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panweijie88 於 2010-9-2 18:45 編輯
運動本身是好的,可使身體健康保持活力,但是很多人在從事運動過後,結果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健康,且反而因運動而受傷,所以了解一些關於運動傷害的預防方法及運動受傷時的處理方式是有必要的。
預防運動傷害的方法,重點是在每一次運動前要有充足的伸展活動。 像做一些對膝蓋的熱身運動,例如全屈膝運動,同時要訓練強化膝關節周圍的運動,並且做全身伸展活動,同時不要勉強自己體能所做不到的動作。另外以下是籃球運動較常的受傷處理介紹:
1.腳踝扭傷:練習前以絆創膏、繃帶纏繞腳踝,即可稍據預防扭傷之效。然最有效之方法仍是:做腳踝的準備操—腳側踢球運動,同時亦能強化該不為之肌肉。若不幸扭傷,先將患部冷敷,在施加適當的壓力。冷敷時只可用冰水,加壓時則先墊以海綿,在從海綿上方用具有彈性之繃帶包紮。
2.手指的戳傷:要充分地做好手指的準備運動。手指的戮傷,依程度可分五種 a. 扭傷 b.脫臼 c.骨折 d.腱斷裂 e.挫創傷。若不幸發生扭傷,其冶療方法同其他部位的扭傷相同,先行冷敷,俟2~ 3天之後,則在該部位保溫同時按摩。脫臼時要能忍受疼痛,讓醫療人員將手指拉直,恢復原狀,然後和前法相同地處置。至於手指嚴重的戮傷、骨折、腱所裂則不許亂動,速送醫治療才是上策。
3.球鞋摩擦所造成的腳傷:只要穿上乾淨且無縐紋的球襪,再穿上適腳的球鞋,應該會有某種程度的預防效果。若是因球鞋的磨擦而產生的水泡,不要貿然將水泡弄破,最好能先將患部消毒,再用消毒過的縫針將裹面的液擠出,然後貼上OK絆。
運動傷害的意義:
不管運動是為促進身體健康,還是調劑生活的情趣,甚至為了在競技場上贏得優異的成績,在練習或是比賽過程中的動作均會相當的激烈。在長時間激烈運動中,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外傷或身體各部位的障礙,這種因運動時衝撞、摔倒等所造成的外傷,和長時間負荷相當強度運動訓練結果,所引起的體內器官發生障礙,機能發生變化的情形稱為運動傷害。
運動外傷,外由身體受到外部力量的突然作用所引起。常見的外傷有打撲﹝包括毆傷、挫傷、撞傷等﹞骨折、捻挫﹝扭傷﹞脫臼、創傷等。
運動障礙是因長期運動訓練的結果,對身體某部位的負荷過度,以致引起該部位發生非正常性變化的現象。因此廣義的運動傷害應包括運動外傷與運動障礙。狹義的運動傷害是指直接受某種外力所引起的身體傷害。不論運動外傷或運動障礙,其發生原因有顯著的個別差異,引起這些個別差異的原因很多,如運動經驗、年齡、體力、身心狀況、環境條件及場地設備等。
運動傷害的原因:
運動傷害的原因一般分為下列幾項來討論:
1.有意或無意的犯規:身體接觸性的運動項目,例如籃球橄欖球、拳擊等,常因對方故意或無心的犯規而造成急性外因性的傷害。
2.補助運動或熱身運動不足:肌肉僵硬時不但肌力減退,而且容易發生肌肉痙攣或拉傷的現象。
3.運動過度﹝練習過多﹞:容易發生過勞性的傷害,如跳躍太多引起的膝肌腱炎,例如排球及跳高等運動員。
4.技巧錯誤:例如以錯誤的姿勢來投擲標槍時容易發生肘關節的內側韌帶受傷。
5.身心狀況不佳:身心狀況不佳時容易受傷,尤其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時,反射神經功能降低,反應遲鈍,容易受傷。
6.過分緊張或緊張不足:引起肌肉協調不良,容易發生內因性的肌肉或肌腱拉傷。
7.自信心過度強或責任感太重: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容易作出超過體能極限的動作而受傷。
8.運動場地或器材的缺陷:例如用握柄太小的球拍打太多反手上旋球容易引起「網球肘」, 凹凸不平的球場容易使運動員發生踝關節扭傷。
9.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例如賽車、越野車的運動中所發生的意外碰撞。
上述各原因中,身心狀況不佳或疲勞、運動場地或器材的缺陷,和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是所有參加運動的人都可能受傷的原因,即使是一流的職業選手也無法完全避免,幸好這些原因所占的比例並不高。以娛樂健身為主的一般民眾及學校上體育課的學生,其受傷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技巧不夠熟練、練習不足、補助運動或熱身運動不足、過分緊張或緊張度不足而引起肌肉不協調自信心過強或責任感太重等。業餘運動員大多是訓練不當﹝練習過度或技巧錯誤﹞受傷的居多,而經常比賽無法充分休養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運動傷害的防治:
避免運動傷害的方法,必須依據其發生原因對症下藥。一般職業性運動員或業餘競技性運動員均有專業教練指導,教練必須對運動員說明各項運動方法之要領,及應避免犯的錯誤;並應配合運動員的生理狀況施以正確適當的訓練,對運動員的心理亦應作適當的輔導,以減少生理心理方面不必要的運動傷害。一般從事娛樂健身性的運動員,由於缺乏專業教練的輔導,專業知識較缺乏;但是這類運動員從事的運動是較普遍,難度較低的運動,所以只需具備一般性的常識即可,當然仍需隨時吸收專業的運動知識,有疑難時仍應請教專業人員,不可一味盲目的根據自己的方法從事運動,如此可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
確實的熱身運動:
而不論何種身份之運動員,不論從事何種運動,運動之前的「熱身運動」都是不可缺少,而且非常重要的。
「熱身運動」就是要「提高體溫,使身體變得較暖和」,又可以稱為「暖身運動」。「熱身運動」的作用,以提高體溫的效果最為重要,溫度升高會加速神經的傳導作用,增加神經感受器的靈敏度,使從事運動的人能移動得更快,同時由於神經肌肉間的協調作用增強,也能動得更準確。根據研究顯示,適當而充分的「熱身運動」可以預防肌肉肌腱、韌帶及其他結締組織的運動傷害。
「熱身運動」的強度及時間應視各人的情況而定,並應針對即將從事的運動所需的特殊肌肉群去作特別的準備活動,亦稱為 「特異性的熱身運動」,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參與運動的特殊肌肉群的溫度,而且可以預習其特異性的動作,更能提高其神經肌肉間的協調功能,對運動成績具有直接改善的作用,是運動員最理想的「熱身運動」的方式。對一般人而言,十五分鐘的「熱身運動」已足夠了,但對奧運級的運動選手而言,就必須加長「熱身運動」的時間;且「熱身運動」應配合比賽的時間,不要作得太早或太晚。
一般人在從事休閒活動的運動之前,最好先作五至八分鐘的柔軟操,快走或原地慢跑,然後再作五至十分鐘的「特異性的熱身運動」,以較低的運動強度練習即將從事的動作,並逐漸提高至七、八成的最大強度,然後才真正地從事激烈運動;如此可提高神經、肌肉及心臟血管系統的功能,而且可以預防運動傷害改善運動成績。
良好的運動場地:
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實運動也要選對場地才行,選對了場地,還得考量到該場地的使用人數和平整性、柔軟度是否適中,四週是否有危險性的移動物品等,千萬要記得喔,這些事項都注意完後,還得看看自己從事的運動是否會傷害到在一旁觀看的人喔!
適當的運動器材:
根據體育總會的一個數字統計,約有五分之二的運動傷害,是因為未正確的使用運動器材所導致,從事運動者在運動前都應確切的了解該單項運動器材的正確使用方式,再從事該項運動,一來可以避免造成運動傷害,二來對該項運動器材的損害也可降到最低。
另外,有很多人都忽略了許多的慢性運動傷害是經年累月才會發現,因此千萬不要因為短時間未發現運動傷害而認為沒有運動傷害,正確的從事運動,才是避免運動傷害最好的方法。
合宜的運動氣候:
太高溫或太潮濕氣候容易造成熱衰竭、中暑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致人於死;而太乾燥或下雨的氣候,更會影響到速度及方向的控制,造成隨之而來的意外。
規律的運動習慣:
最後就要談到疲勞性肌肉酸痛,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切身之痛,每次運動完後隔兩天就全身酸痛,整個人好像打了一層石膏似的。這是體內乳酸代謝堆積的自然反應,預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從事相似的運動,使肌肉習慣於高能量消耗狀況下,代謝廢物自然消失的快,肌肉自然也就不那麼容易疼了。
運動傷害的處理:
當發生運動傷害時,應立即停止運動、立刻休息,同時在受傷部位進行冰敷、用彈性繃帶施行壓迫性包紮、並抬高患部。休息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疼痛、出血或腫脹,以防傷勢惡化。壓迫和抬高也是為了止血止腫。冰敷除了上述作用外還具有止痛鬆筋的效果。
急性運動傷害的「R、I、C、E」原則:
R (Rest): 休息。
I (Icing): 冰敷。
C (Compression): 壓迫。
E (Elevation): 抬高。
冰敷的方法:
1、受傷後愈早冰敷愈好。
2、每次冰敷的時間為10-15分鐘最多不可超過20分鐘。
3、間隔5-10分鐘再冰敷一次。
4、若使用乙基氯化物噴射時,可能使皮膚溫度降到攝氏四度,因此發生凍傷的機會較高,要注意。
若已產生腫痛瘀血時:
使用「冷熱交替式水療」,其方法如下:
1.先將患部浸在攝氏38-40度,不痛的範圍內活動4-6分鐘。
2.立刻改浸在攝氏10-16度冷水中1-2分鐘。
3.再回到熱水中活動(如1所述)。
4.如此冷熱交替各做5次。
5.最後一次須浸在熱水中。
6.完畢後將患部抬高,活動5分鐘,後綁上彈性繃帶。
7.以上1-6為一次完整的(冷熱交替式水療),每天做2-3次後,約1-2周可完全消腫。
運動時產生疼痛時:
使用輔助性復健療法---(冰塊按摩):
做完充分的熱身運動後,開始輕度的運動,逐漸將運動量提高,直到疼痛開始出現時立刻停止,改用冰塊直接按摩疼痛部位時間可由5-20分鐘視情況而定。
運動傷害的急救:
在從事運動時,如不注意時很可能會發生傷害。當發生傷害時,如不迅速而且正確的診治,可能會終身遺憾。所謂急救是運動受傷未送醫之前,所採取的適當應急處置,其目的在阻止傷害狀態的惡化,減輕痛苦,使受傷者能迅速安全的送醫救治。茲就較常發生的運動傷害急救措施介紹如下:
1.打撲:包括毆傷、挫傷、撞傷。
﹝1﹞立即墊高受傷部位。
﹝2﹞實施冷敷,以阻止出血及腫脹。
﹝3﹞壓迫包紮,以阻止出血及腫脹。
﹝4﹞嚴重打撲時,立即送醫診治。
2.捻挫(扭傷):受傷部位多在關節。
﹝1﹞勿動受傷部位,立即實施冷敷與包紮。
﹝2﹞腫脹消退後改為熱敷。
3.脫臼:最多的部位是肩關節,其次是肘關節。
﹝1﹞原則上不用副木。
﹝2﹞如是手、足關節的脫臼,應提高傷部,以三角巾固定傷部。
﹝3﹞如腫脹不已,應冷敷並接受醫師治療。
﹝4﹞不斷給予患者鼓勵,以免休克。
4.骨折:
﹝1﹞使受傷者橫臥,保持安靜與保暖體溫。
﹝2﹞使用副木固定骨折部位,以免搖動傷部。
﹝3﹞固定傷部後立即冷敷,然後送醫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