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重分析沒標準答案?

國士無雙 發表於 2005-4-23 00:10:33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 2151
我勁鐘意歷史科,因為佢為標準答案~~訓練到多從角度思考。我覺得我係歷史科到學到好多 Critical Thinking~~起碼個腦唔會只想到一種事情只得一種解決辦法~~做人、做事都係,事情往往都唔會得 only 一個方法 oY~~

反而 A-Level 中史就死背~~意義不大。歷史就不同了,死背的話,一定唔合格!要諗先得~~

我覺得佢講得岩:
陶傑文章結尾說:「從今天起,只擁抱貌美標致、身材惹火的Model,也追求海闊天空、自由開放的Answer,就是不要Model Answer。」我們說,輿論界「束書不觀,遊談無根」之風可能轉趨critical,未經thinking便肆意謾罵。所以,全社會應該一齊學習歷史科的立科宗旨:critical thinking。

================
對陶傑有關「標準答案主義」的回應

 香港一隅,以商立港,「功利」遂成為香港「核心價值」之核心。「功利」令社會偏狹,嚴重者甚至令真相不見天日。傳媒的使命,是為社會正言闢謠,但有時竟會淪為造謠者。11月14日,陶傑在《蘋果日報》發表題為「中國式教育的『標準答案主義』」的文章,認為「model answer,已是特區教育制度的最大死穴。」文章以諷刺的筆法,用大量「事實」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陶傑事實上是將某些人文學科中的問題以偏概全,「冤枉」歷史教育深受標準答案之害,我們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澄清謬誤。

?重分析沒標準答案
 歷史教育,無論在中學還是大學,一直以來均?重分析。因此,歷史科公開試有評卷指引而沒有標準答案。以高考歷史科為例,學生在論述題的成績,取決於其在以下三方面的表現:對題旨的理解、答案內容、組織及表達。若設問如下:鴉片問題是否引發鴉片戰爭的主因。我們會鼓勵學生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因此主因可以是鴉片問題、文化衝突、英國商業擴張等等。只要學生在回答時已就各個可能因素加以討論,並就自己的看法提出充分證據便可。熟知史事來龍去脈的學生,甚至可以就尖沙咀村的林維喜事件加以發揮:是次事件發生後,中英雙方仍有就如何善後進行溝通,說明雙方關係雖然緊張但仍未升級至戰爭層次;惟獲邀請出席聆訊的中方官員,一心以為英方會在聆訊後交出主犯,但英方以證據不足而未能判定元兇,中方認為英方以審判為名,演出了一場「馬騮戲」凌辱大清,雙方關係遂致決裂。這裏,學生可以發展出的看法至少有兩個:一,林維喜事件前後,中英關係迥然不同,所以林維喜事件才是鴉片戰爭的主因;二,林維喜事件折射出中英兩國在司法上的文化差異,所以事件表明,文化差異才是戰爭的主因。

邀牛津劍橋定期檢討
 上述例子,可能會使一些「愛國者」嘩然,他們會認為「正確」的歷史只有一種解釋。然而,就是因為歷史教育容許多種聲音的存在,才能屹立於人文學科之中。不單歷史教育工作者認同這種價值,有研究香港歷史教育的學者也注意到這個現象。英國學者Edward Vickers在其新著《In Search of an Identity: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as a School Subject in Hong Kong, 1960s - 2002》指出,「除了歷史科外,香港中學課程中少有教學空間,讓學生在學習自己所屬社會及其他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時,學會批判和獨立思考。」而且,考評局會邀請劍橋、牛津等大學定期檢討本港歷史科公開試的測試水平和考核方式,確保香港的考試能與歐美同類考試看齊。我們贊成陶傑所言,標準答案「只會令中國人一代代傳承固有的資料,不會開啟他們的想像力和心智」。然而,從歷史教育和學習評核兩方面而言,標準答案及其不良後果,均與本科無緣。

早已實施探究式教學
 踏入90年代,歷史科仍不斷向前邁進。90年代初,公開試引入了歷史資料題。會考和高考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歷史分析法和史實外,還需要對從未見過的史料作臨場闡釋,其表現是按其闡釋及運用史料的能力加以評核,答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近年來歷史科從初中至高中皆積極響應「探究式學習」,注意讓學生接觸不同觀點的資料,讓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建立自己的史觀。今年9月起新實行的會考歷史科課程,將研習重點放在20世紀,這樣,學生在初中學完古代和近代的歷史後,便可專注於與當今社會有密切關係的歷史;新引進的「本地、國家、亞洲、世界」相互關係概念,若能充分實踐,則學生可從不同角度看待歷史。現正進行諮詢的三年制高中歷史科課程,計劃在現今兩年制會考課程之上加入更多分析性的元素,如設立「比較歷史」等。雖然時下的會考歷史科教科書問題多多,筆者和陶傑分別在不同場合討論過,但這些技術性問題,若教統局能銳意加強監察,應可解決。

 教改正處於關鍵之際。我們在教改上並不是「保皇黨」,我們只是希望評論者在發言時有根有據,以免無根之談令社會進一步內耗。我們不敢說,香港的歷史教育沒有缺點。然而,論者輕蔑地以偏概全,卻是對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沉重的否定。

 陶傑文章結尾說:「從今天起,只擁抱貌美標致、身材惹火的Model,也追求海闊天空、自由開放的Answer,就是不要Model Answer。」我們說,輿論界「束書不觀,遊談無根」之風可能轉趨critical,未經thinking便肆意謾罵。所以,全社會應該一齊學習歷史科的立科宗旨:critical thinking。

[ Last edited by 水藍 on 2005-4-24 at 10:50 AM ]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angela1031 發表於 2005-4-24 19:39
嗯嗯~~~很不錯喔~~~謝謝分享!!!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