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學]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已完成)

 
waterkcl 2019-2-10 09:45:54 發表於 其它小說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1 19499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09:58

9. 反應預測

  為了製作電視真人秀《老大哥》第73集,製作團隊引進了最新型設備——皮埃爾。節目中負責諮詢的心理學家解釋了這部機器的工作原理。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思考與行動的引擎,而且大腦是純物理的。我們對物理定律已經有一定的了解,自然能準確地預測人腦對周遭環境的反應。因此,也能知道人類如何思考。

  「一進入老大哥太空站,腦部掃瞄儀就掃瞄出所有參賽者的腦部狀態。我們的超級電腦皮埃爾將隨時監測參賽者受到各種刺激時的反應,並且預測參賽者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當然,我們使用的是最新、最複雜的設備,有很多嚴格的限制。這項技術必須在封閉的控制環境中(如老大哥太空站)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預測中的微小錯誤會組合成大錯誤,這也是為什麼只能提前一會兒預測參賽者即將做出的反應。觀眾喜歡看電腦預測參賽者可能的反應,就某種意義而言,相比參賽者自己,我們更清楚參賽者心裡想什麼。」

  ——資料來源:法國數學家皮埃爾·拉普拉斯(1749~1827)的確定性論題。

  法國科學家皮埃爾·拉普拉斯提到,如果知道物理定律和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就能預測未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後來量子理論證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並非所有的因果過程都完全取決於先前的條件,宇宙遠比拉普拉斯想像得更不確定。

  儘管如此,量子效應只發生在最微觀的層次,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物體運作的方式就像拉普拉斯想像的,所有結果彷彿都取決於之前的原因。因此,我們得以採取某種稍稍低於拉普拉斯全知觀察者的姿態,並做出更加中立的預測。簡言之,老大哥電腦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帶著皮埃爾預測看節目,很容易讓人不安。我們看到參賽者的行為一次又一次完全符合電腦的預期,而電腦只擁有人腦與環境的物理狀態的訊息。無論參賽者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會被電腦提前計算出來。簡單來說,參賽者似乎已不再是能做自我選擇的獨立能動者,反而像是機器人。

  我們對這樣的情況該如何反應?一種是直接否認這種現象的可能性。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這意味著沒有任何一部電腦能做出我們想像中的皮埃爾做的事。然而,這樣的反應只是單方面拒絕了我們不喜歡的事物。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皮埃爾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而不是只在口頭上否認。

  以量子不確定性作為反對理由並不可行。即使量子理論確實引入了比我們的思想實驗更多的不可預測性,也只會以不可預測且隨機的元素取代完全可預測的因果流程。但這樣一來,我們的行動將取決於隨機而非嚴密的因果,因而完全失去自主性。自由意志的展現在於我們能脫離物理因果鏈,但是在量子理論之下,我們似乎無法做到這一點。

  另一種反應是接受皮埃爾可能真實存在,但是在某些重要層面上依然認為自由意志並未受到皮埃爾的威脅。一種可能是區別可預測性與自由這兩個概念。舉例來說,我們通常能預測朋友會點什麼餐點或飲料,但我們不會因此認為他們不能自由選擇。如果這是對的,那我們又何必因為能完全預測一個人的行為就認定人不自由呢?

  不過這種說法真的能拯救自由意志嗎?在選擇的時候,若能不理會發生的一切,堅決做出自己的選擇,如果這樣的能力不能稱為自由,那什麼是自由呢?

  請看其他問題

  36. 先發制人的正義

  39. 算命攤

  64. 要避免流血,必須先流血

  92. 自動化政府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0 10:00

10. 矇蔽公平

  20名被選中移民至火星生活的平民要面對一項不尋常的任務。在這顆紅色行星上,有各種物品,包括住宿設施、食物、飲料與奢侈品,他們必須在出發之前決定用什麼標準分配這些物品。然而,關鍵是沒有人知道火星上有什麼重要任務等著他們完成。他們的工作可能需要動手,也可能不用動手;可能需要很高的智商,也可能更適合平常不太用腦的人。

  第一個建議是應該平均分配所有的物品,而不依照能力或根據需求來分配。但立刻有人提出了異議。如果有很多工作要做,而有人拒絕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那每個人的報酬相等豈不是不公平?難道不用制定一種激勵機制來鼓勵工作嗎?

  異議被大家接受了,但似乎只是引出了更多的問題。公平並不等同給予每個人相同的東西。那公平是什麼意思?

  ——資料來源:約翰·羅爾斯,《正義論》第3章,哈佛大學出版社,1971。

  根據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看法,雖然移民者不知道公平是什麼,但他們處於找到答案的理想境況。移民者在無知的矇蔽下決定分配物品的正確方式,無知使人處於黑暗中,不知該如何輕鬆應對火星上的生活,因此我們可以相信移民者在決定時完全不帶偏見。比如,由於沒有人知道火星上較重視的是腦力工作還是體力工作,移民者就不會貿然認為某種工作應該拿更多的報酬,他們會同等對待腦力與體力工作,這樣似乎就能非常公平。

  羅爾斯認為,我們若是想知道在地球上如何實現公平,就應該想像自己也處於類似境況之中。關鍵在於我們應該想像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聰明還是愚蠢、靈巧還是笨拙、強健還是羸弱。如果能夠達到這種狀態,我們就能制定出規則,決定如何在完全公平又不歧視任何人的情況下分配物品。

  羅爾斯認為,如果能理性地選擇這個過程,就能創造出一個盡可能讓最底層的人都受益的體系。這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處於社會底層,所以會謹慎地確認如果自己不幸淪為社會底層時,是否還有翻身的機會。這將引領我們走向自由主義社會民主的傳統形式,在這樣的體系中,允許一些財富聚集形式的存在,只要不犧牲財産最少者的利益就可以。

  不過這種做法是否真的公平或理性呢?如果有人認為讓最無能的人沉淪並沒有什麼不公平,我們該如何回應?如果有人主張將賭注下在贏家身上就是最理性的,而非求全支持盡可能照顧輸家的社會,又說得通嗎?若是以「自己」在社會上可能受到的待遇為指導原則,而非單純考慮公平與正義,我們是否變得自私自利?

  羅爾斯的支持者相信無知是最能決定公平社會面貌的工具。批評者則認為這毫無用處:當我們走到無知的幕後,我們同時也帶上了既有的政治觀與偏見,並且根據這些觀點做決定。因此,在政治哲學史上,無知之幕被看作最有用的思想實驗,也是最沒價值的思想實驗。

  請看其他問題

  22.救生艇

  29.命懸一線

  87.公平的不平等

  100.便宜也有好咖啡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0

11. 「忒修斯」號

  雷·諾斯完全沒想到會碰上這種事。作為國際大盜賊,他對於自己每次都能得手感到自豪。最近他的客戶要他竊盜著名遊艇「忒修斯」號。這艘遊艇最近出了名,先是英國報業大亨盧卡斯·格魯伯從船上墜海身亡,之後還成了加州饒舌歌手冰茶老爹的被害現場。

  他來到乾船塢,剛整修完的「忒修斯」號就停在這裡,結果他驚訝地發現竟然有兩艘一模一樣的遊艇。諾斯轉頭看著遊艇保全,此人已被諾斯的同夥拿槍指著。

  「如果你還想活,就告訴我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號。」諾斯問道。

  「那得看情況。」保全緊張地回答,「我們開始修船時,需要更換這艘船的很多零件。我們把換下來的舊零件都留著,但工作到最後,我們發現幾乎整艘船的舊零件都必須換掉。完工之後,有幾個工人覺得不如用舊零件建一艘跟原船一模一樣的遊艇,所以你會看到這兩艘船。左邊這艘是用新零件整修後的『忒修斯』號,右邊這艘則是用舊零件重造的『忒修斯』號。」

  「到底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號?」諾斯又問。

  諾斯的同夥握緊了槍,保全尖叫道:「我已經把我知道的都告訴你了!」諾斯撓了撓頭,開始想怎麼樣才能把兩艘船都帶走。

  ——資料來源:湯瑪斯·霍布斯,《利維坦》,1651。

  哲學總是與事實倶全卻仍無法解答的問題有關。在上述場景中,諾斯已經知道所有和這兩艘船相關的事實,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對某些人來說,用直覺就能判斷哪一艘是真正的「忒修斯」號,但他們怎麼回答將取決於你怎麼講述這個故事。如果諾斯是警察,負責蒐集和格魯伯以及冰茶老爹死亡有關的呈堂證供,他一定會認定重建的「忒修斯」號才是真貨。如果諾斯是歷史文物收藏家,可能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

  不過,如果就所有權的糾紛來看,整修後的「忒修斯」號才是原來的遊艇,物主有權將船駕駛出海的也是這一艘。若是在船塢放一臺延時攝影機,拍下整個工作過程,就會發現進入船塢的遊艇逐漸整修完成,而重造的遊艇稍後才出現在整修好的遊艇旁邊。整修後的遊艇因此有一種存在的延續性,而重新建造的遊艇則完全是新的。

  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號?這個問題可以說有不止一個答案。這完全取決於人們對這艘船有什麼利益關係。但這種說法也會引出令人不安的結果。人類不也像「忒修斯」號一樣嗎?隨著生命的推移,體內的細胞不斷死亡並被新細胞取代。我們的思想在不斷變化,20歲時,腦子裡10歲時的想法已經所剩無幾。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記憶、信仰與性情也在不斷地更替。現在的我們跟許多年前的我們是不是同一個人?我們會說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如果「忒修斯」號的身分問題是虛構的,那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套用到所有隨時間流逝而改變的事物上?這又是否包括人類呢?

  請看其他問題

  2. 瞬間移動裝置

  46. 再生人

  65. 靈魂寄居

  74. 到處都是水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1

12. 沙灘上的畢卡索

  洛伊從懸崖上往下看,發現沙灘上畫了一個人。這幅畫逐漸引起他的注意,最後嚇了他一跳。那幅畫是一張非比尋常的臉,完全不是現實世界中臉的樣子,而像是從各個角度同時觀察一個人的臉。實際上,這張臉看起來就像畢卡索。

  腦子裡一閃過這個念頭,洛伊感覺自己心跳都停止了。他拿起望遠鏡,止不住地擦鏡頭。他看到沙灘上的男人像就是畢卡索。

  洛伊心跳加速。他每天都會經過這裡,知道很快就會漲潮,海水將沖掉這幅天然創作的畢卡索肖像。他必須想辦法救下這幅畫,該怎麼做呢?

  讓海水倒退當然是徒勞的,也沒有辦法給沙畫做個模子,就算有充足的時間也辦不到,更何況現在時間所剩無多。也許洛伊可以趕回家拿相機,但這樣頂多能記錄原作而無法保留原作。而且,就算他真的回去拿相機,等他回來,畫恐怕已經被沖掉了。或許,洛伊乾脆就該利用這有限的時間欣賞這幅畫作。於是他站在那凝視,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

  ——資料來源:雷·布萊伯利《在風平浪靜的季節》,收錄於《憂鬱的解藥》,AvonBooks出版社,1981。

  藝術品無法永久留存並不代表這是悲劇,主要還是取決於藝術品的形式。認為每件藝術品都應該像雕塑一樣永久留存是相當愚蠢的想法。當然,我們可以拍攝演出或保留劇本,但是這些方式都只能將作品定格在某個時間點。凡是看過難忘的現場演出或音樂會的人,事後重溫錄影都會明白這一點。

  提到雕塑與繪畫,保存往往被視為一種理想。但表演藝術與造型藝術的區別有多鮮明呢?假想的畢卡索沙畫顯然模糊了這條界線。不尋常的載體使得通常能長久保存的造型變成了稍縱即逝的表演。

  一旦了解表演藝術與造型藝術之間並不存在鮮明的界線,就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保存與修復的態度。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應該保存或修復繪畫使它們和以前一樣,但是或許我們應該將藝術品的逐漸磨損也看作表現形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許多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就考慮到作品隨著時間磨損的可能。舉例來說,法蘭克·蓋里就相當清楚他設計的傑作——古根海姆博物館的鈦金屬外層結構暴露在空氣中會受到什麼影響。此外,過去的藝術大師也並非對自己所上顏料會褪色的結果毫不知情。

  也許,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我們渴望長存的天性是拒絕自身滅亡的一種形式。實際上藝術的壽命遠遠超過人類,因此人類往往試圖通過藝術延續自己的生命(不過,伍迪·艾倫曾說過一句名言,表示他不想通過藝術實現不朽,而是通過永生)。如果我們接受藝術也會消亡,沒有任何事物能真正永恆存在,也許就能看清藝術與生命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請看其他問題

  37. 自然就是美?

  48. 惡俗與藝術

  66. 偽造專家

  86. 藝術的價值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3

13. 專門研究紅色的色盲

  只要關於紅色,瑪麗都很清楚。身為科學家,紅色是她畢生研究的對象。如果你想知道我們為何看不見紅外線,為什麼番茄是紅的,為什麼紅色代表熱情,問瑪麗就對了。

  若瑪麗不是色盲,人們也許不會對她的成就感到驚訝。她完全無法辨識顏色,對她而言,世界就像一部黑白電影。

  不過,現在一切都將改變。瑪麗的視網膜錐狀細胞本身並沒有缺陷,只是信號未能經過大腦處理。神經外科技術的進步意味著瑪麗有被治癒的機會,很快就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

  由於瑪麗是色盲,所以儘管她非常了解紅色,卻不能說對紅色瞭如指掌。瑪麗還需要明白一件事:紅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資料來源:法蘭克·傑克森,《瑪麗不了解的是什麼》,重新發表於《心靈的本質》,大衛·羅森塔爾編,牛津大學出版社,1991。

  心智與身體是兩種不同但並存的東西,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對這種觀點並不感興趣。非物質的靈魂寄宿在動物性的身體中,即精神存在於機器中,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也缺乏根據且不符合科學。

  但否定錯誤的世界觀並不能保證我們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如果拋棄心物二元論,取而代之的是什麼?顯然這個取代物是物理主義:世上只有一種東西,即物理的東西,所有的事物包括人類的心靈都是由物理上的物質構成的。可以確定的是,與其描述這種「東西」是微小的亞原子撞球,不如說它能轉化成能量。它不僅構成各種形式的椅子,椅子以外的所有物品也都由它構成。

  即便真的如此,物理主義者的熱忱也有可能被過度解讀。就算世上只有這麼一種「東西」,也不一定表示凡事只能從物理的角度理解。

  瑪麗的故事說明的就是這一點。身為科學家,瑪麗可以從「物理」的角度完全掌握紅色的性質,但有一件事她無法說明,那就是紅色是什麼樣子。科學對世界的描述無法使她形成這個認知。科學是客觀的、實驗的、量化的,感官經驗(其實就是心靈層面的經驗)則是主觀的、經驗的、性質化的。簡而言之,無論物理世界的描述多麼完整,都無法捕捉我們心靈層面的經驗。正如哲學家所言,心靈不可簡化成物質。

  這是對物理主義者的挑戰。世上除了物理的東西再無其他,心理層面的經驗卻無法從物理角度加以解釋,這兩個彼此相悖的命題如何同時存在?這豈不等於跳出了心物二元論的煎鍋,卻又捲入物理主義的火焰?

  如果我們想像瑪麗是個物理主義者,她會怎麼說?或許她會說現實與表象之間的差異是事物的本質與表象存在的不同。科學關心的是前者而非後者,因為知識總是與事物為什麼這樣有關,而與事物看起來怎樣無關。瑪麗知道有關紅色的一切知識,只是不知道大部分人看到的紅色是什麼樣子。當然,瑪麗確實看得見紅色,只是她眼中的紅色像一種灰色的陰影。

  因此,當瑪麗第一次看到五彩顏色時,世界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她面前。但說瑪麗看到了全新的世界這種說法對嗎?或許她只是很自然地說,自己終於「知道」紅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了。不過,日常的言談有時會導致我們看不出哲學家應該關注到的細微區別。

  請看其他問題

  21. 埃皮菲尼亞人的土地

  41. 就是沒有藍色

  59. 我們看到的不一樣

  73. 變成蝙蝠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4

14. 對你有利的銀行錯誤

  理察到自動提款機取錢,結果碰上一件令他驚喜的事。他要取100英鎊,機器卻吐出來10000英鎊,而列印出來的明細依然是100英鎊。

  他回家後,上網查了自己的帳戶,結果發現的確只扣除了100英鎊。他找了個安全的地方藏好錢,心想銀行很快就會發現這筆錯款並要求他把錢還回去。但是幾個星期過去了,銀行沒有人給他打電話。

  兩個月後,理察認定不會有人要回這筆錢了,於是他拿著裝了頭期款的大袋子去了寶馬車行。

  但理察在途中産生了罪惡感。難道這不是偷嗎?不過,理察很快就說服了自己,他並不是故意拿這筆錢,這筆錢是銀行自己給他的。這筆錢也不是從某人身上搶來的,所以沒有人因此受損。對銀行而言,這筆錢只是九牛一毛,況且銀行早就為這類偶發事件買了保險。就算銀行因此遭受損失,那也是銀行的錯——它們應該設計更安全的系統。不,這不是偷。這只是理察這輩子交的一次好運。

  我還沒聽過,有人玩大富翁拿到「銀行犯了對你有利的錯——得200英鎊」這張卡片時,會覺得這錢不是自己的而把錢還給銀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希望有這種誠實的人。但真能做到這一點的有幾個?我猜沒有多少人會這樣。

  這並非表示人違背了道德。事實上,根據不同情況,人們會有相當細微的行為差異。舉例來說,相比從大公司拿到多餘的零錢,人們意外從獨立的小店鋪拿到多餘的零錢更可能選擇說出實情。這當中的原則似乎是:因某人出錯而占他便宜是錯的,但對象若是換成大公司,反而成了公平的行為。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於我們覺得沒有人會因大公司的錯誤而受到傷害。相較於我們得到的利益,大公司的損失根本不算什麼。詭異的是,我們之所以願意拿錢,部分原因是某種特別的正義感在推動我們。

  但即使我們可以認定這是個合理化的偷盜形式,它依然是偷盜。與它是否出於意外而非存心想偷毫無關係。比如,想像你在行李取回處拿錯了行李,之後發現對方的行李裝了更貴重的物品,如果不設法還回去,就算一開始是意外,也無法將後來蓄意不做任何處理的決定合理化。同樣,如果有人拿走你偶然疏忽未留意的貴重物品,並且振振有詞地說那是你自己不夠小心造成的過失,你一定會很惱火。

  理察認為銀行可以負擔損失,這種想法同樣似是而非。如果這種說法能將他的行為合理化,那麼它就能將商店裡的偷盜行為合理化。商店也買保險,而輕微的竊盜案件並不足以影響商店的利潤。

  理察之所以輕易被自己的理由說服,是因為他和我們一樣站在有利於自己的角度思考。對自己有利的理由總是比對自己不利的理由更有說服力,我們很難消除這種偏見而從無私的角度思考。畢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考慮呢?

  請看其他問題

  7. 無言勝利

  82. 占便宜

  83. 道德黃金法則

  91. 無人受害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5

15. 平凡的英雄行為

  二等兵肯尼沒能獲頒象徵英勇的維多利亞十字勛章,這讓肯尼的家人感到驚訝。畢竟肯尼擋住了可能炸死數十名官兵的手榴彈。如果這還不算「面對敵人時做出標誌性的英勇行為」,還有什麼樣的行為夠格呢?

  肯尼的家人要求肯尼所在的兵團對此做出解釋。團裡的聲明如下:「過去我們總會為這樣的行為頒發與之相吻合的勛章,然而我們現在不認為這樣的行為屬於勛章指的特別奉獻。所有的軍人都應該一直以所在集體的利益為重,如果我們認為二等兵肯尼的行動明顯超越了他的職責,那麼不為集體的利益有所行動也就可以接受,這顯然是荒謬的。所以,我們不會追頒勛章給他。」

  「雖然我們知道現在他的家人沉浸在悲痛中,但我們還是要指出,無論如何,二等兵肯尼都會在這場爆炸中犧牲,所以不能說肯尼犧牲生命是為了保護戰友。」

  這份聲明的冷酷邏輯令人難以辯駁,但是在肯尼家人的心中,他們仍然認定肯尼的行為是英雄事蹟。但他們該用什麼論據為肯尼上訴呢?

  二等兵肯尼的故事似乎可以作為哲學家所謂的超義務行為的範例,也就是說,某人做了一件好事,這件好事超越了道德對他們的要求。例如,道德要求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搭救池塘裡溺水的小孩,但是若換成躍入波濤洶湧的大海,冒著生命危險救人,就已超過道德的要求。換句話說,有的人可能因為其超義務行為而受讚揚,但不做也不會遭受指責。

  義務行為與超義務行為之間的差異似乎是既定的,如果道德理論無視這項差異,往往會被視為理論有問題,功利主義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功利主義認為,凡是道德上正確的行動就是符合多數人利益的行動。如果真是這樣,一旦無法讓大多數人受益,就表示無法做到在道德上正確的事,即使做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要自我犧牲。比如,有人認為,當每小時有成千上萬的人死於貧窮時,我們還過著富足的西式生活,就可以說我們不道德,因為我們可以拯救生命卻沒有選擇那麼做。而且,幫助窮人甚至無須做出重大犧牲,相對而言,我們只需要放棄一些生活上的舒適,一般來說,放棄奢侈品就行了。

  不過,當有人確實將自己的一生用來幫助窮人時,我們傾向於認為這些人已超越他們的職責,他們做的已經不是道德所要求的。當然,我們之所以傾向於這樣思考,是因為這能幫助我們擺脫困境。畢竟,如果道德要求我們也這樣做,我們將被稱為道德上的失敗者。同樣的道理,做不到肯尼所做行為的士兵是不道德的人,而肯尼所做的將只是在場任何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做的事——不多也不少。

  英雄式的行為是超義務行為還是單純的道德行為,思考這種問題也許純粹只是一種思維上的練習。事實在於人性就是如此,我們知道有些行為確實需要付出特別多的努力。不論是否有人做的事超越了道德上的要求,是否大多數人都是道德失敗者,都不會改變這一點。

  請看其他問題

  29. 命懸一線

  53. 雙重效果原則

  71. 延緩死亡

  89. 殺人,還是放任死亡?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6

16. 賽跑的烏龜

  歡迎來到雅典人龜田徑大賽的決賽現場,我是這場比賽的評論員芝諾。我要說這場比賽的結果已定,阿基里斯犯了嚴重的錯誤,他讓烏龜塔奎因領先他100碼起跑。讓我解釋一下。

  塔奎因的戰術是不斷移動,不過速度很慢。如果阿基里斯要超過塔奎因,必須先抵達塔奎因起跑的地方,這要花上幾秒的時間。但抵達時,塔奎因已經向前移動並領先了一小段距離。現在,如果阿基里斯要趕超塔奎因,就必須再次抵達塔奎因目前的位置。但是,等阿基里斯抵達時,塔奎因又再度往前移動並領先了一點。因此,為了趕超它,阿基里斯又必須再次趕到塔奎因目前的位置。而當阿基里斯開始追趕時,塔奎因又往前移動了。以此類推,你就能看到比賽的全過程。從邏輯與數學的角度看,阿基里斯永遠都不可能趕上這隻烏龜。

  現在要在烏龜身上下注已經太晚了,因為他們已經在等待發令員下令,然後……起跑!阿基里斯越來越接近……接近……接近……阿基里斯超越了烏龜!我真不敢相信!這真是太神奇了!

  ——資料來源:阿基里斯悖論,芝諾,生於公元前488年。

  芝諾對阿基里斯為什麼無法趕超烏龜的解釋是一種悖論,因為它引導我們得出了兩個無法相配的東西皆為真理。論證似乎證明阿基里斯無法超過烏龜,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阿基里斯當然能超過烏龜。但不論是論證還是經驗,似乎都沒錯。

  有些人認為可以找出論證中的瑕疵。這種論證之所以成立,在於它假定時間與空間是持續的整體,可以被無限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區塊。它所仰賴的概念是比賽中總是存在烏龜移動一小段距離(不論多短)的空間長度(不論多小),以及阿基里斯抵達烏龜所在位置所需的時間長度(不管多短)。也許這個假設是錯的。最後你都會在時間與空間中抵達某個無法再分割的點。

  然而,這個論證只會創造出不同的悖論。這個觀點的問題在於它主張最小的空間單位本質上不具外延性(長、高或寬),因為一旦具有外延性,就有可能進一步分割,而我們又會再次回到賽跑悖論。然而,明顯具有外延性的空間如何由不具外延性的單位構成?時間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如果最小的時間單位不具持續性,並因此無法進一步分割,時間做為一個整體怎麼會具有持續性?

  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悖論中的悖論:兩個悖論看起來都很真實。但如果兩者皆為真,將使僅有的兩種可能性成為不可能。覺得混亂嗎?別擔心,這很正常。

  尋找答案並不容易,解法需要相當複雜的數學演算,這或許是賽跑的烏龜給人的真正啟發:運用基本邏輯進行的理論空想是認識宇宙基礎本質的不可靠的嚮導。但這也是個發人深省的教訓,因為我們總是仰賴基本邏輯找出論證中的矛盾與瑕疵。邏輯本身不會出錯:用來解決這些悖論的複雜解法靠的是嚴守邏輯規則。真正難的是如何運用邏輯。

  請看其他問題

  6. 幸運輪盤

  42. 拿了錢就跑

  70. 突擊檢查

  94. 稅上加稅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7

17. 嚴刑逼供

  哈迪的犯人看起來非常頑固,但是哈迪確信自己可以讓他們招供,只要用一些威脅的手段就行。在這些犯人中,布萊德是個真正的惡棍,就是他放置了巨型炸彈,試圖殺死成百甚至成千上萬的無辜民眾。只有布萊德知道炸彈在哪裡,但是他不肯說。

  布萊德的兒子韋斯利與本案無關。不過,哈迪從情報上發現儘管布萊德在拷打下拒不屈服,但只要在他面前拷打韋斯利,他一定會招供。即使不是立刻奏效,應該也能很快得到口供。

  哈迪感到苦惱。他一向反對拷打,每次拷打犯人,他都會離開房間。韋斯利的無辜並不是讓哈迪感到不安的唯一理由,但的確加重了他的心神不寧。但哈迪也知道這是拯救無辜民眾免遭死亡或殘疾威脅的唯一方法。如果他只是因為個人厭惡拷打和缺乏道德勇氣而不下令拷打,是否等於判處了民眾死刑?

  多年來,這樣的場景一直被視為純假設性問題。文明社會不允許拷打,但是這一切都因「反恐戰爭」而改變,特別是發生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虐囚醜聞後。爭論不只關於是否曾經有虐待行為,如果有,是誰授權的,更在於虐待是否一定是錯的。

  哈迪的困局是這類處境的簡化版,任何具道德感與責任感的人都可能處於這種狀況。為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拷打辯護的人認為,雖然這種做法很可怕,但是你幾乎沒有選擇,只能動手。例如,你如何能冒著再次發生像「9·11」事件那樣的風險,而拒絕拷打某個人或某群人?這難道不是一種道德上的自我放縱?你保持了自身的清白,避免了骯髒但必要的行為,其代價卻是犧牲眾多無辜的生命。如果你能理解哈迪下令拷打韋斯利的案子(畢竟他是無辜的),那麼拷打有罪者的案子就更不用說了。

  上述論點對傾向認定所有拷打行為都是沒有道理的人權支持者而言,相當具有挑戰性。為了維護自身的立場,人權支持者可以從兩種策略中任選其一。第一個策略是,堅持拷打在原則上是錯的,即便能拯救數千條人命,也絕對不能踰越某些道德底線。施行拷打與否可以就個案加以討論,但是對於漠視生命任其最後死亡的指控難以動搖。

  第二個策略是,雖然理論上在一些罕見的案例中拷打是道德容許的行為,但我們仍必須堅稱絕對反對拷打,以守住道德底線。但在實際操作中,一旦偶爾允許拷打,將不可避免地延續到原本無須拷打的案子上。有時候,更好的情況是我們在可拷打的情形下不拷打,也不在不可拷打的狀況下偶然拷打。

  但這些策略可能都幫不了哈迪。雖然哈迪有充分的理由遵守規定不拷打,但是他面對的情況中,拷打帶來的益處是非常明顯的。哈迪的困境不在於能不能拷打,而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否應該破壞規定,做出不被允許的事,以拯救無辜的生命。也許你認為哈迪不該這麼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要做出選擇並不容易。

  請看其他問題

  18. 理性的要求

  50. 善意的賄賂

  57. 吃寵物之謎

  79. 發條凳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1 09:38

18. 理性的要求

  蘇菲亞·馬克西姆斯向來對自己的理性感到自豪,她絕不會幹違反理性的事。當然,蘇菲亞知道,有些基本的行為動機並非出於理性,例如愛、品味與性格。但是「變得不符合理性」並不等同於「不理性」。喜歡草莓更甚於覆盆子,這與理性或不理性無關,但就偏好而言,如果此時草莓與覆盆子同樣便宜,卻捨草莓而買覆盆子,就是不理性的行為。

  現在,蘇菲亞身處困境。有個極為聰明的朋友說服她,讓她相信引爆炸彈炸死大量無辜民眾,而且從中無法得到任何明顯的利益(例如拯救他人的生命)是完全符合理性的行為。蘇菲亞清楚地感覺到朋友的論點有些問題,但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找不到問題在哪裡。更糟的是,這個論證要求蘇菲亞儘快引爆炸彈,因此她無法多想。

  以前蘇菲亞總認為,拒絕正確的理性論證而選擇預感或直覺是錯誤的。然而,在這個例子中,如果蘇菲亞遵循理性,肯定會覺得自己做了罪大惡極的事。她應該刻意走上較不理性的道路,還是應該相信理性,抑制感情而引爆炸彈?

  這個思想實驗缺乏細節,或許會讓人懷疑它的有效性。這篇文章並未告訴我們這個惡魔般的理性論點的內容,所以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結論認為炸死無辜的人是好事。然而,模糊不清並非真正的問題,我們從經驗中得知,人總是會被理性論證說服做恐怖的事。舉例來說,反對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的人認為,那些決定投彈的人之所以做出投彈決定,都是因為他們認為投彈是迫不得已的。

  反對意見則認為,難道這些例子的理性論證沒有一點問題嗎?如果能研究這個令蘇菲亞迷惑的論證,我們一定能找出其中的問題,但前提是假定其中必有問題。如果你相信理性總是選擇正確的,那麼很可能引爆炸彈是對的,與表面上看來相反,而非論證是錯的。我們一開始即假定論證錯誤,等於是將直覺的信念置於理性的命令之上。

  不管怎樣,認為理性總是與善同行,這種樂觀主義是一種錯位。據說精神病患者的問題不在於缺乏理性,而在於缺乏情感。18世紀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同意這種說法,他寫道:「理性是,而且只應是熱情的奴隸。」如果理性孤立於感情之外,我們就不該假定理性總能引領我們走向善之路。

  即便這種觀點過於悲觀,但邪惡的行為永遠也不會是理性支配的,我們仍需面對自己能否完全理性的問題。蘇菲亞很聰明,但是她如何辨別理性真的要求她放置炸彈?或許她根本沒有能力發現論證中的瑕疵?相信理性的至高無上是一回事,相信人類的能力總能看出至高無上的要求則是另一回事。

  請看其他問題

  7. 無言勝利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離

  83. 道德黃金法則

  91. 無人受害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waterkcl

LV:9 元老

追蹤
  • 353

    主題

  • 55512

    回文

  • 29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