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文藝復興時期的化妝品:有的沒毒,還挺好用

從古至今,人類對美的追求從未停止。例如在東方,有胭脂、硃砂、粉、黛;在古埃及藝術中,描眉畫眼的女性形像比比皆是;西方在工業革命後更是逐步發展出現代的護膚彩妝等諸多產業……

R2YfkyLs_cJGJ.jpg
(古埃及壁畫復原,出自博文《Jood's Brief History of Makeup》)

然而追求美的過程中,人類也付出過不少慘痛的代價,舉一個近百年最極端的例子:1898年居禮夫人發現鐳,民間紛紛覺得這種物質是「天外來物」,具有種種神奇功效,於是在上世紀初期,廠商就開始將鐳添加到各色化妝品當中。「放射性」居然成了一個賣點,堂而皇之地放在產品名當中……

ppMnyrBG_EKj3.jpg
(20世紀初的法國化妝品廣告,裡面有「Radia」,放射性的字樣)

後來科技進步,大家才明白這事到底有多離譜……其實鐳可能還不是最出名的那個,西方化妝品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東西,是白鉛粉。我們常常在宮廷、貴族的肖像畫裡見到那種臉色煞白的女性,白鉛粉「功不可沒」。據說白鉛粉是用上好的威尼斯白鉛混合水與醋製成,理所當然地,它會導致鉛中毒…….然而當時的貴族女性仍然對其趨之若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她在幾乎所有的畫像裡都白成這個樣子:

8uTvY7vy_6Ksc.jpg
(1588年George Gower所繪的伊麗莎白一世肖像)

後世普遍認為她就是因為化妝品裡的各種重金屬中毒而死,這導致人們談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化妝品時,往往第一反應就是:那玩意不是有毒嗎?其實倒也未必。近兩年愛丁堡大學的藝術史學家吉爾·伯克(Jill Burke),與物理學家威爾遜·潘(Wilson Poon)一直在嘗試復現15~17世紀的美容妙方,結果大出他們意料——它們大多數還挺靠譜的。

比如下面這鍋熬出來的…..植物湯,將一整株錦葵,一片柳葉尖,加一小勺車前子洗淨切碎,再加水直至沒過植物,小火煮成糊,過濾,取汁。這樣,一鍋免洗護髮素就做好了。

GqXY6RE7_c9xj.jpg
(來自RenaissanceGoo博客,由伯克本人所拍攝)

雖然看著有點像鼻涕,但效果很好,僅需一點點就可以讓頭髮不再毛躁。唯一的缺點是聞著有點像煮過頭的蔬菜……不過伯克表示這也很好解決,只要像文藝復興時的人一樣思考就好了:缺香味?那就加點香水、精油什麼的,輕鬆搞定。現在她婆婆已經完全不再買護髮素了,就用這個加點玫瑰精油,純天然還好用……

再比如一款16世紀肥皂,做法也很簡單:等量的松子、無花果、芥末和天然樟腦用研缽搗碎,捏成團。

IWveUqAm_TMan.jpg
(來自推特@RenaissanceGoo,同樣由伯克本人運營)

最終產品雖然也不怎麼好看,但真能起沫……

ZvHByxax_F53z.jpg
(來自推特@RenaissanceGoo)

從手感上看,伯克認為它大概是肥皂跟磨砂膏的結合體,既能洗手,又能去角質,效果還不錯。

9JTpMxs7_Gtt4.jpg
(來自推特@RenaissanceGoo)

伯克的研究最早是受到了《女士美容(The Ornament of Ladies)》的啟發,這是一本16世紀的暢銷書,由義大利人喬瓦尼·馬里內洛(Giovanni Marinello)所撰寫,後來被翻譯成英法德三語,在歐洲很是流行。它流行有它的道理——這書裡包含足足1400多個「美容妙招」,從頭到腳怎麼修飾全寫了一遍,作者甚至提到美容覺,說能讓人「青春煥發」,推薦女士們都試試。隨著研究的進行,伯克也發現越來越多類似的書,裡面不少配方看起來還挺實用……

比如用玫瑰油和磨碎的蜂蠟小火熬製,就得到潤唇膏;

LNgNfv86_seZj.jpg
(出自推特@profjill_burke,伯克的私人號)

雞蛋碾碎加入蜂蜜,混合直至膏狀,就得到眼霜;乾硬的麵包屑可以拿來去角質;以檀香混合烈酒(Aqua vitae,拉丁語的「生命之水」),可以製作胭脂,顏色甚至能持續數天不掉……其實這類書籍存世不少,但伯克認為歷史學家對它們的研究進展太慢了,因為沒有幾個人實際去試:

「如果你只是閱讀,那沒多大意義,因為這些書可能會寫'拿塊肥肉,清洗它',洗肥肉做什麼?你很難理解。」

「又或者,書裡可能寫了'加些蛋清和樹膠',乍看上去,這完全是浪費時間,但你只要上手一試就知道了,它真的管用。」

「這個配方可以做出來一款面霜,感覺有點像保濕霜。」

「我們還發現他們會用金屬來鎮靜起紅疹的皮膚,這也有些效果。實際上,他們使用的大部分產品都不含我們現在所知的有毒成分,而且大多數確實有效。」

hebfV5He_esWm.jpg
(伯克收藏的一本手稿,出自推特@profjill_burke)

這就是樸實的勞動人民智慧了。如前文所說,當時最流行的白鉛粉是上好的威尼斯白鉛所製,非富貴人家根本消費不起,那就只能另想辦法。

jPtYueDB_QhAJ.jpg
(瑪麗亞·考文垂,18世紀倫敦的社交名流,普遍認為她死於鉛中毒。)

如今回過頭來看,反倒是這些「窮辦法」、「土辦法」更健康。不過反過來說,既然是「土辦法」,就意味著有時它也不那麼靠譜…….比如《女士美容》裡經常在配方裡加什麼蠑螈、鴿子、蝙蝠、青蛙、吃過蛇的雞等等,總之很有那個年代「巫術」的味道。關於去除體毛,書裡的建議是:用貓屎…..

LHzrpnW3_pvV4.jpg
(伯克的原話,「用貓屎去除體毛」)

還有一篇是治皮膚病的,配方裡居然包含「三升年齡不超過25~30歲的,健康紅髮男子的血液」……有時臉上沒血色,但手邊又沒有化妝品,怎麼辦?當時一本書的建議是:用蕁麻打臉,面色很快就能紅潤起來……

GOkZkbuk_EACB.jpg
(出自推特@profjill_burke)

以上這些明顯不靠譜的,伯克就沒有嘗試過了。饒是如此,現在伯克也已經成功復現出三十多種配方,作用從抗皺到防曬、爽膚、換膚……簡直齊了。她表示:「以前我們對文藝復興時期化妝品的看法,也就是認為它們有毒,實際大錯特錯。」「它們表現出來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比我們理解的要高得多。」「如果我不知道這些配方有多古老,我甚至會以為是現代人研究出來的,真的很令人驚訝。」

有時古代人民用經驗堆出來的智慧,還真是令人驚嘆。反倒是王宮貴冑才可享用的東西,經常把人坑死……這就是集體智慧的力量吧……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