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建築的在地身影 弱建築

k122058 發表於 2007-8-18 02:33:05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2 2452
一地的優質建築景觀是由經年累月的努力所造就,並不是由幾棟名牌建築所形成。耐得住時光考驗的還是那些展現不同時代在地精神的細膩建築。好的本地建築師在貼近地方特色、連結地方記憶具有更大的潛力。

雖然台灣整體的人文素質在過去幾年有很明顯的提升,但是從南到北、大街小巷不斷出現各種醜陋建築,其中不乏地標性或大型公共建築,大手筆的投資有時帶來更大的視覺災難,由於主流媒體不重視建築評論,這些醜陋建築很少成為被批評的對象,難怪建築評論作家阮慶嶽曾為文評道,我們身處「無恥近乎勇」的建築環境中。
由egg建築雜誌與準建築人手劄網站共同舉辦的台灣「憂」質建築獎,便成為一種「民怨」的出口,這是由民眾提名「生理及心理健康有害的建築物」,再由網友和專家分別票選出「憂」質獎得主的活動。在今年第二屆的「憂」質建築中名列前三名的建築恰好都是花納稅人大錢蓋的公共建築,其中嘉義市政府和雲林縣議會,以帝國式權力象徵或者耀武揚威般高高在上的外型在民主化的社會中惹人嫌惡。這些建築不乏知名建築師之作,比如在上屆入圍十件中就有五件的李祖原建築師,此次又以台北建成圓環得到第一名。
建築出版在台灣頗為蓬勃,光是二○○六年就有一四三本建築相關的新書籍,顯見建築雖不受主流媒體重視,但不代表一般人不關心。台灣的優質建築這幾年也有些進展,但一方面因為案子不大或者不被認為是地標型的建築而不受重視;另一方面,國內建築出版多以引介外國建築或建築師為大宗,評介台灣本地建築發展的專著仍屬少數,讀者並不熟悉在地建築的身影。
建築師出身、目前任教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的阮慶嶽,是定位當代台灣建築最努力也是最出色的作家之一,繼前幾年的《新人文建築》與《十人》之後,最近寫成的《弱建築》就將焦點轉向容易被忽略、但又與民眾最相關的一些好建築案。《弱建築》的書名取法老子柔弱中見剛強的哲學,用《道德經》來串連一些作者認為有特色建築的意境。好的建築評論需要建築思想做基礎,建築評論者面對的不是一個一個的建築和建築師,並嘗試替建築和建築師說話,而是以一種有距離的觀看角度,加上建築評論者對於什麼是好建築的想法,形成思想之後,才會產生對一般人而言有幫助的建築評論。《弱建築》這本在閱讀深度上頗有挑戰的書,讓建築的思考性大為提升。
《弱建築》介紹的建築作品多是規模不大、甚至小型的建築案,但都是在思考的密度上十分厚實有力的成果。不論是比較容易被注意的辦公大樓、教學大樓、博物館,或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建築比如橋、人行步道、民宅、廣場、倉庫等。作者在挑選建築作品時,著重於那些嘗試透過琢磨建築與外在人文及自然環境互動的作品。
洪蒼蔚設計的東海大學人文教學大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設計重視周邊既有的自然與建築環境肌理,盡力將新大樓隱身於相思林與四合院唐式建築中,並特意將不遠處的路思義教堂納入動線的視野。另一個例子是廖偉立的彰化王功景觀橋,王功當地盛產蚵仔,廖偉立設計這座可以遠觀出海口美景的橋時,取蚵仔殼剝開的意象,橋由兩邊不對稱的曲折「殼面」所構成。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台灣建築已經跨出建築美學和功能性的思考,與外在的環境多了交流。
此外,《弱建築》挑選值得一看的建築與值得了解的建築師,比《新人文建築》與《十人》多了回應社會與文化議題的建築作品。比如劉國滄在南台灣的幾項建築與規畫反映他對於南部城市發展的一些觀察,在規畫「旗山九鄉鎮門戶意象」時,劉國滄對於南部正面臨轉型的城市如何在建築的意象上走自己的路提出他的看法,在材料與工法的設計上,以鼓勵社區居民在地參與為主要的企圖。還有在九二一災區長期付出的謝英俊,他在南投完成的「邵族協力造屋」,以在地、環保和綠色永續作為原則。這些「小」而具社會反省的建築作品,正是台灣建築與社會進步力量結合,值得我們驕傲的進展。
用阮慶嶽形容在宜蘭用心經營的黃聲遠建築師的一段文字,多少可以涵蓋《弱建築》中收錄作品所展現的精神:「一種手工藝精神、幽默、樂觀、公正、知識份子的土味、……善意的盡己原則。」這些作品都不以誇張或奇特的形式來吸引好奇的圍觀者,而以內斂、不張揚的風格安靜地佇立在它所在之地,含蓄邀請人們走入建築中。阮慶嶽在他更早的一本建築論述《以建築為名》中,問過一個問題:「建築究竟是繽紛的馬戲團還是小鎮平日的安靜生活?」《弱建築》所評介的作品,不論是私人住宅或公共空間,這些建築師都有辦法將建築蓋得讓大家過平日的安靜生活。作者以《道德經》作為貫穿全書的靈魂指南,相當適切地回應這些建築的哲學。
這種哲學是否已經成為台灣建築設計某種可以辨認的特色?最近有機會和在上海的幾位台灣年輕建築工作者討論,目前在上海由台灣建築師設計的建築是否有一些特色?他們異口同聲說,台灣建築師比較重視建築的人文性,特別會將建築所在地附近的環境納入需要回應的設計考量。親自走訪幾個他們舉出的案例之後,頗能同意這樣的觀察。在目前如繽紛馬戲團般的上海建築群中,這幾棟台灣建築師的作品展現少見的內斂以及與既有環境相容的誠意,反倒具有特別的優雅姿態,在彰顯剛強、尖銳、爭奇的上海當代建築中,著實讓人得到安靜品味的片刻。
一地的優質建築景觀是由經年累月的努力所造就,並不是由幾棟名牌建築所形成。包括國外許多城市的主事者,現在都希望透過國際知名建築師設計的品牌建築,帶動該城市的國際能見度,這種發展作為觀光的噱頭可能會有一時的風光,但是耐得住時光考驗的還是那些展現不同時代在地精神的細膩建築。好的本地建築師在貼近地方特色、連結地方記憶具有更大的潛力,鼓勵這樣的潛力非常需要像《弱建築》這種定位在地建築師的建築評論,一個有機的、充滿活力的建築生態體系才會在台灣持續紮根。

已有(2)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shit8888 發表於 2007-8-18 03:57
:redface:

很不錯的內容,感謝您的分享咯!

真的值得省思耶。

:redface:
t929040 發表於 2008-6-11 02:39
感謝大大分享珍貴訊息  收穫良多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122058

LV:6 爵士

追蹤
  • 23

    主題

  • 338

    回文

  • 2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