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 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市場安然度過歐債危機、美國聯準會(FED)減債風波、美中貿易戰等重重難關,但是專家警告,武漢肺炎和上述危機不同,疫情造成「供給衝擊」(supply shock),降息只能刺激需求,無法抵銷供給面傷害,這讓投資人深感恐懼。
MarketWatch、紐約時報 25 日報導,Nuveen 首席投資策略師 Brian Nick 25 日報告寫到:「由於(武漢肺炎)起於中國,疫情對全球經濟來說,既是需求衝擊也是供給衝擊。」投資人比較習於應付偶發的需求衝擊,也就是貨品和服務的需求意外受創。供給衝擊是商品或原物料的供應意外改變,此種情況更令人膽寒。
UniCredit Bank 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Erik Nielsen 23 日報告解釋,投資人明瞭決策者刺激經濟,能解決部分的需求衝擊。然而,要抵銷供給衝擊更為複雜、不清楚能否辦到。舉例來說,疫情導致中國當局關閉 7 萬家電影院,這是供給衝擊,不管砸多少錢刺激需求,都無法提高電影票銷售。當然人們或許會下載更多電影或遊戲,但是這對整體經濟來說,只是滄海一粟。
Nielsen 指出,重大的供給衝擊相當罕見,1970 年代初期和末期的石油危機,或許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其他供給衝擊包括風暴、海嘯、地震、戰爭、禁運、罷工。寬鬆貨幣政策或增加財政刺激,都只能增加需求,難以抵銷供給衝擊。
儘管 FED 和其他國際央行能採取行動,阻絕衝擊,但是這些貨幣工具不大能解決當前問題。降低利率不能讓武肺患者好轉,也不能讓衛生當局重振信心、允許企業重開。降低借貸利率,只能鼓勵企業和消費者增加開支、推升金融市場價格。Evercore ISI 的 Krishna Guha 說:「我們比較希望有疫苗,而非降息。我們充分了解到貨幣政策並不適合解決此種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