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興唐 作者:午後方晴(已完成)

 
Babcorn 2016-5-11 11:49:36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64 141738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6
第七十七章 君子之戰(上)

     看著遠處的青山,朱穹對何昌期興奮地說道:「何將軍,明天就要決戰了。」

    「嗯,」何昌期淡淡地點了一下頭。都在青海打了那多場戰役,在何昌期心中,即將到來的戰役只不過是一場例行公事,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何將軍,你這幾年在青海擊斃了多少吐蕃人?」一次沒有上戰場,朱穹很好奇。

    「不是自己擊斃多少人,你已是一個百人校尉,要考慮手中擊斃多少敵人,以及各部相互之間的配合。」

    「喏。」

    但何昌期還是與朱穹說了一些注意的事項。

    這兩個人皆是延州人士,但出身略略有些不同,何昌期是殺出來的功勛與官職,本身卻是平民百姓出身。朱穹家境良好,小官宦人家出身,其母親是出自代北貴姓竇家,因此進入了軍務監,成為了天子門生。

    不管怎麼說,皆是一個老鄉。

    說著話,天色已晚,風從西方吹來,吹來了夷播海的腥臊味。眼前是一片戈壁灘,在黃昏的陽光下,隱隱映上了一層血色。

    因此,包括突厥人自己都說唐朝這一次是君子之戰。

    有的老人還記得唐初時的各個將領的戰術。最有名氣的,是李靖,計密的計算,高超的計謀,使他每一戰自始至終,死死地壓著了對手。被突厥人稱為戰神。還有一個人,李績,這個人很鬼很妖,每一戰,看似敵人自始至終皆佔據上風,然而到最後洗牌之時,局面立即變化,然後對手便輸了,都不知道怎麼輸的。有的人不服氣,一次還是這樣,兩次還是這樣。所以說他是妖道。

    總的來說,唐朝交戰,不僅是靠將士的凶悍,也靠將領的計謀。這也是中原地區的特色。所以阿史那綽爾不服,寫了信,說有種你們唐朝人與我們咽面人正面戰場上打一場,一決勝負。

    沒有想到唐朝人居然真的答應下來。

    在弓月城逗留了四天,準備了一些東西,也就是一些武器與車輛。武器還是比較原始落後的武器,先進的投石機與火藥,因為關中的旱情,距離遙遠,依然沒有運到西域。

    然後大軍出發,前行了三天,不是很遠,三天後停了下來,在鹹海邊的沙漠邊緣紮下大營。這種地形,無疑對咽面部很有利的。而且明確地告訴咽面人,給你十天準備。

    有十天準備,足以徵集與動援部族所有的壯士。

    要麼派出大量的斥候,偵察咽面部的動靜,還有許多斥候,這些斥候多是胡人為主,越過了鐵門,悄悄潛入呼羅珊地區。後者行動很隱蔽的,前者卻是公開的。

    也不算陰謀詭計,就是突厥人自己作戰,同樣也會派出斥候探查敵人的情況。

    所選的地點,不僅是空曠地帶,也是七河地區(指注入巴爾喀什湖的伊犁河、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列普薩河、阿亞古茲河、楚河、塔拉斯河,一般指巴爾喀什湖、伊塞克湖及楚河為中心的周邊地區稱為七河地區,在唐朝這裡水草茂盛,是西突厥主要居點之一)。無論從天時地利或者人和,皆對咽面部很有利。

    李威這個安排,終於驚動了更多的突厥人。

    這些首領可不是阿史那綽爾這個愣頭青,自始至終就沒有看好咽面部,人家唐軍雖少,可都是經過浴血奮戰活下來的,而且唐朝皇帝威名赫赫,又豈是綽爾這個小夥子所能匹敵的?

    然而唐朝人為什麼要這麼做,放棄自己所長,用其自己所短?或者唐朝皇帝變得掉以輕心了?

    嗯,這一戰很有看點了。

    本來暗中支援綽爾,只是削弱唐軍,給唐朝軍隊一個小小的障礙。可沒有想到唐朝軍隊居然如此。不但突厥人,連就近的東曹國與康國、曹國都派來了使者,是拜見,也是觀看唐朝軍隊真正的戰鬥力。如果是他們想像的那麼強悍,河中地區就有的救了。若是一戰大敗,只好乖乖地向大食人稱臣吧。

    處月部、沙陀部、莫賀達幹部的使者則是不解。不知道唐朝皇帝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在他們心中想法,認為沒有必要這麼做。想要肢解咽面部很容易的,一戰下來,咽面部元氣大傷,直接出動軍隊,也就肢解了。他們不知道春秋的歷史,不然都能恥笑李威是第二個宋襄公了。

    李威沒有回答。

    到了這片空曠地帶後,紮下了大營,然後一天之內挖了兩條壕溝,壕溝挖得也很古怪,很深,近一米深,然後很窄,一個人在裡面挪身體都挪不開。這又讓各個使者很不解。壕溝作用都知道的,阻止對方大軍進攻的速度。然後這道壕溝能起什麼作用?不說馬了,就是一個人也能輕易的跨過去。

    留下了一團疑問,李威也沒有回答。

    太陽漸漸落山,斥候將消息源源不斷地帶來,唐軍這樣做,也讓阿史那綽爾感到很不解的。看不透!只是覺得很有利,於是徵召族中所有壯年男子,甚至連十幾歲的少年與四十多歲五十多歲的老人,也徵集起來,做了動援,說得很有氣勢的,唐朝人盲目自大,自尋死路,我們生機來了。這一戰不勝的話,我們整個部族將會走向滅亡。

    說了許多鼓勵人心的話,然而將族中所有的馬匹調集過來,又湊了近三萬軍隊。反正所有老底子都拿了出來,若是這一戰失敗,咽面部不用唐朝肢解,也會自己真正走向滅亡了。

    李威點了一下頭,說道:「知道了。」

    走回中帳,又接到一封消息,黑齒常之送來的信。關中的難民,將黑齒常之折騰得茶不思飯不想,然而知道皇帝愛民,又不敢強行驅散。但這些百姓呢,以為來到青海,朝廷會嚮往常一樣,替他們蓋上房屋,分配耕地與糧食,甚至連衣服都準備好了。但青海哪裡有那麼多耕地?有,在河西呢,從牛心堆到星宿海、赤海、烏海、柏海,再到大非川、伏羅川,都有大片的草原適宜用來做耕地,關健不是在人家偽吐谷渾手中嗎?

    也讓黑齒常之感到很鬱悶,以前動援都沒有那麼多百姓,然而青海飽和了,卻湧來了這麼多百姓。道理不是這個道理,作為屯田,宋朝最有力,可是前去屯田的百姓卻是很少。為什麼?一是宋朝徵收一半收成作為稅務,二是宋朝將士羸弱,動輒就讓西夏人與遼國人打了過來,呆在邊境很不安全。那一個百姓願意前往?耕了田,卻沒有百姓前去耕種。

    李威做得很不錯,暫時以兵代稅,只要出了士兵,一家人免去所有稅務。其實農民那個可憐巴巴的收入,又能征多少稅?當然,遲早會徵收的,這要等到青海全部安全了,不需要那麼多府兵了,才能逐步徵收。眼下還是以商稅為主。

    去掉一個弊端,但存在另一個弊端。畢竟是老百姓,前幾年吐蕃人那麼凶悍,所以害怕前來青海。另外還有地方官員的阻攔。今年情況一變,吐蕃與唐朝搭成了和議,這又是錯誤的觀點,怎麼可能存在和平呢?唐朝在等待機會,吐蕃在恢復元氣,早遲還是要戰的。除非青海與西域歸屬定落下來。但有沒有那麼好定落的?

    老百姓不知道,只是認為和平了。又加上各州縣官員沒有辦法阻止百姓逃荒,反正是死路一條了,不如前往青海。所以湧來的百姓才會多。

    然而來到青海不是他們想像的。地也沒有了,也沒有人替他們準備房屋與糧食衣服,怎麼辦?人類的劣根性發作,官員對他們好,他們反而變本加厲,爭爭吵吵。並且青海屯田是副業,主業是防備吐蕃,伺機作戰,也是為了培養高原戰士為主的。缺少得力的文官,幾個月下來,青海發生了多少事件?

    黑齒常之連哭的心思都有了。

    這封信寫得幽怨之極。不知道是誰代筆的,寫得那個慘,那個怨,比竇娥還要可憐。

    李威看後,哭笑不得。放下了信,也寫了一封信。他有權利處理軍政大權,包括調動相應的瓷器、絲綢與茶葉前來河中與河中各國交換糧食,都是直接下制命的。寫了一封信到洛陽,僅是一個會報,而不是請示。正好他還準備從關中調來百姓在碎葉水一帶屯田,於是讓黑齒常之護送這些百姓來碎葉城。

    信發了出去。又迎來一個消息,關於易薩部的。這是一支遊牧民族,唐朝雖然設置了羈縻州,然而他們活動範圍很廣泛,一般冬天才來到裡海與鹹海一帶。這時候卻不在,大約跑到烏拉爾河上游地區了。

    李威只好放棄,過了鹹海與裡海,往北走,天氣寒冷,許多地區荒無人煙,縱然有,也是原始的高加索人與烏拉爾人為主,沒有嚮導,根本沒有辦法辨認方向,就是遇到了人煙,也無法用言語溝通。

    然後將各將領喊來,開始吩咐。

    一些步驟,在洛陽與裴行儉、劉仁軌已經做了很多的商議。來到弓月城後,與王方翼、李謹行又做了一些商議。此次不是真正君子之戰,李威也不好這個面子。是為了將來與大食人交戰,做一個試驗與演習的。

    看過許多史書,以史為鑑。最有名的步兵或者輕騎兵對騎兵與重騎兵,是呂光的龜茲之戰。呂光手中總共是七萬士兵,其中只有五千是騎兵。攻打龜茲,龜茲王不支,向獪胡求救。獪胡王派其弟吶龍、候道馗率騎兵二十萬,另外還有溫宿、尉頭等部,合計近七十萬軍隊救援龜茲。不但如此,史書記載獪胡還有一絕,那就是鎧甲,這種鎧甲象連鎖一樣沒有縫隙,弓箭根本射不透,也就是刀槍不入。

    對這個,李威與裴行儉皆有異議。

    不能說胡人就沒有技術,象龜茲等級西域胡國也有一些工業基礎,冶煉技術不可小視的。再比如說赫連勃勃的夏國。將作大匠對赫連勃勃忠心耿耿,為了精益求精,造兵器時,若是弓箭射不穿盔甲,做弓箭的工匠必死。若是射穿了,做盔甲的人必死。修統萬城時,用尖鐵錐插城牆,若是插進一寸深,就將泥工殺掉砌進牆裡。

    因此使夏國擁有了第一流的城池與第一流的武器。這是特例,不能算的,但證明了獪胡人用的有可能是類似大食與拜占庭的重甲。

    不僅是這種可怕的重甲,獪胡人還善長矛槊,弓馬嫻熟,另外也善長使套索。這個套索至今在突厥與契丹人手中還能看到,平時是套不聽話的馬匹的,用在戰場上去成了套人的武器。套奔騰的馬套慣了,況且套人,一套一個准。

    武器盔甲犀利,個人武力值高,七十萬對七萬。這場不對稱的戰爭拉開了。

    然而呂光想到了一個辦法,打造了一匹鉤鐮槍,不但能鉤你的馬,還能伸出鉤鐮槍撕開你的鎧甲,然後用弓箭伺候,漏的用輕騎解決。雙方對決了,在龜茲都城屈茨西面決戰。呂光大勝,龜茲國王倉惶出逃,王候降者計達三十餘國。

    這一段歷史史書記載得都不可信,三人將史書中的記載無限的放大。首先疑問是獪胡有沒有能力製造刀槍不入的鎧甲。其次疑問有沒有能力二十萬人全部使用這種鎧甲。就是唐朝恐怕也沒有這個能力,它畢竟只是一個胡人的部族。另外就是死亡率,說此戰擊斃了一萬多敵人,也不大可信的,雖然七十萬大軍是各部聯合而來,軍心不齊,這一點與符堅下江南淝水一戰相似,然而只擊斃了一萬多人,七十萬軍隊就能潰敗?軟弱的宋兵與明朝後期的軍隊,也不會如此貪生怕死。

    但仿照了這一戰例,做了無數推演。

    李威很看重,是因為後來的岳家軍也使用過的。

    但還是騎軍威力最大,岳家軍交戰,鉤鐮槍用過,砍馬刀用過,只是輔助的兵種,最終是騎兵。這是為了對付大食人,多提供一種作戰的方式。而與咽面這一戰,恰恰是一個軍事演習。

    一夜很快就過去了,阿史那綽爾沒有騷擾。唐朝人君子之戰嘛,我也要做一個君子。不但沒有騷擾,倚據著遠處的山脈,香噴噴地睡了一夜,保證了體力。天亮後開鍋造飯,吃飽了,這才從容地率領三萬軍隊徐徐而來。

    唐軍也很從容,不過這不是從容,是一種自信。

    當咽面軍隊離軍營僅有十里地時,李威這才揮了一下手,辛承嗣與江四斤率領三千人,分成了兩隊,進入了壕溝。只不過不同的是他們手中拿著一些古怪的兵器,似槍非槍,似鉤非鉤。長七尺多,有一個槍頭,但槍頭下面有一個倒鉤,另一邊還有一個鋒利的彎鐮,像一把大鐮刀。從來沒有見過。

    除了這種古怪的槍外,還有一些重刀,不是普通的橫刀,而是刀背加得很厚的那種。一些大斧頭。

    三千人進入壕溝後不久,遠處的煙塵揚起,咽面人來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6
第七十八章 君子之戰(中)

     李威沒有急,將康國與東曹國與曹國,以及今天才結伴到來的東安國、米國、石國、史國、何國與中曹國使者喊來。

    這幾個國家康國最大,在河中地區影響力也最高。從隋朝以來,一直與中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此次聽聞李威到來,國王篤娑缽提特地派了他的王弟溫苟同拜見。溫是康國的國姓,這是一個漢人的名字,是不是臨時取的,李威就不知道了。

    曹國準確分為東曹、中曹與西曹,環繞在康國周圍,甚至其國王有時候來自康國的王子。不過他們與康國的關係只是結盟關係,自己獨立成國的。其中西曹國最大,唐朝也將西曹國視為曹國的正統。是對是錯,沒有人管了。若不是李威前來西域,誰去管河中這些小國家錯綜複雜的關係。東安國又叫喝汗國,是一個小國家。安國是受大食入侵最大的苦主,然而離小安國還有四百里路,使者沒有來得及到來。還有其他的一些國家,也是因為路程或者其他原因,沒有來得及趕來。

    石國離碎葉城很近,產良馬,善戰,與唐朝關係也一直很和睦。史上直到高仙芝在河中地區行為暴虐後,才投奔了大食。這是唐朝的一個堅定盟友,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車薄時,還曾出過一些戰士前來相助。沒有起重大作用,但能略表心意。唐朝為了掣肘西突厥,特地在石國設大宛都督府,石國其實與史上大宛半點關係,其國王也是一個突厥人。這僅是表示對石國的尊重,將它撥到康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在阿史那賀魯兵敗逃到石國蘇咄城後,城主伊涅達干將賀魯拘送。

    史國又叫羯霜那國,緊鄰著康國的南邊,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有一個重要的關卡,鐵門。東突厥人夢寐以求重新恢復榮光的歌曲裡唱的打到了鐵門,就是此地。米國在康國西南不到百里的地方,在永徽年間就被大食攻破。顯慶三年,以其地為以其地為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這個小國王還活在人世,被大食人害慘了,所以對唐朝抱著無限的希望,是一個進貢很勤快的國家。另外還有東米國與小史國,這是兩個更小的國家,也夾在這第二波謹見的使者中到來,因為國力的原因,李威表示了尊重,但在他戰略中沒有多大意義。

    何國在康國西北,這是李威特地召見的。

    這個國家在唐朝沒有設立羈縻政權,就以唐朝附屬國自居了。每次唐朝使者至,散花迎接,以麝香敷面,扶之東方拜之。也是一個產糧大國,永徽時曾派使者進言,聞唐朝出師西討,願輸糧於軍。主要原因是想借唐朝之手,掣肘突厥人。可是唐朝羈縻河中後,並沒有派駐軍隊,而且以突厥人為主。這二十幾年,失望之下,沒有再進貢了。

    李威親自派人邀請,除了看重它的糧食外,還有一個原因。宗教!

    河中地區以信仰祆教為主,極少數人信仰佛教。大食的影響,有少數人逐步改信伊斯蘭教。例如康國,已經有婦女蒙黑面紗出門,這正是伊斯蘭教的風俗。對宗教李威不反感的,無論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或者祆教、天主教,總體目的是教導百姓向善的。只有一個前提,別影響國家正常的發展,比如廣修寺廟,李威肯定不贊同。修寺廟不要緊,但那幾十萬免稅的大和尚們,對國家有沒有妨礙?還有,別向西方一樣,干涉政權。最後,別沒事往宮中跑,甚至進貢小丸子毒害宗宗與皇帝本身。

    可是伊斯蘭教的普及,為大食進攻河中打下了最好的基石。這個何國不知道是不是對唐朝失望了,居然將國教主動從祆教改成了伊斯蘭教。所以何國成了李威重要的拉攏對象。宗教才改不久,對百姓影響力也不大,還來得及改過來。

    不但是這些,各國的風俗、人種、出產、百姓與士兵數量,對待唐朝的態度,之間的矛盾恩怨,地形、礦產、氣候等等,全部要瞭解。因此這次前來河中地區,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但這樣細細考慮,卻為以後有可能打下厚厚的基石。

    這些使者到來後,李威僅是寒暄了幾句,沒有多說。只對所有使者說了一句話,有什麼事,等打完了再談。

    他們拜見,用意很明確,想利用唐朝,來抵抗大食人對他們的威脅。可心中忽信忽疑,等打完了,看到唐朝軍隊的戰鬥力了,這樣談,才有談話的權威。

    這些使者膽顫心驚的來到他面前,不是怕李威,馬上咽面就打過了,怕唐朝軍隊戰敗,能殃及他們。

    李威說道:「大食騎兵是不是很強大?」

    「是啊。」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道,其中還有一大半使者居然能說一口流利的唐朝話。

    「那麼我朝能不能經常性地派幾萬軍隊保護你們?」

    這一問,全部蔫了。

    唐朝只是羈縻,沒有事,你只要進貢就行,進貢也不是勒索,唐朝還會有豐厚的賜賞。平時也不徵稅,也不納糧。憑什麼經常派幾萬軍隊保護自己?當真幾萬軍隊作戰沒有撫卹?沒有供給,沒有損耗,沒有犧牲?

    唐朝皇帝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難道要改變唐朝的政策?

    李威沒有顧他們的表情,繼續說道:「唐朝可以幫助你們,但你們必須自己強大。今天我就現場示範一下步兵如何破騎兵的。」

    自己要試驗,也順便向他們示範。對河中,李威暫時還沒有什麼想法,吐蕃與突厥的事務都沒有了,有什麼精力真正統治河中?但必須讓他們自己保持一定的戰鬥力,不至於被大食吞沒。另外,政策也要做一些小的調動,現在不急著說,要等此戰過後,說他們才能聽從。

    另外就是宗教。

    大食人曾經對征服區說過三句話,要麼你們向我們大食乖乖地納稅(很重的稅),要麼你們信仰我們的宗教,要麼你們就等待著死亡。因為與拜占庭的交戰,目前對河中他們還沒有多大興趣。最多是入侵,擄人搶財物,然後回去。宗教也是如此。李威入主河中後,就是打算樹立祆教的權威,但眼下還不能管。要與他們談,要讓他們信服,讓他們配合。

    說完了,手往下一揮,張知願發號施令。

    做了他的傳令兵,但也是一種培養。

    隨著這一聲令下,薛訥、細封雷、劉德正、野辭明川、拓跋坡率領一萬五千人皆下了戰馬。從京城帶來了諸位重點培養的將領沒有動,讓他們仍然騎在馬上,繼續現場觀看。還是要戰的,這要等突厥人各自潰敗後,各自率領一百人追擊的。另外李謹行、王方翼與郭元振也沒有動,仍然騎在馬上。

    一萬五千士兵在各自將領指揮下,從大營將一個個小車子推出來。

    這又是一個步兵破騎兵的重要道具。

    李陵五千對十萬匈奴兵,劉裕恐怖的卻月陣,皆是以車為重要的道具。包括裴行儉在黑山那次戰役,同樣借助了輜重車的掩護。車子是臨時製造的,還製造了一些小道具。

    鉤鐮槍與厚砍刀,厚斧子卻是在洛陽就製造好的,除了這些武器外,還帶了一些簡易的投石機,以及強弩。其他的皆是常規的武器了,比如說是弓箭、槊、槍、改進後的橫刀、矛與盾牌、槍。

    推小車子大家懂的,起臨時的城牆,阻擋騎兵的衝擊。然而這些小車很是可憐,因為臨時製作的,不但單薄,而且很矮小。另外又準備了一些尖矛,也是用木頭削尖的,這是準備當作標槍投射出去的。這些尖矛同樣很可憐,全是木頭尖子,一個鐵尖子也沒有。雖說咽面部經歷大敗,但上了戰場,至少士兵穿了皮甲吧。這些木頭尖矛能不能起作用?

    不但如此,騎在馬背上的唐朝軍隊僅剩下七千人了。但一萬多唐朝軍隊下了戰馬,後方留下了大量的空馬,不得不派士兵下去看管。

    處月部的使者擔心地問:「陛下,是不是太托……」

    一個大字不好問出口。

    「我問你,是鐵矛昂貴還是這種簡易的矛昂貴?」

    「是它……」但更是懷疑,戰爭不能說昂貴,最好穿藤甲,使竹弓箭竹刀最便宜。可那樣的話,還能打贏戰爭嗎?

    李威又問道:「若是戰爭到了關健時候,武器不足,怎麼辦?」

    「可……」是這麼說的,這種簡易的投矛隨時隨地能就地取材,只要有樹,想要製造多少就有多少,但它能有殺傷力嗎?況且草原上作戰,幾乎所有人皆騎在馬上,這種投矛起的作用更是可憐。並且這些矛比常規的長矛更粗更長,都有人懷疑唐朝士兵有沒有這個臂力,讓它投射起來。

    倒是河中這些國家使者感到興趣。

    他們與唐朝情況差不多,有許多國家半耕半牧,兵種也是步騎相夾。但是唐朝那種戰術,學又學不來,特別是殺傷力巨大的陌刀兵種,連陌刀都不會製作,怎麼建立這樣的兵種?

    然而唐朝皇帝這次戰術,是對以前唐朝戰術的徹底顛覆,似乎也比較容易學習。

    此時,從東西兩方傳來號角聲。一長一短,是報平安的。

    受裴行儉的影響,來到此地李威特地詢問了天氣。

    七河地區因為受地中海影響,夏天經常刮的是西風,又根據了當地熟悉天氣的老農民一些諺語,李威觀察了一下天氣。根據這些諺語,大約近兩天天氣很正常,也就是風向不容易改變。

    不知道後世的鄱陽湖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朱元璋借助風向改變,用了火攻,有沒有用粗糙的辦法觀察過天氣的。但對戰爭來說,卻是很重要的一環。

    李威所選擇的地點,不僅是君子之戰,而是誘惑咽面傾巢而出,一舉殲滅。所以選擇了這個空曠的地帶。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臨近沙漠地帶,雖說是戈壁灘區,沙塵很少,幾萬騎兵奔跑而來,必然揚起許多塵土。風大與小觀察不了,能不能借助風勢也判斷不了。但只要颳風,就能捲起塵霧,也能迷住士兵的視線。

    這是李威最擔心的一個環節。

    因此,一大早就派出了許多斥候察看兩邊的情況。

    然而阿史那綽爾並沒有利用。

    騎在馬上,李威不由笑道:「還真是一個小毛孩啊。」

    很輕蔑的語氣,就這樣的水平,還想與自己軍隊決一雌雄?

    不但李威笑了,王方翼也笑了。昨天晚上的軍事會議上,李威刻意說過此事,也做了一些預防的措施。咽面人卻沒有這樣做,這更增加了今天勝利的輕鬆度。

    當然說到底,也是看到咽面新敗,實力大損,將士信心不足,才敢將這種戰術拿出來做演練的。

    聽到報平安的號角聲,李威又做了一下手勢,張知願又發出一道命令。一些士兵從大營裡拿出一個個麻袋,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就沒有人能看到了。先是送到兩個壕溝裡。然後送到車牆後面的士兵手中。

    布的這個陣同樣也很古怪,每道壕溝相隔有近八十米遠,第二道壕溝離車牆又有七八十米遠。中間整相隔了一百多米。也就是說勉強地將第一道壕溝的將士,保護在弓箭範圍內。

    真的很勉強,除了一些強力的角弓與勁弩,根本達不到一百多米的射程。

    而且唐朝到現在為止,所有步伐都溫吞吞的,不像是大戰來臨。反而真像是一次演習。

    不但唐朝軍隊,阿史那綽爾也派了斥候,雖說是君子之戰,還是害怕唐朝人的陰謀詭計的。斥候回來稟報,方圓幾十里地,皆無一個伏兵。要麼碰到了唐朝的斥候,發生了一些激戰。這個激戰後果也讓咽面的斥候感到沮喪。

    李威用斥候,不僅是刺探消息,也是預防斥候相遇時發生小規模的交手。斥候交手佔據上風,就能有信心有力量打探得更細。因此,派出的斥候幾乎是最凶悍的士兵。兩軍斥候一碰面,交手的後果可想而知。咽面的斥候被殺得很慘。

    但這個交手只是一些小規模的作戰,幾十人的死亡,並不影響大局。也得到了綽爾所需的消息。

    既然唐朝軍隊沒有其他的埋伏,於是下令三軍緩慢前進。要保持馬力,留作決戰用的。因此咽面的部隊同樣慢慢騰騰。看上去,兩方溫文爾雅,像一對戀人一樣,含情脈脈,根本看不出來有任何交戰的跡象。

    君子戰嘛!

    至少現在,幾乎史上沒有出現過如此溫和的戰役。

    咽面人就到了。遠遠地看到大團大團的黑影,在塵土中露出身影。

    李威喝道:「升旗。」

    一面很大寫著「皇」字的大旗升了起來。意思分明對咽面說,唐朝皇帝在此,向我開火吧。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6
第七十九章 君子之戰(下)

     咽面的大軍就到了眼前。

    大約一里來路遠的地方,綽爾喝令三軍停下。敢再度反抗,也不是一點玩意沒有的。這個距離一旦衝鋒,到了唐軍大營,馬匹正好將速度提到了巔峰,衝力也是最大的時候。

    咽面看著唐軍大營,也看著那兩條壕溝。

    壕溝挖得有些深,如果馬匹奔跑過來,腰稍貓一貓,連腦袋都能埋進地面下面。但突厥人停了下來,士兵將頭一個個伸出來察看。

    對這兩道壕溝,綽爾也聽斥候稟報過了。同樣不是很明白,但現在看上去,他給唐朝人找了一條理由,大約他們埋伏進去,打算利用弓箭進行狙擊。所以壕溝不寬,怕戰馬陷進去,踩死唐朝士兵的。

    是不是這樣的?好像壕溝裡有可能沒有十把弓箭。但狙擊卻讓他猜中了。

    想出了理由,於是又往下想。弓箭狙擊問題不大,既然前來交戰,難免會有傷亡。只要能戰勝唐朝軍隊,有一些傷亡也是值得的,比肢解了的強。而且唐朝人似乎很大意了,居然放棄了戰馬,改成了步兵,利用那些小的可憐的車子抵抗?又弄不明白了。難道這一支唐朝軍隊騎術不精,所以不得不將戰馬放棄,改成步兵作戰?

    大約是這樣的,綽爾嘴角露出一絲微笑。與唐朝軍隊作戰,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可看到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增加了勝利的信心。

    他在看,唐朝將士也在看他們。

    三萬多人黑壓壓而來,氣勢十分驚人的,一眼望不到邊誇張了,但排成了一個個隊伍,再加上戰馬本身佔據很大的體積,甚至有的將士還帶了副騎,整排了好幾里路長。當然,唐朝軍營規模同樣十分龐大。

    離得不是很遠,只有一里多地,有的士兵眼睛好,立即發現了另一個問題,敵人數量多,可裡面有許多白髮蒼蒼的老人,有一些乳臭未乾的少年,嘴上的茸毛還沒有脫去呢。並且有的眼光好,也能看出另一個問題,看似三萬多咽面部隊整齊地排列,可是各個陣型之間不是很圓貫,剛才綽爾喝令停下時,多個小隊出現了一系列的小混亂。

    散兵游勇!

    幾個眼光高超的將領,已經給這支部隊下了這個定義。

    王方翼都不怎麼看他們一眼。扭過頭看了一下鄭慶澤。皆是望門,互相之間有著深厚的聯親關係。太原王家與皇室有聯親,鄭家開始與皇室有聯親。因此,對鄭慶澤很親近。

    此刻鄭慶澤騎在馬上,身體略略有些顫抖。

    「鄭校尉,你有些害怕?」

    「王都護,是興奮。」

    「那就好,也不用緊張。不過你的職責一會兒是追擊,順便提醒你一些追擊時的要素。真正交戰時戰果不大,取得大捷往往就是追擊之時。」

    「是,」其實在軍務監,劉仁軌說過,裴行儉說過,李威說過,說法各異,但相差不大,可鄭慶澤還是應了一聲。

    「這指的是潰敗。如果士兵強悍,將領英明,指揮得當,即便敗退,有組織的敗退,縱然追擊,取得的成果也不會大。因此,往往同樣的失敗,死亡率卻是截然不同。還有,就是軍隊士兵多。越多越容易出現潰敗。若是各部聯軍組成的軍隊,雖然多容易從數量上壓倒敵人。可一旦失敗,更容易出現潰敗。所以赤壁與淝水一戰,讓曹操與符堅損失慘重。韓信也說過一句話,他領兵多多益善。手下越是眾多,越是不好指揮,也越是需要主帥有很高的才能。」

    這不是防止失敗的,如何組織進攻,如何分配,如何協調,士兵越多,越難以統轄。

    重點不是這個,王方翼只是做了一個例子,沒有在上面多說,又說道:「還要注意一個情況,防止敵人有埋伏,故意詐敗。這時候就要看眼力了。詐敗與潰敗截然不同的,縱然對方偽裝得當,但無論怎麼偽裝,詐敗士兵心中有信心,退時就是做了偽裝,仔細看還是能看出他們敗退有序。這種情況不能冒然追擊,必須派出斥候做進一步的打探。這是主將的事。你現在是百人校尉,學習一下。可是校尉也有校尉的職責。第一要勇敢作戰,給手下做一個表率。第二個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緊緊地將你的手下看好,還要看好其他各隊,相互配合,不能只顧著自己追敵與殺敵了。」

    「是。」

    話剛落音,咽面人發起進攻了。

    綽爾也在觀察。防止唐朝人有詐的,看了大半天,也沒有看出來,終於放下心來。然後盯著那面大旗,很顯眼,旗下有不少人,皆穿了盔甲。那一個是唐朝皇帝看不清的。但大旗豎立起來,唐朝皇帝必然在那面旗幟下。於是喝道:「各位兒郎們,聽好了,若是誰活捉或者擊斃唐朝的皇帝,賞千金,牛羊各千頭。」

    他也低估了李威的身價。

    難道一個唐朝皇帝價值僅是千金?休說李威,就是論欽陵的人頭能買到的話,李威都願意拿出十萬金,五十萬金來購買。

    但對於苦哈哈的咽面戰士來說,還是一個巨大的財富。於是許多士兵嗷嗷叫了起來,算是激勵士氣吧。綽爾這才說道:「衝!」

    轟!

    三萬多鐵蹄掀起巨大的馬蹄聲,奔跑過來。

    李威與李謹行對視一眼,笑了起來,是苦笑。替這些咽面人發苦了。都是什麼呀!

    像這樣大規模的戰役,怎麼能發起全面的進攻?至少要留下一支雄厚的預備隊吧。這是起碼的常識,連這個都不懂,怎麼就有膽量反抗的!輪到李威都想不明白了。

    他是這樣想的,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出來的。有的河中使者看到幾萬鐵騎奔騰咆哮如雷而來,嚇得在馬上兩腿戰戰,差一點都能跌下馬去。

    直到咽面人離唐朝軍隊只有半裡地時,李威才下了命令。

    自從發明號語後,指揮變得方便起來。不過這個很好學,突厥人與吐蕃人現在也在使用號語。又回到了起點,看誰的將士勇敢,誰的指揮水平高超。

    聽到命令,唐朝行動起來,有的士兵在準備弓箭,有的將麻袋打開,麻袋裡面裝的是什麼,還是看不清楚。有的士兵將車板打開,車子上方是一個個圓孔,然後將這些長矛裝進圓孔內,矛頭露出車子外面半尺有餘,但車子裡面露出更多,將近三尺多。另外士兵腳底下還放著許多大錘子。

    有的突厥人內行,眼睛亮了起來,似乎明白李威用意了。但憑藉這一點,還是無法大獲全勝的。於是集中精神,看下面發生的事情。

    咽面軍隊衝鋒速度很快,直到這一刻,才變得像是戰爭模樣。出忽綽爾的意料,眼看就到了壕溝,但唐朝埋伏在壕溝裡面的軍隊並沒有放箭。可這時馬在士兵狂飆下來,速度達到了巔峰,勒也勒不下來。也來不及思考,就衝到了第一道壕溝,唐朝軍隊還是沒有動靜。這時候包括綽爾自己,也看到了壕溝裡面的唐軍。但他們騎在馬上,唐朝士兵伏在壕溝中,兵器夠不住,又不可能勒住戰馬放箭。況且這些士兵也不是唐朝軍隊的主力,更不是唐朝最重要的人物。最重要的人物依然站在那面大旗下。

    看到了壕溝裡面唐軍的武器,有些心寒了。也看到了車子上一個個矛尖,還是沒有想到的,這麼短的矛尖露出來,難道就能傷到戰馬?可是隱隱感到不妙。然而這時,戰馬速度變得更快,更甭想停不下來。很快的,前面的人就衝到了第二道壕溝。

    這時,唐軍才響起反擊的號角。

    三道防線一起動了起來。

    第一道防線伸出了砍馬斧,削馬刀。人夠不倒的,專門往馬腿上招呼。另外有人從麻袋裡掏東西往外面扔。是一個個小球,可是各個使者看到這個小球,一個個響起抽冷氣的聲音。

    很普通的木頭圓球,但在這個小圓球上鑲上了一個個尖形鐵錐。

    有的戰馬被刀斧削傷馬腿,甚至有的大斧子都生生將馬腿削斷。戰馬立即摔倒出去,這一摔連帶著後面的戰馬都被帶倒下來。但這不是最致命的,關健是那一個個鐵蒺藜,第一個壕溝裡面往外扔,第二個壕溝也在往外面扔,後面車陣也在往外面扔。幾萬個鐵蒺藜立即遍佈了唐軍大營前面所有的空地上。這玩意兒也許效果不如拒馬,然而成本低廉,多了效果也就起來了。馬蹄踩了上去,立即被扎穿,戰馬吃痛,一匹匹地暴跳起來,甚至將士兵都掀了下去。

    也扔得是時候,遲扔就讓全部突厥人衝到車陣前面了,早扔,看到這架勢,綽爾也不會衝鋒,傻不成麼?

    知道不妙了,然而綽爾繼續呼喝,沖,沖。認為衝到車陣前面,萬事大吉了。

    第二個壕溝武器發揮作用了,一把把鉤鐮槍伸了出來。自呂光一戰後,這種武器成為絕唱,又是發生在西域的事,幾乎沒有人注意。生生讓李威從史書中翻了出來。也不知道呂光用的鉤鐮槍是什麼樣子,這種鉤鐮槍是李威與劉仁軌、裴行儉三個人在家中琢磨出來的。

    效果差不多吧。

    鉤子鉤面甲,鉤開面甲後,用彎鐮刀鉤脖子。然而這群咽面苦哈哈的,並沒有幾個人有面甲,直接用彎鐮刀往脖子上伸去。都不要用力的,戰馬繼續在奔跑,馬帶著脖子往鐮刀上狠命地拉。後面車陣弓箭也鋪天蓋地射了出來。

    還沒有攻到車陣前,咽面軍隊已經混亂起來。有的機靈,落在後面,此時不由地勒住了戰馬觀望。不是每一個人都機靈的,後面的戰馬繼續衝撞上來。即便沒有衝到壕溝的埋伏圈,也形成了混亂。

    從唐朝軍隊發起反擊,到第一批咽面人臨近車陣,時間很短,幾乎只是瞬間的功夫。戰場變得慘烈起來,幾里地長的防線上,響起了陣陣淒厲的哀鳴。甚至有的咽面人摔下馬去,又遭到戰友的馬匹反覆的踐踏。幾乎像變魔術那樣快,漫長的防線上出現無數屍體,鮮血也染紅了黃赭色的戈壁灘。

    大多數咽面戰士怯弱了,人人都怕死的。還有少數人保持著遊牧民族的強悍,繼續撥馬往前衝。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只要沖垮車陣,衝進唐軍大營,還是能挽回局面。那麼自己妻兒老小,自己的部族就有的救了。

    但站在後面觀看的五咄陸部的各個使者,已經開始搖頭嘆息,完了,經此一役,咽面部正式從七河流域除名了。

    這一切,在飛快的馬速帶動下,僅是一轉眼。有人終於衝到車陣,甚至有人在馬背上狠狠地拍打,想強行將車陣沖垮。至少看起來,這些小車子架住戰馬的沖踏。

    可它畢竟是車子,用鐵索連在一起,甚至為了沉重,做工粗糙,可裡面載滿了石頭。那有那麼容易沖垮的。並且致命一擊露出來。看到有士兵接近車子,唐兵舉起大鐵錘,狠狠地往矛尾部拍去。剛才有人疑慮這麼粗重的長矛無法拋投,但它本身就不是用來拋投的。

    這也是在卻月陣上研究出來的產物。

    卻月陣不好引用的。它的要求很高,一要是在一段平緩的河面上,二要求河坡也十分平緩,三要求河中有巨艦接應,四要求敵人強行衝鋒。所以卻月陣使了一次,也成為了千古絕唱。

    卻月陣更不能帶到西域。

    於是三人商議後,決定對它進行一些改良。

    此次依然當作了演習。主要是以後針對大食人的。對西方的軍種,李威認識很清醒。最搞笑的是羅馬方陣。後來人爭議,但若是碰上漢軍或者唐朝軍隊,它一準得完蛋。孫子說,水因地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種貌似強大,實際笨拙刻板,缺乏變化的軍種一旦遇到唐漢的軍隊,會有什麼樣的下場?歷史也證明過了,元蒙歐洲縱橫無敵,就是拜占庭或多或少受到羅馬方陣的影響,屢屢受挫於大食人。這種方陣中國曆上只有一個人用得成功,符登。但他也做了許多變化與改革,不是純粹地引用。

    但對大食人李威沒有忽視。

    沒有見識過,唐朝諸將皆沒有見識,可通過拜占庭使者的描述,李威能想像。因為戰馬的高大優良,不但武裝了重甲兵,速度也快,而且武器並不比唐朝弱。特別是大食的冶煉技術,有可能單論鎧甲與彎刀的優良還在唐朝之上。將士更不會弱於唐軍。一旦交戰,地點大半是在呼羅珊。這裡天氣炎熱,地形空曠,多以沙漠戈壁綠洲為主,地形上更適合大食軍隊作戰。

    因此,單用騎兵似乎佔據了下風。三個人就想了許多主意,包括對步兵兵種的改良。還有,也讓河中地區各國看一看,原來步兵也可以這麼用的,增加他們戰鬥力。

    這一次,僅是試驗了一種。

    長矛士兵不容易拋射起來,然而大錘子拍下去卻是可以迅速拍出去的。

    隨著長矛被大錘巨力拍打出去,這個力量很強的,遠遠超過了拋射。一下子就深深刺入馬匹的脖子裡面。有的戰馬再次暴跳起來,痛楚的鳴叫,有的戰馬甚至當場擊斃倒下。但這時候也退不出去了,大半的咽面人已經騎馬進入這長達幾里,寬達一百多米的埋伏圈中。縱然逃回去,能活下來的機率也不會超過一半。

    有的將士不得不喝令手下繼續衝向車陣。一次次衝撞之下,有的車子被沖壞了,可是他們遇到的可以說是這世界上最強大的兵種之一。指揮官的素質,合李威、李謹行與王方翼,甚至帶著劉仁軌與裴行儉的授宜,這個素質絕對可以排在這世界上前十位。休說三位主帥,就是郭元振恐怕也不會像他那樣傾巢出動,是派了一萬五千人當作了步兵,然而在車陣前真正防禦的只有一半人。還有一半人留作了預備隊,當然,若是發生意外,後面數千騎兵也是可以用來作預備隊。看到沖壞了車子,預備隊立即閃了出來,有的舉起了盾牌,有的舉起長矛、橫刀。最可怕的是陌刀營的三千陌刀手全部留在了預備隊。這是終極的防禦。而且還輔以弓箭手繼續射擊。牢牢地不讓咽面人深入一步。只是一會兒功夫,大多數的車子前面堆滿了戰馬的咽面士兵的屍體。

    唐軍也有犧牲,有的突厥人騎在馬上,抽出彎弓放箭。但是唐朝軍隊從容地舉起盾牌。即便有人受傷或者擊斃,也會立即過來戰友,將他們抬下去。幾乎看不到半絲慌亂。

    最凶悍的是兩道壕溝裡的士兵,在無數戰馬奔跑踐踏中,頑強地戰鬥。

    但看似凶險,死亡率卻是很低。這三千士兵皆是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也是此次唐朝軍隊中最凶悍的士兵。雖然無數戰馬在奔跑踐踏,他們畢竟在壕溝裡,經驗讓他們從容的殺敵避讓。壕溝又做了他們的掩護。戰馬愛了傷,是有可能會到處亂竄,可它畢竟是高級動物,不可能自己非得往壕溝裡面陷。當然,這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與冷靜的頭腦,否則呆在壕溝裡面,依然很是危險。

    總之,整個唐軍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冷靜,從容,有序,流暢,也許沒有像咽面人大喊大叫,可那種沉默讓人感到可怕。就連觀看的各個使者,都能分明感到那種壓迫感。

    激戰了好久過後,咽面部各個將士看到無望,終於產生了退卻的心理。從外面的咽面部開始,率先向後逃竄,最後波及到了埋伏圈裡面的將士。

    一直看著戰場形勢的轉換,李威這才下達了追擊的命令。除了少數侍衛留下來保護他外,郭元振與王方翼率領其他的數千將士騎馬從大營兩邊包抄過去。這場看似的君子之戰,終於進入收宮階段,向追擊戰演變。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6
第八十章 王八之氣(上)

     剛才各國與各部使者看到的是步兵戰術。認為這是唐朝最精銳的步兵,又錯了。這支唐軍最善長的還是輕騎,騎術!甚至包括醫務兵在內,都有一好的騎術。

    也包括從洛陽帶來的五千軍隊。

    裡面是有許多是來鍍金的**,皇帝親征,幾乎所有的貴族子弟全部嗷嗷叫地要求參加進去。但不是想參加就參加的,參加可以,必須要有一身嫻熟的弓馬技藝。為了杜絕一些無能的將士進入,李威親自選撥,任何人都別想走後門。也許上了戰場,缺少實戰經驗,也許少了青海軍中那種血性,只論騎術,沒有一個差的。

    數千騎兵分成兩路,中間的戰場上遍佈蒺藜,無法通過了。必須兜上幾里路,從兩邊繞道下去追擊。這個問題也不大,第一批追擊的唐朝軍隊跨下的幾乎是軍中最好的戰馬,並且養精蓄銳,能將這個差距彌補上來。

    唐朝軍隊騎兵的流暢,再次讓各個使者認識到唐軍的強大。

    這兩隊唐軍不僅是追敵,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殺向咽面部。裴行儉智捉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得到了大量財寶,但他的政策主要是安撫,百姓的糧食牛馬羊的什麼,皆沒有動,這給阿史那車薄反叛留下了基礎。也知道,可不好動,一動與整個唐朝政策相違背,會造成不好的後果。王方翼幾乎連財寶都沒有動,等李威前來處理。

    咽面在突厥人當中是一個大部,多年下來,有許多積蓄,不僅有大量的錢帛,部族中也有許多牛馬羊,以及少量的糧食。這都是李威最需要的。窮啊,比咽面人還要窮。

    兩戰下來,包括王方翼的大戰,朝廷還沒有頒發獎勵。幾萬大軍到來,要吃的要喝的要穿的。就要花不少錢。還不算,不知道青海會過來多少難民。眼下著手屯田,收穫也要到明年。這一年多難民怎麼辦?都要管的。

    為了獎勵各個參預王方翼平叛的部族,李威承諾,讓他們將咽面部瓜分掉。又是對以前唐朝的政策,做了一個小調整。這些部族欣喜若狂,一個個磨刀霍霍。不說財物,部族族民越多,部族才會越強大。人,也是一個財富。

    李威將咽面逼得再度謀反,大戰來臨,才停下準備瓜分的腳步。戰敗的消息傳播起來很快的,只要晚動手一會兒,這些財富就會落到這些部族手中。難道向他們討要?

    第一波唐軍離開,戰場上逐步有更多的咽面人開始逃跑。

    薛訥與野辭明川率五千人從車陣前撤了下來,再度跨上了戰馬,兩路出擊。追殺敵人,另外還有策應第一路大軍。

    接著,細封雷與劉德正又率五千人分兵出擊,這才是真正殺敵與抓捕戰俘的。

    剩下的人開始打掃戰場。整個大軍動作流暢自如,看得都讓人產生賞心悅目的感覺。太陽還沒有落山,戰爭基本上結束了。

    晚風吹了起來,李威騎在馬上,屹立在大旗下,大旗讓晚風吹得嘩啦啦地作響,李威動都沒有動。大部分使者很開心的,這樣威武的皇帝,這樣強大的軍隊,是自己強力的保障。也有人反之,自始至終,這一戰,讓他們看到整個唐朝軍隊不是軍隊,是一部運轉良好的特大殺人機器。看得冷汗涔涔。有這想法的,也有不少人。

    李威在他們身上掃了一下,看到現在了,先是害怕,後是震驚,還沒有回神。李威就下了戰馬,走到傷兵中間。吳起為士兵吮膿,他無論如何是做不出的,可對士兵態度從南詔時,就十分友善。而且清醒意識到,這才是他的根本。什麼友誼進貢啊,是強大的武力打出來的,沒有這群將士英勇的表現,就沒有這群胡人的臣服。

    唐朝在這一點上也開始有進步。

    原先軍中也有醫務兵,但數量少,後來李威到了軍中後,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廣聘大夫,傳授醫術。至少傳授一些簡單的醫術,比如包紮傷口,撥箭頭,怯毒,等等。這些士兵也作戰,救治傷員是兼職,但數量多,能緩解醫務兵的不足。另外還有蒸餾高度酒,也搞不清蒸出來多少度,嘗過,大約相當於五十幾度的酒精度。更弄不清楚這個度數的食用酒精,能起多殺菌作用。但這些舉措,能降傷非戰鬥性的減員,是比較人性化的措施。

    一個個的安慰。

    看起來很瑣細,但這些舉措,卻能保障士兵的士氣。

    天終於再次暗了下來,戰場上的鐵蒺藜已經重新回收,士兵在打掃戰場,撿回能用的武器與盔甲,屍體掩埋。遠處也有士兵源源不斷地將戰俘押回來。

    李威這才下令開鍋做飯。然後踱回大帳,召見各部使者。

    他不會為戰而戰,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一場大捷會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即將到來的會談。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役,將領的指揮水平相差太大,士兵差距太大,別以為數量差不多,士氣低落,居然中間有許多老人少年,這無法用數量彌補的。勝之不武,但勝得如此輕鬆,多少給了李威一些王八之氣,再談問題就有了底氣。

    首先是對五姓使者說的。

    老話重談,用咽面部的領地換出碎葉川。碎葉川水草豐美,但咽面所在的地區生態環境也不差,而且面積大,否則唐朝都不會設置一個羈縻的咽面州。從價值觀念上來說,是對等的調換。

    可是這幾位使者卻吞吞吐吐地說了許多困難。

    第一個困難碎葉城西正是十姓可汗故地,西突厥的大本營。第二個碎葉川各部犬牙交錯,若是一部比較好調換,卻涉及到各部,不能將自己部族進行切割,讓少數百姓遷移到在咽面州。在地圖上看似不遠,但中間卻隔了一個羅漫山(天山)的餘脈。有的山峰高撥,就是現在都能看到山峰上終年不化的皚皚積雪。

    總之,說了若幹個難處。

    聽到最後,李威慍怒起來,喝道:「你們心中那些小算盤,別以為我不知道。是不是你們一心還要光復你們西突厥的榮光。」

    「不是啊,」突騎施的使者立即伏下說道。

    「不是,那麼為什麼突厥兩次暴亂,你們各部都派兵參與了?還有,這一次咽面部那來的那麼多武器!」李威忽然拍起了桌子。

    是有些困難,沒有天山的隔阻,碎葉川是指碎葉城一帶地區,咽面州的領地卻在夷播海的東面,也隔了很遠的距離。還有天山。

    幾十年後,一個小正太還沒有遇到一個用鐵棒磨成針的瘋婆子,於是每天只知道玩耍,這一晚玩累了,用手托著腮,坐在土墩子上,看著北方的夜空,月亮明亮,天山雲氣渺茫。幾十年後到了中原,回想起這一晚,便寫下了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詩人用了誇張的手法,但不可否認這段山脈雖是天山的餘脈,山勢依然很高大。

    這些使者抱怨是存在的,可不是不可能調換,伊麗河地區主要分佈著是突騎施的勢力範圍,讓突騎施往北移動,將西南的領地割讓出來,一部一部進行調換,最終還是能將這個難題解決的。調換的又皆是遊牧民族,不像龜茲等國,不像河中,半耕半遊牧,將輜重往大車上一放,牛羊一趕,也就遷移了。但五咄陸部一直不情不願,是害怕唐朝象青海那樣,一下了調來四五十萬百姓,那麼唐朝將在碎葉城能隨時隨地調動近十萬大軍。對於這些部族來說,無疑是如芒在背。

    這才是這些使者最真實的想法。

    他們想法也是對的,李威心中的目標更大,是打算沿著原來唐朝稱民的輪台、金滿、蒲類三縣,再到碎葉,打造一個漢人區域。也是在洛陽與裴行儉再三商議過的,李威拿了主導建議。移民可以,西域不同於青海,青海後面就是松州、姚州、蘭州,大半是漢人區域。去了西域,若分散在一起,不但不起到作用,有可能成為弱勢群體,最終被胡化了都未必可知。所以李世民再三要求各個胡人將原來的漢人遣返。只有聚在一起,才能起到強大的作用。

    四地呈一個不規則的扁長四角形,若是全部充塞移民,西域是出現了沙漠化,但環境比後世還是好些的,一路西來,沿途能看到許多生機勃勃的綠洲。再者,漢人耕作謀生,對土地要求更少。將這個四角形塞滿,能容納一百多萬的百姓。組織得當,可以從容地抽調二十萬到三十萬軍隊。再從地形上來說,這個四角形正處於西域的中心地帶。上控金山,下俯赤河,東連河西走廓,西邊又可以虎視河中。若是吐蕃威逼,還可以有天山作為阻擋。大食也是如此。

    李威害怕是在呼羅珊地帶與大食人作戰,一旦大食人不知天高地厚,來到了天山,就等於是找死了。

    碎葉城移民只是一個起點。

    能不能成功,不是財力,財力朝廷能保障,大不了早與遲。也不是武力,天山北邊沒有什麼強大的勢力,包括葛羅祿在內,如果反叛,唐朝現在的力量絕對能將他們打得滿地找牙。

    是百姓的態度。百姓不願意,朝廷也不好強迫的。

    但總得要開一個頭,況且又有關中大災的消息。大災害危害了關中百姓,卻給大規模移民鋪平了道路。

    幾個使者看出來了。

    然而看出來什麼用?這也要講拳頭的,幾百年前,你們突厥人又在哪兒了?

    李威彎下了腰,盯著這名使者,又問道:「烏質勒的牙帳離這裡有多遠?」

    突騎施使者汗就落了下來。烏質勒是他們突騎施的族長,牙帳也在伊麗水畔。然而此次李威前來,烏質勒裝傻賣瘋,將牙帳遷到伊麗水的入海口一片沼澤地帶。但離這裡並不遠,若是輕騎襲擊,只要兩天的路程就可以抵達。

    「為什麼這麼近,他不來拜見我?」

    使者倉惶不能言。

    李威一轉身說道:「李將軍,你率五千人,前去夷播海畔,將烏質勒替我請來。」

    「喏。」李謹行高興地離開。

    「不要啊,」突騎施的使者嚇得魂飛魄散,兩腿一軟,跪了下來,嚎喪地說道:「陛下,不要啊,天朝大軍激戰到現在,天色已晚了,讓臣回去稟報吧。」

    嚇壞了,以為李威接下來要對突騎施下手了,五千唐軍不多也不少,自己部族沒有防備,即便得知唐軍前來,留下準備的時間很有可能不足半天,這半天怎麼組織反抗?突騎施很有可能也要亡族啊。

    李威都沒有這想法,咽面人能動一動,突騎施不好動的,一動突厥各部有可能產生不必要的臆測。但突騎施近年來越發強大,在十姓中勢力首屈一指,所以這名使者在剛剛交談中,也最囉嗦。俯下身來,盯著他問道:「難道我說過的話,那麼容易能收回來嗎?來人哪,將他們請下去,休息幾天,等烏質勒到來,再商議。」

    也就是軟禁了。

    反正立即談談不好的,不如讓他們反思一下。

    但還沒有與河中使者交談。光有王八之氣,還是不夠的,態度一直強硬下去,即便是河中各國也會產生不安的情緒。接下來就是懷柔手段的表演了。喊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唐休璟,一個是阿史那斛瑟羅。

    原來唐朝平滅西突厥後,設了左右廂可汗,阿史那彌射為昆陵都護,統率東面突厥人。阿史那步真為濛池都護,統率西面五部突厥人。但這兩人才能低下,十姓突厥人與其他突厥人皆不聽從指揮。再加上大食人與吐蕃人兩相夾攻,唐朝失心力加強。所以造成了西突厥屢次反叛。

    李威與王方翼商議兩個可汗的人選,王方翼推舉了觸瑟羅。這個人是阿史那步真的兒子,對唐朝十分忠心,此次還率了一些突厥士兵協助王方翼。才能也可,對他王方翼十分賞識。

    東面的可汗人選還沒有找出來。

    相對於西面突厥人,東面五俟斤要老實些,雖然天山南面的突厥人與吐蕃人曖昧不清,畢竟生活在夾縫裡。勢力也小,可以拖一拖。但西邊五廂的可汗必須立即豎立起來。

    李威聽到王方翼推薦後,將他召見,語談了一會兒,算是滿意。因此,接下來要樹立觸瑟羅的權威。比如此次瓜分咽面,有很多部族參加,不能一哄而上,最後都能打起來。要需要人來停解,也是樹立權威的時候。

    李威將觸瑟羅喊來,正是吩咐一些注意事項的。說了亂與治,恩與威的關係,打也打過了,接下來要懷柔了。

    唐休璟沒有參戰,包括最後的追擊,可留給他一個重要的任務。阿史那觸瑟羅歲數十分年青,怕諸部不服,他本人做事毛糙,讓他協助觸瑟羅。這也是進一步鍛鍊唐休璟。

    這幾人李威將他們看作了唐朝未來的邊區重將,不僅要會作戰,也要會處理民族矛盾。權當是一次學習了。

    兩個人領命下去,李威這才將視線轉移到河中使者身上。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7
第八十一章 王八之氣(下)

     這一群使者也在聽。

    他們想法倒沒有李威那麼複雜,西突厥數次叛亂,僅是肢解了罪盔禍首,也不算嚴重的處分。象何國的使者,甚至還不喜歡李威對觸瑟羅的溫言軟語,心中盼望唐朝出台更嚴厲的措施。

    造成這種思想的差異,正是地緣關係。

    唐朝離得遠,西突厥都不能稱為完全佔領,況且更遙遠的河中。他們最關心的是唐朝軍隊是否強大,不強大,就無法戰勝大食。另外關心的是唐朝皇帝的態度,以前唐朝兩任皇帝對河中態度僅是羈縻,羈縻了,不拿一針一線了,也沒有派駐一兵一卒了。這也不是河地地區各國所想看到的。

    但聽得很仔細。

    唐朝皇帝與五姓爭執到現在,既然是作為使者,並且是謹見大唐的皇帝,就沒有一個是差的。也聽明白了,唐朝想在碎葉川移民,五姓卻不同意。為什麼要移民,是將重心想放在西域,五姓主動權會喪失,自然不會同意。但對河中地區卻是一件好事兒。

    唐朝重心轉移到碎葉城,這裡離河中地區又能有多遠?

    一個個伏下乞求。

    「你們起來,我自東都出發前,就與幾位相公商討過你們河中。想要幫助,必須駐紮一支軍隊。」

    「陛下,我們會熱烈歡迎,」溫苟同興奮地說道:「只要大唐天朝派駐軍隊,我們各國會主動提供貴國糧草。」

    「溫大使,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簡單,想幫助你們,必須與大食對抗。大食不是小國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軍隊駐紮得少,不起作用。駐紮得多,你們負擔沉重。不僅是糧食,還有武器、盔甲、輜重、傷藥以及士兵的撫卹獎勵。這是不切實際的。就是你們暫時同意,以後矛盾眾多,百姓不服,有可能會造成更多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有了第二策。我們唐朝軍隊以碎葉城為中心,隨時側應你們河中。平時派一些將領訓練你們的將士。剛才一戰你們也看到了,縱然我們軍隊不若咽面人勇敢,最後戰果會不會勝利?這有一個方略。再將你們各國組織起來,組成一個鬆散的聯盟,共同抗擊大食入侵。真不行,我們唐朝軍隊自碎葉城出發,與你們聯手,幾次打擊之後,大食人只能望洋興嘆。況且他們西邊還要與拜占庭人作戰。」

    「這個主意好啊,」石國使者石中信撫手稱讚。

    石國在大後方,希望唐朝支持,可一旦唐朝派駐重軍進入河中地區,心中還是有些猶豫不決的。特別是石中信,是石國的老貴族(石是石國王姓,後來突厥人入住,石姓變成了石國貴族之姓。但多數河中國家,包括史國、曹國、何國,皆姓昭武,所以唐朝人稱為昭武九姓。)

    「是好啊,但沒有了士兵傷亡,沒有了武器損耗?」李威譏諷地問道。

    一切費用還不會少,照就,只是換在碎葉城,能減少矛盾與紛爭。後面一句話還沒有問出來,你們河中地區想什麼都不出,就擁有唐朝的庇護,這世上有沒有這樣的好事?

    要麼就是臣服,這個臣服,李威能不能看得中?

    不等這些使者思索,李威直接開門見山說了出來:「所以,當初我與幾位相公的意見是,各國按照國家地域大小、百姓多少、富裕程度分成六個等分。比如康國劃為第一等,石國劃為第二等,安國西曹劃為第四等,東曹等國劃為第四等,小史國東米國劃為第五等,更小的國家與部族劃為第六等。擁兵三百以下者忽略不計,只要派出士兵相助即可。第一等一年交納三千兩銀子,第二等交納兩千五百兩銀子,依此類推,第六等一年只需交納五百兩銀子。這樣就有足夠的費用,維持唐朝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兼管你們河中的安危。」

    不算過份的做法。

    西域是羈縻政策,然而時叛時復,唐朝不得不派出了一些駐軍。也徵收糧稅,不是以銀子形式徵收的,而是以糧食牲畜形式徵納。這個稅務也很輕,幾乎忽略不計。但有時候官員做得不好,也是造成西域各部不服的原因之一。此次李威來到西域,也打算將稅務數額準確定落下來,省得以後產生不必要的糾紛,給官員魚肉的機會。

    河中幾乎是現在中亞最富裕的國家。物產豐美,氣候濕潤,盛產金銀,甚至有的國家還產水晶、寶石與美玉。富裕到什麼地步,河中有一個傳言,安國太后兵敗逃跑,丟掉了一隻鞋子,讓大食人撿到了,結果它價值幾萬銀幣。李威聽了後很愕然,常常想這只鞋子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再說銀價。唐朝金銀貨幣化,影響最大的是倭國。而河中與波斯、大食早就實行了金銀貨幣化。幾乎沒有什麼波動。估算了一下,河中地區金銀價也不等的,一兩銀大約相當於唐朝七百文錢的購買力。若是只計算糧價,僅相當於五百文錢的購買力。李威訂的這筆稅對於河中各國很低的。但唐朝也能以量取勝,自河中到鄰近的吐火羅,與南詔相似,分佈著許多小國家與部族,有的部族只有幾百人也敢自稱為一國。這一帶大約分佈著上千個國家與部族,符合李威標準的,最少有一百多個國家。若是能全部徵收,一年也能收上來二十來萬兩銀子。這些銀子是河中貶值了,但是運回長安的,再從長安將物資運到碎葉。產生的價值,是按唐朝的銀價計算的。這樣,二十幾萬兩銀也是可觀的稅務。

    說稅談不上,這麼廣大的地區,這麼多的百姓,一年二十萬兩銀子,算什麼稅?與其說稅,不如說是保護費。

    但還是實施不了。

    比如石國,石國有數座大銀礦,其中伊臘克與比良坎克兩大銀礦,一年產銀就能達到十萬兩。但石國在後方,換作安國,讓他一年交一萬兩銀子,他們也會願意的。石國那怕讓他交一千兩銀子,心中也未必情願。這個問題,在調動各國兵力時同樣會遇到。

    所以李威只是說一下,馬上就轉變了語氣,繼續說道:「也不妥,我朝對河中是羈縻,一旦這樣做的話,你們百姓也未必願意。因此,只剩下最後一個辦法。繼續替你們組成一個聯盟,派出將領訓練你們的軍隊,甚至支持一些武器,能不能出兵,見機行事。這樣,就不需要你們任何負擔。但是,你們別忘記了,我們唐人不欠你們河中的債務,能不能抵抗大食人入侵,是你們河中自己的責任。我卻聽到了很多事,你們不僅向大食臣服,進貢,還連你們祖宗的神靈都拋棄了,改信伊斯蘭教。試問,伊斯蘭教的諸神是保佑大食人,還是保佑你們河中人?自己的態度都沒有弄清楚,讓我們唐朝怎麼樣幫助你們?我們出兵西域,是保護商道,保護河西走廊,我們出兵高麗,是保護遼東百姓安全,我們出兵東突厥,是保護河北河東靈武百姓不受到侵犯,我們出兵吐蕃,是保護劍南隴右不會受到吐蕃的戧害。但我們出兵河中,又算什麼?若是你們自己態度曖昧不清,我們唐朝何必趟這灘子混水?」

    這些使者不能言。

    李威語氣嚴厲過後,再次變得婉轉起來,說道:「當然了,你們各國的情況不一,考慮的想法也不一。在你們沒有前來之前,也沒有摸清我們唐朝的想法,更不會產生統一的思想。但你們不用急,此次既然我不遠萬里來到這裡,也要逐一將這些問題儘量解決。既然你們也來了,其他各國也會派使者這幾天內趕來。大家一道坐下來進行初步的協商。」

    還有一句話李威沒有說,此次唐朝軍隊進入多深,一是看河中各國的態度,對河中感興趣,可是有吐蕃、東突厥,還有倭國與新羅的事務沒有解決之前,李威是不會冒然深入河中的。剛才說了那麼多,包括徵稅,真徵稅,只會征這點稅,當真彌補唐朝軍隊的損失?這都是放一個煙霧彈,只是向他們表明,唐朝的一個態度。我們唐朝是支你們的,你們大膽反抗吧。

    進入多深,重要還是等斥候回來,打探大食的消息。

    說完,將使者送出中帳。

    幾天後,更多的使者到來。包括安國,更遙遠的火尋國與撥汗那(古烏孫的後裔)。後面兩國也是遭受大食攻擊的重災區,包括南邊的花剌子模,已經被大食人吞併下去。這幾個國家與唐朝也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胡應率群夷來唐,就是從這幾個國家繞道返回唐朝的。

    李威將這些使者安排到一塊,意思還是那天晚上說的話。

    讓他們自己討論。結果可想而知的,象安國與火尋國,最好唐朝軍隊馬上入駐,那怕不惜任何代價,至少比大食人一次又一次貪得無厭的燒殺搶掠好。但還有一些國家不情願的。

    但幾天後,唐軍再次讓他們感到了王八之氣。

    李謹行率領五千軍隊,連夜兼程,他原來不習慣夜戰或者夜行軍,但與黑齒常之混在一起,多少受了一些影響。行了三更時分,草草地紮了營,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又是急行軍。正常是兩天路程,但為了達到奇襲的效果,此次行軍,李謹行僅帶了兩三天的乾糧,以及一些簡易的帳蓬。真正做到輕裝疾行。速度十分快,到了傍晚時分,就達到了烏質勒的牙帳。

    烏質勒的使者認為還有一天,至少半天時間準備。沒有。烏質勒得到消息,僅有一個來時辰,唐軍就到了。結果與李遮匐一樣,束手無策,窘極之下,親自迎了出來。

    然後李謹行熱情的邀請,不但請了烏質勒,還請了幾乎所有的貴族。

    李威前來,最著重的就是這個突騎施。他們沒有直接參預叛亂,可屬下各部大多數都參加了暴動。包括他的重要別部車鼻施部(看到有人說車鼻施是突騎施官職名,不對的,可以看《請緩令王惠充使往車鼻施奏》。上面就清楚地記載了它是一個部族名字)。也因為它是突騎施的別部,所以李威挑選攻擊目標時,主動放過了。

    這也造成了突騎施使者看到大勝了,還在慢務絲理地與他討價還價的原因。

    沒有與突騎施交戰,然而斥候卻打聽了許多突騎施的情報,包括這個部族的重要貴族。

    做了人家的俘虜,也聽過這個新皇帝的種種傳言與手段,知道不好忽悠,更不想到長安去養老,老老實實地伏下說道:「臣錯了。」

    李威冷笑:「僅是一句錯了,我就會原諒你?」

    「臣以後一定老實地聽從唐朝的調遣。」

    「你們再三的反覆,我怎麼相信?」

    「臣願派子入京。」

    也就是做人質,可做了人質,就不叛亂了?契丹也派了人質,可結果呢?若不是唐休璟將他們打得心寒,會不會俯首聽命?李威不語。

    「臣交納萬頭牛羊,進貢給天朝。」

    李威有些心動,這正是他所缺少的,強烈的將心中的**壓下去,喝道:「你將我們唐朝當作了什麼?當成了大食人?」

    烏質勒有些傻眼,你們不是大食人,為什麼一批批地將咽面所有糧食、牛馬羊擄回來,往碎葉城押運?不敢辨駁,只好說道:「臣還願意遷往咽面州。」

    這才是李威需要的,嗯了一聲,問道:「還有呢?」

    「還有什麼?」烏質勒有些不明白,我都派了質子,也願意交納牛羊恕罪,還主動配合你遷移,還要我做什麼?

    「為什麼你們西突厥時叛時復,正是朝廷為你們選派了大汗,卻不聽從他的命令。」

    明白了,道:「臣願意聽從大汗的命令,但朝廷授命誰為大汗?」

    「步真之子觸瑟羅。」

    「以後我一定服從他的指揮。」

    李威這才滿意地讓他下去,但沒有釋放,讓他自己勸解其他四姓使者,什麼時候碎葉川挪出來,什麼時候才能釋放烏質勒回去。但心中還是不放心,將王方翼喊過來。

    王方翼一直追到咽面老巢,且將阿史那綽爾從一個山洞裡活捉出來。本來是想按照李威意思,將他弄死的。長安養了太多吃白飯的胡人,李威不想再養下去了。但這個傢伙很機靈,看到外面箭象下雨一樣往山洞裡鑽,自己身邊的侍衛一個個倒下去,在裡面大聲喊叫:「我是阿史那綽爾,投降,投降。」

    自報家門,要投降,這就不好殺了,否則就成了第二個阿史那伏念。以後對治理突厥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將他抓了出來,與一些重要的首領一道送往長安。

    但在奏摺上,李威低調地將此次戰事稟報。又說了種種的困難,反正一時半會,我從西域脫不了身。

    然後又將咽面所有財富洗掠一空,剩下的交給阿史那觸瑟羅率領各部瓜分去了。

    與王方翼走出來,李威看著遠處蒼黃無際的戈壁灘,說道:「突騎施部族很強大,我很擔心哪。若是將烏質勒父子送到京城,諸族民定下來不服。若是讓他返回,以後還會繼續陽奉陰違。王都護,你有沒有什麼方法,將突騎施肢解?」

    「陛下,不可,突騎施為五姓翹首,一旦採取與咽面部一樣的措施,西突厥會產生更大的暴亂。」

    「王都護,你誤會我意思了,我是說想辦法讓他們這個部族產生分裂,而不是採取對待咽面的措施,來對待他們。」

    「這就有點難辦了。」王方翼不由低下頭沉思。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7
第八十二章 曙光(上)

     想了一會兒,王方翼說道:「臣都有一個辦法,但未必妥當。」

    「說說看。」

    「要從阿史那車鼻部與葛邏祿的歷史來說,當年咄陸可汗被射匱可汗擊敗,逃亡到了吐火羅。射匱可汗又攻打邏斯川的葉護賀魯,賀魯投奔我朝庭州,葛邏祿一部分隨賀魯來降,還有一部分繼續留在金山以西,併入車鼻部,太宗曾經派郭廣敬對兩部迎之,但沒有入朝。後來又派韓華迎之,仍不肯。於是李儡率回紇與僕固部共擊,三姓葛邏祿主動與我朝配合,將車鼻部一分為二,置於翰海、單于二都護府,由此車鼻部滅。葛邏祿與車鼻部的余族,散於金山、狼山與烏德鞬山。這是車鼻部主體的命運,另外還有一部分百姓向西逃亡,與其他的部族形成一個新的種族,這就是車鼻施部的由來。雖然他們成為突騎施的別部,但生活習慣略有差異。車鼻部與葛邏祿部尚黑,車鼻施部也尚黑,也因此,突騎施內部稱他們為黑姓。而烏質勒王氏與本族百姓尚黃,又叫黃姓突騎施。」

    李威聽到這裡,眼睛已經亮了。

    「雖然他們是突騎施的別部,但力量不可小視,比如此次車鼻部叛亂,並沒有經過烏質勒同意。有可能烏質勒觀望,有可能是他默許,可烏質勒對他們,同樣僅是羈縻優容。若是陛下想肢解他們,只能從此入手。陛下下制書,另設一州,安駐車鼻施部。另外扶立阿史那觸瑟羅為西域可汗,借他的嘴下令,讓烏質勒為葉護。再從車鼻施部選一才幹,為第二葉護。既能展示陛下的雍容大度,也能讓觸瑟羅藉機收買人心。但臣還是很擔心,車鼻施部有自己的想法,臣這一計就能得功。但若是他們對突騎施部忠心耿耿,反而讓他們得到更多壯大的機會。」

    還是有辦法的。

    若是那樣的話,車鼻施部此次有著罪惡的歷史,朝廷並沒有處置,想要處置,隨時能找到藉口。

    但終是藉口,會引起一系的後果。

    他的智慧超人一等,與李威相處了這麼多天,多少明白李威此來真正用意。

    河中也要管的,但不是皇帝主要來的目的。

    若是皇太子,此時萬萬不能離開京城,那怕前面有刀山火海,都不能退讓半步。否則太上皇駕崩後,什麼事都能發生了。可已拿到皇帝的稱號,大義得到了,離開京城反而是好事。太上皇這時候想法多,但到了西域,太上皇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望洋興嘆了。萬一太上皇有什麼事,皇帝難道不是皇帝了?難道青海十幾萬大軍是喝西北風的嗎?說不定西域平定後,從西域都能輕易地拉來十幾萬人馬。皇帝率幾十萬軍隊入京,能算反叛嗎?

    這是一個明智的做法,也是皇帝前來西域的主要原因。

    可有前提,西域不能太亂,拖了後腿。

    目前為止,一切似乎在按照皇帝的步伐跳舞。

    比如河中各國的使者,皇帝說如何如何的,各國使者為此吵翻了天,這幾天呆在軍營裡,白天吵,晚上吵。但是不是呢?不是,就是河中一年交納五十萬兩銀子,李威也不可能率領唐朝軍隊,與大食人一次次直接對抗。有可能會打,但也是一次偷機性質的交戰。說了那麼多的話,包括都開口要錢了,這是表明態度,唐朝對河中地區改變政策了,有我們做你們的後盾,大膽地抵抗吧。

    不能說這種做法損人不利己,一旦大食吞併了河中,就威脅碎葉了,甚至可以動搖整個西域的局勢。就不打算吃下河中,也不能讓大食人越雷池半步。

    因此,需要西域有一個穩定的環境。

    李威沉思了好一會兒,說道:「還是等等吧,再派一些斥候,前去突騎施打探一下再說。」

    「喏。」

    各部已經在瓜分咽面,李威率軍向碎葉城進發。這時候最後兩員將領也到來了,契苾明與駱務整押著武器輜重,率領著兩千輜重兵與兩千契苾部的戰士,歷經千山萬水,終於與大軍會合。

    這兩員猛將,以及武器,為李威更增加了砝碼。

    烏質勒等於是拘押了,又不想前去長安養老,只好苦勸其他四姓。又看到了兩員虎將到來,以及大量的武器,其他四姓終於同意了李威的移遷。

    到了碎葉城,幾姓全部已經在安排族人遷移。

    李威聽到後只是點了一下頭。五姓早遲會同意的,無他,拳頭是唐朝的大。但一路前來,他仔細地觀察著水利,有少量的百姓開始用耕種謀生,而碎葉川是典型的中亞氣候,乾燥少雨。可是臨近雪山,有許多從高山上流淌下來的河流,地下水資源也十分豐富。因此,在中亞地區同樣有著與中原一樣的悠久水利工程歷史。

    比如水壩,再比如坎兒井與暗渠。這保證了中亞百姓的灌溉飲用水源。碎葉川以後也要用到的,甚至李威還向康國使者發出請求,讓他們調撥一些有經驗的農民前來指導。

    溫苟同倒沒有想到其他,很是高興地答應下來。

    這才到了碎葉城。其實碎葉很早就存在的,王方翼修築碎葉城,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了一些擴建,只是擴建的規模很大,一共十二道門,成為了這方圓數千里首屈一指的大城。城好後,西突厥各個首領前來觀看,一個個莫測深淺,由是誠服。

    將擄來的牛羊放在草原上,李威著手屯田。

    但就聽來了一個好消息。

    從河中各國使者已得到了許多消息,一提及大食,如同受了八百年壓迫一樣,活像是一個個楊白勞,萬般委屈的將種種苦楚訴說出來。

    大食人三十二年前,穆阿維亞為敘利亞總督,但早在兩年多前,波斯與大食卡的西亞會戰,波斯人大敗。穆阿維亞接任後,率軍向波斯人發起了進攻,一年後,哈文一戰,波斯再敗。波斯王伊嗣俟逃向波斯東邊的謀夫地區。突厥人聞訊前來相救,然而伊嗣俟不以禮相待,突厥人怒,與謀夫太守馬賀合謀,殺死伊嗣俟的近衛軍。伊嗣俟倉皇出逃,在一個磨坊休息,但滿身珠寶,引起了這個磨坊主的貪婪,乘伊嗣俟熟睡之時,將他的頭顱割下來,拋入水磨的激流中。

    波斯失去了國王,群龍無首,大食人迅速擊敗了波斯殘部與突厥人,得到整個呼羅珊地區。但更東邊還有波斯的一支殘部,伊嗣俟的兒子卑路斯在疾陵城頑強地支持了下來,並且向唐朝求救。

    於是二十一年前,李治立卑路斯為波斯總督,次年又立卑路斯為波斯王。五年後,大食征服下吐火羅(指吐火國西邊諸小國,王方翼將泥涅師送到了吐火羅,是指上吐火羅)與伽爾吉斯坦(疾陵城一帶的山區)。卑路斯被迫,幾年後逃亡唐朝。那也是李威才來到唐朝的時間。幾年後,疾陵城再次沒入大食,成為大食的塞斯坦地區。

    得到了疾陵城地區,以及下吐火羅,大食人進一步對上吐火羅進行蠶食,並且在十二年前,呼羅珊總督阿勒就越過了烏滸河,騷擾河中。接任的拉比也騷擾過河中地區。但沒有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可這時候穆阿維亞政權已經得到了穩定。

    這個敘利亞總督終於成了河中百姓的惡夢。大食第二任哈里發歐麥裡被一個基督教奴隸刺殺,接任的奧斯曼在平定反叛時遇害,然後到了穆罕默德的女婿兼堂弟阿里繼任。這時候大食產生了嚴重的分裂,包括教派,擁護阿里叫做什葉派,但還有一個派系,認為只有堅定的穆斯林才可以擔任哈里發之職,不問什麼出身與社會地位,叫喀裡吉特派。經過多年的征戰,終於將喀裡吉特派平滅,然而一個喀裡吉特派分子不服氣,在庫法伺機將阿里刺死。

    李威聽到此事後,很是愕然,這使他想起了前世的許多事……

    太猛了,原來恐怖活動在這時候就有了。

    敘利亞總督阿維亞乘機奪位,因為他出身於阿拉伯的古萊氏倭馬亞家族,所以中亞各國將它稱為倭馬亞王朝。阿維亞穩定了大食之後,中亞是他的發家之地,開始側重於呼羅珊。九年前,任命大食重臣濟雅德之子烏拜都拉統治呼羅珊。烏拜都拉奉命渡過烏滸河,首先進攻的是安國的沛肯城。這個城池也是河中重要的政治與經濟中心,人口稠密,商業繁榮。經過一個冬天的戰鬥,奪下沛肯城與拉米坦,安國太后倉惶逃向康國。那隻鞋子就是那一年丟失的,價值也準確聽出來了,二萬迪勒木(銀幣,大食為了推廣伊斯蘭教,對到清真寺做禮拜的河中百姓獎勵兩個迪勒木重金誘惑。安國一座價值四千迪勒木的佛像為大食所毀,佛眼一對精美的明珠也遭其掠去。薩曼王朝脫離哈里發後,管轄下的中亞稅收達到四千五百萬迪勒木。因此大約估算一迪勒木相當於唐朝兩百多文)。

    這才是一個開始。

    安國太后沒有辦法了,只好同烏拜都拉簽定和約,答應每年向大食進貢一百萬迪勒木。就是這樣,烏拜都拉還帶了四五千奴隸,以及搶來的大量戰利口、金銀珠寶、武器、服裝、器具,返回謀夫。甚至連路邊的大樹都沒有放過。烏拜都拉立功回去,又到了奧斯曼之子賽德來呼羅珊擔任總督之職。

    安國太后認為進貢了也就沒有事了。哪裡知道這個賽德更貪婪,將前任簽訂的條約一起推翻,繼續進攻。這時候安國財富搶空了,戰士打得差不多了,只好投降。不但進攻安國,還進攻康國、中曹國等河中各國,打敗了河中各國與突厥人組成的聯軍。花剌模子也是被他所逼,整個國家沒入大食。安國太后無奈之下,只好讓國內八十幾個最尊貴的貴族做為人質,送到謀夫。

    但賽德的背信棄義,導致了河中各國的不滿,有可能是因為唐朝大勝的原因,各國紛紛起義,包括押到謀夫的安國八十名貴族,此時表現了血性,在謀夫行刺賽德,未果,全部自殺,壯烈犧牲。但此次刺殺,導致了賽德不治而亡。

    所以為什麼李威一反常態,要求河中地區交納稅務,雖然有一些國家反對,但更多國家贊成呢。也就是這個原因,看一看一個安國吧,一年就要被迫交納一百萬迪勒木,僅他們一國貢稅就接近二十萬緡錢了。按照河中的銀價,更接近了三十萬兩銀子。一個是三十萬兩,一個是三千兩,這是什麼樣的概念?聽到這個貢稅,李威、王方翼、李謹行、契苾明幾乎都同時相視了一眼。

    若是讓一個安國就交納一百萬迪勒夫的稅務,唐朝也不會在河中受到歡迎。可別忘記了,安國無論人口或者面積,僅佔河中與吐火羅的百分之一,頂多五十分之一。

    假如唐朝將這些地區真正攏為己有,征十分之一的稅務,對河中剝削不算重的,就有可能征到五百萬以上的迪勒木稅務。二十萬兩銀子,不值得唐朝動心,可是一百多萬兩、甚至兩百萬兩銀子呢?

    當然,暴虐也有暴虐的副作用,整個河中地區,包括下吐火羅,就像一個火藥桶一樣,隨時能爆發。不但河中地區,包括呼羅珊地區,百姓也在遭受著沉重的壓迫。

    對於這些情報,李威以前也聽過一些。但來到西域後,才知道這麼詳細的情報。聽完各個使者的哭訴後,李威將他們所說的整理了一遍。隱隱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但僅是時機。

    可就在這時候,斥候回來了。

    為了得到更準確更詳細的情報,李威派出了許多斥候,甚至給了他們重金,深入到大食的幾大都城巴格達、大馬士革與麥地那。這些斥候回來會很晚,但有的斥候僅是刺探呼羅珊的情報,這也分成了深入與淺入兩種,在呼羅珊周邊地區刺探情報的斥候已帶了消息返回。

    而且絕對是利好的消息!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7
第八十三章 曙光(下)

     斥候帶回來的第一個消息,是大食核心區域的大約情況。

    這個核心地帶是指穆罕默德、阿布伯克與歐麥爾征服的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敘利亞、伊拉克大半、利比亞與埃及。大食在這裡經營時間很長,屬於大食人的根本。僅佔據不到現在一半的大食疆域。後來的奧斯曼、阿里與阿維亞又征服了柏柏爾人、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法爾斯、呼羅珊、塞斯坦、馬克蘭、信德以及下吐火羅與花剌子模。

    這些地區時有起義發生,屬於大食可動搖的區域。

    大食的核心區域實力如何,才決定了大食的真正實力。

    原來在洛陽也問過,說法不一。到了碎葉以後,又詢問了河中各國使者。河中各國屬於鬆散的聯盟性質,關係不是很交惡,但各自為國,注定了眼光淺。大多只知道大食人人如何入侵了,呼羅珊那個總督貪得無厭了。對大食的情況沒有怎麼去關注。

    斥候便去了呼羅珊,偽裝成商人,帶了一些金銀珠寶,與大食的權貴交好,從他們哪裡套得口風。

    大食人也沒有想起來,也許聽到唐朝軍隊入駐碎葉城,那是平定叛亂的,碎葉城離河中地區不遠,可離呼羅珊還是很遠的。況且這幾十年來,唐朝一直沒有與大食交涉,再加上斥候是胡人,也沒有想到,攀交之下,讓斥候得知了許多有用的情報。

    過程說來很簡單,中間實際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的事蹟。

    第一個消息不是很好。

    說起大食,李威停留在前世的印象中,茫茫無際的金黃沙漠,一個頭戴圍巾,身穿長袍的阿拉伯人,牽著一隻駱駝,迎著毒辣的太陽,一邊行走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沙丘上,一邊用圍巾擦著汗水。

    但不是這樣的。

    核心地區與後世一樣,干躁、炎熱,撒合拉沙漠開始蔓延。然而與河中地區一樣,乾旱嚴重,但比後世要好,有許多河流,造成了大量的綠洲,甚至前首都麥地那(今雅特里布)經常遭到暴風雨與山洪暴發的困擾。而且也沒有李威所想的那麼熱,由於沙漠化不嚴重,薩那的水會在冬天結冰,哈杜爾山幾乎每年都下雪,霜凍更是很普遍(這兩地皆在也門)。這種氣候使大食許多綠洲適宜種水稻、麥子。至於其他的天氣干躁、土含鹽質的地區,也適合種椰棗與大麥。因為糧食不緊缺,大麥則用來餵馬,比唐朝許多地區都奢侈,象山南道等地,大麥依然是農民的主糧。

    樹木除了常見的樹木外,還有產**的**樹,沙漠裡產能製作木炭的檉柳,產一種能磨粉煮粥的賽木哈樹,麥蕈(珍貴的松露菌),水果有葡萄、油橄欖、石榴、蘋果、杏子、巴旦杏、橘子、檸檬、甘蔗、西瓜、香蕉。不算惡劣的環境,動物也很多,比如獵豹、豹子、土狼、豺狼、狐狸、蜥蜴、鱷蜥、獅子、猿猴、鷹、鴇、隼、鳶、梟、烏鴉、戴勝、雲雀、夜鶯、鴿子、沙雞。家蓄與唐朝相差不大,駱駝、驢子、狗、貓、綿羊、山羊、騾子。有些是本土所產,有些是多他地引進的,比如騾子與馬。馬是克塞人和喜特人引進的,可能是氣候原因,卻造就了世界上最好的戰馬之一。

    除此之外,沙漠也出蝗蟲,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蝗災。許多大食人認為蝗蟲是美味,加點鹽末燒烤,是最可口的食品。因為百姓喜歡吃它,所以蝗蟲數量始終得到了控制,蝗災無法蔓延。

    說到此處,斥候有些怪異的看著李威。

    在中原人眼中,蝗蟲是神物,是上天降下來的天譴,每次遇到蝗災時,百姓都燒香供佛般的祈禱。

    李威卻說道:「郭將軍,你將這段記下來,呈奏洛陽。」

    很有借鑑作用的,唐朝也時不時受著蝗災的困擾,但自己說的不算,看看人家大食人,一吃就是好幾百年,結果越吃,國家越強大。

    正是這種獨天獨厚的環境,使大食人漸漸強大起來。唐朝史官在史書裡記載,說大食勝兵四十萬,李威也有些相信,畢竟這裡全部是沙漠,能有四十萬士兵算不是錯了。

    然而斥候帶回來的消息,卻推翻了李威的看法與史書的記載,大食環境遠沒有李威所想的惡劣,而且因為他的兵制,僅是核心地區全部動援,就能出動四十萬雄師。

    最可怕的是他們不僅有一顆擴張的雄心,還有虛心。

    一開始大食很落後的,除了宗教成了他們的法寶,神聖不可侵犯外,他們對外來文化吸收速度很快,比如攻克了波斯後,一路燒殺搶掠,然而卻做了一件事,將波斯所有的工匠與學者,當作寶貝小心地迎到大食。這使得大食各種工藝迅速提高,比如大食刀,大食刀第一是材料,必須用信德地區的烏茲鐵。但有好鐵不行的,還有無數的冶煉與鍛造工藝。這個不用斥候介紹,李威很早就知道了,據說後世有人仿造大食工藝打造出來一把大食刀,費用達到上萬美元。

    不僅如此,對外來技術的吸納,史書上還明確記載了許多事例,比如希臘火,歷史不改變的話,幾十年後大食人就得到了。還有紙,大食人原來用的是獸皮紙,後來不知從什麼渠道,開始能製造草紙。高仙芝大敗後,結果大食人就能製造優秀的紙張了。不是通過唐朝戰俘才知道造紙的,是高仙芝手下的戰俘,替他們改進了紙張的製作技術。還有文化,在拜占庭人將亞里土多德等人的書籍放在教廷的旮旯時,大食人卻當作寶貝一樣翻譯過來,頒給學者研究。

    「再記下來,」李威說道。

    此事在洛陽也聽聞過,各個使者說得不大清楚,沒有說服力。

    但斥候從大食貴族嘴中得到的消息,就能當作證據了。而這些證據可以註明一個標題,一個小國如何煉成超級大國的!

    不僅如此,還有為了維護帝王將相的擴張,與費用,鼓勵商業發展等等措施。將大食人這些措施寫出來,帶回去,讓國內的大臣與儒家們,有一個深刻的反思。

    這一條消息不大好,可下面的消息卻是好消息了。

    二十一年前,什葉派的追隨者眼中的聖徒阿里在奈海賴旺運河岸邊,殲滅了叛亂者,返回了庫法的清真寺。沿途皆是拜伏的百姓與教民,鮮花灑滿了地面。此時,在一個簡陋的小屋中,一個叫阿卜杜勒。賴哈曼。伊本。穆勒的年青人眼中燃燒著鬥志,對著他的三個夥伴說道:「我們要替穆斯林除掉三個罪大惡極的人,阿里!穆阿維葉!阿慕爾!」

    接下來又說了許多激情洋溢的話。

    穆斯林教徒是狂熱的,他的三個好友終於心動,同意下來。然後買來了毒藥,將毒藥塗在匕首上,悄悄地夾入歡迎的百姓人群中。在大食所有哈里發中,阿里才能未必有那麼偉大,榮譽是死後什葉派賜予的。但他還有許多好的品性,比如在戰場上很勇敢,在講台上很雄辨,對朋友也很真誠,對敵人豁達大度。因此,一路走來,一路與百姓交談,甚至主動將百姓拉起來。

    快到走到夾迎的百姓尾部時,四個人竄了出來,阿里沒有防備,讓穆勒竄到他身後,短刀刺入他的腦部。四人全部被當場擊殺。實際上穆勒也不能算是恐怖分子,他的妻子在奈海賴旺剿滅戰中無辜地被殺死了。這件事若是在華夏,說不定能當作一名成功的遊俠,記入史冊。至於他三個朋友,更是無辜,被他這名好友蠱惑,成了殺害「聖徒」的幫凶。

    可聽到這件事,卻給李威身邊的侍衛一個濃濃的警戒。皇帝也是一樣,經常與民攀談,平易近人,若是有一個穆勒,這種事也有可能發生在皇帝身上。

    李威卻沒有在意,真相將河中使者所描述的徹底推翻。但已經發生了二十一年,為什麼斥候說帶來了一條重要的好消息?繼續聽了下去。

    阿維葉得知阿里死訊後,立即在伊里亞(耶路撒冷)自稱哈里發,將大馬士革變成了大食新的首都。當時唐朝正全力以付對付高麗,否則那時候出兵都是一個好機會,很有可能一舉重新光復波斯。

    哈里發是各個貴族選舉的,阿維葉這種自己做主式的登基,大食內部有許多反對聲音。因此他的版圖大幅度的縮水。可阿維葉卻是一個很有本領的人。經過一番耐心的調解之後,使埃及的阿里派放下成見,於是派了手下大將阿慕爾。伊木。阿綏奪取了埃及。但伊拉克又宣佈阿里的長子哈桑為阿里合法的繼承者。阿維葉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阿里派手中有許多軍隊與地盤,局盤類似李威與李治夫妻二人,想動武是不敢動武,不鎮壓繼續下去局面很惡化。

    但哈桑不是李治與武則天,胸無大志,甚至認為閨房比寶座更舒適,這讓阿維葉抓住了機會,再次派人遊說,答應給他一大筆優厚的年金,包括庫法公款五百萬第爾汗,再加上波斯一縣的收入,歸他終身享受。哈里不爭氣地讓位了。阿維葉這才真正掌控了整個大食。然而八年後,捨不得給哈桑這麼多年金了,於是將他毒死。

    再度引起了大食內部許多貴族不滿。

    然而阿維葉雄才大略,這幾年做了許多對大食有貢獻的大事件。比如東線的擴張,拿下了信德與整個塞斯坦。北線兩度打到了拜占庭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城門前。在西線大食人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奧斯曼時,埃及總督烏斯曼已征服了的黎波里,然而阿維葉的總督又向西部的基督教徒發起了進攻,一直從的黎波里打到加貝斯、凱魯萬,又從凱魯萬渡海打到了西西里島。然後到埃及征服者阿慕爾的侄子歐格白,征服了巴爾喀。並且分化了柏柏爾人,使一些柏柏爾人與他聯手,催毀了北非的基督教統治。胡應去柏柏爾人部族時,正是交戰的時候,再晚去一兩年,就成了大食人的天下了。這兩次進攻,將北非全部囊入大食人手中。

    面對這樣的皇帝,縱然有不滿,也不敢公開反對。

    但在他晚年主戰場上進展不大。為了攻戰君裡坦丁堡,派遣了無數軍隊,水陸夾攻。可面對著君士坦丁堡的防禦工事與海上的希臘火,一直沒有什麼有效的手段,鏖戰了七八年之久,兩年前,也是李威從青海返回去的時候,與拜占庭締結了和約。不久後,他因病去世。卻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了大食人。不僅如此,他又做了一件讓大食貴族不滿意的事——讓他的兒子葉齊德擔任新的哈里發。

    阿維葉也想到後果,在他臨去世前,讓各個貴族宣誓,對於大食人,宣誓是一件極其濃重的事,一旦手捧著古蘭經,宣過誓後,終生不敢違背的。但是大食貴族的首腦,阿里的次子,哈桑的弟弟候賽因歐麥爾與阿布伯克的兒子阿卜杜拉,以及左拜爾的兒子小阿卜杜拉拒絕宣誓。葉齊德繼位後,強迫了阿布伯克的兒子宣誓,但候賽因與小阿卜杜拉逃到了麥加。

    大食分裂開始了。

    庫法人立即請求候賽因到他們哪裡就任哈里發。候賽因卻將希望寄託在伊拉克人身上,結果讓他很失望。看到庫法人再三的懇求,最終他決定前往庫法(伊拉克南部,伊蘭克人指巴格達北部的伊拉克人)。但是這時錯過了最佳時機,齊雅德(因功讓阿維葉認做了弟弟)的兒子總督歐貝杜拉。齊雅德在他從希賈茲去庫法的路上放了前哨。前年冬天,大食名將賽耳德的兒子歐麥爾率領四千哨騎,將候賽因與他的親戚警衛兩百人圍困起來,甚至不給他一滴水喝,逼他屈服,候賽因還是拒不投降。最終在卡爾巴拉戰死。

    儘管葉齊德將歐麥爾送來的頭顱又送還了卡爾巴拉,採取了一些安撫的措施,但候賽因的被殺,激起了更多大食貴族的不滿。甚至導致了自阿里擔任哈里發留下的一系列問題矛盾激化,使伊斯蘭教產生了更嚴重的分裂。伊拉克與埃及地區的教派認為必須有穆罕默德的後代擔任哈里發,也就是什葉派。而其他地區則認為選舉一個有能力的穆斯林擔任哈里發,也就是遜尼派。不但在哈里發的人選,在教義上也產生了紛岐。但直到候賽因的犧牲,伊斯蘭教才真正產生分裂。什葉派正是這年回曆正月初十誕生的(公元六八零年十月十日),甚至喊出了為候賽因報仇的口號,而遜尼派則認為葉齊德是事實的統治者,誰要追問他權利從何而來,就要被處死,不要反對了,問都不能問。

    然後是葉齊德的本人,不能說太昏庸,也曾在財政管理上做了些小改革,還興修了一些水利,但總的來說,耽溺於音樂、美酒、娛樂,不留意國家大事,終止了對拜占庭的戰爭。比起前幾任哈里發,差得太遠。

    這終於引起另一個人的野心,阿卜杜拉。左拜爾,就是小阿卜杜拉。他公開反對新哈里發,而且鼓勵候賽因前去庫法接任。候賽因的被殺,葉齊德的昏庸,使整個聖地麥加百姓都表示了支持。葉齊德也想學他的父親拉攏埃及人一樣,派了使者勸導麥加各個貴族,可一年多下來,徒勞無功。

    但小阿卜杜拉也有一個缺限,嚴格來說他是第三方勢力。他來歷赫赫有名,母親是阿以涉的姐姐,阿以涉是伊斯蘭教的聖妻,也就是穆罕默德的繼妻,也是最有用的妻子,為了推廣伊斯蘭教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按照什葉派的要求,血緣也不符合。

    不過按照前四任哈里發,也就是大食的正統哈里發,能勉強說得過去。因為穆罕默德無子,只有一個女兒法帖梅(阿里妻子)在世,岳父阿布伯克繼任,其餘三位是歐麥爾、奧斯曼與阿里,皆是穆罕默德的戰友與親戚。

    小阿卜杜拉也能說是穆罕默德的親戚,至少比阿維葉父子強。這也是他獲得聖地百姓支持的另一個原因。

    既然能派向大食刺探消息的,即便是胡人,每一個斥候都不是簡單之輩。

    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喜過望,一邊留下人繼續刺探,一邊派人急行趕了回來,將消息送到李威手中。

    唯一不妙的是繼任的呼羅珊總督薩勒姆不僅是葉齊德的親信,此人手腕強硬,能征善戰。是一個不可小視的將領(歷史於兩年後曾擊敗過河中與突厥十幾萬的聯軍)。

    聽到斥候說完後,李威與王方翼幾人皆相視一笑。

    不是小看了薩勒姆,也不知道他後面的戰績,但無論他如何英勇善戰,看看唐朝軍隊中的將領,能做帥才的就有四人,無論李威,或者是王方翼、李謹行,或者契苾明。

    大將之才的也有數人,第一當數唐休璟,然後有薛訥、駱務整、郭元振、細封雷。其他數人,例如辛承嗣、江四斤、劉德正、何昌期、拓跋坡、野辭明川也算能征善戰的勇將。從洛陽帶來的數人,經過伊麗水一戰後,也在飛快地成長。

    可以說是這幾乎集中了唐朝現在三分之一最優秀的將領。若是這樣,還被薩勒姆擊敗,唐朝乾脆直接河中拱手相送得了。慎重的不是薩勒姆,而是大食國內。

    李威立即給予了重賞,讓斥候下去休息,看著諸將說道:「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啊。在麥加的是小阿卜杜拉,不是候賽因,若是候賽因還好些,他的大義不厚,支持的百姓不會很多。一旦葉齊德失去了耐心,派出重兵,估計難以支持多久。機會就流失了。」

    還有話沒有說,這段歷史李威肯定記不得了,但知道大食眼下雖亂,後來依然很強盛,不但吞併了整個吐火羅與河中地區,還佔領了西班牙,並且擊敗了拜占庭,佔領了幾乎所有土耳其的領地。

    大食人如何從這個亂局中解脫出來的,李威不知道了,但他知道錯過了這個機會,以後想對付大食,會變得很困難。

    然而大食自己,卻送來了一個天大的機會,使他看到讓大食衰敗下去的曙光。

    「是啊,」李謹行立即答應。

    國家能不能吃得消,民計民生,李謹行不懂,但對軍事懂。機會稍縱即失,瓦解了大食,唐朝說不定能名正言順將河中與呼羅珊拿下來。別的不懂,但只知道一個小小的安國居然能一年進獻一百萬迪勒木,可想河中的富裕,似乎呼羅珊同樣很富裕。這個機會等於是上天送來的,如果放棄,那會遭天譴的!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7
第八十四章 前夕

     這個決定,使李威原來制訂的方針全盤的改變了。

    於是幾個重要的將領進行了周密的商議,然後一道道命令下達。

    先讓河中各國使者回去,你們全部回去,別爭了。我們大唐願意替你們出這個公道,可你們得拿出一部分誠意。還有,回去對你們的國王說,最好你們的國王到來,與我談。國王不能來,也要派國家最重要的人物前來。

    李威還說了一句話:「我不知道原來我朝設置的都督與刺史官職哪兒去了。」

    「是,是,」各使者心虛地答道。

    這個指責多少過份了些。本來是承認是唐朝的刺史都督啥的,後來看到唐朝不管他們,又重新自立為國王了。但李威代表唐朝說管他們了,那麼自己也等於犯了錯誤。

    李威又說了一句:「限你們一月之內,必須要返回。」

    對於東曹國來說,日期很寬鬆,但對於一些路程遙遠的國家來說,一個月,時間太短了。不過若是趕得快,也能勉強趕過來。

    「喏。」一個個像乖孫子一樣答道。

    然後喜形於色的離開。

    有的心中想到,終於將唐朝拖下了水。

    這是第一項命令,第二項命令下達給吐火羅葉護阿史那都泥涅。波斯太遠,吐火羅之失唐朝多少有些責任,有責任的還有吐蕃與阿史那步真。原來平定西突厥之後,唐朝任命阿史那步真與阿史那彌射為左右廂可汗,與吐火羅葉護成三角鼎立之勢,皆屬安西大都護羈縻。當時朝廷本意是三角鼎立,又便於節制分化,有急時也能相互支援。用意是好的,可人用得卻不對。這兩人都是庸才,彌射略略強過步真,在阿史那真珠反叛時,彌射曾主動相助過步真。可是步真氣量狹小,在討龜茲與疏勒時,對唐朝安西都護蘇海政說,彌射欲叛。蘇海政居然相信,將彌射斬殺。這支唐軍掛著的是唐朝名義,實際大多數突厥人,由是軍心渙散,在弓月與吐蕃聯軍的圍攻下不支,蘇海政以資賄吐蕃,請和而返。

    此次結果很惡劣,使叛亂擴大,吐蕃囂張,唐朝威信大跌,各部離心。當日斬彌射時,鼠尼施與拔塞干兩部立即叛走,讓蘇海政鎮壓下來。這次冤殺,與阿史那伏念異曲同工。也為吐火羅烏濕波政權滅亡造成了重要的因素。

    唐朝通向吐火羅有三道,一是自庭州到河中到吐火羅的北道,一是自龜茲到疏勒到彌射族兄繼往絕可汗封地再到吐火羅的中道,一是自龜茲到俱密到瓦罕走廊到吐火羅的南道。吐蕃一侵,中南道皆失。蘇海政的失措,北道各部反叛,不聽調動,又失。吐火羅復成海外孤懸之勢。

    緊接著大食奪下波斯與信德尼婆羅,兵鋒直指吐火羅。這是一次很默契的進攻。但這次唐朝沒有麻木不仁了,用高賢代替了蘇海政,進攻弓月,強行打開中道與南道,沒有成功。本人也戰死在沙場上。與此同時,大食向吐火羅發起了猛攻。

    於是再用裴行儉代替高賢。裴行儉任用崔知辨與曹繼叔兩員勇將,逐漸將弓月叛亂鎮壓下去,然而因為吐蕃人的牽制,始終無法將兵力抽出來,援助吐火羅。只好讓步真率兵前去援助。但步真與烏濕波雙雙陣亡,步真手下重將李遮匐倉惶逃回。下吐火羅淪陷。

    裴行儉引以為恥,一直沒有說。直到李威前來西域,才將這段隱情說了出來。

    這個吐火羅是指廣義上的吐火羅,下面有護密、護時健、罽賓、帆延、訶達羅支、骨咄等二十七個大國,以及一些小部族。狹義上的吐火羅是指居住在縛底耶(阿富汗北,原懨噠國王都小王舍)的一國。烏濕波沒,國人重立都泥涅為新葉護。但若是歷史走向不改變,都泥涅死後幾任可汗皆戰死於沙場,吐火羅也於二十八年後徹底沒於大食。雖然後面其國時常向唐朝進貢,然而已經是大食人扶持的偽官員了。

    不過眼下吐火羅看似很有作為,自從唐朝強勢以後,不但吐火羅,包括泥涅師,在唐朝的支持下,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大食,復波斯運動,這個波斯王子略微比他老子與祖父強。

    在史上,唐朝已經扼制了大食擴張的步伐,例如呼羅珊這位很厲害的總督薩勒姆,在呼羅珊就被各地的起義拖住了腳步,幾年時間內,都不能向河中發起一次像樣的進攻。但勝利果實隨武則天上台,隨之倒地。

    歷史走向隨著李威到來,變成了一個很微妙的拐點。

    上戰伐謀,次者伐交,無論如何,吐火羅,李威不可能不利用的。雖然不如最鼎盛時,藏甲兵十萬,但還保留著許多實力。還有泥涅師,有他的號召,呼羅珊波斯百姓就能主動配合唐朝軍隊。而且兩相配合,呼羅珊起義會達到**,也等於是勝兵數萬的。

    另外就是突厥人。

    打大食人,突厥人都不需要動援的。

    後世有人說吐蕃為唐朝守住了西大門,扯到冥王星了,純是睜眼說瞎話,比穿越小說更誤導少年兒童。但突厥人卻是真刀真槍地與大食人激戰了多次。包括阿史那都支,前幾年為了河中就曾發過兵,然而大敗而歸。突騎施人曾起到過一定效果,可他是一個反唐政權,為唐朝與大食聯手絞殺。即便是東突厥的默啜,殲滅了娑葛後,也派了默矩與闕特勤遠征大食,兵敗而回。在史上突厥人與大食人零零碎碎髮生了多次交戰,規模遠勝於唐朝,至於吐蕃……別當真。

    造成這個觀念,是因為在突厥人心中始終認為河中的地盤,是他們突厥的,現在憑白無故,或者因為大唐軟弱,被大食人佔有了,心中不服。不是為河中爭一口氣的,是替自己爭氣的。其實這樣一算,自己能打的牌面還有很多。

    但王方翼提了一個疑問:「陛下,那麼突騎施的事……」

    李威想都沒有想,答道:「繼續。」

    若沒有大食的事,肢解突騎施會平安進行。就是不知道車鼻施別部與突騎施最後的走向。但有了大食的事,肢解突騎施後果誰都沒有預測。並且它的地形獨天獨厚,北倚夷播海,東倚金山,南倚天山,而西北方則是空曠人煙稀少的地帶,幾乎沒有任何天敵。夏天可以遷移到西北放物,冬天返回。李威不記得歷史,可心中有隱約的感覺,這個部族若是任其壯大發展下去,以後必成唐朝的大患。

    此次車鼻施部是叛亂的主流,不乘機整合分化,下次再也沒有辦法找到藉口。只要烏質勒做上十幾年乖孫子,突騎施就尾大不掉了。

    於是李威果斷地做了選擇。

    然後又說道:「將張仁願請來。」

    張仁願到來。

    李威說道:「張仁願,我想讓你去一趟大秦國。」

    來到西域,李威就問過各部返回去使者的情況,其實有的河中使者,這一次重新前來拜見。大多數人死活,李威沒有興趣,但中間有幾個重要的人物,比如阿瓦爾人的使者,比如說拜占庭人的使者。

    這麼大規模的團隊,沙漠裡的沙匪不敢打主意的。但是路途遙遠,有冰山雪原,有荒漠大澤,有草原丘陵,有高山大谷。也有可能發生意外的情況。得到的消息,是全部平安返回了。至少在河中這一段,沒有什麼使者出事故。但是返回拜占庭,這個國家還要商議,而且大食人也議和了,這些年,拜占庭人也打得很辛苦。先是國內基督教派與多神教派爭鬥,然後哥特人、阿瓦爾人、波斯人,再到大食人。難得的休生養息機會,國內必然產生主和派。

    一時半會,李威也聽不到音訊的。

    就是他們派出使者,也會過一段時間。還有阿瓦爾人,路太遠,甚至有可能使者才返回去。

    但李威卻等不及了,因此派出一名使者前往拜占庭,將大食的情況告訴他們,並且點醒他們,別做夢了,一旦大食恢復過來,不會放過你們拜占庭的。別以為議和,甚至阿維葉為了讓大食獲得喘息機會,還向你們納了一些稅務,用你們自我安慰的話是大食人向我們拜占庭稱臣了。可是你們的伊拉克呢?你們的北非埃及呢,昔蘭尼加呢,的黎波里呢,汪達爾呢?你們的敘利亞呢,亞美尼亞呢,阿塞拜疆呢?這都是從你們拜占庭人手中搶走的疆域。

    不要做夢,指望和平,會不會和平,只要一恢復,下一步你們拜占庭小亞細亞(指土耳其)必然會丟失。

    此時,大食亂成這種樣子,而且是我們兩國聯手出兵,你們不反攻的話,以後再也找不到這個機會了。

    也就是說,乘你病,要你命。

    然而再到教廷遊說。問他們大食人信仰的是什麼宗教,難道你們不想讓你們的上帝、聖母瑪麗亞與耶穌的榮光重新降落在耶路撒冷這塊聖地?為了你們的上帝,為了你們的耶穌,動援你們所有的教民,鼓動你們所有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國家,發動聖戰吧。

    這個使者最佳人選是王方翼,要麼是唐休璟。可這兩個人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將會有大用。移民要保護安全,肢解突騎施要防備一手,況且突騎施離碎葉城又很近,其他突厥周邊各部也對移民排斥,不派一員重將鎮守,李威不會放心。還有吐蕃,對論欽陵李威還是很忌憚的。這個人一天不死,李威一天心裡面就不踏實。

    手中能用的大將很多。然而一分配後,又感覺到不夠用了。於是才選了年青的張知願前往拜占庭。

    仔細地說了一遍。張知願也算是知識分子,但對西方宗教不清楚,李威又刻意地講解,並且側重地講解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狂熱。

    張知願退下,準備動身。

    又將斛瑟羅喊來。

    這段時間觀察了一下,做事很果敢,手段霹靂。可是稍嫌狠辣了一些。不狠是治服不了這群突厥人的,但光狠還是不夠的,要軟中有硬,軟硬兼施,才是治理的王道。

    不然長久下去,西突厥各部必然不服。如果造成那樣的後果,樹立這個可汗,還不如不樹,讓各部分化而治。

    叮囑再三。

    又下了一道制書,送到洛陽與長安,讓朝廷送來更多的武器,僅是第一批帶來的武器,是支持不了即將到來的戰役的。不但是武器,還有其他的物資,這是與河中各國交換糧食與牲畜的。但是移民若是很多的話,有可能還是不能維持到明年收成上來。不過這一點李威不用擔心,我們唐朝為了你們河中地區,都不遠幾萬里,向大食人挑戰,你們河中不向我們唐朝納稅,可多少得表示一下意思吧。至少比安國一年交納一百萬迪勒木,比康中一次性抓走三萬多戰俘要好得多。

    就在這時候,李威接到黑齒常之用快馬送來的信函。

    黑齒在信上繼續喊冤。

    拿到李威的制書後,黑齒常之認為能解決青海的危機。但想法又錯了,願意前來碎葉城的百姓少得不能再少。大多數百姓心中抱著一個想法,到西域不安全。反正賴在青海不離開,等到災害渡過,再返回關中。就是做一名佃戶,也比前往西域,生死兩茫地強。

    方法還是有方法的,與以前遷往西域的百姓一樣,強行遷移。可此時正值多事之秋,而且前幾次遷往輪台三縣的百姓數量少,爭議也不會大。這一條道路也行不通。

    要麼將百姓重新往關中趨趕,將他們逼向死路,只好同意遷往西域了。然而爭議同樣會多,甚至有可能被朝中一些大臣當作藉口,將黑齒常之罷廢。又是行不通。

    但這麼多百姓紮在了青海,給當地造成了許多困擾,時常有衝突發生。糧食這樣繼續下去,青海也不大夠用了。黑齒常之與吐蕃交戰時,都沒有擔心,然而生生讓這些百姓愁得頭髮都白了。

    可此次青海的變化,改變了歷史。史上這次關中大難,死亡的百姓數不勝數,許多地方都能看到一具具死屍,都沒有人前來收屍。災情一直維持到次年夏天到來才結束。

    另外兩渠開通與國庫充足,也減輕了大災帶來的危害性。死了人,但情況不惡劣。許多百姓逃到青海,以及糧食不計成本源源不斷地運來,關中的糧價終於漲了一段時間後,跌到每斗九十多文。

    這個消息讓呆在泰山的李治吃了一顆定心丸。至於黑齒常之發愁,李治就沒有考慮了。

    將信看完後,李威立即回了一封信,是信,也等於是制書。

    首先讓黑齒常之告訴百姓,我要在西域呆上很長時間,最短有可能也會有兩年。反正便宜老爸一天不死,他一天就不會回到長安與洛陽的。一年不死,一年不會回去,兩年不死兩年不會回去。就是馬上死了,與大食交戰,以及戰後的安排,沒有兩年,他也不要想回去了。

    在民間李威還有些信用的。說的話老百姓也相信。

    又通過黑齒常之對老百姓宣傳,兩年時間,足以讓碎葉城經營得像金城鐵壁一般。而且他離開後,也會派駐一名勇將,使碎葉城繼續安定下來。

    但考慮到西域離關中遠,百姓的戀根情結,李威又想了一條主意。

    不但讓黑齒常之鼓動百姓,另外對百姓中能拉攏其他百姓的人進行獎勵。拉攏一戶過來,除了朝廷分配的財產外,賞賜一匹馬或者牛,或者兩頭羊。若是他拉攏的百姓當中,又有百姓拉攏了其他人,可以再分配半匹馬與一頭羊。以此往下類推。

    就像弄直銷一樣。來一個滾雪球。等不及了,這種新穎的形式,會不會讓不好的人利用,李威也顧不上了。

    然後再通過這些機靈的百姓宣傳,宣傳越早來,越能得到良地,晚來則只能得到惡劣的耕地。而且湧來的百姓越多,大家越安全。不知道青海有多少難民,若是能湧來二三十萬,三四十萬難民。以後從中能就挑選出五六萬,六七萬的戰士。還有朝廷的駐軍。這是居住在一起的,這麼多的士兵,就不是中原人,在西域誰敢侵犯。

    最後寫的話不能公開。

    大戰開始了,而且不是原來的計畫,很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很大規模的戰役。因此,讓黑齒常之動作加快。

    信送走了,各國再次派了使者來到,相比於前次,這次來的規格要高得多,有不少國家真的連國王都來到碎葉城了。

    大戰真如李威信中所說,要開始了。

    更多的斥候,象飛蝗一樣,自河中,自吐火羅,向呼羅珊與塞斯坦潛伏過去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7
第八十五章 前夕(二)

     李威是派了他手下侍衛秦十八通知黑齒常之的。

    唯一要求,你得我快,有多快就給我多快。不然眼看到了秋高氣爽的時候,天氣是好天氣,也適合趕路。可青海逃荒的百姓也到返回關中的時候了。

    秦十八有這個名字,肯定家境不好了,但他在青海之戰中表現好,又隨李威逃亡的,因此讓李威一直帶到身邊。聽到李威說完,幾乎馬不停蹄,向青海趕。

    唐僧去天竺取經時,很苦的,那時候唐朝還沒有真正經營西域,幅射的範圍也不過到了龜茲,所以去也苦,來也苦。可是自唐朝將西域拿下來之後,有了完整的驛道。這也是形式所逼,西域遠,沒有良好的驛道,就不能將消息盡快通知朝廷。

    不但有完整的驛道,還有各個驛站,象幾道珍珠鏈一樣,分佈在西域的南北,從碎城城到青海有六千多里地,生生地讓他在半個月內,將信送到了黑齒常之手中。

    黑齒常之正等著這封信。

    他不但在同李威聯繫,也在同劉仁軌聯繫。

    劉仁軌同樣忙得焦頭爛額。

    關中這次大災影響太惡劣了,甚至連長安都飛進來密密麻麻的蝗蟲。多方調劑之下,長安城的糧價終於壓了每斗三十幾文,偏遠的地方四十幾文。稍緩了一口氣,手工業者能勉強維持生計。這是指城中的手工業者,然而城外的農民怎麼辦?

    秋天到來,顆粒無收,要等收成,必須熬到明年五月。若是冬天來場大寒,老百姓還是沒法活了。

    並且秋天一來,冬天也要到來了。本來運河裡的河水就淺,到了秋後,糧食更難以向關中運輸。於是動用了手中的職權,不要命地將糧食從山南從江淮向關中調運。這個壓力是很大的,關中百姓多達幾百萬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他地調運是一部分,主要還是靠本地的糧食。史上此次災難一直影響到來年。李治身體不行了,很想「葉落歸根」。結果看到關中的形式不容樂觀,他一回長安,連帶著官員家屬,與各國使者,是幾萬人甚至近十萬人的回歸。於是只好繼續呆在洛陽,直到病死。

    最後怎麼緩解的?一餓,得死人,死了幾萬幾十萬的百姓,人口消減,將最缺乏糧食的一個群體消滅了,到後年武則天主權時,關中才漸漸恢復了生機。

    經過多方的變革,比史上造成的危害要小,至少死的百姓肯定沒有史上的多。若是沒有其他變動,到了明年夏收上來,關中就能恢復過來。於是劉仁軌寫了一封信給黑齒常之,你得我堅持住,百姓想辦法留在青海,不能遣返。

    逃荒逃到青海的百姓有多少,無法統計了,能核實的就有五十多萬,實際數字有可能還會超過十幾萬二十幾萬人。這麼多百姓馬上遣返,無疑又是一場蝗災到來。不能送回來,至少將他們留到明年夏收到來。

    黑齒常之看到信後,忍不住罵了一句:「大母的。」

    這半年的糟蹋,青海餘糧幾乎全部耗空。花的錢,不由他來承擔,朝廷源源不斷地將錢幣布帛運到青海。就地取材,便宜,關中最高時一斗米一百多文,而青海一斗米最低時只有三四文,讓災民生生漲成了**文。可成本也比關中便宜。但繼續下去,青海糧食肯定不足,並且災民回返,青海還要支持路上的糧食,否則這幾十萬百姓的流動,無糧可吃,不反也得反了。造成的後果,那一個也不敢承擔。

    而且這麼多難民,給治安帶來了什麼?幾乎所有官員都忙得焦頭爛額了。要麼還有一條去路,去西域,然而百姓不願意去,黑齒常之也不能逼迫。好勸歹勸,勸動了四五萬百姓,準備了糧食,這是第一批遷往碎葉城的百姓。但少了四五萬百姓,青海局勢依然無法化解。正好這時李威的信送到了。

    看了信後,黑齒常之大喜。

    傳銷帶來什麼危害不知道了,只看到這個方法很妙。

    立即佈置。

    首先派人對災民宣傳,你們有條件的自己回關中,我不阻攔。然而關中情況不好,劉相公寫信來了,認為你們最好明年夏收到來後,才能回去。現在回去多半是死路一條。也未必是如此,但一起回去了,關中形勢會很惡劣。所以劉仁軌想他們留在青海,兩地分擔壓力。沒有這幾十萬百姓湧回關中,救援壓力會輕。

    也不是朝廷不好,這麼大的災害,放在那一個朝代,那一個地區,都吃不消。為了救災,朝廷從國庫裡撥出了三百多萬緡錢津貼。還要繼續往下軟貼,直到明年。李治雖然昏到在這種大背景下繼續封禪,這一點做得還是不錯的,正是因為這種態度,無論現在還是史上,關中百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起義。也是很難得了。

    只要百姓繼續留在青海,到了明年夏天,關中就能提前恢復生機。一旦全部回來了,明年夏天恢復不了生機,這個冬天關中的官員有得受了。

    中間的種種百姓不知道,可是劉仁軌白紙黑字上是寫了這樣的話,還蓋了他的大印。災民中也有一些識字的人,將此事就宣揚出去。然後又拿出李威寫的信,給大家看。看到沒有,皇帝給你們做了擔保。

    你們只有幾條去路。第一條返回關中,我不阻攔,可我是不會提供給你們糧食回去的。這不是不救你們,讓你們回去,是害了你們,害了朝廷。要麼安屯在青海,擠一擠,頂多再收留一個五六萬,七八萬的百姓,是青海的極限了。要麼去碎葉,我提供糧食,讓你們支持到碎葉,並且大食發生了許多事,呼羅珊百姓在起義,導致呼羅珊總督兩年多沒有入侵河中地區。因此河中地區存儲了許多糧食,你們不用擔心。

    也沒有欺騙,有消息靈通的人,已聽到朝廷自關中發出了大批的貨物,運向西域,第一批貨物已經抵達河西走廊了。甚至從劍南調來貨物,劍南到碎葉,必須經過青海,百姓也看到了。原來不知道原因,一對照,即便是百姓同樣也能領會,是與河中諸國交換糧食的。

    要麼你們留在青海慢慢熬。冬天就快到來了,青海有多冷,你們是知道的。青海就這麼點大,而你們人數又那麼多。我也沒有能力,替你們所有人蓋房屋,送棉被木炭,到時候你們餓死凍死,不能怨我。何去何從,你們自己解決。

    但還是有人聽說關中糧價漸漸降下來,向關中返回。不過大多數人繼續留在青海猶豫徬徨。黑齒常之使出第二招殺手鐧,從災民中選出一批嘴巴功夫好的,將這個傳銷傳授下去。

    不敢耽擱下去了。

    青海正在收割,這個任務差不多完成。馬上九月到來,到了九月半,該走的必須讓他們全部走掉,否則到了十月半,想走都走不掉。

    關中這場劫難,是關中百姓的不幸,然而對唐朝未來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不久後,西域出現了史上最壯觀的中原人的遷移。

    ……

    青海移民是唐朝未來在西域的重要佈局,與康大胡、安正噬、史義縛都沒有半點關係。

    他們率著十名手下,從碎葉城出發,經俱蘭城、怛邏斯、石國、康國到達安國都城沛肯(烏茲別克斯坦布拉哈)。再從沛肯城通向謀夫(又譯木鹿,土庫曼斯坦麥爾夫)。

    這是前波斯一座最重要的城池,也是呼羅珊通向河中各國的最重要的門戶。在大食與唐朝的勢力交接範圍,一個是吐火羅的縛喝城,東通吐火羅,北通史國與康國。一個就是這個謀夫城。

    它的地理位置,成了李威察看的重點對象。

    謀夫城氣候很極端,夏天時就像一個火盆一樣,比碎葉溫差至少高了十幾度。到了冬天,卻是很寒冷,與碎葉城溫度一樣的低。但時至九月,氣候卻十分宜人,秋高氣爽,萬里無雲。同樣沙漠化開始了,也沒有後世嚴重,它的周圍遍佈著一些小河流,這些小河流又造就了一個個綠洲。這使得謀夫地區,成為呼羅珊重要的糧食與畜牧業基地。

    三名校尉帶著十名屬下,在沛肯城,安國太后送來的二十幾匹駱駝,以及一些貨物,還有兩名精通多種語言的死士,來到一片矮丘陵下,過了這片丘陵,再往南去不遠就是謀夫城了。

    因為有河水滋濕,丘陵上長滿了蓊蔥的樹木,看了看太陽,康大胡揮了一下手,讓眾人停下來。取出了幾塊醃肉,就地生了一堆火,用木棍將醃肉串了起來,放在火上燒烤。

    十五個人坐在石頭上,康大胡又吩咐了一些注意事項後,這才草草吃了午餐。

    再次出發,越過了這片丘陵,到達姆望河,是一條在地圖上也很難找到的小河,河水淺,裡面佈滿了礫石,但河水清澈,河岸上長滿了茂盛的牧草,再遠處就是一片片莊稼地,但已經收割了,只剩下一片無限的空曠。牧草也半青半黃,時不時能看到牧民在趕著牛羊放牧。

    拍了拍馬,衝下了小河。馬與駱駝濺起一道道細碎的水花,以及清脆的響聲,上了岸。一會兒就來到了城門口前,城門口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還有十幾個大食士兵在凶狠的檢查。十幾個人也排進了進城的大隊裡面,不一會兒輪到他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理,交納了一筆不菲的進城稅,或者其他的商稅,反正安國死士與大食兵在交談,康大鬍子一句也聽不懂。談完了,士兵又凶狠地打開他們駱駝上的行李,亂七八糟的查了一通後,手一揮,居然輕鬆地放他們進城了。

    這是特殊背景造成的。

    薩勒姆打仗行,呼羅珊與塞斯坦的義軍讓他打得半點脾氣都沒有了,然而卻沒有想到唐朝突然轉變以前的政策,會打呼羅珊的主意。另外,泥涅師發起的光復波斯,反對大食的運動,也使他分了心。

    李威對泥涅師評價還是庸才。大食人是佔領了全部波斯,但只是佔領,許多地方依然是真空地帶,比如塞斯坦,活動著數支強大的義軍,大食人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勉強地將這數股義軍鎮壓下去。呼羅珊雖然不及塞斯坦,然而百姓對大食人的統治,同樣心中十分反對。另外在陀攏斯單(今伊朗薩裡)波斯征東大將依據其獨特的地形,三面環山,北倚小海(裡海),世代抵抗大食,直到黑衣大食崛起,才將其殲滅。此時,只要泥涅師不怕死,前往疾陵城,旗號一揮,東部伊拉克地區失去了很久,但至少呼羅珊與塞斯坦百姓感到振奮,很有可能就將波斯國重新扶立起來。但他只呆在吐火羅搖旗吶喊,效果降低了很多。

    也不是一無是處,正是他的搖旗吶喊,呼羅珊與塞斯坦起義的聲勢比以前浩大。這又分了薩勒姆的心。再者,大食商業氣氛濃厚,對商人政策十分優厚,當然,首先你得交納稅務。所以此次李威前後派出了三百多名斥候,幾乎都是掛著商人的名義,順利地潛入呼羅珊與塞斯坦各個境內的。甚至有幾十個人去了更遙遠的巴格達、大馬士革與麥地那。

    剛進城門,看到一隊大食士兵押著十幾人向城門口走來,一路走一喊著什麼。

    「他們說什麼?」康大胡向安國的谷輻坦小聲問道。一路上他們也在學習波斯人與大食人的語言,不過時間短,仍然聽得不懂。

    谷輻坦聽了一下說道:「啟稟將軍,你看到那些犯人前面的兩個年青人嗎?他們昨天晚上潛入大食一名官員家中想要刺殺這名官員,結果沒有成功被抓住了,今天大食人又將他們全家人抓了起來,押到城門口處斬,以敬佼尤。」

    「原來如此,」康大胡沒有再問了,大食要統治,你們老百姓要殺他們的官員,大食人不來一個滿門抄斬才怪。主動將駱駝與馬匹牽到街道旁邊,閃開道路。

    他是這個想法,可大街兩邊的波斯人眼中卻露出怒火,只是迫於大食人的淫威,敢怒不敢言。

    一會兒這一群人到了城門口,彎刀一揮,將十幾個波斯人殺首,又嘰嘰喳喳地喊了一通,人群散開。康大胡繼續往城中走去,來到一家客棧,包了一個跨院,安頓下來。然後又讓谷輻坦詢問客棧的老闆,因為這個客棧還住著另一名唐朝斥候米蘭達,來了很多天,他的同伴回去稟報消息,他卻沒有回去。

    大戰前夕,一個有心,一個無備,第一步是唐朝人佔了上風。

    很輕鬆地問到了。但米蘭達不在店內,出去了。

    只好等候,不過很快傍晚來臨,米蘭達也回來了。

    幾個人會了面,將他遷往這個跨院,康大鬍子將來意說了一下。謀夫很重要,因此想要與大食交手,不僅要瞭解它的情報,還要瞭解更細緻的情報,比如謀夫城與整個謀夫地區兵力的分配,糧食,生產,地形,百姓對大食人統治的意見,有沒有一支反抗勢力,大食人的裝備與士兵的戰鬥力,城中的佈防情況。甚至謀夫其他地區的兵力構成,與各個要道關卡,等等。這些都是要瞭解的。因此李威派了十幾名斥候前來謀夫城做間諜。

    「這有點困難,」米蘭達說道。

    想瞭解大約的情報,很容易的,一個有心,一個無備,總能找到機會攀談的,隨便找一個藉口賄賂一下,然後邀請前來喝個小酒,就能得到一些情報。比如李威所收到的關中大食人的情況。也沒有那麼簡單,可比此次要求要容易一些。

    低下頭想了一想,說道:「不過我都聽到一個消息,謀夫城的大食守備將軍十分貪婪,都是一個機會,可……」

    他們出來冒充商人,李威也給了不少金銀,但並不是真正前來做生意,這些金銀珠寶是讓他們收買消息的。有的任務重,比如前去大食腹部的幾十名斥候,帶的金銀多一點。有的在邊緣地區活動,比如米蘭達他們,帶的金銀就比較少。也許康大鬍子也帶了一批錢財過來,但米蘭達問都沒有問。想要結交大食守備,就必須冒充大商人,康大鬍子能帶這麼多錢過來麼?

    康大鬍子也在深思,過了一會兒說道:「我進城時看到了一件事,有兩個波斯人想要行刺大食官員,被大食人抓捕了,在城門口砍頭示眾。」

    「這樣的事,時有發生,」米蘭達淡淡地說道。

    「我是想到一個方法,這附近有沒有什麼大食人的官員或者商人,家中守衛比較少的。」

    「康校尉,你是想……」

    「是啊,為什麼不做?」

    「做什麼啊?」谷輻坦問道。

    「康校尉是指現在正好是上半弦月,到了下半夜夜色黑,潛入某一處人家……」史義縛答道。

    「這……」谷輻坦目瞪口呆,但一會兒釋然,唐朝軍隊勇敢,勇敢另一詞也代表著膽大。敢做這樣的事,並不奇怪。

    「人都有一個,但他不是大食人,是一個波斯人,他倒符合這條件,而且家中只有不到十名侍衛,以及十幾名僕役與幾個家人,」米蘭達想了一會兒說道。城中有反抗大食的波斯人,也有投降大食的波斯人,米蘭達指的正是其中願意投降大食的一個波斯商人。有錢有勢,也就貪生怕死了,為了表示對大食人的支持,還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了謀夫城主做了小妾

    。於是大食的謀夫城主阿卜拉授了他一個小小的官職,因此城中波斯百姓對此人十分唾棄。

    「做了,」康大鬍子說道。

    他們商人是西貝貨,若是真讓他們做生意,准賠得連褲子都沒有的穿。但殺人滅口,卻是他們所長。十幾人立即決定下來,然後做了一番商議,並且悄悄地到這個波斯商人府上,四周細細察看了一番。

    很快三更到來,月亮漸漸沒下了西山,夜色漆沉,留下了三個人側應,其他十幾個人從院牆悄悄翻了出去。下半夜了,街上還有巡邏的大食士兵與波斯偽兵。不過謀夫城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屹立了好幾百年,甚至城中還有羅馬人入侵留下的半人半馬與女頭獅石雕。還有安息人的赤陶像,與波斯人的石雕。城市建築複雜,十幾人不時借助複雜的房屋躲避,不一會兒,來到這名波斯商人府邸的後花園前。其他人閃到花園對面的民居一個馬廝裡。史義縛帶著一名屬下悄悄地摸到花園的院牆下面。搭了一個人梯,迅速爬上牆頭。趴在牆頭看了一會兒,然後沖對面招了招手。

    「上!」康大鬍子喝道。

    十幾人魚貫而出,摸了過去,迅速地從院牆翻越過去。
Babcorn 發表於 2016-5-14 10:38
第八十六章 前夕(三)

     在大量斥候尋找下,王方翼終於圈定了兩個人選,一個叫阿史那咄撲,一個叫阿史那可賀。他讓手下將這兩人請來,李威與他們談了談,也沒說請他們的來意,看似隨意地交談了一下。無意中提出一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其實是在進行最後的察看。一是看他們才能,沒有才能是不行的,象阿史那真,朝廷用他做了可汗,沒有起到好作用,反而起了嚴重的反作用。有才能還不行,還要看他們對唐朝的態度,以及對突騎施的態度。對唐朝態度要有一顆畏懼之心,對突騎施態度,要有一顆自立之心。

    前面一條好辦,看一看,聽一聽,也不要他們是成吉思汗,大差不差即可。後面一條卻有矛盾衝突了,既有自立之心,又如何對唐朝效忠。這個衝突李威也沒有辦法解決,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大約談了一會兒,李威選擇了後者,言語誠懇謙卑,對百姓族人的態度也是悲天憫人。

    決定了人選,李威讓斛瑟羅與唐休璟著手切割突騎施,將車鼻施以及其他一些小別部從突騎施切割出來,並且借斛瑟羅之嘴授封阿史那可賀為車鼻施部葉護。自己也下了制書,於夷播海畔選了一塊領地,設了車鼻施州,讓阿史那可賀為刺史。

    突騎施部族民敢怒不敢言,族中幾乎所有貴族都讓唐朝抓了起來,如何反抗。除了憤怒外,還有擔心,害怕唐軍象對咽面人一樣,對他們也來個滅族。這件事對其他各部震動也是很大的。

    李威這才將各部的酋長們召集在一起,主要是五咄陸部。

    也將烏質勒喊來,先沒有談移民,而是談了稅務:「天山南北叛亂不休,我朝不得不派駐軍隊,也徵了一些稅務,這也是你們自己造成的。當然,我朝的一些官員品行不好,也是一方面。今天在此,我想將稅務明確下來,每年七戶人家合交一匹良馬,或者等價的牛羊糧食與金銀。於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四鎮就近交納。」

    在唐朝人心中,有的人將羈縻之地,完全視為唐朝的領土,有的人卻將他們視作外番,外國,最好丟掉不管,李威心中卻不是這兩種看法。對羈縻之地的認識,就如同他身上這件皇袍,是皇帝,但只是一小半的皇帝。也就是說是唐朝的領土,只沾到一小半的邊。也不認同這個政策。

    比如河中地區,說它是唐朝領土,若是自己不前來經營,是不是一場笑話?西域與大漠皆是如此,朝廷花了無數的代價,死了許多壯士,最後也未必能真正成為唐朝的土地。於其這樣,不如象大食人那樣,利用武力,殘暴地將一切推翻重來,以後會不會長久下去不提,至少眼下能為國家與百姓帶來大量的好處與貢稅。

    也不是說非要一體化,但至少要像後來的一國兩制一樣,朝廷有很大的管轄權利,有一定的稅務,文化語言文字是將唐朝的文化語言文字作為主流,向中央集權靠攏。各羈縻地可以保留一定的權利,但不能保留軍權。

    唐朝推廣的羈縻制度已經「深入人心」,李威沒有辦法再改變了。除非像東突厥那樣來一個全族暴動,徹底推翻重來。所以李威只好做一些微調,加強管理。

    移民是第一步,稅務是第二步。

    稅務越簡單越好,將噶爾父子在吐蕃施行的牛腿稅搬了過來。吐蕃佔據西域時,也實施這一稅務,但換成了四戶一馬,四戶一馬也不重,然而實際上到最後,一戶一馬都不止,再到後來,連褲子都扒下來帶到邏些城了。

    一匹馬在中原價格很高,可在西域,一區良馬價值僅在十五貫左右。劣馬有可能不足十緡。也不可能指望他們全部拿出部族中最好的馬匹,因此均攤下來,一戶僅交納兩緡不足的稅。

    但是人多。

    李威估測了一下,自肅州向西,天山南北到金山,各族百姓有可能有四百多萬人,七十萬到八十萬戶,僅是安西到碎葉一帶,若是全族動援,就可以擁兵四十萬(突騎施後來強盛時佔據這一帶的三分之二領地,勝兵三十萬)。朝廷沒有具體統計過,構成又複雜,一徵稅,會少掉一半。可就是那樣,能征到四十來萬戶,也會有近八十萬左右的稅務。有了這筆稅務,足以能維持西域整個軍事的運轉,而且大量移民,保徵了兵源與糧草供應,西域危害將會下降一半。

    可是眾人眼中都閃過一些猶豫。

    李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又說道:「這將會成為定例,以後無論朝廷授派任何將領過來,都不得以其他名義加苛稅務,包括採取供給,都必須向各部用錢帛按市價購買。要麼對付外敵有軍事行動時,各部必須承擔兵役。除了這兩條外,官員不准用任何藉口騷擾各部。」

    「這樣好。」幾部酋首一起響亮地答道。

    對此唐朝以前一直含糊不清,有的是官員不好,有的是特殊情況,象杜懷寶就是如此,也許他想貪污,也許確實因為唐朝增加了軍隊,入不敷出,於是讓加重了對各部的徵收,所以才造成阿史那車薄一反,許多部族響應的後果。

    李威制訂了稅法,成了定例,變成了透明化,反而會減輕各部負擔。

    但也不會是那麼回事,各部以後會想辦法逃稅,官員也會想辦法生出其他的名堂中飽自己腰包。只能說有比沒有好,也會減少一半的紛岐。

    同意了此事後,李威才問道:「我一直很不理解,朝廷待你們不薄,政策也僅是羈縻,不像吐蕃人與大食人那樣魚肉,可你們為什麼非要時常反叛?」

    「陛下,我們沒有啊。」

    「那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天山南北,發生了那麼多次的暴亂,甚至有人不惜勾結吐蕃人入侵?」

    「那不是我們。」

    正等著他們這句話,李威接著說道:「既然你們不想背叛唐朝,為什麼反對移民?難道不知道移民的真正作用是用來隨時隨地就近徵調一批軍隊,對付叛亂與外敵,同時又有充足的糧草供應嗎?難道你們看不出我將移民的地點選擇在碎葉,是因為河中與吐火羅地區受到大食危脅,以後要重點拱衛河中與吐火羅安全嗎?」

    有意混淆,移民最終用意還是擠壓突厥人的空間。不知道黑齒常之能弄來多少災民,若是能弄來二十萬,以後生育與不斷的遷移,有可能幾十年後,西域就能達到五十萬,甚至一百萬。過了一百年後,有可能會達到一百多萬,兩百萬。四戰之地,半耕半牧,就能保證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樣的話,西域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唐朝的領地。

    當然,對付大食人,拱衛吐火羅與河中安全,也是其中的一個任務,但不是最大的重點。

    可那個人能猜出來李威心中的想法?

    胡祿屋部族長張大嘴巴說道:「原來是這樣啊。」

    「不是這樣,你以為你們幾個小部族想謀反,能值得我親自前來,還帶了兩三萬人馬過來?」

    這是**裸的蔑視,然而想想以前的各個戰果,再看看人家的戰果,一個個反駁不得。

    但打大食人,幾個人還是來了精神,說道:「陛下,讓我們也參加吧。」

    「你們就是不參加,我也要強行將你們拉上來的。況且大食在波斯洗掠了許多財帛,也可以拿它來發展西域,使西域變得更加繁華,成為我大唐最亮麗的風景線。」

    「是,是。」更來了精神。

    李威這才看著烏質勒,說道:「烏質勒,雖然你犯了一些錯誤,不過我還給你一個改正機會。以後莫要再耍什麼小花招了,這世上比你聰明的人有很多。正好,你們幾個人全部過來了,再過兩天,各國使者來齊,我們一道商議。商議完了,你帶著你的家人與屬下返回去吧。」

    「謝過陛下,」烏質勒大喜過望,伏下說道。雖然割去了近三分之一的族人,然而比送到長安養老好啊。

    很快碎葉城熱鬧起來。

    雖說是使者,此次各國出使的使者份量很高的,有不少是「國王」本人親自前來,即便是國王不來,也是王叔、王弟與王子,安國掌權的老太后都親自乘著車輦從安國趕過來了。

    都是有份量的人,再加上各個侍衛,過來了數千人。甚至從來都沒有出自史書的一些小部族,比如東安國南邊只有**百人的小雞國,國王也親自前來碎葉拜見。像這樣蛋大的小國家,有個屁用,純是湊熱鬧的。

    來了這麼多人,不僅是唐朝的皇帝來到了西域,還有這個皇帝釋放了一個承諾,有可能會協助他們出兵大食。

    一月之期已滿,幾乎沒有一個主要的國家挪了下來,甚至連謀夫城北邊的花剌模子,都悄悄地派了一個王子,前來叩見。

    將各國尊貴的人物召齊,李威等他們拜見完畢,然後說道:「我有兩個疑問沒有弄明白,請各位指教。首先我們大唐不遠萬里,為什麼要幫助你們河中各國?各位莫要說你們進貢,不到十年,僅安國向大食納稅以及被搶掠的財富就有可能達到兩千萬迪勒木。這麼龐大的財富,即便是你們安國一千年的進貢,也不會超過一千萬迪勒木。況且那一次你們進貢,我朝沒有隆重的回贈?再者,唇齒相依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你們不明白。河中地區狹長單薄,很難防禦。大食這些年內部有亂,波斯也沒有消化掉。一旦內部平穩,波斯消化掉。下一步必然是河中,先是安國,後是康國,然後是曹國,石國。一個休想逃掉,為什麼你們不能齊心?不要說我們唐朝,少了你們進貢,對我們唐朝半點影響也沒有。但大食人善長熱帶地區作戰,過了天山蔥嶺,必敗無疑。就是他們吞掉你們整個河中,也不會危害唐朝一塊地盤。我們唐朝為什麼非要不顧在不善長的地形,與這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不遠萬里,率領一群不齊心的軍隊出戰?請你們給我一個出兵的理由。」

    說完了,揚長離開。

    一個個國王王子面面相覷。

    等了大半天,李威也沒有回來,也醒悟過來了,唐朝的皇帝想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吵了一天,第二天李威才再次現身。

    各國的使者立即表示,有的要納錢,有的要主動納稅,有的要納糧,不一而足。

    聽他們說完了,李威才開口說話。

    第一個是將你們什麼王,什麼太后一起去掉,你們都是國王了,還與我們唐朝有何瓜葛。這一條很容易答應,很早就接受唐朝的冊封了。於是再度恢復唐朝十幾年前的編制。

    第二條是讓子女進入長安學習,教他們唐朝的禮節文化語言文字,但不是什麼貓啊狗的都能塞入長安的,這些學習的王子一旦回國,必須成為將來各部的繼承人。但李威著重地說了一句:「是讓我朝教你們繼承人以後如何做一個好皇帝的。」

    與人質是兩個性質,事實上是培養將來各國親唐朝首領。

    都臣服唐朝了,不親唐還能怎麼著?也沒有反對。

    第三條是糧食,眼下的難關得要過去,用貨物與他們等價交換糧食。這不是條件,從唐朝內陸會運來大批的貨物,即便河中各國消化不了,還可以運向拜占庭,或者大食銷售。大食佔據了波斯,商道沒有隔阻,只是商人的地位比較低下而己,但依然有許多商人繼續進入呼羅珊與塞斯坦經商。提出這個條件,是後面一點,不過李威也不知道會移多少百姓過來,如果萬一糧食不夠的,請求各國支援。但不會太多。時間也僅是一年,一旦碎葉川開耕出來,到了明年自給自足,也不需要河中地區繼續支援了。

    「請問陛下,會差多少糧食?」史國的國王問道。

    商業發達,皆會算賬。若是唐朝移過來一百萬百姓,僅靠河中地區也是吃不消的。

    「不會太多,具體的我現在也不清楚,有可能不會差,有可能會差一些。但有一個上限,若是差距十萬百姓的口糧,我會下制書,繼續從中原調來物資,與你們等價交換。」

    從咽面得到了一批財富,但這些財富都獎勵下去了。不然將士沒有作戰的動力。要麼就是糧食與牲畜,糧食都沒有辦法維持幾萬將士的消耗,更不要說移民了。還有牲畜,這是留下來給移民自己放牧的,又不能動。甚至以後還陸續通過戰爭,或者購買等手段,繼續添置一批牲畜,交給百姓飼養。

    但是幾年大食沒入侵河中,讓河中存儲了一批糧食,卻解了李威燃眉之急。交換方式,成本很低的,比如瓷器,運到河中損耗也很大,但價格不是以唐朝瓷器計算的,而是以河中地區價格計算的。因此,不是損耗,反而差價將從河中運到碎葉城的糧食損耗彌補上來。

    各人心中繼續盤算了一下。既然交換,那個不能算的。頂多十萬百姓的口糧,對於整個河中均攤下來,負擔並不沉重,於是再次答應下來。

    第四條就是宗教。

    對此,所有人都忽然了,包括王方翼在內。他們全部低估了宗教的力量,李威說也說不清楚,只是強硬地說,祆教是你們祖先就遺傳下來的神靈,連這個你們都忘記了,而轉去信仰大食人的神靈,你讓我如何相信你們有堅決抵抗大食的勇氣。對伊斯蘭教李威不排斥,但對大食,李威很排斥。

    這一條也答應下來。

    各國的國王們同樣排斥伊斯蘭教,他們本身,包括何國的國王在內,全部信仰祆教。那一個願意信仰他國的宗教,無奈大食太強勢,因此不敢主動阻攔大食人傳教,這才導致境內一些百姓被誤導,改信伊斯蘭教了。

    既然唐朝持強硬支持的態度,為什麼自己還討沒趣,不去拜讀《通斯古經》,不去拜祭阿胡拉。馬茲達,而去讀人家的《苦蘭經》。

    第五條是整合軍隊。

    河中地區單論士兵個體,戰鬥力不弱。個人是一條龍,可編成了軍隊,缺少訓練,戰鬥力反而變得很悲哀。沒有大食人的入侵,李威很願意他們出現目前的狀況,好統治。然而有了大食人的入侵,必須要提高他們的戰鬥力。並且各國士兵數量很少,抵抗大食入侵,各國各部要聯手,這一來戰鬥力更變得低下了,所以往往幾萬軍隊十幾萬軍隊,卻能夠被大食數千士兵擊敗。越敗越沒有信心,最後只能臣服於大食,以求安寧。

    他們越臣服,結果越糟糕。每年進貢的大批稅務,又滋養了大食人後勤供給,壯大他們的實力。這得一步步來,第一步是訓練整編他們軍隊。因此將河中劃成了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尋與拔汗那九個部分,乘農閒之機,將河中所有將士整編起來,讓李謹行與薛訥、郭待封、江四斤、劉德言、駱務整率五千唐軍進入河中,分駐各國,

    進行指導,進行訓練,以及傳授一些戰術。主要還是在安國,李謹行親自率兩千唐軍入駐沛肯城。

    這是河中各國最想看到的,想都沒有想,答應下來。

    第六條是要各國交待出他們能有多少精兵,要精兵,不能要老弱病殘的,訓練的也是這些精兵,一旦向呼羅珊與塞斯坦發起進攻,必須讓這些軍隊出動。但李威又說了一句:「不攻則己,一旦進攻,我將聯合吐火羅,以及突厥,甚至從西方動援拜占庭,向大食發起總攻。將波斯國重新扶立起來,讓他們成為你們最堅實的第一道防線。」

    後面不說,也會同意。大食人虎視眈眈,不是大食生,就是河中亡,勢不兩立了。況且假如唐朝皇帝開戰,唐朝必然拖下水去,難道唐朝這個聽說很有本事的皇帝,坐看自己率軍失敗不成?

    所有人在腦海裡想了一下,各國將自己能抽出多少能上戰場的將士,說了出來。數量是可觀的,畢竟面積也不少,環境不像後世惡劣,因此人口密度不低,有了人口也就有了將士。結果合計了一下,居然各國將家底子抽一抽,幾乎達到九萬士兵。但開戰了,不可能全部抽走的,能抽走一半就算好的了。而且這個數量,也別當真,能當兩萬軍隊用,李威就笑得合不攏嘴了。

    「那麼各位請回吧。」

    「沒有了?」米國國王狐疑地問。

    昨天唐朝皇帝丟下一句牢騷滿腹的話就走了,難道只是這個條件?可是除了讓他們支援一批糧食外,其他的幾乎不是條件了,改為唐朝官職,是虛的,沒有人在意。讓子弟進入長安學習,看似人質,也是必須的,也是為他們培養接班人。這算那門子條件?

    「難道你們還想付出什麼?若是有,一旦波斯立國,遭到大食人圍攻,你們必須在後方提供強力的支援,千萬不要再做出以前那樣眼看波斯滅亡的傻事了。」

    「是,是,陛下,我們願意永世效忠大唐天朝。」米國國王說完後,立即伏下來。比起大食人的殘暴,唐朝太好了。

    「不用了,都回去吧,時間寶貴,時機來臨,說開戰就要開戰,畢竟我在西域不能呆太久。」

    「喏。」

    一個個高興的離開。

    但李威不是不想剝削,不會嫌錢帛多了燙手,一旦反擊開始,大食這種進取不滿足的精神,會拉開反攻。這一戰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二十年,也許是一百年。河中這點家底子,遠遠填不夠的。大家都打完了,唐朝向西拓展也變得容易了,也變得容易統治。在他手中很有可能享受不到了,這是為子孫留下的基礎。包括在歐洲的佈局,那更長遠。

    很快各國使節離開,陪他們離開的還有李謹行五千唐軍。

    但還沒有結束,李威要等泥涅師與阿史那都泥涅到來,還有張仁願能帶回什麼消息,各個斥候的情報,對呼羅珊仍然不瞭解,不瞭解就不能冒然開戰。並且還有移民,也要在戰前安排下去。不過戰爭的陰雲越來越濃厚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7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