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年代排列
古典風格
指古希臘或古羅馬時期及隨後受其引響的建築風格,譬如仿羅馬式、文藝復興、巴洛克式樣皆屬此類,特點在於柱式制度性的運用。
仿羅馬式
指法蘭克加洛林建築之後、哥德式之前的一種建築風格。特徵包括:厚實的石造建築賀稍顯厚重的比例關係:磚、陶覆材的普遍使用:圓拱圈:拱頂結構的再發現-先是筒形拱頂,然後是交叉拱頂,最後是肋筋拱頂。
諾曼式
指英國的仿羅馬式風格。指11世紀到12世紀末的建築風格,採用古羅馬式的拱式結構。諾曼式建築現存的,主要是教堂和城堡。以厚實的石牆窄小的窗口、半圓形拱圈、粗圓的立柱和方形塔樓為特徵,給予人厚實感和莊嚴感。
哥德式
指中世紀歐洲建築,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在13至15世紀流行於歐洲,只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引響到世俗建築。特徵是:尖拱、飛扶壁和肋筋拱頂。12世紀末,傳入英國後,16世紀初,哥德式經歷了早期英國是、裝飾式和垂直式三個階段,產生偉大的建築群。
早期英國式
指英國哥德式建築的第一階段,始於1180年。特徵是:尖頂窗或後來的幾何形花窗格;肋筋拱頂;強調纖細的線狀接合,取代了塊體和量體;鮮明的線腳;建築元件間有明顯的區別。代表作品:索茲伯李大教堂。
裝飾式
指英國哥德式建築中,在早期英國式時期之後的建築風格。特徵是:精巧的曲線式花式窗格;奇特的空間效果;複雜的肋筋拱頂;尖凸飾;自然風的葉飾雕刻。
垂直式
指英國哥德式建築最後一個階段,14世紀下半葉取代了裝飾式,一直延續到17世紀。特徵是:輕巧高聳的比例;大型的窗戶;平直整齊的格狀飾線;淺而薄的裝飾線腳;四心式拱圈和扇形拱頂。代表作品:劍橋國王學院禮堂、溫莎堡的聖喬治教堂以及牛津和劍橋幾所古老學院均屬於這種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
指歐洲建築史上,繼哥德式建築之後,出現一種建築風格。15世紀產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帶有各國特色的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中世紀時期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代表作品:佛羅倫斯大教堂。
都澤式
這一風格因流行於英國都澤王朝時代而得名。此時,大型的宗教建築活動停止了,新貴族開始建造舒適的府邸,混合傳統的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都澤式建築應運而生。這是一種過度時期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府邸宅居上。都澤式府邸建築形體複雜,尚存有雉堞、塔樓,這些屬於歌德式風格;但其構圖中間突出,兩旁對稱,則已是文藝復興風格。
喬治王風格
指起源於17世紀英國,基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帕拉底歐發展出來的古典設計原則,所形成的一種建築風格。17世紀中期,建築師瓊斯和列恩開始使用帕拉底歐的設計原則來設計建築物,在英國廣泛風行,取代了中世紀風格。
18世紀,喬治王風格設計傳到美洲殖民地。新英格蘭的喬治王風格受週遭環境、氣候以18世紀,喬治王風格設計傳到美洲殖民地。新英格蘭的喬治王風格受環境、氣候以及清教徒的引響,比起其他殖民地,其裝飾較少,尺寸也較小。19世紀後期,喬治王風格再次復興,更適應於更現代的生活型態和品味。
帕拉底歐風格
一般指受到義大利建築師帕拉底歐本身作品啟發的建築風格。帕拉底歐主義作為一種風格的演化,開始於17世紀,17世紀在英國短暫風行,然候傳播在北美,持續發展到18世紀末。最有名的帕拉底歐風是傑佛遜所設計的建築。
新古典主義
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流行於歐美國家,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古典復興建築。主要用於國會、法院、銀行、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紀念性建築。
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新古典主義建築活動的中心。英國則以復興希臘建築型式為主。美國獨立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風格,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後,也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借助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新古典主義在美國盛極一時。代表作品:愛丁堡中學、倫敦大英博物館以及德國布蘭登堡大門、美國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等。
希臘復興式
指19世紀前半葉,以西元前5世紀希臘神廟為範本,流行於歐洲和美國的建築風格。主要由於希臘獨立戰爭和希臘文化在學術上的吸引力以及雅典帕德嫩神殿被推崇為一座主要歷史性建築,更進一步助長了這種趨向。
哥德復興式
指中古的哥德式建築在近代的復興,但更為精緻豪華,其典型建築為倫敦的英國國會大廈。
學院哥德風
源於哥德復興,是一種受到中古哥德式建築啟發的建築風格。哥德復興開始於18世紀中葉,在19世紀成為一種居於領導地位的建築風格,由於對學術、政治和宗教建築,富有精神上(道德上)的寓意,而經常被使用。
維多利亞風格
指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形成的藝術風格。經歷工業革命之後的文化反芻,產生了以折衷古典作為主體的成果,融合了新型態的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等風格的重現,以及對於過度追求機械美學的省思與反動,因此這時期的各項古典風格也被稱為新古典主義。
折衷主義建築
指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列均衡,注重形式美。19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建築的中心。代表作品:巴黎歌劇院、羅馬的伊曼紐二世紀念建築、聖心教堂。
裝飾藝術風格
20世紀20年代,美國東部紐約地區以及中西部五大湖地區,受商業熱潮及機械文明的影響,漸漸擺脫了19世紀末新古典主義風潮的包袱,走向現代化的道路,發展出了一種介於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建築折衷風格,後人引用了1925年巴黎藝術裝飾工藝展的名稱,命名為裝飾藝術風格。造形特徵:受到立體派引響及對造型元素的抽象表達,經常在其細密線條的頂端及收頭部分,出現重疊的幾何塊體,並喜好使用曲折線的裝飾條紋,因此也被稱為曲折線現代主義建築。層層退縮的梯狀建築造型,也是其基本造型,與現代主義國際風格光滑筆直的外型,形成極大對比。
20年代又稱為爵士時期,因此,裝飾藝術風格也稱為爵士現代主義建築,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形式。1929年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也結束了裝飾藝術風格時期。
藝術和手工藝運動
此一運動又稱工藝美術運動,是在倫敦世界工藝產品博覽會之後出現的。在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倡導下,於19世紀後期,在英國出現了復興手工藝品的熱潮。1888年,由莫里斯的美學觀念引響,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主張師從自然和復興哥德式風格,注重形式美,對後來在歐洲興起的新藝術運動產生直接的引響。
木瓦風格
木瓦風格建築是美國化的安妮皇后風格(又稱浪漫女性派,設計華美繁複)。特色包括:連續不斷的木片屋頂表面、波浪狀的牆表面、龐大的門廊、有窗頭線飾的屋頂窗、具鄉村氣息的石材、圓形拱頂等。
布雜藝術
今天用來指1880至1930年間所建造的紀念性作品與建築物,此階段稱為美國文藝復興。代表作品:如倫敦與巴黎麗池旅館、紐約聖瑞吉司旅館。這些旅館的設計者都出自布雜藝術學院。法國於17世紀相繼成立皇家繪畫雕塑學院及皇家建築學院,為布雜建築教育體系的雛型,以培養具藝術修養的建築師為第一目標,並維持藝術工匠師徒制的學習制度,以及向傳統學習的特色,成為歐洲各國相關建築教育的先例。布雜建築教育體系從此掌控了西方建築教育動向,直至20世紀初,德國包浩斯教育體系興起,才略有轉變。
布雜藝術古典主義
指以法國布雜學院命名的建築風格,也稱為古典復興或學院派古典主義。它是新古典主義後期的形式,帶有折衷的特色,是希臘和羅馬的模型結合文藝復興的表現形式。1893年芝加哥的世界哥倫布大展是學院派古典主義的一大勝利,並促進城市美化運動。特色是:成對的柱子、富有紀念性的樓梯、人物雕像、嚴格且精心設計的對稱、巴洛克細部裝飾。
構成主義
構成主義是發生在俄羅斯1917年革命後的藝術運動,也受到立體派及義大利的未來主義的引響,在俄國大致持續到1922年。構成主義這個名字源於1922年史汀寶等藝術家,在莫斯科的詩人咖啡廳聯展時,展出目錄所用的字眼。基於構成主義反藝術的觀點,俄國的構成主義者以意避開使用傳統藝術媒材,也有意避開使用革命前的圖像,所以藝術品是由既成物或既成材料所製造出來的。藝術家的產品看起來常常是簡化的或抽象的形體。這些藝術家的活動力很強,從照片設計、電影到舞台設計都不缺席,目標在將各種不同的元素,甚至不同的材料,並置於一起,以構成一個真實的社會。
現代主義建築
指產生於19世紀後期、20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50至60年代風行全世界的一種建築思想。其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之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與激進主義的色彩。其中具重要引響的代表作品有:葛羅培的包浩斯校舍、柯比意的薩伏伊別墅、密斯凡德羅在巴塞隆納的展覽館。
國際風格
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在歐洲和美國形成的一種建築風格。特徵是強調機能以及排斥傳統裝飾母題。這個專有名詞是1932年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首屆國際現代建築博覽會時,籌劃單位創立的。從那時開始,儘管有許多批評和抱怨,仍成為1920年代到50年代或70年代,現代建築主流的代表稱號。在20世紀20至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作品,有一些相近的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佈局、光潔的白牆面、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稱它為國際風格建築。
機能主義
指主張建築形式應該服從其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機能的,但到了19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機能的設計思想,才又特別把建築的機能作用強調出來。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至30年代風行一時。這時也出現另一種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機能的建築,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直到50年代,機能主義才逐漸消聲匿跡。
粗獷風格
起源於現代建築運動,興盛於20世紀50至70年代,是一種對混凝土的禮讚。早期的粗獷主義是受到柯比意及密斯凡德羅作品的啟發。粗獷主義的建築通常是由單調重複的幾何圖案構成,顯露出形塑材料的木頭板模的紋路,其使用的材料一般是粗糙、毫無裝飾的純混凝土。
極簡主義
起源於1960年代紐約一項藝術運動,重點在於強調理性、直線、幾何、對比等形式。這些極簡的藝術概念後來在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引響,進而衍生出近代許多重要的藝術派別。
後現代主義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完整指導思想的,是范裘利(建築的複雜與矛盾)一書。西方建築雜誌在20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建築仍寥寥無幾。其中較具典型的有:美國的奧伯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份、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等。
歷史主義
歷史主義原來是指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只不過在西洋建築史中,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等名詞已經使用過許多次,所以後現代的歷史主義就簡稱為歷史主義。歷史主義是指:以自己的民族歷史上最光輝時期的式樣,加以簡化運用於當代建築裡。目前,後現代建築上的歷史主義最強的就屬義大利建築了,不但在業界興起歷史主義,在學界也有個威尼斯學派,興起建築的歷史主義,又稱為新理性主義建築。代表作品:義大利建築師羅西及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作品。
以上資料來源:建築的表情/魏滔‧黎辛斯基/譯者:楊慧君
[ 本帖最後由 cupidlee 於 2007-3-24 10:34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