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红,麦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龙船比赛喜洋洋。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这是一首端午节的歌谣。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被浸泡过的粽叶泛着青绿色,无论大人或小孩,会包的或不会包的,那天,关于包粽子,关于粽子的故事成了一家人说得最多的话题。粽子熟的时候,邻里之间互相交换着,他们用自己最原始的方式传达着爱与和睦。那天,高兴的不仅仅是小孩,大人们的笑脸似乎也更多了。
可惜,故事开始变得模糊了,那个曾经的端午节的画面也在渐行渐远,不过庆幸的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还未曾改变,只是这个粽子变成了超市里的速成品了,变成了在寻常日子里均可吃到的食品,变成了包装越来越精美的时尚礼品了,在改变之中似乎也渐渐失去了端午节里独有的味道。同样,在很多现代人的脑海中,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也就剩下吃粽子了。
有个笑话:
端午节到的时候,某家跨国公司的行政部人员给外籍员工每人发了一篮粽子。第二天,一名外籍员工打电话给行政部表示感谢:“你们送来的那个东西非常好吃,尽管外面的生菜有点硬。”
幸好这只是个笑话,幸好它不是发生在中国人的身上。
不过,一切都开始改变了,改变也必将从今年开始,因为,作为一个公众假日的端午节,它必然会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它。因为作为公众假日,对于那些吃腻了超市味道的现代人来说,他们终于有时间可以尝试着吃自己包出来的粽子了,对于那些久疏于包粽子的老人们来说,他们也终于能够有机会重新展示他们的技能,更高兴的还是属于小孩,他们终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并参与到那些他们曾以为只有书本上才有的画面。于是,尽管在城市森林高楼大厦之间,我们依然也能闻到属于这个季节的粽叶香味。
飘香的端午节,当然是粽子和艾草的清香。
明天是端午节,应该吃粽子。明年的端午节,吃到的当然是我们自己包的粽子。
屈原故里端午情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就像这句话描述的一样,每年一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办诗会等。
今年,端午节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在屈原故里,又将是何种景象,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诗社有《橘颂》的吟诵声吗?龙舟上在召唤屈子魂归吗?今天,我们走进屈原故里——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
在秭归,很多地方都有着和屈原有关的故事。谈起屈原,当地人马上就会提起很多地方,像屈原祠、乐平里等等,很多。因三峡工程的修建,屈原祠迁移至正对三峡大坝的凤凰山梁上,现在还在修建之中,但即便如此,其初现模样的山门、前殿、正殿、乐舞楼等已勾勒出屈原祠的雏形。由仿古木质材料构成的屈原墓、山门等都在尽力保持着原屈原祠的风格。
据说,面世后的屈原墓、山门两侧还将衬有圆形风火墙和其他精美的图案。而二十四处充满巴风楚韵的峡江地面文物也将迁移至凤凰山梁上,从而映衬出激扬的屈原文化,让游人在这里不仅能追溯峡江楚韵,还能体会到拥揽天筑的情怀。
江对岸就是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了,这里,屈原宅、屈原庙等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仍然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最为有名的当属“屈原八景”,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等等,不少出游秭归的游人都要来这些地方欣赏一番。昨天,在这里一个古民居内,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美誉的骚坛诗社为屈原举行了吊念仪式,知名诗人、农民诗人、诗歌爱好者共同唱起《招魂曲》,呼唤屈子,小学生们用他们稚嫩的嗓音吟诵《橘颂》等屈赋名篇,追忆屈子佳作。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年一度的赛诗会,诗社成员将取材于屈原的自写诗稿,满怀追溯之情地在诗会上朗诵,让人沉浸在吊念屈原的悲痛之中。
因为屈原,秭归有了更深的端午情结,也正因为这种情结,秭归人一代代地传承着端午文化,同时,也通过这种传承展示着新时代的秭归。由于高考,今年秭归的端午文化旅游节起始时间提前至昨天,但传统的纪念方式仍然满足了秭归人和外来游客对端午节的期盼。
在国家龙舟训练基地——徐家冲港湾,用泥土垒成的祭坛已经完成,祭坛上摆放三只白色龙头,居中的龙头上又有系有红绸缎的一只划桨。拜祭仪式后,19条白、黄、青、乌、红五种颜色的龙舟向江中滑行,每条船上,前有击鼓的、后有掌舵的、中间为划桨的,前前后后共22人。根据风俗,白色龙舟为孝龙,驶在19条龙舟的最前方,在江中呼唤屈子魂归,展示传统龙舟的魅力,将今年秭归的端午节推向高潮,这也是今年秭归端午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岸上,70多人敲打同唱秭归花鼓舞,增添节日气氛,今年它还将登上奥运盛会的舞台。在屈原广场,众人聚于祭坛前,敬香上供,恭诵祭文,跪拜烧纸,拜祭屈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