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學]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已完成)

 
waterkcl 2019-2-10 09:45:54 發表於 其它小說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1 19975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8 10:16

89. 殺人,還是放任死亡?

  格雷格只有1分鐘的時間做出痛苦的選擇。一列行駛中的火車正朝他所在的交叉點飛馳而來,在距離格雷格很遠的鐵軌上,有40名工人正在隧道內工作。如果火車朝工人的方向駛去,將會造成重大傷亡。

  格雷格無法讓火車停下來,但是他可以扳動轉轍器讓火車駛向另一條鐵軌。這條鐵軌上也有一個隧道,只有5名工人在裡面工作,死亡人數肯定會減少。

  如果格雷格扳動轉轍器,就等於選擇殺死這5名工人;如果他不管,殺死40名工人的並不是他。格雷格應該造成少數人死亡,還是放任多數人死亡?殺人是不是比任人死亡更惡劣?

  鐵軌在轟鳴,火車的引擎聲越來越大,格雷格只剩下幾秒能做決定。要殺人還是任人死亡?

  ——資料來源:《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菲利帕·福特,收錄於《罪惡和美德》,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格雷格的兩難問題有時候會引起兩種強烈的直覺反應。對某些人來說,格雷格很明顯應該扳動轉轍器,這樣做肯定會減少死亡人數,而這也是任何有理性、有道德的人必須做的。

  對另一些人來說,如果格雷格扳動轉轍器,就等於將自己放到了上帝的位置,決定他人的生死。當然,我們應該試著拯救生命,但是不能以殺別人來救人。若是以救人為殺人的理由,就會落入滑坡謬誤中。

  第二個推論的問題在於,不管格雷格是否選擇扳動轉轍器,他都決定了他人的生死。格雷格不是被選擇扮演上帝,而是他不得不扮演上帝。重點不在於格雷格是否行動,而是他擁有選擇是否行動的權力。不管他最後選什麼,他都必須負起責任。

  可以輕易阻止事故發生卻選擇不阻止,我們是否要為故意促成事故發生負責?假如我知道這杯水被下了毒,而我看見你要喝卻不阻止,任由你喝下,我的責任是否等於鼓勵你喝下這杯水?若是看到有小孩穿梭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而我剛好經過,明明可以輕易將他拉回人行道卻沒這樣做,我是不是也要為孩子的死亡負上一部分責任?我們說格雷格扳動轉轍器造成工人死亡,他應該負責;相反,如果他不扳動轉轍器卻一點責任也沒有,這種說法會不會誤導人?

  如果我們不在殺人與任人死亡之間做出道德上的區別,會不會産生更多令人不安的結果?最明顯的是,如果我們認為可以讓醫生允許病重的病人死亡,而非讓醫生違反病人的意願繼續延長生命,為什麼不允許醫生幫助要求速死的病人更快且無痛苦地死去?另一個問題沒那麼直觀,卻也相當明顯的是:有人主張發達國家應該為開發中國家民眾的死亡負責,因為發達國家坐視這些人因缺乏飲用水、食物與藥品而死,而這些都是無須花費巨資就能輕易發放的物品。

  主張在殺人與任人死亡之間做出區別似乎是不合理的,若反駁說其中並無差別可言,這又會創造出另外一系列的道德兩難問題。

  請看其他問題

  15. 平凡的英雄行為

  29. 命懸一線

  53. 雙重效果原則

  71. 延緩死亡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8 10:16

90. 水果的本質

  喬治主教專心注視著眼前這盆橘子,若有所思。

  主教開始明確區分橘子的各個特徵,他將橘子的表象與本質區分開。比如,顏色只是表象:我們知道色盲或擁有不同生理構造的動物看到的橘子與正常人類看到的橘子不一樣。味道與香氣只是表象,不同的人或動物會有不同的味覺與嗅覺,而水果本身則並無不同。

  但當他開始剝去水果的「表象」時,他發現自己剩下的東西似乎所剩無幾。當辨識水果特徵似乎全部要靠主教自己的視覺與觸覺時,他能不能說那就是水果真實的大小與形狀?為了真實地想像水果本身,排除感官知覺的表象,主教最後只剩下某種模糊的概念,他已經不知道水果是什麼了。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水果:是如蛛絲般的「某物」還是表象的集合?

  ——資料來源:喬治·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1710。

  我們很少思考表象與本質的區別。小時候,我們都是「天真的本質主義者」,認為世界就跟表象看起來一樣。隨著我們長大,我們學習區分事物是如何在我們的感官上出現的,以及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有些區別非常明顯,以致幾乎沒有人關注,比如真正微小的事物與相差甚遠事物之間的區別。其他的區別,比如味道或顏色會隨著知覺者的不同而變化,我們知道這一點,儘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忽視或遺忘這種區別。

  隨著我們對世界有了基本的科學理解,我們也逐漸在物體的基本原子結構以及物體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方式上看出差異。我們隱約地意識到原子結構本身可以用次原子結構來解釋,但是我們無須窮盡當前最先進科學的所有細節。我們只需要知道事物的表象是感官與事物本質互動産生的結果。

  這些認知幾乎與成熟的慣常邏輯無差,但慣常邏輯經常掩蓋重要的細節。我們從表象區別出本質,但我們不清楚這個本質是什麼。也許你覺得沒關係。思想的分工意味著我們可以將這項工作交給科學家去做。

  不過,科學家還是跟我們一樣,處於相同的表象世界中,他們也是在研究我們五官感覺到的東西。科學家有工具,能檢視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但事實上,這只是個轉移注意力的幌子。使用望遠鏡或顯微鏡時,我看到的表象世界和我肉眼看到的一樣。科學家所觀察到的並未超越表象世界,他們只是比一般人觀察這個世界更仔細。

  這是個哲學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我們似乎能理解表象世界與本質世界的不同,但是要透過表象看到「真實」世界似乎不可能。當我們理解月球距離我們很遙遠而不是因為月球本身很小,或者插入水中的棍子看起來彎曲其實並未真正彎曲時,我們並未超越表象,只是理解有些表象比另一些表象更具欺騙性。

  這給我們留下了兩難問題。我們是否應該繼續致力於超越表象世界,並且承認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甚至承認我們無法想像自己該如何認知這個世界?或者,乾脆放棄超越表象的念頭,並接受我們生活與認知的唯一世界就是表象世界?

  請看其他問題

  28. 噩夢景象

  51. 活在桶裡

  81. 電影的味道

  98. 虛擬的幸福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1

91. 無人受害

  斯嘉麗無法相信自己如此走運。自記事以來,布拉德·德普一直是她迷戀的對象。令她驚訝的是,她無意中在巴哈馬發現了德普的秘密度假別墅,這可是連狗仔隊都不知道的。

  更想不到的是,德普看到海灘上落單的斯嘉麗,就請她喝了一杯。交談中,斯嘉麗發現德普就像她想像的那樣充滿魅力。之後,德普向斯嘉麗坦承這幾個星期自己一直過得很寂寞。出於生活方式的原因,德普不得不保密,他非常希望斯嘉麗當晚能留下來陪他。

  於是出現了一個問題:斯嘉麗已經結婚,而且非常愛她的丈夫。不過,人不會被不知道的事情傷害,斯嘉麗的丈夫永遠也不會知道,斯嘉麗可以擁有一個美妙的夜晚,而德普也能獲得一點安慰。大家的生活都不會發生什麼改變,頂多是增添了一些體驗,不會有人因此受折磨。有這麼多好處,卻沒有壞處,斯嘉麗有什麼理由拒絕德普誘人的眼神呢?

  如果有人信任你,而你背叛了他,你會損失什麼?在誘惑之下,斯嘉麗覺得有時什麼損失也沒有。如果丈夫不知道她出軌,對她的信任便會維持不變。斯嘉麗的理由是,既然「無人受害」,為什麼不做呢?

  這也許聽起來冷酷又滿是算計,但是這種思考方式很普遍。只要確定沒有人因此受害,我們通常認為不對的事就會變得看起來完全可以接受。例如,從沒搶過銀行的人很高興地取走故障的提款機吐出的巨額鈔票。他們的理由是,反正銀行不缺這些錢,而且沒有人因此受害。

  難道這是決定行為是否道德的最佳方式:將幸福與不幸匯總,只要能增加幸福並減少不幸,那就無論什麼行為都可以?這種倫理體系的優點是簡單扼要,但似乎掩蓋了道德生活中比較微妙的部分。

  想想信任的本質。許多人說,互信是人與人之間緊密關係中最重要的元素;信任關係一旦遭到破壞,我們通常會直接感受到。如果我們相信某人會明智地支出我們的金錢,一旦他開始揮霍在無用的東西上,我們很快就會知道。這是信任,但不是最深層的信任,因為我們並非只靠信任來確保我們的意願受到尊重:如果有人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行動,我們會知道的。

  相比之下,最深層的信任正是願意相信別人,就算無法判斷他們是否真會信守承諾,也願意去相信。這是一種完全卸下心防的信任,如果要完全達到忠誠,這種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知道不忠的行為通常會被掩藏,甚至永遠不會有人知道。

  斯嘉麗如果與德普激情一夜,她將會完全破壞她與丈夫之間的深層信任,而丈夫的渾然不知更將突顯她的不貞。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嘉麗會更加希望自己能盡可能得到丈夫的高度信任。

  「沒人受害」,但信任已遭到破壞,儘管信任並非血肉之軀。斯嘉麗怎麼可能沒傷害任何人,難道她沒有粉碎自己最珍視的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嗎?

  請看其他問題

  7. 無言勝利

  34. 不是我的錯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離

  83. 道德黃金法則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1

92. 自動化政府

  很難想像在過去那段糟糕的日子裡,部長們對經濟學一無所知,卻被委任對政府支出與稅收相關事務做決策。當設定機率的權力轉移到中央銀行之後,情況有了一些改善,但真正的突破出現在電腦能比人類更有效率地管理經濟的時候。超級電腦格林斯潘二代就是個例子,它已經管理了美國經濟20年。在這段時間裡,經濟不斷發展且高於長期平均水準,物價沒有出現過泡沫或崩潰,失業率也穩定在一定水準。

  也許沒有意外的話,在角逐入主白宮的大選中,根據美國民意調查(由電腦進行的調查,非常精確)選出的領導人將會是一臺電腦,或者至少是某個承諾要讓電腦做所有決策的人。當選總統的電腦名為邊沁,它將制定各種有利於全美人民福祉的政策。邊沁的支持者宣稱,邊沁能有效地移除政治中的人為因素。由於電腦沒有性格瑕疵或既得利益,所以邊沁將比它所取代的政治人物優秀得多。到現在為止,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無法提出有說服力的反對觀點。

  讓電腦管理我們的生活這種想法仍然讓大部分人有點毛骨悚然,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又非常依賴電腦。我們的金融幾乎完全交由電腦管理,許多人相信自動提款機比銀行職員更能準確地登載每一筆交易。電腦也負責管理捷運系統,當你搭乘飛機時,或許你沒有意識到駕駛員在長途飛行中其實什麼也不用做。事實上,電腦還可以輕鬆處理飛機的起降,只是乘客無法接受由電腦負責這件事。

  所以由電腦管理經濟的想法並不是天馬行空,畢竟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非常仰賴電腦模型與預測。將機器産生的訊息作為行動依據和讓機器為我們辦事之間,只有一步之遙。

  電腦能完全取代政治人物嗎?這項提議比邊沁參加總統大選更激進。如果電腦能計算出政策對全民幸福度的影響,為什麼電腦不能做最能讓全民幸福的事呢?

  完全取代人類並不是那麼容易,問題在於我們必須在電腦上設定目標,而要使政治目標讓盡可能多的人滿意是相當困難的。舉例來說,我們必須決定準備容忍多大程度的不平等。一個政策也許能讓多數人快樂,卻也有可能讓5%的人處於悲慘的狀況。也許我們偏愛幸福感稍微低一些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至少不會有人必須過著悲慘的生活。

  電腦無法決定哪一種結果較好,只有我們可以。此外,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會因環境而異。舉例來說,社會變得越富足,便越無法忍受有人缺乏最基本生活所需;我們越富有,就越會覺得自己有義務幫助較窮困的國家。

  即便電腦了解我們的願望,也無法結束這場爭論。因為還有一個問題:民主社會是應該只服從絕大多數人的意志,還是也應該考慮少數人的意見?如果是後者,那要怎麼做?

  電腦比人類更能管理經濟甚至公共事務,這一天很可能會來臨,可能比我們想得還快。不過,還是很難想像,電腦如何決定對我們最有利的因素,並讓所有的政治人物永不再參與其中。

  請看其他問題

  9. 反應預測

  10. 矇蔽公平

  36. 先發制人的正義

  87. 公平的不平等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2

93. 行屍走肉

  露西婭住在一個燈火通明的小鎮上,但是所有房子都沒人住。露西婭住在一群喪屍中間。

  實際狀況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嚇人。這些喪屍不同於恐怖片中吃人肉的惡鬼,他們的外觀和舉止跟你我一樣,連生理結構也與你我相同。但有一個關鍵的區別:他們沒有心。你刺他們,他們會喊叫並閃躲,但不會覺得痛。你擾他們,他們會大吼或生氣,但不會感到煩。你為他們演奏舒緩心情的音樂,他們看起來是在欣賞音樂,但心裡其實根本聽不到。他們的外表跟正常人類一樣,內心卻什麼也沒有。

  這反而讓露西婭更容易和喪屍相處。露西婭很容易忘記喪屍不像她擁有內在生命,因為他們言談舉止都跟普通人一樣,也會說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來到鎮上的外地人不會注意到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甚至當露西婭告訴他們這個秘密時,這些外地人都拒絕相信她。

  「你怎麼知道他們沒有心?」他們問。「你怎麼知道其他人有?」露西婭這樣回答他們。這通常能讓對方無言以對。

  「你怎麼知道?」通常是個很好的問題,卻也是一個很難完全回答的問題。我們很少,也許從來沒有對一件事不帶任何懷疑。我們最多只是希望自己相信的事情有好的理由,至少能說服反對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覺得有必要擔心自己可能住在一群喪屍中。就算我們可能這樣,只要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沒這個可能,我們就能安定地不用為不大可能的可能操心。

  認為其他人不會是喪屍,主要是經濟上的考慮。如果喪屍走路像我們、說話像我們,而且擁有跟我們一樣的大腦與身體,那麼他們在一些重要方面很可能就會跟我們一樣,包括他們內心對事物的感受。如果我身上的神經系統能讓我産生意識,而在喪屍身上就不會,這難道不是非常奇怪嗎?

  不過,這正是存在喪屍的可能性有趣的地方。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人類與喪屍的身體類似就表示在心靈上也類似呢?意識問題是指我們無法解釋身體器官(比如大腦)為何會産生主觀經驗?大腦中的C神經放射時為何會産生感覺?痛覺會在大腦中引發什麼反應?

  如果這些問題看起來重要,卻沒有令人滿意的解答,那在這些問題之後,我們可以想像比如C神經纖維放射之後並未産生任何感覺的大腦反應,卻不會産生邏輯矛盾的錯誤。換句話說,有關喪屍的說法,他們的身體各方面都跟我們一樣,但他們完全沒有內在生命,這是完全說得通的,因此喪屍的確有存在的可能,不過可能性非常低。

  在恐怖片中,要殺光喪屍並不容易。為了讓喪屍存在的可能性降低,你得說明擁有與我們相同生理結構的生物,為什麼肯定擁有與我們相同的基本心理。舉個例子,為什麼大腦中C神經纖維放射時必定會産生類似痛覺的感覺,而不是會看見黃色或什麼感覺都沒有。這是個挑戰,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的解釋能讓哲學家普遍認同。除非有人做到這一點,否則我們無法確定喪屍不會出現在地球上。

  請看其他問題

  19. 幻想破滅

  32. 自由的西蒙妮

  39. 算命攤

  68. 疼痛錯亂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3

94. 稅上加稅

  以下是財政大臣索里特閣下的政令廣播時間。

  現在是國家加稅的時候了。前任政府遺留給我們的是入不敷出的財政,以及增加額外收入的需要,但是諸位身為國家公民卻不願支付這筆帳單。我們該如何籌集所需的資金又不讓各位感到痛苦呢?

  答案很簡單。焦點小組、民意調查與經濟學家的分析都顯示,加徵0.01%的稅,對個人收入影響微乎其微。多付0.01%的稅不會讓生活優越的人掙扎度日,不會讓有錢人變窮,更不會讓已經為工作奔忙的人更忙碌。

  因此,今天我們只加收0.01%的稅。按照邏輯論,這麼小額的增稅幅度就跟某個比你少賺0.01%的人與你之間的收入差距一樣小。我們明天可以重複同樣的步驟,那時你的收入水準處於比你少賺0.01%的人的水準。同理,第三天、第四天,接下來的300天都是這樣。

  我們每天都加稅,這種加稅方式不會改變你的生活品質,因此你的生活品質不會受影響。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措施的淨效果讓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我們不僅能用這筆錢還清國債,還有足夠的零頭給全國人民每人發一瓶飲料。希望各位能用這瓶飲料為我們的天才想法乾杯。

  ——資料來源:「連鎖悖論」,由米利都的歐布利德於公元前4世紀提出。

  做這種演說的政治人物別想在下次選舉中獲勝。就算你的數學差到算不出財政大臣實際提出的加稅幅度超過3%,也不會笨到不會發現300次微調累加後産生的巨大變化。

  但財政大臣的邏輯很難反駁。它源於古代的連鎖悖論。在原來的悖論中,有人問如果從沙堆上移走一粒沙會不會讓沙堆化為烏有(或是變成小沙堆)。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是在悖論中,移走一粒沙是指持續不斷地將沙一粒粒移走,直到剩下最後一粒沙為止,而這最後一粒沙還是能被稱為沙堆。

  解決悖論的一個方法似乎在於移沙的某個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上,移走一粒沙的確會讓沙堆不再是沙堆,但這種說法顯得荒謬。根據悖論,如果移走一粒沙能讓沙堆消失,那是荒謬的;移走一粒沙若不能讓沙堆消失,就表示一粒沙是一個沙堆,而這也是荒謬的。

  徵稅的例子給出了一種解決方式。我們能否認為每次微量增加的確會引發改變,雖然那只是微小的改變?很明顯,若是將幾次微小的改變累加,最後可以得到大的改變。

  然而,這種方式並未涉及問題的核心。連鎖悖論主張收入上任何微小的變化都不足以造成富人之間或底層人民之間的改變。這個悖論就是兩種觀察角度的對比。我們從宏觀的角度觀察,發現微小改變帶來的累積效果;從微觀的角度觀察,發現每次微小的改變都沒有任何效果。

  對於連鎖悖論,大多數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語言把戲或欺騙人的手段,但應該更嚴肅地看待這個難題。許多人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接受概念的模糊性,如富有與貧窮、高與矮、成堆或成疊,但這種解決方式的問題是如果在語言與邏輯中加入太多的模糊性,推論本身就會變模糊。至於另一種解決方式,即微小的改變的確能造成貧富之間的變化,雖然保留了邏輯與語言的精確性,但似乎是以脫離現實為代價的。

  請看其他問題

  16. 賽跑的烏龜

  25. 優柔寡斷的布里丹

  42. 拿了錢就跑

  70. 突擊檢查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4

95. 全知全能

  上帝對哲學家說:「我是你的神,我是全愛、全能與全知。」

  「當然不是!」哲學家說,「我看著這個世界,我看到恐怖的疾病、飢餓、饑荒、精神疾病,而並未阻止這些發生。祢沒有能力阻止嗎?那麼祢就不是全能。還是因為祢不知道有這些事發生?那麼祢就不是全知。或者也許是祢不想阻止?那麼祢就不是全愛。

  「放肆!」上帝答道,「對你們來說,我不除掉所有的邪惡反而更好,人類需要在道德和靈性上成長。你們需要為惡與為善的自由,並且必須面對偶然發生的苦難。如果剝奪人類成長的自由,我怎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簡單。」哲學家回答,「首先,祢可以設計讓我們覺得沒有那麼痛苦;其次,祢應該讓我們更具同情心,讓我們不會害別人;再次,祢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這樣我們就不必為成長而受折磨;最後,祢可以讓自然不那麼殘酷。你想讓我繼續說嗎?」

  ——資料來源:惡的問題在神學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反覆出現。

  上帝能不能創造一個痛苦較少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擁有相同的、行使自由意志的機會,以及按照宗教的說法,提升靈性的機會?很難不以自己既有的偏見回答這個問題。對無神論者來說,答案明顯是肯定的。故事中的哲學家直率地提出4個建議,這些建議似乎都不是不可能做到的。想想我們天生就有一定的同情心,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願傷害他人。如果同情心與我們擁有的自由意志相容,為什麼更多的同情心會威脅到自由意志?

  再想想,學習能力也是我們無法直接掌控的。的確,有些人更擅長學習。為什麼上帝不讓每個人都成為優秀的學習者,使我們無須接觸恐怖邪惡就能理解事物的對錯?諸如此類思考引導許多人得出結論,認為上帝可以輕易創造一個痛苦較少的世界。祂沒有這樣做足以證明祂不是不存在就是不值得我們崇拜。

  但如果你真的信上帝,這些論證在你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有什麼資格說上帝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上帝存在,祂絕對遠比我們有智慧。所以如果祂創造了一個充滿痛苦的世界,即使祂的理由無法被我們可悲的心靈所理解,但也肯定足夠充分。

  作為回應,這種說法似乎無法令人滿意,因為這等於主張說如果有合理理由懷疑上帝存在,我們就得接受自己智力有限的事實。而從神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非理性或矛盾是說得通的。但這意味著拋棄了宗教信仰中的理性,你無法二者兼得。如果你認為違背信仰的理性論證是無力的,那麼以理性為信仰辯護就沒有用。

  邪惡的問題似乎就留給了信徒,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必須相信上帝有其長遠安排。但這樣就必須接受與理性相悖的信仰,因為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上帝創造的一切並不是最好的。如果可以指控無神論者自認為知道得比上帝還多,就可以指控信徒們自認為知道得比理性還多。哪一種指控更嚴重呢?

  請看其他問題

  8. 為善

  17. 嚴刑逼供

  18. 理性的要求

  58. 信仰,還是瘋狂?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4

96. 家庭第一

  莎莉的船是少數在這片海域中定期航行的船,這也是她總在仔細收聽是否有人發出求救信號的原因。所以,當莎莉聽說一場爆炸導致12人落海,沒有救生艇時,她就立即將船開向發生意外的海域。

  但隨後莎莉又收到第二條訊息:她丈夫的漁船正在下沉,也需要幫助。問題是如果莎莉救丈夫,就必須前往距離12名溺水者更遠的水域。隨著天氣變壞,也沒有其他船回應求救信號,莎莉心裡似乎清楚,排在後一位的遇險者就可能等不到她去救援了。

  莎莉沒有太多時間考慮。一方面,不救丈夫似乎背叛了彼此的愛情與信任;另一方面,莎莉的丈夫是個好人,應該能理解拯救12個人和拯救一個人哪個更重要。莎莉知道自己想要先將船開向哪,而不是她應該開向哪。

  大多數倫理學家都認為,道德要求平等尊重每一個人。傑瑞米·邊沁說:「每個人都算一個,沒有人多於一個。」然而,這顯然和我們的直覺相矛盾,我們認為自己對家庭與好友負有特殊的責任。比如,父母理所當然應該將自己子女的福祉放在他人子女之上。

  別這麼快下結論。父母的確對自己的子女負有特殊的責任,這意味著父母必須確保子女吃得好,而沒有義務注意他人子女的營養,但這是否等同於父母應該將自己子女的福祉放在他人子女「之上」呢?

  我們可以用好學校的名額爭奪問題為例來思考。假設有兩個學生爭取一個名額,雙方家長都有責任說明為何這個名額應該歸自己的孩子,但為了使程序公平,每件個案都應該基於雙方子女的成績與福祉公平考慮。若是有父母試圖干擾這些基本的公平原則,他們的行為就是錯的;父母這樣做越過了父母對子女可接受的關注與值得稱讚的關注之間的界限,缺乏對他人子女福祉的尊重。

  這裡起作用的基本原則似乎是我們可以將精力與注意力集中在家庭與朋友身上,而不是陌生人身上,只要我們這樣做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就沒有問題。

  然而,這個原則在實際操作中並沒起到很有效的指導作用。為自己的子女購買奢侈的玩具而其他人的子女餓死是否公平?口才好、有知識的父母可以取得最好的公職職位,其他較貧窮的父母卻不能利用自身優勢找到好工作,這是否公平?幫助你的子女做家庭作業,讓他們表現得比那些父母不願或不能幫助的孩子更好,這又是否公平?

  其中某些問題比其他問題更難,但除非你堅信只要考慮自己和家庭,每個人都會在某個階段受遇這種兩難問題。莎莉的兩難問題尤其緊迫,因為命在旦夕。但她必須問的問題也同樣出現在我們心中:我有沒有理由將與我關係密切的人的福祉放在他人之上?

  請看其他問題

  27. 信守承諾

  29. 命懸一線

  89. 殺人,還是放任死亡?

  97. 道德運氣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5

97. 道德運氣

  梅特注視著已經和她分居的丈夫的雙眼,從他的眼神中找不到絲毫的悔恨。

  「你告訴我你想要我們回去,」梅特對她的丈夫說,「但是我們怎麼可能就這樣回去。你甚至還沒有承認當初拋棄我跟孩子是你做錯了。」

  「因為我從心裡不覺得自己做錯了,而且我也不想對妳撒謊。」保羅解釋說,「我離開是為了追隨我的繆斯,我是為了藝術才這麼做的。難道妳忘了我們曾經談過高更以及他如何不得不做跟我一樣的事?妳總是說,高更做出了艱難抉擇,但沒有錯。」

  「但你不是高更,」梅特嘆氣說,「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回來。你承認你已經失敗了。」

  「高更離開妻子時,知道自己會成功嗎?沒有人能確定。如果他是對的,我也是。」

  「不,」梅特說,「高更贏了賭局,所以他最後是對的。而你沒有,所以你最後是錯的。」

  「他的賭局?」保羅回答道,「妳是說運氣可以決定對錯嗎?」

  梅特想了一會兒,說:「是的,我想我是這個意思。」

  ——資料來源:伯納德·威廉斯,《道德運氣》,劍橋大學出版社,1981。

  運氣可以決定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富裕與貧窮,但它能決定品德的高尚與卑劣嗎?我們是否品行良好、行為端正,只得取決於我們是誰和我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

  常識上是這樣。但即使運氣不是決定道德的主要因素,難道我們真的能確定運氣在倫理上不重要嗎?

  最根本的就是大家所謂的「建構的運氣」。我們生來就帶有某些特點與性格,而這些特點與性格又透過我們被撫養的方式得到發展,但我們無法選擇這些。結果是,到了可以自己決定的年紀時,我們也許相比同輩,已經在傾向上不是偏向於善,就是偏向於惡。這個年紀的人如果容易動粗,出現不當行為的可能性顯然較高,這完全就像在基因與養育彩券中抽中了厄運彩券的結果。

  即使我們撇開建構的運氣不談,我們仍然相當熟悉這句話:「要不是上帝恩寵,站在刑場的就是我。」我們可能會有更大的惡行,假如我們設法讓自己避免陷入自己黑暗一面占優勢的狀態中,那部分因素就要靠運氣了。

  在保羅與梅特的例子中,運氣的因素更加明顯。梅特的論證指出,兩個人的行為完全一樣,不確定結果是什麼,我們只知道以結果的好壞來判定行為的對錯。拋棄家庭的高更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做了道德上正確的選擇,做了相同選擇而失敗的保羅則要被譴責做了壞事。

  如果這個例子看起來奇怪,那就想想自己有時多麼粗心。如果粗心造成嚴重的傷害,那麼造成傷害的人在道德上應受譴責;如果沒有注意但碰巧也沒有造成不良後果,幾乎就不會有人怪我們。這表示真的有道德運氣這種東西嗎?還是我們更應該譴責那些判斷錯誤卻慶幸沒有造成不良影響的人?我們是否應該說高更是錯的,即使在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後?相反,我們還是覺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待在家裡好?

  請看其他問題

  27. 信守承諾

  34. 不是我的錯

  43. 未來衝擊

  96. 家庭第一
waterkcl 發表於 2019-2-19 10:36

98. 虛擬的幸福

  羅伯特已經在同意書前坐了兩個小時,但他還是不知道該簽字還是該撕掉同意書。他必須在兩種未來之間做出選擇。

  第一種未來,他的前景黯淡,而且實現夢想的機會渺茫;第二種未來,他可以成為知名的搖滾歌星,並且能保證一直幸福快樂。你可能覺得如何選擇顯而易見,然而第一種人生是在現實世界,第二種人生卻完全來自經驗機器。

  這種裝置能讓你在虛擬實境中完整地經歷人生,當中的經驗經過設計,讓你更開心、更滿足。不過,重要的是,一旦進入這部機器,你將不知道自己並非處於現實世界,也不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而安排的。似乎你就像在普通世界中過著普通的生活:只是在這個世界中,你是贏家之一,對你來說,經歷的一切都會非常順利。

  羅伯特知道,一旦進入機器,生命將變得非常精彩,然而其中的虛假讓羅伯特遲疑,他不知道該不該簽下這份能帶他去天堂的同意書。

  ——資料來源: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第3章,基礎書籍出版社,1974。

  很容易就能看出羅伯特為什麼猶豫不決。機器中的人生是假的、不真實的、虛幻的,但是為什麼真實的「現實」人生、不斷經歷冷酷無情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會比虛擬的幸福人生更讓人偏愛呢?

  幸福機器的銷售人員會拿出一些強有力的論證來說服你。首先,想想「真實」與「現實」的意義。真實的人是指自己而不是假裝要成為的人。但羅伯特在機器中仍是羅伯特。他可以像在外面的世界一樣,在機器中自然顯露他真實的人格。

  其次,你可能會說,在現實世界中,人是靠實力成為搖滾歌星,在機器中卻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獎勵。針對這一點,推銷員回答:你知道大多數搖滾歌星怎麼成名的嗎?和天分的關係很小,運氣和機會才是全部。羅伯特在機器中的名聲並不會比無數想成為明星而拚命向上爬的人更不應該得到。事實上,這正是經驗機器的可取之處。人生中的成功多半要靠運氣:是否在正確的地點、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父母那裡出生?是否擁有你所處的社會重視的能力?你是否能接觸到可以幫你前進的人或地方?寧可讓命運女神操控你,也不願選擇幸福,那肯定是瘋了。

  至於進入機器就等於放棄現實世界,我們會說:別糊塗了!你目前生活的世界只是你經驗的總和。你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嚐到的、觸摸到的與聞到的。如果你認為現實世界更真實,是因為它是由次原子的複雜過程産生的,而不是矽片構造的,或許你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對本質的理解。畢竟,就算我們「超越」經驗的科學世界概念,最終也必須建立在觀察與實驗上,而觀察與實驗完全處在經驗世界「之內」。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本質就是表象。

  但我們還是不想進入機器,我們堅持認為自己的未來應該盡可能由我們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來掌握。如果我們堅持不進入機器,那麼至少有一件事是真的:當我們思考什麼最能符合我們的利益時,我們在意的絕對不只是幸福,否則我們就毫不猶豫地進入機器了。

  請看其他問題

  1. 騙人的惡魔

  19. 幻想破滅

  28. 噩夢景象

  51. 活在桶裡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waterkcl

LV:9 元老

追蹤
  • 353

    主題

  • 55497

    回文

  • 35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