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喝第二輪酒的「續攤」或許是古羅馬貴族發明的

hu2l33brd1td2n7lcujtorce3a6z6u.jpeg
Photo Credit:三民出版提供

羅馬人在正餐之後,喜歡繼續喝酒、喧鬧,進行「第二輪酒」活動,意為「快樂的移動」,並經常伴隨賭博及遊戲。

古羅馬文化起源甚為多元,包括希臘、伊特拉斯坎及拉丁等。早在羅馬文化出現之前,居住在義大利半島南部地區的多為希臘人,只是因地理條件不同,這些義大利地區希臘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與愛琴海地區有些差異。

到了羅馬共和初期,羅馬的「民族」概念逐漸發展,形成「羅馬文化」,並以羅馬城為政治與文化中心。西元四世紀時,羅馬帝國才逐漸將政治與經濟重心遷到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這1000多年間,羅馬從部落組織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政治體系,征服許多土地,吸納原本土地上的人民與文化。羅馬的飲食文化也融合了各地不同元素,從傳統的部落飲食文化轉為希臘式,再轉向地中海式,將地中海周邊飲食文化融合成羅馬的飲食方式,呈現出大融合的景象。

wtcw7jiqmrk69fqh1ckudq3pto4ecn.jpeg
Photo Credit:三民出版提供

羅馬初起之時,貧富階級間的飲食差異並不明顯,當貴族階級權力擴張、商業發達及富人階級興起後,飲食文化的差異就越來越大。

羅馬的上層階級原本食用兩餐:「早餐」及下午的「主餐」,夜間還可吃「夜點」。羅馬勢力擴張之後,許多進口食物供應充足,其飲食文化亦於此時逐漸受到希臘影響。一方面,主餐的內容豐富、菜色富於變化;另方面,用餐時間往後移。為此,羅馬人又加了一頓「早午餐」,夜點則逐漸取消。

至於下層階級,因為體力活動的需求,按著既定的生活節奏飲食,沒有太大變化。且他們的食物非常簡單,工人階級的主餐大約只有麥粥,用斯佩特麥加水煮成,以鹽調味,加上一些油脂,或者加上一些蔬菜。經濟條件較佳者可以搭配蛋類、乳酪或蜂蜜,偶爾可以吃些肉或魚。

羅馬人如何用餐?

lfqip4xy70o1l4ipq49bxpagitv8ph.jpeg
瑞士布德里堡內描繪五世紀羅馬人宴飲的馬賽克。Photo Credit:三民出版提供

羅馬共和初期,專業廚師尚未普及,一般人烹調不講究技法,擺設簡陋,僅以木杓或手取食。到了帝國時代,專業廚師才逐漸出現。

羅馬人不斷向外擴張,吸納了各種異地文化,其飲食的內容除了因為認識其他民族進餐方式而有所變化外,亦反映了階級差異。窮人仍以黑麵包、蔬菜為主,偶爾有些肉品;酒品大量兌水稀釋,價格便宜。富人則仿效希臘生活,尋求各種昂貴食材,宅中建有飯廳;炫富的內容也包括飲食質量俱佳、家廚烹調技藝高超等。

富人的宴會

上層社會參加飲宴時,都在長躺椅上進食,通常晚宴在一個獨立飯廳中,廳中設置三張這種長椅,圍成ㄈ字形,一張長椅可躺三人,開口處為服務人員出入口。這種宴會廳也就稱為「三躺椅廳」。中央躺椅為主位,左邊為大,右邊為小。通常主人座位之旁為其家人。客人會從躺椅的後端入席,趴坐時以左肘支撐。

4td1qgq1pxodmuulbd3374z8khz1ta.jpeg
西元一世紀龐貝城的三躺椅重建。Photo Credit:三民出版提供

羅馬共和時期結束前,社會風氣變得低俗浮華,貴族及富人都喜歡炫耀財富,從家具到食物,樣樣可以比較,品味欠佳,卻十分張揚,主餐可以增加到22道菜,用酒洗手,請客一擲千金。

吃飯時,用手指取食,也有湯匙,較大的稱為「里古拉」,可以取用熱食,較小的稱為「蝸牛匙」,一端細長,有細籤功能,可以用來插取貝類、蝸牛,功能與叉子類似。廚師會先將菜品切成適當大小,放在淺盤中,直接取食。每道菜後,用水盆淨手,也可用餐巾擦拭。客人還可以自帶布巾,以便飯後將剩餘菜餚或主人的禮物打包帶回。

主餐之後,會有一個特定的禮敬神明時段,祭品包括肉品、糕點及一壺酒,糕點通常用番紅花染色。此時客人也可以稍事休息、活動,或者準備告辭。

wfdph99czr3twrqibqu0bhsony2c81.jpeg
西元前一世紀的羅馬餐具組Photo Credit:三民出版提供

第二輪酒

羅馬人在正餐之後,喜歡繼續喝酒、喧鬧,進行「第二輪酒」活動,意為「快樂的移動」,並經常伴隨賭博及遊戲。第二輪酒極可能喧鬧整夜,為能夠延長喝酒的時間,參加者往往使用大量香水、鮮花,希望藉著香氣避免迅速喝醉。

參與第二輪酒者可以擲骰子決定主持人,主持人用不同的手段勸酒。他可以制定飲酒規則,決定酒兌水的比例,指定表演者,甚至制定處罰規則,稱為「酒則」。

長知識了!酷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zxadolph 發表於 2022-11-3 23:34
這文看完后好似真的有理的,因為這樣子的話都是流傳下來的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