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瑞特.艾克伯(Garrett Eckbo)
翻譯:廖桂賢
身處於二十世紀中葉的我們,所擁有的並非貧瘠的二元論式的學術理論,而是豐富多面向的地景傳統,以下列出這個豐富傳統中的各個層面:
1.文藝復興的幾何傳統,和歐洲巴洛克及回教藝術不規則性。
2.中國、日本、和十八世紀英國的非幾何浪漫傳統。
3.十九和二十世紀園藝學和植物學上的進步之下,對植栽本身的著迷。
4.在美國公園發展運動中所呈現出的生態保育思潮,特別是強調得天獨厚的本土原始地貌的價值。
5.都市和區域規劃運動,全面重新檢視建築物和開放空間、城鎮和鄉村之間的關係。
6.自1930年代中期起,藝術、建築、和地景設計中的現代思潮。
7.鄉村傳統。
8.二十世紀社會寫實主義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民俗藝術或是小花園傳統。
如果我們在二十世紀的尾聲檢視以上這些趨勢和地景建築實務工作之間的關係,我們將會發現這些終究還是另一種二元論,但是卻是比學術上幾何/非幾何的二元論更為廣泛豐富,且有創造性。
我們這個年代所面臨最大的困難,同時也是最佳的機會,就是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整體性和一致性。雖然目前在共有共享的原始社會中人與自然仍是和諧共生存,但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在封建奴隸制度到資本主義的歷史掃動下,已經遭到破壞擾亂,如何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超越過去水準的和諧關係,是當前最大的挑戰,不管我們的力量看起來是多麼渺小和不重要,我們都可以在每一天中的每一件工作和任務中朝這個方向努力。
談到理論,很快地浮現兩個問題,一個是理論需求的問題,另一個是理論本質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尤其是在一切講求實際的美國,許多實質環境都是基於一個單一的理論而建造出來的,這個理論基本上就是認為只要起而動手,就可以打造出空間環境,不需要什麼空間規劃理論。
在任何領域中,理論都是經由社會經驗而歸納出來的,理論是過去的總結,當下的生命力,以及對未來的預測,理論的三種角色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其中之一缺了另外兩者,都會是貧瘠、衰落、空洞的。只有積極探索的理論,才能夠帶領我們超越過去,理論是確保我們能夠持續成長並擴展傳統的手段,理論和傳統不管兩者間多麼歧異,必須透過許多對立的掙扎共同不斷地演進成長,在任何時間想要在阻止理論和傳統在學術上的共同成長,就像在一條滾滾江河上設一個大壩,卻建造控制溢流的洩洪道,遲早,河水還是會在壩體中找到宣洩的出路,在最弱的接縫處,以過去所有被抑制的能量完全爆湧而出,潰決大壩。
當下工作的同時也對過去進行分析,藉此,理論可以描繪出下一步的計畫,將我們帶進未來,這個過程一直是人類在各方面進步的原因。不管是在文化、科技上、或社會上,人類每前進一步的背後,都存在著一個或眾多人努力下所產生的想法,也就是理論,才得以走出這一步。檢視悠久的人類工具發展史,從最原始的打火石斧器,到現代工業最精密的機械,,就是透過在當下分析過去以展望未來這樣的過程來不斷改進工具的應用。理論就是理論,無論它是聰明機械工腦中的一個想法,或是一篇五百頁的論文。新房子屋和新衣裳、蒸氣機和電力、大憲章和獨立宣言及權利法案,這些東西的實現都開始於理論或想法,其中有些在當時甚至被認為是太過激進的。科學界建立理論並不斷發展改進理論,是透過分析、假設、和實驗方法,這個過程是二十世紀文明的基礎。文科中的理論,一直以來被講求實際的人視為絆腳石,從過去到現在,地景設計的從事者一直也都是這樣比較講求實際的人。然而,藝術只是嘗試著在人類許多必要活動中萃取極致經驗的一個過程,繪畫、雕塑、音樂、建築、及地景設計都是由人類實務、功能性的基本生存活動中發展出來的。今天,建築師可以比木匠、磚石匠、或是承包商籌建出更好的建築物,那是因為如果建築師想要在建築專業中屹立不搖的話,他必須更能察覺室內空間、尺度、和形式的和諧,室外的開放和包閉關係的協調,以及考量最適當的材料搭配,當然,在開工營造建築物之前,建築師必須協調調度木匠、磚石匠、及承包商,讓他們發揮最大的功用來解決所有實務功能上的問題。雖然理論先於實務演練,但是,作為一種想法的理論,並不是因為理論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理論必須應實務的需要並基於不斷的觀察和體驗而產生。
如此而言,一個好的地景建築理論必須可以同時應用在形式及功能,理論必須能夠審美並具實務性,人們會在奠基於這個理論的作品中,得到最極致的經驗。不管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每一件地景作品,無論是南部佃農實用的菜園,或是華盛頓特區的中樞規劃,都創造了某種形式、色彩、和質感的佈局,並對身處這些地景中的人引起某種累積效果,不管這效果是好還是壞。地景的形式問題是無法避免的,無論是追求幾何軸線和視點的西方流派,以詩詞、理性、和奇岩怪石來創造有機形式的東方流派,或是崇尚自然原形的園藝主義和自然主義,他們所創造出來的作品,都在歷經其中的我們身上創造了是好是壞的積累效果,不管我們是不是知道這些作品背後學術上的邏輯。很重要的一點是,好與壞並不盡然在於不同流派之間,而在於各個流派之內,各個流派都創造了讓我們愉悅的好作品,也製造了使我們不悅的壞作品。對我們而言,好與壞,並不是基於某個流派所採用的理論,而在於我們對空間安排、基地開發、材料使用、整體性和多樣性、尺度和比例、韻律和反覆性上所做的決策,這些都是決定我們的空間經驗的基本要素。
故此,我們的理論必須能夠指引我們在地景中創造出好的形式,但卻不能排除性或選擇性的在某些教條和公式之下,僵化的定義形式。我們必須彈性地瞭解吸收關於尺度、比例、整體性、多樣性、韻律、反覆性的課題,這也是我們在任何時空點上的任何領域中的主要的指導原則。我們必須記住,地景所面臨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彈性的,極少數是功能需求方面的問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永遠無法找到一個絕對理想的終極解決之道,但是,就像我們無法預料在畫架上的畫布最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一幅畫,或是在雕塑家工作坊的一塊石頭最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作品,設計,就像是人生,是有無限發展可能的。
接下來的問題會是,我們應該基於什麼來創造形式呢?應該到哪裡尋找形式?答案就是,在我們生活的四周空間裡、在過去的時間裡。如果你熟知你的生活空間,並樂在其中,那就是會是你的靈感來源,如果你生活中的各部分都像河流般悠悠前行,而不是停滯發臭使人無警覺陷入的死水,那麼你就會發現,你越是融入你的周遭世界,你就越會得到靈感。
要記得,過去工業革命之前的生活方式,是在穩定且具成熟結構和規範的社會中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和設計家因而在這樣穩定社會中得到安全感、方向、和指引來創作偉大的作品。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是在歷史上劇烈變動的時期,經歷了世界各地蜂擁而起連續不斷的改革變動、巨大的矛盾對立掙扎、和人民聲音及民主觀念的興起,藝術家和社會菁英委託之間的舊式關係已經慢慢消失,一個新的藝術家和社會大眾集體委託的關係,目前在水平面上還幾乎看不到,但存在於新舊時間點之間的,是三不管的商業主義、折衷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和逃避主義,藝術家早已在這其中遊走自得。如果地景建築領域跟藝術家相同,將自己視為是創作者、人們是消費者,那麼我們的理論必須要能夠跟隨著當代社會、科技、美學的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在二十世紀的尾聲,地景設計理論必須關注目前引起注目的美國整體戶外環境問題,而不能在抽象的軸線系統,或是對自然的詩意主觀性上打轉。我們所面臨的是巨大的問題,也充滿著史無前例的社會和美學上的潛力,在解決這些問題之際,我們可以吸收過去的想法,在豐富多面向的堅強地景傳統的基礎上,構築出一個前所未見的,整合社會和自然的地景。
Posted by www.ohlandscape.com版友kueihsien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