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推甄專區/漫談保甄

M963010047 發表於 2007-12-21 01:29:30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2183
漫談保甄
在教育部提倡多元化入學的方針下,「筆試」不再是升學的唯一管道!「保送甄試」,便是除筆試之外,另一條入學之道。以研究所升學考試而言,自民國88 年起,研究所保送甄試取消了原「一人僅能報考一校一所」之限定,使得考生們擁有更大的彈性與空間,選擇自己想念的學校、系所。

研究所保送甄試,大多於每年七、八月起銷售簡章,九、十月報名並繳交送審資料,十一月到十二月中進行口試,於十二月底至隔年元月初陸續放榜。因此對於金榜題名的同學而言,自上榜那一刻一直到九月中開學,足足有九個多月的時間可以利用,不但不必再周旋於「學校課業」與「準備升學」之間,更可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的充實自己;換言之,贏得時間的充裕性,可說是甄試生最大的誘因及利益。

         參加保送甄試除了「時間充裕」這項實質的利益外,其實更可從參加保送甄試的過程中,獲得許多「無形的利益」。以下就針對保送甄試中,「送審資料」及「口試」兩階段的過程,來談談這些「無形的利益」!
送審資料  
         一個人的個性、價值觀,將影響一個人外顯的行為;以同學們報考研究所而言,有的考生可能很有規劃,了解自己「為何而戰」;有的人可能「且戰且行」,對於研究所之於自己未來的幫助並不甚清楚。但在當你完成送審的文件資料後,相信定能對研究所在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中之必要性有所釐清,找出並肯定自己未來欲發展之方向。簡單的說,參加保送甄試的第一個無形利益,就是至少可以讓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且為什麼需要它。

「清楚自己的專業價值,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這不但是每個人生涯規劃中的要項,也是教授選擇學生的重點。所以在口試時,教授們通常會問一個共通的問題,那就是「你為什麼要考研究所?你為什麼要考某某所?你為什麼要考某某學校的某某所?」這類題目不正是送審資料的撰寫重點之一嗎?所以參加保送甄試的第二個無形利益,就是當你完成生涯規劃後,同時也讓自己符合了教授們的需求,讓他們了解你價值之所在;這將大大提昇你踏入研究所的機會。

         可能你壓根就沒準備要參加保送甄試,但衷心的建議你,如果成績達標準,不妨試試。就算成績不夠,也應該儘早準備送審資料的撰寫工作。

或許你覺得很奇怪,都已經不願(不能)甄試了,還準備做啥?請別忘了,在每年四、五月研究所入學考試(筆試)報名時,部分學校(如:台北科技大學工管所)將要求你繳交書面送審資料;就算你不考這些學校,但仍有許多學校於筆試後,尚有第二階段的口試,而送審資料的內容便是於部份口試題目作答的基礎。你甚至可以於口試前,從中擷取部份內容,摘要一~二頁給教授們,讓他們能於口試時在最短的時間裡,對你有初步的認識。

從另一個角度想想,在二、三月筆試報名時,所有科目的準備已到「緊鑼密鼓」的階段;或當你參加某校口試時,可能尚有其他學校未考完;試問在那樣的情境下,你還有多少時間準備送審文件?因此,撰寫送審文件將有助於你參加四、五月研究所入學考試(筆試)之順遂,而這也是參加保送甄試的第三個無形利益。



  口試  
  如果你能通過第一階段的文件審查,進入第二階段口試的話,那麼就算最終你未能以保送甄試的方法錄取,但仍然要恭喜你!因為你除了已獲得上述在撰寫送審資料部份可獲得的無形利益外,你還比其他同學多了一次口試的經驗。

  這樣的經驗,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在口試的過程中,有哪些地方表現的不錯,哪些地方表現的不夠完美。如果一舉考上固然最好,但就算不幸落榜,仍對於你參加四、五月筆試後的口試,提供了一個最好的修正方向!所以口試經驗的獲得,便是參加保送甄試的第四個無形利益。我想除了這樣的管道外,你很難同時聚集三、五個教授,同時幫你訓練口試技巧及情境的模擬吧!
  在口試的題目中,教授們常會問一些與該系所相關的時事議題,而這些問題只有甄試的同學需要知道嗎?我想就算你只參加四、五月的筆試,在筆試的題目中,也可能出現相關的時事議題吧!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從甄試口試的題目中,你大概可以看出這個學校、系所重視的專業方向及相關的時事議題為何,這對於你筆試作答時,絕對是有幫助且必要的。這是參加保送甄試的第五個無形利益,並再次提醒你「千萬不要以為你不參加甄試,就認為甄試之事不關你事!」

接著要和各位談談同學們對於保送甄試應抱持的「心態」;利弊常處於一線之隔,所以在此要提醒所有考生,在你細數保送甄試的利益及其必要性時,別忘了看看整個流程的時間,從開始規劃到寄出可能會花掉你一到三個月不等的時間。因此建議欲參加隔年四、五月研究所入學考試(筆試)的同學,時間規劃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因為準備甄試資料,而造成自己讀書進度的落後。

再者,建議各位當你寄出送審資料後,就當自己完成了人生中一件該做的事,事後就應該完全投入於筆試的準備,繼續努力的K 書,不要一直心繫於「會不會進口試?」、「會不會錄取?」等問題,而影響了自己讀書的心情與節奏。

  若因上述兩項原因造成自己讀書效率之不彰,且不幸最後真的在甄試榜上無名,進而打擊自己的信心,嚴重影響讀書情緒,豈不對你準備隔年筆試大大的不利嗎?所以衷心建議各位同學在準備甄試時,仍要注意自己讀書的進度,並多想想你參與過程中已獲得的「無形利益」,以降低得失心;甄試、筆試,兩者都是升研究所的管道,甄試不行,仍有筆試一途,千萬不要一途的挫敗,而種下另一途徑之敗因!
   相關注意事項  
  許多同學因對於制度的不了解,而喪失了許多機會。建議同學應於準備甄試前,針對欲甄試的學校,先研究一下前一年的簡章,避免制度的異動或因根本不了解制度,造成準備方向錯誤。這對於你的甄試之路,都將大有影響。以下針對筆者輔導同學們甄試的過程中所發現一些較為特殊制度加以說明,讓同學在開始接觸研究所保送甄試前,心中就先能有個底。

一、 筆試

  什麼?甄試還有筆試?沒錯,諸如政大、成大、台北科大…等,工商科皆有部分系所需要筆試的篩選,其中包含專業科目或英文等基礎科目的考試,因此同學亦應針對這些科目進行準備。

  其實能在隔年筆試前進行一場「筆試預演」,不但可以測驗一下自己的實力,更可藉此看看該系所的出題的型式及方向,並且熟悉一下對於隔年筆試的感覺,這對於你未來的筆試將會很有幫助。

二、 100%的送審方式

  這算是一種相當特殊的甄試方法,諸如:台大的電機、機械、造船…等系所的甄試,接採取第一階段的書面審查,即佔100%的分數,決定你是否得以進入該校就讀。
  但就以台大而言,實施這種制度的系所,均為工科的系所,至於商科,則未見實施此種制度者。其實以商科的同學而言,因為科系特質之故,在投入職場後勢必要與他人溝通,其表達方式相形重要許多,而工科則不同,可以技術掛帥,取得個人的競爭優勢,也因此會有部分工科即針對送審資料的內容,決定錄取名單。

  在這種制度下,若是你在大學時代,在專業上有特殊表現者,如參與國科會計劃、專業比賽項目獎項、在校成績優異…等,將會是你的致勝成功關鍵。

三、 特殊甄試資格說明

  一般而言,各校接受甄試的門檻,於在校成績方面於前25%~50%不等,因此在次提醒同學要在甄試前,好好先看過前一年的簡章,在當年簡章出來後,再次將內容細讀一次,以免準備了半天,結果資格不符,反而浪費了你寶貴的讀書時間。

  首先在成績方面,請同學注意到底該校對於成績的要求為何?是以全系為標準,亦或以全班為標準。再者,必須注意該系所是否有「and條件」之限制。

  何謂and 條件?以交大管科所而言,其成績條件之要求為大學各學期「學業平均成績」之總平均八十分以上並名列該系同年級前25%以內者。此即表示你的成績必須好到「全系」前25%,並且每醫學期的成績都要有八十分以上才得以報考。

  另在身分方面,許多同學認為「畢業後就不能甄試了!」其實除少數學校系所(如:政大企研所)要求須「應屆畢業」外,絕大多數的系所,並沒有要求須應屆畢業生才可報考。

  不過再次要提醒同學應多注意簡章內容;在身分方面,亦確實有一些的特殊限制。有些系所雖不限定「僅應屆畢業收才可報考」,但會要求於○○年○月亦後畢業者,才得以報考;如政大科管所即為一例。若是要報考在職組的同學,除應注意畢業年限外,亦應注意該系所的甄試中,是否有在職組的考試,且自己工作年限是否符合該系所之要求。

  在其他特殊資格方面,應注意簡章上是否有相關的特殊限制。以政大企研所為例,其對於成績的要求為「全班或全系」前30%,但其and 條件為在大學時代曾擔任正式社團、學會之正、副負責人或系代表、班代表。此即表該所要的是一個又會讀書又會玩的學生;在這樣的「and 條件」下,甄試的標準將無形提高許多。

  另如一些系所會要求必須先經歷某些考試的歷練,才能參加該系所的甄試,如政大資科所,即要求繳交TGRE 成績證明正本一份,換言之,若沒有參與過這項測試,就算你其他條件皆符合,很抱歉!你依然不符合該系所之報考資格。

  其實現在大多數的學校都會在前一年的簡章中,公佈下一年度考試的異動,但同學大多因為覺得「字太多」,而未能好好細讀裡面的內容。若真的對於今年的甄試有興趣,在看完本書後,趕快去找找你想甄試系所的簡章吧!

[ 本帖最後由 max1130 於 2007-12-29 22:50 編輯 ]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963010047

LV:6 爵士

追蹤
  • 119

    主題

  • 414

    回文

  • 0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