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學角度而言,腫瘤(或是硬塊)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光憑外表、質地等特質並無法正確區分良性或惡性,必須透過病理分析,從顯微鏡下才能直接看到癌細胞。此時就必須運用到組織切片的方式,其常用方法有外科手術擷取、內視鏡夾取或空針抽取等。所以,通常醫師會要求必須等病理報告出來後,才做診斷。
很多病患和家屬常常很疑惑:他們一發現腫瘤就來找醫師,為什麼檢查之後,醫師卻告知無法令人無法接受的答案呢?
其實,「早期發現」這個名詞,長久以來似乎是被太過廣性地濫用了!「早期發現」是一種時間狀態,它至少包含下列三個階段:(1)Early Symptomatic Diagnosis(早期症狀的診斷)-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在疾病症狀剛出現,尚未轉移至他處或由原發部位向外蔓延之前,立即給予正確有效的治療,加以控制。(2)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徵候出現前的診斷)-對某一特定的群體或個體進行檢查,希望藉以在各種疾病產生症狀之前,偵測出任何潛藏的致病因子,以防範未然或提早診治。(3)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在尚未有任何明確的理學影像、報告…等等證明罹病之前,我們從身體的任何細微反應或跡象中,去假設致病(或致癌)的可能性。
目前常講的「早期發現」包含大部分的Early symptomatic diagnosis(早期症狀的診斷)和一部份的 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徵候出現前的診斷)。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是醫界、科學界近期的目標。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許多癌症亦已可在Presymptomatic phase被診斷出來如乳癌、攝護腺癌。
至於現行臨床醫界或基礎研究所用的血液腫瘤指數,目前美國等先進國家只把腫瘤指數的檢驗用在癌症的追蹤上,作為疾病狀態的評估,並不建議用於腫瘤篩檢(除了PSA用於攝護腺癌的篩檢)。因為最大的缺點是其專一性(specificity)不是那麼好,無法正確顯示出單一腫瘤。或許幾年之後,會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 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
目前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三大類。外科手術切除及放射線治療可視為局部治療;化學治療則屬於全身性治療。三者各有其治療功效,也各有副作用,但隨著科技、醫學知識的進步,這些副作用已逐漸減少了!醫師通常會考量整體情況後,選擇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
在門診中,腫瘤病患常會詢問醫師:「我的…機會有多大?」,其實此時醫師所回答的數字只是醫學研究所得到的統計結果,它僅表示這個疾病的可能趨勢,其參考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對腫瘤病患而言,只有三種選擇結果:獲得治癒、與腫瘤共存、被腫瘤打敗。不過請記住,選擇哪一條路應是由病患的信心配合醫師的治療來決定,而不是讓單純的數字迷思來選擇!
轉貼自:整合輔助醫療協會
[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08-1-22 16:44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