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英禑你知道嗎?年度韓劇實至名歸!

walkerpop 2022-8-16 11:51:21 發表於 戲劇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37644
094127457931.jpeg

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裡聰慧可愛、有些「鑽牛角尖」、總是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主角獲得了無數好評。

我們似乎經常從影視作品裡看到「孤獨症」群體:《雨人》裡的雷蒙、《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和《海洋天堂》裡的大福,這些都是影視作品中的孤獨症形象;人們也經常將他們稱呼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大眾對於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是否有著刻板印象和試圖去區分的想像?強弱一定會和價值掛鉤嗎?正常與不正常的邊界一定是固定的嗎?

其實,孤獨症群體不來自星星,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221135140872.png
《非常律師禹英禑》劇照。

前陣子紅片大家口中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刻畫了一個非常規的律師——禹英禑。孤獨症天才又一次登上螢幕,留給我們的問題是:當來自星星的孩子長大,這個世界應該如何對待他們。

提到孤獨症群體,人們喜歡用一個充滿詩意的詞語來稱呼他們:來自星星的孩子。如果沿用這個說法,患有孤獨症的人被歸入了名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的星球。對於大部分「來自地球的人」來說,那個星球是遙遠的。

221137373426.jpeg
天才謝爾頓和他「神聖不可侵犯」的專屬沙發位。/《生活大爆炸》劇照。

影視作品中,那個遙遠世界的居民似乎擁有了清晰的模樣:不善社交、行為奇特,卻在一些領域具有過人的天賦。比如,《雨人》中極度懼怕噪音、到點必須收看特定節目、能夠一眼看出地上有幾根牙籤的雷蒙,或是《生活大爆炸》中不願與人肢體接觸、說話直腸子不顧他人感受、智商超過180的謝爾頓。

孤獨症的千人千面

1988年,電影《雨人》點燃了公眾對孤獨症的好奇心。影片中,孤獨症天才雷蒙憑藉超強記憶力和心算能力在賭城大賺一筆。人們樂於看這樣的天才故事:笨拙的人憑藉某方面的天賦有所成就。人們從中得到了一種通用的“逆襲”快感——即使有缺陷,人總能找到自己發光發熱的一方天地。

221138291735.jpeg
能記住六副撲克牌的雷蒙讓賭場管理人員懷疑人生。/《雨人》劇照

《非常律師禹英禑》就帶來了這種「爽劇」體驗。禹英禑5歲就用傷害罪「制裁」毆打父親的鄰居,以首爾大學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解決案件「不走尋常路」卻總能獲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除了爽,口碑良好的自閉症題材影視作品會正確地表現「苦」。禹英禑從小就遭受校園暴力之苦,即使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她也因為孤獨症而待業一年,最終靠關係才獲得職位。她說話不敢直視他人的眼睛,害怕肢體接觸,在嘈雜的地鐵裡會覺得渾身難受,過旋轉門必須靠數華爾茲節奏,面對心動的情緒不知所措……

221139451691.jpeg
上下班之路對禹英禑來說像通關打怪。/《非常律師禹英禑》劇照

天才故事打破了孤獨症群體無人問津的局面,卻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大眾對於他們的認知。長期以來,自閉症社群內流行一種說法——如果你見過一個孤獨症人士,那你只是見到了一種孤獨症的人士。孤獨症的表現因人而異,因此,定義孤獨症的困難橫亙了將近一個世紀。

在孤獨症這一概念出現前,許多孤獨症患兒會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或智障等其他精神疾病。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著名的兒童精神病醫生列昂·肯納研究了被後世稱為「一號病人」的兒童唐納德,將其所患疾病命名為「情感接觸中的自閉性障礙」。那時,這一病症意味著極度偏愛獨處、極度需要同一性、無法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精神病專家洛娜·溫與心理學家朱迪斯·古爾德闡釋了診斷孤獨症三個核心因素——社會互動、溝通和想像力,而孤獨症的症狀能以各種組合方式及不同的強度表現出來。

奧地利醫生漢斯·亞斯伯格則關注到了聰明、語言能力極強,同時又擁有自閉行為的兒童,這恰好印證了洛娜·溫所持觀點——孤獨症是多樣的。1981年,洛娜·溫引入了日後為人熟知的「亞斯伯格症候群」這一概念。

大部分影視作品中刻畫的孤獨症天才便屬於孤獨症譜系中的亞斯伯格症,比如傳記電影《星星的孩子》中的天寶·葛蘭汀。

221140673945.jpeg
葛蘭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的「圖像式思維」,並且能從牛的角度思考。/《星星的孩子》劇照

葛蘭汀所著的《星星的孩子:自閉天才的圖像思考》出版,這是首次有自閉症人士以圖書的形式、使用第一人稱將自己的病情記錄下來。許多孤獨症人士對特定物品十分痴迷,而葛蘭汀則被與牛有關的事物吸引。天生不同的她最終為全美的人性化畜牧管理作出了貢獻。

就像《雨人》中雷蒙的孤獨症最終也沒有「好萊塢式」地被愛治癒,葛蘭汀並沒有被事業上的成功治好孤獨症。她學會了與孤獨症共處。

在《我的大腦和你不一樣:看見自閉症的天賦優勢》中,她說:「雖然孤獨症的確是我的一部分,但我不會允許用孤獨症來定義我。」在《星星的孩子:自閉天才的圖像思考》中,她說:孤獨症是我的一部分,我不想失去視覺思考的能力,我已經在孤獨症譜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葛蘭汀的存在讓患兒的父母們看見希望:一方面,他們終於找到了精通孤獨症孩子內心語言的「翻譯」;另一方面,孩子長大後也許也能像她一樣成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同於亞斯伯格症人士,其他亞型的孤獨症人士大多喪失了語言和社會交往功能。他們有的智力嚴重受損,有的失去對身體的控制,有的會嚴重自殘,有的深受失眠困擾,種種缺陷讓他們生活難以自理,也讓他們的家人深陷困境。他們的生活大多不是「打雞血」的勵志故事,而是滿地雞毛。

洛娜·溫在《孤獨症譜系障礙:家長及專業人員指南》中強調:「從幫助病人的角度來看,花費時間去把他們歸屬於哪個亞群沒有任何意義。重要的是,要把幫助有孤獨症譜系障礙人士的需要和研究的種種需要區分開來。 」

對於大眾而言,重要的不是區分亞群,而是將目光投向一整片孤獨症的森林,不能只見亞斯伯格症這一棵樹。天才故事也許是人們認知孤獨症的起點,卻不能是終點。

當「天生我材必有用」行不通時

熱衷於把孤獨症和天才聯繫起來這一邏輯直指一個‍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孤獨症人士不是高價值的天才,我們是否還會像追捧影視作品中的天才角色那樣悅納他們?

《非常律師禹英禑》的難得之處在於,它同時呈現了不那麼聰明的精神障礙人士,借角色之口探討他們的生存價值和選擇權利。

bcebbd47.jpg
想更好地與孤獨症人士交流,是需要密碼的。/《非常律師禹英禑》劇照

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第三集中,患有自閉症的男孩廷勳錯手殺死了「考上首爾大學的精英」哥哥。目睹哥哥企圖自殺,廷勳不停喊著「找死,不可以」,將哥哥從高懸的繩索拉扯下來後,他不斷地捶打哥哥的胸口。廷勳試圖阻止哥哥自殺,卻因為應激作用導致哥哥肋骨斷裂而亡。

如果要替廷勳減刑,就必須公開哥哥自殺的事實。於父母而言,需要權衡的是「破壞大兒子的完美精英形象」和「為患有自閉症的小兒子正名」何者更有價值。有吃瓜網友留下評論表示:犧牲醫學生的名譽為自閉兒正名,這根本就是一種損失。

這背後的邏輯是:讓更「有用」的人活下來。

有用的留下,無用的可以拋棄,為這些「無用」的人花費社會資源,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浪費。這種觀念背後是以實用主義視角量化個體價值,並且視之為唯一評判標準。這種「叢林法則」促使許多人拼命成為有用的人,害怕被拋棄,害怕丟失了活著的「資格證」。

當我們站在像禹英禑這樣的人的立場思考,或許我們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在《非常律師禹英禑》中,有一個同為律師的惡毒男配角。他指責禹英禑走後門,認為禹英禑根本不是弱者,高智商還要靠關係根本就是搶占有限資源。實際上,像她這樣的人群,想要擁有正常的工作是無比艱難的。

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禹英禑們,人們或無視、緘默,或聲稱這是自然選擇中的必然。而當他們無奈地通過各種渠道爭取正常的生活時,人們心中的天平就開始搖晃。

221144232866.png
《非常律師禹英禑》劇照。

但事實上,我們無須擔心像禹英禑這樣的特殊群體在獲得應得生活時,會損害主流社會。他們之於正常人,從來就不是「爭奪資源」。

《非常律師禹英禑》第9集中出現了沒有生理疾病卻被認為「有病」的人。他堅稱自己為「兒童解放軍總司令官」,反對把兒童視為學習機器的補習班制度,於是帶走了一群小孩,讓他們在森林裡盡情玩耍。對於父母來說,這是瘋狂的綁架。對於兒童來說,這是合理的解放。

這種美好經歷並不能讓孩子們擁有父母眼中的成功人生,所以它只能成為美夢。父母們手握大權,且孩子的心智與責任感通常被認為“不足以為自己制定合理的規範”,所以在這場較量中,違反了父母群體社會規範的「司令官」就成了蒙受污名的越軌者。

《非常律師禹英禑》的這一案件影射了現代社會中,孤獨症群體不得不面對的處境。這些少數群體的生活受到文化和社會的束縛。為了擺脫這種束縛,每個人都需要重新發現我們是什麼、我們在哪裡。

221153171045.jpeg
孤獨症男孩山姆喜歡的是需要一起取暖度過寒冬的企鵝。/《非典型少年》劇照

孤獨症人士不來自星星,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擁有著獨特的自我世界,同時又因為一些相似的特徵被歸類。正常與不正常的邊界是鬆動的。

生活不易,這種中和,也許就是每一個人彼此都「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來源:微信公眾號:硬核讀書會

~~~~~~

221140554734.jpeg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walkerpop

LV:1 旅人

追蹤
  • 473

    主題

  • 473

    回文

  • 2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