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學]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已完成)

 
waterkcl 2019-2-10 09:45:54 發表於 其它小說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1 19507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朱利安·巴吉尼.jpg

【小說書名】: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作者概要】:朱利安·巴吉尼,英國哲學家、作家,《哲學家雜志》的共同創辦人、主編。

【小說類型】:其他小說 > 翻譯文學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中,英國哲學普及作家巴吉尼精心設計了100種思想實驗場景,引導出100個哲學問題。與其說這些問題是邏輯難題,不如說是邀請書,邀請讀者認真思考具有挑戰性的100個問題。相應地,巴吉尼並不向讀者提供或對或錯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來梳理它們提出的實際議題。諸如以下問題:

  ★一個素食主義者面對一隻希望在人類餐桌上而獻身的豬該怎麼辦?殺死一隻無腦雞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蘿蔔更野蠻?

  ★網路虛擬外遇擁有出軌的所有快樂卻沒有第三者,這算不算不忠?該如何界定婚姻中真正的背叛?

  ★你在ATM機前提取100美元,你卻拿到1000美元現金和一張100美元的收據,賬戶也一切正常。沒有某個人受損失。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嗎?

  ★一個凡事依從理性的人,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離兩家相同超市同樣距離的地方。該選擇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

  ★你是一個以「不浪費,不欠缺」為人生信條的人。當你的貓不幸被車撞死了,但它還是一塊完整的肉,該不該煮來吃?

  …………

  讀這本書,不要被「哲學」二字嚇退,它集合了100個非常有趣的思考,有的來自哲學大師的作品,有的則來自科幻經典。

  這既不是一本參考書,也不是古老謎題的解答合集,看完並不能直接得到答案。這只是個開始,你不只會愛不釋手,還會抑制不住地思考。

  一天一個故事,鍛煉思維,發人思考,通勤路上、發呆時間、無聊時刻的不二選擇。

【其他作品】:《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生》、《簡單的哲學》


《免責聲明》
★所有檔案、圖像皆由網路蒐集、編輯、轉載測試,不承擔任何技術及版權等等問題。 
★任何商業利益上行為與本人無關。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尊重智慧財產權,支持原作者,請購買正版。

本帖最後由 waterkcl 於 2019-2-19 10:40 編輯

已有(10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47

序言

  缺乏理性的想像只是幻想,而缺乏想像的理性很乏味,這就解釋了科學家與哲學家為什麼總是用想像的場景來改善他們的思考,使其接近極限。「思想實驗」就是剝去真實生活中事件的複雜外衣,清楚地聚焦問題的本質。

  所以,真實生活中的倫理兩難困境總是因偶發的、特定的因素而變得更複雜。以一般性問題為例,吃肉在道德上是不是錯的?有吃肉的機會時,如果你考慮吃肉是不是錯的,那麼就會有許多因素開始起作用。有些動物是農場大量飼養的,有些受到了精心照料,還有一些是野外捕捉的。有些飼養動物的土地原本是一片雨林,有些動物則原本在開闊牧場上自在地吃草。有些肉是有機的,有些是基因改造的,有些從世界的另一端運來。要判斷倫理上的對錯,就要將這些因素全部弄清楚,然後依此權衡。

  思想實驗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像科學實驗一樣,這些實驗旨在將關鍵的變數與特定的要素分隔開,以了解變數與要素本身對我們認識世界造成的影響。所以如果我們要思考吃肉的倫理意義,我們可以想像一些情境,在這些情境中,特定的讓人關心的問題是唯一能區分兩種選擇的因素。如果我們擔心對待農場動物的方式,我們就想像善待動物這一唯一變數會産生什麼區別。如果想仔細研究自己的意圖,我們可以問如果你用來做菜所需的雞是意外死亡,而我的雞是被故意扭斷脖子的,而這兩隻雞死前的生活完全一樣,那麼這兩種情況是否有區別?我們可以簡單地假定其他條件都相同,所以唯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核心的道德問題。

  思想實驗的好處不僅在於它比真實生活更加簡練,還在於它真正能幫助我們思考那些不能或不會在真實生活中測試的東西。有時思想實驗會要求我們想像那些對現在的我們或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都不切實際甚至不可能的事物。雖然這些思想實驗要求我們所思考的似乎有些荒唐,但實驗的目的是相同的: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核心概念或問題上。假如某個不可能出現的場景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那麼場景是否可能出現則不必關心。思想實驗只是幫助我們思考的工具,這類實驗根本沒有試圖描述真實的生活。

  本書的100個場景大部分是受哲學家的論證啟發得來的,但也不能說每個都是。有時哲學家的假設是我們鮮為質疑的,顛覆我們的慣常認知。有時他們為看似無解的難題提出解決的辦法。如果能跟隨他們的思想,有時也能從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看出問題。

  本書既不是參考書,也不是古老謎題的解答合集。相反,它起的是引導作用,刺激你深入思考。每個場景之後都附有評論,我可能暗示一個解決謎題的方法,也可能故意唱反調:最終還需要你自己決定。

  同樣,每篇文章最後的交互參照只是想引發你的聯想,並不表示場景之間有聯繫。有時候,各個場景的聯繫很明顯;有時候,聯繫本身只是引導你從新的角度看問題。

  本書提出了許多思考的線索,但這些思索並不會因為讀完本書而結束。這本書只是一個開始。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49

1. 騙人的惡魔

  是否所有事情都不言自明,無須懷疑?我們的人生是否可能只是一場夢,或者這個世界只是我們虛構出來的?這些想法也許很怪異,但能夠想像到這一點,顯示出現實世界的真實性是可以被懷疑的。

  不過,還是有一些觀點清晰可辨,不言自明,毋庸置疑。比如,不管你是醒是睡,2加2肯定等於4。不管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三角形,也不管這個世界是想像的,還是真實的,三角形一定有三個邊。

  但如果上帝或者某個有著強大力量卻居心叵測的惡魔欺騙了你呢?難道這樣的邪惡的靈魂不會愚弄你,讓你相信虛假的其實是真理?難道我們沒有見過催眠師讓人從1數到10,而這個人中間漏了7卻渾然不知嗎?有人在夢中聽到鐘樓的鐘敲了4下,心裡想著「真奇怪,鐘居然在1點鐘敲了4下!」這個人又是怎麼回事?

  邪惡的魔鬼如果存在,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懷疑的呢?

  ——資料來源:勒內·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集》,1641。

  哲學家習慣找我們以為已經了解的事物提出各種理由,讓我們懷疑這些已經很熟悉的事物。自然法則、物質世界、上帝、善、其他人的想法、正義、時間——哲學家找到了懷疑一切事物的理由。

  要提出這類非常令人懷疑的觀點,哲學家需要利用某個他無法質疑的事物:他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比如,時間的真實性是可以懷疑的,因為傳統的時間概念存在矛盾。這些矛盾違反了基本的邏輯原則,例如存在與不存在不可能同時出現。哲學家認識矛盾衝突的能力讓他們可以推論並證明自己的懷疑。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被強大的惡魔蒙在鼓裡(這最早是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提出來的),那麼我們將基本的邏輯原則當成真理可能是錯的。對我們來說,這些原則似乎顯而易見,而且不言自明,但是對被催眠的人來說,數字6後面跟著8也是合情合理、沒有問題的。對陷入迷惘、做夢的人來說,時鐘在1點敲了4下或許也是無須懷疑、不言自明的,而我們都「知道」時鐘實際是在4點敲的。

  騙人的惡魔這種想法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即使沒有惡魔,其他方式依然會讓我們有同樣的懷疑。我們可能變得瘋狂,瘋狂到讓我們無法看到其他人看世界的方式與我們有什麼不同。也許進化讓我們的思維固有一套存在重大缺陷的邏輯原則。也許我們將虛假的理論當作「顯而易見的真理」反而更能讓我們生存,或者魔鬼已被編入了我們的基因。

  這個思維實驗的特點是,為了判斷實驗的合理性,我們必須依賴某個事物,而它正是實驗質疑的對象:我們良好的推論能力。我們必須努力思考,從而判斷自己能否完善地思考。我們本應從中立的角度判斷自己能否評估自己的思維,但因為我們無法將自身與思考能力分開,所以這也就無從談起。這就像為了測試天平的精確度,用一臺本身精確度存疑的天平來測試。

  也許這就是思想實驗的代價:我們的推論能力是所有嚴肅思考的基礎。我們努力思考,懷疑推論是否合理。但我們無法懷疑自己的推論能力是否存在缺陷。我們最多只能說這樣的推論能力對我們而言已經夠了。但這足以證明理性,還是弱化了理性,就沒有答案了。

  請看其他問題

  19. 幻想破滅

  28. 噩夢景象

  51. 活在桶裡

  98. 虛擬的幸福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0

2. 瞬間移動裝置

  對斯特里歐斯來說,瞬間移動裝置是旅行唯一的方式。之前從地球到火星需要幾個月,人還得擠在狹窄的、無法完全保證安全的太空船裡。斯特里歐斯的瞬間移動裝置改變了一切。現在前往火星只需要幾分鐘,而且到目前為止絕對安全。

  不過,他現在要面對不滿的客戶針對他提起的法律訴訟,客戶宣稱:實際上,斯特里歐斯的公司殺了他。他的理由是:瞬間移動裝置將他的大腦和身體逐個細胞地進行掃瞄並摧毀了它們,然後將訊息傳到火星,在火星上重新構建人體。雖然火星上的人在外觀、感覺和思想上和之前進入睡眠狀態並被傳送到太空的人沒有區別,但客戶認為自己實際上是先被謀殺後被複製人取代了。

  對斯特里歐斯來說,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愚蠢。畢竟他利用瞬間移動裝置旅行了幾十次,沒有覺得自己死了。確實,客戶怎麼會真的認為自己在傳送過程中被殺,又真的上法院起訴呢?

  當斯特里歐斯再次進入瞬間移動裝置,準備按下分解自己的按鈕時,他有那麼一刻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自殺……

  ——資料來源:德里克·帕菲特,《理與人》第10章,牛津大學出版社,1984。

  我們是依靠什麼維持生存的?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說是身體的持續運作。不過,自從人體各個器官都有可能被人造器官代替後,這種說法就未必正確了。難道不是我們的意識持續多久,我們就存在多久嗎?某天所有人醒來後都不再認為這個人是自己,記憶、計劃和人格將連同自己一起死去。

  個人身分的「心理持續性」理論有一種直覺魅力。卡夫卡所著《變形記》的主角醒來後變成了甲蟲,我們覺得這樣的故事合情合理,只是因為它似乎反映了我們的基本直覺。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認為甲蟲就是主人公,因為他的心智寄於甲蟲之中。心理,而非生理上的延續標誌著他依然是同一個人。

  不過,在瞬間移動的例子中,雖然我們有著心理持續性,這種持續性像它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完整,但毋庸置疑的是,被重新創造的是一個複製品——複製人。然而,複製人和被複製的人並不是同一個人。同理,只要用同一個模子鑄造出兩座鑄像,我們就會說二者一樣。儘管他們外表細節相同,依然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如果打碎其中一個,另一個依然毫髮無傷。

  斯特里歐斯並不是不知道他的瞬間移動裝置的工作原理。嚴格來說,他只是看不出機器每次「複製」他這件事的嚴重性。對他而言,重要的是他走進瞬間移動裝置,醒來之後已經身處另一個星球。而身體的分解重組並不重要。

  如果這聽起來有些詭辯,那想想這種可能:幾年前的一個晚上,你在睡夢中被綁架,經過瞬間移動裝置後,最後出來的你再被放回床上,你並沒有意識到整個過程。如果發生了這種事,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因為你的意識所經歷的生命會和這件事未發生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瞬間移動裝置並沒有改變什麼,你的生活和周遭的一切和往常一樣。

  也許我們問斯特里歐斯是複製人還是「本尊」是個錯誤的問題,也許我們應該問的是,這種做法對我們過去與未來的存在有何影響,也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要不擇手段地保持心理持續性。

  請看其他問題

  38. 我是大腦

  46. 再生人

  65. 靈魂寄居

  88. 完全失憶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1

3. 印度人與冰

  妲拉·古普塔一生都生活在拉賈斯坦沙漠中臨近傑伊瑟爾梅爾的一個鄉村裡。1822年的某一天,妲拉正在準備晚餐,發現外面一陣騷動。她往外看,發現兩年前出門旅行的堂弟馬哈維爾回來了。他看起來身體不錯,晚餐時,他講述了自己的冒險經歷。

  馬哈維爾講到了強盜、野生動物、崇山峻嶺和其他不可思議的風景和冒險,但真正讓妲拉驚訝的是他說自己看到了一種被稱為「冰」的東西。

  「我到了一個很冷的地方,水停止了流動,變成了半透明的硬塊。」馬哈維爾說,「更令人震驚的是,水變硬後還會變厚,但並沒有加入任何東西。在變成固體的水旁邊有水流動,溫度只比變成固體的水高一點。」

  妲拉不想當著大家的面質疑馬哈維爾,但她不相信他的話。馬哈維爾所言與妲拉的經歷完全矛盾。妲拉過去不相信旅客說的會噴火的龍的故事,現在她也不會相信有關「冰」這種東西的胡扯。妲拉覺得自己還沒有笨到會相信有這樣的東西存在。

  ——資料來源:大衛·休謨,《人類理解研究》第10章《神蹟》,1748。

  在某種意義上,妲拉顯然是錯的,她怎麼可能是對的呢?我們知道馬哈維爾對冰的描述並非和噴火龍一樣來自幻想,而是對水在冰點時變化的精確描述。

  但妲拉在某種意義上又是正確的。我們有時候都會因為正確的理由而判斷錯誤。以快速致富的方法為例,許多用電子郵件的人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這類訊息:承諾只要「少量」資本就能換來巨額財富。因為這些郵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詐騙,要一一確認每封郵件是否真是詐騙會耗費大量時間,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都不理會。但是,這樣做就意味著可能某一天你會錯過一個真正的機會,放過了觸手可及的巨額財富。某封郵件可能並非詐騙,而你得出這是詐騙郵件的結論也就錯了,但推論的過程是正確的。

  同樣的觀點也適用於妲拉。當別人告訴我們自然界如何運作時,我們不應該輕信一切。當有人對我們說他們可以浮空、用意念讓鐘錶停止或用水晶球治病時,我們應該保持懷疑。我們過去的經歷告訴我們這類事件不會發生,描述這類事件的說法要嘛缺乏證據,要嘛就是騙局。我們不必認為這樣說的人都是騙子:他們只是搞錯了,或者他們的說法是以錯誤的推論為基礎的。

  然而,問題在於,有時候會出現某樣真實存在的事物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原先的認知。我們不能因為某個觀點與我們當時的認知不符就嗤之以鼻。我們需要充分的理由才能予以駁斥,因為言之成理、不可撼動的東西應該要比反對這個觀點的某個人或者某一小群人的觀點有份量。

  這就是妲拉的問題所在。某個人的證言,即便這人是她的堂弟,也沒有強烈到可以推翻她對自然世界已有的認知,即液體不會在某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溫度下變成固體。不過,妲拉也必須承認自己從未去過寒冷的地方,而她的堂弟去過。因此妲拉的經歷是有侷限性的,但她能用來判斷的只有馬哈維爾的一面之詞。妲拉拒絕相信他,她是否將知識面限制得過於狹窄?或者這是她為了避免在更多情況下受騙而付出的代價?這樣做是錯誤的嗎?

  請看其他問題

  40. 木馬贏家

  63. 不明不覺

  76. 聯網的大腦

  97. 道德運氣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2

4. 虛擬外遇

  和許多結婚多年的夫妻一樣,迪克也對自己的婚姻感到疲倦,他的生活已經沒有激情可言。實際上,迪克和妻子幾乎都不睡在一起。不過,迪克並不打算結束這段婚姻,他愛妻子,而妻子也是個無可挑剔的好母親。

  迪克很清楚該怎樣解決眼前的問題:搞個外遇。他只要能接受自己的妻子滿足自己部分需要,情婦滿足另一部分需要,一切就好辦。不過,迪克實在不想背著老婆做這種事,他也知道就算自己可以,老婆也不會罷休。

  所以,當迪克聽說有「虛擬外遇」(「比真人還要逼真!」)這麼一家公司時,他不免認真起來。這家公司提供虛擬外遇的機會,不是和電腦另一端的真人進行網路性愛,而是在一個虛擬實境的環境中和一個完全虛擬的人「上床」。整個過程感覺和真實的性愛沒有區別,但實際上所有體驗完全是由電腦模擬你的大腦産生的,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外遇」有外遇的所有刺激,但沒有真正的第三者,這樣也就提不上什麼不貞。他怎麼會拒絕呢?

  為什麼我們一聽到「不貞」就不舒服?有些人覺得不應該不舒服,他們認為人之所以對不貞牴觸是因為受到文化的影響,而且對一夫一妻制心存不切實際的期望。性和愛其實不同,如果我們讓生物衝動引發的交配行為破壞感情的紐帶,我們就太傻了。

  假如渴望一夫一妻制是文化的産物,這種産物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許多參加自由性愛團體或者嘗試「亂交」派對的人往往會嫉妒其他人能和自己真愛的人同床共枕。有些人故作輕鬆地告訴我們,應該拋去不貞給我們帶來的「心理障礙」,但這種不貞似乎不僅僅是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這樣簡單。

  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不貞是個問題,到底是什麼讓它困擾我們?想像另一半接受「虛擬外遇」公司提供的服務時的感覺,也許有助於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不反對網路性愛,那就意味著夫妻之間將有第三者介入。不過,夫妻之間這種最親密的關係應該是一對一且排他的。我們希望看到這種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可以維持下去。

  但如果我們反對虛擬外遇,那麼似乎說明影響夫妻關係的重要因素並不是第三者扮演的角色。真正導致夫妻之間不合的不再是配偶去找第三者,而是另一半遠離夫妻關係。這樣看的話,迪克打開電腦宣洩慾火的同時,他也在表示自己覺得妻子已經無法激起他的性慾。

  外遇通常是夫妻關係存在問題的外在表現,而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原因。這種說法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對迪克的虛擬伴侶感到不安,因為早在迪克第一次登入網站尋找虛擬性刺激之前,他就已經喪失了往日對妻子的性慾。因此,虛擬外遇並非處理核心問題的方式,而是逃避問題的手段。

  在現實世界中,對不貞行為感到厭惡的原因很複雜,拒絕虛擬外遇的人也許不願意與真實的人搞外遇。迪克的例子告訴我們,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不貞這一點,即夫妻雙方從什麼時候開始遠離這段最值得珍視的婚姻關係的?

  請看其他問題

  27. 信守承諾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離

  91. 無人受害

  96. 家庭第一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4

5.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吃素40年後,麥克斯·伯傑準備坐下來好好享用一頓有豬肉香腸、酥脆培根與平底鍋煎雞胸肉的大餐。伯傑一直都想念肉的味道,但他的原則戰勝了口腹之慾。現在,他可以不違反良心地吃肉了。

  香腸與培根是用伯傑一週前看到過的豬普莉希拉做的。這頭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會說話,更重要的是,牠想要被人吃掉。在人類餐桌上結束生命是普莉希拉畢生的心願,牠在等待宰殺的那天醒來時,內心滿懷憧憬。普莉希拉衝進又舒適又人道的屠宰場之前,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伯傑。知道整件事後,伯傑認為不吃普莉希拉,就太不尊重牠了。

  雞肉來自經過基因改造的「無腦」雞,換句話說,這種雞就像蔬菜一樣,沒有對自我、環境、疼痛或愉快的感覺。殺這種雞和拔胡蘿蔔一樣,一點也不殘忍。

  不過,盤子擺到伯傑面前時,他感到一陣噁心。這是長年吃素造成的條件反射,還是內心難受反映出的生理現象?伯傑定了定神,拿起了刀叉……

  ——資料來源:道格拉斯·亞當斯,《宇宙盡頭的餐廳》,麥克米倫出版公司,1980。

  並不只有少數素食者關心動物福利,如果只看是否殺生,那真正能做到不殺生的只有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者不打蒼蠅,也不滅老鼠,而很多人(雖然不是全部)以消滅這些生物為幸。

  有人認為飼養並殺掉動物是錯誤的行為,有兩個理由:首先是飼養動物的環境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關心的是動物活著時遭遇的悲慘狀況,而不是動物的死亡,其次是屠宰的行為,它結束了動物的生命,斷送了動物的未來。

  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確保動物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因此,許多關心動物福利的人只吃自由放養而非集中飼養的家禽與牛羊。

  不過,對素食主義者來說,第二個理由更重要:反對殺生。但如果能創造出在生存上沒有利益的動物,也就是說,這些動物跟胡蘿蔔一樣沒有知覺,那又會怎麼樣呢?剝奪它們從未意識到或擁有過的存在感有錯嗎?或者,如果動物實際上渴望被吃掉,就像道格拉斯·亞當斯在《宇宙盡頭的餐廳》中設想的那樣?

  小說主角亞瑟·丹特對於這項提議感到恐懼,他說這是「他聽過的最令人作嘔的事」。但是贊福德·畢博布魯克斯駁斥了丹特的說法,他認為至少「這比吃掉不願被吃的動物好」。丹特的反應似乎只有「噁心想吐」,這是人們面對某種不自然的東西時的本能反應,即便當中沒有道德問題也會如此。器官移植與輸血一開始被提出來也被認為是駭人聽聞的,然而等到人們逐漸習慣,許多對這種現象不道德的指責也逐漸消失,只剩極少數宗教派別還在反對。

  人們可能會提起動物尊嚴或尊重自然秩序,但嚴肅來看,創造無腦雞是不是也削弱了雞的尊嚴?普莉希拉是不是死得完全有尊嚴?種植有機作物的農夫選擇培育各種農作物並大量生産的行為是否也搞亂了自然秩序?簡言之,如果伯傑的菜單變成現實,素食主義者還有理由拒絕與伯傑一起進餐嗎?

  請看其他問題

  26. 忘記疼痛

  57. 吃寵物之謎

  72. 拯救鸚鵡佩西

  91. 無人受害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4

6. 幸運輪盤

  瑪吉不是數學家,但她知道自己剛剛發現了一種靠玩輪盤就能致富的簡單方法。

  瑪吉花了幾天在賭場觀察輪盤轉動的方式,意外地發現經常會出現珠子連續幾次只掉入黑色或紅色槽的情況。連續5次已經很罕見,連續6次的情況一天只出現了幾次。

  瑪吉因此想出一種玩法。珠子連續6次掉入同一顏色槽的機率很低,所以,瑪吉便在一旁看著,一旦珠子連續5次掉入同一顏色的槽,比如紅色槽,她就下注下一回合落入的是黑色槽。瑪吉贏的次數肯定比輸的次數多,因為連續6次的情況實在很少見。她非常自信,已經開始計劃如何花掉這筆即將贏到手的錢。

  瑪吉的錯誤警示了思想實驗的侷限性。她的方式之所以看起來萬無一失,是因為她已經測試過,而且每次都能成功。但整個過程完全是在她頭腦中進行的,並沒有實踐。賭徒很容易在自己想像的場景中迷失,哲學家也是。

  不過,瑪吉犯的錯誤倒不是想像與現實相差太大,而是推論方面的錯誤。她將珠子連續6次掉入同一顏色槽的機率與已經連續5次掉入同一顏色槽的珠子再次掉入同一顏色槽的機率混淆了。

  例如,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簡單的運氣比賽,人們以拋硬幣的形式看誰的運氣好。第一回合有64人,第二回合剩32人,第三回合剩16人,依此類推,直到決賽只剩下兩人。比賽開始時,每個人贏得比賽的機率是1/64,但到了決賽,每個人贏的機率則變成了1/2。按照瑪吉的邏輯,以第一回合為準計算獲勝的機率,並且每一輪維持不變。因此,雖然到了決賽只剩下兩人,瑪吉仍然認為每個人獲勝的機率是1/64。這就意味著,依照她的算法,決賽中産生勝者的機率竟然只有1/32!

  同樣,回到輪盤上,珠子連續6次掉入同一顏色槽的機率微乎其微,就像很少有人連擲6次銅板均獲勝一樣(1/64)。如果珠子已經連續5次掉入同一顏色的槽,第6次的機率就與從第一次起算連續6次掉入同一顏色槽的低機率無關,因為在輪盤接下來的轉動中,珠子掉入紅色或黑色槽的機率非常接近1/2(輪盤中還有兩格綠色槽)。

  重點是過去的低機率不會影響下一次的機率,瑪吉本來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如果她觀察,連續5次的情況下有幾次珠子繼續掉入同一顏色的槽,她就會發現實際上機率只略小於1/2。所以,瑪吉的錯誤不僅是邏輯錯誤,還在於她想像某個可以依靠觀察來確認的例子,而例子本身是錯的。無論是想像還是現實,瑪吉都是個拙劣的實驗者。

  請看其他問題

  3. 印度人與冰

  16. 賽跑的烏龜

  42. 拿了錢就跑

  94. 稅上加稅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5

7. 無言勝利

  二等兵薩克斯即將執行一項可怕的任務,他被命令先姦後殺一個因種族問題而無端入獄的女犯人。薩克斯心裡明白,這毫無疑問是極不正義的行為,事實上,這是戰爭犯罪。

  薩克斯迅速想了想,發現自己別無選擇,只能遵從上級的命令。若服從命令,他可以盡可能減輕受害者受到的折磨,儘量不讓她受不必要的痛苦;如果他拒絕服從命令,他自己將被槍決,而犯人一樣會受折磨而死,甚至會更加痛苦。薩克斯執行命令的結果對大家都有好處。

  薩克斯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但他的內心依然無法平靜。他所做的事怎麼可能既是當前情況下的最佳選擇又是恐怖的暴行?

  「就算我不做,別人也會做的。」這是一般人使自身惡行合理化的拙劣藉口。只要犯錯,就該負起責任,這跟別人犯不犯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看到一輛敞篷跑車的鑰匙留在車上,便跳上去把車開走,這種行為就是竊盜,並不會因為你不開自有別人開而有什麼變化。

  薩克斯的理由略有不同,但是意義重大。他說:「如果我不做,別人也會做,而且結果會更糟。」薩克斯並非只是任由最糟糕的情況發生,而是盡可能引出最好的(或除了最糟糕以外的)結果。

  一般說來,我們認為盡可能阻止傷害發生絕對是一種道德行為。薩克斯能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並且儘量讓犯人沒那麼痛苦地死去,但是這種邏輯還是會讓他採取強姦和殺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在道德上永遠都不可能正確。

  我們忍不住想像是否還有第三種可能,也許薩克斯可以一槍打死犯人再自殺。但我們必須停止這種想像,因為在思想實驗中要控制各種變數。我們問的是如果薩克斯只有遵命和抗命這兩種選擇,他該怎麼做。處理這個進退維谷的情況只有一個要點,那就是迫使我們面對眼前的道德問題,而非規避它。

  或許有人會爭辯,人們總會在某些特殊場合難以做出正確的事。不管你做還是不做,都會受到指責。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做出除了最糟糕以外的選擇。因此我們才會說,薩克斯在做出最佳選擇的同時也做了惡。此外,薩克斯的做法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如果他確實已盡可能做出最佳選擇,那我們怎麼能因他所做的事而指責甚至懲罰他?如果他不應該受到指責或懲罰,那他做的事肯定沒錯?

  或許答案是:薩克斯的行為是錯的,但是薩克斯本人無可指責;他做的是錯的,但是他這麼做並沒有錯。這種說法在邏輯上說得通,但這到底是反映了世界的複雜,還是將不合理之事合理化而進行了過度扭曲?

  另一種回答是:結果不能使手段合理化,薩克斯應該拒絕服從命令。雖然薩克斯將因此喪命,犯人也將遭受更多痛苦,但至少他做出了符合道德的選擇,維護了自己原本的正直。但是,這種做法比保住性命和減少痛苦更高尚嗎?

  請看其他問題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離

  55. 可持續發展

  82. 占便宜

  91. 無人受害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7

8. 為善

  上帝對哲學家說:「我是你的神,我是所有善的源頭。為什麼你們這些道德哲學家卻忽略我?」

  哲學家對上帝說:「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必須先問祢幾個問題。祢命令我們行善,但這些行為是因為祢命令才變成善,還是說這些行為本身是善,所以祢才命令我們去做?」

  「我想,」上帝說,「這些行為之所以是善,是因為它們是我的命令?」

  「萬能的主啊,這個答案絕對是錯的!如果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祢說是善,那只要祢想,祢可以說折磨嬰兒是善。但這聽起來很荒謬,不是嗎?」

  「當然!」上帝回答說,「我只是試探你一下,你的說法讓我很滿意。另一個選擇是什麼?」

  「祢選擇什麼是善是因為這些事本身就是善。但這樣就表明善並非由祢決定,所以我們不需要理解上帝就能理解善。」

  「即便如此,」上帝說,「你不得不承認我寫了很多很好的有關善的教科書……」

  ——資料來源:柏拉圖,《尤西弗羅》,公元前380年。

  我還在學校念書時,所唱的讚美詩把上帝和幾乎所有好的屬性都畫上了等號。我們讚頌上帝是愛、上帝是善、上帝是真、上帝是美,難怪唱到最後唱詩班一定是以「讚美主」結束。

  但是,「上帝是善」這個理念是模稜兩可的。上帝是善的意思,可能類似蛋糕好吃或某人是善良的。在這些例子中,「是」的功能在於將某些特質歸屬於某人或某物,如善良或藍色。不過,「上帝是善」這個句子也可能類似「水是H2O」或「柏拉圖是《理想國》的作者」。在這裡,「是」表示兩種詞彙之間具有等同性,即某物等同於另一物。

  在讚美詩中,「是」似乎代表等同性,而非屬性。上帝不是在表達愛,而本身就是愛;不是美的,而本身就是美。上帝不只擁有這些正面屬性,他本質上就是這些正面的屬性。因此,「上帝是善」意味著上帝的觀念與善的觀念無法分開,善的本質就是上帝。

  倘若如此,就難怪許多人相信沒有上帝就沒有道德。如果無法區分善和上帝的善,世俗道德就肯定是自相矛盾的。

  然而,我們想像出的對話似乎清楚地顯示出這是可能的。如果上帝是善,那是因為上帝本身是善,而且也選擇做本來就是善的行為。上帝的選擇並不能讓事物變成善,他只選擇善的事物。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說這種論證之所以能成立,是分割了原本不可分割的東西。如果上帝真的是善,提出將上帝與善區別開來這樣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就說不通。但是,究竟善之所以為善是出於上帝的命令,還是上帝之所以下這樣的命令是出於善,這類問題完全合情合理,因此反對者完全是在迴避問題本質。

  即使上帝與善是等同的,也不表示我們不能質疑兩者的等同性。問題的答案很清楚,我們當然知道善是什麼。正因為我們知道善是什麼,才能真切地說上帝是善。如果上帝贊同毫無意義的折磨,我們便知道這樣的上帝不是善。這顯示我們無須理解上帝也能理解善的本質,而這也顯示無神的道德並非自相矛盾。

  請看其他問題

  17. 嚴刑逼供

  57. 吃寵物之謎

  58. 信仰,還是瘋狂?

  95. 全知全能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waterkcl

LV:9 元老

追蹤
  • 353

    主題

  • 55512

    回文

  • 29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