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圍困
青玄宗分出了三隊六十個修士清剿江南郡的修仙家族,剪除折眉山紫府修士萬慶元的羽翼。三個多月過後,寒煙與魏雲間帶隊順利完成了任務。
魏雲間也算是張志玄的熟人,此人修為築基九層,他築基超過百年,壽元已經超過三個甲子,如今元氣開始衰竭,已經失去開闢紫府的機會了。
當年在雙蛟山討伐蛟龍,張志玄就與魏雲間配合作戰。
不過多年前張志玄只能給魏雲間打打下手,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魏雲間修為原地不動,張志玄的神通則突飛猛進。
即使他不使用紫氣神光法術,法力神通也超過了魏雲間這種築基九層修士了。
另一個核心弟子姚吉慶則陷入困境,他帶領的龍江郡修士圍攻鳳川嶺,不僅沒有攻下這座山門,自己這一邊也陣亡了三人。
自從與洪山宗交惡以來,青玄宗一直在斷雲山脈兩側布下重兵,僅僅江口郡雲台山就有祝無涯、沈從龍、王成象三個紫府鎮守,回龍山胡家還隱藏著金老祖親傳弟子趙心蓮。
距離雲台山不遠的潮音山,也有孫長庚、韓王鵬兩個紫府,甚至連金老祖大部分時間都在江口郡,準備隨時偷襲輕率而出的楊忘原。
潮音山之戰失敗後,洪山宗能動手的紫府僅剩下八人,這八人修為遠不如青玄宗同階修士。
楊忘原也清楚這一點,所以這二十年才沒有妄動。
自從幾百年前開始,因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關係,兩宗的高階力量已經失衡。
洪山宗這些年之所以還維持著一些優勢,主要依靠他們的體量超過青玄宗。
結果潮音山一戰洪山宗修士被打回了原形,一戰戰死兩個紫府,七十多個築基,根基已經大損。
隨著陸紅娘結丹,金老祖拉攏了尤念微、梁太虛二人入門,還幫助魏伯寒開闢紫府成功,青玄宗一方已經優勢大增。
此次圍攻折眉山,青玄宗一邊佔據了壓倒性優勢,他們出動的紫府修士,就有李子恭、孫長庚、韓王鵬、趙心蓮四人,還有吳泗蘅隱藏在暗處,隨時阻攔可能出現的援兵。
就連築基期修士,青玄宗一方也取得了數量優勢,尤其是在折眉山戰場,孫長庚麾下的築基修士已經超過百人,而折眉山萬慶元的手下,僅僅只有二十餘人。
一些傾向萬慶元的本地家族,不是逃亡一空,就是被斬殺乾淨,剩下最後一塊骨頭,也被魏雲間、姚吉慶圍困在鳳川嶺,隨時都要滅門。
可以說折眉山之戰還沒有開始,戰果已經注定了。
折眉山雖然是四階靈脈,可是地勢卻很平緩,遠遠不如張家的山門天台峰。
這裡人煙稠密,氣候條件也超過了東南三郡,更適合人類生存。僅僅附近的千里方圓,就有十七座縣城,城中人口加起來超過二百萬。
這二百萬凡人,每年都能生出不少有靈根的孩子,給洪山宗源源不斷補充。
孫長庚圍困折眉山之後,已經派遣修士控制了附近的城鎮,抓獲了不少修士的親族,依靠他們招降納叛,極大的打擊了折眉山駐守修士的信心。
孫長庚此人辦事很穩,此次大戰開始就沒有露出任何破綻,穩紮穩打壓到了洪山宗。
即使高階修士上佔據了五倍的力量,此人也沒有貿然攻打折眉山,而是從東南三郡源源不斷抽調援兵。
就這樣又過了一個多月,等魏雲間、姚吉慶攻下了鳳川嶺,東南三郡練氣修士大規模抽調上來,孫長庚感覺時機到了,才抽調人手,準備攻破折眉山山門。
這一次作戰,孫長庚麾下共有紫府修士五人,築基修士一百二十三人,練氣期修士一千六百餘人。
雖然他要節省四階破陣珠,準備等攻打太洪山之時一起使用,但是麾下有這麼多修士一起出手,依然給了折眉山很大的壓力。
這一千六百練氣期修士,在二十三個築基,一個紫府修士的帶領下,也佈置了四階陣法。準備以陣法對陣法,不停的圍攻折眉山的護山大陣。
一千多修士一起出手,幾千道法器同時打在護山大陣的光罩之上,打的防護罩一陣暗淡。
這一千多修士,組成了四階下品的千里銳金陣,以紫府修士李子恭為核心,以二十三個築基期修士為箭頭,不斷的消耗著護山大陣的銳氣。
而孫長庚三個紫府帶著上百位築基修士作為另一路奇兵,也在同一時間出手,一口氣使用了上百道三階靈符,開始猛攻大陣。
天空上不斷爆出一道道靈光,劇烈的爆炸聲隨處可見,這種場景,彷彿修羅地獄一般。
隨著大陣中修士法力開始消耗,一股股雲霧開始逐漸消散,隱藏在氤氳之中的折眉山第一次出現在青玄宗修士面前。
大陣已經不能維持隱藏的功能,足以說明山上修士法力消耗是多麼嚴重了。
即使有折眉山地脈靈氣相助,因為山上修士人數太少,即便練氣期修士不落下風,但是骨幹修士人數太少,折眉山的防護陣法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
眼看折眉山已經很難堅持,孫長庚冷冷一笑,大喝一聲:「雷來!」
他伸手一抹,從懷中取出一張銀光閃閃的靈符,靈符上描摹著玄奧莫測的銘文。這道靈符剛剛祭煉,就能勾動天地靈機,頃刻間就在折眉山形成了一大片黑雲。
「天罡神雷符!」看到這道靈符,張志玄幾乎脫口而出,多年前張家就藏有一張一模一樣的靈符,可惜當年張志玄神通不行,為了救援他,族長只能提前使用了,這張四階靈符的威力,到現在都讓張志玄觸目驚心。
與此同時,李子恭、韓王鵬、趙心蓮三人也幾乎同時祭出一張完全相同的天罡神雷符。
四張神雷符放出四道靈光,幾乎完全融合在一起,碧空之上頓時化出大片的烏雲,一道白光突兀的劃過星空,猛地擊中了折眉山護山大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