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迷注意! 吉卜力工作室史上最重要的九個年份

lmfaolmfao 2015-6-29 19:34:54 發表於 動漫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2152


對於皮克斯最新力作《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正巧和《神隱少女》期待已久的藍光發行同期)收穫的所有實至名歸的讚譽,我們認為深入瞭解一番世界上另一個真正偉大的動畫力量也正應景。迪士尼和皮克斯長期統治著西方,而吉卜力工作室毫無疑問支撐著東方動畫的巔峰——至少是在將不含美麗動人到生理上不可能的女英雄和豐富多彩的男英雄的故事類型介紹到西方世界方面。
隨著最近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二十部——也許是最後一部——電影《回憶中的瑪妮》的有限發行,以及聲名顯赫的動畫導演宮崎駿大師宣佈收山,現在正是時候回顧一番這家獨一無二、野心勃勃、創意主導的藝術殿堂,在充滿故事的歷史上最關鍵的一些年份。

幫助我回顧吉卜力工作室過去旅程的是知名動漫宅和《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和高畑勳的電影》一書作者Michelle Le Blanc和Colin Odell。

1. 1984 - 娜烏西卡和藝術帝國的建立


問任何一個外行的吉卜力粉絲——包括做足功課前的我自己——列舉吉卜力工作室開發的第一個作品,你多半會得到《風之谷》中的娜烏西卡的肯定回答。

這對也不對。因為娜烏西卡是在工作室剛成立之前誕生的並且事實上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工作室的發展。當時宮崎駿和高畑勳聯手意圖“在行業裡帶起一陣新風氣。”(工作室名稱就是取自此話的阿拉伯語翻譯)

高產值、明確無疑的東方風情和熱愛迪士尼容易接受動畫形式的西方觀眾使得娜烏西卡獲得了堅實的成功,吉卜力的創始人們有了信心跨出信唸的飛躍打造的他們夢想之路。

然而,Le Blanc和Odell解釋道,德間書店《Animage》雜誌編輯鈴木敏夫也扮演了娜烏西卡和工作室發展過程中的必要角色,後來將此日本大師二人組介紹給全世界。另外80年代的日本正經歷一種藝術黃金年代,使國內市場為大腕到來做好準備。

“令人稱奇的奇幻世界結構,強大的中心角色,傳達環保信息,和錯綜複雜且情緒化的故事組合在一起,使得[娜烏西卡]大賣。”兩人解釋道。

由此,此項目“不但在財政上更在信心上促使宮崎駿創建了吉卜力工作室。”

對此我們能不高興嗎?

2. 1988 - 獲得重視和關注

經典之作《天空之城》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一步正式作品。但直到1988年他們第二作《螢火蟲之墓》、第三作《龍貓》同期上映,宮崎駿、高畑勳和鈴木敏夫的雄心才真正降臨。

對於成長中的工作室來說雖不算是巨大財務成功,這對由不同基調的《螢火蟲之墓》和《龍貓》代表的組合拳——分別由高畑和宮崎導演——標誌了今後的方向。高畑承擔了令人心碎的戰爭悲劇,而宮崎將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一個長青角色介紹給兒童和家庭。

事後看來,同時推出兩部風格如此衝突的電影看來是個失誤,但這也鮮明反映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創立者們總是會超越自己的步伐。

據Le Blanc和Odell說,《螢火蟲之墓》的影響力怎麼評價都不為過,它的“深度和情感力量…確保了它是工作室的定義性影片,被批評家們視為名著。”

3. 1989 - 琪琪預示後來的風格

《龍貓》影響深遠,初次上映幾十年後仍在影壇上引人注目。但直到1989年宮崎的《魔女宅急便》上映,吉卜力工作室才收穫了第一次大規模成功。

以巨大差距盤踞在當年日本票房頂峰,此片與迪士尼60至90年代間的流行動畫片輕鬆平起平坐。

你可以說儘管琪琪本身是一部奇妙的作品,它是新工作室打出的一手安全球,但這個看法未免激憤。該片是純粹的奇思妙想,催促觀眾跟隨琪琪走上她天真由衷毫無動機的歷險。

在很多方面《魔女宅急便》“幫助定義了工作室之後的很多產出”。Le Blanc和Odell認為該故事更偏向“奇幻和魔術”的元素導致其和更多的觀眾產生共鳴。

正如我們在之後的90年代末期會發現的,吉卜力“一旦需要就無懼於做出完全不同的事情”,特別是當牽涉到處理環保主義或者人性負面主題的更具“對抗性”的電影。

4. 1995 - 美國學徒出現

這個夏天當《腦筋急轉彎》簡單粗暴地席捲院線時動畫界的頭條無疑會集中在皮克斯的大肆成功上。皮克斯的最新作品讓人回想起他們1995年的起始,當時《玩具總動員》可說是宮崎駿和吉卜力路線的精神繼承者。

事實上,皮克斯首席創意官Lasseter本人無數次的表明吉卜力電影在藝術和敘事上對他影響的如此深刻,以至於每到他需要在皮克斯的藝術部門激勵和鼓舞來自各國的大師時,宮崎駿的片段總是他手中的王牌。

評論界和商業上,皮克斯和吉卜力都經歷過各自的成功和失敗——後者為數不多——但在創意過程中他們共享的核心是重視故事和意義多於空洞的風格,把動畫作為表達的媒介而不是幼稚娛樂的副產品。

當Le Blanc和Odell提到兩家工作室“動畫技術上的廣泛區別”時,他們總結道,“最終,兩家都知道如何講故事並且把它講好。”

另外,他們在兩家公司中看到相似的擔當風險的行為,這表明正如吉卜力一樣“皮克斯經常嘗試進行實驗”拒絕“保持一成不變的配方”以及帶給我們變化多端的獨特的動畫效果。

也許兩家工作室的三個定義性特點,是他們在“創意、品質,以及人性”上的罕有組合。

5. 1996 - 和米老鼠結盟

到1995年,連續幾次財務上成功的吉卜力工作室已經收穫了成功的份額,以及隨之而來的信心,那時為止出品的八部電影沒有一部作品遭到惡評——甚至連只是反映冷淡也沒有過。

在更廣泛的商業世界,成功從來而且多半永遠會催生擴張。吉卜力之前的電影在西方僅有過有限的曝光,直到90年代後期,在1997年的《魔法公主》發佈前,工作室和迪士尼動畫簽署了排他性分發協議。

在1996年前,吉卜力的國際分發協議傾向於一部一部地談判或者競標。雖然他們之前和福克斯或迪斯尼這樣的巨頭結盟過,但排他性既帶來了一些福利也帶來了一些畏懼。

吉卜力工作室在合同上簽字時考慮到“娜烏西卡被剪輯的情形”,在他們看來“非常正確地謹慎行事”。因為上一個十年間他們和迪士尼間的不快摩擦,吉卜力“堅持該片按製片方原意發行”,不允許例外。

這個政策日後被稱為“一刀不剪”協議。

Le Blanc和Odell還是能同情一個西方動畫工作室尋求針對西方觀眾——出於沒有更好的詞彙——蠢化這些電影。他們辯解道,在娜烏西卡發行當時,“西方實質上從沒聽說過有動漫,”而且“西方國家仍然視‘卡通’為兒童向”,“動漫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

這似乎是進行國際擴張時一個顯然和有些沒必要的姿態,但以史為鑑,迪士尼在簽約後短短一年就立即開始挑戰這項政策。

6. 1997 - 在企業林立中站穩腳跟

我們永遠不知道迪士尼是出於誠意而接受“一刀不剪”政策還是他們一開始就從沒打算當真執行,但第一次——想必也是最後一次——就此項合同細則發生的衝突發生在1997年發行《魔法公主》期間——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受喜愛的動畫電影之一。

相傳,當宮崎發現迪士尼圖謀剪輯他的原始導剪版《幽靈公主》以使之更適(低)合(幼)他們的觀眾時,他們(“他們”指代的不是別人而是聲名狼藉的Harvey Weinstein本人)在郵箱裡收到了來自宮崎本人的簡短而預告性的包裹。

你要問這包裹裡是什麼嗎?

啥都沒有,只有一把貼了“一刀不剪”紙條的日本刀。Le Blanc和Odell指出,宮崎在2005年的一次衛報採訪中證實了這個故事。

再次地,我們能同情一家外表上兒童友善的動畫工作室試圖把魔法公主中的一些極端暴力場面剪掉,但宮崎的立場堅定不屈。

根據Le Blanc和Odell,宮崎笑到了最後。“觀眾證明自己的接受程度比西方發行商原意相信的高得多,目前吉卜力電影和動漫整體的流行程度佐證了這點。”

如果你想要一個能總結藝術家和工作室的藝術性和個人原則的定義性故事,“郵包裡的劍”就足夠說明了。

7. 2002 - 西方的千尋之金

無意冒犯高畑勳1999年的家庭歡樂劇《隔壁的山田君》,但吉卜力工作室的下一個突破來自2001年被廣泛視為宮崎的定義性名著《神隱少女》。

如果《魔法公主》已經設立了一個高度門檻,《神隱少女》至少與之平齊而且在很多人眼裡跳躍到更高。很明顯的,這個“很多”也包括電影藝術科學學院沉悶的西方投票者,他們授予其2002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這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日本動畫電影獲得此項後來已經變成皮克斯家產的獎項。

說到能夠成為吉卜力工作室遺產的時刻,Le Blanc和Odell提議道《神隱少女》“是把動漫帶給還不知道有這種藝術形式的西方主流觀眾的那一部電影。”

儘管他們承認西方世界確實存在少數突破,包括1998年的《阿基拉》和前面提到的《魔法公主》,這些影片與生俱來的暴力限制了它們的觀眾。相反《神隱少女》憑藉其年少的英雄主角和家庭友好的氛圍,以之前其他大範圍影院發行的動畫電影沒有過的方式連接西方觀眾,將工作室帶上國際流行度的新高度。

根據Le Blanc和Odell的說法,宮崎在創作《神隱少女》中的最高成就是“成功混合熟悉(《愛麗絲漫遊奇境》風格的前提)和超凡(在誘人而又可怕的環境中的遭遇)。”

這些獨一無二的屬性打動了幾乎每個看到電影的人,推動它上到會當凌絕頂的高度。

8. 2004 - 巔峰上最後的呼喊

《霍爾的移動城堡》同時大獲成功又有些被低估,應該代表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最後一次真正的國際性成功。儘管不能和《神隱少女》囊括的收益和好評相比,《霍爾的移動城堡》在全球票房營收超過2億美元,並且為宮崎和吉卜力贏得了第二次奧斯卡提名,儘管沒有獲獎。

可以說吉卜力之後影片相對降低的成功度歸因於質量上的小滑坡,儘管2013年宮崎-高畑聯手的《風起》和《輝夜姬物語》當然不在此列。

不,吉卜力在《霍爾的移動城堡》以後的持續走低不是缺乏質量,而是和主題有很大的關係。

“奇幻電影趨向於在西方國家更加流行,”Le Blanc和Odell說,“可能是因為動畫仍然被接受為兒童和家庭市場向。”

另外,儘管像《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這樣的故事如果試圖採用真人拍攝會是龐大的工程,吉卜力很多之後的作品主題卻沒有本質上的動畫屬性。

兩人也指出吉卜力工作室的兩位支柱性藝術家——宮崎和高畑——在2004年以後活躍度已經遠遠不比從前。米林宏昌,《借物少女艾莉緹》和《回憶中的瑪妮》的導演,以及宮崎吾朗,《地海戰記》和《來自紅花坂》的導演,代表了有才華但並未浸淫老一代導演幾十年間磨礪出的技藝精髓的一代。

9. 2013和以後 - 未來之風

如前所述,2013年的《風起》成為了宮崎駿的絕唱;那年晚些時候,高畑勳發行了深受好評的《輝夜姬物語》。兩片仍然是動畫界的大師之作,但都沒有減緩吉卜力工作室看似不可避免的衰退。

2014年8月,宮崎發表聲明將在經歷了漫長和創意充實的職業生涯後退隱江湖,工作室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步他後塵。如果吉卜力真如她命名中的地中海風一樣飄逝而去,她將留下一系列真正非凡的藝術瑰寶。

根據Le Blanc和Odell,對一個時代的潛在終結引發的可以理解的失望應該讓位於這一經久不衰的傳奇的精彩。

“時代在變化,CGI而非手繪工作正成為動畫的標準技術,”他們承認,但又補充,“不管發生什麼,工作室出品的電影將會永恆。畢竟,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在80年後仍然可人。”

吉卜力工作室的未來也許並不確定,但其過去是青春永駐和值得流連的。簡而言之,看沒看過都值得重溫。

等我賺夠錢,我也會像這位粉絲一樣親自向宮崎駿致敬的T_______T


Via:煎蛋


就算過了好幾年,我看完神隱少女依然會感動到起雞皮疙瘩...QQ

{ad/custom_25}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