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為什麼要睡眠

root8942 發表於 2020-4-26 07:01:10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116
“睡眠是最好的養生”。居家抗疫期間,很多人的睡眠時間充足,可是早上賴床、晚上熬夜,沒有朝九晚五的約束使得睡眠越來越晚,這對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人體需要合適的睡眠時間,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的黃金睡眠時段不應該被佔用。

所有的動物都需要休息,但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會睡眠。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會睡眠,睡眠的時候腦電波會出現週期性變化,從快到慢,又從慢到快。對於魚類來說,科學家不知道它們一動不動的時候是不是在睡眠,因為監測不到睡眠狀態的腦電波。對於還沒有形成腦的動物來說,更不知道它們在不在睡眠了。

人和動物為什麼要睡眠呢?目前主要有三種假說:一是,能量耗竭假說。覺醒時神經元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轉入睡眠狀態進行休整;二是,神經可塑性假說。覺醒時神經元形成大量新的突觸,其中有些突觸多餘。睡眠過程中,這些多餘的突觸會發生退縮。三是,免疫防禦假說。覺醒狀態下機體容易出現免疫反應,產生的細胞因子促進睡眠,使機體遠離嘈雜環境、減少傷害性刺激。每個假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不全面。占人類一生1/3時間的睡眠,很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調控,最終表現為穩定的睡眠週期。

覺醒與睡眠轉換的中樞位於腦幹網狀系統,網狀系統受到刺激時熟睡者會醒來,網狀系統被損毀則導致人或動物長睡不醒。網狀系統接受的刺激來自大腦皮層和感覺器官。大腦皮層的興奮會刺激網狀系統,因此思慮過多的人會失眠;感覺器官的興奮也會刺激網狀系統,因此噪聲和光線會干擾睡眠。

腦幹網狀系統還受到中縫核、藍斑等神經核團的調控。中縫核的5-羥色胺能神經元、藍斑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腦橋的乙酰膽鹼能神經元放電頻率出現週期性變化,既調控覺醒與睡眠的轉換也調控夢境的出現。

睡眠不僅取決於腦中的神經遞質,還取決於松果體釋放的激素。松果體是一個有趣的神經核團,位於腦的正中,是唯一不成對的神經核團。有人把它稱為“天眼”,雖然看不見外面的世界,卻能感知外界的光線。如果陽光燦爛,松果體釋放的褪黑素就會減少,人就會精神振奮;如果陰雨綿綿,松果體釋放的褪黑素就會增多,人就容易感到疲倦;燈火闌珊的夜晚,褪黑素的釋放比白晝明顯增加,令人產生倦意,情不自禁地進入甜美的夢鄉。

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規律。自從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夜晚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白天的延續,既可以繼續工作也可以盡情娛樂,人們的睡眠時間普遍推遲,偏離了正常的生物鐘。生物鐘如果被打亂,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都會失衡,必然危害身心健康。中國古人雖然沒有研究生理學,但是傳統養生觀很重視依照晝夜節律養生。

“不覓仙方覓睡方”。如何保證良好的睡眠呢?除了前面講的保證黃金睡眠時段,我再給大家提幾點建議:(1)睡眠沒有一定之規,有些人只需要睡6個小時,有些人需要睡10個小時。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的疲勞程度下,需要的睡眠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是否達到了合適的睡眠時間,以自身的感覺為準。只要睡眠之後精力充沛就達到了合適的睡眠時間。(2)中午適當休息,有條件可以小睡。中醫認為子午為心腎相交之時,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故而有精神。(3)寢具的清潔舒適是改善睡眠的關鍵因素,要根據自己的睡眠體驗來挑選合適的床墊、枕頭、被單等寢具。(4)晚餐營養豐富且適量,睡前避免引起情緒亢奮的刺激,不要關注負面新聞,多想想快樂的事情或未來的“小確幸”。(5)如果有睡眠障礙,可以嘗試催眠療法、大自然音樂、安神精油、放鬆冥想、泡澡或者泡腳等,不要因為失眠有心理負擔,安靜躺著也是一種養生。

希望這段文字能幫助大家好好睡眠,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新的一天從睡眠中開始,願我們懷著滿足的疲憊睡去,在瑩潤晨光中元氣飽滿地醒來。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root8942

LV:9 元老

追蹤
  • 6895

    主題

  • 38899

    回文

  • 9

    粉絲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