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學]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已完成)

瀏覽數: 19974 | 評論數: 101 | 收藏 8
關燈 | 提示:支援鍵盤翻頁<-左 右->
    組圖開啟中,請稍候......
發佈時間: 2019-2-10 09:45

正文摘要:

【小說書名】: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作者概要】:朱利安·巴吉尼,英國哲學家、作家,《哲學家雜志》的共同創辦人、主編。 【小說類型】:其他小說 > 翻譯文學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中,英國哲學普及 ...

回覆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9

100. 便宜也有好咖啡

  埃里克經常去鳥巢咖啡館,這家咖啡館的食物和飲料普普通通,但價格非常便宜。

  有一天,他問經理是怎麼壓低價格的。經理湊到埃里克耳邊,神神秘秘地低聲說:「容易。你看,我的員工都是非洲人。他們需要生存,但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所以,我讓他們睡在地下室,讓他們剛好吃飽,一週給他們5英鎊。這樣就非常好,他們一週工作6個整天,我開的工資很低,所以可以壓低售價並得到豐厚的利潤。」

  「別這麼驚訝,」經理看著埃里克的反應繼續說,「這裡的每個人都很滿意。他們選擇在這裡工作是因為這裡可以幫助他們,我負責賺錢,而你能買到便宜的東西。要續杯嗎?」

  埃里克接受了經理的說法,但這也許是他最後一次來這裡了。儘管經理說得合情合理,但身為消費者,埃里克覺得自己成了參與剝削的共犯。然而,埃里克在喝美式咖啡時,他不禁懷疑這些員工會不會感謝他的抵制。有工作與容身的地方總比一無所有要好嗎?

  你不用反對資本主義也能明白,凡是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實際上都處於和埃里克相同的處境。他們進口相對便宜的商品,因為製造這些商品的工人的工資都非常低,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情況還繼續買,就等於成了剝削工人的幫兇。

  不要被表面上的差別愚弄。在故事中,埃里克比我們都要接近這些廉價勞工,但是距離上的遠近與這個例子中的倫理意義無關,你不會因為和被剝削者相隔數英里就停止剝削。同樣,咖啡館裡有非法勞工也不是問題。

  也許你會說,工資是否公平取決於當地的不同標準,所以比如英國的「奴隸工資」放在坦尚尼亞就會成為高薪。沒錯,但這不能終止爭論,因為真正的重點是鳥巢咖啡館利用工人的需要盡可能少地支付薪資。不正義主要不是表現在比較工資上,而是表現在僱主對工人福利的漠視。同樣,在開發中國家種咖啡的工人,他們的生活或許不會比他們的同胞差,但這不表示他們的西方僱主可以不關心他們辛苦工作卻只能獲得相比之下微薄的工資的事實,特別是當僱主完全有能力付給他們更高的工資卻依然壓低工資時,這個問題就更凸顯出來。

  「有總比沒有好」的辯解並不能說明什麼,另一種情況並非一無所有,而是更高的工資或更好的工作條件。一次抵制或許會讓被剝削的工人失業,但是反過來,像鳥巢咖啡館這樣的低價競爭也會使其他咖啡館領正常工資的勞工失業。

  因此,從各個道德相關的方面來看,我們的確處在和埃里克相同的處境。如果埃里克繼續到鳥巢咖啡館消費是錯的,那麼在苛刻對待處在供應鏈末端工人的企業購買産品同樣也是錯的。

  這是個非常令人苦惱的結論,因為它幾乎讓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剝削的幫兇。這似乎太過分,有人以此為證據,認為這個論證是錯的。不過這只是自作聰明。歷史上有許多體制性的非正義,社會各界全都暗中支持了這種非正義。想想大多數南非白人在種族隔離時期的行為、奴隸制度時期的中層與上層階級,以及男性先於女性獲得平等權。可能幾乎所有人都長期處在為惡的狀態。如果埃里克應該重新考慮購買咖啡的地方,我們也應該重新考慮其他很多事。

  請看其他問題

  7. 無言勝利

  22. 救生艇

  34. 不是我的錯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離

★致謝

  第101個思想實驗:有個作者接受了他人的無償幫助、支持與建議,卻沒有在書中的致謝部分感謝他們。這個作者只是疏忽、健忘,還是應該在道德上遭受譴責?

  我肯定我就是這樣的作者,不過我不會把所有人都忘記。編輯,就像他們的職位名稱一樣,這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他們為本書的出版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George Miller就是其中一位這樣的編輯,從構思到完成,他的投入都必不可少。另外,Granta出版社許多優秀的工作人員也提供不少幫助:Sajidah Ahmad、Louise Campbell、Francis Hollingdale、Gail Lynch、Angela Rose、Will Salmon、Bella Shand、Colette Vella以及Sarah Wasley。而Lizzy Kremer則一直積極、努力地提供指導與協助。

  為避免漏掉其他人,我決定對所有在本書寫作期間幫我解決疑難問題與提供資料的人表示感謝。要說感謝的人太多,無法一一提及,這樣不免有些敷衍。但人數實在太多,對我這個向來粗心、無法記下所有名字的人,我也只能這樣表達。

  最後,我要感謝Jeremy Stangroom,表面上是因為這幾年來他的智慧、洞察力與挑戰性的言談給了我靈感,但其實是因為他認為致謝部分往往不過是自我吹捧與逢迎,所以我的致謝肯定會惹惱他。

★資料來源說明

  思想實驗有一兩個或以上資料出處的,我會在介紹情境之後列出詳情。不過,應該注意的是,我描述的場景有時與後面列出的資料來源非常類似,但大體上還是有差異的。因此,讀者應該將這些資料來源看作只是為本書的情境提供了啟發。

  如果沒有寫出資料來源,通常是因為這些思想實驗是從更廣泛的討論中受啟發而來,無法明確指出資料來源。這類思想實驗也不應該被當成我個人的創見。

  我對有些情境的資料來源不清楚,因此就未列出來源。今後再版時,我會將此類疏漏的部分進行修訂。

★譯者後記

  哲學可以是有趣的,可以是晦澀的,但也可以是簡單的、實用的。讀懂哲學經典必須仔細思考。因此,培養理性思考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工作。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就能有條理地思考,避免錯誤的判斷和虛妄的幻想。哲學並不是哲學大師獨有的,而是每個能思考的人都能探索的領域。所以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鑽研哲學,思考自己的哲學問題。《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就是這樣一本引人思考的書。

  在引人思考的同時,這本書只是將問題提出,後面的論證和思辨還需要讀者自己進行。作者的基本論證結構清晰,思路流暢,可以用來做建立論證的練習。也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本書提出了許多思考的線索,但這不是結束,只是一個開始。這本書激發讀者對哲學思考的興趣,讓讀者閱讀更多有關的哲學著作,那麼作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讀這本書,不要被「哲學」二字嚇退,它集合了100個非常有趣的思考,有的來自哲學大師的作品,有的則來自科幻經典。以這些思考為引導,這本書介紹了古今哲學家們提出的各種經典問題,涵蓋了倫理學、形而上學、現象學、宗教哲學等。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相當喜愛科幻題材的故事,也發現除了科幻創作,哲學也是其他文學創作的靈感寶庫,想要寫出有深度、有意義的故事,必須從哲學中汲取營養。

<全書完>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7

99. 給和平一個機會

  希特勒在機密的情況下派出特使。如果英國打算公開這件事,柏林政府將否認有這件事,並宣布這名特使是叛徒,但應該不至於此,因為邱吉爾不會拒絕希特勒的提案。

  希特勒知道邱吉爾想要避免無謂的傷亡,雙方領袖都知道兩國間的衝突將造成無數人喪生,但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向邱吉爾保證,一旦「最終解決方案」生效,德軍將不再發動任何攻勢,只會殺害占領區內的反抗分子。這當然意味著如果英國放棄解放法國與推翻德國的納粹政權,就可以大量減少人員的傷亡。

  希特勒深信這項提案一定會引起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興趣,畢竟是英國發明了功利主義,有誰會選擇造成更多人喪生的方案呢?

  雖然德國在「二戰」期間並沒有這項任務,但希特勒的確認為,從各方面來看,英國將會接受和平提案,並且允許他保留侵略占領的領土。也許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考慮到戰爭將造成大量的人喪生。從實用與道德的層面來看,和平似乎是最佳選擇。

  許多人,尤其是那些親人死於集中營的人,只要想到這樣的和平協議就會發抖,這份協議等於是用猶太人大屠殺中無辜受害者的生命來換取和平。

  假如你贊同這個回答,那就仔細地思考你要如何判斷其他戰爭的道德性,許多爭論都圍繞著軍事介入是不是該進行這一倫理問題,那麼無論動不動手,都會有人員傷亡。舉例來說,反戰人士指出,在2002年3月入侵伊拉克後的第一年內,大約有1萬平民被殺,然而,人們普遍認為薩達姆在統治期間殺害了60萬平民。同樣,也有人認為是聯合國的制裁行動,而不是薩達姆政權造成了50萬伊拉克兒童死亡。因此,無論是將戰爭合理化,還是譴責戰爭,都會造成大量人員喪生。

  所有這些似乎都在假設如果戰爭殺死的人比拯救的人還多,戰爭在道德上就是錯的,但是按這個邏輯,我們很容易想像這樣的場景,例如希特勒提出的秘密方案,按照這個方案,對同盟國來說,將歐洲拱手讓給法西斯主義居然是更好的選擇。

  許多人之所以認為這一點不能接受是因為集中營是邪惡的,面對這種邪惡,我們必須回應。為了終止種族屠殺可能會導致更多人喪生,數量或許會超過拯救的人數,但讓邪惡為所欲為令人無法忍受。人性比個人的生命更寶貴。

  即使我們不考慮猶太人大屠殺,我們還是有理由選擇流血的解放而非不流血的容忍。人類之所以選擇為了理想而冒生命危險,是因為人類覺得有些價值比只是生存更重要。所以有句話說,寧做自由鬼,不為奴隸身。這就是為什麼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許多伊拉克人就算炸彈落在身旁依然歡欣鼓舞。戰爭的道德是個棘手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通過簡單的喪生人數和拯救人數的累加是無法解決的。

  請看其他問題

  17. 嚴刑逼供

  18. 理性的要求

  35. 最後的手段

  79. 發條凳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6

98. 虛擬的幸福

  羅伯特已經在同意書前坐了兩個小時,但他還是不知道該簽字還是該撕掉同意書。他必須在兩種未來之間做出選擇。

  第一種未來,他的前景黯淡,而且實現夢想的機會渺茫;第二種未來,他可以成為知名的搖滾歌星,並且能保證一直幸福快樂。你可能覺得如何選擇顯而易見,然而第一種人生是在現實世界,第二種人生卻完全來自經驗機器。

  這種裝置能讓你在虛擬實境中完整地經歷人生,當中的經驗經過設計,讓你更開心、更滿足。不過,重要的是,一旦進入這部機器,你將不知道自己並非處於現實世界,也不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而安排的。似乎你就像在普通世界中過著普通的生活:只是在這個世界中,你是贏家之一,對你來說,經歷的一切都會非常順利。

  羅伯特知道,一旦進入機器,生命將變得非常精彩,然而其中的虛假讓羅伯特遲疑,他不知道該不該簽下這份能帶他去天堂的同意書。

  ——資料來源: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第3章,基礎書籍出版社,1974。

  很容易就能看出羅伯特為什麼猶豫不決。機器中的人生是假的、不真實的、虛幻的,但是為什麼真實的「現實」人生、不斷經歷冷酷無情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會比虛擬的幸福人生更讓人偏愛呢?

  幸福機器的銷售人員會拿出一些強有力的論證來說服你。首先,想想「真實」與「現實」的意義。真實的人是指自己而不是假裝要成為的人。但羅伯特在機器中仍是羅伯特。他可以像在外面的世界一樣,在機器中自然顯露他真實的人格。

  其次,你可能會說,在現實世界中,人是靠實力成為搖滾歌星,在機器中卻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獎勵。針對這一點,推銷員回答:你知道大多數搖滾歌星怎麼成名的嗎?和天分的關係很小,運氣和機會才是全部。羅伯特在機器中的名聲並不會比無數想成為明星而拚命向上爬的人更不應該得到。事實上,這正是經驗機器的可取之處。人生中的成功多半要靠運氣:是否在正確的地點、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父母那裡出生?是否擁有你所處的社會重視的能力?你是否能接觸到可以幫你前進的人或地方?寧可讓命運女神操控你,也不願選擇幸福,那肯定是瘋了。

  至於進入機器就等於放棄現實世界,我們會說:別糊塗了!你目前生活的世界只是你經驗的總和。你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嚐到的、觸摸到的與聞到的。如果你認為現實世界更真實,是因為它是由次原子的複雜過程産生的,而不是矽片構造的,或許你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對本質的理解。畢竟,就算我們「超越」經驗的科學世界概念,最終也必須建立在觀察與實驗上,而觀察與實驗完全處在經驗世界「之內」。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本質就是表象。

  但我們還是不想進入機器,我們堅持認為自己的未來應該盡可能由我們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來掌握。如果我們堅持不進入機器,那麼至少有一件事是真的:當我們思考什麼最能符合我們的利益時,我們在意的絕對不只是幸福,否則我們就毫不猶豫地進入機器了。

  請看其他問題

  1. 騙人的惡魔

  19. 幻想破滅

  28. 噩夢景象

  51. 活在桶裡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5

97. 道德運氣

  梅特注視著已經和她分居的丈夫的雙眼,從他的眼神中找不到絲毫的悔恨。

  「你告訴我你想要我們回去,」梅特對她的丈夫說,「但是我們怎麼可能就這樣回去。你甚至還沒有承認當初拋棄我跟孩子是你做錯了。」

  「因為我從心裡不覺得自己做錯了,而且我也不想對妳撒謊。」保羅解釋說,「我離開是為了追隨我的繆斯,我是為了藝術才這麼做的。難道妳忘了我們曾經談過高更以及他如何不得不做跟我一樣的事?妳總是說,高更做出了艱難抉擇,但沒有錯。」

  「但你不是高更,」梅特嘆氣說,「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回來。你承認你已經失敗了。」

  「高更離開妻子時,知道自己會成功嗎?沒有人能確定。如果他是對的,我也是。」

  「不,」梅特說,「高更贏了賭局,所以他最後是對的。而你沒有,所以你最後是錯的。」

  「他的賭局?」保羅回答道,「妳是說運氣可以決定對錯嗎?」

  梅特想了一會兒,說:「是的,我想我是這個意思。」

  ——資料來源:伯納德·威廉斯,《道德運氣》,劍橋大學出版社,1981。

  運氣可以決定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富裕與貧窮,但它能決定品德的高尚與卑劣嗎?我們是否品行良好、行為端正,只得取決於我們是誰和我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

  常識上是這樣。但即使運氣不是決定道德的主要因素,難道我們真的能確定運氣在倫理上不重要嗎?

  最根本的就是大家所謂的「建構的運氣」。我們生來就帶有某些特點與性格,而這些特點與性格又透過我們被撫養的方式得到發展,但我們無法選擇這些。結果是,到了可以自己決定的年紀時,我們也許相比同輩,已經在傾向上不是偏向於善,就是偏向於惡。這個年紀的人如果容易動粗,出現不當行為的可能性顯然較高,這完全就像在基因與養育彩券中抽中了厄運彩券的結果。

  即使我們撇開建構的運氣不談,我們仍然相當熟悉這句話:「要不是上帝恩寵,站在刑場的就是我。」我們可能會有更大的惡行,假如我們設法讓自己避免陷入自己黑暗一面占優勢的狀態中,那部分因素就要靠運氣了。

  在保羅與梅特的例子中,運氣的因素更加明顯。梅特的論證指出,兩個人的行為完全一樣,不確定結果是什麼,我們只知道以結果的好壞來判定行為的對錯。拋棄家庭的高更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做了道德上正確的選擇,做了相同選擇而失敗的保羅則要被譴責做了壞事。

  如果這個例子看起來奇怪,那就想想自己有時多麼粗心。如果粗心造成嚴重的傷害,那麼造成傷害的人在道德上應受譴責;如果沒有注意但碰巧也沒有造成不良後果,幾乎就不會有人怪我們。這表示真的有道德運氣這種東西嗎?還是我們更應該譴責那些判斷錯誤卻慶幸沒有造成不良影響的人?我們是否應該說高更是錯的,即使在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後?相反,我們還是覺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待在家裡好?

  請看其他問題

  27. 信守承諾

  34. 不是我的錯

  43. 未來衝擊

  96. 家庭第一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4

96. 家庭第一

  莎莉的船是少數在這片海域中定期航行的船,這也是她總在仔細收聽是否有人發出求救信號的原因。所以,當莎莉聽說一場爆炸導致12人落海,沒有救生艇時,她就立即將船開向發生意外的海域。

  但隨後莎莉又收到第二條訊息:她丈夫的漁船正在下沉,也需要幫助。問題是如果莎莉救丈夫,就必須前往距離12名溺水者更遠的水域。隨著天氣變壞,也沒有其他船回應求救信號,莎莉心裡似乎清楚,排在後一位的遇險者就可能等不到她去救援了。

  莎莉沒有太多時間考慮。一方面,不救丈夫似乎背叛了彼此的愛情與信任;另一方面,莎莉的丈夫是個好人,應該能理解拯救12個人和拯救一個人哪個更重要。莎莉知道自己想要先將船開向哪,而不是她應該開向哪。

  大多數倫理學家都認為,道德要求平等尊重每一個人。傑瑞米·邊沁說:「每個人都算一個,沒有人多於一個。」然而,這顯然和我們的直覺相矛盾,我們認為自己對家庭與好友負有特殊的責任。比如,父母理所當然應該將自己子女的福祉放在他人子女之上。

  別這麼快下結論。父母的確對自己的子女負有特殊的責任,這意味著父母必須確保子女吃得好,而沒有義務注意他人子女的營養,但這是否等同於父母應該將自己子女的福祉放在他人子女「之上」呢?

  我們可以用好學校的名額爭奪問題為例來思考。假設有兩個學生爭取一個名額,雙方家長都有責任說明為何這個名額應該歸自己的孩子,但為了使程序公平,每件個案都應該基於雙方子女的成績與福祉公平考慮。若是有父母試圖干擾這些基本的公平原則,他們的行為就是錯的;父母這樣做越過了父母對子女可接受的關注與值得稱讚的關注之間的界限,缺乏對他人子女福祉的尊重。

  這裡起作用的基本原則似乎是我們可以將精力與注意力集中在家庭與朋友身上,而不是陌生人身上,只要我們這樣做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就沒有問題。

  然而,這個原則在實際操作中並沒起到很有效的指導作用。為自己的子女購買奢侈的玩具而其他人的子女餓死是否公平?口才好、有知識的父母可以取得最好的公職職位,其他較貧窮的父母卻不能利用自身優勢找到好工作,這是否公平?幫助你的子女做家庭作業,讓他們表現得比那些父母不願或不能幫助的孩子更好,這又是否公平?

  其中某些問題比其他問題更難,但除非你堅信只要考慮自己和家庭,每個人都會在某個階段受遇這種兩難問題。莎莉的兩難問題尤其緊迫,因為命在旦夕。但她必須問的問題也同樣出現在我們心中:我有沒有理由將與我關係密切的人的福祉放在他人之上?

  請看其他問題

  27. 信守承諾

  29. 命懸一線

  89. 殺人,還是放任死亡?

  97. 道德運氣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4

95. 全知全能

  上帝對哲學家說:「我是你的神,我是全愛、全能與全知。」

  「當然不是!」哲學家說,「我看著這個世界,我看到恐怖的疾病、飢餓、饑荒、精神疾病,而並未阻止這些發生。祢沒有能力阻止嗎?那麼祢就不是全能。還是因為祢不知道有這些事發生?那麼祢就不是全知。或者也許是祢不想阻止?那麼祢就不是全愛。

  「放肆!」上帝答道,「對你們來說,我不除掉所有的邪惡反而更好,人類需要在道德和靈性上成長。你們需要為惡與為善的自由,並且必須面對偶然發生的苦難。如果剝奪人類成長的自由,我怎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簡單。」哲學家回答,「首先,祢可以設計讓我們覺得沒有那麼痛苦;其次,祢應該讓我們更具同情心,讓我們不會害別人;再次,祢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這樣我們就不必為成長而受折磨;最後,祢可以讓自然不那麼殘酷。你想讓我繼續說嗎?」

  ——資料來源:惡的問題在神學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反覆出現。

  上帝能不能創造一個痛苦較少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擁有相同的、行使自由意志的機會,以及按照宗教的說法,提升靈性的機會?很難不以自己既有的偏見回答這個問題。對無神論者來說,答案明顯是肯定的。故事中的哲學家直率地提出4個建議,這些建議似乎都不是不可能做到的。想想我們天生就有一定的同情心,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願傷害他人。如果同情心與我們擁有的自由意志相容,為什麼更多的同情心會威脅到自由意志?

  再想想,學習能力也是我們無法直接掌控的。的確,有些人更擅長學習。為什麼上帝不讓每個人都成為優秀的學習者,使我們無須接觸恐怖邪惡就能理解事物的對錯?諸如此類思考引導許多人得出結論,認為上帝可以輕易創造一個痛苦較少的世界。祂沒有這樣做足以證明祂不是不存在就是不值得我們崇拜。

  但如果你真的信上帝,這些論證在你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有什麼資格說上帝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上帝存在,祂絕對遠比我們有智慧。所以如果祂創造了一個充滿痛苦的世界,即使祂的理由無法被我們可悲的心靈所理解,但也肯定足夠充分。

  作為回應,這種說法似乎無法令人滿意,因為這等於主張說如果有合理理由懷疑上帝存在,我們就得接受自己智力有限的事實。而從神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非理性或矛盾是說得通的。但這意味著拋棄了宗教信仰中的理性,你無法二者兼得。如果你認為違背信仰的理性論證是無力的,那麼以理性為信仰辯護就沒有用。

  邪惡的問題似乎就留給了信徒,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必須相信上帝有其長遠安排。但這樣就必須接受與理性相悖的信仰,因為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上帝創造的一切並不是最好的。如果可以指控無神論者自認為知道得比上帝還多,就可以指控信徒們自認為知道得比理性還多。哪一種指控更嚴重呢?

  請看其他問題

  8. 為善

  17. 嚴刑逼供

  18. 理性的要求

  58. 信仰,還是瘋狂?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3

94. 稅上加稅

  以下是財政大臣索里特閣下的政令廣播時間。

  現在是國家加稅的時候了。前任政府遺留給我們的是入不敷出的財政,以及增加額外收入的需要,但是諸位身為國家公民卻不願支付這筆帳單。我們該如何籌集所需的資金又不讓各位感到痛苦呢?

  答案很簡單。焦點小組、民意調查與經濟學家的分析都顯示,加徵0.01%的稅,對個人收入影響微乎其微。多付0.01%的稅不會讓生活優越的人掙扎度日,不會讓有錢人變窮,更不會讓已經為工作奔忙的人更忙碌。

  因此,今天我們只加收0.01%的稅。按照邏輯論,這麼小額的增稅幅度就跟某個比你少賺0.01%的人與你之間的收入差距一樣小。我們明天可以重複同樣的步驟,那時你的收入水準處於比你少賺0.01%的人的水準。同理,第三天、第四天,接下來的300天都是這樣。

  我們每天都加稅,這種加稅方式不會改變你的生活品質,因此你的生活品質不會受影響。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措施的淨效果讓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我們不僅能用這筆錢還清國債,還有足夠的零頭給全國人民每人發一瓶飲料。希望各位能用這瓶飲料為我們的天才想法乾杯。

  ——資料來源:「連鎖悖論」,由米利都的歐布利德於公元前4世紀提出。

  做這種演說的政治人物別想在下次選舉中獲勝。就算你的數學差到算不出財政大臣實際提出的加稅幅度超過3%,也不會笨到不會發現300次微調累加後産生的巨大變化。

  但財政大臣的邏輯很難反駁。它源於古代的連鎖悖論。在原來的悖論中,有人問如果從沙堆上移走一粒沙會不會讓沙堆化為烏有(或是變成小沙堆)。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是在悖論中,移走一粒沙是指持續不斷地將沙一粒粒移走,直到剩下最後一粒沙為止,而這最後一粒沙還是能被稱為沙堆。

  解決悖論的一個方法似乎在於移沙的某個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上,移走一粒沙的確會讓沙堆不再是沙堆,但這種說法顯得荒謬。根據悖論,如果移走一粒沙能讓沙堆消失,那是荒謬的;移走一粒沙若不能讓沙堆消失,就表示一粒沙是一個沙堆,而這也是荒謬的。

  徵稅的例子給出了一種解決方式。我們能否認為每次微量增加的確會引發改變,雖然那只是微小的改變?很明顯,若是將幾次微小的改變累加,最後可以得到大的改變。

  然而,這種方式並未涉及問題的核心。連鎖悖論主張收入上任何微小的變化都不足以造成富人之間或底層人民之間的改變。這個悖論就是兩種觀察角度的對比。我們從宏觀的角度觀察,發現微小改變帶來的累積效果;從微觀的角度觀察,發現每次微小的改變都沒有任何效果。

  對於連鎖悖論,大多數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語言把戲或欺騙人的手段,但應該更嚴肅地看待這個難題。許多人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接受概念的模糊性,如富有與貧窮、高與矮、成堆或成疊,但這種解決方式的問題是如果在語言與邏輯中加入太多的模糊性,推論本身就會變模糊。至於另一種解決方式,即微小的改變的確能造成貧富之間的變化,雖然保留了邏輯與語言的精確性,但似乎是以脫離現實為代價的。

  請看其他問題

  16. 賽跑的烏龜

  25. 優柔寡斷的布里丹

  42. 拿了錢就跑

  70. 突擊檢查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2

93. 行屍走肉

  露西婭住在一個燈火通明的小鎮上,但是所有房子都沒人住。露西婭住在一群喪屍中間。

  實際狀況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嚇人。這些喪屍不同於恐怖片中吃人肉的惡鬼,他們的外觀和舉止跟你我一樣,連生理結構也與你我相同。但有一個關鍵的區別:他們沒有心。你刺他們,他們會喊叫並閃躲,但不會覺得痛。你擾他們,他們會大吼或生氣,但不會感到煩。你為他們演奏舒緩心情的音樂,他們看起來是在欣賞音樂,但心裡其實根本聽不到。他們的外表跟正常人類一樣,內心卻什麼也沒有。

  這反而讓露西婭更容易和喪屍相處。露西婭很容易忘記喪屍不像她擁有內在生命,因為他們言談舉止都跟普通人一樣,也會說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來到鎮上的外地人不會注意到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甚至當露西婭告訴他們這個秘密時,這些外地人都拒絕相信她。

  「你怎麼知道他們沒有心?」他們問。「你怎麼知道其他人有?」露西婭這樣回答他們。這通常能讓對方無言以對。

  「你怎麼知道?」通常是個很好的問題,卻也是一個很難完全回答的問題。我們很少,也許從來沒有對一件事不帶任何懷疑。我們最多只是希望自己相信的事情有好的理由,至少能說服反對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覺得有必要擔心自己可能住在一群喪屍中。就算我們可能這樣,只要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沒這個可能,我們就能安定地不用為不大可能的可能操心。

  認為其他人不會是喪屍,主要是經濟上的考慮。如果喪屍走路像我們、說話像我們,而且擁有跟我們一樣的大腦與身體,那麼他們在一些重要方面很可能就會跟我們一樣,包括他們內心對事物的感受。如果我身上的神經系統能讓我産生意識,而在喪屍身上就不會,這難道不是非常奇怪嗎?

  不過,這正是存在喪屍的可能性有趣的地方。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人類與喪屍的身體類似就表示在心靈上也類似呢?意識問題是指我們無法解釋身體器官(比如大腦)為何會産生主觀經驗?大腦中的C神經放射時為何會産生感覺?痛覺會在大腦中引發什麼反應?

  如果這些問題看起來重要,卻沒有令人滿意的解答,那在這些問題之後,我們可以想像比如C神經纖維放射之後並未産生任何感覺的大腦反應,卻不會産生邏輯矛盾的錯誤。換句話說,有關喪屍的說法,他們的身體各方面都跟我們一樣,但他們完全沒有內在生命,這是完全說得通的,因此喪屍的確有存在的可能,不過可能性非常低。

  在恐怖片中,要殺光喪屍並不容易。為了讓喪屍存在的可能性降低,你得說明擁有與我們相同生理結構的生物,為什麼肯定擁有與我們相同的基本心理。舉個例子,為什麼大腦中C神經纖維放射時必定會産生類似痛覺的感覺,而不是會看見黃色或什麼感覺都沒有。這是個挑戰,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的解釋能讓哲學家普遍認同。除非有人做到這一點,否則我們無法確定喪屍不會出現在地球上。

  請看其他問題

  19. 幻想破滅

  32. 自由的西蒙妮

  39. 算命攤

  68. 疼痛錯亂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1

92. 自動化政府

  很難想像在過去那段糟糕的日子裡,部長們對經濟學一無所知,卻被委任對政府支出與稅收相關事務做決策。當設定機率的權力轉移到中央銀行之後,情況有了一些改善,但真正的突破出現在電腦能比人類更有效率地管理經濟的時候。超級電腦格林斯潘二代就是個例子,它已經管理了美國經濟20年。在這段時間裡,經濟不斷發展且高於長期平均水準,物價沒有出現過泡沫或崩潰,失業率也穩定在一定水準。

  也許沒有意外的話,在角逐入主白宮的大選中,根據美國民意調查(由電腦進行的調查,非常精確)選出的領導人將會是一臺電腦,或者至少是某個承諾要讓電腦做所有決策的人。當選總統的電腦名為邊沁,它將制定各種有利於全美人民福祉的政策。邊沁的支持者宣稱,邊沁能有效地移除政治中的人為因素。由於電腦沒有性格瑕疵或既得利益,所以邊沁將比它所取代的政治人物優秀得多。到現在為止,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無法提出有說服力的反對觀點。

  讓電腦管理我們的生活這種想法仍然讓大部分人有點毛骨悚然,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又非常依賴電腦。我們的金融幾乎完全交由電腦管理,許多人相信自動提款機比銀行職員更能準確地登載每一筆交易。電腦也負責管理捷運系統,當你搭乘飛機時,或許你沒有意識到駕駛員在長途飛行中其實什麼也不用做。事實上,電腦還可以輕鬆處理飛機的起降,只是乘客無法接受由電腦負責這件事。

  所以由電腦管理經濟的想法並不是天馬行空,畢竟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非常仰賴電腦模型與預測。將機器産生的訊息作為行動依據和讓機器為我們辦事之間,只有一步之遙。

  電腦能完全取代政治人物嗎?這項提議比邊沁參加總統大選更激進。如果電腦能計算出政策對全民幸福度的影響,為什麼電腦不能做最能讓全民幸福的事呢?

  完全取代人類並不是那麼容易,問題在於我們必須在電腦上設定目標,而要使政治目標讓盡可能多的人滿意是相當困難的。舉例來說,我們必須決定準備容忍多大程度的不平等。一個政策也許能讓多數人快樂,卻也有可能讓5%的人處於悲慘的狀況。也許我們偏愛幸福感稍微低一些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至少不會有人必須過著悲慘的生活。

  電腦無法決定哪一種結果較好,只有我們可以。此外,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會因環境而異。舉例來說,社會變得越富足,便越無法忍受有人缺乏最基本生活所需;我們越富有,就越會覺得自己有義務幫助較窮困的國家。

  即便電腦了解我們的願望,也無法結束這場爭論。因為還有一個問題:民主社會是應該只服從絕大多數人的意志,還是也應該考慮少數人的意見?如果是後者,那要怎麼做?

  電腦比人類更能管理經濟甚至公共事務,這一天很可能會來臨,可能比我們想得還快。不過,還是很難想像,電腦如何決定對我們最有利的因素,並讓所有的政治人物永不再參與其中。

  請看其他問題

  9. 反應預測

  10. 矇蔽公平

  36. 先發制人的正義

  87. 公平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