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醫生为什么叫郎中

the2 發表於 2008-5-20 21:57:11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 3893
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爲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爲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爲大夫。相沿至今。
1、醫生最早是對學習醫學的人的稱呼,。“醫生”一詞,始見于《 唐六典》:“ 醫生四十人”,即指學習醫學的人。唐代置學習醫,故有暸“醫生” 之稱。醫生還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別稱。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爲爲業醫生者之通稱。
2、大夫是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爲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禦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爲“大夫”。爲暸區別于官名,將稱醫生爲“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3、郎中是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爲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爲各部要職。郎中作爲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爲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4、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爲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于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爲暸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裏診病的醫師稱爲“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國古人的習慣上,不論筆記或小說裏,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區
別。一般設館治病的醫生,都稱爲大夫;至于草藥店或上街高喊包醫奇難雜證的醫生,卻稱爲郎中。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 本帖最後由 Sadako 於 2008-5-21 07:18 編輯 ]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warnoe 發表於 2008-5-20 23:39
「一般設館治病的醫生,都稱爲大夫;至于草藥店或上街高喊包醫奇難雜證的醫生,卻稱爲郎中。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哦...原來如此
其實一直都有留意到好像沒有人叫醫院裡的醫生做「郎中」
於是我就想了一下,才隱約發覺了郎中和大夫的區別,只是一直都只是猜而己
多謝大大解除了我的疑惑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