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

0937943730 發表於 2006-9-9 10:41:35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 2125
*何謂世界一流大學——丁學良教授在北京大學的講演(節選)
過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學從產生、轉型到發展的完整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哪一個區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學,這所大學幾乎就是這個區域興旺發達的明確無誤的標記。要想成為一個大國,必須有眾多的大學,還必須有偉大的大學。“偉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氣質而言,即是要挑戰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國,而又面向全球﹔傳承過去,而又超越過去﹔把握未來,而又腳踏實地。

    如何興辦世界一流大學,如何衡量大學的素質,我對這個問題比較系統的關注開始於1980年代的前半期。那時候我在美國讀研究生。我的認識,還受益於過去這些年我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幾個研究型大學中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對它們的教學研究活動、體制細節、程序合理與否、社會大環境等方面所進行的細心觀察。

    一、關於大學的理念

    從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到服務機構,有關大學的理念經歷了三個階段。

    在世界上多數偉大的文明裡,很早就有了高等教育機構。古希臘有柏拉圖執教的“學院”。中國有“太學”、“國子監”等,后來還有“四大書院”。這些機構都不是今天“大學”的直接來源。今天的大學來源於中世紀末。公元11世紀,“大學”最親近的祖先在意大利中部的Bologna出現。今天,Bologna大學還在那兒開著呢,有將近六萬學生,國際上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會議時不時在那兒舉行,就是大家對這位“爺爺大學”高度敬意的表示。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大學”在法國和英國先后出現,然后逐步傳播到西班牙、葡萄牙、德國、中歐以及美國等地。

    從大學在近代初期一出現直到今天,關於大學理念,沒有停止過探討和爭論,其間的演變,至少經歷了三個比較大的階段。

    “大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在現代化剛剛起步時,西方對此問題回應的主導思想是:“大學應該是一個教化的機構,目的是培養頗有學問的青年紳士。”

    到工業革命全盛期,大學的理念有了相應變化。當時,德國偉大教育家洪堡強有力地爭辯說,現代社會裡大學的功能不僅僅是從事教育,它還必須從事研究。根據他的理念於1810年建立的柏林洪堡大學宣稱,它是“所有現代大學之母”。當年,蔡元培先生就是帶著這樣的理念回到中國。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他同時也是中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這就深受洪堡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市場經濟、工業社會、國家體系變得越來越復雜,第三種大學的理念就提出來了。它指出,大學不單是教育、研究機構,還是服務機構,要為即將在非常復雜的行業和部門就業的人員,提供系統訓練,為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公共部門等領域提供智力支持。美國是這種理念興起的主要地方。不過當時也有對這種觀念和做法提出反對意見的,就連哈佛商學院的創建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評。這裡插一句,歐洲越古老的大學,對開辦專業學院越不熱中,像牛津和劍橋,直到20世紀后期才開辦商學院。牛津大學2000年創建沙依德商學院,許多教員對新學院很瞧不起,認為商業管理與牛津學術傳統匹配不上。校方花了很多功夫,才平息了“造反”。商學院成立不到四年,就引來不少捐款,設立多個教席。不過,牛津校方至今還是不敢走得太快,他們雖然也開辦了“大學發展辦公室”,專職募捐,但是卻把辦公室塞進一條狹窄小街,旁邊是賣烤羊肉串的小飯館,真是難為了它!

    當大學迅速擴張時,自己就發生分層了。絕大多數大學,可能一開始都想同時發揮三個功能。但是,隻有很少的大學具有這樣的資源和機會。在這一背景下,大學開始劃分類型了。其中最惹人關注的,就是把知識創新、觀念創新當作最根本的目標來追求。這類大學一般被稱為“研究型大學”,它們在高等院校裡的相對比例越來越少,雖然它們的絕對數目在緩慢增長。

    二、評鑒研究型大學的一般標准

    從師資、生源、課程,到硬件設施、財源乃至綜合聲譽,評鑒大學的標准是多元的、不斷發展的。

    當今世界幾個高教發達國家對研究型大學使用的衡量標准,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九條。

    1、教員整體素質

    教員整體素質由一些技術性指標和一些比較抽象、但仍然是可以把握的指標組成。硬的技術性指標,主要指一所大學裡所有教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比例,比例越高越好。這個指標從1960年代以來顯得越來越重要,博士學位成了在大學任教的入門証。

    還有更復雜的指標來衡量大學教員素質。首先是學術研究成果,與此相關的是在學術界和文化界獲得的獎勵和承認,然后是教學表現。即使是非常出色的教師,“教書”隻是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研究方面的表現不夠出色,就不能在研究型大學裡呆下去。

    一個大學什麼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一流教員,因為教員是大學的靈魂。國外比較像樣的大學的正式推介資料裡,比如說校史、手冊、招生材料、網站等,最顯要位置是給予該大學有名望的教授的。

    2、學生的素質

    學生的素質,生源的優劣,對大學來說當然非常重要。在西方,好的研究型大學也通過考試來招生,但考試在總的評價標准裡所佔分量遠不是決定性的。他們更看重學生潛在的素質,看重學生將來能夠成為知識創新者的那些蛛絲馬跡,看有沒有多方面的才藝。還有兩項因素越來越重要:一是有沒有社區服務的經歷,比如說幫助窮人、幫助老人、環保運動等,是否到非常貧困甚至危險的第三世界做過義工,因為這表明了年輕人對社會的承諾﹔二是有沒有領導和組織能力,這對學生以后在社會上的成功關系很大。

    3、常規課程的豐富程度

    常規科目的豐富多彩,給教員的研究和學生的培養創造了廣闊知識架構,同時也給知識創新提供了開放的可能性。在課程的內容中,應該包括學科的最新進展。一個大學能不能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目,不僅要看開出的課目數量,還要看教員有沒有做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如果沒有開創性的研究工作,那麼即使開一百門課,在位於學術前沿的學者眼裡,也是沒有很多實質意義的。國外大學經常把課程表、上課的詳細綱要送到校外去評估。如果你在上面沒有列出相關學科過去十年、五年別人最重要的、發表出來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就露餡了,那就說明你這個大學教師是個混混。

    4、通過公開競爭獲得的研究基金

    研究基金的多少肯定牽扯到錢,但它不是一般的錢的問題。在知識創新的大環境裡,一所大學通過大范圍、公開、高水平的競爭得來的研究基金多少,體現了這所大學的教員在各個學科方面在世界上大概處於什麼位置。研究基金多,不僅僅意味著錢多,更表明學術界普遍關注的一些重大項目的很大一部分,由你這所大學的教員參與。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長時段的無形資產。

    5、師生比例

    假如一所大學裡有教員一百人,學生一千至兩千個人,這樣的比例在正常范圍內。假如師生比例達到一比五百,那就很難讓每個學生得到適當指導。師生比例一比一,雖然對學生的指導關照無微不至,但成本太高。所以任何一所好的大學,在配額師生比例時,都得在教育素質和教育成本間尋求平衡。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如牛津、劍橋,有一類教員叫tutor,他們上的課叫tutorial,很像中國傳統的私塾,一位大學教師隻指導兩三個學生,體現了學生能夠受到直接輔導的古典教育傳統。這樣的教育,資源不足的大學開銷不起。

    6、各項硬件設備的量和質

    大學的各種硬件設備,是指圖書館、實驗室、電腦系統,以及學生宿舍、醫療室、飯廳、體育場地等等的建筑面積。衡量大學的硬件設備時,要作兩項嚴格的區分:把花在學習和研究設備上的錢,與花在生活設施上的錢分開﹔把花在圖書館、實驗室、電腦系統“裡面”的錢(也就是買書買設備),與花在它們“外面”的錢(也就是樓房建筑)分開。

    7、大學的財源

    一個大學越有錢,它越有條件辦得更好,除非它缺乏合適的內部和外部的制度環境。在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的資金來源除政府撥款外,民間和校友的捐款還佔了相當大比例﹔對於私立大學,這個比例更會高到50%以上。但是大學吸收捐款要有一套法律和道德規范。一個大學的財源,往往並不是想接受多少就拿來多少﹔許多著名大學面臨有很多錢該不該要的問題。對著名學府而言,常常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比如說聲譽)之間會發生嚴重的沖突。著名大學的財政,不光指會找錢(因為主動上門給錢的人很多),更重要的,它牽涉到找錢和接受錢的原則和程序。

    8、歷屆畢業生的成就和聲譽

    大學既然是知識創新、知識傳播機構,那麼毫無疑問,即使有再好的教授、再多的錢,最后也要看它們的產品,看畢業生在社會上的成就。衡量歷屆畢業生的成就,並不僅僅是看多少人做了大官,掙了大錢,更重要的是看多少人在各行各業裡處於創新前沿,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對人類的觀念和知識的創新、對社會的制度創新起到先導作用的畢業生。

    一所大學的歷屆畢業生會成為學校和社會乃至全球之間聯系的動力和網絡。一些古老的大學對自己的畢業生有不斷的關懷,很令人感動。比如,你隻要在哈佛大學獲得過一個正式學位,那麼終你一生,你永遠都具有兩個權利:你可以選舉“哈佛大學董事會”成員,它一共有30個成員,是大學的最高監事機構﹔你還可以選舉“哈佛大學校友會”的領導機構。不論你在什麼地方,隻要你給學校留過一個地址,學校每年都會把選票及時送給你。

    9、學校綜合聲譽

    對於一所研究型大學來講,學校的綜合聲譽至少包括兩種衡量指標。第一是讓其他研究型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資深教授在匿名情況下,對它的對口系科、學院、學校整體進行評價﹔這是“內行看門道”的評價。第二是用人單位的評價。比如,評價一個大學的法學院辦得怎樣,它的課目如何,畢業生的素質、能力如何,要去問這個國家的法院法官,和最主要的法律公司的資深律師。對於工商管理學院,要問大公司、銀行等工商企業的資深管理人員。

    三、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氣質

    在全球化時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流大學的智力支持,這樣的國家就隻能在世界分工體系裡處於下等或者至多是中下等的位置,別人要欺負或暗耍你,都不怎麼難。

    University(大學)的詞根是universus,是“普遍”、“整個”、“世界”、“宇宙”的意思。大學從誕生的那天起,其精神氣質就是一種“普遍主義”。前面提到的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中部Bologna出現的現代大學的“爺爺”,當時它的教授和學生都不是來自一個國家,教學的內容也不限於一國的事務。世界上最古老大學間的關系,同樣體現出普遍主義的精神。劍橋大學是怎麼來的?是13世紀牛津的教師和學生對牛津不滿,跑到劍橋辦了個大學跟牛津競爭。哈佛又是怎樣成立的?是一幫劍橋畢業生,對舊大陸不滿,跑到新世界開辦的。出於對母校的敬重,他們把哈佛大學所在地叫Cambridge,即劍橋。耶魯大學則是一幫哈佛大學的人不滿哈佛才開辦的。一流大學的普遍主義精神體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我的領地、世界人才為我所用的氣質之中。

    普遍主義的取向在當今信息時代和全球化時代,變得更加重要。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在世界范圍、在大尺度上去跟天下的好大學競爭,否則,你就很快會從快車道退到慢車道,然后從慢車道滑下去,滑下去以后想再上來就難了。在全球化時代,產業、公司、雇員、政府效率、國家體制等方面的競爭,都越來越變成跨國的競爭。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流大學的智力支持,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觀念、知識、信息、人才,這樣的國家就隻能在世界分工體系裡處於下等或者至多是中下等的位置,別人要欺負或暗耍你,都不怎麼難。

    四、大學興衰和大國興衰

    在21世紀,一個中等規模以上的國家,如果不擁有世界水平的大學,那麼它就永遠隻能充當國際分工的小配角,揀人家的殘余,當“大腦國家”的“手腳”。要看21世紀究竟是誰的世紀,不看別的,就看誰擁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學。

    過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學從產生、轉型到發展的完整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哪一個區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學,這所大學幾乎就是這個區域興旺發達的明確無誤的標記。

    11至12世紀,現代大學的前身在意大利半島出現,意大利隨后就是文藝復興的基地,最早的城邦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地便是在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當近代大學在英國興起時,英國很快就成為全球領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位於大巴黎的那一串名校,為拿破侖的武功文治、革命大業、帝國輝煌提供了思想、技術、藝術的支持。當19世紀研究型大學的觀念從德國前發的時候,德國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創造了典型的美國高教體系,世界也就進入了所謂“美國世紀”。

    大學興起帶來國家昌盛,不僅僅是西方現象,也是世界現象。在亞洲,日本的東京大學是明治維新的產物,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也是白人種族社會之外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北京大學也是維新變法的產物,它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創辦,使中國邁進了現代社會的門檻。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要想成為一個大國,必須有眾多的大學。這裡的大國不一定指疆域遼闊——“大國”在英語裡不是“a big country”,乃是“a great power”,是指在經濟規模、創造的物質財富、全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對全球都有重要意義。而如果要想成為一個偉大國家,有眾多大學還不夠,還必須有偉大的大學,至少要有一兩所。“偉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氣質而言,即是要挑戰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國,而又面向全球﹔傳承過去,而又超越過去﹔把握未來,而又腳踏實地。

    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教授說:現在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沾沾自喜,因為國際上很多人都在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不知道這句話的根據在哪裡。在我看來,要想使21世紀成為中國人的世紀,中國必須要有幾十所世界級的大學。

    我基本上同意他的判斷,因為中國人口佔了全世界的近四分之一,假如不能建成幾所乃至十多所世界水平的大學,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就是一句美麗的空話,這樣美麗的夢咱們中國人一個世紀來已經做過許多回了。

    一個國家的實力有兩方面,一種是“硬力量”,包括生產力以及看得見的技術應用﹔另一種是“軟力量”。進入21世紀,軟力量顯得尤其重要,大學更加成為軟力量的發源地,諸如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新組織形式、新制度結構,都屬於軟力量,它們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政治、法律、文化上。

    我的簡短結論是:在21世紀這個全球化的紀元,一個中等規模以上的國家,如果不擁有世界水平的大學,那麼它就永遠隻能充當國際分工的小配角,揀人家的殘余,當“大腦國家”的“手腳”。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我想加一句,愚昧也是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機構、一所大學,它越是對外封閉,愚昧就越容易佔上風,愚昧也就越有力量﹔它越是對外開放,知識就越容易佔上風,知識也就越有力量。21世紀的中國,當然不能再付出1960-1970年代那種愚昧就是力量的成本。要看21世紀究竟是誰的世紀,不看別的,就看誰擁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學。

[ 本帖最後由 夕陽武士 於 2006-9-11 02:47 PM 編輯 ]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s921468 發表於 2006-9-13 00:40
徐旭東應該看看這篇的
整天把我們校長抓去開會
我們學校又不是遠東集團一部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