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一張色彩漂亮、明暗分明的影像,就要讓感光體(傳統時代的感光體為軟片,DSLR時代則為CCD或CMOS感光原件)得到適當的曝光。而所謂的曝光,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讓感光體受到一定光量的投射。
曝光的計算方式為:
曝光 = 光量(光圈容許進入的光線強度)X 時間(快門允許進入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曝光程序,是由光圈的大小以及快門的時間搭配組合而成的。
所謂的標準曝光值,以現在的測光表設計,都是把整個畫面曝光量平均到中間灰,也就是18%的灰值。中間灰的輝度(反射光線的強度)接近人類的膚色或是天空的藍,我們可以藉由觀察「灰卡」,來知道中間灰它大概的表現。
一般來說,現在我們要得到一個正確的曝光,通常都是藉由相機內建的測光表來幫我們計算合適的光圈快門組合。測光表藉由不同的測光方式,將所測得的現場光平均成中間灰,然後調配光圈快門來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
依左至右分別為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在DSLR中內建的測光表,一般都具有下列的測光方式:
平均測光
平均測光將整個畫面的現場光作平均計算,然後求得中間灰值。
中央重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以畫面中央為主要加權部分,然後佐以四周的現場光,再計算出中間灰值。
點測光
點測光只擷取畫面中央約3%~5%的範圍作計算,求該點的中間灰值,這對複雜環境光的拍攝相當方便。
分區測光
每一家像機廠商都會研發出自己獨特的分區測光方式,來因應各種不同現場光的曝光計算,例如CANON的21區分區測光、或是NIKON的3D矩陣測光。這些測光程式會依據環境的不同作變化計算,求出最適合的曝光量。
CANON的21區分區測光(圖片來源為日本CANON網站)
在前兩課我們已經為大家上過了光圈與快門,裡面提到光圈每一個號數的差距、跟快門每一個段數的差距,都是稱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不管是光圈或是快門,每一級之間相差的曝光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
F4跟F5.6相差了一級、1/15s跟1/30s相差了一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是一樣的。
F5.6跟F11相差了兩級、1/60s跟1/250s相差了兩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也是一樣的。
這樣來看,在一個曝光組合決定好之後,還是可以增減光圈跟快門的段數作變化,而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我們現在測出來一個曝光組合是 F5.6、1/250s,但是為了要用大光圈拍人像來獲得淺景深,我們可以把它更改成
F2.8、1/1000s。
其中,因為光圈向上前進了兩級(F5.6 > F4 > F2.8),所以相對的快門要向後退兩級(1/250s < 1/500s < 1/1000s)。這兩個組合的曝光量其實是相同的,經由這樣的計算調整,最後我們可以得到大光圈的拍攝方式、又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
學習好上面的觀念跟計算方法,對我們以後面對較需要變化的拍攝環境是相當有幫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