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訊系統的萌芽與發展,可以遠溯至1960年代。Star和Estes認為,1960年代,地理資訊系統的崛起,可歸功於:
製圖技術的改良;
數位電腦的快速發展;
以及空間分析技術的革新。
1960年代的GIS系統主要的研發重點,在於企圖將地圖放入速度慢、容量小、而且不好使用的電腦時,如何使用傳統的數值方法來處理圖形資料所引發的技術問題。
這個年代的特色是大部份的研發工作都是由政府部門來進行,學校做得很少,商用套裝軟體則完全沒有。這些由學校研發出來的系統,都是採用網格式的資料結構,其中最為人知的便是哈佛大學的SYMAP。然而,這些系統今天大多已經不存在了,唯一的例外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系統,今天仍在運轉。
1963年,第一屆關於城鄉規劃資訊系統(Urban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rograms)的會議召開,此會議促生了城鄉與區域資訊系統協會(Urban and 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 URISA)。
至7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普遍意識到環境與土地利用的問題。因此,他們認為必須快速而有效率的收集並分析各種地理資料。
在此時期,電腦技術也有著大幅的進步。使用者可以交談互動的(Interactive)方式使用電腦,各式輸出入設備急速降價,使得需要GIS的部門開始有能力建立自己的GIS系統。同時,學校、研究單位也開始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發。
1970年,國際地理聯盟(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在加拿大渥太華(Ottawa)舉辦了第一屆關於GIS的會議,參加者僅40人。而1972年辦理第二屆時,已增加至300人。
在此時期,系統、相關軟體大量出爐,然而,這些研發工作大都重複,而且真正有開創性的也不多。由於學校的投入,相關人才的培育,漸漸的得到補充。
商業公司此時也開始開發可直接使用的軟體套件行銷。當然,百花齊放的結果,也導致了許多小資料庫的誕生,可是彼此卻完全不相容。只是,那時GIS規模都還不大,這個問題並未受到正視。
80年代,對於GIS的需求持續上升,同時,GIS所處理的資料,也不再局限於單一地區或單一國家,而是跨越國界的運用。例如,聯合國在北非所進行的抗沙漠化研究,便是涵蓋了整個中北非。
電腦科技在80年代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容量、輸出入設備,都比以前有了長足的進度。這些,都使GIS的普及,更加注一股力量。
資料來源: 施保旭的GIS研究網站
http://home.pchome.com.tw/computer/gis100/gis1-2.htm
講義資料請尊重版權-朝陽科大建都所夏大明老師撰寫
http://www.cyut.edu.tw/~s9212616/CH02.pdf
[ Last edited by cupidlee on 2005-4-1 at 07:10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