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就是河洛話、閩南語。
你真的去考究會發現大多數台語字對應的都是古文言文的用字。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經到台灣南投跟當地的居民用閩南話聊天,在一旁的蔣經國看得非常嫉妒(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閩南語在台灣會被叫做台語,主要是因為日本統治時期的關係,參和了許多的日語用詞,例如背包:鞄(かばん,這個漢字其實是古中文稱呼袋狀物的日常用法)、打火機:ライター(是英語Lighter翻成日語片假名後再進入台語的),「台語」這個字眼最早是出現在日本人研究台灣閩南語的時候發明的。然而,這些字眼的數量不會超過台語詞彙總數的5%,所以說不必區分台語或是閩南語才是對的(只有在理解語義上變得十分困難時才算作兩種語言,會講台語的人去聽廈門閩南語新聞時會發現幾乎聽得懂)。
語言在公眾眼中是雅是俗,通常跟這個語言承載的使用者有更大的關係,而不是語言本身。如果說某語言的人口多半是中下階層、沒有知識、說話音調十分粗暴、性情也不好的人,那它就很容易被認為是惡俗的語言。要知道,河洛一系的語言曾在古代的中國(跟現在的共產中國沒有關係)是上層貴族的語言,是高級的有知識的,這也是為什麼台語(閩南語)有那麼多文言文字。但這個歷史觀感的180度轉變,也證明了雅俗比起語言,「人」才是某個語言給人什麼感覺更大的原因。 本帖最後由 re32767 於 2021-2-13 07:24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