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了,許多人開始計畫出遊,大林慈濟醫院醫生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之前,應先讓身體做適當的調適,攝取足夠的水份和鹽份,並穿著淡色、寬鬆且吸汗的衣服,才能避免中暑。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育民表示,中暑是夏季常見熱病的一種重症,尤其老人與小孩因為身體調節能力較差,加上表達、求助的能力不好,因此比較容易出現中暑的問題。
他說,一般常見的熱病有熱抽筋、熱暈厥、熱衰竭、中暑等,在大熱天中,雖然身體的排汗功能正常,但身體為了散發大量熱量而過度流汗,或單純地補充水份而沒有鹽份,使得血液中的鹽分失衡,就會產生熱抽筋現象。
至於熱暈厥,常發生在炎熱的環境中,尤其是長時間站立的人,因為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與低血容,使得腦部血液灌流不足,因而產生暈厥現象。
而熱衰竭與中暑,則是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的產熱及發汗,最後因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得體溫急劇上升,進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熱衰竭與中暑常出現的症狀包括:疲憊虛弱、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步態不穩及失去方向感等,有時還會痙攣、昏迷,甚至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中心體溫上升,此時若不加以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賴育民指出,人體會對炎熱的環境產生調適現象,如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突然在高溫中從事劇烈活動,就比較容易發生熱病。因此,他建議從事戶外活動前十天,儘可能離開冷氣房,並做一些戶外的體能訓練。
其次,由於脫水是熱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覺得口渴之後,再補充水份是不夠的,他建議用尿液的排放量和顏色當作指標,如果小便的頻率和平時差不多,而且顏色呈現透明或淡黃色的時候,就表示水份足夠;如果尿量變少,而且顏色很深,就表示有脫水現象,此時應補充大量水份。
他說,在炎熱的天氣中,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可以在水中加入一點鹽或放幾顆酸梅,也可在水壼內加入一些冰塊,而下午一時到三時,是一天中最熱的時段,這時最好能夠避開戶外活動,並到蔭涼處稍作休息。
資訊來源:中央社記者江俊亮
[ 本帖最後由 goodcat1111 於 2008-6-17 16:06 編輯 ] |
|