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三高一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再加上肥胖。雖然並非是一種疾病,但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研究結果顯示,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 5 倍,5 到 10 年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2 倍。此外,它也與至少十種癌症有關,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以減少代謝症候群相關危險因子,對於身體的健康絕對是加分的。
肥胖為代謝症候群的主因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之嚴峻的公衛挑戰。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約有五分之一的台灣人屬代謝症候群的族群。現代人由於物質豐富,而且高糖高油脂的廉價食物氾濫,稍一不克制便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加上勞動性質的工作減少,多數人運動量普遍下降,如此一來身體無法消耗所累積的熱量,肥胖人口因而不斷增加。而肥胖正是代謝症候群以及相關疾病的元兇之一!
肥胖者因為脂肪分布的不同,其身材可大致區分為「西洋梨型」(下半身肥胖)及「蘋果型」(中廣型)兩種。西洋梨型者為全身都胖,尤其從肚臍以下、臀部、大腿等下半身的「皮下脂肪」特別發達,多發生於年輕女性。蘋果型則是脂肪堆積於腹部也就是俗稱的「鮪魚肚」,多發生於中年男性。腹部的脂肪除了手可以「捏」到的皮下脂肪,還有更多是包圍在腹腔內臟表面眼睛看不見的「內臟脂肪」(Visceral Fat)。一些研究指出,中廣型身材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較高。但不論何種類型的肥胖者,只要是脂肪的囤積即是代謝症候群的關鍵因素。
脂肪組織有內分泌功能,影響新陳代謝您可能以為脂肪組織只是堆積了一堆油脂的組織,充其量還有襯墊的作用能緩衝身體的碰撞,以及保護內臟。但已有許多證據顯示,脂肪組織也具內分泌的功能,它能分泌脂肪酸、酵素、細胞素(cytokine)等多種物質,稱為「脂肪細胞素」(adipocytokine 或 adipokine),有些其所分泌的物質幾乎完全僅由脂肪組織所分泌。脂肪細胞素扮演著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及免疫力的重要角色,但是當體脂肪過高時,脂肪細胞素的分泌會失調,因而使得體內的新陳代謝及免疫功能也走向不健康的方向,代謝症候群於是發生。以下整理幾種脂肪細胞素對於新陳代謝的影響。
「脂聯素」(adiponectin)它具有維持體內葡萄糖及脂質代謝平衡之作用,一方面會抑制脂肪酸、醣質之生成,另一方面會促進胰島素的作用,而增加肌肉對血糖的吸收,進而降低血糖濃度。身體健康時,血液中含有高量的脂聯素,除了調節新陳代謝的平衡,也具有抑制發炎的作用,能避免動脈硬化產生。然而肥胖者血液中脂聯素會明顯地下降,研究顯示,血液中脂聯素的濃度與體脂肪指數、腰臀比皆呈負相關。當脂聯素濃度下降,胰島素的作用變差血糖因而上升,體內慢性發炎亦可能導致心血管功能退化。
「抗胰島素激素」(Resistin)顧名思義它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因此抗胰島素激素的功能與脂聯素恰恰相反。人類身上的抗胰島素激素主要是由脂肪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所分泌,並非是脂肪細胞分泌的,可以想見它一定與發炎反應離不開關係。當體內脂肪組織愈來愈多,由於過於龐大,它們的氧氣供應會出現問題,而有局部缺氧的現象,這會吸引巨噬細胞進入這些缺氧的脂肪組織,並分泌許多促進發炎的因子。難怪有研究指出,內臟脂肪愈多者,他們血液中的抗胰島素激素之濃度愈高,血糖、發炎指數也較高。
「漿胞素原活化蛋白抑制劑-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它是一種蛋白水解酶抑制蛋白,它會抑制清除血管中血塊之酵素的活性,因此會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內臟脂肪內的脂肪細胞是分泌 PAI-1 的主要來源,研究也證實肥胖者,尤其是中廣體型者,血液中的 PAI-1 較高。
結語現代化社會中的人們由於飲食及生活型態的「不節制」,代謝症候群人口不斷攀升,已是國家及個人最重要健康挑戰之一。身體裡面的生化、細胞反應錯綜複雜,已知的脂肪細胞素之種類遠遠超過本文中所舉的 3 種,多數嘗試服用以某單一脂肪細胞素為標的之藥物,以改善代謝症候群之效果很難是全面性的,若有心要改善自身的肥胖或代謝症候群,其實不需要弄懂這些,只要身體力行少吃多動的基本原則。更確切的說,少吃精緻太甜的食品,避免高油脂的食物,多吃蔬果類,規律適度的運動以增加熱量消耗。不要追求速成的減肥法,目標在半年至 1 年內減重 7-10% 是較實際的方向。只有當改變生活習慣但代謝症候群仍不見改善時,降血糖、降血脂或降血壓的藥物才是不得已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