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簡直是狂野酷姐姐


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花落三家:卡爾·巴里·沙普利斯、莫滕·梅爾達爾、卡羅琳·貝爾托西。出現了今年諾貝爾獎科學獎項唯一的女性獲獎者,也太酷⋯!

Oct_06_2022_23_16_20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3_41bf03af41type_png_size_5.jpeg
圖丨Andrew Brodhead

被化學耽誤的金屬樂手

如果有平行宇宙,那個世界可能少了一位傑出的化學家,多了一位厲害的樂手。

Oct_06_2022_23_16_20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10_c6b884d5c3type_jpeg_size.jpeg
皇后樂團吉他手兼天體物理學家布萊恩·梅(Brian May)丨wikimedia commons/Norbie

酷姐姐貝爾托西青少年時候就彈鍵盤、玩樂隊。現在討伐體制樂團(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的吉他手湯姆·莫雷洛(Tom Morello)就是她曾經的隊友,他們一起在樂隊裡玩了快2年。後來,看到莫雷洛成名,貝爾托西也有點不甘心,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了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和貝爾托西有如下對話:

主持人:你會不會暗地裡更想當搖滾明星,而不是大化學家?

貝爾托西:會啊!

主持人:哇,真的嗎?

貝爾托西:我就是很喜歡音樂、很喜歡演出嘛,所以……真的!

主持人:真是意想不到!

貝爾托西:要是有人能給我個機會,我覺得我會不顧面子試試。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8_3d4e846c57type_png_size_6.jpeg
50多歲的酷姐姐依然會開車很久去看樂隊專場演出丨twitter/CarolynBertozzi

儘管她因為鍵盤彈得好,也收到幾個大學音樂專業的橄欖枝,但因為畏懼爸媽——她父親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三姐妹從小被期冀的人生路線是去麻省理工上學,然後當核物理學家——因此,酷姐姐最終還是沒敢主修音樂。

很多人是用自己的專業,養自己的音樂愛好;到了貝爾托西這裡,用自己的音樂愛好,供自己讀了大學。

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很多同學都去餐館打工支付學費。酷大姐重操舊業,在厭學樂隊(Bored of Education)當鍵盤手賺錢;有時候自己寫一些金屬的流行的作品,去聚會上表演賺錢。

音樂之外,酷姐姐的運動細胞也很發達。她喜歡打街頭籃球,高中時候還踢足球,拿到了大學的體育獎學金。然而貝爾托西對體育的愛似乎不及音樂,「踢球什麼的,太費時間了,還是專心搞研究吧。」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15_c28dea4675type_jpeg_size.jpeg
太帥了吧丨chemistryworld/DÉBUT ART

要平等,而不是被容忍

貝爾托西18歲剛上大學的時候,她意識到了一件事:自己喜歡女性。

那時是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都懼怕愛滋病、污名化愛滋病的時候,性少數身份可能會讓貝爾托西找不到工作,這讓她不得不在申請研究生時,還要額外考慮當地對性少數人群的態度——最終她選擇了去環境更開放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在成為知名科學家後,貝爾托西最不喜歡的採訪問題之一,就是「作為性少數科學家,你有什麼樣的經歷?」的確,以「性少數」這個非常私人的標籤作為科學家身份的前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就如同被問及「作為不抽煙的/愛吃辣的/每天洗澡的科學家,你有什麼樣的經歷」一樣莫名其妙。

對此,貝爾托西發過的一條推特,可能是最好的回應:

「作為性少數人群的一員,我不想要‘被容忍’,而是想要平等。」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14_aac5533529type_png_size_.jpeg
圖丨twitter/CarolynBertozzi

在自己的實驗室裡,貝爾托西踐行著成員的多元化。二十幾年來,她實驗室成員的多樣性比其他化學實驗室更高。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5_7bd11e957etype_jpeg_size_.jpeg
實驗室合影(他們特別強調,這是無人機拍的)丨bertozzigroup.stanford.edu

堅持實驗室成員的多元化,並非僅僅是情感因素。

酷姐姐說,這對科學上的成功非常非常重要,「身邊有一群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心態和思維的人,能幫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更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她在2007年獲得了一個表彰LGBTQ科學家的獎項,平時也積極參與推動科學界平權、鼓勵年輕科學家的活動。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16_aed0a477b4type_png_size_.jpeg
她將自己稱為一個「主張多元、平等、包容的人」,參加了很多推動平權的活動丨science.utah.edu

除了LGBT群體的權益,貝爾托西也十分關注女性權益。

她讀博士的年代,女學生大概只有10%,一個實驗室就只有一兩個女同學。她那個時候意識到,身為女性她會被禁止進入某些科學領域,或者遇到重重障礙——哪怕沒有任何的明文禁止。

因為化學專業的女性太少了,貝爾托西和同學每個月會為系裡所有女同學組織聚會,大家一起互相鼓勵。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她們還貼海報進行宣傳——但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這就遭到了出於性別歧視的破壞。

在有了互聯網的今天,貝爾托西則在推特上對付酸民和歧視。她曾經將一篇帶有性別歧視的研究直接稱為「垃圾」。

狂野化學路

貝爾托西的音樂路、體育路,都拿了一手好牌,但被她中途丟掉;抽到化學這張牌,對貝爾托西來說反倒是很意外。

一開始,她根本不喜歡化學。貝爾托西最早學的醫學,必修課裡有化學。她覺得化學太無聊了,「我上化學課,就像面前有個盒子,我對它毫無興趣,但不得不去打開一樣。」

轉機發生在次年,她開始上有機化學課了。學過有機化學的朋友都知道這門課有多難,但貝爾托西被課程的艱深吸引了:「這個好難,我喜歡!配得上我的腦子!」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7_53725898eatype_jpeg_size_.jpeg
頭腦複雜,四肢發達丨twitter/CarolynBertozzi

到了讀博期間,意外又來了。

當時她正在努力做實驗,一切欣欣向榮、穩步收穫。讀博第三年,她的導師罹患結腸癌,去醫院治療了。按理說,病情穩定,就該回來繼續帶學生了。但這位導師在治療期間改變了志向——他決定重新去醫學院念書,立志當一名醫生。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13_18373c75e1type_png_size_.jpeg
中途轉職的導師馬克·貝德納斯基(Mark Bednarski),在與癌症抗爭14年後去世丨news.stanford.edu

做小組作業總有人扯後腿,或是「複製貼上」成果。但這個小組作業中,貝爾托西的組長直接退組轉職。最終貝爾托西還是硬著頭皮衝鋒,和其餘夥伴一起完成實驗,拿到了博士學位。

「太狂野了。」回憶此事,貝爾托西這麼說。

狂野的貝爾托西在33歲的時候,就獲得麥克阿瑟獎,這個注重創造性工作的獎項被視為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2010年,她又獲得了勒梅爾森-麻省理工學院獎,是這個獎項設立近20年來的第一位女性獲獎者;今年,2022年,還獲得了沃爾夫獎。

Oct_06_2022_23_16_21_https___web_popo8_com_202210_06_13_768b0c3a25type_jpeg_size.jpeg
與自己獲獎的頁面合影,這是今年第一位給諾貝爾獎官方發來自拍的獲獎者丨CarolynBertozzi

現在,她長長的獎項列表裡又添上了諾貝爾化學獎——她是諾貝爾獎設立120多年來的第8位化學獎女性得主。但狂野姐姐的人生,可比「諾貝爾獎得主」這四個字,要生動和勇敢得多。

參考文獻
[1]https://freakonomics.com/podcast/a-rockstar-chemist-and-her-cancer-attacking-lawn-mower/
[2]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features/carolyn-bertozzi/3008380.article
[3]https://digital.sciencehistory.org/works/3xomins
[4]https://cen.acs.org/biological-chemistry/One-on-one-with-Carolyn-Bertozzi/100/i12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