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樓位於陽明山,民國54年,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動工,修澤蘭設計榮工處承建,只花了十三個月就完成。中山樓曾經是國民大會開會的議場,是選舉總統、修憲的場所。目前隸屬於國立國父紀念館,95年對外開放參觀,從此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文.攝影/老霍】
陰霾的天氣依舊,七星山頭埋在厚厚的雲堆裡。辦理完參觀登記(註一),走向我們曾經到訪過的地方,只是現在的心情和往昔完全不一樣,從大門到中山樓的正門,短短十幾分鐘,好像走了一個世紀。
中山樓位於陽明山,民國54年,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動工,修澤蘭設計榮工處承建(註二),只花了十三個月就完成。中山樓曾經是國民大會開會的議場,是選舉總統、修憲的場所。目前隸屬於國立國父紀念館,95年對外開放參觀,從此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中山樓參考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設計,室內的傢俱、天花板、樑柱上都繪製傳統的裝飾圖紋,各式古色古香的宮燈48種、共計400多盞宮燈,掛有許多當代國畫家的畫作,如今都因硫磺氣而熏染變黃。
負責導覽的志工代領我們從一樓大廳右往會客廳,熱心地解說室內的各種佈置,紅色的地毯搭配茶色的網織窗簾,仕女畫的屏風前面,茶几上一座山水紋的大理石,茶几兩旁這就是當年蔣中正總統及夫人接見外賓的座椅。
經中山樓的右側走往後棟,走廊陳列著一張張歷任選舉總統的畫面。一樓文化堂便是昔日開會的議場,導覽說:「會場的地面是前後排高中間低,站在講台上可以看清楚台下的每一位來賓。」
文化堂大門「繼往開來」的匾額前,導覽指著天花板問為何宮燈只有福、壽二字,惟獨沒有「祿」字。因為據說當時來中山樓的,大多是官員,因此才有「添福添壽不添祿」的說法。
中山樓位於腐蝕性強的硫磺區,金屬容易受到侵蝕生鏽,樓內的門柱、匾額等表面都貼上一層金箔,建築結構採用中國傳統式的榫頭連接,就連銅像也翻製成塑膠,這些都是為了防止硫磺侵蝕。
建築基地位於火山口的下方,土質軟硬都有,前方地基是雜亂的碎石和泥土,建築地基深達12米,深入硫磺層以下(圓形三層建築),後方基地是堅固的岩石,建築地基則達7米(長方形三層建築)。
由後棟文化堂直到前棟三樓圓廳,圓廳內的屏風是傳統的四季山水畫,桌上現代的石雕作品,站在圓廳外的迴廊遠望,左右兩邊是山和溪流,中間就是象徵「祿」字的紗帽山。
從圓廳往下走,走到左側廂房,蔣總統的辦公桌斜置在牆角,據說當時接見任用的官吏,不合者由原門回去,合者從另外一個門出去,這個房間就是會議廳,然後再重新回到一樓大廳。
回望充滿著山中傳奇的綠瓦紅簷式建築,曾經負起復興中華文化的使命,正面對著時空的變化……。
註一:非假日每日8:30 10:00 13:30 15:00。
註二:修澤蘭1925年出生,湖南沅陵人,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1949年應鐵路招考來台灣。196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擔任中山樓的建築設計。
陽明山達人老霍,帶你遊草山:老霍的網誌
來源:東森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