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熟,旗艦手機因功能成長有限、加上價格逐年上漲,對消費者來說,只入手定價 1.5 萬有找的中階機,或許已經能滿足 8 成以上的日常需求。而在這種狀況下,定價在 2018 年已動輒接近 3 萬的旗艦手機,對於消費者來說還有什麼優勢?
一、螢幕 儘管在解析度已經普遍能提供 FHD,但螢幕的其他細節,如反射率、色域、色準、亮度、HDR、可視角度、省電能力受限面板成本,各家廠商目前仍只會保留給旗艦手機。 不過對一般用戶來說,上述這些優勢單看時可能不見得會發現,需要將中階機拿來一起比較才會注意到。一些用戶可能也會覺得長時間用下來,看旗艦手機的螢幕會比看中低階機來得舒服。
需注意的是,由於 OLED 面板的發光特性不同,看習慣 LCD 的用戶驟然改用一些搭載 OLED 面板的旗艦手機,如 Galaxy S9+、iPhone X、P20 Pro,可能會有眼睛比較容易疲勞的問題。
二、相機 因功能分級,相機也仍是旗艦手機無可取代的優勢。各廠最新的成像演算法、感光元件、相機鏡頭、影像訊號處理器(ISP),都會先保留予旗艦手機。因此以相機評測機構 DxOMark 的榜單來看,幾乎全是各廠最新的旗艦手機,或是前代旗艦。 特別的是,華碩 ZenFone 5 在 DxOMark 評比上,首度以中階機定位打入高階機環伺的 DxOMark 榜單,甚至在部份細項如曝光與對比度控制、色彩、自動對焦、紋理上能擊敗 S9+、iPhone X 等旗艦,顯示中階手機的拍照水準可能已可在部份場景下追平頂規手機。 但若加計影片拍攝能力,旗艦手機在相機的綜合領先程度上仍然顯著。
三、效能 雖然手機已開始面臨效能過剩、恐怕得等到 AR 擴增實境應用更加普及,才會有進一步的分野,但處理晶片(SoC)的效能仍是旗艦絕無可能被取代的核心優勢。
以在行動晶片效能上穩定領先的蘋果而言,其用於 iPhone X、iPhone 8 的 A11 Bionic 晶片對比目前高通的中階晶片 Snapdragon 660, 在 Geekbench 上的單核、多核「跑分」便能分別高出 2.6 倍、1.8 倍。
一些旗艦手機會也搭載更大的記憶體,在規格上創造差異點,或是在 API 上推出更多最佳化,如 AR、Vulkan API、Metal 等 GPU 支援。
不過由於手機的主要日常用途,如刷 LINE、Facebook、IG,都完全不需要用到這樣的效能,大概只有手遊的重度使用者,才需要特別考慮旗艦手機在效能上的好處。 另外,近來雙揚聲器和音訊輸出也和 IP68 防水防塵一樣,漸漸成為旗艦手機在規格上的重心、甚至「標準配備」,在意這兩點的用戶,可能也只能優先考慮旗艦手機。
四、特色功能 為了增加旗艦手機的賣點、而不只是「堆規格」,有一定研發能力的手機大廠通常都會為旗艦建立幾項特色功能,甚至可能會成為自家品牌的獨家特色:
蘋果:iOS 作業系統、3D Touch、Face ID、蘋果生態圈 三星:曲面螢幕、雙光圈、Note 系列手寫筆、虹膜辨識 Sony:外型較獨特、960fps 超慢速錄影、4K 解析度螢幕 HTC、Edge Sense 握壓感測、外型設計有特色 Google:HDR+ 演算法、原生 Android 支援 華為:首款 4,000 萬畫素的三鏡頭相機 儘管這些功能不見得一定實用或吸引人,但一般仍足以和中階機做出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