿大約需要10小時。

他們計畫將一台30馬力電動推進器與副舵結合在一起,安裝在主舵前面。這將使船隻靈活性提高到極致,甚至能做到原地迴旋,還可以倒車!這樣的靈活性,能夠有效地提高其戰場存活能力。另外,經過計算,單用電推的話,全功率推動可達7.8節,用10馬力的功率(發電機組可以不間斷工作的上限)推動可以達到6.3節。

李子強關心技術問題:“船這麼輕,桅杆這麼高,穩定性夠麼?”

“你們看,這第七張圖是壓艙物的圖示:這是預先鑄造的,鉸在主龍骨上,位於船肋之間。它上面是平的,下面中間厚兩邊薄,來配合船底的形狀。下面有一條縱向的槽,主龍骨從這裡通過。每艘船配23塊,共計約95噸,重壓艙配合我們的船型,扶正力矩足夠。再看一下船的水下外形圖:舯部前後各有一對減搖鰭,它能大幅度降低橫搖,提高穩定性和舒適性,也有利於船隻操控。”

“這個發電機,公司還有用途~”伍董事長開始頭痛了。

“柴油發電機就剛來的時候用了一會兒,現在都封存在那兒,留著下崽子啊?上次跟你要S195裝巡邏艇,你說要留著造小坦克,這都一年多了,小坦克在哪呢?”看到伍董事長的小氣樣子老吳怨念爆表:“要小坦克,還有那麼多現成的小拖拉機、農用機械、翻斗車、推土機,隨便改改就有了!再說了,小坦克是軍用,巡邏艇就不是軍用了?”

老吳越說越激動:“也不知道誰管噸位配額的,這麼實用的小機器不知道多帶點!有那麼多手提油鋸,還帶個幾十噸的釆伐機幹嘛,省下噸位能帶幾百台195!”

某人臉上有點兒發燒了,伍董事長忙道:“扯遠了扯遠了,關鍵是油料有點緊張啊。”

孫隊趕緊表態:“給我們改性植物燃油也行,只要能用上這種船,我們一周清洗一次油嘴也心甘情願!”

老吳一揮手:“別扯那些沒用的,軍艦出去是要打仗的,出一趟任務一兩個月才不過要你兩噸柴油。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們捕鯨時把漁船開出去騷包一下,十來噸油就沒了!”

老實人發火是可怕的,李董趕忙轉向孫瑜:“就用柴油吧,化工那邊的實驗室產量就差不多夠你們用了。不過這個火力配置比上一個方案少了一半多,夠用麼?”

孫隊不比老吳,可不敢跟領導炸刺:“您問著了,不同的船有不同的打法。用這個船,只要我們不願被包圍,就永遠不會被包圍,所以不用兩面開火。”想了一下補充道:“我們上次遭遇一支西班牙船隊,我們兩艘安江集火,直接把對方的旗艦滅了,剩下的船一通亂跑。我們兩艦左右一包抄,往兩邊跑的轟兩個洞扔那兒,跑得太快的攆過去轟兩個洞扔那兒,後來他們不跑了--就好像雙船拖網打漁,一條魚都跑不掉。配兩門炮是怕萬一出故障--只要船夠快夠靈活,其實一門炮都夠用。”

伍董事長點點頭:“就照這個方案來吧,發電機組和庫存195可以給你們。可惜現成的機組就兩台,S195也就剩5台了,後期的船打算怎麼辦呢?”

“發電機已經能繞了,體積和重量大點應該沒關係,”李董表態:“昨天老吳已經問過我生產電動絞盤、發電機和水下電機的可能性。”

“這樣我們就有7台現代機器了。按照董事會的批復,我們要賣掉40艘遠洋商船才能批建到第7艘"泡沫"。按照我們的交貨速度,第7艘"泡沫"下水時候紅星廠的新機器也應該出來了。回頭我按新機器調整一下"泡沫船"的佈局就是了。”

vip讀者外傳小說:吳廠長和他的船

(1)第一款縱帆戰船

當年那兒陣子,隨著安江船廠雙桅縱帆船的熱啊賣,海安隊員們感覺壓力不小:在強勁側順風時,他們的機帆船有時候甚至沒有縱帆商船跑得快!

基於漢唐眾普遍存在的危機感,漢江造船廠適時推出了雙桅縱帆戰艦--其實這款戰船是與雙桅縱帆船同期開發的,只不過船廠對軍工產品的性能精益求精(或者說吹毛求疵),導致了產品嚴重滯後於需求。

新型戰船被海安大隊親切地稱為"安江級驅逐艦",這是一款漂亮的雙桅縱帆船。它體形修長優美、艏艉高挑,甲板上乾淨俐落,除了一米多高半米來厚的胸牆,再沒有任何上層建築。

相對于商船,安江級驅逐艦加大了船殼厚度,增加了上層甲板,提高了防護能力和結構強度。它的甲板為拱形以方便排水;所有的控帆索具也全部集成到甲板下面,置於其保護之下。

由於不用追求裝載空間和裝載重量,它的V型船底非常廋削,水下線型嚴格遵守流體力學規範來設計,在水下截面積和阻力係數雙雙減少的情況下,其行駛阻力降低了一半還多。安江級採用水線尖舭設計,又加大了壓艙重量,從而增強了穩定性和扶正力矩,使船可以配備更強勁的帆索系統:在實際海試中,安江一號取得了最高16節的成績,孫大隊長對此表示滿意。但如此設計不是沒有代價的:戰船比同樣長度級別的商船滿載排水量減少了四分之一多,自重卻遠高於同級商船,導致齊裝滿員時安全載重量甚至不足50噸。

控帆索具通過若干滑輪聯通到艉樓的駕駛艙,水手通過兩隻腳踏絞盤控制風帆。駕駛艙中有左右兩個聯動的舵輪,舵手可以使用上風位的舵輪控制航向,以便不被風帆遮擋視線。出於安全考慮,安江級增加了一隻副舵葉,在主舵損壞時仍然可以航行。

下層甲板中段(舯部)作為作戰艙,共裝備了四門75mm火炮和兩挺手搖加特林機槍(必要時可以加倍)。火力艙左右通透,地板上安置了六條左右方向、帶齒條的滑槽導軌:中部四條導軌安裝全向旋轉炮架,前後各一條導軌安裝活動機槍架。戰時槍、炮可以全部固定到左側或右側炮位輸出火力,也可以根據需要分別固定在左右舷側分配火力。

左右各六囗炮窗平時用鋼板遮蓋,槍、炮平時均固定於中軸線附近,強側風時可以沿導軌推到上風側固定以平衡船體。

船用火炮防制於法國1897式75mm速射野戰炮,並重新設計了旋轉炮座使其可以360度迴旋。在原型彈藥的基礎上減少發/射藥量以降低膛壓、增加火炮壽命。雖然炮彈初速從500m/s降到400m/s,但是其直瞄射程仍然超過5000m,在本時代足夠形碾壓效果。

炮彈有穿甲彈和榴霰彈兩種:穿甲彈高爆彈用於攻擊掩體,它使用機械延時引信,設計為劇列碰撞後百分之一秒爆炸,木船時代基本上無解。榴霰彈用於對付有生目標,它採用燃燒延時引信,裝彈前根據目標距離調整好刻度,發射後在目標前10-20米爆發。它爆炸時相當於小型火炮抵近發射霰彈,對無防護生物殺傷巨大。

海安大隊對新艦非常滿意,正是海安級的優秀品質促使孫大隊長下定決心,提前進行遠洋投放訓練計畫。

番外完 本帖最後由 嚴羊 於 2018-11-23 08:28 編輯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