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退休老頭「10年專拍蘑菇」驚豔BBC!愛菇成痴 甚至改變了世界觀..

微信新奇 2020-9-3 14:35:27 發表於 新奇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 9739


我叫Stephen Axford,是個蘑菇攝影師。拍蘑菇成為了我的一大熱愛,完全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
[TercentVIdeo]x3143004kgb.html?start=2[/TercentVIdeo]

我現在站的這個地方,是我家附近的一片瀕危的低地亞熱帶雨林,位於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北岸。


過去十年裡,我在這片林子裡拍攝了許多蘑菇的照片。除此之外,我還去到地球最偏遠的一些森林中拍蘑菇。拍蘑菇已經成為了我的一大熱愛,完全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這是我拍的第一個蘑菇。它的學名是Cortina rius archeri。

▲ Cortinarius archeri,絲膜菌屬

我為什麼會拍它呢?那還是2003年,我妻子因為乳腺癌在五年前去世了。我也得了可能會危及生命的病。這兩件事我都熬過來了。但當你面對死亡的時候就會重新思考生命。我當時想重新塑造我自己。澳洲沿海的荒野和古老的森林便成了我的避難所。


有一天我沿著海邊的小路散步的時候,發現了這個紫色蘑菇。我當時根本不知道還有紫色的蘑菇。要是你問我蘑菇是什麼,我可能會告訴你它不是一種植物,僅此而已。我當時還在做計算機軟體工程師。


從來沒學過植物學和動物學,也不了解任何一門生命科學。但在我拍了這個蘑菇之後,我對真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對森林的看法從此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我不再向上看,而是向下看,搜尋地上藏有的奇珍異寶。


這些是我早期發現的幾種蘑菇。那個時候我特別注重色彩。這是明綠濕傘,一種生長在塔斯馬尼亞雨林裡的特別漂亮的綠色蘑菇。


它相當小。菌蓋只有1-3厘米寬。我發現這個標本的時候非常興奮,因為它們非常不容易看到,苔蘚綠的蘑菇長在綠色的苔蘚裡。我蹲下來拍照,以為拍下來的是非常特別的單一標本。但當我站起來的時候才發現,剛剛我一直跪在一整片藏在綠色苔蘚裡的綠色蘑菇上。

▲ 長在綠色苔蘚上的明綠濕傘

這是紅菇屬。


通常外觀看上去都非常完美。這種菌有紅色的、黃色的、紫色的、綠色的。下面的白色菌褶鮮豔極了。

▲ 紅菇屬

它們對於攝影師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很多都是可以食用的。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有些根本不能吃。這是我最喜歡的蘑菇之一。它叫炫藍小菇。


通常會在四五月份出現在澳洲南部的很多森林的落木上。漂亮吧?

▲ 炫藍小菇

所有這些種類都是人們一般想到蘑菇的時候會想到的。它們都有一個菌柄、一個菌蓋,還有菌褶。但之後我發現的一些蘑菇一點也不像蘑菇,於是我意識到自己對於「什麼是蘑菇」的認識太狹隘了。比如這種橘色的真菌,是一種枝瑚菌屬。


它們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顏色。看上去像不像海底的珊瑚?

▲ 枝瑚菌屬

這些蘑菇成功吸引了我這個攝影師。這是我開始看到的眾多多孔菌之一,雲芝栓孔菌。

▲ 雲芝栓孔菌

這種真菌會存活很長時間。它們分解倒下的巨大原木和樹樁。所以即便是其他蘑菇都不在了,它們也會生長。這是葉狀耳盤菌。是一種子囊菌,俗稱杯狀菌。

▲  葉狀耳盤菌

我從來都不知道真菌還有這麼美的黑色。順便說一句,我聽說這種菌類毒性極強。所以千萬不要被它漂亮的外表欺騙了。

很多人都知道這種菌。它叫珊瑚狀猴頭菌。我們知道這是一種珊瑚齒菌。

▲  珊瑚狀猴頭菌

我們在雲南的森林裡看見了這種菌類。當地人告訴我們它是一種可食用的蘑菇。隨著我開始發現這些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真菌,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意識到,蘑菇不僅僅是五顏六色而已。


以攝影開啟的旅程,後來變成了通過攝影這種工具探索菌類學的旅程。

我第一個大的發現就是:真菌並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而是一個完整且獨立的生命王國。科學家認為,我們這個星球上可能存在四五百萬種菌類。但迄今為止我們僅記錄了其中的20萬種左右。所以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去了解。

我拍的照片一般都是蘑菇,大型真菌的子實體就好像樹上的蘋果一樣。


有些是腐生生物。這些都是森林的回收者。


真菌的主體——菌絲體,由大量的分枝、線狀菌絲組成,在枯木、樹葉、或者土壤中生長,分解死去的植被。


沒有這些腐生生物,森林中倒下的枯樹就會層層堆起。就像3億年前後的石炭紀一樣,枯死的樹經年累月被壓成了煤層。當真菌進化到可以分解樹木中的木質素,接著再分解樹木自身的時候,石炭紀就結束了。真菌將所有養分回收至土壤,滋養樹木。

我在森林裡拍的另一類蘑菇,就是外生菌根真菌。這些真菌和樹木之間是共生關係,它們為樹提供土壤裡的水、礦物質和營養物。樹又為真菌供給碳水化合物。


你或許對「木維網」有所耳聞——就是菌絲體通過龐大的網絡,將森林中的所有樹木連接起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樹可以通過這個網絡相互交流,或是提醒對方病蟲害,或是在森林中互相扶持、滋養生長。科學家剛剛才開始發現樹木是怎樣利用這一網路的。但我們知道的是,通過這個真菌網路連接起來的森林裡的樹,比森林外面那些獨自生長的樹更容易存活。

另一種我一直在森林裡記錄的很酷的真菌,就是寄生性真菌。

▲寄生性真菌

有些寄生在樹上的真菌可能真的會把樹殺死。有些則寄生在昆蟲身上。


這些通常被稱為冬蟲夏草。我們主要是在亞洲,尤其在中國的雲南發現了大量的冬蟲夏草。

▲ 冬蟲夏草

我們總能因為冬蟲夏草興奮不已,因為它們實在太難找到了。你會看見地面上長出了子實體,可能是一個小小的橘色的子座。然後你就會啊哈一聲——冬蟲夏草!這是我在菌物王國中探索時最有趣的過程之一。

這是一種黏菌。


黏菌這種東西太迷人了。和其他生命形態相比,黏菌的原生質體和瘧原蟲、阿米巴變形蟲的行為更加相似。它有著形形色色的名字,比如「狗的嘔吐物」、「狼的乳汁」。

▲ 黏菌

因為它看上去像真菌,所以往往會被誤認為是真菌。

接下來是地衣。


據統計,地球的陸地表面有6%都覆蓋著地衣。很神奇吧?




很多人都以為地衣是一種植物,但實際上它們是一種藻類或藍藻與兩三種、甚至三四種真菌共生的產物。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碳水化合物,真菌的作用則是提供地衣的結構體。每一種地衣都需要它的藻類和所有種類的真菌才能存活。




和地衣有關的事情都很複雜。所以我只能堅持不懈地拍下它們的美,然後把科學的部分留給更專業的人。真菌王國裡隨處可見這樣的酷炫科學。看看這個鳥巢菌。

▲ 鳥巢菌

我經常發現它們長在我家花園的護蓋物上。所以它們是無根的,長在木頭上。這些蘑菇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們傳播孢子的方式。你能看到在這些「巢」裡面有一個個小小的「蛋」,每一顆蛋實際上都是孢子包(小包),而巢則類似於潑水桶(包被)。


因此每當下雨的時候,雨滴會擊中這個潑水桶,將孢子包從巢中濺出來。有時候孢子最遠會被彈出三公尺外。通常孢子包上會附著一條細線,當它撞到灌木或低矮的植被時,那條線會纏繞在樹枝或葉子上,將孢子包固定在地面上。那麼當它打開並釋放孢子的時候,孢子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風中散播。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繁殖方式。我聽說有的蘑菇會在黑暗中發光,特別是在熱帶地區。


所以在一個下著雨、沒有月亮的夏夜,我決定去我家後院看看能不能找到這種蘑菇。我在我家後院發現過許多菌類,我關上了屋子的燈,走進小溪邊的樹叢中,然後關掉了我手中的手電筒。本來準備等上幾分鐘,等眼睛能適應周圍的黑暗。因為我之前見過的唯一發光的菌類,發出的光是很弱的,但我一關掉手電筒,它們就出現了,灌木叢中間閃著一顆顆小小的亮光!


我走過去,發現這些美麗的小蘑菇現出柔和的綠光。這實在是太神奇了。那晚我花了好幾個小時快樂地流連其間。並拍攝了這些美麗的蘑菇,螢光小菇。


有時候這些蘑菇太亮了,只要拿上一根長滿這種蘑菇的樹枝,我就能在黑暗的森林小徑中找到路。找到這些蘑菇,為分享真菌的故事打開了不可思議的大門。它們是我第一次用延時攝影拍攝的蘑菇。


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妻子支持我用腐爛的原木填充我們空出來的淋浴間,封上窗戶,把那裡變成一個延時攝影棚。那個時候Catherine(本片的拍攝者)還是影片的製作人。


結果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的延時攝影變得越來越有野心。我成立了兩個工作室,一個在棚屋裡,一個在船運集裝箱。BBC在看到我創作的影片之後,愛上了它們。在《地球脈動第二季》中,這些延時攝影作品和David Attenborough一起出現,被BBC評為《地球脈動》系列紀錄片的前十。
[FBVideoEmbed]https://www.facebook.com/UNBiodiversity/videos/1151212344956796[/FBVideoEmbed]

從那時起,螢光小菇的延時攝影和許多其他種類的森林真菌,被收錄進了另外十部國內外的自然歷史紀錄片中。


墨爾本皇家植物園的真菌學家Tom May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他說,這些延時攝影作品讓真菌像猛獁象一樣活了起來,這讓普通人和科學家第一次看到了他們前所未見的東西。

澳洲的真菌學家屈指可數。對於他們來說,正好趕上蘑菇長出來的時候去到森林中也是很大的挑戰。於是真菌學家們對我的攝影和延時攝影,能向他們展示怎樣的真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我的角色也從單純的真菌攝影師,轉變成了自然學家和科學家們的合作者。

就像19世紀的自然學家一樣,我有設備,有對自然界的熱情,也有時間和機會去探索。我開始有了興趣,不僅要捕捉蘑菇的美,還要用科學的方法準確地捕捉蘑菇的形態和結構,與菌類學家的研究相得益彰。


我們發現的一些蘑菇實在太過與眾不同,毫無疑問我們發現了新的物種,這個藍蘑菇就是。


我第一次發現它是在十年前,在離我家非常近的地方,實際上就是這片森林。一開始我不太確定那是蘑菇,還以為是地上的一張藍色糖紙。它真的好藍好藍啊!我把樣本寄給了Tom May博士,他認定這是一個新的物種,與新喀裡多尼亞首次記錄的標本相似。

▲ 新喀裡多尼亞的leratiomyces atrovirens

10年後的今天,新喀裡多尼亞原來的單一物種已經分出了3個物種。它們看起來很相似,但彼此之間甚至沒有什麼密切的關聯,且這個藍蘑菇至今還沒有被命名。我覺得這種蘑菇太迷人了。Tom May博士把它叫做「澳洲最美的蘑菇」。


我一直在嘗試,想為它拍一個延時鏡頭,有時候真的拍成了。


像這樣的科學合作,是真菌改變我看世界的下一個重要階段。

2014年我收到Peter Mortimer博士的郵件,他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教授。Peter和系主任許建初教授帶領了一隊真菌學家。他們在做的真菌研究非常激動人心。Peter的父親在南非,他看見我在網上發的照片之後,提議Peter聯繫我。第一次通郵件的成果最終促成了四次雲南之旅,拍攝並記錄了偏遠的亞熱帶森林中的真菌。正是在這一次次實地考察中,我意識到可食用的真菌種類是多麼豐富。

在澳洲,我們就是所謂的「真菌恐懼症」社會。在我們的超市裡只賣大約五種蘑菇,而且它們看上去相當無聊。人們普遍不太敢吃森林裡的菌類,因為人們不知道哪些蘑菇有毒,哪些蘑菇可食用。但是在雲南,我們發現人們食用的菌類多達900餘種。絕對是一個「視菇如命」的社會了。我必須坦白地說,在家的時候我不太愛吃蘑菇。但在雲南,人們把美味的蘑菇介紹給我們,當地村民還分享了哪些蘑菇能吃,以及如何烹飪的知識。我們還發現在中國,蘑菇可是一門大生意。在中國的森林裡,我們開始了解樹木、動物和真菌是如何相互依存的。


於是我對世界的看法再一次發生了變化,森林開始有了它的意義,並不僅僅只是一大堆樹而已。即便是林下結構相對簡單的森林,可能也有成千上萬種生物。所有生物都相互依存,所有生物都共同構成了我們所說的「森林」。從病毒到細菌,再到真菌、植物和動物,所有這一切都是巨大而復雜的生命網路中的一份子。而真菌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確實非常地重要,但我們對它們仍所知甚少。在中國的實地考察中,我們記錄的物種有七分之一是新發現的物種。就算是那些已知的物種也足夠讓人著迷了。這裡有幾種我覺得特別令人激動的。這種蘑菇叫雞樅。我在雲南第一次拍了它們。


它們有相當堅硬的菌蓋,使它們能夠從地表以下一米的地方穿透地面。


它們還和白蟻互惠共生。這表示這兩個物種都無法離開對方而生存。白蟻蒐集草木,然後把它們帶回地下的蟻穴,在那裡為真菌提供養料,之後它們會吃掉一部分真菌。這些菌類最終會結出子實體,把它們的蘑菇推到地面以上。

雞樅對我來說是個意外之喜。因為在澳洲,我們有好多好多白蟻,卻沒有雞樅。這種真菌的許多個種,在整個亞洲熱帶地區和非洲都能找到。這種真菌的其中一個種,產出的蘑菇最多有1公尺寬。許多雞樅都被視作美味的食用菌類,我們經常在這一地區的市場中看見它們。我們當然很喜歡它們了。這種小小的紫蘑菇叫做紫蠟蘑,和松樹是共生關係。

▲ 紫蠟蘑

雲南的村民特別稀罕這種挺值得吃的蘑菇,因為它放在什麼菜裡都好看。我就喜歡它這麼漂亮的顏色。


世界上毒性最強的蘑菇當然屬於鵝膏菌屬,繖形毒蕈,俗稱死亡帽。它們生長在橡樹下。每年世界上都有人因為吃這種蘑菇喪命。例如我們在緬甸記錄的這種鵝膏菌,

▲  鵝膏菌屬,緬甸

我們認為它就是繖形毒蕈屬。它可能是一定數量的食用蘑菇致死案例的罪魁禍首。與我們合作的真菌學家,還有當地的村幹部都很想記錄下這種蘑菇,好提醒人們不要食用它。但這種鵝膏菌和尼泊爾人說的可食用菌類是很相似的。


它們之間看上去沒有多大差別,不是嗎?據說這種蘑菇味道相當不錯,但我恐怕真的是驗證不了了。

你們知道吃了這種繖形毒蕈之後會發生什麼嗎?首先出現的症狀是:你會在第二天感到有點噁心,三四天之後你太難受了,知道自己必須去看醫生了,可到那時候往往就已經太晚了,繖形毒蕈內含可以毀掉我們肝臟的毒素,慢慢地,我們會在幾週之內死掉。這種蘑菇我們必須得避開。所以毫無疑問,攝影對於教育大眾,對於告訴他們這些蘑菇的訊息,還有哪些是毒蘑菇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正如教育人們去了解哪些蘑菇可以吃一樣。和中國合作之後,我們又和尼泊爾、緬甸、印度開展了類似的合作。我們和專注於保護的組織合作,幫助當地人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森林。


往往隨著道路的修建,森林被砍伐,這對當地人來說是不利的。森林中的可使用菌類原本可以食用或交易,最終也隨著森林的消失而消失了。所以這些照片可以為這些國家的村民提供實地的指南。  但對我來說最最激動的,是在這些人跡罕至的地帶記錄那裡所有的真菌,並了解到每種真菌如何與森林互動的另一面。喜馬拉雅東部的真菌絕對是精美絕倫。

▲  喜馬拉雅東部的真菌

在過去一年裡,我們作為真菌教育者的角色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在這場踏遍國際的真菌冒險中,我們經常向我們的合作者們介紹第一次接觸到的真菌。我們興致勃勃地看著他們對他們從未注意過的世界興奮不已。每一次,我們都發現他們幾乎和我們一樣熱情滿滿、沉迷其中。我們想看看能不能在國際範圍內推動這件事。所以在2018年,我們在印度拍攝了整個真菌「遊獵」之旅。下面是我們做這件事的一點心得體會。這是我們第一次記錄的梅加拉亞邦(印度東北部)的發光蘑菇。
[TercentVIdeo]z31459jegyn.html[/TercentVIdeo]

目前地球上大約有80種有記載的發光真菌。但其中只有少數真菌比這種亮。這是莫里農地區第一次記錄發光真菌。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它是一個新的物種。現在我帶你們回到我在澳洲的家吧。

2019年,我們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山火季節之一。1700萬公頃的土地被燒毀。光是我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就有500多萬公頃被吞沒在大火中。山火的破壞力非常駭人。尤其是當它開始燒毀我們住處附近的雨林時,更讓人害怕。


大火過後的幾天,我們聽到消防員說灰燼中出現了蘑菇。於是我們驅車來到了那片焦黑的地方,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些什麼。結果令我們喜出望外。那裡到處都是蘑菇,還有我們從來沒見過的品種,這種蘑菇叫Stonemaker Fungus。


它會在地面還在發熱冒煙的時候開始出現,它常年長在土裡,在地下形成了堅硬的菌絲塊,形似石頭。故得名。


只有在有火的時候才能長出子實體。而在這片森林中,這種事可能一百年才會發生一次。然後我們看到大量的小小的盤菌覆蓋在地表,我們成功辨認出它們就是Anthrocobia mueleri。


我們開始好奇它對森林土壤的保護作用。因為大火會讓土壤變得非常脆弱,很容易被水沖走,或者被風吹走。但這種真菌似乎可以將表層土壤捆在一起,鎖住了水分。對我而言,這些真菌提出了太多太多的問題。比如:在沒有火的情況下,這些真菌在哪裡生長呢?我看不出它有任何深層的菌絲留存。我在書中讀到過,在北美有一種類似的菌類,作為一種微型真菌生長在苔蘚的細胞結構中。


也許這種Anthrocobia mueleri也是類似的物種。只有當火將土壤中所有競爭養分的生物體進行殺菌之後,它才會長成大型真菌。我們甚至在森林的地面上,在曾經有原木倒下的地方,發現了木炭下的蘑菇。這裡應該是火勢最猛烈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呢?孢子又是怎麼進入到這片已經被大火徹底消過毒的土壤呢?愛火的真菌種類之多,讓人嘆為觀止。


在我們回去了一個月之後,又有不同種類的真菌湧現了出來。


我們發布了幾個影片,反響回饋讓我們感到驚喜。許多當地人告訴我們,在所有毀滅性的新聞中,這些積極的訊息振奮了他們。他們歡喜地聽到森林的復原力有多強大,在這種情況下要歸功於森林中的真菌。

生命是如此美好,而我們對幾乎所有的生命都所知甚少。就像我在一開始告訴你們的那樣,我曾經是計算機軟體工程師,從事龐大的計算機系統工作。我們認為這個系統非常之複雜,但計算機系統是由人類設計出來的,所以只要聚集足夠多的人,我們就能解釋關於它的一切。可就算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體,也要比龐大的計算機系統更複雜。而當你意識到我們的星球有萬億,甚至千萬億個這樣的生物體時,我們就對地球上生命的複雜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開始了這段旅程,對攝影略知一二,卻對自然界所知甚少;認識到真菌的複雜性,並通過它了解到生命的複雜性。我現在明白了,這個星球上的生命之間的聯繫超出了我所有的想像。我們僅僅是這個故事中的一個生物體,但我們卻掌握著足以摧毀這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手段和權力。畢竟我們無法獨自求生。我們創造了這麼多非同一般的工具,人類也因此擁有了去了解和保護的契機。

我們在印度合作過的一位科學家說:「如果你不知道森林裡有什麼,你就無法保護森林的生態系統。」我想我被賦予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可以幫助記錄下這一複雜體中微小的片段,然後和你們分享。從地面上那個小小的紫蘑菇的照片開始,我就這樣開啟了一段揭示地球上生命全貌的旅程。謝謝。

來源:wechat

已有(6)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焦糖媽 發表於 2020-9-3 17:21
沒想到蘑菇居然有這麼多種類呢~ 而且色彩繽紛,感覺就像電影裡才會出現的那種蘑菇呢~
看來這位攝影師真的很愛它呢~
wu0931530 發表於 2020-9-3 17:24
蘑菇真的千奇萬種很漂亮也很好看
也很成功吸引了我得喜歡與觀看
cp291949 發表於 2020-9-4 08:26
看起來是很好看沒錯,但是應該每個都有毒吧!
翁宇希 發表於 2020-9-5 16:49
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菌類,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dino13991 發表於 2020-9-5 17:00
真的是拍得很漂亮,但是一般不是都說越顯眼的菇類越有毒
mikejwo 發表於 2020-10-20 07:16
別因為好看就隨意觸摸阿
人家是因為專業的 所以才四處觀察
在台灣 你摸了之後 說不定改天你家衣櫃內 就多一堆姑姑了 XD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微信新奇

LV:15 駐站作家

追蹤
  • 297

    主題

  • 297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